•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輔導自我效能與相關研究

本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輔導自我效能的理論基礎;第二部分為輔 導自我效能的特性;第三部分為輔導自我效能內涵及其評量;第四部分為輔導自 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一、輔導自我效能的理論基礎

(一)輔導自我效能的緣起

輔導自我效能源自社會認知學習理論創始人Bandura(1977)自我效能理論的觀 點,是指人對自我的信念強度,能決定他們是否會努力應付困難的情境。通常人 們害怕並逃避他們認為自己難以應付的威脅性情境,而當他們判斷自己能夠成功 處理對他們威脅不大的情境時,他們的行為就會十分果斷,而這種對於自己去完 成某一特定活動的能力判斷即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在一特 殊情境之下,能夠覺察到自己能組織並達到某種行為和表現的能力判斷。此種能 力判斷會影響到個人設立的目標水準、策略的選擇、結果的表現及努力的堅持度 (Bandura, 1986)。此外,Bandura(1991)更進一步闡述:「人對於自己本身效能的信 念會影響他們所做的選擇、他們的抱負(aspirations)、下多少心力在一特定任務上,

以及面對困難及挫折時能夠堅持多久。」

Bandura(1977, 1982, 1986)將自我效能視為一種因應特殊情境能力的知覺,是

緒及行為表現,個體行為、所處環境與個體認知三者存在著交互影響的關係,其 因果關係如圖 2-1-1。

圖 2-1-1 個體、行為、環境三者交互影響關係圖

資料來源:“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by A.

Bandura, 1977,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二)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

Bandura(1986)認為個體的自我效能受到兩大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效能預期 (efficacy expectancy)與結果預期(response-outcome expectancy)。效能預期是個體評 估自己在一特定程度水準能夠表現某種行為的信念,是能力與行為的判斷;結果 預期是個體表現某特定行為會導致某特別結果的信念,是行為與結果的判斷,兩 者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如圖2-1-2)。Scheier 與 Carver (1988)曾經從自我調節 (self-regulation)的觀點分析預期對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行為是受預期信念所影 響,如果預期是可達成的,即使遇到困難或者受到阻礙,仍會全力以赴,以達成 目標;反之如果預期是不可企求的,那麼個人可能就容易放棄或改變目標(毛國楠,

民84)。自我效能影響個人付出行動的努力程度,並且影響個人在遇到困境時能夠 堅持行動的程度(Bandura, 1986;Woolfolk & Hoy, 1990)。所以,當輔導教師從事輔 導工作時,也透過這樣的效能預期而決定將付出多少的努力,評估在遭遇痛苦或 挫折時能夠堅持多久,自我效能愈高的人,會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更能忍受挫折。

個 體

行 為 環 境

圖 2-1-2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

資料來源: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by A.

Bandura, 1986,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三)提升自我效能的來源

Bandura(1977, 1982)認為個人可由成功經驗、替代經驗、口語說服與生理狀況 四個自我效能來源來評估自己表現某一行為的能力。因此想要提高個人對某一行 為表現的自我效能,亦須從這四方面著手(梁茂森,民82):

1.成功經驗(performance attainment)

成功經驗是最具影響力的來源。個人實際的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評價與效 能;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自我評價與效能。當個體因重複的成功經驗而建立逐漸 穩固的自我效能預期時,偶一發生的失敗經驗,不僅不會影響自我效能預期,還 可能因為個體挑戰失敗而獲致成功的嘗試,反而產生更高的效能感。

2.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透過成功表現或經驗的觀摩學習,會使個體受到鼓舞與激勵,尤其是愈類似 的情境,楷模對象與自己能力相近及困難模糊的工作任務時,對個體自我效能的 影響愈顯著。因為藉由他人的表現,產生示範作用,增加個體對該工作的熟練度,

並可藉由他人的表現,判斷自身掌握類似工作的能力。

3.口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

個 體 行 為 結 果

效能預期 結果預期

高自我效能感,失敗了自我效能感也會降低。至於成效如何則必須視個體自我效 能的持續力及個體對口語說服者的信賴度。

4.情緒的激發(emotional arousal)或生理狀況(physiologica1 status)

個體的生理狀況會影響自我效能的預期。在不受情緒激動困擾的情況下,個 人傾向對成功產生預期,若處於過度壓力的情境下,就會因激動、緊張或不愉快 的情緒而降低表現的水準。因此,有效的覺察自我的生理狀況,做好情緒管理與 壓力紓解將有助於自我效能的提升。

(四)自我效能的特性

Bandura(1977, 1982, 1986)認為自我效能是與外在環境、個人能力及成功經驗 產生交互作用後的結果,且認為自我效能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人格特質,也不是 固定不變的,它屬於自我系統中的動態層面,且包含認知、社會及行為的衍生性 能力,具有統整行為來達成目標的作用。

孫志麟(民80)將自我效能的特性歸納為以下八種:

1.自我效能是動態的,並非固定不變或被動消極的。

2.自我效能具有特殊性,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效能。

3.自我效能具有多向度,並非單一整體的概念。

4.自我效能是一種衍生性的能力,具有統整行為的力量。

5.自我效能是認知機制之一,是影響行為改變的要素。

6.自我效能具個別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我效能。

7.自我效能具發展性,不同階段有不同自我效能。

8.自我效能是可以訓練的,藉由效能訊息的提供,可增進個人的自我效能。

由此可知,自我效能具有動態性、特殊性、個別性、脈絡性、多向度、衍生 性,以及發展性等多重特性。

二、輔導自我效能的特性

國內兩位學者鄭如安(民 82)及戴玉錦(民 94)分別對輔導教師輔導自我效能的

特性作解釋,茲將整理如下:

(一)鄭如安(民 82)將輔導自我效能特性歸納為以下五種:

1.輔導自我效能是個人主觀的判斷

輔導自我效能反應輔導教師對輔導能力的判斷,它是個人主觀的知覺。

2.輔導教師自我效能是理性的作用

輔導教師自我效能的判斷可能發生於輔導工作推動的前、中、後的過程中,

而在作判斷之際,全憑自己主觀的判斷,因此輔導教師自我效能是理性的過程。

3.輔導自我效能具有複雜性

雖然一個人的自我效能對其工作行為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實際的生活中,

每個人所面臨到的抉擇就會很多,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這項工作,可能受 到工作特性,工作情境及結果預期的影響(Lent & Maddux, 1997),而輔導教師的人 格特質也會影響其對工作和行為的解釋,而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所 以自我效能具有複雜性。

4.輔導自我效能具有動機作用

輔導教師自我效能的高低,是源自自己對輔導工作能力的知覺,具有高效能 者,表示輔導教師對自己的輔導工作能力充滿信心,也覺得自己能把輔導工作做 好,故其在行動上的表現會比較積極;而低效能者,往往對輔導工作感到挫折,

故其行動也顯得消極。所以說輔導自我效能反映輔導教師的工作動機。

5.輔導自我效能是可以學習的

Johnson 等人(1989)發現輔導教師的自我效能可以經由各種輔導技巧的訓練或 研習而提高。也會隨著個人工作經驗的增進,技巧的嫻熟而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

(二)戴玉錦(民 94)將輔導自我效能特性歸納為以下六種:

1.輔導自我效能是一種自我效能的知覺

作用,會使得其對輔導教師角色有所定義,進而決定表現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反應,

並影響輔導教師實際從事輔導工作時的態度。

2.輔導自我效能是一種能力

輔導自我效能乃是經由思考所產生的行動組合,讓輔導教師深信自己可以不 受外在環境的限制,可以將支持學生的各種預期付諸行動,而能協助並堅信學生 會有正向的成長與改變的能力。輔導自我效能愈高,其輔導成效愈顯現。

3.輔導自我效能具有複雜性

輔導教師所面臨的情境相當複雜,需要處理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這些都會影 響輔導的自我效能。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輔導效能,在相同的情境 下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輔導效能,而不是單一不變的。

4.輔導自我效能具有動機作用

動機並非個人的性格,而是介於刺激事件,與個人處理事件所表現行為之間 的中介作用,不過動機確實會大大影響行動的展現。高效能的人較積極,低效能 者就顯得較消極,也比較無法忍受挫折。所以即使輔導教師擁有良好的能力,卻 缺乏努力從事的動機時,仍然無法發揮最大成效。

5.輔導自我效能具有綜合性

輔導自我效能並非單一因素所形成,其牽涉到的層面包括輔導教師本身的個 人因素之外,學生的家庭、社會環境、教育政策等,諸多因素交互作用而來,所 以是綜合性的。

6.輔導自我效能是可以學習的

Sipps 等人(1988)發現較有經驗的諮商師,比剛受訓第一年或第二年的初學者 顯現出較高的效能預期,並且相信他們的諮商反應將導致個案正向的改變。Urbani 與 Smith(2002)以學習諮商的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發現接受諮商師技巧訓練的學 生,在諮商技巧以及輔導自我效能方面,明顯的比未接受該訓練的學生要高。由 此可知,透過訓練課程及經驗的累積,輔導教師的輔導自我效能可以提升。

三、輔導自我效能內涵及其評量

國內、外學者對輔導自我效能的內涵構成,因著不同的定義而有多向度的構 念,並根據此構念編製關於輔導自我效能的評量工具,以其發展諮商專業。茲將 整理如下:

(一)Friedlander 與 Snyder 的輔導自我效能內涵及其評量

Friedlander 與 Snyder(1983)將輔導自我效能定義為諮商師或諮商實習生對自

Friedlander 與 Snyder(1983)將輔導自我效能定義為諮商師或諮商實習生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