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轉化融入式性別平等教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轉化融入式性別平等教育

轉化就是造成某物在形式、性質、內涵等方面,產生某種程度差異變 化的歷程,此變化多由增減、修改等方式,產生從抽象變具體、簡單變複 雜、隱晦變顯明等情形,而課程轉化則包括了選擇學習內容、設計課程、

教案和評量計畫、教師教導、學生學習等歷程,不僅思考抽象變具象和應 然變實然等問題,也考量了有效教學、教育理念、學生需要等課題(葉連 祺,民 91)。

因此本節將以探討被融入課程(社會科教學目標)及融入課程(性別 平等教育課程)的檢視為起點,探討以女性主義的性別教育融入、並轉化 社會科教學目標,使性別平等的觀念直接栽植到欲融入的課程中,成為教 學目標之一環。

本研究實施時程為九十三學年度四年級,使用之社會教科書為依據民 國九十二年教育部頒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編輯而成之 翰林版教科書,欲融入之性別平等教育為依據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之課 程目標。

壹、 融入課程檢視

一、融入之教科書

依據民國九十二年教育部頒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 編輯而成之翰林版四上社會科教科書(含課本、習作、指引)。

二、翰林版四上社會教科書編輯理念

48

茲將翰林版四上社會教科書編輯理念做摘要式簡介:

(一) 以學生為主體

以往的教育典範,教師扮演著知識提供者、教學活動主導者與控制者 的角色。在教師中心主義和忽視「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觀念影響下,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經常在學習初期就遭到扼殺,教育的目的也因 而無法達成。近年來,「學生中心主義」的教學觀,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因此本書的編寫,著重由下而上的方式;從學生生活周遭取材,透過親身 體驗和探索的方式,引導他們重組及建構自己的生活經驗,而成為一位關 心周遭環境和具備生活能力的國民。

(二)注重情意和技能的學習

為帶動臺灣邁向新世紀,政府特地推動跨世紀的教育改革。在「九年 一貫課程正式綱要」中,即特別強調基本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帶得走的能 力,藉以因應未來變遷快速社會的需要。除強調能力的培養外,新課程亦 重視情意方面的學習,如「社會領域綱要」的附錄中就明示:「情意對個 人所產生的影響遠比認知的影響更為深遠。例如:學生離開學校之後,可 能遺忘許多學過的知識,但養成的學習態度卻仍影響著他的終身學習意 願。」以及認知與情意是相輔相成的,「認知是情意學習的起始,情意是 認知學習的動力」,因此,本書的編寫,除提供知識性的學習外,將特別 重視態度的學習,以及能力技能的培養,期能導正長期以來偏重認知性學 習所造成的「片面的知識」及「知行相悖」等現象,並以加強學生親自動 手做和確實實踐的態度為教學的主要目的。

(三)生活化與活潑化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世界,必然是個生活步調及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

以往社會科教育所強調的社會化、傳授成人社會規範,及以打造國民愛國 情操為主的教學目標,勢必要加以修正,而該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有自我探 究、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本書的編寫,即著重以學生周遭的社 會生活和議題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發展自我探究的能力,使其成為一個 生活的研究者,乃至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除教材生活化外,為因應社會 領域教學的新趨勢,以及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教學活動設計方 面,將採取多元化、活潑化和活動化的策略,期望藉由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教學媒體的創意化和教學空間的擴大化等層面,引導學生完成有效及完整

49

的學習。

(四)本土化與國際化

二次大戰後,臺灣國民教育課程曾進行多次改革,其中,培養具備愛 鄉、愛國情操的公民,一直是社會科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因受到 政治意識形態和國家基本政策的主導,以及教學時數受限和學習不夠完整 的影響下,學生對臺灣本土的認知和了解非常有限。試想,認識、了解不 夠,關心和愛護之情從何而來呢?有鑑於此,本書的編寫,將以強化學生 認同本土和建立生命共同體為主要目標。同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置 身於國際社會,成為世界的公民,乃一必然的趨勢。而進行國際性的學習 和交流,培養兼容並蓄及開闊的世界觀,更是不容忽視。因此,本書的編 寫,將兼具本土化與國際化,除了讓學生能真實的認識鄉土和世界外,更 希望能培養出具備好國民和世界公民的情操。

(五)多元化與科技化

相信「多元化」與「科技化」,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社會發展的 重點之一。為因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本書的編寫,在教材呈現方面,將闡 述多元文化觀念的重要性,同時,對科技發展的意義及其所形成的社會問 題,也會加以探究。當然,培養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及應具備的科技技能 與素養,也是本書編寫的核心精神之一。此外,在教學方法、教學評量和 教學媒體方面,也將落實「多元化」與「科技化」的精神,以引導學生進 行自主性和完整的學習。

三、翰林版四上社會教科書單元教學目標

茲將翰林版四上社會教科書單元教學目標整理如下:

(一) 引導學生瞭解家鄉的意義,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進而建構 家鄉的概念,養成愛家愛鄉的情懷。

(二) 引導學生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並從探討家鄉的地形氣候與 河川特色中,發現其與生活的相互關係,進而培養學生愛護鄉 土的情操。

50

(三) 讓學生瞭解家鄉的開發史,並探討過去和現在家鄉居民在生 活方式、商業活動及產業上的變遷,從中體會先民辛苦耕耘的 過程,進而培養學生感恩及愛鄉的情懷。

(四) 引導學生認識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進而發現不同群體的 各種節慶與民俗活動各具意義及特色,也從中培養學生尊重並 欣賞各種節慶與民俗活動的態度。

(五) 探索家鄉特別的自然、人文環境及物產之變遷脈絡,期使學 生因接觸而瞭解,因瞭解而喜愛,因喜愛而激發出主動維護、

以鄉土為榮的情懷。

(六)認識家鄉交通設施,讓學生瞭解家鄉的交通與人們生活的關 係,透過觀察、資料蒐集、實作和報告的方式,進而統整學 習的成果,規劃家鄉一日遊的行程,藉以培養學生認識家鄉 和愛護鄉土的情懷。

貳、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目標

性別平等(gender equity)的意義是指「能在性別的基礎上免於歧視,

而獲有教育機會均等」。所以兩性平等教育所關心的課題,是社會建構造 成兩性差異與限制發展的因素,以其剖析社會或文化制度不當設置而限制 男女的發展,謀求改善,達成兩性適性發展。不以男性主流文化的價值觀 念為主,而重視女性經驗的整體與貢獻。所以「性別平等教育」的主要目 的在提出社會建構才是造成男女行為表現與發展最大的差異,由此破除社 會對性別的刻板化印象,修改不合宜的社會制度與法令依據,進而促使學 習者能檢視自己潛在的偏見態度與法令依據,從而改善之;並能破除不當 的性別社會建構,改善與修正自我的態度、認知與行為,藉由社會制度合 理而公平的分享,才可能締造兩性和諧的社會,兩性教育即為性別平等教 育,包括社會制度、文化所建構出的性別觀念;而「平等」除了維護人性 的基本尊嚴之外,更謀求男女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而在兩性平等互助的 原則下,共同建立和諧的多元社會。

兩性教育的課程目標,主要著重於認知、情意、行動三層面,在認知

51

面,藉由了解性別意義、兩性角色的成長與發展,來探究兩性的關係;在 情意面,發展正確的兩性觀念與價值評斷;在行動面,培養批判、省思與 具體實踐的行動力。整合這三個層面,可以推衍出以下六項課程目標:

(1)了解性別角色發展的多樣化與差異性。

(2)了解自己的成長與生涯規劃,可以突破兩性的社會期待與限制。

(3)表現積極自我觀念,追求個人的興趣與長處。

(4)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

(5)主動尋求社會資源及支援系統,建立兩性平權之社會。

(6)建構兩性和諧、尊重、平等的互動模式。

而為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實施,目前「兩性教育」的課程目標為:

(一) 認知方面:瞭解性別意義、兩性角色的成長與發展、探究兩性的 關係。

1.瞭解性別角色發展的多樣化與差異性。

2.瞭解自己的成長與生涯規劃,可以突破兩性的社會期待與限制。

3.探究兩性發展與互動之相關議題。

(二) 情意方面:發展正確的兩性觀念與價值評斷。

1.表現與積極自我觀念,追求個人的興趣與長處。

2.珍惜自我,並能尊重他人。

3.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現象。

(三) 行動方面:培養批判、省思與具體實踐的行動力。

1.活用各種資源,培養危機處理的技巧與能力。

2.積極拓展個人生涯選擇不受性別角色刻板化之影響 3.批判各種社會意涵所產生的不當性別價值觀念。

4.建構兩性平等,尊重的互動模式。

整體而言,要達成性別平等教育的目標,必須透過檢視長久以來父權 文化對女性整體生活經驗與貢獻的忽視,同時因男女兩性的差異所造成的 不同,不以生理因素為區分的標準,建議以機會均等與包容個別差異的社 會為目標,使每個人都能在珍惜自我與尊重他人下適性發展,且不因性別

整體而言,要達成性別平等教育的目標,必須透過檢視長久以來父權 文化對女性整體生活經驗與貢獻的忽視,同時因男女兩性的差異所造成的 不同,不以生理因素為區分的標準,建議以機會均等與包容個別差異的社 會為目標,使每個人都能在珍惜自我與尊重他人下適性發展,且不因性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