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研究與教學行動設計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行動研究與教學行動設計

壹、 行動研究與歷程

一、行動研究的步驟

所謂行動研究是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當中,根據自己實務活 動上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策略方法,並透 過實際行動付諸實施執行力,進而加以評鑑、反省、回饋、修正,以解決 實際問題。行動研究雖然重視實務問題,但不只注意實務問題的解決,也 不只重視行動能力的培養,同時更重視批判反省能力的培養,藉此增進實 務工作者的實踐智慧。故行動研究具有以下幾項特色:1.以解決問題為主 要導向;2.主要的研究人員就是實際工作的人員;3.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 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4.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真實的工作環境(Whyte, 1987;蔡清田,民 89)。行動研究應用在教育上即是教師或學校行政人 員以實證的方法,有系統地進行探索,以了解和改進自己的教學實務工 作。學校及教室一定會有問題產生,教師以實證方式來檢視自己的實務工 作,尋求問題解決及提升教學效能,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79

Neuman(2000)曾引述 Olsen 的觀點指出,女性主義的研究應建立在 一個體認基礎:女人的主觀經驗是有別於男人的觀點,男性的觀點通常是 客觀的、合乎邏輯的、工作導向的,以實證主義反映了男性對控制環境、

宰制環境的驅力。相對於男性的控制性,女性主義強調調適與發展人類的 聯繫,女性視世界為一張交互關聯的人際脈絡表,因此強調主觀、同理心 與過程導向,而行動則是女性主義的核心價值。

研究者思以女性主義的教育觀點建構行動教學方案。在安安班女學生 性別的成長主觀感受下,讓安安班男、女學生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終至 醞釀出解構、批判父權社會體制的氣氛。經由研究者發展的系列行動策略 方案,在不斷的修正與回饋下,終極目標則是改善性別平等教學的困境,

以增進學生的性別平等價值認同。

在這樣的研究支撐點下,研究者採取行動研究法來驗證性別教育融入 於社會課程的可能,希望在此行動研究下,讓性別平等的花朵開在安安班 的每一個孩子身上。

對於教師在進行班級經營的行動研究,通常有以下的研究步驟:

(一) 尋找研究主題

教師平日在教學工作中或多或少會發現一些問題, 當教師在教學上遇 到挫折或挑戰,或是想嚐試新的方法或措施,來增強個人的力量或改善現 實的情境,這些理念都是研究主題的來源。教師先將主題設定在某個領域,

再由閱讀文獻、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慢慢將理念具體化為研究題目。

(二) 研讀相關文獻

行動研究不像正式研究重視文獻的研讀,趙長寧(民 88)列的研究步 驟即未列出這項。但研究者認為在網路發達的今天,靠著電腦可以連線到 教育資源庫,找到該領域的相關文獻,例如國家圖書館的碩博士論文資訊 網、期刊論文檢索、國立教育資料館的教育論文全文索引資料庫及班級經 營百寶箱等資料庫,不只可以查到摘要,部分論文可全文下載;最常使用 英文資料庫的是「ERIC」資料庫,大部分是摘要,小部分可查閱全文。當 教師有新的想法時,可以上網看看與主題有關的資料,從閱讀相關文獻的 過程中,可以讓自己的理念轉化成具體的行動方案。

(三) 決定研究方法

80

研究者思索要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是採用質的研究或是量的研究?

本篇論文,研究者即是採用質的研究,使用參與觀察法和訪談法來蒐集資 料。

(四) 蒐集及分析資料

教師一邊教學一邊開始蒐集資料,為更完整瞭解問題真相,至少要在 同一段時間內以三種不同方法蒐集資料,或是從三種不同對象了解其對某 一主題的看法,這稱之為「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Miller, 2002),因 為只用一種資料或一種分析,會扭曲現實,資料愈多愈能接近現實(歐用 生,民 78),所以教師要透過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進行校正,或對從教 師、家長、學生取得資料,進行人的校正。資料蒐集到一個段落,就透過 分析使資料意義化,最後形成結論。分析過程中要融入教師自我反省與批 判思考的精神。由此步驟,教師可以了解到問題核心之所在。

(五) 實施行動策略

實證資料的分析可以得知班級經營問題癥結之所在,接著就要採取新 的行動方案來改變現況,教師可以從書上理論、觀察或是訓練所得到的新 策略,應用到自己的班級經營之中。

(六) 檢討新策略成效

在行動中,教師仍然要進行資料的蒐集,行動策略實施一段時間之後,

要依據客觀的數據來檢討新策略的實施成效, 並且找出影響行動結果的原 因。所以這個步驟還是要使用步驟四的方法檢視實施新策略後的成效。如 果發現成效不彰,則要繼續改進實施策略,直到教室的問題得到控制。

二、

行動研究的歷程

行動研究為一過程,是將達成社會情境或工作職場上的改善為最大的 成就、目的。在研究→結論→改革→研究的回饋機制中,讓社會或體系得 以成長、轉化。這種探究過程是一個循環過程,終極目標則是解決問題。

行動研究包括了幾個主要的階段:尋找研究起點、釐清情境、發展行 動策略並付諸實行、公開知識,以下分別說明之(趙長寧,民 88;夏林 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民 86):

1.尋找起始點:行動研究典型的起始點是一些失調的經驗,以及對

81

這些失調經驗的反思,或者是想嘗試新方法,以增 強個人的力量或改善現實的情境。

2.釐清情境:包含了澄清研究起點、蒐集資料與資料分析三個部分。

3.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實施:例如一個新的課程方案、一種新的教 學方法、或是不同的班級經營策略,以改進教師的 教學與學生的學習。

4.公開老師的知識:即將研究成果發表,此成果包含了有關實務改 善的技術與方法、教師所理解的內隱知識、經過 重建的教育信念,以及行動研究的過程等。

學者蔡清田(民 89)則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種系統化的探究、歸納教 育行動的歷程。其進程為:關注問題領域焦點、規劃行動方案、尋求合作 夥伴、實施行動研究方案、進行反省評鑑。

研究者歸納行動研究歷程的特色為:

(一)循環過程

行動研究是動態的循環過程,在研究者探究問題並試圖解決問 題之後,又引發另一行動研究的起點,週而復始,形成對於社會管 理或教育情境的進步力量。

(二)評鑑、回饋、檢視

行動研究重視評鑑回饋對於行動力的支持,藉由各種資料的交 叉比對資料分析,評估行動方案設計及執行過程是否完善、有效,

再重新檢視,修正行動方案,進行再一次的循環過程。

(三)聚焦於實際問題-行動點

行動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教育場域的某一問題,涉及之情境及 人員人格特質充滿錯綜複雜的變數,而無法廣泛推論於其他相似環 境,因此行動研究歷程中,將焦點置於某一特定的實際問題,強調 研究功能與實務工作的結合。

82

貳、 研究流程

本研究始於民國九十二年八月,迄民國九十四年八月完成,全部歷程 費時兩年共分成四個階段:

92/8---→93/9--- →93/11--- →94/2---→94/8 準備階段 → 發展階段 → 融入式教學→ 撰寫報告

一、準備階段

(一)研讀相關書籍

研究者自九十二年八月起深入研讀性別相關書籍,專書從女性主義、

教科書內容分析、社會學、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學、教學原理、研究法、

課程理論及性別理論翻譯書籍,而期刊則從兩性平等教育季刊、性別與空 間、各校學報等方向著手,並至國家圖書館網站及學校圖書館收集、列印 性別議題相關之博碩士論文。

(二)確立研究方向

與指導教授討論研究方向,確立以行動研究模式深入探討在國小社會 科課程中融入性別平等教學之可能性,從而助益目前所任職之小學教育工 作,從認知及實際執行的範疇中,去體驗行動研究在課程改革中的行動支 持力。

(三)撰寫研究計畫

九十二年八月起研究者針對九十三學年度四上翰林版社會教科書作 性別意識型態檢視,並提出研究者檢視結果。九十三年九月起,從班級經 營及創意教學著手,與安安班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以為實驗教學之 伏筆。

九十二年十二月起,整合研究背景資料開始撰擬研究計畫。

二、發展階段

(一)教學單元設計

九十三年九月份起,針對欲融入性別議題之社會課程單元及學生特 性,編寫社會科融入式性別平等教學設計,同時擬定相對應之學習單。

(二)檢視教科書並收集學生先驗經驗資料

83

九十三年十月份起,以研究者先行檢視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為基礎,

運用專家學者提出之「教科書性別意識檢視準則」,分組檢視並討論四上 翰林版社會教科書(包含課本及習作)。

(三)修正教學單元設計

針對安安班學生的傳統性別經驗特性,將教學單元作局部修正,以符 合學生之學習興趣;並添加安安國小「性別平等教育系列活動」之教學活 動,以備作添加式課程設計與融入式課程作比對分析。

三、教學與訪談

教學與訪談是一循環歷程,經由教學及討論互動後釐清了觀 念,經由訪談得知教學之不足與缺漏,再一次修改教學之設計,在 反覆修正中得一共同建構之觀念,進而觀察學生之態度轉化。

(一)融入式性別平等教學

九十三年十一月份起,運用社會課程時間,進行融入式性別平等 教學,內容為:主題說明、學習單、歷史回溯、討論、價值澄清。

(二)訪談

每一學習單元結束後隨即進行訪談,形式分成三種:個別訪談、

焦點團體訪談、團體訪談,在取得學生同意後,以數位錄音方式消除

焦點團體訪談、團體訪談,在取得學生同意後,以數位錄音方式消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