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適性教學與適性反覆練習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適性教學與適性反覆練習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適性教學與適性反覆練習

一、適性教學與個別化教學

「適性」教學,指「適合個別特性」的教學,適合學習者特性與個別差異的 教學方法、策略及實施。此等教學理念已廣在特殊教育應用的「個別化教育方案」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Program)類似;「個別化教育方案」可謂是適性教學的 具體實施方式之一,適性教學並不限於特殊學習者。適性教學的一般概念是指,

能使用多種的教學策略與資源,以滿足個別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適性教學之所以 受到重視,原因主要有二:(一)創造學習環境以適性教學有其成效。(二)提 供每位學生公平教育機會的訴求(王政彥、2011)。

因材施教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普世的教育價值(吳明清、2009),適性 教學的理念源於孔子的因材施教,他對於弟子所提出的問題及回饋內容隨對象而 不同(江蕙君,2005)。其主要精神在於針對學習者的回答進行診斷,依學習者 的程度差異與學習狀況安排後續教學內涵,以促使學生有效學習(唐昇志、吳育 典,2000)。王陽明學說人雖然天生有差異,但就良知良能上而言,卻是人人一 樣的,因此,在教師眼中,學生雖有才性高低,但其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卻是同 等的,教師致其良知,使學生各依其才性之不同,各發揮其所長,人人適其性發 展(吳美瑤,1999)。美國教育家布魯諾說:「教育者的基本態度是選擇適合兒 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因此,長久以來,「因材施教」即是 中外學者所追求的理想,給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使每一位學 生都能健康成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錢 傳,2011)。但是因材施教必須以實力 做後盾,否則即成空談。故學校及教師均應厚植因材施教的專業實力,實踐適性 教育,讓每一個青少年獲得充分的學習與發展。所謂因材施教,意指適應學生個

10

別差異,使之各盡其才。這種觀念不僅是儒家的傳統價值,也是當代世界各國的 教育理想。唯有因材施教,始能帶好每一個學生,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

近年來教育學者不斷提出教育改革的呼聲,強調「質的提升」及「帶好每個 學生」,以達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適性教育,為個別差異較為顯著的學 生做好教育安置的工作,可以使學習落後的學生學習情況獲得改善(吳致秀,

2006)。適性教育在提供學習者切合其個別特質和需求的學習,發展個人潛能,

進而得以自我實現(黃政傑、張嘉育,2010)。適性教學是要設計一個可以適應 個別差異的環境,每位學生皆能受到適合其的教學,而發揮其最大的潛能(王為 國,2004 ),並且公 平地提 供資金 給學校 ,使 學校可 以投入 於教 學與學習 (Darling-Hammond,1997)。由此可見,重視學生學習,強化教師專業能力,教好每 一位學生,與國內「將每一位學生帶起來」之教改訴求類似,適性教學(adaptive instruction)也是希望達成此種教育的理想。學生的稟賦有異,學習能力不同,所 謂「適性教學」,是以學生的個別差異為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重心, 有下列 四點特徵(吳明清、2005):

(一)每一學生的智能與個性得到充分的了解和尊重。

(二)每一學生的學習成就標準是依其志能與性向而定。

(三)每一學生均能享受學習的喜悅並獲得學習的效果。

(四)對學習不利或困難的學生都能得到必要且充足的協助。

適性化學習(Adaptive Learning)近年來成為一項熱門的研究,許多專家學者針 對學習者不同的學習需求,提出多種適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機制,給予學習者個人 化的學習路徑與教材導覽,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效率(薛夙珍、呂瑞 麟、白琤瑜,2011)。數位學習已被廣泛使用,但在補救教學上需適性化且個別 化的提供學習者學習的練習,降低學生不必要的練習而產生枯燥或挫折感。針對 個別差異學生進行教學,適性化教學源自於教育機會均等理念的延伸,教育機會 均等的理念是提供每一位學生適性教育(adaptive education)的機會,讓每個學習

11

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因為各種先天的條件和後天的環境而造成學習上的不平等 現象。本研究提出一套適性化數位學習系統控制機制,可以依學生個別的能力,

有效的個別適性的學習,提升補救教學課程活動設計上的適性化。

如何達到創造性教學生活的境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視學生特性之不 同而因材施教,能因應不同的學生而設定不同的目標,學生也都能學而有成(史 美奐、2004)。教師應有不屈不撓精神的會堅持不放棄任一位學生,具備智慧可 以迅速發現學生問題、並且加以解決。會因應學生而調整教學、不斷變換運用各 種教學方法以教會學生、會堅持教好每一個學生,給予適當回饋以檢視與省思教 學及創新與適性教學並重。

個別化教學(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的涵義與「個別教學」有所不同。個 別教學是指由教師以一對一的個別方式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型態(林寶山,

1980)。通常一位教師在同一時間只能指導一位學生學習。由於目前班級教學制 度下,校園生活以管理取向,課程是標準化,學生在學校的時間,要求共同的基 本學習。每一科目都分配給每一學生相同的學習時間,學習相同的內容,使用相 同的課本,連作業都一樣的標準,應規劃實施適合學生的教育(黃政傑、1990)。

學校幾乎不可能為每一位學生安排一位教師進行教學,因此,為突破班級教學情 境的束縛,有各種個別化教學的策略出現。個別化教學是指在大班級教學情境下,

為了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特性所採取的各種有效教學策略;它並不拘泥在形 式上呈現一對一的教學型態,可以由一位教師針對某幾位學生的獨特興趣、能力、

性向習慣或學習困難等條件提供不同的充實學習活動或補救教學措施。個別化的 學習必須準備好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紀錄表,並把它列在每一個學習團體中,對於 所學的主題做追蹤的研究紀錄,這些都成為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有力後盾。

適性教學是從個別化教學中演變而來,且比個別化教學更貼近因材施教、適 性教學的意涵,因此適性教學是個別化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可以稱做是後個別化 教學(林生傳,2000)。個別化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策略,試圖打破僵化的傳

12

統班級教學,創新教學設計,靈活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習者依據自己的學習狀況、

需求而選擇學習或教學的方式和模式,發揮適應個別差異的效果(林寶山,2003)。 基於適性教學乃是從個別化教學中延續而來,故可探討個別化教學相關理論,以 探究適性教學的本源。其中Bloom 倡議的精熟學習法,證實能使大部分的學生學 習成功,且可切合當前網路教學的需求,是一套有效的個別化教學法。學生的潛 能是否得以充分發展,與其能否獲得適性教育有極為密切的關係(過修齊、2009)。 而本研究即希望建立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適性化線上學習環境,並藉由此學習 環境讓學習者可以依自身的能力、學習進度進行學習,達到精熟學習的目的。

Bloom(1968)參照Carrol 的構想,提出了「精熟教學理論」,在精熟學習應用 中,主要的回饋資料來源為形成性測驗,透過形成性測驗指出學習重點、學生學 習的程度及需要再學習的地方。回饋與校正是精熟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且是 精熟學習計畫的核心。透過此程序,使精熟學習具有個別化教學的特點,提供更 合適的教學,幫助學生學習。

二、適性教學的實施

高博銓(1999)指出適性教學以學生個別差異為基礎,因此要盡力收集學生 個人相關資料,其次為運用學生的學習紀錄、輔導檔案、其他個別化資料以進一 步認識學生。從這些資料中具體歸納出適性化教學策略有以下四種:

(一)調整學習進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針對不同學習程度之學習者,給予 適當的學習進度。

(二)提供多樣性教材:對於著重教材設計與編制之適性化教學,可提供不同程 度而包含多種類型之教材。

(三)調整評量的標準:對於不同學習程度之學習者,提供不同的評量標準。

(四)調整教師角色與任務:在一般性教學中,教師扮演著主導教學進行的角色,

而在適性化教學中,教師減輕本身在教學進行的控制權,充分給予學習者自主學

13

習的學習環境。教師的主要任務則轉化為編制學習者的補充教材,同時給予不同 學習程度之學習者適當的教學導引。

無論是杜威所提出之「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或是斯賓賽提倡之「生 活預備說」,都讓我們體會到教育是助人成長以適應生活的一種活動,適性教育 是在提供學習者切合其個別特質和需求的學習,順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其中學習 環境的調整包括課程、教學、需求評估、學習評量等,提供切合之課程與教學,

才是「適性教育」(Wang, 1992),使其發展個人潛能,進而得以自我實現。教 育須要考量孩子個別差異,善用適當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都能盡可能發揮天賦 和潛能,因此,適性教育是各國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標(江惠真,2012)。

適性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任何的教學策略都是為了幫助學習者達到學習 的目的,教師要能夠實施多元的學習環境,多樣的教材教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劉秀燕,2006)。因此要使適性教學能順利的實施,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必

(劉秀燕,2006)。因此要使適性教學能順利的實施,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