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酒精濫用對人的影響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酒精濫用對人的影響

第一項 對人體內部組織

酒精對人體的影響,最主要為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程度與其在人體血液中的 濃度成正比,酒精會抑制大腦中樞活動,直接阻礙大腦中樞作用,以及影響呼吸 功能,間接影響人的內在心理與外顯行為。主要的表徵有:視力變差,如難以辨

25

論濫用酒精行為之刑法評價

別自己與其他外界事物的距離、顏色分辨不清、無法適應強光;喪失記憶力及定 向感,如服用酒精翌日忘記前日發生之事;身心失調,如出現幻覺;動作失去協 調,如走路不穩、說話模糊不清;喪失感覺,如減弱或喪失痛覺;腦細胞受損,

如持續飲酒過量,可能永久喪失判斷力及學習力,甚至造成酒精性痴呆等 55

人體的心臟與血管系統,因使用酒精可能產生心律不整、心肌負荷過度、心 肌病變,血管可能因而硬化使得血壓升高,容易發生心臟病或心肌衰竭;持續使 用酒精過量會抑制呼吸中樞、減緩支氣管輸送氧氣功能,導致肺部器官功能減 弱。且酒精會降低人體抵抗力,容易使病菌侵襲呼吸系統,產生慢性呼吸系統疾 病56

酒精對人體的消化系統亦會產生相當之損害,因酒精會改變肝臟和胰臟所分 泌的消化酵素,通常酵素會通過小腸用來幫助分解脂肪和蛋白質。而服用酒精後 這些改變的酵素會影響脂肪、蛋白質和脂溶性維他命 A、D、E、K 的吸收,造 成營養不良等疾病。且服用酒精會造成器官的破壞,對食道、胃、十二指腸可能 造成食道炎、胃炎、出血等症狀,甚至嚴重惡化為癌症;也易引起急性或慢性胰 腺炎;對於肝臟而言,可能會因服用酒精而產生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 硬化、肝癌等疾病 57

泌尿與生殖系統的功能也會受酒精影響,可能導致尿道炎、前列腺炎;嗜酒 者體內賀爾蒙分泌受到影響,體內異性賀爾蒙增加,男性嚴重可能胸部加大、睪 丸內縮,甚至導致性無能,女性則是乳房縮小,聲音粗啞、長鬍子、月經失調等,

甚者可能不孕。孕婦若有酒癮,容易使胎兒發育不良,產生「胎兒酒精依賴症」,

嬰兒出生時身體瘦小,頭部特別細,且臉的輪廓古怪,眼睛很小,嘴唇凸出,全 身不停震顫58

第二項 對外顯行為

飲用酒精對人體外顯行為產生的破壞,與酒精在血液中的濃度有密切關聯,

即與酒醉的程度有關,酒醉是指因喝酒所引起的精神機能異常59。酒醉程度由輕 微至嚴重大致上可分為:微醉、醉、泥醉(爛醉)三個階段,此三階段的變化是

55 內容整理自: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酒癮防治手冊,頁 1 以下;交通部道路安全督導委員會(2012) 交通安全您不能不知道系列(八)我的飲酒問題有多嚴重,頁 17-21。

56 同前註。

57 同前註 55。

58 同前註 55。

59 蔡墩銘(1998),《法律與醫學》,頁 409,翰蘆。

26

第二章 酒精與人類行為

流動的,無法清楚劃分。

酒醉程度最為輕微的微醉者,其行為異於未飲酒者的地方是,變得較平常多 話、樂於與旁人接近接觸、個性較為開朗熱情、極容易不停糾纏旁人,也可能較 容易衝動、情緒易受鼓動,不過也有微醉者反而變得更沉默安靜、更害羞、缺乏 勇氣,表現因人而異。

其次為醉者,醉者的奇異行為表現較醉者更加明顯,自外在觀察就可發覺,

醉者除了在口語上無法清楚表達,身體的平衡感亦已受酒精影響而破壞,無人攙 扶下仍能自行走路,但走路姿態搖晃,無法筆直行走,且方向感大幅降低。此際 醉者雖尚保有意識,但已模糊不清、難以思考,身體會呈現極度的疲困,常會有 明顯的失控行為出現。

最後則是泥醉,此階段泥醉者已陷入趨於完全無意識的狀態,注意力僅能集 中數秒鐘,所說的話零碎沒有主題,也幾乎沒有意義,旁人只會覺得不知所云。

泥醉者的意識已經消失,無法辨識周遭的情境,亦無法自行走路需要旁人攙扶,

動作也失去目標。泥醉者的心理上可能高度亢奮,抑可能完全的冷漠。

此外,根據法務部調查局進行的調查與發表資料,酒醉程度及可能呈現的症 狀,則有六種情形,如下表所示 60

60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同前註 23,頁 8;蔡墩銘,同前註,頁 409。

27

論濫用酒精行為之刑法評價

表二:酒醉程度及可能呈現的症狀

血液中酒精

濃度(%) 酒醉程度 症狀

0.05~0.1 微醉 弱度酩酊,顏面色紅,輕度血壓上升,但亦有 人無症狀。

0.1~0.15 輕醉 輕度酩酊,解除抑制,多辯,決斷快。

0.15~0.25 茫醉

興奮期,中度酩酊,興奮症狀加上麻痺症狀,

言語略不清楚,運動失調,平衡障礙,顏面蒼 白,判斷力遲鈍。

0.25~0.35 深醉

強度酩酊,主要呈麻痺症狀,噁心、嘔吐、意 識混亂、茫然自失、步行困難、言語不清,易 進入睡眠狀態。

0.35~0.45 泥醉

昏睡期,意識完全消失,喪失反射作用,呼吸 緩慢、實有呼吸困難,對其棄之不顧可能造成 死亡。

0.45 以上 死亡 多數人會因呼吸麻痺,或心臟機能不全死亡。

第三項 對內在心理

酒精會使人在面對內在焦慮、外在壓力的感覺變得遲鈍,因而能暫時得到焦 慮與憂鬱等不愉快情緒的紓解,使人免於心理上的衝突,且酒精可以形成一種假 的情緒狀態來化解焦躁不安、緊張憂慮的情緒,特別針對舒緩強烈的罪惡感、自 責最有效 61

正因飲酒者不只會因受到酒精影響產生理上變化,心理方面亦會有所變化,

酒精會造成廣義上人格的改變,此種人格改變即與犯罪行為有所關聯,尤其以「意 識品質」的轉變與犯罪行為非常相關。意識品質的改變舉例有:飲酒者的批判能 力可能會受到限制或喪失,道德感與羞恥感降低,冒險意念也會升高,心理慾動 增強,理性衡量事物的能力也大幅降低。這些改變,促使飲酒者對於現實狀況的 理解能力受限制,容易任意放縱自己的所作所為,於人群中顯現攻擊的傾向62。 因酒精對心理產生改變人格的作用,飲酒者容易產生為犯罪行為的慾望,或於從 事犯罪行為時更無罪惡感,手法與犯罪結果也可能因此加重。

61 台大醫院精神部,同前註 5,頁 59。

62 張麗卿,同前註 31,頁 110。

28

第三章 濫用酒精與罪責判斷

第三章 濫用酒精與罪責判斷

第一節 前言

犯罪的成立,在三階層理論體系下,必須具備「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

及「罪責」(或稱有責性、責任),此三者乃構成犯罪的三大要件63。此三要件有 一定的檢驗次序,行為若該當構成要件,再進入違法與否的判斷,最後確定有無 罪責,亦即,當行為符合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時,若行為人有罪責,犯罪便 成立;反之,行為人若欠缺罪責,就不會構成犯罪。

濫用酒精者因酒精對身體造成的作用,如同第二章所述的種種生理與心理影 響,致使其陷入精神障礙的狀態,失去對行為的辨識能力,與依其辨識而為行為 與否的能力,此際濫用酒精者所為的犯罪行為可能就會因欠缺罪責而免除或減輕 刑罰。惟,一般法感情對於濫用酒精者的犯罪行為,可因欠缺責任能力而不需面 對刑罰的制裁不能接受。在某些特殊的情況,如故意或過失地因可歸責於自己的 原因而濫用酒精,導致自陷精神障礙的狀態而為違法行為,刑法上發展出一套「原 因自由行為」理論,作為突破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原則的處罰根據,使 得與濫用酒精相關的犯罪行為能以刑法評價之。

本章先說明罪責理論的內涵與學說爭議,確立理論內涵後,再對罪責要素分 別作詳細介紹,期能藉此討論一探罪責理論的全貌。濫用酒精者可能因酗酒所致 的精神障礙而被評價為欠缺責任能力,而「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能夠將濫用酒精 犯罪者繩之以法,但理論的內涵與適用上應具備的要件為何,必須清楚有理且不 能浮濫的使用。因此,本章另一重點則為介紹原因自由行為理論,先說明理論意 義、可罰性基礎與類型,接著分析此理論的立法與實務,逐一就我國立法過程的 遞嬗、司法實務見解的更迭,以及原因自由行為於外國的發展與運用作介紹。最 後,針對多被認為是原因自由行為明文化的我國刑法第 19 條第 3 項,作條文的 分析與檢討。

63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增訂十版,頁 261,作者自版;甘添貴、謝庭晃(2004)《捷 徑刑法總論》,頁 42-43,瑞興;林東茂(2012),《刑法綜覽》,七版,頁1─15 以下,一品;林鈺 雄(2009),《新刑法總則》,二版,頁 130,元照;余振華(2011),《刑法總論》,頁 107,三民;

黃常仁(2009)《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增訂二版,頁 1-2,新學林;陳子平(2008),

《刑法總論》,二版,頁 103-104,元照;張麗卿(2011)《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四版,頁 81、

85-86,五南;蔡墩銘(2011)《刑法總論》,修訂九版,頁 90-91,三民;黃仲夫(2013),《簡明 刑法總則》,再版,頁 55-56,元照;林書楷(2010),《刑法總則》,頁 3-4,五南。

29

論濫用酒精行為之刑法評價

第二節 罪責理論

犯罪乃不法行為及有罪責的行為人所組成,評價對象包含行為與行為人。不 法行為的內涵,是刑法譴責行為人的行為與結果,稱之為行為不法(行為非價)

與結果不法(結果非價);行為人罪責有無的評價,則取決於能否對行為人加以 非難,罪責的內涵是一種對行為人的「良知非價」。換言之,當行為人有決定應 該為合法的行為,或能避免法規範所不樂見的結果發生,但卻選擇違法行為或導 致結果發生,對行為人這樣的惡意進行譴責,對其「良知」加以非難 64

罪責既為一種非難,其非難的本質究竟為何,為什麼能對行為人加以譴責,

其理由和內涵,學說上存有不同見解,以刑法解釋學的角度切入,有「道義責任 論」、「社會責任論」之分;罪責的理論,則依罪責因素究竟存於行為人主觀心態,

或仍有法規範的概念存在,分別有「心理責任論」與「規範責任論」65

或仍有法規範的概念存在,分別有「心理責任論」與「規範責任論」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