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醫師專業生涯選擇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醫師專業生涯選擇的相關研究

台灣地區醫學教育可依醫學生教育、住院醫師訓練和繼續教育三 層面來看,前二階段為專科前訓練,而目前專科醫師制度之實施辦 法,規定任何一位執業醫師必須登記所屬專科,依照各科醫學會之施 行辦法,每位專科醫師必須每年參加繼續教育取得學分才能維持其專 科醫師資格。如此的專科導向之下,醫學生畢業後選擇進入那一專科 住院醫師訓練,就變得很重要了(1995,歐文琴)。

Kassler(1991)等的說法,醫學生會選擇何種專科領域的因素很 多,包括個人的感受、個人特質及期望。個人感受是指醫學生對於未 來的職業需要有的技術和所能預期到的「報酬」。此種感受可能由直 接的教育經驗、角色朔造、和其他人的意見。基於這些感受,醫學生 會衡量一下未來哪種專業會有什麼樣的職業內容、會接觸什麼樣的病 人、有哪些知識上的刺激、社會需求的滿足、會不會感受應有尊重、

生活方式和財貨上的報酬如何等,經過這些因素的考量醫學生才會選 擇其專業生涯。

在莊惠雯「影響不同層級醫師專科選擇因素之探討」研究報告中 指出,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對於影響科別選擇因素的面向感受程度相 當一致,分別為學習經驗、保險制度與市場需求、專業知識、個人價

值觀等影響。而實習醫師對保險制度與市場需求的影響面向感受程度 位居首位,其餘排序與其他職級醫師相同(莊惠雯,1992)。

在林芸芸與江東亮(1990)在健康保險介入對醫師醫療行為的影 響研究中指出,全民健保實施後,有七至八成的醫師傾向於選擇一般 科及家庭醫學科。蔡煒東在民國八十二年談台灣地區醫師環境的變遷 時曾提到,過去較不熱門的科,如泌尿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

現在較多人加入。因為過去這些執業醫師不多,而且民眾對各科的專 業化漸漸瞭解,所以在病人多、醫師少的情況下,這幾科醫師的收入 都不錯。精神科、復建科神經科都是在大醫院服務。另外病理科在台 灣尚有專業的空間可以發揮,整型外科則醫師少、手術費高,也是高 收入的醫療科目(林芸芸、江東亮,1990)。

Ebell 和 Shulkin(1989)也發現每一年住院醫師訓練申請人數 和各科的年收入額呈高度的線性相關。Bobbott 等更認為醫學教育對 於醫學生未來職業選擇才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比如說,選擇家庭 醫學科的有 50%是在學校時決定的,而選擇從事內科的有 90%是在 學校決定的,因為醫學教育內容強調了內科及其次專科的重要性。

在陳慶餘等研究發現,實習醫師未來最喜歡從事的工作依序是內 科(32.7%)外科(13.6%)、家醫科(11.6%)、小兒科(9.5%)、婦產

科(5.8%)、及其他科(27.6%)。第三年住院醫師有 40.8%的人期望 未來的每月收入(含薪津)在 16-20 萬元;其餘期望 10-15 萬元者有 25.2%;25 萬元以上者有 20.1%;21-35 萬元者有 10.8%;少於 10 萬 元者有 3.2%(陳慶餘,1992)。

在歐文琴(1995)研究中,醫學生在選科時所重視的因素,依序 是「個性、興趣」、「易有成就感」、「預期將來的收入高」、「醫療糾紛 少」、「住院醫師的月薪多」、「專科醫師易取得」等等。

根據陳慶餘等的說法,影響學生或是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未來從 事基層醫療的意願,可從五方面來說明:1.個人的價值觀和經驗 2.

家庭的影響 3.社會的價值與風氣的影響 4.保險給付上的差別 5.學校 教育的影響(陳慶餘等,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