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新定義《論出版自由》中的「自由」

在文檔中 新聞自由概念考源與探流 (頁 21-29)

再者,看到《論出版自由》一書之原文標題:Areopagitica: 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 to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此標題,國內一般譯為《出版自由請願書》

《新聞自由請願書》。但本研究以為,此冊的標題含義和國內的理解有相當的出入。

以字面而論,“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 to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是「向英國國會進諫“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之意,因此譯為請願書,似 乎並無不妥。但何謂“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若將“liberty”以當代通行的「自由」解,

那便是「不受審查的出版自由」。但此解出現矛盾,因為出版自由就是不受審查;而有了審 查,便不能稱為出版自由,因此若以「出版自由」去瞭解米爾敦的篇名,那麼應為“Liberty of Printing”才合理。

但是,這本書的關鍵字是“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而非“Liberty of Printing”。這 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米爾敦強調當時欠缺liberty 的原因在於 licensed 這個制度,所以才特 別在標題強調unlicensed 這個字。又或者,當時 liberty 這個字根本就不是自由,而是某種 概念?如果是,那「某種概念」是什麼?

本研究主張“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的當代概念為「不受宗教審查制的出版特 權」。這種轉譯法,將“liberty”視為「特權」而不是「自由」;“licensing”視為「宗教審查制」

而不是「審查制」或「出版審查制」。這兩個概念都與當代觀點大相逕庭。而米爾敦所呼籲 的「出版特權」,乃是他向英國國會議員所進行的書面演說。米爾敦呼籲的本身就是一種特 權,按他的說法是:「只有英明睿智者可享的公民特權」(Milton,1644/1949: 4),因此他根 本不打算向普羅大眾分享他的觀點。所以不能說是在當時有影響或沒有影響,較貼近米爾 敦行為的敘述是,他只向議員發表議論。

一般而言,既有論述透過當代字典式的理解去界說“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認 為米爾敦主只是呼籲「出版/新聞自由」,但若確實讀完米爾敦整部著作,卻可以發現「出 版」在冊中的所佔的篇幅不多,大部分是談論宗教事務。考其實,米爾敦本文的中心並非 出版,而是宗教,該著作的主旨乃是:「在宗教改革的大義下,堅決反對所有的(羅馬公教、

國教會主教、長老派)宗教審查制」。

(五)小結:米爾敦的「出版自由」並不等同於現代「新聞自由」

米爾敦所呼籲的出版自由,乃是相對於當時的「宗教審查制」。宗教審查制的概念與 出版審查制不同之處尚可由目的與手段兩者區辨。固然,只要是對言論、出版、新聞等表 意媒介進行審查,都帶有思想審查的含義,但近代審查制的主要目的,是禁絕挑戰與顛覆 統治階級權威的言論。不過當時宗教審查制,主要目的是為了統一信仰而進行宗教思想審 查,進而將所有非本教派的印刷品加以根絕,這是和近代審查制最大的相異點。

再以手段而論,除了少數的極權國家,否則違反現代出版審查制的「罪犯」,多以罰 金與拘禁的手段處理。以台灣為例,舊時代被稱為限制出版自由的《出版法》第三十六條,

載有違反「出版法」的罰則如下:

一、警告 二、罰鍰

三、禁止出售散佈進口或扣押沒入 四、定期停止發行

五、撤銷登記

由此可知,儘管是被抨擊為苛酷的出版法——具現代意義的出版審查制,也將罰則限 定在出版品本身,而不是出版出版品的人。但宗教審查制的年代,卻是要將這些異端者連 同著作一起焚毀,甚至連所處的教會也要一併遭到祝融之刑。

此外,米爾敦當時所呼籲的出版自由,也不同於現今我們所理解的自由報業市場論。

因米爾敦當時值1644 年,正是清教徒與國教派生死決戰的存亡之秋,兩派不但進行血流成 河的武力鬥爭,更在思想上爭奪對至高神意的解釋權。在這種環境下,米爾敦非常明顯地 是以「戰場」為喻。考其實,《論出版自由》一書中從未曾出現“market”這個字,米爾敦談 的也不是任意進出的「市場」概念,而是刀光血影的宗教「戰場」概念,這是必須釐清的。

而米爾敦也從未主張過所有意見都要能被自由聽見,反之,他認為有些言論為神所不 容。對於有害的書籍,米爾敦認為:「有思想毒素或誹謗的出版品,國人最有效的防杜措施 便是焚毀,讓它永世不得超生(executioner will be the timeliest)!」(Milton,1644/1949: 64)。

在此脈絡中,米爾敦雖然提到了寬容,但那是教內基於基督精神的寬容,倘若教敵羅馬公 教的教皇想要毀滅基督教?當然要毫不容情禁之毀之,讓其著作永遠消失。

以出版自由和新聞自由的史觀論,難以想像1651 年擔任新聞檢察官的米爾敦,為何 1644 年會有《論出版自由》之作。但溯其源看當年,或許米爾敦關心的並非出版自由或新 聞自由,或許他反對宗教審查制,為了更高的善。也就是說,維護更高的善是目的,反對 宗教審查制只是手段。他追求的是宗教改革與宗派自由,不是出版自由與新聞自由。

六、 討論:美國「新聞自由」源流

回溯米爾敦的《論出版自由》,發現其關注與當代所謂「新聞自由」不同後,意味也 就必須面對到底當代所指的「新聞自由」為何的問題。米爾敦的年代並未有「新聞」的概 念。如果要瞭解現代「新聞自由」的意義,就必須從「新聞」的意涵下手。

英文中可指稱「新聞」的,有news、journal 及 press。從字源字意面講,news 與「新」、

journal 與「定期」相關,兩字都顯示了新聞的時間性,就是「定期出刊且承載新資訊」的 媒介。而考察press 這個字,可以更瞭解新聞是相當晚近的概念。Press 的原生義是印刷機、

印刷品,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條文中,“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指「出版 自由」,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社會才將press 視為新聞業的總稱。(The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1947: v)

以新聞史的角度看,現代意義的「新聞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論述來自於美國,

與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用詞“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相關。以下是稍微分析 當(1791)年美國的歷史脈絡。

(一)美國新聞報業的自由傳統

對公眾「傳播」(communicate)的媒介,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一世紀前後的羅馬帝國裡,

張貼在廣場上以手工抄寫的「每日公報」,內容是報導元老院投票情況和公共事件。相同的 內容由抄寫員謄抄後,會發送到帝國各地。另一方面,中國很早就開始有報導臣民狀況的

「邸報」或「京報」,功能以傳遞訊息為主,日後成為可貴的歷史記錄。在美洲,十六世紀 時西班牙殖民者利用印刷機印製了時事消息,種類型式不一而足,但因為成本太高且識字 的人口有限,並沒有發展成定期報刊。

在技術上,文字的發明與普及、媒介材質(石板-草紙-皮革-紙)的革新,以及印刷效 率的的創造一應用,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可視為是今日報紙的先聲。特別是印刷術的發明,

被認為促成了社會、文化、家庭和工業的變革,從而推動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科 命。在政教一體的中古西歐社會裡,印刷品的流傳使得新教徒可以更快地傳播新觀念。這 些對著不識字的人民宣講的演說者,慣以訴諸情感的搧動性發式打動群眾,而使群眾對秩 序井然的現狀開始懷疑。當局有感於這種威脅日益滋長,於是很快地對印刷事業實施限制 措施。

因此,報紙通常在那些中央權力薄弱或統治者較寬容的地方興盛起來,比如在德意志 地區就比在英國的發展為快。特別在戰時,因為消息傳遞之必要,報業也就相對興盛。十 七世紀初期,英國以「科蘭特」為名的單張文件,主要記載了外交事件(包括戰事)四處 流通,有時針貶時政,因此經常性地遭到國王的取締而無法定期發行,

這個時期的報業因為王朝的更迭與黨派的鬥爭,而獲得時大時小的發展空間。當局常 以許可證制壓制異議,但是勢均力敵的黨派各有報業支持,事先檢查的許可制也就漸被事 後追懲的叛國罪及誹謗罪來加以約束。中產階級興起是這個時代的特色,他們向皇權爭取 意見自由的動作,為報業的發展打開空間。這段歷史說明了,當政權愈是鞏固,愈不怕別 人挖它牆腳,給予新聞報導的自由就愈多。而當政權危怠時,當政者就會大加限制新聞自 由(Emery, Emery & Roberts, 1996/2000)。

在北美洲,十八世紀來自歐洲的清教徒移民者聚居的東北沿海城市,商業貿易發達而 人民富庶,報業相對興盛;而南部因為務農者與黑奴為多,報業較不發達。在這個時期北 美洲的報業以兩條路線發展,一是私人辦報,比如來自歐洲的出版商哈里斯,常因對「事

實」的報導遭到當局查禁,理由是誹謗政府,危及社會安寧秩序;二是公營單位,主要是 郵務局,因為遞送信件而接觸到各地消息,就把所知編寫成新聞信透過郵務系統發送,主 要刊載官僚自身關心的消息,內容平實制式。

後來由詹姆斯.富蘭克林創辦的《新英格蘭新聞報》,打破了郵務局發行的新聞系統,

內容創新活潑,開始以故事文體撰寫以吸引讀者。而且為了維持編輯獨立自主,該份報紙 的發行並未取得當局許可。最後該報因為批評政府而遭禁,詹姆斯也因此下獄。

詹姆斯的胞弟本杰明.富蘭克林,因為與詹姆斯不合,而到費城另起爐灶,以熟練的 印刷技術與文筆辦了《賓夕法尼亞公報》,受大了廣大歡迎,成為當地發行量與版面最多的 報紙。本杰明的商業手腕高明,透過報紙廣告,累積了大筆財富,而後當上了當地的郵務 局長,透過職務之便改善了發行與流通的效率。這個時期的新聞業,被認為既能賺錢又能 獲得社會地位,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時期的印刷機以及紙張,雖然主要仍由歐洲進口,

詹姆斯的胞弟本杰明.富蘭克林,因為與詹姆斯不合,而到費城另起爐灶,以熟練的 印刷技術與文筆辦了《賓夕法尼亞公報》,受大了廣大歡迎,成為當地發行量與版面最多的 報紙。本杰明的商業手腕高明,透過報紙廣告,累積了大筆財富,而後當上了當地的郵務 局長,透過職務之便改善了發行與流通的效率。這個時期的新聞業,被認為既能賺錢又能 獲得社會地位,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個時期的印刷機以及紙張,雖然主要仍由歐洲進口,

在文檔中 新聞自由概念考源與探流 (頁 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