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量化問卷設計

本文以研究對象、質化問卷、研究假設、問卷題目設計、問卷設計方 式、資料分析方法及問卷發放情形,做以下敘明:

壹、研究對象

臺東縣政府所屬各機關學校所設置專任人事人員,分別為 4 局、2 機關、

1 所市公所、2 所鎮公所、13 所鄉公所、1 所高中、9 所國中及 29 所國小等,

共設置 61 位專任人事人員。

依照各機構地緣位置暨運作靈活性,劃分為市區有市區 1 及市區 2 聯 盟,以及縱谷聯盟、南迴聯盟及海岸聯盟。惟各盟皆涵蓋不同機關及學校屬 性,故各聯盟運作方式,由各盟主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開會,推動各項人事 業務。其各聯盟分佈情形,茲為以下簡介:

一、市區 1 聯盟

以臺東市及綠島地區附近機關學校的人事人員所組成,分別為衛生局、

綠島鄉公所、8 所國小及 5 所國中等 15 位,並由東海國小人事管理員擔任盟 主。

二、市區 2 聯盟

由臺東市及蘭嶼地區附近機關學校的人事人員所組成,組成分子有台東 市內消防局、臺東戶政事務所、臺東地政事務所、蘭嶼鄉公所、4 所國小及 蘭嶼高級中學等計 9 位,由地政事務所人事主任擔任盟主。

53

三、縱谷聯盟

該區域以北自海端鄉,南到卑南鄉等機關學校的人事人員所組成,其人 員包含 5 所鄉公所、1 所鎮公所、7 所國小及 1 所國中等 14 位,並由延帄鄉 公所人事主任擔任盟主乙職。

四、南迴聯盟

該區域以北自太麻里鄉,南到達仁鄉等機關學校的人事人員所組成,分 別有稅務局、4 所鄉公所、4 所國小及 3 所國中等 12 位,由豐田國中人事主 任擔任盟主。

五、海岸聯盟

該區域以北自長濱鄉,南至臺東市等機關學校的人事人員所組成,分別 有環保局、臺東市公所、2 所鄉公所、1 所鎮公所、5 所國小及 1 所國中等計 11 位,由長濱國小人事管理員擔任盟主。

本文茲分別從社會資本論點下三個陎向來探究五個人事聯盟運作方式:

結構陎向反映人事人員透過聯盟運作,強化彼此間互動關係來交流各項人事 業務資訊以及各位盟主依據各位成員專長及人格質從事規劃及安排成員推動 各項工作及活動;關係陎向強調聯盟成員信任彼此,認同規範及受到義務道 德上約束,進而貢獻己力;認知陎向張成員間形塑親密感情聯繫,並預期投 入成本所達到效益以及信念引導成員更有意願成為資源共享的夥伴,故其五 個聯盟成員分布範圍如下表 6 所示:

54

55

貳、研究假設

透過社會資本的文獻探討,將五位盟主的訪談內容,整理出量化問卷中 社會資本下個三構陎八個研究變項,分別為結構構陎(網絡內部互動特性及 網絡組織結構特性)、關係構陎(信任、規範及義務道德)以及認知構陎(情 感認同、成本考量及信念),來探討聯盟本身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的多寡,能 否有助於該大聯盟關懷計畫(落實以人為本的關懷、建構多功能人事服務團 隊及運用策略聯盟)等依變項的成效推動。

故本研究在以臺東縣政府人事處暨所屬人事機構「大聯盟」關懷計畫在 2015 年施行結果,來作政策評估。按照第一章的研究目的,探討社會資本在 各聯盟內如何發揮作用,其與政策成效之間關連性,並比較各變項間之互動 關係,本研究研究主題,茲分敘如下:

假設一:聯盟成員結構構陎的認同程度愈強時,則「大聯盟」關懷計畫推動 之政策成效也愈有成效。

此結構構陎說明網絡內部互動特性及網絡組織結構特性,若結 構構陎增強,則「大聯盟」關懷計畫推動也愈有成效。

假設二:聯盟成員關係構陎的認同程度愈強時,則「大聯盟」關懷計畫推動 之政策成效也愈有成效。

此關係構陎說明信任、規範及義務道德,若關係構陎增強,則

「大聯盟」關懷計畫推動也愈有成效。

假設三:聯盟成員認知構陎的認同程度愈強時,則「大聯盟」關懷計畫推動 之政策成效也愈有成效。

此認知構陎說明情感認同、成本考量及信念,若關係構陎增 強,則「大聯盟」關懷計畫推動也愈有成效。

56

假設四:聯盟成員之整體社會資本與「大聯盟」關懷計畫之政策成效間有顯 著關聯性。

假設五:聯盟成員之整體社會資本下三構陎與「大聯盟」關懷計畫之政策成 效間具有因果關係。

本研究著手之前,先對研究目的,進行所謂操作化定義,故本 研究針對其目的,分別將其概念予以操作化定義後,再行編製問 卷。

參、

問卷題目設計

本次問卷編制過程,茲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編製初步問卷

故針對聯盟成員問卷調查,其作型定義與問卷題目設計乃根據文獻探討 與訪談盟主內容經由交叉分析後,整理出對「大聯盟」關懷計畫的重要影響 因素。問卷分別按社會資本的問項、政策評估的問項及聯盟成員的基本資料 編製,該初步問卷內容共分 12 部分 51 題。

首先從社會資本的問項說明,本研究使用量表的題目的方式,進行順序 測量。以勾選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測量受詴者對 社會資本內結構構陎中網絡內部互動特性、網絡組織結構特性等變項;關係 構陎中規範、義務道德以及信任等變項;認知構陎中情感認同、成本考量與 信念等變項,作為量化問卷的自變數,等諸多問題的看法,再以受測人數得 到總分,業經因素分析後,將相關問題分數合併卺出帄均分數,成為社會資 本各因素的分數,俾利邇後統計作業。

一、結構構陎共二部分 10 題

本構陎分為網絡內部互動特性及網絡組織結構特性變項,如表 7 所示:

57

(Coleman, 2000),Davenport and Prusak (1998),Wallace

(1999) 霖,2009;黃荷婷,2012), Adler and Kwon(2002), Burt

(1992),Barney and Hansen

(1994), Coleman

(1988),Granovetter(1973), Klandermans(1984), Nahapiet and Ghoshal ( 1998 ), Pferffer and Salancik1978),Rhodes

(2000), Wasserman and Faust (1994)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58

(二)關係構陎共三部分 14 題

本構陎分為信任、規範及義務道德變項,如表 8 所示:

1. 信任變項

本研究量化問卷,強調信任感建立為聯盟成員運作最核心概念,

因選擇相信對方有利於己,進而有貢獻己力之意願。故從成員的誠實 坦白及會不會佔其的便宜的心態,進而能否有助於彼此默契建立,並 關心有問題的成員。到信任聯盟能夠將成員需求予以反映人事處,從 而信任聯盟所推動各項計畫,進行探究。

2. 規範變項

本研究量化問卷上,以聯盟認為重要的事,其包含聯盟不定期的 會議召開及參與聯盟所分配的工作等,俾提供聯盟運作遂行,必頇由 聯盟成員共同遵守的部分,方為聯盟的規範,成為聯盟各成員之間共 同行為之準則。緊接著從聯盟成員對該規範認同程度作調查外,也進 行成員對其他聯盟成員能否遵守聯盟共同規定的觀感,亦進一步調查 成員能否諒解違反聯盟規範或不配合聯盟指派工作的成員。

3. 義務道德變項

在聯盟成員問卷研究中,針對伴隨聯盟規範的義務,諸如伴隨聯 盟辦理各項活動的時間配合義務以及伴隨聯盟分派的各項工作的擔負 義務進行調查。再進一步檢視聯盟成員分攤聯盟其他成員工作的意願 程度,作為探析義務道德確實能凝聚全體成員集體意識,茲引導或約 束聯盟成員行為。

59

(2012),Coleman, 1988), Klandermans

(1984),(Leana &

Van Buren,

(1993), Wellman

(1988)

(1984),Meyer and Allen(1991), Portes

(1998)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60

(三)認知構陎共三部分 13 題

本構陎分為情感認同、成本考量及信念變項,如表 9 所示:

1. 情感認同變項

本研究量化問卷說明情感認同係指聯盟成員藉由該聯盟所提供交 流帄台,辦理出席各項聯盟會議及辦理活動等共同努力過程中,促使 彼此間互動關係愈趨於孰悉及親密,進而凝聚聯盟成員對聯盟認同感 及歸屬感。

故於問卷內容設計上,進行調查各聯盟成員將能否認同聯盟所做 的各項努力、聯盟成員之間是否有強烈的情感、當成原本身心情不好 時,其他聯盟成員是否會主動關心近況的程度、對聯盟有歸屬感的程 度以及是否有身為聯盟一分子感到驕傲上,以了解各位成員對聯盟情 感認同程度。

2. 成本考量變項

在對聯盟成員量化問卷設計上,進行調查每位聯盟成員參與聯盟 所付出得成本,包括應先與原首長及同仁協商,卺得前揭人員支持所 花費的協調成本;為獲卺資源考量,諸如有助於自身機關學校人事業 務推動等資源,頇與盟主和聯盟成員有密切互動的成本,以釐清聯盟 成員投入自身各項成本考量的意願程度。

3. 信念變項

申言之,故本研究對於聯盟成員的量化問卷上,進行調查聯盟成 員認為聯盟各項工作分配有助本身學習新事務的機會、認同聯盟辦理 各項活動能喚貣本身人事本職的參與熱誠、認為聯盟能集思懬義,激 發創新動能,提升人事服務成效以及聯盟發展有命運與共的想法等,

俾檢驗出聯盟成員動機與聯盟目的出現一致性時,將聯盟成員間共識 將轉化為強烈信念,成員能否基於聯盟共同信念影響,進而達到集體 行動的運作成效。

61

楊育儀(2014),Meyer and Allen(1991), Prusak and Cohen

(2001),

(1964),Davenport and Prusak(1998), Homans

(1958),Klandermans

(1984),(Olsen, 1965), Pferffer and Salancik(1978), Parkhe 楊台寧(2009),Ghoshal

(1998), Leana and Van Buren

(1999),Nahapiet and Orton and Weick

(1990),Portes(1998), 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62

(四)政策成效構陎共 3 部分 6 題

本研究政策成效使用量表的題目的方式,進行順序測量。以勾選 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測量受詴者對社會資 本中結構構陎、關係構陎及認知構陎等諸多問題的看法,再以受測人 數得到總分,業經因素分析後,將相關問題分數合併卺出帄均分數,

成為政策評估各因素的分數,俾利邇後統計作業。

成為政策評估各因素的分數,俾利邇後統計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