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上述,後設認知的評量方式各有優缺點,學者曾陳密桃(民 79)指出後 設認知的測驗實施時,需藉助一項或多項的評估方式,以降低個別技術在方法上 及概念上的問題,求得更準確的測驗結果。但本研究鑑於問卷調查法施測容易、

經濟省時、具信度且不受限於受試者的閱讀理解能力,故採用問卷調查法。

第二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與研究

壹、閱讀的定義

什麼是閱讀?早期的學者認為閱讀包括認字(word recognition)與理解

(comprehension)二個主要成份(Lerner, 1989 ; Mercer, 1992)。認字的意

義分為字的解碼(word decoding)與字的辨識(word identification)。理解 則包含三個層面:字詞層面、邏輯推理和文法層面、以及對事物義理層面的理解。

(李咏吟,民 84)。

中外許多學者對「閱讀」的定義看法不盡相同,分述如下:

Smith(1975)認為閱讀是認知並理解印製或書寫出來的符號之能力。這些 符號代表著閱讀者的口說語彙。當個人閱讀時,將符合個人經驗的資訊,從口說 的語彙改由視覺的呈現方式,加以認知與了解。

Gibson 和 Levin(1975)指出閱讀是從一堆資料中擷取訊息的過程。這些資 料不限於白紙黑字的內容,同時也包括圖片、表格、圖示、標示說明等所呈現的 訊息。

Rubin(1980)指出閱讀是繁雜、動態的過程。讀者一方面把自有的意義帶 進讀物裡,另一方面從讀物中獲取意義,最後統整為閱讀理解的內容。

Bender(1995)認為閱讀是文章中擷取訊息的過程。

Graves、Juel 和 Graves(1998)指出閱讀是讀者從讀物中積極、主動搜尋 意義內涵的過程;搜尋過程中,讀者既有的知識或基模,以及用心,共同強力的 決定了他從讀物中所建構或取得的訊息。

Goodman(1996)認為閱讀是個動態的歷程,閱讀時讀者運用有效的策略來 尋求意義;他並指出閱讀時我們的大腦專注於理解意義,閱讀的重心不是在辨認

單字,而是理解文字,建構意義(洪月女譯,1998)。

林秀貞(民 86)認為閱讀是介入許多知覺與認知技巧的一項複雜的認知活 動。

劉兆文和陳怡欣(民 88)認為閱讀乃是一種建構文章意義的過程,其主要 目的在於對文章的記憶和理解。

施頂清(民 89)指出閱讀是一種作者與讀者心靈訊息互通的歷程。讀者能 以原有的認知基模去適應外來的訊息,並主動建構其意義;亦即學習者能主動運 用策略學習,且能主動修正策略以解決問題與困難。

賴明貞(民 93)指出閱讀是介入許多認知歷程的一項複雜的能力,一般均將 其介入的認知歷程,區分為解碼(decoding)和理解(comprehension)兩個主 要成份。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閱讀乃是介入許多知覺與認知技巧的一項複雜的認知 活動,其認知歷程包含認字與理解兩大部分,而理解則是閱讀的最終目標(吳訓 生,民 90;洪月女譯,1998;施頂清,民 89;柯華葳,民 82;劉玲吟,民 83;

Gunning, 1996;Polloway & Patton, 1997)。因此,以下就閱讀的發展階段、

認知歷程、閱讀理解模式與閱讀理解的相關研究加以深入的探討,以做為本研究 的理論架構之參考。

貳、閱讀的發展階段

閱讀是一項複雜的認知活動,閱讀時讀者運用有效的策略來尋求意義(洪月 女譯,1998),因此,在指導兒童閱讀時,應隨著兒童閱讀的發展,施予適當的 閱讀活動,以增進閱讀的效果。Gunning(1996)綜合多位研究者的發現,將閱 讀的發展區分為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前閱讀期(出生∼六歲)

幼兒在此階段快速發展聽覺語言能力為閱讀打下基礎。此外他們開始接觸 各式各樣的印刷品,察覺文字與非文字的區別,慢慢學會常用字以及與自身關係 密切的文字。他們與書籍的互動經驗則是來自於與家人一起唸童話、故事書等活 動,透過這些活動使幼兒慢慢累積與閱讀有關的知識。

第二階段:閱讀初期或解碼期(一∼二年級,六∼七歲)

兒童在此階段開始明瞭文字與語音之間的連結對應關係,並運用此種知識來 識字,此階段的兒童閱讀速度緩慢。

第三階段:文字確認期(二∼三年級,七∼八歲)

當兒童升上二、三年級時,閱讀的流暢性、速度、文章意義的理解能力都大 幅提升,識字能力也變得更快速、更自動化,閱讀不再膠著於文字本身。

第四階段:初階新知閱讀期(四年級∼中學,八∼十四歲)

此階段的兒童開始接觸有很多複雜訊息、抽象概念的課程內容,用以說明這

些訊息和概念的文字和句子也越來越難、越來越長、越來越複雜,用以了解文章 內容的相關背景知識的重要性開始降低。在此階段,他們必須更依賴閱讀策略去 了解文本意義,學習新的知識,是兒童閱讀發展過程中最具關鍵性的時期。

第五階段:多元觀點期(中學以上)

在此階段,青少年一樣由閱讀習得新的知識、概念,不再只依賴背誦、記憶 的方式吸收知識,而是從閱讀的內容理解事物的組織原則和系統,並在閱讀時建 構不同層面的假設,考慮不同的觀點。但此時期因同儕活動、電視節目等課外活 動的時間增多,以至於閱讀的時間大大縮減。

由上述 Gunning 的觀點可以發現兒童的閱讀發展歷程是循序漸進的,其中第 四階段是閱讀發展的關鍵時期,四年級的兒童開始接觸到複雜的閱讀內容,並且 學習利用策略去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對於閱讀策略的運用較為生澀,需要教師 適時的加以引導。因此,本研究以四年級學童為對象,進行實驗處理。

參、閱讀的認知歷程

閱讀是一種相當複雜的認知活動,許多學者都認為閱讀包括認字(word recognition)與理解(comprehension)二個主要成份(賴明貞,民 93;Lerner, 1989;Mercer, 1992),對於閱讀的認知歷程也有多位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以 下將提出探討:

(一)Carver 的觀點

Carver(1973)將閱讀理解的歷程分為四個層次:

1. 將字解碼(decoding),並決定這些字在特殊句子中的意義。

2. 將某些個別的字的意義聯合起來,以完全了解句子。

3. 瞭解段落和段落所隱含的主旨,以及原因與結果、假設、證明、含意、未明 白說出的結論,甚至與段落主旨有關但暫時離題的觀念。

4. 評價各種觀念,包括邏輯、證明、真實性、與價值判斷等問題。

(二)Pearson 和 Johnson 的觀點

Pearson 和 Johnson(1978)指出閱讀理解包含三個不同層次的理解,這三 個層次分述如下:

1. 表層文字的理解(text explicit):主要指閱讀時能知道字彙的意義,並能 理解字彙與字彙串聯形成命題之義。又可分為字義觸接(lexical access)

與文法剖析(parsing)。

2. 深層文字的理解(text implicit):問題的答案必須間接經由文章提示的線 索推論才能獲得,包括統整(integration)、摘要(summarization)與精緻 化(elaboration)三部分。

3. 涉入個人經驗的理解(script implicit or experience-based):必須加入 個人的經驗才能達到完全的理解,主要指讀者在閱讀時監控、注意自己是否

已理解閱讀內容的歷程。此項理解包括閱讀目標的設定、選擇閱讀理解策略、

檢核目標是否已達成,以及在理解過程中發現有不甚清楚之處時,知道該如 何加以補救。

(三)Gagn’e 的觀點

Gagn’e(1985)將閱讀的歷程分為四個部分:

1.解碼(decoding):包括比對與轉錄兩項歷程。比對是指不須經由發音歷程,

見字即從長期記憶中檢索出對應的意義,即解碼歷程達到自動化;轉錄是指看 到單字,先把音唸出來,再依字音,從長期記憶中檢索出字義來。

2.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包括字義觸接與文法解析。字義觸接是 指讀者在認出字形或字音後,從長期記憶中搜尋出字的意義的過程;文法剖析 則是指讀者分析句子的構成規則,將各種有意義的字依其適當的關係連結在一 起,以了解句子的意義。

3.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包括統整、摘要與精緻化。統整是 指閱讀時將文章中各概念的心理表徵相互連貫,發現文句間隱含的關係;摘要 是指閱讀完一段文章之後,在記憶中將文章的主要概念建立一個巨觀結構,並 在讀完某段文章後歸納文章大意;精緻化是指讀者將新訊息與舊知識相互連結 起來而產生新的體驗。

4.監控理解(comprehension monitoring):指能設定閱讀目標,選取合適的閱

讀策略,並在閱讀歷程中檢核閱讀目標是否達成,而能在需要時調整策略(陳 淑絹,民 84)。

(四)Pressley 的觀點

Pressley(2000)將閱讀理解分為兩個層次:

1. 字彙層次的理解:在閱讀歷程中屬於較低層次的理解,強調字彙的解碼 和字彙的數量。

2. 文章層次的理解:在閱讀歷程中屬於較高層次的理解歷程,強調句子與 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及整篇文章的理解。

各學者對閱讀認知歷程的觀點雖有不同看法,但大致上仍不脫離認字與理解 兩大成分,如:Carver 所提的「字的解碼」、Pearson 和 Johnson 提出的「表層 文字的理解」、Gagn’e 提出的「解碼」及 Pressley 所提的「字彙層次的理解」,

都是屬於認字的範圍,而他們主張的閱讀認知歷程,除了前面提到的部分屬於「認 字」的範圍,其他的部分都是屬於「理解」的範圍。綜合上述,可知閱讀並非只 是閱讀者單方面的接收文章中的訊息,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者不僅要知道字彙 的意義,了解某些個別的字聯合起來的意義,而且還要結合本身的先備知識或生 活經驗,以達到文章的深層理解。

肆、閱讀理解的意義

閱讀是一種複雜的認知過程,而理解是所有閱讀活動的最終目的(吳訓生,

民 89;洪月女譯,1998;施頂清,民 89;柯華葳,民 82;劉玲吟,民 83; Gunning, 1996 ; Polloway & Patton, 1997)。在一九七○年之前,閱讀一直被視為由許 多不同的技巧所串聯而成的模式,關於閱讀的研究大多數是在文字辨識方面的研 究;一九七○年代末期,研究者開始對閱讀的認知歷程展開研究,這時研究者才

民 89;洪月女譯,1998;施頂清,民 89;柯華葳,民 82;劉玲吟,民 83; Gunning, 1996 ; Polloway & Patton, 1997)。在一九七○年之前,閱讀一直被視為由許 多不同的技巧所串聯而成的模式,關於閱讀的研究大多數是在文字辨識方面的研 究;一九七○年代末期,研究者開始對閱讀的認知歷程展開研究,這時研究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