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歷程之研究

本節探討閱讀的歷程,其中包括閱讀的定義、材料與閱讀,和閱 讀心理歷程,以及早期閱讀與閱讀關係的實徵研究。

壹、 閱讀的歷程 一、 閱讀的定義

如站在語音法的觀點上來看待閱讀的話,閱讀是指讀者藉由文本 印刷字體的視覺影像刺激,發出聲音來閱讀,讀者一邊讀出聲音來,

一邊進行字義的理解;在英文的書寫體中,不會的字可由拼音和字根 字首猜測出字面的意思。但是另一方面,講求全盤的理解,不注重細 節,只要讀者運用自己的價值觀和經驗,來了解文章中的主要意思,

和文本裡的主要內容即可的閱讀方式,也一樣受到青睞,Ken Goodman 就是全語言閱讀的主要倡導者。讀出聲來的語音閱讀,與著重理解字 義,但不講求逐字閱讀的全語言閱讀,訴求的重點是不一樣的,也因 為如此,此二者一直受到大家的爭議(Hall & Moats,1999)。因為閱 讀離不開辨認、理解、思考、反應和活用,因此研究者認為把全語言 的閱讀方式,和語音的閱讀合併在一起,來為閱讀下定義才是比較恰 當的。

閱讀是指透過圖書、雜誌、報紙或電子等圖文性出版物,來學習 與獲取需要的訊息(李季,2001)。狹義的閱讀是指登錄和解碼的過 程,讀者從和作者描述的文本互動裡,得到字詞的意義,以及對文本 內容的理解;廣義的閱讀則是指一種整體統合的過程,涵蓋情意、知 覺與認知等部份(謝美寶,2003)。閱讀是一種複雜的認知過程,閱

讀者必須由文本中辨認出文字,有時發出聲音來閱讀,有時安靜的 讀;藉由視覺,和知覺來經驗文字,將句子或段落中的文字,組合起 來,創造出一個主要概念或故事,確定文字的意思,解讀文本裡面的 字彙,理解印刷文字的內容;在閱讀上,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必須 能對閱讀的內容加以了解、反應,並由閱讀中得到學習,但是只有出 聲閱讀,而沒有理解文中意義的閱讀,並不是真正的閱讀,真正的閱 讀,是指對文本,或是書寫口語符號有意義的解讀,有意義的解讀在 閱讀上是非常重要的,當閱讀發生時,讀者必須由閱讀中得到意義,

那才算是真正的閱讀(McEwan,1999)。 二、 材料與閱讀

閱讀是人類從感官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材料的書寫文字,所做的 認知活動。Ken Goodman(1998)認為當閱讀較為熟練後,經由眼睛 注視字體,而直接看懂文章,不必把書寫文字先轉換成口語是有可能 的。讀者從材料呈現在眼前,眼睛提供刺激給大腦開始,一直到大腦 建構出意義來為止,總共要經歷四個閱讀循環:

(一)視覺(visual):閱讀者眼睛看著文本,產生聚焦、注視與變 異文字的特徵,有些刺激來自清晰的聚焦,有些則來自模糊的範圍,

讀者會對文本中的內容加以預測,並調整預期要看到的文字。

(二)感知(perceptual):讀者運用語法、語意和對世界的所有知 識,來建構感知形象。讀者主動的進行閱讀,傾其所有腦中的知識,

來知覺自己所要閱讀的內容。

(三)語法(syntactic):讀者在建構意義的同時也建構文法、決定 語法結構、決定用字、運用字彙與情境脈絡,決定閱讀材料上面的這 些字是什麼。

(四)語意(semantic):閱讀者把已知的,與新的訊息積極的做建 構,做意義輸入與輸出的動作,整合自己的經驗、人際與文字的意義、

同化與調節訊息,來了解文字意思。

由以上文獻資料得知,讀者隨著閱讀的目的,自己建構文章中的 訊息,對於循環上的歷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會略過下一個閱 讀循環,直接跳到其他循環;一旦視覺影像ㄧ形成,我們便會加以預 測,決定文中的意義。意義在閱讀者的心中形成,而不假求於外,文 本經由建構與推論,在讀者的心中產生意義,活絡讀者的先備知識;

所以閱讀時要慎選適當的材料,與閱讀者互動,使讀者根據前後文和 基模的連結作用,理解文中要闡述的內容。Ken Goodman(1998)也 認為閱讀時不只是連續性的辨認單字而已,閱讀的時候,藉著文字中 的線索,有效的預測下文,掌握意義,閱讀的時候,我們常利用已知 去推敲、預期和預測未知,從文章中抽取訊息,對材料中的內容做預 測,下推論,修正並監控自己的閱讀;大腦是閱讀的總管,閱讀時大 腦在可利用的訊息被處理之前,運用基模和策略,快速理解材料裡面 的文章,並下決定。在材料的使用上,對視覺文字的注意,對字句和 概念的感知,以及對語法語意的了解,是個體在遇到文字訊息時,所 做的閱讀活動。

三、 閱讀心理歷程

閱讀是複雜的心理歷程,孩子在閱讀時所經驗到的,就像騎腳踏 車一樣,要保持平衡,注意方向和煞車,避開橫亙在眼前的阻礙,在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緩慢的閱讀,小心的登錄,一步一步的思考,

經歷若干的字彙後,孩子會使用自己的先備知識,與文章做互動與連 結,建構自己的觀點,運用策略,以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當他越來 越熟練閱讀,而能自動化閱讀的時候,他不用花很多的精力,就能流 利的閱讀了(McEwan,1999)。Hyde 和 Bizar 於 1989 年提出閱讀是整 體的歷程、閱讀是互動的歷程、閱讀是建構的歷程,及閱讀是策略的 歷程等四種閱讀歷程:

(一) 閱讀是整體的歷程

閱讀包含各種不同的次級技巧,如發現主要概念、確認主題句、

找出細節等等,閱讀者將所有的概念、主題和細節整合成一個流暢並 且有連貫性的整體歷程。

(二) 閱讀是互動的歷程

閱讀是思考、推論、統整、分析、內化與改變認知的互動歷程。

在閱讀中,讀者利用基模與先備知識,與文章或作者做互動,建構文 章所要傳達的意義,讀者根據已具備的內容、結構、字彙等基模進行 閱讀,若是缺乏基模,則閱讀歷程會受阻。

基模是計畫、是策略、是架構、是腳本,也是讀者和文本的交界 介面,顯示讀者的知識和文本如何的互動(Leong & Downing,1982),

基模可幫助讀者了解句子中的意義,使用基模才能分析,並建構閱讀 中的字義,使閱讀者的心靈,與閱讀的內容做有意義的互動,產生有 意義的理解。

Hyde 和 Bizar(1989)認為在閱讀歷程中,讀者經由文章來做有 意義的閱讀,利用先備知識的基模來建構字彙,和文本互動;在閱讀 時做有意義的汲取,可提昇其思考能力。沒有先備知識與基模,我們 無法做有意義的閱讀。Hall 和 Moats(1999)也認為,在閱讀一本新 書時,有議題的背景和先前知識,是閱讀後理解的重要關鍵。因此在 閱讀前具備閱讀的相關先備知識是必要的,讀者若利用圖片、線索字 和過去的經驗,來與文本做互動的話(Cheek & Schorzman,2004),

那麼他閱讀的表現就會比較好。

(三) 閱讀是建構的歷程

閱讀者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句子中的訊息做整合,形成建構

(鄭昭明,1993),建構是由閱讀者自己完成的,閱讀者對意欲了解 的文字內容,及外在呈現的訊息,加進了自己原有的知識,才能產生 理解。理解的過程,需要閱讀者對文本的內容,做再建構的工作,同 時利用印刷字建構自身的意義,閱讀者要理解文字中的內容時,不能 只是停留在對字詞片面的了解,而是要把字詞、句子和段落中的意

思,建構成自己能理解的東西,讀者利用先前知識與文章互動,不斷 的建構與再建構,達到流暢閱讀的目的;流暢的閱讀,是一種經常做 推論和建構的結果。在閱讀文章時,讀者經由推論與建構,主動的填 補文中的空缺,決定和推敲出文中隱含的意義,並超越文詞和句子中 所要表達的意思(Wiener,1996)。

(四) 閱讀是策略的歷程

閱讀依靠智力、流暢的閱讀能力和常識,進行閱讀的工作,閱讀 的過程牽涉到知覺、認知技巧與後設認知彼此的交互作用,而產生閱 讀理解。在這認知的過程中,讀者會運用以往的經驗與知識,把語言 及圖文連結起來,以求內容意義之了解(陳雁齡,2002),有技巧的 閱讀不但可所縮短閱讀時間,知道自己想從文中得到怎樣地訊息,還 能清楚的了解文本中所要傳達的意思是什麼。

有閱讀策略的讀者,可以針對文章的難易度與閱讀目的,適當而 且正確的使用策略,流暢的讀者能清楚知道,在閱讀的歷程中,自己 正在做什麼,而且他在閱讀時也能清楚的、仔細的思考本身的閱讀活 動(林見瑩,2001)。

貳、 實徵研究

兒童的早期閱讀經驗受到重視,兒童受到閱讀的指導,和致力於 兒童閱讀的培養,是當前國際的潮流;有早期閱讀經驗的孩子,會提 早接觸文字訊息,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會提供孩子閱讀的素材,也 會唸書給孩子聽,使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就有閱讀的基礎。以下探 討早期閱讀相關的實徵研究。

根據研究顯示,進小學後才開始閱讀的兒童,其閱讀能力比不上 那些學得早的;造成閱讀程度的高低,其差異不在兒童本身,而在兒 童的家長,較早學閱讀的兒童,其母親為孩子預備了比較富啟發性的 家庭環境,給孩子提供激發閱讀興趣的材料,以引發孩子對字的好奇 心,像紙、筆、書籍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隨機施教,唸書給孩子聽,

解釋字義讓孩子了解,幫助孩子發展閱讀之類的技能等等;家長和孩 子從事與閱讀有關的活動,將關係到孩子日後喜愛閱讀的程(Dodson

,1985)。

許多研究證實,早期閱讀是由家庭中培養出來的(Lee,2004),

在家中,父母帶領孩子閱讀,陪孩子閱讀,教導書中的知識,傳遞文

在家中,父母帶領孩子閱讀,陪孩子閱讀,教導書中的知識,傳遞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