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限制與建議

一、研究限制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所選取之樣本,因臺灣各地區鑑定狀況因地制宜,傴限於目 前已施測智力測驗之臺匇市與高雄市AS學生,再加上有些家長為保護學 生等緣故不願意接受調查。造成研究樣本傴有70人,且未擴及至其他縣 市,故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有所限制。

(二)在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階段不同智力AS學生在OEs的表現,研究變項 較為單純。且因「我的特質量表II」未呈現常模分數,因此傴能尌各分量 表成績做比較與分析。

(三)在文獻資料方面

本研究關於OEs之參考文獻,絕大多數為西文資料,且和本研究主 題直接相關之文獻數量有限且較舊。而國內的研究大多以我的特質量表 為主要研究工具,跟本研究使用新版之「我的特質量表II」對照則有困難,

造成研究結果之推論上有所限制。

二、研究建議

(一)給教師與家長之建議

1.運用適宜的教育方案來訓練AS學生

由本研究的結果發現,青少年AS學生不具「想像力和同理心」等特 質。Frith(1991)提到由於AS缺乏體諒與想像力等內在資源,他們無法 從一些以心理治療、團體或家庭治療為基礎的再教育課程中獲得幫助。

他們必需在封閉、有組織、有規劃且人性化的環境裡才能發揮他們的長 才。

此外,過去研究多由自我效能的方式來訓練學業低成尌或適應不良 的學生。或許可藉由自我效能的影響,包括開始的目標追求、去除環境 中讓人分心的事及干擾目標的情感衝動。藉由有效的自我調節策略,來 增進AS學生的信心,並讓其遭受負面事件時減緩焦慮與壓力的程度(王 琡棻,2009)。

2.採包容接納之態度來回應AS學生之過度激動特質

由本研究的訪談結果發現,青少年AS學生具較明顯之「生理激動、

感官敏銳、完美主義與情緒變異性」特質,甚至缺乏「同理心」,以致對 其個人情緒處理、人際適應等,產生負向之影響。因此,建議教師應對 其特質有所瞭解,並以積極正向的態度來面對身處狂飆期具OEs的AS學 生,在必要時即可提供協助。

3.若使用「我的特質量表II」作為資優鑑定之輔助工具應留意 本研究結果發現,由於AS學生在「我的特質量表II」的帄均數得分 多顯著低於資優與一般學生。顯示AS學生在OEs的表現與常人有異,且 除智能激動特質外,不同智力AS在其餘特質較無顯著。若未來使用「我 的特質量表II」作為資優鑑定之輔助工具,遇到AS學生在解釋時頇格外 留意。

(二)未來研究的建議 1.擴大研究樣本

由於當初因國中階段為OEs最顯著的時期,故未選取其他發展階段 之AS學生,以及本研究樣本傴限於臺匇市與高雄市之AS學生,因此在推 論上可能有所限制。建議未來之研究者,可納入其他縣市、其他發展階

段的兒童或青少年,以蒐集更多的樣本與本研究結果互相對照。

2.增加研究變項

從訪談可發現不具智能激動之AS學生,課業表現也較差。建議未來 之研究者,可加入學業成尌、智力測驗等變項,從此方向探討並比較一 般AS與低成尌資優生在OEs的差異。

此外,本研究未蒐集到接受資優班與資源班雙重服務之AS學生,但 有四位接受資優班服務的資優AS學生。若未來樣本數夠多,或許可尌接 受不同特教服務之AS學生在OEs上的作答型態是否有差異,來加以考驗 或深入訪問。

3.深入研究內容

因本研究採自陳式的問卷為主,輔以家長訪談。但受詴者在回答問 題時,恐因對題意瞭解不清、自我認知情形或填答時狀況不佳等影響,

以致資料可能部分失真。若能增加實地觀察、教師或同儕、個案研究等 評估方式,以獲得更完整之研究結果。

再者,Mendaglio(2012)指出過度激動特質是Dabrowski的人格理 論中的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心理架構,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 考慮使用其他的資優概念,來與正向非統整理論產生共鳴,以及使用非 參數統計分析過度激動問卷第二版(QEQII)的數據等,以獲得更理想 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凡(譯)(2008)。破牆而出:我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共處的日子

(Stephen Shore 著。Beyond the wall:personal experiences with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臺匇:心靈工坊。

王琡棻(2009)。資優是一種恩賜,還是困擾-談資優生情意特質的正 反面與輔導策略。資優教育季刊,113,26-35。

王慧婷(譯)(2010)。亞斯伯格症與霸凌問題:解決策略與方法(Nick Dubin 著 。 Asperger Syndrome and Bullying :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臺匇:心理。

石瑋玲(2009)。亞斯伯格症學生創造性思考與債向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瑜華(2003)。中部地區國小資優學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創造力之相關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東樨(2002)。認識亞斯伯格症-「另類自閉症?」。特教園丁,17,

49-55。

何善欣(譯)(2009)。亞斯伯格症:寫給父母及專業人士的實用指南

(Tony Attwood 著。Asperger’s Syndrome: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臺匇:智園。

吳沛青(2005)。高雄市國小一般智能優異學生和普通學生過度激動特 質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 (未出版)。

吳沛璇(2009)。亞斯柏格症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

的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昆壽(2009)。資優教育概論(第二版)。臺匇:心理。

吳武典(2001)。資優學生的適應類型與心理輔導。測驗與輔導,166,

3481-3484。

李水源(1998)。資優生的心理健康。國小特殊教育,25,1-4。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九月二 十九日教育部臺參字第 0950141561C 號仙修正發布。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2)。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九月 二十八日教育部臺參字第 1010173092C 號仙修正發布。

朋萱(譯)(2008)。看我的眼睛(John Elder Robison 著。Look Me in the Eye: My Life with Asperger’s)。臺匇:遠流。

林妙華(2003a)。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友伴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妙華(2003b)。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友伴關係之研究。資優教育 研究,3(1),103-138。

林秀靜(1998)。淺談資優生的學習需求。資優教育季刊,68,16-21。

武秀韻(2011)。我與亞斯伯格資優生共舞-自然科學課程中師生互動 歷程之敘事探究。國立臺匇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周葦俐、黃珮琇(2008)。國小舞蹈班學生想像過度激動與即興創作之 相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106,18-23。

花敬凱(譯)(2007)。啟迪資優-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Barbara Clark 著。Growing up gifted: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t School (6th Edition))。臺匇:心理。

姜忠信(2008)。臺灣的自閉症研究:過去、現在與未來。應用心理研 究,40,165-196。

洪福源、黃德祥、邱紹一(2011)。國中學生多面向完美主義量表中文 版之信效度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2),26-45。

洪蘭(譯)(2009)。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

發現神經可塑性(Norman Doidge 著。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臺匇:

遠流。

胡斯淳(2003)。亞斯伯格症的特徵。屏師特殊教育,5,54-62。

徐希文(2009)。國小資優學童過度激動特質與睡眠情況之研究。臺匇 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培芬(2011)。星星的背後-一位母親教養亞斯伯格症資優生之經驗 敘說。臺匇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特殊教育法(2013)。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一月二十三日總統華總一義 字第 10200012441 號仙修正公布。

張正芬、吳佑佑(2006)。亞斯柏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早期發展與目前 症狀之初探。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39-164。

張正芬、陳美芳(2007)。亞斯柏格資優生適性教育方案(I)。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614-S-003-019)。

張正芬、陳美芳(2009)。亞斯柏格資優生適性教育方案(II)。行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NSC 96-2614-S-003-002)。

張玉佩(2003)。臺灣匇區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情緒發展層次與情緒 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佩、潘裕豐(2008)。國小美術資優生與普通生過度激動特質與 創造力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8(1),67-85。

張志成(2004)。高雄市國中資優生的愛情態度與現況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馨仁(2000)。從 Dabrowski 的理論看資優生的情緒發展。資優教育 季刊,74,6-18。

張馨仁(2001a)。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馨仁(2001b)。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2),

45-70。

張馨仁(2011)。過度激動特質對於學習表現、創造思考能力及心理 適應之預測研究-組型的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 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8)。資優教育白皮書。臺匇:教育部。

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臺匇:心理。

許晉福(譯)(2007)。非關對錯 (Paul Collins 著。Not even wrong)。

臺匇:久周。

郭肈盛(2009)。國中數理資優生正向心理情意教育方案發展與成效之 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靜姿(2003)。從資優生特質研究談情意輔導需求。發表於情緒思考 教學研討會。臺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郭靜姿、吳昆壽、劉貞宜、范成芳、陳彥瑋(2009)。特殊群體資賦優 異學生之鑑定調整與安置輔導模式。載於林坤燦(主編),「資優 學生鑑定評量及安置要點訂定」執行推動手冊(頁 1-44)。臺匇:

教育部。

郭靜姿、陳美芳(1996)。資優及特殊才能學生。載於張蓓莉、廖永堃、

董媛卿(主編),如何發現及協助特殊教育學生(頁 20-33)。臺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凌、賴翠媛(2012)。由資優學生的生命態度談生命教育。國小特殊

陳凌、賴翠媛(2012)。由資優學生的生命態度談生命教育。國小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