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離職傾向

一、離職傾向的定義

Cropanzano & Rupp(2003)指出研究離職行為,因實務上資料收集困難,一般 常以離職傾向作為預測離職行為的變數,因此在探討離職傾向前,離職與離職傾 向之關係必須先行釐清;兩者意向不盡相同,離職是員工離開工作的已發生行為,

而傾向,則是指以某種特定的態度決定去做一件特定的行動或事件,或是表示個 體心中的目的或計畫(Guralnik, 1971)。

Mobley(1977)定義離職是組織的員工在工作一段時間後,經過考慮,決定離 開現有的工作崗位,而失去職務和其所賦予的利益,並與現有組織再無任何關係;

離職可區分種兩類型:(1)個人自發性的提出離職請求,並沒有受到脅迫或壓力,

可為個人因素(健康、退休及深造等)或組織因素(薪資、升遷、主管關係等);(2) 非個人意願性的離開組織,如個人因素(生病、死亡等)或組織因素(解僱、開除 等)(Price, 1977);離職是個人移動與跨越組織成員的界限,此移動可能是進入或 脫離一個組織(Price, 1977);Porter & Steers(1973)則定義離職是員工經歷工作不滿

27

意後的下一個退縮行為。

而離職傾向,係指員工在組織中的某一職務上,工作一段時間後,對其原有 的職務,有了脫離的念頭;Caplan & Jones(1975)則認為離職傾向是指個人欲離開 其工作崗位,另尋其他工作機會之傾向強度;當員工經歷了不滿意之後,便產生 離職念頭,接著是尋找工作機會及評估比較其他工作機會等步驟,最後在實際離 職行為前,最後一個步驟則是產生離職傾向(Mobley,1977);Miller, Katerberg &

Hulin(1979)定義離職傾向是離開與尋找其它工作機會傾向的總體表現或態度,亦 即在實際離職行為之前,個人會對離職問題做一評估衡量,此種離職行為的評估 衡量即屬離職傾向;而該傾向是預測實際離職行為是否發生的關鍵前置變數

(Stockman, 2003;Michaels & Spector, 1982;Kraut, 1975);Jaffrey, Charles &

Rajan(1989) 則 認 為 離 職 傾 向 是 離 職 行 為 真 正 發 生 最 主 要 的 認 知 前 兆 (cognitiveprecursor),因此最能預測工作者離職行為的發生。

本研究為探討空軍志願役士官的離職傾向,當前述人員法定服役年限屆滿後,

可自行依其意願選擇繼續留營或退伍,因此志願役人員選擇退伍(或不繼續留營) 之傾向其意義應等同民間企業組織員工「自發性」離職傾向。

對組織而言,員工離職將對組織的效能產生不利影響(Hom & Kinichi,2001),

因此管理階層若能發現員工離開的傾向,則組織可先行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員工 離開(Dalession,Silverman, & Schuck, 1986);本研究認為問題的焦點應放在產生自 發性離職傾向的成員,設法了解離職的原因並改善導致想要離職的相關因素,才 能有效減少離職率;因此,本研究中所探討的離職傾向,定義為空軍志願役士官 於服役期間(包含役期已滿或是未滿者),選擇退伍而不繼續留營之傾向。

二、離職傾向的類型

許多學者曾針對離職提出各種不同的研究模式,分別概述如下:

(一)Mobley(1977)離職決策過程模式:

Mobley(1977)提出工作滿足與員工離職間可能存在的中介變數之順序說明,

28

員工在離職的決策過程中,所表現是理性的,開始於對現有工作評估,進而產生 對工作滿足或不滿足;當不滿足情緒高漲時,除了消極的怠工或曠職外,便會產 生離職的念頭,對找尋新工作的預期效益及離職的成本之間進行評估,形成離職 傾向,最後導致離職的行為;而除理性外,亦可能因員工的衝動行為,而造成離 職,如圖 6 所示:

圖 6 Mobley(1977)離職決策過程模式

資源來源:Mobley, W. H., 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2(2), pp.238.

(二)Mobley、Horner 及 Hollingsworth(1978)員工退縮行為決策過程模

式:

Mobley et al. (1978)提出另一模式以解釋員工之退縮行為(離職行為)產生之 過程;此模型指出離職傾向是實際離職行為最直接的前置因素,並認為年齡和年 資透過工作滿足及找到其他工作的可能性間接地影響離職,找到其他工作的可能 性則影響尋找其他工作傾向,如圖 7 所示:

29

圖 7 Mobley et al. (1978)員工退縮行為決策過程模式

資源來源:Mobley et al.(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Psychology,63(4),410.

(三) Szilagyi(1979)離職過程模式:

Szilagyi(1979)以員工關係、工作特質、組織業務、酬賞制度為自變項;個人 特質、外在工作機會為干擾變項;工作滿足、離職意願為中介變項來探討離職行 為;觀點如下:工作特質、員工關係、組織業務及酬賞制度,影響隨組織層次而 變化;離職的變項有可控制及不可控制,對組織來說,工作環境、領導型態、組 織結構是可控制的,而外在工作機會、勞工短缺等則是不可控制的,如圖 8 所示:

30

圖 8 Szilagyi(1979)離職過程模式:

資源來源:Szilagyi, A. D., (1979) Keeping Employee Turnover under Control,Personal.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 42-52.

(四)Bluedorn(1982)離職綜合模式:

Bluedorn(1982)的模式在探討因果程序,從組織因素(升遷機會、集權、條件 溝通、公平、報酬等);環境因素(環境的機會、以前的環境機會等);個人因素

(服務時間、年齡、教育等),三項前置因素著手;相關因素則會產生正向影響(升 遷機會、公平、報酬、成員整合等)、負向影響(集權、例行化、角色衝突等)及無 特定方向(教育、婚姻狀況等)等三種,如圖 9 所示:

圖 9 Bluedorn(1982)離職綜合模式

資源來源:Mobley et al.(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Psychology,63(4),410.

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