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閱讀輕小說之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希望藉由瞭解歸納 與本研究相關理念與文獻,作為實證研究的知識基礎。依據研究主題,第一節針 對研究對象「青少年」之定義及其人格行為特質進行了解,以便深入掌握研究對 象的特質。第二節針對輕小說起源與定義論證,以歸納輕小說之特質。第三節歸 納分析有關閱讀動機理論與實證研究,以釐清適合本研究之閱讀動機構面及向度,

作為設計問卷之基礎。第四節則是分析青少年閱讀行為現況調查統計資料及青少 年閱讀行為相關研究文獻,歸納整理出影響青少年閱讀之因素,以萃取出適合本 研究之相關背景變項,俾利掌握研究方向及設計研究架構,並作為研究論述依據。

第一節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

青少年「adolescence」這個字,源自於拉丁語的「adolescere」,原義是成長

(grow up)、生長至成熟(come to maturity)或成長至成熟期(grow into adulthood)

(Atwater,1996;轉引自張淑綺,2000)。聯合國界定15至24歲為青少年階段,

而「世界衛生組織」(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則以10至20歲者稱之,

另依《大英簡明百科》「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青春期(puberty)與 成人期(adulthood)之間的過渡時期(約12至20歲)。於心理學領域,多參照《張 氏心理學辭典》中之「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由青春期開始到 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12歲到21歲之間,男性約自13歲到22歲之 間(王煥琛、柯華葳,1999;劉玉玲,2002)。然而,在我國法律觀點,《少年福利 法》及《少年事件處理法》之適用對象皆定為12歲到18歲。

國內外之圖書館界對於青少年年齡範圍的認知普遍並無太大歧異。國際圖書 館協會聯盟(IFLA)所編撰之《青少年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Guidelines for Library Services for Young Adults)中對青少年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是指「處於兒童和成人之 間年齡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包括這個年齡階段的所有的人,且不受種族、宗教 信仰、文化背景、智力和身體條件的限制。」(IFLA,2009);美國「青少年圖書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服務」(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 Association,YALSA),則明確界定青少年服 務對象為12-18歲時期之使用者;另外,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對全美公 共圖書館青少年服務抽樣調查結果,青少年界定平均值還是與青少年圖書館服務 學會一樣,指在12-18歲之間(王嘉鈴,2000)。國內實際提供服務的圖書館工作人 員,在界定青少年讀者的年齡範圍時,則以12-18歲最多(范豪英,2008),大致為 我國教育體制國中及高中兩個求學階段之學生。

由此可知,不同性別、文化、研究領域對於青少年年齡之界定不盡相同,況 且,青少年期是一個連續成長過程中的過渡期,因此要明確的劃分青少年期的起 迄時間相當的困難。即便如此,大部份的學者專家討論青少年時,普遍認同青少 年正處於一個由兒童期蛻變至成人期的一個「社會化」過程(劉玉玲,2002),是人 生發展歷程中一個獨具特色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個體內外在環境同時都進入巨 大改變之轉型期(transitional period),因此也使得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及社會性方 面不穩定因素驟增,青少年心理學之父-霍爾(G.Stanley Hall)曾用「暴風驟雨」

來描述青少年時期情感豐富起伏熱烈,卻也需面對空前未有的挫折、不安與徬徨 這種充滿矛盾與衝突的發展階段(Santrock,2013)。以下就青少年認知發展、情緒 發展、自我認同及社會發展等心理層面之特質加以敘明。

壹、 青少年認知發展

「認知發展」(nognitive development)係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

對事物的認識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 改變的歷程(劉玉玲,2002)。瑞典心理學家皮亞傑( Jean Piaget)將認知發展劃分成 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思階段、具體運思階段及形式運思階段。青少年 則來到了形式運思階段(Formal-operational stage),此階段的年齡劃分大約在11 歲至15歲,亦有研究顯示該期可能須延伸至15歲以上或20歲(王淑儀,2007)。當青 少年之認知進入形式運思階段,綜合學者(王煥琛、柯華葳,1999;劉玉玲,2002) 意見有以下特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一、 能思考同時存在的因素

當兒童成長到12、13歲時,思考運作進入新的境界,他們能運用邏輯思考各 種的可能性,除了實際上外,也能想像未在現實中呈現的狀況。因此,在人際互 動上,常造成青少年顯出不信任成人,質疑父母師長提供的意見,這往往容易造 成青少年與周遭親師之間的衝突。

二、 會使用第二種符號

我們使用的第一種符號是語言符號,而第二種符號指可以替代第一種符號 的符號,形式運思階段之青少年能運用抽象、邏輯思考模式來判斷推理,亦即能 對未來的事先做預設性思考,並且開始會揣測別人的想法。

三、 建立理想

ㄧ但青少年擁有「假設性」的思考能力,便開始重塑周圍的人事物所扮演的角 色,以建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父母、老師、學校及社會等形象,此時若現實與理想 產生落差時,便觸發青少年不滿情緒。

四、 有內省能力

青少年進入形式運思階段後其思考邏輯以逐漸趨近成人,會將自己與他人的

「想法」合併思考,同時也能將自己當成分離的個體,試圖由別人的角度來衡量 自己的人格、智力及外表。Elkind(1967)認為青少年雖能將自己及他人的思考概念 化,但是往往無法區辨他人思考的對象可能與自己重視的不同,

以上這些思考能力,對於一個需要自我認同與統整的青少年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此時期青少年在生活的各層面都將面臨各種選擇,若其能思考同時存在的各種可 能因素,其抉擇過程將會更加周延;因其亦發展出「假設」的思考模式,除了提 供預期性思考協助青少年作決定外,青少年也因此建立對未來的想像與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貳、 青少年的情緒發展

「情緒」依據《牛津英語字典》的解釋為「心靈、感覺或感情的激動或騷動,

泛指任何激動或興奮的心理狀態」,亦即一般人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慾 七情都可以稱為情緒(引用自劉玉玲,2002),事實上情緒有數百種,其間又有無數 的混合變化,其複雜非語言所能及。情緒是個人表達自己、理解他人的一種根據,

事實上也是個人有意溝通的出發點(王煥琛、柯華葳,1999)。皮亞傑認為,青少年 的情緒發展與生理或認知發展相同都有循序漸進的發展階段,且相互關聯的。艾 琳伍德(Ellinwood)與皮亞傑將情緒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四階段為青少年期 (11 歲以後)。這個階段由於認知發展已進入形式運思階段,思想與情感能夠從熟悉 之具體而產生抽象思考,新的情感能從假想的人事物創造出來(王煥琛、柯華葳,

1999;劉玉玲,2002)。

由於青少年認知能力及思維邏輯等方面均大幅提昇,亦促使其接受、處理、

反思訊息的能力大幅增進,因而青少年無論就情緒體驗、情緒反應,乃至於情緒 起伏都更為激烈。整合學者理論研究(王煥琛、柯華葳,1999;劉玉玲,2002),青 少年情緒特徵如下:

一、 延續性:青少年延續兒童期情緒之易激性、易發性及易表現性,惟情緒控 制力提高、情緒體驗的時間延長,故情緒爆發的頻率降低,但心境的延續 時間也增長。

二、 豐富性:青少年時期正屬於多重夢想的年齡階段,幾乎人類所具有的情緒 都會出現在青少年的身上體現出來,並且各種情緒各有不同層次之強度,

因此體驗到之情緒繽紛多彩相當豐富。

三、 特異性: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個性、自我感性的差異也越來越 大。例如同樣的負面情緒體驗,男生傾向於發怒,女生則傾向於害怕;同 樣是日常心境的感知:外向的人容易被快樂、樂觀的情緒所籠罩;內向的 人則易被悲傷、憂鬱所感染。

四、 兩極波動性:青少年之自控能力雖然逐漸成熟,但畢竟生理及心理尚未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展成熟,情緒表態常有明顯之極端化現象。

五、 文飾性:隨著青少年逐漸社會化,能夠有條件、規範、或目標來表達自己 情緒,甚至形成外部表現與內心世界不一致的情形。

參、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此一概念的界定,多採用新心理分析學家艾里 克森(E.Erikson) 的論述,即「個體在各階段是藉由實地的探索及實驗,認清自己 在各種社會脈絡中的特定角色,知道自己的需要、愛惡與動機,根據對自己的瞭 解建立生活的理想與目標,以及在自己理想的引道下 追尋既定的目標」(林雅容,

2009,張春興,1983;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青少年時期經歷生理 與思想上前所未有的變化,對青少年來說,這種陌生的變化難免造成不安及迷惘 等影響,為克服此種不安,Eveerall、Bostik & Paulson(2005)等學者認為青少年在 此時期著重建立一套對於自我的認同,而認同的發展大多和青少年所處的環境與 情緒處理有關,因此多以自我的立場對於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自我賦予明確的意 義,然而往往受限於青少年有限或不理智的決策能力、貧乏的問題解決能力等因 素,易使他們對自我認同的形塑產生混淆(引用自林雅蓉,2009),因此,青少 年在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最大的危機往往來自於「自我統合及角色混淆」之 危機,艾里克森卻將此危機視為一個「轉機」,主張青少年若能在此階段建立統 整的自我,就能成為一個成熟的個體,因此,自我認同的任務在青少年階段顯得 特別迫切重要(王煥琛、柯華葳,1999)。

正如前面所述青少年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思階段,思考能力提升且思考過程益 增複雜,因此,很多過往認為不變真理的信念,到青少年時期都會經歷一次再評 估。青少年藉此重新創建另一個屬於他們的世界,不再如過去牽制於父母期待的 形象,他們要和過去不同、和父母不同,藉由不斷翻新增長的經驗和認知能力,

使得青少年挑戰對來自師長的某些價值和信念,因此,青少年心理狀態與行為上

使得青少年挑戰對來自師長的某些價值和信念,因此,青少年心理狀態與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