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音樂意象

本節為探討音樂意象的運作機制,因此藉由意象與影像相關文獻的探討,了 解從音樂意象的引發、產生、聯想等過程與內容。接續,研究者在此節裡針對意 象、音樂意象作逐一探討。

一、意象

「音樂意象」(Music Imagery)是由音樂所引發的一種「意象」(Imagery),

它是經由意識將事物的形象轉換而成的「心理畫像」(mental representation)(鄭 自隆,2007)。根據學者饒雅琳(2005)的分析,意象的形成途徑乃是訊息「刺 激」人類的感官後,以過去的經驗、記憶、感受等內心活動轉化而成。所以,意 象與刺激、內心活動息息相關。

在「刺激」部份,它指的是影響人類感官功能的外在條件,如聲音是刺激聽 覺感官的媒介(Kennedy, M. A., 2002);影像是刺激視覺感官的媒介;而味道則 是刺激嗅覺感官的媒介,它們充斥於人們的生活環境,刺激大腦並觸發內心活動。

「內心活動」是意謂著任何感官功能受刺激時,大腦會釋放記憶並在心中產生一 連串的想法與感受等聯想內容。在一些研究與報導中指出,科學家認為:嬰兒在 媽媽肚子裡聽到的聲音是類似吹風機聲響(王薊、郭廣宇,2011)。因此,當嬰 兒吵鬧時,如果媽媽用吹風機的聲音給嬰兒聽,他們就會感到安心,並會逐漸安 靜。所以,人類腦神經系統中的記憶,大部分是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功能,

從生長過程中不斷收集「刺激」並且同時累積「內心活動」而成的。也因此,當 聲音刺激人類時,大腦中的額葉就會將訊息傳送至腦部,重新將記憶集結與歸納

(蕭淑乙,2008),最後經由內心活動產生與「記憶」有關的「聯想」。

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曾針對「聯想」

進行一連串的試驗。他先將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ilhelm Wundt, 1832-1992)的 聯想式心理測驗,設計並發展成「詞語聯想法」(word association test)(Jung, C.

G., 1966)。榮格以一組詞「刺激」受試者,發現他們會對詞產生聯想,不論是過 去發生的事件或是相關詞語。如男人對於「瓶子」、「刀」、「打架」等詞組,會聯 想到曾經在酒吧發生酒醉鬥毆的事件(常若松,2000)。榮格的聯想測試更加證 實:「意象」的「聯想」內容與「記憶」息息相關。因此,即便是一個緊急的煞 車聲,也會勾引人們對車禍的「記憶」(陳曉琪譯,1999),並產生車禍的相關聯 想,而這些「聯想」的內容,即是「意象」。

除此之外,有一些非成長過程累積的先天條件也會影響「記憶」的累積與「意 象」的「聯想」內容。如人們潛意識裡祖先所遺傳下來的生活與行為模式,對於 對於不同國家或是生長環境不同的人,其社會文化、感覺經驗、價值判斷都會使

「意象」內容產生明顯的差異(廖起超,2002)。如生長在中華文化的人們會認 為「龍」與「鳳」是一種神聖與力量的象徵;或是「月亮」與「嫦娥」聯想在一 起,喚起神話裡嫦娥獨自在月亮上的淒涼意象。這些龍、鳳或是月亮,皆因為不 同的記憶與文化背景而有不同的解讀。所以,無論是先天條件或是後天生長過程 的累積,「記憶」是影響意象的主要因素,也是意象聯想的主要來源。

二、音樂意象

「音樂」會在人們的腦海裡形成「聯想」(Edward, C., 1974),如音樂在舞者 的腦海裡形成一連串的舞蹈;在塗鴉噴畫藝術家(Graffiti Artists)的腦海形成 文字或圖畫。因此,音樂是藝術家創作靈感的來源之一。學者鄧伯宸(2008)認 為這是因為音樂會促使人們產生一種「激化狀態」(arousal),這種高昂的存在狀 態乃是音樂引發人們的高度知覺、注意、興趣、興奮等狀態,進而激發出人們的 的情感與記憶(Paul, H., 1961;Gordon, E., 1971),影響人們聆聽音樂時的心理感 覺。所以,音樂擁有激發聯想的能量,能促使音樂意象的產生(John, B., 1976)。

舉例來說,畫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以音樂作畫,因為音樂激發 了他的創作靈感,促使其在作品「賦格」、「夜曲」中加入音樂的元素(賈曉偉, 可以聽得見影像,也看的到音樂(簡華冷,2004:102-103)。

音樂意象是一種深具視覺性的想像,人們透過音樂看到影像。因此,香港電 影導演王家衛曾提及:「音樂能夠成為一種提示,提示觀眾身處於什麼環境、什 麼樣的年代(梁偉怡譯,2003:44)。」這意謂著:因為能夠喚起人們記憶裡的 情感與經驗,發展出一個具有時空背景的事件,亦即一個視覺性的音樂意象。如,

荷蘭銀行於 2001 年推出梵谷信用卡的廣告,創作者以音樂《Vincent》的淡 淡哀愁歌詞與歌聲,搭配梵谷的畫作影像;創作者以音樂提示觀眾走入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