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顧陽(1999)

2. 文獻回顧

2.2 給字句相關研究

2.2.1 顧陽(1999)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回顧的起點,可發現顧陽的觀點已然以當時與格研究的成果為基礎,對漢語 給字句加以分析,其不論在語法取徑上或語意取徑上,都有相近的觀察。

2.2.1 顧陽(1999)

根據過往與格研究的成果,顧陽(1999)的分析也必須同時解決前文所 提及的與格結構相關問題,主要為間接賓語在成分結構上管轄直接賓語,以及 某些動詞所展現的與格不對稱性(巴克詭題)。顧陽在其研究中已經討論了以 上兩個問題,前者參考了 Larson(1988)的分析,後者則以論元結構加以解 釋。

在成分結構的分析上,顧陽參考 Larson(1988)的分析後,指出漢語與 格的語法結構如下。介詞與格(62)的分析同前文(15),動詞「送」移位至直接 賓語前,而「給他」則是介詞短語,其分析見(63);雙賓與格(64)的分析同前 文(17)和(18),動詞和間接賓語都經過移位,所以間接賓語在成分結構上可以 管轄直接賓語,其分析見(65):

(62) 張三送一本書給李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VP

NP V’

張三 V VP

e DP P’

一本書 P PP

送 給李四

(64) 張三送李四一本書 (65) VP

NP V’

張三 V VP

e NP V’

e V’ NP

V NP 一本書

送 李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顧陽也列舉了與格不對稱性的問題。若以(62)和(64)為與格結構的基本形 式,則(62)為介詞與格,(64)為雙賓與格,那麼下列情形就是漢語所見的巴克 詭題:

(66) a. 我踢了一個球給他

b. *我踢他一個球 (顧陽,1999: 84-85)

(67) a. 我抄了一段話給他

b. *我抄他一段話 (顧陽,1999: 84-85)

(68) a. 我沏了一杯茶給他

b. *我沏他一杯茶 (顧陽,1999: 84-85)

(69) a. 我打了一個電話給他

b. *我打他一個電話 (顧陽,1999: 84-85)

顧陽以論元結構分析以上四個例子,認為動詞踢、抄、沏、打可以指派兩 個論元,分別為主事者(Agent)和客體(Theme),而(66)到(69)的 a 則多 一個受惠者論元(Benefaciary),由該句的「給」指派受惠者論元。

這樣的觀點使得顧陽的論證出現了不一致的情形。在(62)的分析中,顧陽 採取和前文(15)與 Larson(1988)同樣的分析,顯然「給」應為介詞,而「給」

後的賓語應為目標論元。然而,顧陽的(66)到(69)的給卻成了可以指派論元的 動詞,使得論證無法滿足邏輯一致性;另一方面,顧陽認為(66)到(69)和英語 中滿足與格對稱性的(70)到(72)不同,卻忽略該文所引 Larson(1988)解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英語與格不對稱性(73)到(75)的例子。(66)到(69)不與同屬與格不對稱的(73) 到(75)相較,反將(66)到(69)另做判別,這也是論證上不一致的情形。

(70) a. He kick a ball to her.

b. He kicked her a ball. (顧陽,1999: 85-86)

(71) a. He shinned a ball to her.

b. He shinned her a ball. (顧陽,1999: 85-86)

(72) a. He threw a plate to her.

b. He threw her a plate. (顧陽,1999: 85-86)

(73) a. I donated money to charity.

b. *I donated charity money. (顧陽,1999: 81)

(74) a. I distributed apples to the children.

b. *I distributed the children apples. (顧陽,1999: 81)

(75) a. I contributed my time to the auction.

b. *I contributed the auction my time. (顧陽,1999: 81)

顧陽指出,Larson(1988)認為(73)到(75)的動詞沒有轉讓意義,也就 是無法致使間接賓語在語意上「擁有」直接賓語。同樣的,漢語巴克詭題(66) 到(69)也出現與格不對稱情形,是否與(73)到(75)有相近的情況,應有進一步 的分析才能得知。忽略了英語和漢語在與格不對稱情形的比較,使得生成語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觀點在語法系統描述上的普適性與一致性的要求,並未在該文中獲得進展。

總結顧陽一文所產生的缺點,主要為以下三項:

(76) 漢語與格不對稱(巴克詭題)是特例,僅列舉卻並未解釋。

(77) 漢語介詞與格中的「給」是動詞,可以指派一個論元,和該文所支 持的分析不一致,亦形成特例而未解釋。

(78) 漢語與格不對稱性,與英語與格不對稱性,在文中都提及了,但未 進行比較分析,僅是兩種語言中的特例,如此則未滿足語法理論的 普適性與一致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