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與格結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與格結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Master Thesis. 指導教授:何萬順. 政 治 大. Adviser: Professor One-Soon Her. 立. ‧ 國. 學 ‧. 漢 語 與 格 結 構. n. al. er. io. sit. y. Nat. The Dative Structure in Mandarin. Ch. engchi. i Un. 研究生:林昆翰 Student: Kun-Han Lin. 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June, 2012.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Copyright © 2012 by Kun-Han Lin All rights reserved.

(3) 漢語與格結構. 謝. 辭. 政大的青春氣息是很令人難忘的,淙淙的河堤、愜意的吉他聲、烈陽下的 網球場,以及樟山寺上的遲暮與清新。青春氣息的特色總是熱情與不安於 室,熱情於智識上的拓展,卻又不滿於現狀。因此,我除記得同儕與師長 的論辯所帶來的雀躍以外,也難忘捱在苦哈哈宿舍裡的日子——在覓得一. 政 治 大 於形成了我的認同,這後見之明似乎在這一刻立下石碑,這般堅定實讓我 立 感動不已。. 絲曙光之前,只能與室友故作哈哈。不枉所有的猶疑與頓挫,「學院」終. ‧ 國. 學. 首先,我最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何萬順老師,他除給我研究上的指正與建議. ‧. 外,更在我的學習歷程上給予我莫大的支持與鼓舞;我可以與老師暢所欲 言地談論我的想法,終又能得到嚴謹且清晰的灼見,讓我於暗室中豁然開. Nat. sit. y. 朗;老師除讓我感受到興奮的研究觀點,卻又不忘勉我踏實。非常感謝他,. io. er. 尤在我不安地剛踏入學術殿堂。除了指導教授,這本論文也仰賴兩位很重 要的老師給予我協助,我非常感謝我的口試委員張郇慧老師以及謝富在老. n. al. i Un. v. 師,兩位老師給予我寶貴的修改意見,提醒我許多問題;有了兩位老師的. Ch. engchi. 幫助,這本論文才能更臻完善。. 政大語言所給予我最自由且充實的學習環境,因此我要感謝黃瓊之老師、 蕭宇超老師、徐嘉慧老師、萬依萍老師、詹惠珍老師與賴惠玲老師等,不 論是課堂上的啟發或平日的關心問候,都是完成這本論文的重要基石。張 郇慧老師自鼓勵我考研究所以來,一直為我打氣,我非常感謝老師一直以 來對我的肯定。我也感謝助教惠鈴學姊給予我非常多的協助,對於我的求 助,他總是義不容辭。學長姊與同學們與我共享了研究所的美好時光,感 謝婉婷學姊、詩敏學姊、惠鈞與羅羿成為我研究生活中的加油團與好伙伴, 也感謝依庭、旺楨與班上同學們在課堂上共同的學習與分享。 -i-.

(4) 漢語與格結構 中研院史語所金文工作室一直讓我感受到研究的熱忱與動力。我非常感謝 陳昭容老師常常給我和煦又極具安慰的勉勵,老師不時的叮嚀與問候帶給 我暖暖的勇氣,工作室的咖啡時光是我最期待的一刻。感謝黃銘崇老師常 給我豪氣的鼓舞,教導我對自身研究的期許應抱持信心。感謝今慧學姊、 宛蓉學姊、一凡、優璋、瑞芬與張蒞,文青式的樂趣舒緩我的研究壓力, 感謝你們總是傾聽少年阿翰的煩惱。 政大中文寫作中心讓我有機會分享學習成果,對我而言是很大的幫助。我. 政 治 大 我溫暖與安定的力量,尤在踟躕與困頓時教導我心境的調整,讓我面對難 立 非常感謝中心主任陳逢源老師,自我在政大中文系求學以來,老師一直給. 題時更加堅定。感謝高莉芬老師與侯雲舒老師給我很多鼓勵,感謝雅芸、. ‧ 國. 學. 芳廉、宜芳、雅雯與奕如長期以來的陪伴,因為有你們,我擁有了「傳說 中瑰麗的校園生活」 。尤其感謝雅芸,感謝你無私的關心與付出,我們大. ‧. 家都非常想念你。. y. Nat. sit. 在政大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同儕間的分享與激盪,尤其羅馬廣場上深刻且. er. io. 愜意的論辯最是享受。感謝大學以來的老友們意安、宜軒、丰慈、靖玟、 文奇與威廷,感謝你們與我共享人文領域的價值、學術的熱忱,以及我們. n. al. Ch. i Un. v. 對「最高東西」的嚮往。語言學好伙伴懿娟與欣潔分享我們對語言研究的. engchi. 興趣;室友紹良分享許多學院式的幽默,以及許多新奇有趣的研究觀點; 好友乃慧的熱情,分享了我們追尋學術夢想的熱血與堅持;比較文學與人 文思想研究社的好友們冠威與筱釩,讓我發掘了很多不同的研究樂趣;好 友鈺如與筱婷同我分享許多共同的喜好與興趣,除研究課題外,甚至思索 學科分際之間有趣的新嘗試。政大有太多良師益友,族繁不及言謝,那麼 我最真摯的謝意便是延續我們的熱情,希望未來不論研究和分享都能與好 友們繼續努力。 我非常感謝我的家人,家鄉在這段時間一直給我全力的支持。我的父親林 啟源先生與母親陳秀卿女士,對於我的理想完全不曾懷疑,不論在生活上 - ii -.

(5) 漢語與格結構 或精神上一直都是我最大的支柱;我人生所希冀追尋的價值,都是他們教 導並賜予我的,因此這本論文僅是我微小的回報,而我希望日後的努力還 能回報更多。異鄉求學,外婆家成為我第二個家,外祖母陳王麵女士、舅 父陳錫宜先生與舅媽林淑暖女士給予我許多支持與勉勵,感謝你們溫暖我 的心靈。哥哥林昆平對我多所信任,也分擔我許多煩惱,他不僅是兄長, 更是支持我夢想的伙伴。中華民國玉德慈善會與草屯靈隱寺的伯叔阿姨與 志工伙伴們一直給予我精神上的鼓勵,感謝天恩師德,感謝你們良善的心 念與真誠的付出,提醒我毋忘初衷。. 政 治 大 最後,感謝我的祖母林吳金女士,他給了我全部的愛,卻不及親見這本論 立 文。我希望能以此作為禮物,願阿嬷在天之靈亦感到喜悅。.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iii -. i Un. v.

(6) 漢語與格結構. 摘 要. 過去漢語與格研究多圍繞在給字句的分析上,包括給字句的類別,以. 政 治 大. 及不同類別中的「給」應為何種詞類。本文以當代與格結構的核心問. 立. 題為起點,主張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並不具備衍生關係,而是動詞的. ‧ 國. 學. 兩個面向──中心語 PLoc/轉移性質(allative)或中心語 PHave/所 屬性質(possessive),所決定的兩種不同的論元結構和句法形式。. ‧. 以其觀點而論,漢語的介詞與格由前者形成,而雙賓與格由後者形成,. y. Nat. io. sit. 而漢語與格的不對稱性,即所謂巴克詭題(Baker’s Paradox),亦. n. al. er. 可從前述兩個動詞面向加以解釋。本文認為漢語的給字句和把字句的. Ch. i Un. v. 語法形式,亦是前述兩個動詞面向的展現。並且,相關的分析不止適. engchi. 用於漢語與格類動詞,非與格類動詞亦能獲得闡述。. - iv -.

(7) 漢語與格結構. 目 錄 1.. 前 言 ........................................................................................... 1. 2.. 文獻回顧 ...................................................................................... 5. 立. 與格相關研究 ................................................................... 5. 學. ‧ 國. 2.1.1. 語法取徑 .................................................................. 6 Chomsky (1981) ............................................ 6. 2.1.1.2. Barrs & Lasnik(B&L) (1986) ........................ 7. io. 2.1.1.4. al. y. Larson (1988) ................................................ 8. sit. Nat. 2.1.1.3. ‧. 2.1.1.1. Harley (2002) .............................................. 11. er. 2.1. 政 治 大. n. iv ............................................................ 15 n C小結 hengchi U 語意取徑 ................................................................ 16. 2.1.1.5 2.1.2. 2.2. 2.1.2.1. 與格類動詞所出現的巴克詭題 ...................... 17. 2.1.2.2. 非與格類動詞所出現的巴克詭題 .................. 21. 2.1.2.3. 小結 ............................................................ 26. 給字句相關研究.............................................................. 26 2.2.1. 顧陽(1999) ........................................................ 27. 2.2.2. Her (2006).............................................................. 31 -v-.

(8) 漢語與格結構 漢語與格結構............................................................................. 35 3.1. 3.2. 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結構性差異 ................................. 35 3.1.1. B&N(2007)統計結果在論證上的缺失 ...................... 36. 3.1.2. 相關反例在論證上的缺失 ....................................... 38. 3.1.3. 小結 ....................................................................... 41. 動詞中心語以及與格結構的組成 ..................................... 41. 治 政 大 漢語介詞與格 ......................................................... 44 立. 3.2.1 3.2.2. ‧ 國. 小結 ............................................................................... 48. y. sit. al. 不同動詞類別中的語法擴張 ............................................ 55. iv n C 與格結構中兩種性質的顯著差異及其封閉效應 ................ 58 hengchi U n. 4.4. 不同動詞類別所產生的語意差異 ..................................... 53. io. 4.3. 動詞中心語以及語意中的利益從屬關係 .......................... 50. Nat. 4.2. ‧. 漢語巴克詭題解決方案............................................................... 50 4.1. 5.. 學. 3.3 4.. 漢語雙賓與格 ......................................................... 47. er. 3.. 4.5. 動詞中心語以及漢語 VO 結構分析 ................................. 59. 4.6. 小結 ............................................................................... 61. 結 語 ......................................................................................... 62. - vi -.

(9) 漢語與格結構. 1. 前 言 與格研究源自七零年代所努力解決的「巴克詭題(Baker’s Paradox) 」 ,. 政 治 大. 該問題指出英語學習者在與格轉換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自 Green(1974). 立. 提出後,Baker 援引了更多例證加以闡述。作為巴克詭題的核心,與格形式. ‧ 國. 學. 展現了如下結構:. ‧. (1) NP1 V NP2 to NP3 John gave a dish to Sam.. y. Nat. n. al. (2) NP1 V NP3 NP2. Ch. engchi. er. io. John told a joke to Mary.. sit. John passed the salami to Fred.. i Un. v. John gave Sam a dish. John passed Fred the salami. John told Mary a joke. 如上所示,動詞 give、pass、tell 在(1)和(2)中,都可以任意組成常見的 自然語句。(1)透過介詞展示了「介詞與格(prepositional dative)」 ,而(2)將 間接賓語 NP3 置於動詞與直接賓語 NP2 中間,形成「雙賓與格(double-object -1-.

(10) 漢語與格結構 dative)」。 若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是相同語意的不同句法形式,那麼(1)與(2)則保有 同等的轉換關係,動詞 give、pass、tell 可以由(1)結構轉換為(2),反之亦然。 然而,巴克詭題指出,在一些英語的動詞中,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轉換是有 困難的:. 政 治 大 b. *John donated the museum a painting. 立. (3) a. John donated a painting to the museum.. ‧ 國. 學. (Pinker, 1989: 7). (4) a. John reported the accident to the police.. ‧. b. *John reported the police the accident.. Nat. er. io. sit. y. (Pinker, 1989: 7). 為了解決巴克詭題,過去在與格轉換研究上,不斷地探討介詞與格和雙賓. n. al. Ch. i Un. v. 與格之間的句法衍生關係,或者兩種與格的論元結構,以解釋(3)與(4)所呈現. engchi. 的巴克詭題。基本上,晚近學者可以從兩種研究取徑加以分析與格結構,其一 為語法取徑(Syntactic Approaches) ,即以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句法 衍生關係為研究焦點,在此研究觀點下,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應視為相同語意 的不同句法形式;另一研究策略為語意取徑(Semantic Approaches),即從 與格不對稱性的例子中,找出動詞在語意成分上的差異,並分析出二者之間在 論元結構上的不同,而在此研究觀點下,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並不具備衍生關 -2-.

(11) 漢語與格結構 係,而是動詞的兩種中心語展現出兩種不同面向──即轉移性質(allative) 與所屬性質(possessive),以形成不同的論元結構。 本文認為,語法取徑和語意取徑,在近年來的研究中已有許多交集與共識, 這兩種方法已無太大的差異,晚近學者的與格研究策略,整體而言,皆可作為 漢語與格研究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文企圖透過漢語動詞中心語的兩種不同面 向,對漢語與格結構的語法形式進行分析,並希望該項分析能滿足生成語法理. 政 治 大. 論在普適性與一致性上的要求。. 立. 為了達到如上目的,本文第 3 章將以動詞中心語所帶有的轉移性質與所. ‧ 國. 學. 屬性質,分析漢語的與格結構,並指出漢語與格結構的形成因素為何。由於過. ‧. 去漢語與格結構的研究多著重於漢語給字句,而非以與格結構的成因與運作模 式作為探討焦點。因此,本文將聚焦於漢語的與格結構進行分析,同時列舉漢. y. Nat. 給字句和把字句等兩種句式和與格結構之間的關係。. n. al. Ch. er. io. sit. 語給字句和把字句,以其動詞中心語的兩種性質所展現的平行結構,說明漢語. i Un. v. 本文的最終目的將以與格結構的分析方法,解決漢語中的巴克詭題。漢語. engchi. 中的巴克詭題並不限於與格結構中,因此,解決漢語中的巴克詭題,將解決更 多漢語其他相關結構。關於巴克詭題和與格結構的交集與劃分,將於文獻回顧 中詳細說明,而巴克詭題的解決方案,則於第 4 章以 Her(2006)的四類動詞為 基礎,分項解決巴克詭題中的不對稱性。其中漢語的 VO 結構也將一併分析討 論。 以動詞中心語的轉移性質和所屬性質,對漢語的動詞類別和與格結構進行 -3-.

(12) 漢語與格結構 分析,是晚近相關研究中的初步嘗試。本文的分析成果望能進一步闡述人類心 智結構中的概念系統,以作為未來研究展望。.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Un. v.

(13) 漢語與格結構. 2. 文獻回顧. 本章將回顧與格相關研究,以及漢語與格研究的成果。由於與格研究多側. 政 治 大. 重於給字句的分析,本章將說明相關分析的利弊得失,以及給字句的研究所發. 立. 現的漢語動詞類別,將對於本文漢語與格研究形成何種架構。. ‧ 國. 學. 本章與格研究將以語法取徑和語意取徑兩種觀點加以詳述,而漢語給字句 則著重於幾個與本文密切相關的觀點上。. ‧ er. io. sit. y. Nat. 2.1 與格相關研究. 由於與格研究自七零年代以來成為重要的語法課題,研究文獻已不勝枚舉。. n. al. Ch. i Un. v. 為了說明與格相關研究如何逐步解決巴克詭題,本節列舉晚近研究中,幾個較. engchi. 為重要的觀點,並以不同的側重區分為語法取徑(Syntactic Approaches)和 語意取徑(Semantic Approaches) 。必須先說明的是,語法取徑和語意取徑 並非兩個完全不同的方法與觀點,只是研究側重的不同。後文將重複提及,近 年來在與格研究的語法取徑上,已經加入了語意取徑的觀點,而語意取徑也在 論元結構上解釋了與格結構。兩種取徑不但有較高程度的共識,也一同在與格 結構的研究中獲得顯著的成效。 -5-.

(14) 漢語與格結構. 2.1.1 語法取徑 語法取徑將相關研究聚焦於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衍生關係。自五零 末 的 生 成 語 法 學 派 ( Generative Grammar ) 確 立 以 來 , 在 轉 換 語 法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的理論架構下,學者們皆認為,若能找出介 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衍生關係,則轉換語法將更具解釋適當性. 政 治 大. (Explanatory Adequacy)。Oehrle 假定了兩者之間的衍生關係,其觀點即. 立. 為奧利假說(Oehrle Hypothesis) (1976) ,然而該研究並未得出完善的分析. ‧ 國. 學. 與解釋。八零之後,Chosmky 提出了管轄與約束理論(Government and Binding),因此對與格結構也展開了一連串的分析。. ‧ sit. y. Nat. 2.1.1.1 Chomsky (1981). io. al. er. Chomsky(1981)企圖證實奧利假說,並以格理論(Case Theory)解. n. 釋與格結構。如下所示,雙賓與格句(5)的結構為(6):. Ch. engchi. (5) John gave Bill a book.. i Un. v. (6) John [ vp[ v’ gave Bill] a book]. (Chomsky, 1981: 170) Chomsky 的分析為,(5)中的 Bill 得到動詞所給予的結構格(Structural Case) ,而 a book 則得到 v’ 所給予的屬性格(Inherent Case) 。相較之下, 介詞與格則沒有結構格,而僅有屬性格: (7) John gave a book to Bill. (Chomsky, 1981: 170) -6-.

(15) 漢語與格結構 然而,有更多語言現象無法以如上分析進行解釋。在雙賓與格中,直接賓 語受轄(governed)於間接賓語,而非如(6)所示,從動詞獲得屬性格。這種 受轄關係由 Barrs&Lasnik(1986)揭示而得。. 2.1.1.2 Barrs & Lasnik(B&L) (1986) B&L(1986)發現雙賓與格有六種特殊的情況必須予以解釋,這些情況. 政 治 大. 都說明了雙賓結構中,間接賓語對於直接賓語的管轄關係。在 B&L 的分析中,. 立. 直接賓語在成分結構上由於成分統治(C-command)的緣故,成分結構中較. ‧ 國. 學. 低位置的直接賓語,在以下情況中都不能移位:. ‧. (8) 約束原則(The binding Principles). io. er. (B&L, 1986: 347). al. iv n C h e n g cRelations) 量化代詞關係(QNP-Pronoun hi U n. (9). sit. Nat. b. *I showed himself John (in the mirror).. y. a. I showed John himself (in the mirror).. a. I denied each worker his paycheck. b. *I denied its owner each paycheck. (B&L, 1986: 348). -7-.

(16) 漢語與格結構 (10) 疑問移位(Wh Movement)與弱跨越(Weak Crossover) a. Which workeri did you deny hisi paycheck? b. *Which paychecki did you deny itsi owner? (B&L, 1986: 348) (11) 優越性(Superiority). 政 治 大 b. *Which book did you give who? (B&L, 1986: 349) 立 a. Who did you give which book?. ‧ 國. 學. (12) each… the other 結構(The each… the other Construction) a. I gave each man the other’s watch.. ‧. b. *I gave the other’s trainer each lion. (B&L, 1986: 349). y. Nat. n. al. Ch. er. io. a. I gave no one anything.. sit. (13) 極性詞 Any(Polarity Any). i Un. v. b. *I gave anyone nothing. (B&L, 1986: 350). engchi. 根據以上六種情形,B&L 認為直接賓語在成分統治上都受到間接賓語的 管轄,所以在成分結構上修正了 Chomsky 的觀點。. 2.1.1.3 Larson (1988) 雖然 B&L 指出,直接賓語在成分統治上受到間接賓語的管轄,但僅列出 其觀察,尚未得出具體的結構分析。據此,Larson(1988)企圖解決該項問 -8-.

(17) 漢語與格結構 題,並得出如下的分析。 在介詞與格的分析中,(14)的分析為(15),動詞往上移位至直接賓語前: (14) John sent a letter to Mary. (Larson, 1988: 342) (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Larson, 1988: 342). Ch. engchi. i Un. v. 而在雙賓與格中,(16)的分析為(17)和(18),間接賓語和動詞都經過移位, 成為雙賓與格: (16) John sent Mary a letter. (Larson, 1988: 342). -9-.

(18) 漢語與格結構 (17).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18). ‧. (Larson, 1988: 342). Ch. engchi. (Larson, 1988: 342) - 10 -. i Un. v.

(19) 漢語與格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在尚未移位之前,v’[ v’ sent Mary] a letter]與上文 Chomsky(1981)的分析(6)是一致的,而 Larson 為了解決 B&L(1986) 的問題,方得出(17)與(18)的移位分析,以之說明在雙賓與格的成分結構上, 移位後的間接賓語位於較高的位置,於是直接賓語在成分統治(C-command) 上受到間接賓語的管轄。Larson 的分析不但解釋了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 的衍生關係,B&L 所發現管轄現象也獲得了解釋。. 立. 2.1.1.4 Harley (2002). 政 治 大. ‧ 國. 學. 雖然 Larson(1988)的分析完善地解釋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衍生 關係,但語法取徑終將面臨前文所提及的巴克詭題這一難題,而 Harley(2002). ‧. 在語法取徑的努力上,也企圖克服這一難題。事實上,在 Harley 之前,已經. Nat. n. al. Ch. (19) a. I sent a book to London.. engchi. er. io. 必然在語法結構上得以分析解釋。以下述為例:. sit. y. 有學者嘗試解決巴克詭題。Pesetsky(1995)即認為,巴克詭題的不對稱性,. i Un. v. b. *I sent London a book. (Pesetsky, 1995: 141) Pesetsky 指出,上述(19)所形成的巴克詭題之所以不對稱,在於(19a)的 to-賓語(to-objects)必然為目標(Goal)論元,所以介詞 to 方能在句中傳 達路徑(Path)語意—即直接受詞作為客體(Theme)論元,經驅使者 (Investigator)論元的影響,移動至作為目標論元的 to-賓語,而其移動過 程則傳達了路徑語意。然而,由於(19b)並未有路徑語意,London 無法在(19b) - 11 -.

(20) 漢語與格結構 充當受事者(Patient)論元,所以(19b)為不合法的句子。於是,在上述所謂 「路徑語意」的分別下,(19)所形成的差異,尤其是介詞 to 的分別,也應在 語法結構中獲得解釋。Harley(2002)引用了 Pestsky 的觀點外,也舉出例 子加以支持: (20) a. John taught French to the students.. 政 治 大. b. John taught the students French. (Harley, 2002: 38). 立. 在(20b)中,John 使得學生學會了法語,但(20a)並沒有「學生學會了法. ‧ 國. 學. 語」這一語意。換言之,若能在語法結構上解釋巴克詭題如(19),那麼同樣的 語法結構也能解釋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在語意上的差異,如(20)。這顯然在語. ‧. 法分析上是一大躍進,而 Harley 即解釋了這樣的差異。. Nat. sit. y. 在 Harley 的分析中,動詞後面若能接續一個賓語,則是因為動詞本身具. n. al. er. io. 有「致使(Cause)」中心語(Head),而該中心語將賦予該句一個論元. i Un. v. (Argument)作為賓語;而另一方面,當動詞後面接續一個賓語時,動詞本. Ch. engchi. 身應具有另一個中心語,該中心語為 PLoc 或 PHave,以作為致使作用的兩個面 向(Aspects)。 因此,不論是介詞與格或雙賓與格,每個動詞必然都會有兩個中心語,該 兩個中心語將有兩種情形。其一情形為「致使+PLoc」,這是致使作用的其中 一個面向,其動詞傳達了「路徑(Path)」語意,致使其賓語在語意上移動到 目標論元,也就是該句的 to-賓語;其二情形則為「致使+PHave」,此為致使 作用的另一個面向,其動詞改變了該賓語的狀態。根據以上所述,介詞與格和 - 12 -.

(21) 漢語與格結構 雙賓與格,即分別為以上兩種情形所產生的不同語法結構。 介詞與格的情形為前述「致使+PLoc」結構,也就是動詞帶有中心語「致 使」和 PLoc,這將導致該動詞可以接續一個直接賓語,而 PLoc 亦賦予一個目 標論元作為間接賓語(也就是 to-賓語) ,讓直接賓語在語意上移動至間接賓語 所傳達的語意。這樣的分析也支持了 Pestsky 的觀點,to-賓語確實為目標論 元,所以介詞 to 亦傳達了路徑語意。如下所示,介詞與格句(21)的分析為(22),. 政 治 大. 當然同樣的結構也解釋了前文(19a)與(20a):. 立. ‧. ‧ 國. (22). 學. (21) John sent a letter to Mary. (Harley, 2002: 3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Harley, 2002: 34) 雙賓與格的情形則為前述另一種結構「致使+PHave」結構,也就是動詞 帶有中心語「致使」和 PHave,這將導致該動詞可以接續一個間接賓語,而 PHave 亦賦予一個客體(Theme)論元作為直接賓語,讓間接賓語在語意上被動詞 改變其動態,而擁有直接賓語所傳達的語意。如下所示,雙賓與格句(23)的分 析即為(24): - 13 -.

(22) 漢語與格結構 (23) John sent Mary a letter. (Harley, 2002: 34) (24).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Harley, 2002: 34). 如(24)所示,同樣的結構也能解釋(19b)和(20b)。在(19b)中,間接賓語是. ‧. 由動詞 send 中心語 PHave 所賦予的論元「受事者(Patient)」 ,而 London 並. Nat. sit. y. 不具備充分的語意成分以充當該論元,所以也無法佔據間接賓語的位置。而在. n. al. er. io. (20b)中,間接賓語 the students 在語意上被動詞 teach 改變其狀態,所以學. i Un. v. 生從「不會法語」的狀態,被教導而改變為「學會法語」 ,所以(20b)傳達了「學. Ch. engchi. 生學會了法語」的語意,而(20a)的動詞並未有 PHave,所以並未傳達這一語意。 於是,巴克詭題如(19)(廣義而言也包括(20)) ,已經透過 Harley 的分析 獲得初步解決。然而,有更多巴克詭題的例子顯示出更多的困難,以及可待發 展的研究空間。關於這些研究上的困難與發展,將於 2.1.2 語意取徑的相關文 獻回顧中加以說明。. - 14 -.

(23) 漢語與格結構. 2.1.1.5 小結 自 Chomsky(1981)分析以降,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衍生關係即 在轉換語法的架構下不斷翻新修正,以求更完善的解釋。顯然,語法取徑對於 本項研究課題已然告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晚近的研究固然可以解釋七零年 代以來的與格結構現象,但今日與格結構的語法分析,已經脫離了最初的假定,. 政 治 大 以 Harley(2002)的分析為例,雙賓與格中的直接賓語在成分結構上受 立. 即: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具有衍生關係。. ‧ 國. 學. 轄於間接賓語,這種情況在 (24)中依然清楚可見,其解釋效力並不減於. Larson(1988)的分析;然而,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語法結構確實是不同. ‧. 的,不但動詞的中心語不同,動詞所分派的論元也不一樣。一旦確立了介詞與. sit. y. Nat. 格和雙賓與格是由不同的論元結構所形成,那麼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 D 結. io. er. 構(D-structure)也不相同——即不具衍生關係,而這和最開始 Chomsky. al. iv n C hengchi U 事實上,Harley(2002)的分析雖然側重於語法取徑,但在動詞中心語 n. 的假定是不一樣的。. 的分析過程中,已然採取了語意取徑的觀點。即為,動詞的詞彙本身所挾帶的 語意成分不同,且語法功能也不同,以致於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語法結構 (其 中的論元結構)也不相同。換言之,在語意取徑的觀點下,介詞與格和雙賓與 格是同一個動詞在不同語意成分、不同語法功能、不同論元結構的情況下,所 組成的兩個不同語法形式。以前例說明,(21)和(23)的動詞雖然都是 send,但 二者的語意成分與分派的論元結構並不相同,所以形成(22)和(24)兩種不同的 - 15 -.

(24) 漢語與格結構 語法結構。 將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中的動詞,視為一個動詞的兩個面向(Aspects) , 並不會讓語法分析愈趨繁複,故也不會讓語法理論徒增代價。相反的,在 Harley(2002)的分析中,語意取徑的觀點將動詞區分出兩種中心語 PLoc 和 PHave 後,反而解釋了更多非與格類型的句子,如(19)即為一例。可見,語法 取徑加入語意取徑的觀點後,與格相關研究的語法分析顯然更臻完善。. 政 治 大. 以下將繼續闡述,語意取徑在動詞的類別與分析上的進一步研究。. 立. ‧ 國. 學. 2.1.2 語意取徑. ‧. 巴克詭題的初步解決,已經在 Harley(2002)的分析中見其斬獲。然而,. sit. y. Nat. 在語意取徑的觀點下,僅解釋與格類型的句子是不夠的。既然介詞與格和雙賓. io. er. 與格中的動詞是兩個不同的中心語所形成,那麼非與格類型的句子若出現相似. al. iv n C hengchi U 與格類型的句子也必能以同樣的方法分析其語法結構。以上文(19)為例,由於 n. 於介詞與格或雙賓與格的句子,並且也同樣發生巴克詭題的情形,那麼這些非. London 在(19a)中並非介詞與格中的間接賓語,故(19a)僅是相似介詞與格的 句子,而非介詞與格。然而在 Harley 的分析下,動詞 send 中心語 PLoc 確實 賦予一個目標論元(Goal) ,而這和(21)介詞與格中的間接賓語 to Mary 是相 同的論元,於是(19a)藉由 send 中心語 PLoc 的分析,確實可獲得與(21)同等適 當的解釋—即:London 縱非間接賓語,亦有充分的語意成分充當目標論元, 其語法位置則與(21)中的 Mary 相同。可見,語意取徑的觀點若能進一步拓展, - 16 -.

(25) 漢語與格結構 則非與格類型的其他相似句型,尤其同樣出現巴克詭題的現象,也都能透過動 詞中心語的分類與分析,得到更好的成果。 於是,巴克詭題這一課題將不僅圍繞在與格結構的研究上,除了與格結構 中的動詞有大量巴克詭題的情形,非與格類的動詞亦輕易可見巴克詭題的相似 結構,以供學界進一步分析。. 政 治 大. 2.1.2.1 與格類動詞所出現的巴克詭題. 立. 如前文所討論,與格類動詞可形成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兩種句法形式。當. ‧ 國. 學. 然,絕非所有與格類動詞都會出現巴克詭題。在語意取徑的觀點下,得知哪些. ‧. 語意類別的動詞會形成巴克詭題,將能聚焦研究對象。. Gropen, Pinker, Hollander, Goldberg, Wilson(1989)將與格類動詞分. y. Nat. n. Ch. engchi. (26) 溝通類(如 tell, show, read 等). i Un. (27) 創造類(如 make, draw, cook, build 等) (28) 得取類(如 get, buy, find 等) (29) 隨同方向移動類(如 bring, take 等) (30) 寄送類(如 send, ship, mail 等) - 17 -. er. io. al. (25) 給予類(如 give, sell, hand 等). sit. 為以下十一類,其中僅有幾個類別將出現巴克詭題:. v.

(26) 漢語與格結構 (31) 離心動作類(如 throw, kick, toss 等) (32) 隨同動作之方式類(如 push, carry, pull 等) (33) 其他溝通之方式類(如 shout, whisper, mutter 等) (34) 未來所有類(如 promise, assign, offer 等). 政 治 大 (Gropen, Pinker, Hollander, Goldberg, Wilson, 1989: 212) 立. (35) 其他受益類(以 for 作為介詞與格而未歸入(27)和(28)的其他動詞). ‧ 國. 學. 在上述類別中,最明顯出現巴克詭題的情形,則屬(32)隨同動作之方式類, 以及(33)其他溝通之方式類。下列對比是(31)離心動作類與(32)隨同動作之方. ‧. 式類的比較,例(36)屬於動詞(31)離心動作類,而例(37)屬於動詞(32)隨同動. (36) a. I threw the box to John.. n. al. Ch. b. I threw John the box.. engchi. er. io. sit. y. Nat. 作之方式類:. i Un. v. (37) a. I lowered the box to John. b. *I lowered John the box. (Pinker 1989: 110–111; Levin 1993: 46, 114) 顯然,(36)並未出現巴克詭題情形,該類動詞(31)離心動作類還包括 fax、 toss、flip、slap、kick、poke、fling、blast 等;相反的,由於(37)可見與格 結構的不對稱,所以出現了巴克詭題情形,而該情形亦不只限於該動詞本身, - 18 -.

(27) 漢語與格結構 同屬於(32)隨同動作之方式類的動詞還包括 carry、pull、push、schlep、lift、 haul 等,這些動詞都只能組成介詞與格句,而不能組成雙賓與格句。 同樣的,(33)其他溝通之方式類的動詞也會出現巴克詭題的情形。比較(38) 與(39),(38)屬於動詞(30)寄送類,而(39)屬於動詞(33)其他溝通之方式類: (38) a. Susan cabled the news to Rachel.. 政 治 大. b. Susan cabled Rachel the news.. 立. (39) a. Susan whispered the news to Rachel.. ‧ 國. 學. b. *Susan whispered Rachel the news. (Bresnan & Nikitina, 2007). ‧. 在(38)中,顯然(30)寄送類不會出現巴克詭題的情形,這一類動詞還包括. y. Nat. io. sit. email、fax、phone、telegraph 等;同於(32),(33)其他溝通之方式類在(39). n. al. er. 中亦出現巴克詭題的情形,該類動詞還包括 yell、mumble、bark、mutter 等。. Ch. engchi. i Un. v. 語意取徑的觀點以動詞的語意類別作為研究起點,得出「會出現巴克詭題 情形」的動詞。這些動詞何以不同於其他動詞,以致於出現巴克詭題?唯一在 語意類別上可加以解釋的途徑,則是假定「該動詞必然有部分性質與其他動詞 性質不同」 。 Bresnan & Nikitina(2007)總結了語意取徑過去的研究成果,將與格 結構的兩種語法形式,區分為兩種不同的語意性質,即轉移性質(allative) - 19 -.

(28) 漢語與格結構 與所屬性質(possessive) ,而巴克詭題的不對稱性,即是這兩種語意性質的 不對稱性所產生的結果: (40) (i)‘x causes z to go to/be at y’(allative) → NP1 V NP2 to NP3 (ii)‘x causes y to have z’(possessive). 政 治 大 (Bresnan & Nikitina, 2007) 立 → NP1 V NP3 NP2. ‧ 國. 學. 如(40)所示,(40i)在轉移性質的驅使之下,可以組成介詞與格句;而(40ii) 在所屬性質的驅使之下,可以組成雙賓與格句。巴克詭題之所以出現在上述兩. ‧. 類動詞—(32)隨同動作之方式類與(33)其他溝通之方式類,即因為該兩類動詞. Nat. sit. y. 並未兼具轉移性質和所屬性質。從(37)和(39)可知,該兩類動詞僅具備轉移性. al. n. 雙賓與格句。. er. io. 質,而不具備所屬性質,以致於該兩類動詞僅能組成介詞與格句,而不能組成. Ch. engchi. i Un. v. 若將轉移性質與所屬性質的觀點,與前文 Harley(2002)的研究成果相 較,不難發現二者相符合之處。一個動詞若具備轉移性質,其組成介詞與格句 的過程,即透過動詞中心語 PLoc 指派一個目標論元,形成介詞與格句;同樣 的,一個動詞若具備所屬性質,亦透過動詞中心語 PHave 指派一個客體論元, 形成雙賓與格句。前文所論及,一個動詞所展現的兩個面向(Aspects),即 動詞中心語 PLoc 與 PHave,顯然和語意取徑觀點中的轉移性質與所屬性質相對 應:一個具有轉移性質的動詞即能透過動詞中心語組成介詞與格句,而一個具 - 20 -.

(29) 漢語與格結構 有所屬性質的動詞亦能透過動詞中心語 PHave 組成雙賓與格句。 透過語意取徑的觀點,巴克詭題的不對稱性,即可歸因於該動詞是否兼具 轉移性質與所屬性質等兩個面向,若某一類動詞僅能展示其中一個面向,則中 心語僅會是 PLoc 或 PHave,而論元結構也只會有一種,於是介詞與格和雙賓與 格也只有其一是合乎語法的最終結果。. 政 治 大. 2.1.2.2 非與格類動詞所出現的巴克詭題. 立. 語意取徑將動詞中的兩個面向分析得出後,所能解釋的例子將不僅是與格. ‧ 國. 學. 類動詞,其他非與格類動詞也能透過該兩個面向進行討論,前文例(19)的動詞. ‧. send 雖為與格類動詞,但(19a)也非與格句,而是相似於介詞與格的其他句子。 必須注意的是,並非與格類動詞都一定會組成與格句(不論是介詞與格抑或雙. y. Nat. er. io. sit. 賓與格) ,若這些相似於與格句的其他句子,也能透過動詞中的兩個面向加以 解釋其語法結構,那麼其他非與格類動詞的語法結構,應也可獲得預期的研究. n. al. 成果。. Ch. engchi. i Un. v. 下列即是 Gropen, Pinker, Hollander, Goldberg, Wilson(1989)所觀 察得出,非與格類動詞亦會出現的巴克詭題。根據前文例(19)由 Harley(2002) 的分析所獲得的解釋,足見下列非與格類動詞所出現的巴克詭題,亦能透過動 詞的兩個面向加以分析理解: (41) a. Amy took the road to Chicago. (allative) b.*Amy took Chicago the road. (possessive) - 21 -.

(30) 漢語與格結構 (42) a. Mommy found the top to the jar. (allative) b.*Mommy found the jar the top. (possessive) (43) a. Custer fought the Indians to the last man. (allative) b. *Custer fought the last man the Indians. (possessive) (44) a. Jimmy drove the car to Chicago. (allative). 政 治 大. b. *Jimmy drove Chicago the car. (possessive). 立. (45) a. Sally brought roses to the cemetery. (allative). ‧ 國. 學. b. *Sally brought the cemetery roses. (possessive). ‧. (46) a. Alex put a gun to his head. (allative). sit. y. Nat. b. *Alex put his head a gun. (possessive). n. al. er. io. (47) a. Sheila finally put pencil to paper. (allative). i Un. v. b. *Sheila finally put paper pencil. (possessive). Ch. engchi. (48) a. They blew the building to smithereens. (allative) b. *They blew smithereens the building. (possessive) (49) a. Hildy wiped the case for her typewriter. (allative) b. *Hildy wiped her typewriter the case. (possessive) (50) a. Babs took a trip for fun. (allative) b. *Babs took fun a trip. (possessive) - 22 -.

(31) 漢語與格結構 (51) a. Jane planted the trees for six hours. (allative) b. *Jane planted six hours the trees. (possessive) (52) a. Bill bought a car for $6000. (allative) b. *Bill bought $6000 a car. (possessive) (53) a. Mommy punished Tex for bad behavior. (allative). 政 治 大. b. *Mommy punished bad behavior Tex. (possessive). 立. (54) a. John set the VCR for Channel 6. (allative). ‧ 國. 學. b. *John set Channel 6 the VCR. (possessive). ‧. (Gropen, Pinker, Hollander, Goldberg, Wilson, 1989: 218). sit. y. Nat. 上述例子雖然都能闡述動詞的兩個面向,但仍須注意幾個較特殊的情形。. io. er. 在例(41)中,動詞 take 展現了轉移性質,但轉移的客體並非直接賓語 the road,. al. 反而是主詞 Amy;換言之,Amy 作為驅使者論元,卻也扮演了客體論元的角. n. iv n C hengchi U 色,然而在語法理論中,一個詞在一個格位中並不能同時充當兩個論元 。然而,. 至少可以確定的是,(41)的與格不對稱確實只允許了轉移性質,然其論元結構 與其他句子並不相同。 另外,在例(43)中,動詞 fight 似乎在語意上,也並未轉移任何客體,故 名詞 the Indians 也非客體論元,而(43)所呈現的轉移性質,乃在於人數的多 寡,自「多」轉移至「最後一人」。於是,同(41)的情形,(43)的轉移性質雖 可確立,但論元結構也不在本文所討論的介詞與格範圍中。以上兩例視較為特 - 23 -.

(32) 漢語與格結構 殊的情形。 最後,在本節「非與格類動詞」的討論中,仍必須討論動詞 give 因隱喻 用法所形成的巴克詭題不對稱情形。無庸置疑,動詞 give 原作為與格類動詞, 當然兼具語意取徑觀點所指出的兩個面向,前文已有許多例子討論了 give 的 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然而,動詞 give 在隱喻用法中,其隱喻過程則未必兼 具動詞的兩個面向,因此隱喻用法的動詞 give 則和原與格類動詞 give 不同, 以致出現巴克詭題的情形:.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55) a. *This light gives a headache to me. b. This light gives me a headache.. ‧. (Bresnan & Nikitina, 2007). Nat. sit. y. 關於(55)這一例句必須特別加以說明。在 Bresnan & Nikitina(B&N). n. al. er. io. (2007)的研究中指出,對於任何巴克詭題的情形,尤其(55)這一 give 隱喻. i Un. v. 性用法所產生的巴克詭題,並非確切存在,而僅是過去研究者所存在的偏見。. Ch. engchi. B&N 列舉出網路上可見的確切實例,指出 give a headache to 並非不合語 法: (56) From the heads, offal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fishy, slimy matter, a stench or smell is diffused over the ship that would give a headache to the most athletic constitution. www.downhomer.com/Webmag/2000/0007/page36.html - 24 -.

(33) 漢語與格結構 (57) She found it hard to look at the Sage’s form for long. The spells that protected her identity also gave a headache to anyone trying to determine even her size, the constant bulging and rippling of her form gaze Sarah vertigo. http://lair.echidnoyle.org/rpg/log/27.html. 政 治 大 your visitors with a flashing background?no. 立. (58) Design? Well, unless you take pride in giving a headache to. ‧ 國. 學. http://members.tripod.com/~SailorMoonWorstOfWeb/archive/R unJan01.html. ‧. 其他巴克詭題的例子,諸如前文所提及的動詞 whisper 或 lower 等,B&N. Nat. sit. y. 也找到許多反例,用以宣稱「巴克詭題」並不存在。且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 n. al. er. io. 間所合乎語法的問題,也非截然二分,其合乎語法的程度僅是相對程度關係。. i Un. v. 若仔細審視 B&N(2007)的研究,不難理解該項宣稱將有助於 B&N 的分析,. Ch. engchi. 其分析目的為,以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解釋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 之相對程度關係的連續面。可見 B&N 的宣稱並非在於陳述事實,乃具有方法 論上的因素。 由於 B&N(2007)的宣稱所涉及的層面較廣,除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 間的確切關係外,也涉及生成語法理論的基本預設,以及相關研究取徑的分析 方法等。這些基本問題對於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二者的分析,都有很大的影響。 本文將在第 3 章解決這一理論性問題,指出 B&N 在論證上的缺失,以及本文 - 25 -.

(34) 漢語與格結構 如何在 B&N 所指出的反例下,重新以過去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為介詞與格和 雙賓與格提出適當的分析。. 2.1.2.3 小結 關於語意取徑觀點中對於動詞類別的研究,在與格類動詞和非與格類動詞 的比較中,可得到以下結論:. 政 治 大 (59) 以動詞的兩個側面進行分析,不論在語法分析或解釋語感上,都可 立. ‧ 國. 學. 以解釋巴克詭題。. (60) 除與格類動詞所出現的巴克詭題,根據(59)的主張可獲得解釋外,. Nat. y. ‧. 非與格類動詞亦出現巴克詭題的情形。. er. io. sit. (61) 非與格類動詞所出現的巴克詭題,亦能根據(59)的主張得到解釋。. al. iv n C hengchi U 與格結構,但凡出現類似巴克詭題的情形,都可以獲得進一步的成果,而這些 n. 本文主張,以同樣的研究策略與分析方法,不論對於漢語的與格結構或非. 成果將展現在漢語給字句和把字句的分析結果上。. 2.2 給字句相關研究 為了探討漢語的與格結構,也為了進一步聚焦的漢語中所出現的巴克詭題, 過去的學者都注意到漢語的給字句。相近於生成語法學派以降的語法取徑和語 意取徑,漢語與格結構的相關研究也出現類似的進程。首先以顧陽(1999) - 26 -.

(35) 漢語與格結構 為回顧的起點,可發現顧陽的觀點已然以當時與格研究的成果為基礎,對漢語 給字句加以分析,其不論在語法取徑上或語意取徑上,都有相近的觀察。. 2.2.1 顧陽(1999) 根據過往與格研究的成果,顧陽(1999)的分析也必須同時解決前文所. 政 治 大 某些動詞所展現的與格不對稱性(巴克詭題)。顧陽在其研究中已經討論了以 立 提及的與格結構相關問題,主要為間接賓語在成分結構上管轄直接賓語,以及. ‧ 國. 釋。. 學. 上兩個問題,前者參考了 Larson(1988)的分析,後者則以論元結構加以解. ‧. 在成分結構的分析上,顧陽參考 Larson(1988)的分析後,指出漢語與. sit. y. Nat. 格的語法結構如下。介詞與格(62)的分析同前文(15),動詞「送」移位至直接. io. al. er. 賓語前,而「給他」則是介詞短語,其分析見(63);雙賓與格(64)的分析同前. v. n. 文(17)和(18),動詞和間接賓語都經過移位,所以間接賓語在成分結構上可以. Ch 管轄直接賓語,其分析見(65):. engchi. (62) 張三送一本書給李四. - 27 -. i Un.

(36) 漢語與格結構 (63). VP NP. V’ V. 張三. VP. e. DP. 治P 政 一本書 大. 立. 送. PP. 給李四. 學. ‧ 國. P’. VP. sit. n. al. V’. er. io. NP. y. Nat. (65). ‧. (64) 張三送李四一本書. 張三. V. e. Ch. e n g VP chi NP. v. V’. e. V’ V. 送 - 28 -. i Un. NP NP. 李四. 一本書.

(37) 漢語與格結構 顧陽也列舉了與格不對稱性的問題。若以(62)和(64)為與格結構的基本形 式,則(62)為介詞與格,(64)為雙賓與格,那麼下列情形就是漢語所見的巴克 詭題: (66) a. 我踢了一個球給他 b. *我踢他一個球 (顧陽,1999: 84-85). 政 治 大. (67) a. 我抄了一段話給他. 立. b. *我抄他一段話 (顧陽,1999: 84-85). ‧ 國. 學. (68) a. 我沏了一杯茶給他. ‧. b. *我沏他一杯茶 (顧陽,1999: 84-85). io. n. al. er. b. *我打他一個電話 (顧陽,1999: 84-85). sit. y. Nat. (69) a. 我打了一個電話給他. i Un. v. 顧陽以論元結構分析以上四個例子,認為動詞踢、抄、沏、打可以指派兩. Ch. engchi. 個論元,分別為主事者(Agent)和客體(Theme),而(66)到(69)的 a 則多 一個受惠者論元(Benefaciary),由該句的「給」指派受惠者論元。 這樣的觀點使得顧陽的論證出現了不一致的情形。在(62)的分析中,顧陽 採取和前文(15)與 Larson(1988)同樣的分析,顯然「給」應為介詞,而「給」 後的賓語應為目標論元。然而,顧陽的(66)到(69)的給卻成了可以指派論元的 動詞,使得論證無法滿足邏輯一致性;另一方面,顧陽認為(66)到(69)和英語 中滿足與格對稱性的(70)到(72)不同,卻忽略該文所引 Larson(1988)解釋 - 29 -.

(38) 漢語與格結構 英語與格不對稱性(73)到(75)的例子。(66)到(69)不與同屬與格不對稱的(73) 到(75)相較,反將(66)到(69)另做判別,這也是論證上不一致的情形。 (70) a. He kick a ball to her. b. He kicked her a ball. (顧陽,1999: 85-86) (71) a. He shinned a ball to her.. 政 治 大. b. He shinned her a ball. (顧陽,1999: 85-86). 立. (72) a. He threw a plate to her.. ‧ 國. 學. b. He threw her a plate. (顧陽,1999: 85-86). ‧. (73) a. I donated money to charity.. n. al. er. io. (74) a. I distributed apples to the children.. sit. y. Nat. b. *I donated charity money. (顧陽,1999: 81). i Un. v. b. *I distributed the children apples. (顧陽,1999: 81). Ch. engchi. (75) a. I contributed my time to the auction. b. *I contributed the auction my time. (顧陽,1999: 81) 顧陽指出,Larson(1988)認為(73)到(75)的動詞沒有轉讓意義,也就 是無法致使間接賓語在語意上「擁有」直接賓語。同樣的,漢語巴克詭題(66) 到(69)也出現與格不對稱情形,是否與(73)到(75)有相近的情況,應有進一步 的分析才能得知。忽略了英語和漢語在與格不對稱情形的比較,使得生成語法 - 30 -.

(39) 漢語與格結構 觀點在語法系統描述上的普適性與一致性的要求,並未在該文中獲得進展。 總結顧陽一文所產生的缺點,主要為以下三項: (76) 漢語與格不對稱(巴克詭題)是特例,僅列舉卻並未解釋。 (77) 漢語介詞與格中的「給」是動詞,可以指派一個論元,和該文所支 持的分析不一致,亦形成特例而未解釋。. 政 治 大. (78) 漢語與格不對稱性,與英語與格不對稱性,在文中都提及了,但未. 立. 進行比較分析,僅是兩種語言中的特例,如此則未滿足語法理論的. ‧ 國. 學. 普適性與一致性的要求。. ‧. 2.2.2 Her (2006). y. Nat. er. io. sit. 在顧陽的分析中,雖然對「給」的詞類著墨不多,但已稍有提及。顧陽認 為(66)到(69)的「給」是動詞,並指派一個受惠者論元,然而顧陽並未論證何. n. al. Ch. i Un. v. 以該類型句子的「給」是動詞。雖然如此,關於「給」的詞類與其相關研究, 仍受其他學者重視。. engchi. 對於「給」的詞類討論中,其爭議並不在於「給」有幾類,而是「給」所 屬的詞類為何。同於顧陽的觀點,有些學者確實認為漢語的「給」應皆為動詞, 縱使有類別上的差異,但詞類上都屬於動詞,以求語法分析上的經濟原則,而 Lin(2009)即主張該項觀點;另一方面,Huang and Ahrens(1999)也不 認為(66)到(69)引領間接賓語的「給」是介詞,因為該類句子中,間接賓語後 - 31 -.

(40) 漢語與格結構 面還可以再接一個動詞,所以該間接賓語可以作為後面動詞的主語: (79) 李四送了一本書給張三看 (Huang and Ahrens 1999: 13) 換而言之,將介詞與格(66)到(69)等一類句子的「給」視為介詞,固然可 以為巴克詭題研究提供更多相近的證據,然而這樣的作法是否造成語法分析上 過於繁複,以致於違反語法理論的經濟原則,恐怕是其爭議所在。. 政 治 大. 事實上,將漢語中的「給」劃分為幾個不同的詞類,並不會違反語法理論. 立. 的經濟原則(Occam's Razor) 。以語法理論自身的要求而言,經濟原則講求. ‧ 國. 學. 的是語法系統中,為求符合觀察適當性(Observationally Adequacy) 、描述 適當性(Descriptively Adequacy)與解釋適當性(Explanatorily Adequacy) ,. ‧. 故分類項目的多寡,在語法理論中並無涉於經濟原則,而其分析方法與運作規. Nat. n. al. er. io. 目的必要,恐怕無法符合如上三種層級適當性的要求。. sit. y. 則才是經濟原則要求的範圍。可見,為求語法理論中的經濟原則而罔顧分類項. i Un. v. 在例句(79)中,固然其中「給」的詞類有爭議,仍無法否認前文諸多介詞. Ch. engchi. 與格例句皆為完整且獨立的句子,而這一事實並無涉例句(79)的分析。換言之, 縱使例句(79)的「給」並非介詞,亦不妨礙前述介詞與格句的「給」為介詞。 為求以上三種層級適當性的要求,Her(2006)也在給字句的類別上, 以及各類別所屬的詞類,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分析。不同於前述學者們對於語法 理論經濟原則的誤解,Her 將漢語中的「給」區分為五類,而該分析有兩類 的「給」,與本文密切相關。其一是直接賓語後的「給」(Postobject),其二 是動詞後的「給」 (Postverbal)。 - 32 -.

(41) 漢語與格結構 關於直接賓語後的「給」 ,Her(2006)認為直接賓語後的「給」具有顯 著的「介詞」傾向,雖然 Her 並未明確指出該類型的「給」即為介詞,但有 許多語法上的特徵,與漢語其他介詞一致: (80) a. 李四放了一個雕像在學校 b. *李四放了一個雕像在了學校. 政 治 大. c. *李四放了一個雕像在的學校 (Her, 2006: 1277). 立. (81) a. 李四送了一個雕像給學校. ‧ 國. 學. b. *李四送了一個雕像給了學校. c. *李賜送了一個雕像給的學校 (Her, 2006: 1277). ‧. 誠然,若在過去的研究中, 「在」是介詞抑或動詞,仍是尚未解決的問題。. y. Nat. er. io. sit. 然而縱使「在」是動詞,仍與漢語一般動詞有極大的不同。若有更多研究表明 漢語的「在」 、 「到」等具有更顯著的介詞傾向,那麼直接賓語後的「給」也可. n. al. Ch. 以視為與介詞接近的一類詞。. engchi. i Un. v. 將直接賓語後的「給」視為介詞,對於漢語與格研究將帶來更大的進展。 如前文 Pesetsky 所指出,英語的 to-賓語(to-objects)可作為目標論元,是 因為 to-賓語可表明一個路徑(Path)。若漢語直接賓語後的「給」也可視為 介詞,則漢語的與格結構,亦能以前文的語法分析得出相近的解釋。如此一來, 即更能符合生成語法的普適性與一致性要求。 Her(2006)的另一個觀點與本文密切相關,即動詞後的「給」與句中 - 33 -.

(42) 漢語與格結構 動詞之間的觀察。Her 從動詞後的「給」發現,不同的動詞將展現以下四種 不同的情形,分別為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可行性: (82) 與格轉換所見的動詞類型(Her, 2006: 1284) 介詞與格. 雙賓與格. 該類動詞. 1. +. -. 踢、扔、推、拿、搖、抓. 2. +. 3. -. 立. 治 送、寄、提供 + 政 大. -. +. 給、告訴、通知. -. 站、看、愛、爬. 學. 4. ‧ 國. 類型. 以上表格已指出不同動詞在與格結構中的分佈情形。根據前文所提及的相. ‧. 關研究取徑,若能以動詞中心語 PLoc 和 PHave,以及動詞中的轉移性質與所屬. y. Nat. sit. 性質加以解釋,則上屬四類動詞將使漢語與格結構的語法分析獲得更好的成果;. n. al. er. io. 進一步預期,以此為基礎的漢語與格研究,將不僅能解釋與格相關動詞的論元. i Un. v. 結構,其他非與格類的動詞亦能以同樣方法進行分析。上表中的第四類動詞,. Ch. engchi. 諸如站、看、愛、爬等等,即非與格類動詞。. 由於以上四類動詞的區分,亦包含非與格類動詞。因此,本文將於第 4 章指出這些動詞與動詞中心語兩種性質之間的關連,並尋求漢語巴克詭題的解 決方案。根據以上四類動詞的區分,巴克詭題中的不對稱性可望獲得完善的分 析與解釋。. - 34 -.

(43) 漢語與格結構. 3. 漢語與格結構. 漢語與格結構中所見的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是確實存在的兩種結構。本章. 政 治 大. 首先解決前文所述及 Bresnan & Nikitina (B&N) (2007)所引發的爭議. 立. 與其問題後,將以漢語動詞的兩個中心語為核心,解釋漢語介詞與格和雙賓與. ‧ 國. 學. 格的結構為何,並指出動詞中心語亦能解釋漢語其他延伸結構,但凡其論元結 構與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有相同論元結構者,必然呈現其一致的結果。. ‧. io. sit. y. Nat. 3.1 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結構性差異. n. al. er. 在第 2 章所提及的與格相關研究中,有大量的著作說明介詞與格和雙賓. Ch. i Un. v. 與格在語法結構上的差異,並企圖解釋其成因。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產生一個. engchi. 新的觀點,對於過去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相關研究成果提出質疑。其中, B&N(2007)即認為,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結構性差異,是學界中的 既定偏見所形成,並非是適當的觀察結果。B&N 除列舉網路上可見的反例外, 亦以統計方法指出動詞 give 在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兩種結構中,各所出現的 比例,和其動詞並無太大差異,藉以證實學界中對兩種結構的觀點時為偏見。 由於 B&N(2007)直接挑戰了過去學界所認定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結 - 35 -.

(44) 漢語與格結構 構性差異,也挑戰了生成語法理論的基本預設,以及相關研究取徑的分析方法。 因此,若不能將該爭議進行適當的釐清,則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分析與 解釋,將失去重要的理論基礎。以下將一一指出 B&N 觀點之錯誤所在。. 3.1.1 B&N(2007)統計結果在論證上的缺失. 政 治 大 對稱性,是學界中的偏見所形成,其不對稱性並不存在: 立. 首先,B&N(2007)以統計方法指出,下列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不. ‧ 國. 學. (1) a. *This light gives a headache to me. b. This light gives me a headache.. ‧. (Bresnan & Nikitina, 2007). y. Nat. io. sit. B&N 之所以指其不存在,乃因下列(2)統計結果中所示,動詞 give 的使. n. al. er. 用佔所有動詞的 42%,其中雙賓與格佔 87%,而其他動詞(也就是所有動詞. Ch. i Un. v. 中的餘下 58%)中,雙賓與格佔 81%,可見動詞 give 不容易形成介詞與格的. engchi. 情形,與其他動詞並無二致,完全沒有顯著差異,以下列(2)說明前例(1),縱 使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有不對稱性存在,則該不對稱性應符合所有動詞在介詞 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所形成比例,而非特例。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例(1)和多 數 give 形成對稱的與格結構相較,便是既存偏見所進行的比較。. - 36 -.

(45) 漢語與格結構 (2) Alternating dative verbs in the parsed SWITCHBOARD corpus (Bresnan & Nikitina, 2007) NP NP. NP PPto. total:. give. 226. 35. 261. NP NP : total = 87%. other verbs. 291. 69. 360. NP NP : total = 81%. total:. 517. 104. 621. 立. give = 42% 政 治 大 of all instances. ‧ 國. 學. of dative verbs. 關於以上 B&N(2007)的統計與其相關論證,其缺失並非在於統計研究. ‧. 本身,而在於統計結果與其論證之間的關係。固然,動詞 give 的介詞與格和 雙賓與格之間所形成的比例,和其他動詞相較,並未有顯著差異,但這並不意. sit. y. Nat. io. er. 味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兩種形式,並不存在結構性差異,而這純粹是以集合論 模糊二者在結構上,或者本質上的分別,實則二者的分別本與集合論無關。. al. n. iv n C 以其邏輯論證舉出其他實例加以說明,若宣稱所有動物在總數上而言,有 hengchi U. 極高的比例在外觀上為白色,而有極低的比例為黑色;而天鵝這一物種在外觀. 上的比例,也同於所有動物總數在外觀上的比例,那麼隨機取一隻天鵝,就有 很高的機率出現白色,而有很低的機率出現黑色。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天鵝 在外觀上白色與黑色的比例」同於「動物總數在外觀上白色與黑色的比例」 , 即宣稱「白天鵝與黑天鵝的不同並非歸因於顏色差異,而僅是一般動物現象的 延伸結果」 。事實上,縱使所有「每一種」動物在外觀上白色與黑色的比例, - 37 -.

(46) 漢語與格結構 都和動物總數在外觀上白色與黑色的比例相同,這也無法否定白色與黑色的 差別。因此,白色與黑色的差別(即前述所謂不對稱性),確實可歸因於自身 差異,而與天鵝自身白色與黑色的比例無關,也和「每一種」個別動物白色與 黑色的比例無關,更與所有動物總數白色與黑色的比例無關。至多而論,縱使 天鵝在外觀上的比例,與其他物種甚至所有動物總數相同,僅意味著白天鵝與 黑天鵝的差別,和其他動物中的白色動物與黑色動物的差別,具有共同的成因。. 政 治 大. 然而無論如何,藉此宣稱「白天鵝與黑天鵝的不同」不是「白色與黑色本質. 立. 上的不同」 ,則是罔顧事實。. ‧ 國. 學. 同樣的,若探討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動詞 give 在例. ‧. (1)所出現的不對稱性,和「自身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比例」是否同於「其 他動詞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比例」 ,並無關連。進一步而言,縱使動詞 give. y. Nat. io. sit. 的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比例,同於其他動詞的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比例,亦僅. n. al. er. 意味著動詞 give 在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差異上,或許和其他動詞具有相同. Ch. i Un. v. 成因。然而無論如何,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必然是存在. engchi. 的。此項謬誤,來自「以集合論模糊結構差異」所造成,而介詞與格和雙賓 與格之間的結構性差異,顯然確切存在。. 3.1.2 相關反例在論證上的缺失 B&N(2007)列舉了網路上可見的反例,指出上例(1a)並非完全不合語 法,在日常口語中確實可能出現(1a)的句子,若(1a)不合語法以至形成(1)的與 - 38 -.

(47) 漢語與格結構 格不對稱,則日常生活中必無可獲得(1a)的口語材料。相反的,一旦在日常生 活中獲得(1a)的口語材料,則意味著(1)的與格不對稱是不存在的。同樣的反 例也出現在前文所述與格不對稱的其他動詞中,包括 whisper 和 lower 等。 以反例指陳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差異並不存在,對於學界中生成語 法學派的相關爭議而言,並非陌生。由於生成語法理論對於語法系統的基本預 設,即透過適當的形式系統解釋其差異,故對於語法結構的差異絕不置疑。然. 政 治 大. 而,語法結構上的差異並非意味著「不合語法的結構絕不會出現於日常生活的. 立. 口語中」 ,由於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口誤,或極其特殊的情境下必然扭曲語法結. ‧ 國. 學. 構以求得理解的口語情形,所以出現不合語法結構的口語材料,因此這些口語. ‧. 材料絕非屬於語法分析與語法結構上的反例。以例(3)說明:. sit. y. Nat. (3) a. I sent a book to London.. io. n. al. er. b. *I sent London a book. (Pesetsky, 1995: 141). i Un. v. 例(3)亦為前文與格不對稱的例子。在例(3)中,(3b)是不合語法的句子,. Ch. engchi. 確實是沒有爭議的,然而在 B&N 的論證當中,倘若日常生活中出現(3b)的口 語情形,則是否意味著(3b)不合語法的判斷即不存在?顯然並非如此。倘若(3b) 出現於日常生活的口語中,則其特殊的情境必須透露極其大量的訊息,才足以 讓受話者理解該口語的語意,那麼該特殊的情境與理解語意的過程,恰指出(3b) 是不合語法的句子,才需要特殊的情境與費時費力的理解過程。 試以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情境而言,(3b)的 London 若確實為英國首都倫敦, 則無論如何該句的語意將無法獲得理解,其中可能的情境為,London 或為個 - 39 -.

(48) 漢語與格結構 人或團體的代稱,而其個人或團體位於 London,故以 London 代稱,則作為 個人或團體的 London 便能接收該句所寄送的書本。以其情境而言,則日常生 活中出現(3b)的口語,亦屬可能的情形。然而(3b)何以需要特殊的情境才能理 解呢?原因仍在於(3b)是不合語法的句子。 因此,以日常生活中出現(3b)的口語,作為(3)與格不對稱的反例,指出(3) 的與格不對稱並不存在,顯然是謬誤,而這是錯誤歸因所致。舉例而言,「謹. 政 治 大. 慎地駕駛」與「隨意且罔顧交通規則的駕駛」 ,將導致前者有安全的駕駛環境,. 立. 而後者容易因駕駛疏失而發聲交通事故;然而, 「隨意且罔顧交通規則的駕駛」. ‧ 國. 學. 確實也會出現「並未發生交通事故」的情形,而這些情形則必須「特殊地」以. ‧. 當時當地的情境加以解釋(諸如發生機率極低的運氣) 。因此,若以特殊的「隨 意且罔顧交通規則的駕駛卻未發生交通事故」在日常生活中存有案例,而稱 「謹. y. Nat. er. io. sit. 慎地駕駛」與「隨意且罔顧交通規則的駕駛」在交通安全上並沒有分別,那顯 然是錯誤歸因。 「隨意且罔顧交通規則的駕駛卻未發生交通事故」之所以需要. n. al. Ch. i Un. v. 「特殊的情境(運氣) 」加以解釋,正說明了「謹慎地駕駛」與「隨意且罔顧. engchi. 交通規則的駕駛」在交通安全上確實造成很大的不同,因此前述「隨意且罔顧 交通規則的駕駛卻未發生交通事故」才需要特殊情境另作說明。 同樣的,正因為(3b)不合語法,所以才需要以極其特殊的情境理解日常口 語發生(3b)的例子。若又以日常口語會出現(3b)的情形以反對「(3b)不合語法」 這一前提,則悖論已是顯而易見了。可見,B&N(2007)以諸多反例說明與 格不對稱並不存在,顯然在其論證中已成悖論。 - 40 -.

(49) 漢語與格結構. 3.1.3 小結 B&N 指陳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結構性差異,乃是學界中的偏見, 顯然不是事實,然則 B&N 的指陳確實有其因素。在方法論上,B&N 企圖消 弭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結構性差異,藉以主張二者之間的差異僅是諸多 口語材料的連續分佈情形,而一旦主張與格不對稱乃是連續分佈而非絕對差異,. 政 治 大. 則 B&N 以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加以分析解釋,也就理所當然。. 立. 然而,正因為有此方法論上的因素,其研究目的雖然可以挑戰近半個世紀以來. ‧ 國. 學. 的觀點,而其論證仍不脫 Chomsky 自五零以降所受挑戰之窠臼。因此,且不 論 B&N 以優選理論研究與格結構獲得如何的成果,僅以其反對與格不對稱的. ‧. 結構性差異而言,其觀點並未稍有改變過往著作所累積的成果。. Nat. n. al 3.2 動詞中心語以及與格結構的組成 Ch. engchi. er. io. sit. y. 於此,以下將重新以動詞中心語的成果,分析並解釋漢語與格結構。. i Un. v. 前文所論及語法取徑與語意取徑的交集,最終以動詞中心語以及其動詞的 兩種性質為共同的成果與基礎,即 PLoc/轉移性質與 PHave/所屬性質。另外, 在漢語給字句的研究成果中,Her(2006)指出動詞後的「給」依照動詞的四種 類別,亦形成漢語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四種合乎語法的可能,該四種組合與其 類別應可透過動詞的 PLoc/轉移性質與 PHave/所屬性質加以分析解釋。Her (2006)所列出的四種類別如下: - 41 -.

(50) 漢語與格結構 (4) 與格轉換所見的動詞類型(Her, 2006: 1284) 類型. 介詞與格. 雙賓與格. 該類動詞. 1. +. -. 踢、扔、推、拿、搖、抓. 2. +. +. 送、寄、提供. 3. -. +. 給、告訴、通知. - 治 站、看、愛、爬 政 大 這裡須加說明的是,何以 Her 的四種動詞類別,需重新以 P 立 4. -. Loc/轉移性. ‧ 國. 學. 質與 PHave/所屬性質呈現,若其結果皆為四類,則以與格結構區分,抑或動 詞中心語區分,有何分析上的分別?實則,以動詞中心語分析 Her 四類動詞,. ‧. 純粹是分析上的簡便(即前文所提及語法理論經濟原則),以及理論上的解釋. sit. y. Nat. 需求 (即前文所提及理論適當性) 。以下(5)即為動詞中心語所形成的四種組合,. n. al. er. io. 該四種組合即為動詞的四種類別:. i Un. (5) 以動詞中心語分析所得之四種動詞類別. Ch. engchi. v. PLoc/轉移性質 +. -. +. A:介詞與格&雙賓與格 C:雙賓與格. -. B:介詞與格. PHave/所屬性質 D:X. 若將動詞中心語的四種組合和 Her(2006)對照,不難發現 1 類為 B、2 類為 A、3 類為 C,而 4 類為 D。同樣為四種類別,以動詞中心語將帶來更多 - 42 -.

(51) 漢語與格結構 理論上的優勢,以下分別詳述。 以動詞中心語分析的優勢,其一為分析上的簡便,在分析過程中,語法理 論強調的簡便性並非分類的結果,而是其系統運作的規則,此其前文已有所提 及。在 Her(2006)的分類上,固然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為其分類的兩大元 素,但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皆是結構性差異所形成的結果,其為分類依據,僅 為語法規則下的產物,而無法在系統運作規則上,進行任何分析與預測。相反. 政 治 大. 的,表(5)則以動詞中心語兩大元素為基本運作規則的動因,在前文所論及的. 立. 與格不對稱中,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形成皆來自動詞中心語的兩種性質之一,. ‧ 國. 學. 而與格結構 A、B、C 與 D 則為兩種性質在語法結構上運作所得出的最終形式。. ‧. 因此,漢語動詞的四種類別,不應以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組成結果加以分類, 而應以動詞中心語的兩種性質加以分類,不但使其分析更加簡便,亦強調與格. y. Nat. er. io. sit. 結構如何透過動因相互交叉做運而成。. 以動詞中心語分析的另一優勢,則為理論上的解釋需求。由於生成語法理. n. al. Ch. i Un. v. 論強調語法系統必須解釋深層結構(D-structure)與表層結構(S-structure). engchi. 之間的衍生關係,以動詞中心語分析的結果,將更能說明與格結構如何透過動 詞中心語的兩種性質加以交互作用以形成最終形式,不但能滿足前文所述的解 釋適當性,若能更進一步解釋更多其他延伸結構,則動詞中心語的此項分析將 更具理論適當性。由於語法理論的需求,更具普遍性與一致性的系統解釋,抑 或形式化(formal)的解釋,將更能成為語法理論的核心。因此,本項分析 以動詞中心語的兩種性質作為與格結構動因,將具備語法理論需求上的優點。 - 43 -.

(52) 漢語與格結構 同 Harley(2002)的分析,以下將以動詞中心語得出介詞與格和雙賓與 格的兩種句法分析。在表(5)中可見,若一個動詞同時具備兩種中心語,則可 形成介詞與格句和雙賓與格句。換言之,在本項分析下,雖然在語法結構上有 四種結果,但實則僅有兩種語法結構。 由於本項分析已將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兩種結構歸因於漢語動詞中心語 的兩種性質,所以,可形成介詞與格或雙賓與格的句子,依其動詞中心語的預. 政 治 大. 測,其亦可衍生為漢語把字句。以下將以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兩種語法結構加. 立. 以說明,並指出漢語把字句與動詞中心語的兩種性質,在形成語句的過程中,. ‧ 國. 學. 易形成一致的狀態。. ‧. 3.2.1 漢語介詞與格. sit. y. Nat. io. al. n. 分析為(7):. er. 依照 Harley 動詞中心語的分析,漢語介詞與格亦可分析如下,(6)的語法. Ch. (6) 張三送一本書給李四. engchi. - 44 -. i Un. v.

(53) 漢語與格結構 (7). VP NP. V’ V. 張三. PP. Cause 送. P’. 政一本書 治 P 大 PLoc. PP. 給李四. 學. ‧ 國. 立. DP. 以上,但凡動詞中心語帶有轉移性質,即動詞中心語為 PLoc,則可形成漢. ‧. 語介詞與格句式。. sit. y. Nat. 以動詞中心語觀察,但凡動詞中心語為 PLoc,即帶有轉移性質的情況下,. n. al. er. io. 其動詞不但能形成介詞與格,亦能形成把字句:. i Un. v. (8) 我送這本書給他 → 我把這本書送給他 (具備轉移性質). Ch. engchi. (9) *我告訴這個消息給他 → *我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他(不具備轉移性 質) (10) 我踢這顆球給他 → 我把這顆球踢給他 (具備轉移性質) (11) *我站一分鐘給他 → *我把一分鐘站給他 (不具備轉移性質) 如(8)到(11)所示,漢語把字句之所以和介詞與格呈現一致的關係,乃是因 - 45 -.

(54) 漢語與格結構 為該把字句中的論元結構都和介詞與格相同,其中的「給他」皆為目標論元。 因此,只要動詞本身帶有中心語 PLoc,即具備轉移性質,則相同論元的把字句 必呈現和介詞與格一致的結果。以下漢語雙賓與格亦為同樣的情形。 除了把字句外,漢語中的「V -給」結構也將呈現與介詞與格一致的情形。 漢語中「V -給」的「給」應為何種詞類,或許仍有極大的爭議,但從如下一 致的情形而言,縱使漢語中「V -給」的「給」並不同於介詞「給」 ,其所分派. 政 治 大. 論元亦為目標論元,也是顯而易見。其與介詞與格所呈現的一致性如下:. 立. ‧ 國. 學. (12) 我送這本書給他 → 我送給他這本書(具備轉移性質) (13) *我告訴這個消息給他 → *我告訴給他這個消息(不具備轉移性質). ‧. (14) 我踢這顆球給他 → 我踢給他這顆球(具備轉移性質). sit. y. Nat. io. n. al. er. (15) *我站一分鐘給他 → *我站給他一分鐘(不具備轉移性質). i Un. v. 漢語中的「V -給」和把字句,都能和介詞與格呈現一致的現象,乃是因. Ch. engchi. 為論元結構相同的緣故,其論元結構應為如下結構,且其結構亦決定了所有介 詞與格和雙賓與格之間的差異: (16) <Instigator>…<Theme>…<Path> 因此,透過動詞中心語 PLoc 及其轉移性質,在相同的論元結構(16)的驅使 下,縱使其分派的論元在不同位置(諸如把字句將直接賓語置於中間位置) , 亦獲得一致的結果。以下,透過動詞中心語,亦可預期把字句也將呈現與雙賓 - 46 -.

(55) 漢語與格結構 與格一致的結果。. 3.2.2 漢語雙賓與格 依照 Harley 動詞中心語的分析,漢語介詞與格亦可分析如下,(17)的語 法分析為(18): (17) 張三送李四一本書. 立. VP NP. 學. ‧ 國. (18). 政 治 大 V’. ‧. V. 張三. Nat. n. al. DP. P’. er. io. Cause. sit. y. PP. Ch. 李四. engchi. i U nP. v. PHave. PP. 一本書. 同樣的,以動詞中心語觀察,但凡動詞中心語為 PHave,即帶有所屬性質 的情況下,其動詞不但能形成雙賓與格,亦能形成把字句: (19) 我送他一本書 → 我把一本書送他 (具備所屬性質) (20) 我告訴他這個消息 → 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具備所屬性質) - 47 -.

(56) 漢語與格結構 (21) *我踢他這顆球 → *我把這顆球踢他 (不具備所屬性質) (22) *我站他一分鐘 → *我把一分鐘站他 (不具備所屬性質) 同介詞與格的把字句一致性關係,(19)到(22)四種雙賓與格句中,但凡具 備所屬性質者,由於把字句的論元結構與其雙賓與格相同,故動詞帶有中心語 PHave,即具備所屬性質者,亦能形成相同論元的把字句。其論元結構應為如. 政 治 大. 下結構,且其結構亦決定了所有雙賓與格和介詞與格之間的差異:. 立. (23) < Agent >…< Patient >…< Theme >. ‧. ‧ 國. 學. 3.3 小結. sit. y. Nat. 本章透過動詞中心語解釋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所形成與運作方式的不同,. io. er. 亦將漢語動詞分為四類,該四類動詞依照中心語 PLoc/轉移性質與 PHave/所. al. iv n C h e n g c h i U 「擁有動詞中心語的某一 並非以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形成結果而分類,而是 n. 屬性質的不同,可分別形成(或無法形成)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這四類動詞. 性質」而區分。根據表(5)的四類動詞,動詞中心語可形成的介詞與格和雙賓 與格如下表(24)。表(24)中,符號「. 」表示該句的「V -給」結構是否合乎. 語法,與該句的介詞與格是否合乎語法,呈現完整的一致;而符號「→」表示 該句的把字句是否合乎語法,也和該句的介詞與格或雙賓與格是否合乎語法, 呈現完整的一致。因此,只要觀察任一動詞的介詞與格和雙賓與格的合法情形, 即可得出「V -給」結構與把字句合法情形的一致結果。 - 4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詞語 詞性 詞解 練習 主題. 人來人往 (短語) 來往的人很多

一、下表為一年三班票選衛生股長 的得票結果,得票數最多的為 衛生股長,請完成表格並回答 問題(○代表票數). (

Step 4: : :模擬結果分析 : 模擬結果分析 模擬結果分析(脈寬為 模擬結果分析 脈寬為 脈寬為90%) 脈寬為.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 一、講經文。此為俗講話本正宗。這類作品,大

Segmented Bushy Path 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文件結構的切割 (Text Segmentation),也就是分析文件內容並將文件內容切割成幾個具有代 表的結構。Text Segmentation

學結合 目的 鼓勵說話 (目的語) 分析 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