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積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體積的相關研究

一、Everyday Mathematics 在柱體體積的尋求的方法上較多元,三年級時由展 開圖所做的長方體盒子,裝滿 1 單位的立方體,由觀察其基的長與寬和柱 體的高,求得長方體體積;四年級則不只是由層層堆疊的方式,求得長方 體體積公式,而是由求多邊形柱體的體積的過程中,引導學童去認識底面 積×高的意義,國內教材的引導大致是僅由層層堆疊的方法,去推得長方 體公式與柱體體積的公式。

二、

Everyday Mathematics 較重視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所以在比較體積的大 小、1 立方公撮=1000 立方公分、1 公升=1000 毫升上與體驗 1 立方公尺體 積的大小上,都鼓勵學生去實際去動手做教具驗證結果。

三、

Everyday Mathematics 對於國小體積課程內容的安排較早,而且內容較豐富 且方式較多,二年級已讓學生對容積與體積的關係有一些認識,三年級則 讓學童藉著觀察長方體的底與高的關係,歸納長方體公式。四年級已安排 長方體體積公式,五年級的課程安排了角柱、圓柱體積公式的認識;而國 內教材五年級教長方體體積公式,柱體體積公式的課程,康軒版與翰林版 則編排在六下。

本節文獻的啟示︰經由上述教材內容的分析,可以瞭解國內外體積教材的內容與 課程編排上的不同,Everyday Mathematics 的體積教材內容比國內深,也學得較 多;在學習方法上,動手實驗的精神,與國內有些不同。本研究擬研究國內五年 級學童的體積概念,在研究工具的編寫上,除了參考國內學童各版本已學得的概 念外,亦參考 Everyday Mathematics 的部份教材內容加以改編,以瞭解學童對題 積題材的瞭解程度。

第六節 體積的相關研究

中外兒童體積概念發展的研究,有些屬於保留概念的研究,有些以測量與直 觀法則的觀點,大致上常以下列四種觀點來研究體積的問題:

其一為體積意義的觀點(何健誼,2002;柯青秀,2006;馬乃忠,2006;黃 文達,2003;Potari & Spiliotopoulou,1996)。

其二為測量的觀點(周武男、杜震凡,1990;林仁得、謝祥宏、陳文典,1993;

林慈容,2001;沈佑霖,2003;柯青秀,2006;高敬文和黃金鐘,1988;馬乃忠,

2006;黃文達,2003;劉好,2001;譚寧君,1997-2000;Hart et al., 1981;Foxman et al., 1984),相關的理論為 Piaget(1960)測量概念的發展研究(見第二章第二 節)。

其三為保留概念的觀點(或稱守恆概念)(何明昇,1999;黃湘武等,1985;

黃湘武、黃保鈿,1986;黃寶鈿等,1986;Rothwell, 1979;Piaget, 1930;Piaget、

Inhelder & Szeminska, 1960;Piaget & Inhelder, 1974),相關的理論為 Piaget(1930)

排開液量的發展研究、Piaget 等(1974)在物質相等情況下的體積保留概念的發 展研究及 Piaget 等(1960)的體積保留概念的發展研究(見第二章第二節)。

其四為直觀法則的觀點(何健誼,2002;徐存姮,2003;馬乃忠,2006;陳 光勳、譚寧君,2001;陳光勳,2002;Stavy & Tirosh, 1996-1999)相關理論為 Stavy

& Tirosh(1996-1999)的直觀法則:Same A—Same B,More A—More B,Come to an end,Can be divided by two 四種直觀(見第二章第二節)。

本研究分別就這四種研究體積的角度說明如下。

壹、體積的意義認知表現

雖然體積有不同的定義,但各版本教科書教材皆是以「佔有空間」來說明 體積的意義,以下是其相關研究。

Potari & Spiliotopoulou(1996)研究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體積概念,發現學童 認為體積與佔有空間、容量、重量、其外觀的幾何形狀、構成物體質量有關。

何健誼(2002)研究幼稚園至國小六年級學童的體積認知,發現學童認為

看不到、摸不到的物體沒有體積,沒有固定形狀、是氣體與液體、中空有洞、

沒有重量、圓形、無法計算出體積及不是一格一格的都沒有體積。

黃文達(2003)針對國中生所做的測量概念學習研究,發現青少年對哪些 物體具有體積有很大的分歧,並且將學生體積的意義歸納成四個認知層次,分 別是常見物體不變物具有體積,形狀不固定具有體積,有界封閉區間具有體積,

無界或開放空間無體積。

馬乃忠(2006)針對四、五、六年級體積概念之研究,發現學童認為沒有 固定形狀、看不到摸不到、沒有重量的沒有體積及較重的體積較大。

而柯青秀(2006)針對新台灣之子與一般學童體積概念的比較,研究發現 一般臺灣學生的體積概念優於新台灣之子。極少數國小五、六年級的新臺灣之 子(21%)認為空氣有體積,一般學童則為 31%;而約半數新台灣之子(56%)

認為杯子內的果汁有體積,一般學童則為 72%。

綜合以上研究,可知一些學童對「什麼物體有體積」還存有很多迷思概念,

極待釐清。

貳、測量體積的相關研究

對於學童體積測量概念的研究依年代的先後而言,有全英國所做的數學和 科學的概念研究(Concepts in Secondary Mathematics and Science,以下簡稱 CSMS 研究)(Hart, et al., 1981)、英國針對教育和科學的發展所做的實測評估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Unit,以下簡稱 APU)(Foxman, et al., 1984),我 國高敬文和黃金鐘(1988),及周武男和杜震凡(1990)、譚寧君(1999)、黃 文達(2003)、沈佑霖(2003)、馬乃忠(2006)及柯青秀(2006)所做的研究 等。除了 APU 外,其他研究者之施測試題其內容大多改編自 CSMS。這些研究 的主要發現為:

一、英國的 CSMS(Hart, et al., 1981)針對 11 歲至 16 歲學童研究其對數學 概念的瞭解,將學生的測量概念分成五個概念階層,研究發現 12 至 14

歲學童其測量的認知層次有隨年紀增高的趨勢。

二、APU(Foxman, et al., 1984)針對 11 歲和 15 歲的英國學童進行體積測量 概念的研究,發現 30%至 40%的英國 11 歲學童能算出邊長少於 10 的整 數邊的體積,而 70%至 80%的英國 11 歲學童能點數體積。

三、高敬文和黃金鐘(1987,1988)針對我國五、六年級的測量概念發展作 研究,發現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的理解優於英國,其研究參考 CSMS 的五個概念階層,建構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的概念理解層次;並且發 現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的發展確有隨年齡而成長的趨勢,但達最高層 次者仍居少數。

四、周武男和杜震凡(1990)針對我國國中生研究其實測概念的發展,發現 國中階段實測概念的認知並未明顯發展,在求體積的時候,如果題目有 格子或立方體,國中生常會用數的方式而不用學過的公式。

五、林仁得等(1993)針對國小一年級至四年級研究其對體積測量的認識,

將其概念分為五個層次,由易至難依序為(a)對體積屬性的確認比較及排 序(b)應用現成的工具度量(c)能權宜的運用方便的工具及選用合適的單 位(d)等值換算單位(e)靈活運用度量策略。研究發現一年級學童對體積此 一名詞已有概念,國小四年級已具備等值換算單位的能力,但對於靈活 運用度量策略則一至四年級皆未具備。

六、譚寧君(1997)在面積與體積教材分析中指出學童對體積的了解是建立 在視覺上,而非堆疊的活動,空間能力不足將影響體積的瞭解;而且學 童在體積上缺乏對被測量物的認識,保留性和估測能力皆不足,在學習 上重視公式的記憶,輕忽概念的瞭解。譚寧君(2000)針對國小三年級 至六年級學童及國小老師,研究主題為從兒童迷思概念看教師對兒童測 量知識的了解,發現國小教師對學童體積概念的瞭解不足。

七、林慈容(2001)針對一位六年級學童從單位量的觀點探討其面積及體積 概念,研究發現被訪談者的「單位量概念」與「面積概念」、「體積概念」

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八、劉好(2001)針對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所探討的國小實驗班學生幾何概 念之分析研究,發現部份二年級學童未具備長方體立體圖形轉換為平面 視圖的能力,且其點數積木其策略為:一一點數倍數型、點數可見表面、

表面錯誤類推等。

九、黃文達(2003)針對青少年研究其測量概念的學習,發現青少年形成體 積測量概念時,會受到先前面積公式的影響,並且未深入認知體積是三 維的量,將體積與表面積混淆,或認為體積與長度是平方關係、線性關 係。

十、沈佑霖(2003)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體積概念的研究,發現國小六 年級對學童的體積基礎概念和測量概念優於估測概念。

十一、馬乃忠(2006)針對四、五、六年級學童基於模糊理論及試題反應理 論探討其體積概念之發展研究,發現學童的體積保留概念優於體積測量 概念,體積測量概念優於體積估測概念,並且學童的年級和體積概念有 顯著差異,六年級最優,五年級次之,再者為四年級。

十二、柯青秀(2006)針對國小五、六年級的新台灣之子探討其數學「體積」

教材的成就表現,發現現其體積測量概念最優,體積保留概念次之,再 者依序為體積初步概念、體積解題能力、體積估測能力。

本研究和以上研究有關的項目有「點算法求體積」、「由多少單位堆疊」、「長 方體積木邊長含 1

2 單位積木」、「給出長、寬、高資訊,求長方體體積」、「給出 相關資訊,求三角柱體積」、「體積解題」、「體積估測」等項,下面就這些項目的 相關研究發現整合說明:

一、「點算法求體積」的認知表現

(一)當物件是長方體時,學童會點數 表面的格子數可見的兩面 或三面(高敬文、黃金鐘,1988);此外,劉好(2001)尚發現學童點

數看得到的部份表面外,也會推想看不到的地方,去數體積的個數。

(二)當物件是非長方體時,譚寧君(1997)與沈佑霖(2003)的研究發現 學童尤其不易掌握其立體結構,學童的空間能力會影響其點數體積的能 力。

二、「由多少單位堆疊」的認知表現

(一)單位積木實測體積

對於 實測 CSMS 發現英國 12 歲學童答 對率為 46.2%(引用高敬文、黃金鐘,1988),高敬文和黃金鐘(1988)

發現五年級學童的答對率為 73%,類似題目,譚寧君(1999)則為 63.5%。

顯示七成左右的學童能正確的以單位積木實測體積。

(二)以邊長單位減半(邊長為

2

1

)的單位積木實測

當物件為同樣的長方體,但堆疊的單位積木其邊長變為

2

1

時,CSMS

(Hart, et al., 1981)發現 12 歲學童的答對率為 0.6%,高敬文和黃金鐘

(Hart, et al., 1981)發現 12 歲學童的答對率為 0.6%,高敬文和黃金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