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體驗學習方案

體驗學習方案由美國外展(Outward Bound)教育基金會提出,故該方案稱 之為外展體驗學習方案 (Expeditionary Learning Outward Bound,簡稱 ELOB),

在美國 1990 年代的「新美國學校(New American School,簡稱 NAS)」教育改 革計畫徵求中脫穎而出,成為入選方案之一,實際推動後,在學生學習成就、學 校文化塑造及學生問題行為上皆有明顯改善。

本節將探討外展體驗學習方案的沿革、理論架構、設計及執行、國內執行現 況。

壹、

外展體驗學習方案沿革

一、外展運動發展源起

外展體驗學習的學校設計方案,起源於戶外探索活動,而將冒險體驗的理念 應用在教育上,應始於猶太裔德人 Hurt Hahn(1879-1974)。他首先在 1920 年於 德國創立 Salem 的私立男女合校,並擔任校長一職,課程中加入戶外探索活動,

讓學生親身體驗挑戰及突破,但可惜這樣的理念在當時保守的德國無法獲得認同。

1934 年,Hurt Hahn 與 Lawrence Holt 在英格蘭成立了 Gordonstoun 學校;1941 年,在威爾斯的 Aberdovey 成立第一所戶外學校(Outward Bound School) (謝 忠明,2006)。建校目標是想藉由自信和耐力的訓練,培養年輕航員克服海上艱 困的環境 (臺灣外展教育基金會,2012)。

隨著外展教育的發展,課程的內容及地點也有所改變,服務的對象從一開始 的水手,演變成各式的團體,從企業經營團隊至罪犯年輕人或特定團體(如酗酒

12

者或失學少年),地點從森林到城市,從自然環境到教室都可以進行課程 (廖炳 煌,2008) 。至目前為止,外展已經超過六十年的歷史,仍是全球規模最大、

歷史最悠久的戶外體驗式教學的非營利事業機構,分佈跨越六大洲,在 30 多個 國家設有訓練中心,提供多元化專業冒險課程 (臺灣外展教育基金會,2012)。

當外展教育機構不斷成長的同時,也不斷尋求將課程設計理念導入主流的學 校中,針對一般在學學生提供長期性的體驗課程,在 1960、1970 年代陸續成立 組織以發展探索教育,如:國家戶外領導學校(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

簡稱 NOLS)、原野教育學會(the Wilderness Education Association,簡稱 WEA)、

經驗教育學會(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簡稱 AEE)及最為著名的「導 向探索計畫」(Project Adventure,簡稱 PA),但影響層面並不顯著 (曹天瑞、

周鳯琪、陳穆瑩,2001)。

以外展機構創辦人 Hurt Hahn 的教育理念為基礎,外展體驗學習方案的推動 者 Greg Farrell 秉持外展一貫的理念,並實踐於學校教育體系中。Greg Farrell 認 為戶外領導學校對於學生而言,因從事戶外體驗活動,使得個人的人格特質得以 展現,並藉由團隊合作的方式,激發同理心,改善人際關係,在一系列的挑戰中,

而產生人生態度的轉變 (Spangler, 2008)。

二、 外展體驗學習方案導入學校

外展體驗學習方案通過 NAS 計畫徵求後,自 1993 年 7 月進入校園驗證設計 是否可行,至 1998 年完成三階段測試,得以大規模拓展,形成外展體驗學校

(Expeditionary Learning School,簡稱 ELS)(王煜捷,2010)迄今,ELS 已遍佈 美國 30 多州,學校數已達 140 多所,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小學,三分之一是國 中,另外三分之一是高中 (ELS, 2012)。

如何能將外展教育的理念導入傳統重視智育的學校體系中?Greg Farrell

13

與同事們透過與許多學校、組織及基金會的互動及討論中,發現主動式的課程可 以符合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即「體驗學習」(Expeditionary Learning),並確 立以方案中心(project-based)、主動式教學法(active pedagogy)做為課程設計 的軸心,打破原有科目的窠臼,讓學生採取實作的方式,教師從旁協助,進而使 學習和生活得以結合 (Spangler, 2008)。

新美國學校計畫推行之初,即委託藍德公司(RAND)進行評鑑,以了解方 案的可行性及經費是否能有效運用,此外也有許多機構參與評鑑工作,外展體驗 學習方案在許多成果報告中,都有正面評價,主要有:

(一) 教學品質提昇,教師課程研發能力增進。

(二) 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並在學習成就上獲得進步。

(三) 追求專業成長正向的學校組織文化 (王煜捷,2010)。

貳、

外展體驗學習方案理論架構

外展體驗學習方案以外展探索教育理念為基礎,期許學生能在真實的生活中,

在面對問題及尋求解答的過程,利用分工互助,共同建構知識及技能(劉恆昌,

2010)。除了經驗及體驗,反思、形成假設及驗證也很重要,如此才能將知識及 技能內化,變成「帶得走的能力」。以下就外展體驗學習方案的理論做一簡單敘 述。

一、體驗學習理論背景

體驗學習的內涵:「經驗」、「反思」及「應用」,和經驗主義的理念相同,並 和 Freire 反思教育主張有所關連,以下就體驗學習的理論發展加以說明。

(一) J. Dewey 的經驗教育哲學

Dewey(1859-1952)對西方教育影響深遠,從二本著作《民主教育》

1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中,

可看出 Dewey 對經驗的重視。他相信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學習必須建立在以 往的經驗上,或與之相互連結,但不是每個經驗都具有教育意義,有些經驗 習以為常,人們無所覺察;有些經驗含有錯誤的教育目的,反而扭曲成長。

具有教育性的經驗,是在形成經驗的過程中,人們運用思考(thought or reflection)將經驗重組或改造,Dewey 稱之為「思考性經驗」(reflective experience)(謝忠明,2006)。經驗是一種動態的力量(moving force),具有 二種特點:「連續性」(continuity)與「互動性」(interaction)。連續性指的是 從過去的經驗會影響現在,現在的經驗也會對未來產生影響;互動性則是指 個體在事件發生時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陳恆安,2003)。因此,教育者應 營造一個和學習者生活經驗相關的情境,用適當的教材引導學習者運用心智 反思,將其過去經驗與現在相結合,賦予經驗意義性,達到改造與重組認知 或行為的目的。

在《經驗與教育》一書中,Dewey 進一步將教育目的擴張到社會與民主 發展,認為教育不僅是教授知識,也是預備參與民主社會的全人性教育(Craft, 1986;引自 Itin, 1996)。書中也提及:教育的歷程是「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有 目的性的經驗」(引自 Itin, 1996),強調學生參與活動的必要性,提供學生切 身相關的實用知識做教材,讓學習的經驗轉化為可應用於生活上有用的能 力。

(二) P. Freire 的反思教育

Freire(1921~)認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一種政治行動,世上沒有所謂中 立的教育。因為,教育若不是用來馴化人民,便是用來解放人民(Elias &

Merriam, 1980;引自宋明順,2009)。教育是無法從政治中抽離的,教育的目 標在於「意識化」(conscientization),教師、學生透過對話的方式,可以針對 各項社會議題或生存環境,進行批判性思考。

15

批判型的教師是擅於提問者(a problem-poser),不但能夠提出引發學生 思考的問題,也能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問題,再對問題的答案加以質疑,「提 問式教育」在參與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雙方會發展出「相互意圖性」

(cointentionality),研究的結果並非教師獨有,而是雙方共同探索及建構的,

這種相互性,讓教師及學生形成合作的關係,促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宋明順,

2009)。

簡而言之,Freire 主張「省思」是個體接受新知識時的反應(reflection),

經過內化(internalization)後成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並知覺(consciousness)

事物的意義,覺查自己對事物的了解(awareness),進而向外表達

(externalization)的思考歷程(陳瑞珊,2007)。學生從批判性的思考中,更 能有效應用知識,增進學生改變社會的能力。

(三) Hurt Hahn 的經驗學習觀點

Hurt Hahn 是英國進步主義教育的代表,他所創立的外展機構,除了成立 了三所學校並設計許多教育課程,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激勵青少年建立價 值(臺灣外展教育基金會,無日期),並特別強調:旺盛的好奇心、不怕失敗、

勇於追求成功、自我覺察及自制,以及最重要的「富有同情心」。透過體能的 鍛鍊,使學生能勇於嘗試、冒險,並於過程中發現自我、認識自己,進而達 到「全人」的發展(Itin, 1999)。

Hurt Hahn 的教育方法中,有四個重要的元素,分別是(James, 1995;引 自 Itin, 1999):

16

1. 訓練計畫的訂立:學生訂定個人目標及責任的條規。

2. 制定時間表:使學生能逐步開始行動。

3. 艱難的挑戰:學生可以預知風險下進行冒險。

4. 分組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分享彼此的經驗以及人際關係互動。

由此可知,Hurt Hahn 利用冒險的經驗,引導學生不斷突破自我體能的界 限,以培育良好的德行及克服難關的意志力,協助個人成長。此外,在活動 中學習到的相互尊重及包容體諒,則可歸於 Hurt Hahn「服務社會」的理想。

(四) D. Kolb 的經驗學習理論

1984 年, Kolb (1939~)在他的著作《體驗學習:體驗為學習成展的源 泉》(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一書中提出了深具影響的體驗學習概念。他總結了 Dewey「經驗與教育」之 教育論、Kurt Lewin 的「場地理論」與「行動研究」以及 J. Piaget 的「認 知發展論」(陳瑞珊,2007),融合三位學者的觀點而出經驗學習理論。

他認為學習是經由經驗轉換以創發知識的過程,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謝 智謀,2003):

1. 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

2. 反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學習者以不同的觀點檢視新體驗;

3. 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學習者必須理解所觀察的內 容,並且分析、歸納成統整的概念;

17

4. 主動實踐(active experimentation):學習者要驗證這些概念並將它們運 用到制定策略、解決問題之中。

四個步驟形成一個學習體驗循環,其模式如圖 2- 1 所示

圖 2- 1 Kolb 的經驗學習模式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謝智謀,2003)

二、 體驗學習理論

根據體驗教育學會(AEE)的定義:體驗學習是指透過體驗而建構知識、獲 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 (引自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 。由此可知,

「體驗」並非等同學習,除非我們去反思體驗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從中覺察新的 觀點或認知,並與舊有知識做連結,經過不斷的驗證、分析、歸類,才能建構成 為自己的知識系統。

因此,Dewey 所提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應擴大為透過參與實

因此,Dewey 所提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應擴大為透過參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