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高瞻計畫

高瞻計畫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處(簡稱國科會科教處)配合現 行高中、職課程綱要,協助提昇高中職科學與科技教育的品質,推動由下而上輔 導式的計畫。以前瞻性科學與科技做為課程內容,提供學生更真實的學習情境,

引發高中生對科技的興趣,培養高中生關心科技的發展情形、主動研究的精神,

並具備科學研究能力。進而提昇高中職科學與科技教育的品質,培育具備科學與 新科技素養的國民(國科會高瞻計畫,2006)。

「第一期高瞻計畫:高中、職新興科技課程發展研究與實驗計畫」自 2006 年啟動至 2010 年暫告一個段落,為推廣第一期程的成果,國科會於 2011 年規劃 與推動「第二期高瞻計畫:高中、職新興科技課程研發與推廣計畫」(國科會高 瞻計畫,2011),期許能達到加深、加廣的效果。

以下就高瞻計畫的內涵、實施情形、第一期高瞻計畫執行成果三大部分加以 敘述。

壹、

高瞻計畫的內涵

「高瞻計畫」涵義有:(1)高瞻遠矚;(2)強調新興科技及創新課程;(3)

高中、職的前瞻課程;(4)高廣度與高深度:參與計畫學生、教師從少數到多數;

以班級為單位到以學校為單位,以研究為基礎的科技教育專業實踐、整體文化之 改變…等(國科會高瞻計畫,2011)。

一、 計畫目標

(一) 研發或推廣新興科技課程

1. 新興科技:係指正在發展中與近期將發展的科技領域,受到政府、研究 機構、企業等高度重視的科學技術(林莉庭,2009),且為高中、職教師 認為是高中、職學生需具備的科技素養。

43

2. 新興科技課程:將上述新興科技領域相關的知識、技能與人文關懷內涵 適當融入高中、職課程中。

(二) 培育新興科技人才

1. 提升高中、職學生新興科技素養:培養高中、職學生具備科學探究精神、

人文關懷素養與新興科技能力。

2. 提供高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管道:提供高中、職教師與專家學者共同 進行協同行動研究環境,以期培養具備新興科技素養、創新教學方法與 課程發展能力。

(三) 提升高中、職教育品質

藉由高中、職特色課程之研發與評鑑機制之建立,改善高中、職學校的教 學品質,提供學生選擇就讀之依據,進而落實 12 年國教的教育政策。

二、 計畫重點

(一) 第一期高瞻計畫成果評估與推廣研究

鼓勵曾參與過第一期高瞻計畫團隊申請「跨校教師專業社群」,將其成果及 經驗推廣於鄰近之各高中、職學校。

1. 課程評估:由第一期高瞻學校遴選適合推廣之課程模組,進行整合與評 鑑研究。

2. 推廣模式:採取不同社群共同參與計畫的模式(協同行動研究),形成跨 校的合作團隊。由第一期高瞻學校團隊帶領合作社群進行成果推廣模式 探討、適性課程的修訂與教育推廣工作,並研訂課程指標與發展評量之 工具。

3. 研究重點:推廣模式的探討、教師社群文化與成果推廣探討、訂定課程 能力指標、發展評量工具等面向。

44

(二) 第二期新興科技課程發展與評鑑研究

針對未申請過高瞻計畫的學校,或曾參加第一期計畫但申請不同新興科技 領域課程的學校申請之。特別鼓勵「融入式」或「專題製作」課程的研發,

其中「融入式」課程特別強調配合現行課程相關單元、學科進行,且以不 影響原單元的學習為原則,配合現行課程綱要訂定能力指標、規劃課程、

研發教材及教學模組、建立評量工具與進行教學實驗等。可包含:

1. 選擇適當的新興科技主題:依學校特色、學生背景及先備知識以及教師 專業背景等,訂定學校特色課程主題。

2. 發展選定之主題核心概念:(1)有意義且具結構性之概念;(2)符合教 學目標且與生活貼近的原則。

3. 選擇欲融入之現行教學科目及單元:經由現行相關教材之內容分析,選 擇適宜融入新興科技內容之教學科目及單元。

4. 發展創新的教學方法與過程:多元的教學設計,例如:以學生為中心、

適時給予回饋、以提問取代講述、重視合作學習等。

5. 編製新興科技內容融入原有教材:因應科技的發展趨勢,配合現行課程 綱要,開發可融入相關學科教材的課程內容。

6. 多元課程評量工具之開發:配合新興科技主題及創新教學方法,針對評 量對象、評量歷程、評量內涵及評量實施等面向發展具多元性的課程評 量工具。

7. 教學實驗與課程評鑑:採多元評估方式進行。

(三) 多元族群學生之新興科技素養提升研究

以新興科技為主題或非制式教育活動之內涵,針對多元族群如:身心障礙 者、原住民、偏遠地區學生、離島或外島學生,研發合適的課程(或教學 活動)模組,以期提升弱勢族群之新興科技素養為目標。亦鼓勵整合已有 之課程(或教學活動)模組,與社教單位、民間機構等策略聯盟,提出有

45

創意的下鄉推廣策略。

貳、

高瞻計畫的實施情形

第一期程計畫,自 2005 年 12 月舉辦說明會,2006 年 1 月公開徵求計畫,2 月辦理撰寫計畫工作坊,接受計畫書。經審核後,2006 年通過整合型計畫 16 件。

2007 年辦理第二梯次計畫徵求,通過 12 件整合型計畫(張一蕃,2010),總計 約有 28 所高中、職參與第一期程的計畫,開發約 50 新興科技教材與教學模組。

主要討論之新興科技包涵:能源、奈米科技、綠能、生物科技、光電、環境、全 球定位科技、通訊科技等主題。

第二期程計畫,2011 年 8 月起至 9 月底徵求計畫書,共通過計畫 80 件,除 繼續強調前期計畫的新興科技主題(例如:綠色能源、無線通訊、生物科技、材 料科技…等科技領域)外,並加入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科技的觀光旅遊、醫療照 護、精緻農業與文化創意領域以及四大智慧型產業科技的雲端運算、智慧電動車、

智慧綠建築、發明專利產業化等領域為課程發展的內容,強調科技對人類的相互 影響(國科會高瞻計畫,2011)。

參、

第一期高瞻計畫執行成果

一、 高中職高瞻計畫執行成果

從學校面向而言,由於計畫徵求時間很短,高中、職與合作大學的教授不易 產生共識,故計畫初期往往需較長的摸索期。計畫後期,大部分的學校都能依其 設計產出的課程或學習模式實施,多元具創意的教學活動,刺激學生的學習意 願。

46

四年來,各高中、職直接參與高瞻計畫之教師共 1267 人次,參加校外各項 研討會、研習、工作坊及競賽的教師達 1811 人次。參與高瞻計畫的學生達 1 萬 3 千餘名,在校內及校外的活動表現傑出(含小論文 1249 篇、專題作品 1195 件),

可以肯定本計畫在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及學生學習上的成效(張一蕃,2010)。

課程發展是高瞻計畫最核心的關鍵,因此無論在計畫審查及執行評鑑中,包 含課程內涵、實施方法及情境的營造,均是關注的焦點。以量來計算,已設計完 成教案 368 件,教具 125 件,其中部分在參加高瞻嘉年華會成果競賽中獲得極佳 的評價,認為具有推廣價值,顯示品質也有其水平(張一蕃,2010)。

二、 國際交流方面

「高瞻遠矚」國際交流計畫是由計畫辦公室直接推動執行之獨立計畫,其方 式及執行如下(張一蕃,2010):

(一) 實地考察或參加國外學術性活動:分別在 2008 年 8 月、10 月及 2009 年 7 月辦理國外考察參訪,參與計畫之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及大學教授均 達到拓展視野、激發創意的效果。

(二) 邀請國外中學校長及教師來臺參訪或參加學術性活動:在 2008 年 5 月、

2009 年 11 月邀請日本「超級科學高中」(SSH)來臺參加「高瞻計畫‧

SSH 計畫之臺日科學教育交流研討會」,雙方得以互相交流並分享經驗。

(三) 協助高中職教師將研究成果撰寫為論文並發表,以增加高瞻計畫國際上 的能見度:於 2009 年 4 月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工作坊,協助各校在研 究成果中具價值者,協助撰寫成論文在國際間發表,最後由建國中學教 師赴美發表研究論文一篇。

47

48

49

50

51

由以上論文研究面向來看,主要著重在高瞻計畫教師的專業發展及學生學習 成效二大方面。教師部分,多採取質性研究,利用文件分析及訪談方式蒐集資料,

結果顯示,教師在新興科技課程規畫、實施及評量中,專業能力雖有提升,但仍 有改進之處;學生學習部分,則顯示雖然「動手做」讓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對科 學本質更加了解,但在科學態度上轉變並不大。

本研究和以上研究之不同點有三:課程實施是針對偏遠地區學校學生,採取 自由選修方式,並無經過篩選,學生異質性高,此為其一。其次,課程設計採用 體驗學習方式,除了動手做實驗,更加入了田野調查等元素,參與教師除了自然 科教師外,也有國文科、英語科教師加入課程團隊,增加課程的豐富性。第三,

成效評估採用實驗研究法,由研究者依據 PISA 科學試題命題方式自行命題,分 實驗組及對照組施測,以評估課程實施後的成效,並藉由訪談法了解教師對結果 的看法,以做為日後教學的參考。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