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體育班學生學業與訓練適應問題

體育班學生在升學時都面臨學業成績的挑戰,儘管運動績優保送生有 運動專長作為敲門磚,但是在他們求學的過程中,必須認清運動專長並非 全部,學科基本能力的不足,將可能導致他們提早被教育體系淘汰,無論 再多輝煌的運動成績,也無法使自己繼續在學校體系中接受專業訓練,讓 自己的智能藉由大專學業的培訓更上一層樓,張宏亮(1995)認為在高中 階段除了運動技能的培養,學業的能力也不能偏廢。雖然體育班學生的求 學情境原本就與一般學生有著明顯的不同,不只要扮演好選手的角色,以 奪得優異運動成績;在學校內要扮演好學生的角色並兼顧學業成績,甚至 在同儕之間、父母兄長面前乃至於社會上,面對不同情境,有著不同的適 應模式。體育班學生花費長時間於訓練上,花在學業上的時間相對減少,

成績自然無法與一般學生比擬,許多學生在學業上得不到成就感,學業的 適應問題便由然而生;在術科方面,由於運動場上競爭激烈,也不易取得 優異成績,體育班學生在訓練中,不斷的經歷挫折、檢討、苦練與突破的 反覆過程,運動訓練所產生的適應問題也因此產生,甚至於同儕之間的相 處、家庭的壓力,種種因素無不影響著運動員的訓練。因此,本節藉由探 討體育班學生適應問題,顯示出問題所在,並提出專家學者見解,以解決 體育班學生的適應問題。

有部分學者認為特殊才能學生有些特質不同於一般學生,所以易產生

社會適應的困難,這些困難來自於文化的限制及社會各界忽略資優學生特 質的差異而產生,也因此常導致情緒困擾及低成就資優生的出現。盧雪梅

(1988)提出資優生可能遭遇的難題如下:

(一)人際間的問題:1.競爭激烈;2.自我期許和他人期待的壓力;3.

自我懷疑,擔心自己不是真正的資優;4.沒有知己,別人不瞭解自 己,希望被瞭解接納;5.害怕突顯自己,而遭同儕疏遠或孤立。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1.升學主義的壓力;2.時間安排上的困惑 3.自 己的時間太少;4.低成就的焦慮。

(三)生涯方面的問題:1.屈從於父母的期望或世俗的定位,選擇自己 不是最喜歡的科系;2.能力優異、興趣廣泛,在生涯選擇上,很 難做決定。

運動績優生在人際、學習與生涯等三方面,面對的適應問題與衝突均 需要有適度的導引與排解。洪冬桂(1986)指出在人生的適應過程中,假 如個體不能和其所處環境取得和諧的關係,或是無法使自己適應日常生活 的需求,包括無法解決日常生活上的問題,行為表現與社會行為常模不一 致,則會導致職業、家庭和社會生活適應的不良狀態,而且常反映在其個 人的情緒生活和社會行為表現上。體育班學生若無法適時給予輔導,非但 影響運動成績的表現,對其人格上的發展亦常有負面的影響。以下分別討 論適應的意涵、運動員的學業適應問題及運動員的訓練適應問題:

一、適應的意涵

「適應」(adjustment)一詞起源於生物學,依據Lazarus於1969年的 解釋,「適應」(adaptation)原是達爾文在1859年提出生物學「進化論」

時率先使用的名詞,他強調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生物法則,生物為了生 存,就要適度改變自己與客觀環境相配合(Lazarus,1969)。

Shaffer(1956)指出「調適」係指個人克服環境困難及解決問題的行 為表現。Lazarus(1969)則主張適應乃是一種行為,能夠幫助個體達成環 境對他的要求,或克服個人內部加諸他身上的壓力,而使其個體與內在及 外在環境間維持一種和諧關係。Bruno(1977)在適應的概念中,認為人和 環境的和諧關係是相當重要的,調適是一個程序和一種狀態。

張春興和林清山(1987)指出適應包括主動和被動的因應行為,認為 適應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與對環境事物的反應。洪智倫(1994)則 認為適應包括個人和環境兩種因素不斷地產生交互作用,由於個人和環境 隨時在變動,所以屬於一種動態的過程,也是個人和環境交互作用後所達 成的和諧關係。黃楗翔(2002)認為適應是一種因應行為或歷程,能夠幫 助個體達成外在環境的要求,或克服個人內在心理的壓力,並與內在心理 與外在環境保持平衡狀態或和諧關係。簡茂發(1998)指出「適應」意謂 個人改變自己的內在觀念、態度,或外在行為以迎合外界的需求。因此個 體能夠針對其所面臨壓力,尋求最佳因應策略,進行行為上的調整、適應

及改善,則可以提升個人能力及發揮空間。

二、運動員的學業適應問題

體育班學生常常肩負學校使命到處比賽,而比賽的實力來自於學生 的長時間努力訓練,所以不定時比賽和長時間練習佔據了原本的學習時 間,再加上練習後的身體與精神狀態都容易產生精神無法集中,常有體育 班學生合理化自己無法兼顧學術科,不適宜從事學習和唸書等需要專注力 的事務。因此雖然許多學者均認為體育班學生在學業成就表現顯得低落與 運動訓練有關,但以運動員的高適應力而言,也有學者認為運動員若能將 注意力強化在課業上,應有相當良好的效果。

曾經任職於教育部體育司的林國棟(1984)認為,運動選手產生學 業問題的因素,有下列幾項:(一)升學的競爭:要升學就得準備課業,

相對的就必須犧牲訓練時間;(二)家長觀念:大部分家長不願意子女成 為運動員,不准其參加代表隊,或者利用參加代表隊機會獲取保送資格後 即停止受訓;(三)教練的觀念:學校教練為了運動成績,加重訓練的質 與量;(四)運動選手的觀念:學生本身對學業的忽視,不瞭解學業對其 將來的重要性。許樹淵(1979)曾於 63 年研究高中(職)體育績優應屆 畢業生之保送甄試考中發現,運動績優生成績表現非常低劣,尤以化學、

數學最甚,平均成績在 8 分以下,而最好的三民主義也只在 33 以下。體 育班學生學業成績偏低的情形是普遍存在的,為了補救此現象,教育主管

單位修法降低體育班學業成績及格標準,另一方面要求學校重新編排授課 教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些作法是否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呢?從李坤培(2003)的研究可以了解體育班學生學業成績不理想的主要 因素:乃學生本身造成的,如學習動機不夠強烈、努力不夠、上課不專心 及學習方法不當等。甚至有體育班的教師會消極的告知選手「只要專心練 習,功課則可保送過關」(李慶生,1994)。為改進體育班學生課業學習能 力低落的困境,除教師們要付出更多心力外,真正關鍵是在學生本身。張 宏亮(1995)認為如果採用逃避的策略或偏見的因應方式,對學業成績將 造成負面的影響,如採取正面方式迎向問題,設法增加個人資源,以合理 化的因應策略面對學業問題,則會有較好的成績。所以,讓學生勇敢面對 學業問題,才是解決學生課業學習能力低落的最佳途徑。

但是李清楠(1984)對於運動選手無法兼顧學業與訓練卻有不同的 見解,他認為運動能讓精神和肉體兩方面得到統合,產生極優異的能力。

對於運動員的學業,提出兩個看法:(一)因為運動員長久活動,身體健 康,而且有潛在活力,能在學業上表現精力旺盛的一面,比一般人更容 易達到成功的境界。這些優點都是運動員與一般人相同,甚或更優越之 追求知識潛力;(二)於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保送辦法有明文規 定,體育成績優良學生得申請保送甄試體育系或體育專科學校,如此,

優秀運動員實不需為學業感到困擾。

政府為儲訓優秀運動人才,照顧優秀運動員的學業問題也費盡心 思,安排一些措施,如(一)長期集訓的選手,可寄讀附近性質相同的 學校;(二)參加長期集訓,學校應給予公假,超過三分之一亦不與扣考 或退學,其平時考試可以心得報告替代,學期考試未考者,可另行補考,

不受固定補考的限制。表面看來,此辦法可使運動員在學業上獲得解決 而無後顧之憂,可專心接受訓練,但其實不然,寄讀的制度真能使運動 員受到正當的教學嗎?大家心裡有數。而缺課超過三分之一者,雖可免 扣考,但在幾乎沒有上課的情形下,能寫出一份相當份量的心得報告,

讓老師給予及格分數嗎?又能在學期考試或另行補考時及格嗎?如此一 來,更促成運動員學業的荒廢,所以這些辦法,可說是治標而非治本之 道(詹清泉,1984)。莊翠玉(1997)認為,教育部在研擬培養優秀運動 人才,從幼年可使用的計畫方案,希望能除了技術上的訓練,更能包括 學業治本的計畫。換言之,優秀運動人才的培訓計畫應在養成階段,即 注重學科、術科及人格的全面發展,才能跳脫運動員惡性循環的窠臼。

詹清泉(1984)提出以下幾點解決運動員學業問題的方法:(一)各 級學校教學應正常化;(二)學校對運動代表隊隊員應設立課業輔導制 度;(三)運動代表隊員若因訓練而影響學業嚴重的落後,則應暫時的離 開代表隊:如北一女的良好傳統,要有良好成績才能參加儀隊、樂隊、

運動代表隊,如此才能培養優秀的運動員;(四)較高層次的國家代表隊,

因需要較長時間的儲訓,應利用開學時作短期調訓,再利用寒暑假做長 期訓練,如此可避免影響課業;(五)選手分級比賽制度建立;(六)成

因需要較長時間的儲訓,應利用開學時作短期調訓,再利用寒暑假做長 期訓練,如此可避免影響課業;(五)選手分級比賽制度建立;(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