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高中體育課程為一年級必修,二、三年級為選修課程,因此 相關研究多以選修因素與學習滿意度等為主題,其結果呈現選修動機 主要為運動興趣,阻礙因素則為課業壓力與運動技能不佳等問題。學 習滿意度普遍為滿意,又以同儕之間最為滿意,亦顯示體育課程能帶 給學生良好的社會互動學習。

二、高中體育課程滿意度相關研究

近幾年來針對高中學生,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學生對於高中體育 課程學習滿意度,研究結果豐碩,整體而言,學生對於體育課程學習 滿意度在平均值以上(朱文揚,2003;林鴻治,2008;陳智仁,2004;

許淑莉,2008;黃美蓉,2003;潘冠霖,2008),顯示學生樂於參與 體育課及體育相關活動。僅在潘冠霖(2008)的研究中,談到對於體 育課本的使用及體育課程的授課時數較不滿意,此部分可能因大部分 的體育課程皆為動態的實施,體育課本的使用頻率較低,而對於授課 時數感到不滿意,可能因高中學生對於體育課相當喜愛,又正處於體 力充沛的青少年階段,一週兩節僅 100 分鐘的體育課程時間,對他們 而言顯得不足夠。此外,亦有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 度對學習成效、學習態度具有正向的影響(林鴻治,2008;許淑莉,

2008)。整理相關研究之對象、方法、主題與研究結果,如表 2-4-2:

表 2-4-2 高中體育課程滿意度相關研究

(續上頁)

在 Chen, Liu 與 Ennis (1997)的研究中,比較了美國與中國體育教師 Chen(1995)

小學、中 Ennis(1997)

477 位美

國內部份的研究對象多為國中、小教師,鮮少以高中體育教師為

Liu(2001)

台灣 353

(續上頁) 序為 DM、EI、SA、LP、SR。

2. 具有一個價值取向者有 31.89%;具有兩

第五節 本章總結

本章藉由相關文獻的探討,了解學校體育課程的內容及涵蓋的範 圍,並探究民國 99 年普通高級中學體育科課程綱要之內容,並進一 步比較民國 84 年課程標準、95 年暫行綱要與 99 年課程綱要的異同。

另從綜合高中體育課程實施情形、高中學生體育課程滿意度與高中體 育教師的課程價值取向等面向,了解高中體育課程的實施情形。

學校體育課程包含正式排定的體育課,以及校內、外各項體育相 關活動,透過學校及體育教師的安排規劃,使得正值學習能力佳的高 中學生,獲得有意義的身體活動經驗,從中獲得運動樂趣,並發展個 人的運動技能,進而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

普通高級中學體育科課程綱要歷經課程標準時代與暫行綱要階 段,自民國 99 學年度起正式實施,制式化的課程標準走向開放式的 課程綱要,學校及體育教師安排課程時,可依照學校特色進行規劃。

為銜接國民中學體育課程,民國 99 年課程綱要中,配合課程目標訂 定五大核心能力,供體育教師檢視課程目標是否達成。課程中,融入 各重要的議題,期望即將走入社會的高中學生能與社會脈動接軌。

新課程綱要之教材內容、教學評量與實施方法等,皆提供學校自 主發展的空間,學校可依其特性與需求,規劃學校本位課程。教材內 容的編選,可由各校彈性訂定各類教材百分比,惟各校應規劃至少三 種以上的運動項目,作為學校體育主要的核心教材,建立學校體育發 展特色。教學評量方面,將名稱修正為「技能」、「情意」與「認知」

學習等三個項目,評量項目之比例則改為上、下限方式彈性訂定,賦 予各校及體育教師專業自主空間,亦鼓勵運用多元化的評量方法。

教學的實施現場中,除了傳統的隨班授課方式,亦可採行以學生 為主體的興趣選項方式,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項目,進行教 學活動。使高中階段學生在體育的學習上更能發展個人的運動專長,

進而培養規律運動與終身運動的習慣。

自課程標準時代、95 年暫行綱要及 99 年課程綱要中,皆提及與 國中階段或是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的銜接,顯現對於此問題 的重視。教學現場中,體育課程的銜接問題亦時有所聞,各校在課程 的規劃與教材的編選,宜有系統、連貫性的整體規劃,以免各階段與 各年級間的學習斷層。

民國 99 年體育科課程綱要之實施精神,將課程的規劃與決定權 下放至各高級中學,不論是教材的編製與選用、教學評量的比例與方 法以及實施教學的彈性空間等,都提供學校及教師專業自主的揮灑空 間,若各校能就自身的優勢與特色,加以規劃屬於各校的體育課程,

落實學校本位特色,方能達成新課綱推行實施的精神,使得學校體育 的發展更為多元、豐富。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藉由質性方式,採訪談法與各校體育組長或由體育組長推 薦之資深教師進行訪談,並蒐集各校與體育課程之相關文件,輔以進 行分析,用以了解各校體育課程中,各類教材、教學評量、體育相關 活動及民國 99 年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課程綱要之實施情形。本章旨在 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設計與流程;第二 節為資料蒐集方法與研究實施步驟;第三節為研究對象與研究者角 色;第四節為資料分析與處理,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依據研究目的,蒐集並閱讀相關文獻,擬訂本研究主題。針對桃 園地區六所國立高級中學為研究對象,以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方法,

探討各校體育課程之實施情形,並輔以蒐集各校課程相關資料,進行 文件蒐集與分析,以完成研究並提出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主要為訪談法,並輔以文件蒐集及研究倫 理等三部份。

(一)深度訪談

黃瑞琴(1991)指出,「質的研究」是產生描述性資料的研究,

質的研究資料是以文字的形式而非數字的呈現。而訪談是一個有目的 的會話,由一個人引導以便從另一方獲得資訊,用以蒐集描述性的「第 一手資料」。以訪談法為主的研究,受訪者對研究者而言大都是陌生 的,因此,在訪談進行的過程中,需建立關係、互相認識,大部分的

訪談從簡單的、輕鬆的談話開始,讓受訪者保持自然的狀態,研究者 必須設法破冰,並建立雙方共融關係(黃光雄,2001)。

「深度訪談」乃為質性研究或建構第一手資料的方法之一,屬於 一種研究性的交談,藉由在實際場域與受訪者口頭談話,進一步了解 探求真實的資料或訊息本身所反映出來的訊息(陳向明,2006)。而 深度訪談的類型包括:「結構式」、「半結構式」與「非結構式」三種,

結構式訪談較為正式、標準化,嚴謹但不易聚焦,無法深入分析;非 結構式訪談較為開放,不須擬定訪談大綱,訪談過程中亦不限制受訪 者的答案,訪談範圍過大則無一致性;取兩者之平均,半結構式訪談 則以引導方式,既有可循之模式,也可隨時做彈性的調整,較符合初 學者的需求(陳向明,2006;黃光雄,2001)。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之深度訪談,於訪談前事先擬定訪談大 綱,以較為彈性的自然談話方式,引領受訪者進入對話。訪談對象為 桃園地區 6 所國立高級中學之體育組長或受推薦之資深教師。訪談時 先做自我介紹,並分享自身的教學經驗、學校的體育實施情形等做為 訪談前的互動,取得受訪者信任關係後,始引導進入訪談。訪談中不 限定訪談問題之順序,且若從訪談中發現相關或深入的問題,則延續 該議題深入討論,以獲得更詳細的資訊。

(二)文件蒐集

針對本研究對象之 6 所國立高級中學,透過該校體育組長或體育 教師,蒐集與體育課程與活動相關文件資料,諸如體育教學進度、評 量項目表、常模對照表或體育行事曆等,徵求同意後,經研究者整理,

進行文件的編碼與歸檔,作為研究結果撰寫之參考。

(三)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在以人為主的質性研究中,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研究者 必須負起責任,確保參與者不會受到傷害,他們的隱私權會受到保 護,而參與者也在已經被充分告知的情況下而同意參與此研究(江吟 梓、蘇文賢譯,2010)。質性研究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類似一 種友誼關係,而不是契約行為。研究過程中需注意以下之倫理規範,

才不至使研究對象受到傷害:1.清楚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與研究欲 了解的問題;2.雙方對相關約定達成共識,並讓研究對象簽署同意 書,研究過程中,有任何不清楚或模糊的部份,應時時反省、檢核;

3.除非當事人同意,否則必須保密研究對象的身分(真實姓名)與所 有的互動過程;4.撰寫研究結果與報告時需真實呈現,不應受個人意 識型態而有所偏頗。惟每個研究有其獨特性與複雜性,所有的規則還 是會有例外,應視個別狀況而定(黃光雄,2001)。

本研究中,研究者以桃園地區教師作為共同背景,開啟共同話 題。訪談前,明確告知研究目的與動機,希冀能瞭解桃園地區六所國 立高中體育課程的實施情形,做為研究者服務學校之參考借鏡。訪談 對象與受訪學校均以代號表示,以保護研究參與者之身分。分析資料 與撰寫報告儘可能以客觀的角度敘寫,以呈現真實情形。

二、研究流程

確立研究主題後,著手蒐集並閱讀課程及高級中學體育科課程綱 要等相關文獻,確立研究目的與問題,並依照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擬 定訪談大綱,並經專家審視後,編製本研究之訪談大綱。於 99 學年 度第一學期開學後,與各校體育組長或資深教師進行深入訪談。訪談

確立研究主題後,著手蒐集並閱讀課程及高級中學體育科課程綱 要等相關文獻,確立研究目的與問題,並依照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擬 定訪談大綱,並經專家審視後,編製本研究之訪談大綱。於 99 學年 度第一學期開學後,與各校體育組長或資深教師進行深入訪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