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齡者步行距離

壹、高齡者身體特性

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各方面的機能相繼發生改變,在神經系統方面,神 經傳導速度減低,致使老年人在動作反應的時間延長,產生反應較慢及平衡控 制不良的現象,當外界有干擾平衡的事件發生時,其神經肌肉的反應能力不 足,無法將身體重心維持在足底的支撑面上,造成重心傾落,而導致跌倒的發 生。在肌肉骨骼系統方面,有研究指出,當老年人面對不可控制之外力干擾 時,其姿勢調節所需的肌力為成年人的 92.3%,但其動作反應時間卻較成年人 慢了 27% (Hocherman S, 2010),此外,由於肌肉內水份及鉀的減少,使老年 人肌力下降 20~40%(Pickles B, 1989) ,而年紀的增長會讓骨質流失,造成骨 質疏鬆症,骨骼肌肉構造及功能上的改變可能與活動減少有關 (林光華,

1991),加上軟骨柔軟性減低,使關節活動度降低,這些骨骼肌肉問題導致老年 人遇到外界干擾時,不易立即做出反應而跌倒,因而造成骨折等問題。此外,

老年人容易有姿勢不良及步態緩慢的問題,常見的走路姿勢為駝背,肚子前 凸,頭部前傾,膝關節彎曲,以小步伐緩慢行走和足下垂等現象(Winter DA,

1990);心肺系統方面,受到年齡影響最大的則是最大心跳率減少,只能應付身 體處於休息狀態及低運動量所需的血液,一旦有較高運動量時易有氣喘或呼吸 困難的情形,也較容易產生疲累(Fleg JL and Posner JD,1986),而當老年人有 骨質疏鬆的狀況時,容易骨折,導致長期臥床,使得關節活動度及肌耐力下 降,造成整體性的身體機能退化之連鎖反應,運動的介入若能瓦解連鎖效應,

也能幫助提升整體健康狀況(謝宛玲等,2010)。

12

貳、高齡者步行距離

高齡者隨著年齡增長、運動系統退化,原因是運動神經退化、肌肉細胞減 少、關節磨損、骨骼老化和骨骼流失等,一般表現有肢體靈活度降低、肌肉力 量下降、骨骼易脆,易骨折、步伐不穩、步伐狹窄、手腳麻木、肌肉失去彈 性、抬腿力氣衰弱、足部壞疽、平衡感喪失、突發性麻痹、腰酸背痛、關節僵 硬、肌力變少等會影響動作,為因應這些變化老年人會做出調整而使其行走方 式有別於其年輕時,有人稱為老年步態1(senile gait)。黃富順(1995)提到,高齡 者心理特徵,會影響到的行為模式包括:A.維持自主與獨立的需求。B.友誼的 需求。C.反應時間的增長與動作的緩慢。D.人格的連續性。李棟洲(2015)在研究 中指出,正常隨著年齡增加會有以下幾個共通的步態現象:一、速度(gait speed) 與步長(stride length)縮短。二、兩腳同時站立期增加2。三、步頻(cadence)不 變。四、關節活動度稍減。而步頻(Cadence)為每分鐘內行走的步數,步頻的快 慢反映了步態的節奏性。步頻與腿長相關,若有攝影則可以計算步頻,一般高 的人(180 公分)約 90 步/分鐘,矮的人(150 公分)約 125 步/分鐘。Banister (2004) 指出,對於到達地區公共設施並獲得服務以及公共運輸的可及性而言,步行都 是重要的,事實上多數高齡者並不介意步行 400 碼(約略 395 公尺)以內的距離,

且多數高齡者都有定期運動的習慣,因此步行空間中鋪面(防滑)、設置休息地 點(長凳)與照明設施、在岔路延長綠燈時間以確保行車安全對高齡者而言顯得 格外重要。

量測步行速度是一個實用且有效反應行動能力與日常生活功能的指標,步 行速度的計算公式為:步行速度=步長步頻/120(Friedman,1988;Potter,1988;

朱文玥,2006)

在都市地區,以大人步行 30 分左右可抵達的區域為範圍(約中學學區),

去除各項服務之間的屏障,建立預防、醫療、長期照護、生活支援、居住等服

1一般步態週期是指在行走時,同一腳的腳跟接觸(heel contact)到地面直到下一次同側腳跟又再次接觸到地面的瞬間,我 們稱此為一個步態週期。

2健康老年人的整個步態中,兩腳同時站立期所佔的比例會隨年齡增加而從年輕時的 18%增加到約 26%。當雙腳同時著 地的時間增加,代表單腳擺盪期的時間縮短,因此每一步的步長也因此而減少。

13

務。「活化社區共同體」透過居民自發性的守護獨居老人活動、協助購物及倒垃 圾和舉辦町內會及老人會活動等活動,結合行政與長期照護事業單位提供的服 務,家屬與照護業者,及非營利組織、社會福祉協議會、福利專員、志工團 體、町內會等共同協助(靳燕玲,2016)。

根據『行人步行速率資料庫』都會區高齡者移動的步行移動速率為每秒 0.97-1.4 公尺,而『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調查,亞健康3老人正常步行速 率為每秒 1.1-1.5 公尺。張建彥等人(2009)以高齡者為主要考量之行人號誌時制 設計方面,建議步行速率參數值範圍為每秒 0.85 公尺至每秒 1.22 公尺。趙子元 (2013)等人研究指出,日本學者曾對人行道上的行人步行速率作調查,一般年 輕人或通勤者的平均速率為 1.5 公尺/秒,而老年人與兒童的速率為 1.1~1.3 公尺/

秒。林宜泓(2012)等人針對失能以及非失能之高齡者做以活動量表(mobility)、工 具型活動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及日常生活活動量表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問卷評估,研究發現,無失能者一般步行速度為 1.24m/s,最快步行速度 1.49 m/s,失能者一般步行速度為 1.01m/s,最快步行速 度 1.19 m/s。游若萍(2018)將研究範圍定為半徑為 1 公里,並推測高齡者移動 1 公里距離花費時間約 10-16 分鐘。

為滿足高齡者的需求,以步行距離而言,如果社區休閒設施對高齡者而 言,超過 1600 公尺步行距離,將大幅減少參與任何休閒服務的動力(陳裕仁,

2008)。而 Patterson(2004)亦指出,都市居民(82%)比郊區居民(54%)在離家 1 英 哩(約略 1609 公尺)內更規律地使用至少一種的日常服務。約有 15%的日常服務 可由步行完成,都市居民比郊區居民占有更高百分比會以步行方式滿足其上述 各種日常服務。綜合以上論點,本研究依據高齡者肢體機能退化在環境規劃設 計上會注重地面止滑材料、扶手支撐物、能稍作休息的空間、減少戶外地面凹 凸、坡道的坡度小於 1/12、步行距離半徑為 800 公尺至 1000 公尺。

3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一個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點,雖然未患病,但已具備不同程度的患病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些 疾病的高危傾向。

14

表 2- 1 高齡者步行速率研究

研究者(時間) 研究結果

Banister (2004) 對於到達地區公共設施並獲得服務以及公共運輸的可及性而 言,步行都是重要的,事實上多數高齡者並不介意步行400碼(約 數值範圍為每秒0.85公尺至每秒1.22公尺。

趙子元(2013) 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及日常生活活 動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問卷評估,研究發現,無 失能者一般步行速度為1.24m/s,最快步行速度1.49 m/s,失能 者一般步行速度為1.01m/s,最快步行速度1.19 m/s。

本研究整裡 (Neighborhood unit)」概念,其強調單元內的特性及機能,使民眾能夠安全步行 至公共設施(陳瓊安,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