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之高齡友善地圖應用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之高齡友善地圖應用研究"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

之高齡友善地圖應用研究

成果報告書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109 年 12 月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2)
(3)
(4)

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

之高齡友善地圖應用研究

受 委 託 者 : 中國科技大學 研 究 主 持 人 : 簡君翰 協 同 主 持 人 : 何明錦 研 究 員 : 吳玫芳、楊文慧 研 究 期 程 : 中華民國 109 年 1 月至 109 年 12 月 研 究 經 費 : 新臺幣 93 萬元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109 年 12 月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5)
(6)
(7)

I

目次

摘要 ... VI

Abstract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高齡者步行距離 ... 11

第二節 社區鄰里休憩設施 ... 14

第三節 長照服務據點 ... 19

第四節 高齡者視覺圖像認知 ... 27

第五節 高齡者尋路特性 ... 32

第三章 高齡者友善地圖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 39

第一節 高齡者各年齡層步行特性之調查分析 ... 39

第二節 高齡者休憩與區域守護照顧系統案例分析 ... 44

第三節 專家座談會結果 ... 51

第四章 高齡者友善地圖建構原則與繪製 ... 55

第一節 高齡者友善地圖現況調查計畫 ... 55

(8)

II

第二節 高齡者友善地圖繪製資訊調查 ... 58

第三節 高齡者友善地圖繪製原則 ... 64

第四節 高齡者友善地圖繪製範例 ...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結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 79

附錄一 第一次專家會議議程與內容 ... 81

附錄二 第二次專家會議議程與內容 ... 85

附錄三 高齡者步行距離調查表 ... 89

附錄四 期初審查意見回應表 ... 91

附錄五 期中審查意見回應表 ... 93

附錄六 期末審查意見回應表 ... 96

參考文獻 ... 99

(9)

III

表次

表 2- 1 高齡者步行速率研究 ... 14

表 2- 2 高齡者各時段活動內容 ... 16

表 2- 3 高齡者日常生活公共場所偏好 ... 18

表 2- 4 各國人口老化指數 ... 20

表 2- 5 衛福部推動計畫 ... 23

表 2- 6 長照 ABC 服務內容 ... 26

表 2- 7 長照服務據點布建情形 ... 27

表 2- 8 高齡者之視覺特性 ... 29

表 2- 9 尋路行為之定義 ... 36

表 2- 10 高齡者尋路行為產生障礙表 ... 36

表 3- 1 受訪者基本資料 ... 39

表 3- 2 高齡者每日最常去的場所 ... 40

表 3- 3 年齡與步行速度交叉分析表 ... 41

表 3- 4 年齡與常去場所交叉分析表 ... 42

表 3- 5 身體狀況與步行速度交叉分析 ... 43

表 3- 6 身體狀況與常去場所交叉分析 ... 43

表 3- 7 待改善之項目 ... 44

表 3- 8 第一場座談會之專家名單 ... 52

(10)

IV

表 3- 9 第二場座談會之專家名單 ... 52

(11)

V

圖次

圖 1- 1 研究流程 ... 9

圖 2- 1 使用頻率及社區周邊設施彙整圖 ... 18

圖 2- 2 全球高齡化趨勢圖 ... 21

圖 2- 3 台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成長趨勢圖 ... 22

圖 2- 4 尋路行為決策過程與各階段內容 ... 34

圖 2- 5 認知圖的三種參考架構:自我中心式、固定式、座標式

... 35

圖 3- 1 社區綜合地圖 ... 45

圖 3- 2 步行路線模式 ... 45

圖 3- 3 結合社區醫療服務與城市發展概念圖 ... 47

圖 3- 4 在麥當勞和社會福利公司合作創造社區交流場所 .. 48

圖 3- 5 閒置店面規劃成永久性的社區空間 ... 49

圖 3- 6 區域綜合支援中心和日常生活區 ... 49

(12)

VI

摘要

關鍵詞:高齡友善地圖、休憩設施、長照服務、步行距離、區域整合照護系統 ㄧ、緣起 我國於 2018 年 3 月邁入「高齡社會」,並將於 2026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為使高齡者能有安全安心出門之生活環境,並確保適當距離有可供高齡者停留 之休憩設施。本計畫亦將結合提供長照 2.0 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複合型服務中 心、巷弄長照站之服務據點資訊,協助超高齡社會都市環境改善,及達成在地 老化與健康活躍老化之目的。 本研究延續過去對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建構之研究,探討高齡者平均 持續步行能力與距離等特性,並調查既有社區鄰里休憩設施之分布情形,同時 結合長照 2.0 之服務中心及巷弄長照站,規劃區域守護照顧據點系統,使高齡者 能自立生活在熟悉環境中,減緩且預防高齡失智之發生,解決照顧人力不足與 減輕照顧者之壓力。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高齡者社區老化與健康老化問題之解決,釐清社區鄰里休憩設施、 長照服務據點與高齡者友善地圖應用之課題,可適用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檔案研 究、調查訪談、焦點團體諮詢;在釐清問題後並進一步探討社區鄰里休憩設施 與長照服務據點結合地圖設計參考建議,包括田野調查、專家諮詢、研究會議、 問卷調查分析、友善地圖繪製原則研擬等。 三、 重要發現 1. 透過訪問高齡者一日活動路徑,得知 65~69 歲高齡者平均步行速度約為 63m(min);70~74 歲高齡者平均步行速度約為 60m(min);75~79 歲高齡者 平均步行速度約為 53m(min);80 歲以上的高齡者平均步行速度約為 44m(min)。 2. 建構區域守護照顧系統,除整合的醫療、長照與高齡友善設施之外,應加

(13)

VII 強鏈結能夠提供高齡者休息或聚會之場所,並提升高齡者在社區的步行能 力以及建構安全與舒適的步行環境。 3. 研提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之高齡者友善地圖設計與繪 製原則建議,以及 3 處不同類型的地圖範例,可提供給相關單位及各縣市 政府繪製高齡者友善社區地圖之參考。 四、主要建議事項 本研究提出下列具體可行的建議事項: 建議一 編印「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之高齡者友善地圖」:立即可 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 協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各縣市鄉鎮公所、中國科技大學 本研究依歷史街區、新興重劃區、不同城鄉風貌與特性,所研提之結合社區 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之高齡者友善地圖之設計與繪製步驟、繪製原則建 議,建議可編印「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之高齡者友善地圖」, 供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老人福利機構、戶政機關及各縣市鄉鎮公所等處發 放及索取,讓高齡者及陪伴者使用,達到建立區域守護照顧系統之目標。 建議二 研擬高齡者友善環境與基礎設施改善策略: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 協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 本研究進行案例現場調查與分析時發現,社區中的戶外空間與設施對高齡者 而言並不友善,缺乏可供高齡者安全安心行走的高齡友善步道、缺乏可供高齡者 走累時可坐下來休憩的座椅與無障礙廁所不足等問題。建議可立即著手研擬高齡 者友善環境與基礎設施改善策略,建構安全與舒適的高齡友善步行環境,提升高 齡者走出戶外之意願,達到活躍老化與在地老化之目標。

(14)

VIII 建議三 建立高齡者友善環境電子地圖系統: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 協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 本研究所繪製高齡者友善地圖是以主題式的紙本地圖為主,紙本地圖總有設 計與使用上的極限,伴隨著高齡者友善環境與議題,可呈現多種功能與種類的電 子地圖系統,如高齡友善道路系統、醫療與照護網路系統等勢必成為未來潮流, 電子地圖除了可提供即使地圖影像資訊外,還可透過 APP 系統導入語音服務。待 高齡友善地圖基礎資訊大量建置完成後,可建構高齡者友善環境電子地圖系統, 可供現階段社會中堅份子邁入高齡人口後使用,朝高齡友善城市邁進。 。

(15)

IX

Abstract

Keywords: elderly-friendly map,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long-term care services,

walking distance, regional integrated care system

Our country became the "aged society" in March 2018 and will become the "super-aged society" in 2026. In order to enable the elderly to have a safe and secure living environment to go out, and to ensure that there are som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to take rest at a suitable distance.

The project will also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of long-term care 2.0 community integrated service centers, composite service centers, and long-term care stations in alleys and lanes to help the super-aged society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ealthy and active aging in local place.

This research continues the last year’s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maps of friendly communities for the elderly, and explores the average walking ability and distance of the elderly.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existing neighborhood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in the community, and combines the long-term care 2.0 service centers and lanes’ Long-term care station. and planned local area guarding and care base system, to help the elderly live independently in a familiar environment, slow down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dementia in the elderly, as well as solve the shortage of care manpower and reduce the pressure of caregivers.

(16)
(17)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壹、研究緣起

隨著醫療衛生與科技技術進步,使得我國國民餘命延長,根據內政部統計 處 2019 年最新公布之「107 年簡易生命表」,台灣人平均壽命 80.7 歲創新高, 全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 2018 年 3 月底已達 14.05%,正式宣告 邁入「高齡社會」。而民國 107 年(2018)總生育率為 1.060,遠低於已開發國 家平均總生育率及世代交替平衡所需總生育率。依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8 年 8 月 人口推估報告中指出,我國預計將於 2026 年成為超高齡社會(超過 20%),高 齡少子化之趨勢成為影響國內社會結構、國家發展與經濟穩定等各層面之重要 議題。 近年來國人生育率與死亡率雙雙出現下降的趨勢,整體人口結構快速趨向 高齡化,使得長期照顧需求人數也同步增加。同時因家庭的照顧功能逐漸式 微,使得個人與家庭的照顧壓力日益加重,進而連帶產生社會與經濟問題,因 此,建立完善的長照體制,已成為完備我國社會安全體系的關鍵議題之一(衛生 福利部,2016)。隨著老年人口快速成長,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率將急遽上 升,相對的失能人口也將大幅增加,其所導致的長照需求與負擔也隨之遽增。 各國面臨高齡化的社會趨勢,分別提出建立高齡友善社區政策,世界衛生 組織(WHO)於 2007 年發表「全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指出八大面向,包含公共空間(Outdoor spaces and buildings)、住 宅(Housing)、交通運輸(Transportation)、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 敬老與社會融入(Respect and social inclusion)、社區與健康服務(Community support and health services ) 、 工 作 與 志 願 服 務 (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employment)、通訊資訊(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做為各國各城市推動 高齡友善城市之參考。

(18)

2 衛生福利部(2017)依據 WHO 高齡友善城市指南擬定「107 年高齡友善城 市推動計畫」,目的為了解高齡生活,適應問題、生理上及心理層面的需求,包 括醫療、休閒娛樂、社會活動參與的重要,確切了解高齡的需求提供更清晰的 社區脈絡;隨著高齡化社會化來臨,老化現象引發出高齡者生理層面與心理層 面的病症,諸如退化性失智症、憂鬱症及退化性關節炎、行動不便等問題,皆 為必須重視之問題。有鑑於此,高齡者若能從事適當的休閒運動,增強手腳靈 活度與認知功能,可提升高齡者身體健康及延緩失智與失能之目的。 然而國內目前能提供國人就近從事休閒運動之公園與鄰里休憩設施,在規 劃與設計時,絕大部分都是給一般正常人使用為主,多未考慮高齡者與行動不 便者之需求及使用相關休憩設施之安全性,造成高齡者與行動不便者之困擾甚 至導致受傷等情形;另配合因應高齡化政策,如「在地老化」、「終身住宅」等 高齡者社區照護等政策之適用,實有必要針對高齡者使用行為及需求,檢討社 區鄰里休憩設施之通用規劃設計。 基於前述觀點,本研究研擬將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社區長照服務據點結 合,搭配環境標示系統繪製成適合高齡者閱讀使用社區地圖之規劃設計,考量 高齡者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導致行動力退化的狀況下,能有更完善的考量與對應 方式,使高齡者能在舒適的持續步行距離之內,掌握足夠的空間與環境資訊 下,有更安全的自立行為,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可以讓高齡者在原本熟悉 的生活圈中,透過整合運用社區資源,從健康、參與及安全三大面向,建構友 善的社區活動空間,真正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活躍老化」、「在地老化」 的政策架構,共同努力為國內高齡者營造一個活力、健康、友善、參與的「高齡 友善社區」環境,早日達成「在地老化」、「活躍老化」之目標。顯然這也是為 我國未來邁入超高齡社會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貳、研究目的

在世界衛生組織關於高齡政策中最主要的核心價值為:「活躍老化」,讓老 化成為正面經驗,必須讓健康、參與及安全達到最適化狀態。2012 年世界衛生 日的主題為「高齡化與健康」(Ageing and Health),其中重要的議題為:保持健

(19)

3

康才會長壽(Good health adds life to years),因此各國政府應採取積極有效的策 略與行動,促進健康行為、預防或延遲慢性病、強化老人健康生活、創造無障 礙的友善環境、鼓勵老人參與社會等。 另外,行政院於 104 年所公告之「高齡社會白皮書」中,高齡社會願景及具 體理念:以建構「健康、幸福、活力、友善」高齡新圖像為願景,具體目標包括 「幸福家庭-永續長照服務、促進世代共融」及「友善環境-普及支持網絡、消 弭歧視障礙」等,達到整體規劃家庭照顧者支持制度與運用通用設計理念,促進 生活無障礙之行動策略。衛生福利部在 106 年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 中,強調社 會參與:藉由設計有趣、有效的團體課程,提高失能者主動參與意願與動機, 讓失能者主動積極走入社區,並透過與社會環境及其他成員的互動,充實生活 內涵,得到自我實現之滿足感,避免因人群疏離所導致之孤寂、缺乏生活動力 等負向情緒與影響,以維持或增進失能者健康,達到活躍老化之目標。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鼓勵高齡者「在地老化」、「社區老化」與「活躍老化」 及「高齡照護服務」的政策架構為出發,做為研究「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 照服務據點之高齡者友善地圖應用」之起點,藉由分析高齡者之步行特性,蒐集 分析國內外評估設置高齡者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文獻與案例,並透過實地 調查探討高齡者社區鄰里休憩設施需求及長照服務據點,進行區域守護照顧系 統規劃,進一步提出適合我國空間環境及結合長照 2.0 之服務中心及巷弄長照 站之照護據點之高齡友善地圖繪製原則建議、繪製方式及流程,未來提供給各 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及各鄰里要繪製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參考,為本研究 最主要之目的。

參、本研究計畫之重要性

臺灣過去在社區、公園、廣場之設施設置著重滿足一般人基本需求,對於 使用者所需要之個人行動及認知能力的水準較高,例如指標設計與訊息提供多 以一般民眾為目標客群,而無法在地圖之視線高度、圖例大小、色彩辨識上滿 足行動不便者且視覺逐漸弱化老化之高齡者識別。隨著高齡者人數逐年增加, 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後,高齡者因身體機能、認知力等退化以至於為大眾所設

(20)

4 計之文字型態的空間指標與場域訊息傳遞,將無法滿足高齡者辨識。伴隨著國 人高齡化平權意識的提高,過去較為被忽視的高齡者之使用需求安全及可及性 應當被重視。 因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101 年至 105 年執行「全人關懷生活環境科技發 展中程個案計畫」,進一步衍伸到 106 年至 109 年執行「高齡者安全安心生活環 境科技計畫」,針對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對高齡者居家生活環境及社區活動 空間之建構,由點到線到面提出系統性、全盤性之整合研究。而內政部建築研 究所依據相關研究結果,多年來逐步出版《通用化公園規劃設計手冊,2011》、 《高齡與視、聽障者之公共服務空間通用設計參考手冊,2014》、《社區居住空 間無障礙設計手冊,2014》等設計與參考手冊。 另一方面,人的視力及視覺辨識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產生不同的 老化程度,一般 65 歲老人所需要的照明是 20 歲年輕人的兩倍,高齡者在閱讀時 需要較多之照明、對相近的顏色辨別能力較差,以及光線突然變亮或變暗時需 要較長的時間來適應且對於深度變化知覺、視野逐漸變窄等較不敏感。若是無 法提供高齡者一個友善社區認知地圖,高齡者外出活動之意願便大幅降低,而 無法發揮設置社區鄰里休憩設施所產生「可及性」、「使用性」等效益,進而達 到「在地老化」、「活躍老化」之目標。因此,本研究續研過去高齡者友善社區 認知地圖建構之研究,探討高齡者平均持續步行距離等步行特性,並調查既有 社區鄰里休憩設施之分布情形,並結合長照 2.0 之服務中心及巷弄長照站,規畫 區域守護照顧據點系統,使高齡者能自立照顧生活在熟悉環境中,減緩且預防 高齡失智之發生,解決照顧人生活在熟悉環境中,減緩且預防高齡失智之發 生,解決照顧人力不足與減輕照顧者之壓力。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壹、研究範圍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101 年至 105 年執行「全人關懷生活環境科技發展中程 個案計畫」,進一步衍伸到 106 年至 109 年執行「高齡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科技

(21)

5 計畫」,針對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對高齡者居家生活環境及社區活動空間之 建構,由點到線到面提出系統性、全盤性之整合研究。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依 據相關研究結果,多年來逐步出版《通用化公園規劃設計手冊,2011》、《高齡 與視、聽障者之公共服務空間通用設計參考手冊,2014》、《社區居住空間無障 礙設計手冊,2014》等設計與參考手冊。然而這些設計參考手冊大多著重於無障 礙環境空間之改善手法與設施建構,鮮少對高齡者視覺敏感度及環境認知、圖 像辨識能力有所著墨。 再加上臺灣過去在社區、公園、廣場之設施設置著重滿足一般人基本需 求,對於使用者所需要之個人行動及認知能力的水準較高,例如指標設計與訊 息提供多以一般民眾為目標客群,而無法在地圖之視線高度、圖例大小、色彩 辨識上滿足行動不便者且視覺逐漸弱化老化之高齡者識別。隨著高齡者人數逐 年增加,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後,高齡者因身體機能、認知力等退化素以至於 為大眾所設計之文字型態的空間指標與場域訊息傳遞,將無法滿足高齡者辨識 之視覺障礙者。伴隨著國人高齡化平權意識的提高,過去較為被忽視的高齡者 之使用需求安全及可及性應當被重視。 本研究以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之結合,尤其是高齡者居家居 住社區為主。研究範圍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社區鄰里休憩設施(如社區活動中 心、咖啡廳、公園、步道、無障礙廁所等),了解高齡者日常生活常去的休閒場 所,調查高齡者的生活行為及步行距離,在既有社區鄰里的通用設計觀點及使用 現況之下,尋求共通性之解答;二是長照服務據點,結合衛生福利部設置長照服 務 ABC 據點分佈,以及透過高齡者友善社區地圖的繪製,提升高齡者對於住家 跟社區環境及空間之認知,分別檢討不同社區環境、不同使用者之需求程度及 利用方式,從而繪製適當的高齡者閱讀及使用的友善社區認知地圖。

貳、研究對象

身心健康之高齡者,除了體力不像年輕人那麼足夠,身體的活動力及靈活 度略微遲緩之外,其生活作息外與外出活動的能力相當良好,無需額外的幫助 就能隨時隨地去他想要去的地方。但對介於健康與亞健康之間的高齡者而言,

(22)

6 基於身體某些特殊的健康狀況而無法像一般健康之高齡者一樣,隨時隨地想去 哪裡就去哪裡,需要有一些輔助措施或是陪伴人員的協助,才能自由的活動。 另一方面,人的視力及視覺辨識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產生不同的 老化程度,一般 65 歲老人所需要的照明是 20 歲年輕人的兩倍,高齡者在閱讀時 需要較多之照明、對相近的顏色辨別能力較差,以及光線突然變亮或變暗時需 要較長的時間來適應且對於深度變化知覺、視野逐漸變窄等較不敏感。高齡者 視力變化是一個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喪失能力的過程。每個人(含男女)狀況均不 相同,但健康高齡者從 55 歲以後直至過世,其實有相當長的生命階段是處於低 視能情況。所謂低視能(low vision)是指視力在老化、疾病、或傷害之情況下 使得視力減退、無法藉由醫療方式回復原有視力之情形。低視能除了視力退化 造成之視物不清外,也可能損害辨識顏色之能力、對光線敏感度改變、或使得 視野產生缺損。 因此,在活躍老化及在地老化理念下,如何讓介於健康與亞健康之高齡者 仍具有獨立自主生活能力(行動、知覺、認知)下,如何讓低視能之高齡者,仍 可以安全、健康、便利的生活,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內容分成三個部分。1.分析高齡者之步行特性,透過高齡者活躍老 化與在地老化生活需求與行為活動現況,實地調查探討高齡者社區鄰里休憩設 施需求及長照服務據點,進行區域守護照顧系統規劃。2.蒐集分析國內外評估 設置高齡者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文獻與案例,並召開建築學、老人學、環 境行為學及長照機構從業人員等焦點團體座談會議,彙整專家及高齡團體建 議,並諮詢視覺傳達及圖像設計業界專家,對高齡者於地圖與圖像閱讀規劃與 建議。3.提出適合我國空間環境及結合長照 2.0 服務據點之高齡友善地圖繪製內 容、建構原則與繪製流程,作為相關單位推動之依據。

(23)

7 針對高齡者社區老化與健康老化問題之解決,釐清社區鄰里休憩設施、長 照服務據點與高齡者友善地圖應用之課題,可適用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檔案研 究、調查訪談、焦點團體諮詢;在釐清問題後並進一步探討社區鄰里休憩設施 與長照服務據點結合地圖設計參考建議可包括田野調查、專家諮詢、研究會 議、問卷調查分析、友善地圖繪製原則研擬等,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1. 文獻檔案研究 研究國內外高齡者身心機能退化相關課題,如體能下降、持續步行能力減 少及視力衰退等,對高齡者外出活動與長照服務之既有參考文獻、調查資料、 法規議題等,並藉由蒐集國內外 5 例以上評估設置高齡者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 據點文獻與案例加以分析整理,以利彙整與研擬高齡友善社區地圖繪製內容。 2. 調查訪談 依研究主題設定之範圍與架構內容,選定至少 3 例以上結合社區鄰里休憩 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為調查樣本,對社區環境進行區域守護照顧系統地圖現況 調查及訪談在地高齡者,以問卷調查量化統計調查數據、質化分析口語論述, 整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就高齡友善地圖應用觀點,發現問題與現況,做為高齡 友善地圖標誌建立或改善需要之參考。 3. 焦點團體 依研究範圍的問題發現及改善之方式,訪談焦點團體,進行資料收集與評 估指標開發,焦點團體可提供許多優點;包括(l)比起個別訪談快且成本較低; (2)焦點團體可使研究者直接與受訪者互動,也可以做問題之受訪、接續的問 題及答案之追問與澄清;(3)團體開放式的回答方式使得研究得到大量豐富的 資料;(4)因為受訪者的回應,其他受訪者亦可做出回應,比起個別訪談可以 引發未發現的想法;(5)因團體具有彈性,可以檢驗不同背景與個人間關係或 比較成員間對不同主題的想法。 4. 專家諮詢 邀請與本研究議題有關之主管機關、專家學者、社福機構設施之主持人、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及相關焦點團體等舉辦諮詢會議,用意在於請專家學者提出 寶貴的意見及看法,本研究團隊將詳細記錄座談會所有發言內容,進一步分析

(24)

8 其內容,擬定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之高齡者友善地圖應用之 設計與建構原則。 5. 問卷調查分析 針對主管機關、專家學者、社福機構設施之主持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及 相關焦點團體對於鄰里休憩設施、長照服務據點與高齡者友善地圖相互之間的 看法,並蒐集意見後擬定高齡友善地圖設計原則,進行問卷設計、前測及修正 問卷,以及進行正式的問卷量測調查解析。 6. 研究會議 定期召開研究小組會議,以交換研究發現、資料流通、資訊整合與議題統 整。研究期程中,向委託單位舉行研究成果的期中報告。結案前,向委託單位 舉行研究成果的期末報告。

貳、研究流程

本研究步驟如下: 1.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擬定研究目標與內涵。 2.相關文獻如:高齡者步行速度及距離、社區鄰里休憩設施、長照服務據點、高 齡者圖像與空間認知能力解析。 3.確定研究範圍與架構。 4.舉辦專家諮詢會議,並解析高齡者易於閱讀之圖像與標註方式。 5.進行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繪製原則初擬,將初步研究成果向委託單位作期 中報告、修正。 6.篩選至少 3 處不同類型之社區案例,並著手進行問卷調查與統計。 7.修正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繪製原則,舉辦第二次專家諮詢會議。 8.製作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繪製設計原則建議。 9.研究成果期末報告與修正。 10.完成研究報告。

(25)

9

圖 1- 1 研究流程

擬定研究目標與內涵 高齡者休憩活動設施與 長照服務政策相關文獻檔案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解析高齡者平均步行能力 調查既有鄰里休憩設施分布情形 長照服務據點步行圈活 動範圍 社區鄰里休憩環境與 遊憩設施調查 瞭解高齡者對圖像與 地圖空間認知能力 專家與焦點團 體諮詢會議 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 長照服務據點之高齡者友 善地圖案例篩選 長照服務機構彙整 專家諮詢會議 初步研究成果 期中報告與修正 基地調查結果彙整與友善 地圖繪製初稿 研究成果期末 報告與修正 完成研究報告 至少完成 3 例結合社區鄰 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 據點之高齡者友善地圖

(26)

10

參、研究進度及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

月次 工作項目 第 1 個 月 第 2 個 月 第 3 個 月 第 4 個 月 第 5 個 月 第 6 個 月 第 7 個 月 第 8 個 月 第 9 個 月 第 10 個 月 第 11 個 月 第 12 個 月 備 註 擬定研究 目標與內涵 高齡者休憩活動設 施與長照服務政策 相關文獻檔案 長照服務據點步行 圈活動範圍 解析高齡者平均步 行能力與調查既有 鄰里休憩設施分布 焦點團體與專家諮 詢問卷初擬與試調 結合社區鄰里休憩 設施與長照服務據 點之高齡者友善地 圖案例篩選 初步研究成果 期中報告與修正 案例現場調查 高齡者友善地圖繪 製初稿 完成 3 例社區鄰里 休憩設施與長照服 務據點之友善地圖 研究成果 期末報告與修正 完成研究報告 預 定 進 度 ( 累 積 數 )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90 95 100 說明:1工作項目請視計畫性質及需要自行訂定,預定研究進度以粗線表示其起訖日期。 2預定研究進度百分比一欄,係為配合追蹤考核作業所設計。請以每一小格粗組線為一分,統計求得本案 之總分,再將各月份工作項目之累積得分(與之前各月加總)除以總分,即為各月份之預定進度。 3科技計畫請註明查核點,作為每一季所預定完成工作項目之查核依據。

(27)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齡者步行距離

壹、高齡者身體特性

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各方面的機能相繼發生改變,在神經系統方面,神 經傳導速度減低,致使老年人在動作反應的時間延長,產生反應較慢及平衡控 制不良的現象,當外界有干擾平衡的事件發生時,其神經肌肉的反應能力不 足,無法將身體重心維持在足底的支撑面上,造成重心傾落,而導致跌倒的發 生。在肌肉骨骼系統方面,有研究指出,當老年人面對不可控制之外力干擾 時,其姿勢調節所需的肌力為成年人的 92.3%,但其動作反應時間卻較成年人 慢了 27% (Hocherman S, 2010),此外,由於肌肉內水份及鉀的減少,使老年 人肌力下降 20~40%(Pickles B, 1989) ,而年紀的增長會讓骨質流失,造成骨 質疏鬆症,骨骼肌肉構造及功能上的改變可能與活動減少有關 (林光華, 1991),加上軟骨柔軟性減低,使關節活動度降低,這些骨骼肌肉問題導致老年 人遇到外界干擾時,不易立即做出反應而跌倒,因而造成骨折等問題。此外, 老年人容易有姿勢不良及步態緩慢的問題,常見的走路姿勢為駝背,肚子前 凸,頭部前傾,膝關節彎曲,以小步伐緩慢行走和足下垂等現象(Winter DA, 1990);心肺系統方面,受到年齡影響最大的則是最大心跳率減少,只能應付身 體處於休息狀態及低運動量所需的血液,一旦有較高運動量時易有氣喘或呼吸 困難的情形,也較容易產生疲累(Fleg JL and Posner JD,1986),而當老年人有 骨質疏鬆的狀況時,容易骨折,導致長期臥床,使得關節活動度及肌耐力下 降,造成整體性的身體機能退化之連鎖反應,運動的介入若能瓦解連鎖效應, 也能幫助提升整體健康狀況(謝宛玲等,2010)。

(28)

12

貳、高齡者步行距離

高齡者隨著年齡增長、運動系統退化,原因是運動神經退化、肌肉細胞減 少、關節磨損、骨骼老化和骨骼流失等,一般表現有肢體靈活度降低、肌肉力 量下降、骨骼易脆,易骨折、步伐不穩、步伐狹窄、手腳麻木、肌肉失去彈 性、抬腿力氣衰弱、足部壞疽、平衡感喪失、突發性麻痹、腰酸背痛、關節僵 硬、肌力變少等會影響動作,為因應這些變化老年人會做出調整而使其行走方 式有別於其年輕時,有人稱為老年步態1(senile gait)。黃富順(1995)提到,高齡 者心理特徵,會影響到的行為模式包括:A.維持自主與獨立的需求。B.友誼的 需求。C.反應時間的增長與動作的緩慢。D.人格的連續性。李棟洲(2015)在研究 中指出,正常隨著年齡增加會有以下幾個共通的步態現象:一、速度(gait speed) 與步長(stride length)縮短。二、兩腳同時站立期增加2。三、步頻(cadence)不

變。四、關節活動度稍減。而步頻(Cadence)為每分鐘內行走的步數,步頻的快 慢反映了步態的節奏性。步頻與腿長相關,若有攝影則可以計算步頻,一般高 的人(180 公分)約 90 步/分鐘,矮的人(150 公分)約 125 步/分鐘。Banister (2004) 指出,對於到達地區公共設施並獲得服務以及公共運輸的可及性而言,步行都 是重要的,事實上多數高齡者並不介意步行 400 碼(約略 395 公尺)以內的距離, 且多數高齡者都有定期運動的習慣,因此步行空間中鋪面(防滑)、設置休息地 點(長凳)與照明設施、在岔路延長綠燈時間以確保行車安全對高齡者而言顯得 格外重要。 量測步行速度是一個實用且有效反應行動能力與日常生活功能的指標,步 行速度的計算公式為:步行速度=步長步頻/120(Friedman,1988;Potter,1988; 朱文玥,2006) 在都市地區,以大人步行 30 分左右可抵達的區域為範圍(約中學學區), 去除各項服務之間的屏障,建立預防、醫療、長期照護、生活支援、居住等服 1一般步態週期是指在行走時,同一腳的腳跟接觸(heel contact)到地面直到下一次同側腳跟又再次接觸到地面的瞬間,我 們稱此為一個步態週期。 2健康老年人的整個步態中,兩腳同時站立期所佔的比例會隨年齡增加而從年輕時的 18%增加到約 26%。當雙腳同時著 地的時間增加,代表單腳擺盪期的時間縮短,因此每一步的步長也因此而減少。

(29)

13 務。「活化社區共同體」透過居民自發性的守護獨居老人活動、協助購物及倒垃 圾和舉辦町內會及老人會活動等活動,結合行政與長期照護事業單位提供的服 務,家屬與照護業者,及非營利組織、社會福祉協議會、福利專員、志工團 體、町內會等共同協助(靳燕玲,2016)。 根據『行人步行速率資料庫』都會區高齡者移動的步行移動速率為每秒 0.97-1.4 公尺,而『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調查,亞健康3老人正常步行速 率為每秒 1.1-1.5 公尺。張建彥等人(2009)以高齡者為主要考量之行人號誌時制 設計方面,建議步行速率參數值範圍為每秒 0.85 公尺至每秒 1.22 公尺。趙子元 (2013)等人研究指出,日本學者曾對人行道上的行人步行速率作調查,一般年 輕人或通勤者的平均速率為 1.5 公尺/秒,而老年人與兒童的速率為 1.1~1.3 公尺/ 秒。林宜泓(2012)等人針對失能以及非失能之高齡者做以活動量表(mobility)、工 具型活動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及日常生活活動量表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問卷評估,研究發現,無失能者一般步行速度為 1.24m/s,最快步行速度 1.49 m/s,失能者一般步行速度為 1.01m/s,最快步行速 度 1.19 m/s。游若萍(2018)將研究範圍定為半徑為 1 公里,並推測高齡者移動 1 公里距離花費時間約 10-16 分鐘。 為滿足高齡者的需求,以步行距離而言,如果社區休閒設施對高齡者而 言,超過 1600 公尺步行距離,將大幅減少參與任何休閒服務的動力(陳裕仁, 2008)。而 Patterson(2004)亦指出,都市居民(82%)比郊區居民(54%)在離家 1 英 哩(約略 1609 公尺)內更規律地使用至少一種的日常服務。約有 15%的日常服務 可由步行完成,都市居民比郊區居民占有更高百分比會以步行方式滿足其上述 各種日常服務。綜合以上論點,本研究依據高齡者肢體機能退化在環境規劃設 計上會注重地面止滑材料、扶手支撐物、能稍作休息的空間、減少戶外地面凹 凸、坡道的坡度小於 1/12、步行距離半徑為 800 公尺至 1000 公尺。 3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一個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點,雖然未患病,但已具備不同程度的患病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些 疾病的高危傾向。

(30)

14

表 2- 1 高齡者步行速率研究

研究者(時間) 研究結果 Banister (2004) 對於到達地區公共設施並獲得服務以及公共運輸的可及性而 言,步行都是重要的,事實上多數高齡者並不介意步行400碼(約 略395公尺)以內的距離, 行人步行速率 資料庫 都會區高齡者移動的步行移動速率為每秒0.97-1.4公尺, 臺灣老年醫學 暨老年學雜誌 亞健康老人正常步行速率為每秒1.1-1.5公尺。 張建彥等人 (2009) 以高齡者為主要考量之行人號誌之設計方面,建議步行速率參 數值範圍為每秒0.85公尺至每秒1.22公尺。 趙子元(2013) 等人 日本學者曾對人行道上的行人步行速率作調查,一般年輕人或 通勤者的平均速率為1.5公尺/秒,而老年人與兒童的速率為 1.1~1.3公尺/秒。 林宜泓(2012) 等人 針對失能及非失能高齡者做以活動量表(mobility)、工具型活動 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及日常生活活 動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問卷評估,研究發現,無 失能者一般步行速度為1.24m/s,最快步行速度1.49 m/s,失能 者一般步行速度為1.01m/s,最快步行速度1.19 m/s。 本研究整裡

第二節 社區鄰里休憩設施

壹、社區鄰里設施

都市計畫法第 15 條第八款規定,市鎮計畫應先擬定主要計畫書,並視其實 際情形,表明學校用地、大型公園、批發市場及供作全部計畫地區範圍使用之公 共設施用地。「鄰里」通常是指一個地理範圍內之居民都能夠很方便地享用他們 居住處所附近的各種共同使用的設施與設備而言(營建署,2007)。「鄰里單元 (Neighborhood unit)」概念,其強調單元內的特性及機能,使民眾能夠安全步行 至公共設施(陳瓊安,2014)。

(31)

15 沈慧虹(2004)提出,在都市計畫地區範圍內,應視實際狀況設置相關之公共 設施用地類別包含有道路、公園、綠地、廣場、兒童遊樂場、民用航空站、停車 場所、河道及港埠用地、學校、社教機構、體育場所、市場、醫療衛生機構及機 關用地、上下水道、郵政、電信、變電所及其他公用事業用地與其他等。

貳、高齡者日常活動場所

一、高齡者日常活動類型 根據衛生福利部歷次老人狀況調查,在生活型態方面,高齡者日常活動參與 類型主要為和朋友聚會聊天(37.8%)、從事休閒娛樂活動(23.1%)及養生保健活動 (21.6%),顯示高齡生活型態需求種類愈趨多元,又以(王天佑,2013)研究指出都 會區老人以參加「休閒娛樂團體活動」的比例最高,達58.9%,其次為參加「宗 教活動」占56.3%;而非都會區老人則以參加「宗教活動」占55.7%較多,其次 為參加「休閒娛樂團體活動」(53.9%)。 其餘在「養身保健團體活動」與「進修活動」部分,都會區老人參與的比例 亦高於非都會區。高齡者走路從事休閒活動主要以從是廣泛性運動(包括運動、 打球、跳舞、體操、爬山與游泳)為主,占60.69%,其次散步占45.12%,並且約 有16.74%的高齡者會上課,14.88%的高齡者喜愛唱歌。故林楨家(2012)整理歸納 出,高齡者居住方面包含環境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設施因素與服務 因素等五種需求。 其中環境因素意指決定居住空間外部之寧靜與舒適之因素,包括寧適性4 安全性與有助於身體活動之因素;又服務據點因素提到,高齡者住宅社區所需要 的服務包括餐廳、雜貨店、銀行、郵局、醫院、藥局、髮廊、圖書館、教堂或寺 廟、活動中心等設施。紐約友善都市公共空間研究指出,戶外環境會強化社會參 與的機會,而公共空間則包括了公園、街道、市場、文化中心等,可增加高齡者 社會參與的活動空間。而高齡者教育學習需求亦逐漸受到重視,於2013年老人狀 況調查報告中發現,有過半(55.7%)55-64歲認為政府設置樂齡學習中心是重要 4 Patterson(2004)對社區寧適性(amenity)之解釋為:「居住在一個地方並且對週遭環境感到滿足,且強調鄰里之重要 性。

(32)

16 的,未來政府實應結合企業或社會教育資源,幫助民眾不論在心理調適、教育學 習、興趣培養、社會參與及退休理財規劃等方 面再學習,及早規劃退休後生活 準備,並促使各產業界及早面對高齡趨勢,應有所準備並提出對策措施。 任超(2005)針對高齡者使用公園進行調查中,把高齡者活動分類出以下幾 種參與活動類型: (1)體能鍛練:能接觸到戶外休閒空間,並且呼吸到新鮮空氣,群體或個人活 動皆有,時間則為清晨 5:00~8:00 或下午 15:00~18:00,例如:散步、打太 極拳、土風舞等。 (2)聊天:言語交流的型式,兩人以上為主,並且伴隨著體能鍛練、觀賞景觀 等方式。設計適合交談的空間時,應注意其空間的多樣性,並且保留其適 當的私密性。 (3)團體活動:一群有共同喜好,自發性的組成小組,定期並在固定的場所進 行活動,例如:打牌、下棋、唱歌等。 綜合上述研究,高齡者活動時間點多集中於清晨與早上及下午(如表 2-3), 而活動類別都以促進身體健康、人際互動、適應社會、增加興趣及放鬆自我為主, 都以戶外活動居多,可見鼓勵高齡者外出活動有助於高齡者的身心健康。

表 2- 2 高齡者各時段活動內容

時間 活動 清晨與早上 群體或個人活動皆有(任超,2005) 體操、慢跑、健走、曬太陽看風景(葉宗翔,2018) 詩歌班、晨操、槌球、交際舞、氣功、讚美操(柯乃尹,2015) 太極拳(戴旭志,2001) 中午 帶孫子的老人遊玩、親子活動(葉宗翔,2018) 下午 散步、打太極拳、土風舞(任超,2005) 詩歌班、槌球、交際舞、氣功、讚美操(柯乃尹,2015) 晚上 不同種類中大型團體活動(葉宗翔,2018) 本研究整理 二、高齡者日常活動場所 梅陳玉嬋等(2004)提出鄉村地區的休閒實質設施,提供: (1)適合高齡者進行各種活動的場所:社區活動中心、公園、老人福利機構、

(33)

17 社區遊憩設施、市場。 (2)適合高齡者強健體魄和促進健康的設施:各種室內和戶外運動健身場所。 (3)提供高齡者易於親近自然的設施:綠帶、綠地。 (4)提供高齡者精神層面的支持力量:宗教建築多元化的休閒實質環境,提供 高齡者更多元的參與方式、自我實現的機會。 林萬億(2012)以高齡者於社區行動地點為主軸,分別研究臺南縣西港鄉及臺 北縣板橋市之高齡者常去之公共設施,結果發現,在板橋依序為:市場、公園、 診所或醫院、學校、宮廟;西港老人最常去宮廟、診所或醫院、市場、村里關懷 中心、社區活動中心、衛生所,可看出鄉村老人和城市老人生活常去之場所差異 性。 何宣蓁(2018)於研究中指出,都市高齡者日常生活使用公共場所選擇最多為 公園,其次為市場、超市、百貨公司,最後為里民活動中心、圖書館與廣場,且 由於購買民生必需品、日常休閒活動及學習的地方,故該場所均為不可或缺的公 共場所項目。 王安強等人(2018)依居家照顧與社區周邊設施使用頻率提出,每日或 2~3 天 會去的場所為公園、菜市場、雜貨店、日照中心;每周至少去一次的場所為超市、 咖啡廳、圖書館、藥局、河堤;每月至少去一次的場所為銀行、郵局、醫院、百 貨公司、寺廟、診所、美容院,如圖 2-3。

(34)

18

圖 2- 1 使用頻率及社區周邊設施彙整圖

(資料來源:王安強等人(2018),三代同鄰-因應社會高齡化的宜居社區之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 所協同研究報告)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本研究彙整高齡者日常生活常去場所,依場所活動性質 分類為社交學習場所、休閒運動場所、醫療保健場所、生活必需場所,如表 2-4, 其社交學習場所為高齡者透過公私部門舉辦各種動、靜態活動,學習新知及認識 新朋友的場所,如長青學苑等;休閒運動場所為高齡者於戶外或室內強健身體, 親近自然的場所;醫療保健場所為高齡者每周或每月定期看診、檢查或領藥的場 所;生活必需場所為高齡者因生活需求,每日或每周必須前往購物的場所。

表 2- 3 高齡者日常生活公共場所偏好

場所性質 場所名稱 提出者 社交學習 場所 國小、國中、高中 (職)、大學 林萬億(2012)、何宣蓁(2018) 圖書館 林楨家(2012)、何宣蓁(2018)、王安強等(2018) 社區活動中心 林楨家(2012)、梅陳玉嬋等(2004)、林萬億(2012)、 何宣蓁(2018) 老人福利機構 梅陳玉嬋等(2004) 、王安強等(2018) 咖啡廳 王安強等(2018)

(35)

19 場所性質 場所名稱 提出者 博物館、美術館 蘇瑛敏(1998) 社教館文化中心 蘇瑛敏(1998) 音樂舞蹈戲劇廳 蘇瑛敏(1998) 休閒運動 場所 公園、綠地 梅陳玉嬋等(2004)、任超(2005)、林萬億(2012)、 何宣蓁(2018)、王安強等(2018) 廣場 何宣蓁(2018) 自然步道 何宣蓁(2018) 體育場 梅陳玉嬋等(2004) 游泳池 梅陳玉嬋等(2004) 健身中心 內政部(2008) 高爾夫球場、網球 場 內政部(2008) 醫療保健 場所 醫院、診所 林楨家(2012)、林萬億(2012)、何宣蓁(2018)、王 安強等(2018) 藥局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生活必需 場所 郵政支局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銀行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餐廳 林楨家(2012) 零售市場 梅陳玉嬋等(2004)、林萬億(2012)、何宣蓁 (2018) 、王安強等(2018) 雜貨店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百貨公司 何宣蓁(2018)、王安強等(2018) 髮廊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教堂或寺廟 梅陳玉嬋等(2004)、林楨家(2012) 、林萬億 (2012)、何宣蓁(2018)、王安強等(2018) 本研究整理

第三節 長照服務據點

壹、 人口老化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公布的《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統計(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5),許多國家的老化指數

(36)

20 5正在逐年攀升,而人口老化是醫療技術進步所帶來之死亡率減緩以及預期餘命 (life expectancy)延長與生育率下降的結果。人口結構高齡化意味著我們的社會 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長壽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但隨著壽命 延長,人口老化的結果使退休人口增加,青壯勞動人口相對萎縮。這樣的發展 衝擊現有社會安全體系及社會福利制度的安全性,進而衍生政治面及社會面的 改革壓力。統計至 2018 年人口老化指數,日本位居之冠,老化指數達 223.3%, 老年人口為 28.38%,德國為第二,老化指數達 174.3%,老年人口為 22.36%, 義大利為第三,老化指數達 159.5%,老年人口為 21.69%,台灣位居第四名,老 化指數達 113.2%,老年人口比率為 14.36%,但全球人口老化指數為 34.1%,老 化人口比率為 8.68%,與台灣相比,台灣高出很多,如圖 2-1。

表 2- 4 各國人口老化指數

國名 0-14 歲人口比率(%)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 老化指數(%) 台灣 12.68 14.36 113.2 新加玻 12.77 10.03 78.5 日本 12.71 28.38 223.3 中國 17.22 11.27 65.4 美國 18.62 16.03 86.1 法國 18.48 19.82 107.3 德國 12.83 22.36 174.3 英國 17.59 18.19 103.4 義大利 13.6 21.69 159.5 全球 25.44 8.68 34.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2018 年世界人口統計

貳、全球高齡化趨勢

1960 年,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率最高之國家為奧地利。而且我國與新 加坡則列於老年人口比率最低的 14 國之一。 在 2010 年至今日本成為全球老年 人口所占比率最高之國家。預估於 2060 年,全球老年人口所占比率最高之國家 5 所謂的「老化指數」(aging index)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人口老化程度的指標,它的計算方式是以「65 歲以上之老 年人口數」除以「14 歲以下之幼年人口數」所得出的比率,該指數越高,代表高齡化情況越嚴重。

(37)

21 為卡達,而我國則列於第 2 位,超過韓國、日本及香港。老化程度最高之地區 轉為亞洲,特別是西亞(中東地區)、東亞及東南亞國家;歐洲國家除德國之 外,則以南歐及東歐國家老化程度較高。李淑如(2014)根據聯合國所作的世界 人口自 1950 年至 2050 年發展趨勢推估分析結果,未來至 2050 年的人口發展趨 勢有以下七點: (1)人口增長主要在開發中國家 (2)開發中國家人口仍然年輕 (3)未來人口增長取決於今後生育率的趨勢 (4)全球 60 歲以上人口增長最快

(5)世界人口增長最快速的是最不開發(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的 49 國 (6)人口數量增長最多的仍集中在人口眾多的國家

(7)人口的移出與移入影響國家人口的增長

圖 2- 2 全球高齡化趨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整理 UNITED NATIONS

(38)

22

參、台灣高齡化趨勢

自 1990 年以來,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於 1993 年 9 月,台灣已達到高齡 化社會(Aging Society)。而生命期的延長,為人類在 20 世紀最偉大的成就之 一,全拜生物科學、醫學與科技技術進步的關係。在 1990 年,全世界人類的平 均壽命約為 40 歲,至今,人類的平均壽命已達 70 歲以上。個體生命期的延長, 也伴隨著社會人口老化的現象,係全世界各國都無可避免之現象(黃富順, 2011)。依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整理得知,民國 99 年高齡者人口比率占總人 口的 10.7%,民國 100 年高齡者人口比率占總人口的 10.9%,但在民國 108 年高 齡者人口比率占總人口的 15.1%,老年人口於近 10 年內成長 4.4%,如圖 2-2。

圖 2- 3 台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成長趨勢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 108 年重要參考指標統計資料 (https://www.moi.gov.tw/stat/node.aspx?sn=6716)

肆、台灣長期照顧政策

日本於 2017 年 12 月修訂「社會福利法」,增修訂各市政制定該區新的社區 福利計畫指導原則,並建立全面的支持系統,該系統必需與當地社會福利機構 合作。

(39)

23 社會福祉法人(2018)指出,社區福利計畫為以附近地區為設置範圍,以促 進社區福利為基礎,創造環境以當地居民可以主動掌握當地問題並解決問題為 原則,例如少子高齡化問題,造成小學面臨廢校或併校,導致由小學區變成大 學區,故整合當地與高齡者、行動不便者、兒童相關之福利機構設置為社區守 護照顧範圍。 三島幸子(2014)提出,將廢校利用於高齡者福利設施的有效性和課題,將 該區域成爲複合設施,增加有關癌症調查、預防看護的社會福利協會的功能, 在設施中將主要教室進行實地量測,並改造設施場所,使用戶能夠享受一天舒 適的服務。 我國衛生福利部由長照 1.0 擴展為長照 2.0 社區整體照護模式,並分為 ABC 長照體系,以區域性照護做三種區域分類,整合照顧資源架構平台,提供心理 健康的諮詢和支援,使高齡者安心老化。 衛生福利部於 2004 年提出 15 項施政目標,於第一項目標「健全福利服務體 系,照顧弱勢族群」中提出,「建構友善老人及身心障礙者之社會環境,辦理輔具補 助及資源服務整合,推動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辦理專業服務人員訓練及家 庭照顧者支持服務。」 行政院於 2005 年 4 月核定「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以產業發展、社福 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大面向作為社區評量指 標,在社福醫療中,提出發展社區照顧服務策略,鼓勵各村里對社區進行社區資 源調查,提出社區照顧服務,建立社區關懷據點。 有關對老人之長期照護可分為機構式照護及社區照護等兩大類型。機構式 照護包含衛生醫療體系之護理之家,社會福利體系之老人養護中心等;而社區 照護又分為居家照護、日間照護及協助式照護(陳俊雄,2006)。

表 2- 5 衛福部推動計畫

年(西元) 重要計畫項目 計畫內容 2004 提出「健全福利 服務體系,照顧 弱勢族群」施政 目標 提出「建構友善老人及身心障礙者之社會環境,辦理 輔具補助及資源服務整合,推動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 顧服務,辦理專業服務人員訓練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 務。」

(40)

24 年(西元) 重要計畫項目 計畫內容 2007.4 核定「我國長期 照顧十年計畫」 為滿足長期照顧需求人數的快速增加,建構一個符 合多元化、社區化(普及化)、優質化、可負擔及兼 顧性別、城鄉、族群、文化、職業、經濟、健康條 件差異之長期照顧制度。 2014 建立老人社區 初級預防照顧 服務體系 補助民間單位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針對社區老 人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餐 飲服務、健康促進活動等;另結合民間團體辦理長 青學苑及各項老人福利活動。 推動長期照顧 服務機制 加強結合民間資源,積極建置完善之長期照顧服務 體系,提供失能者所需居家式、社區式與機構式照 顧服務措施。 長照十年計畫 及長照服務網 計畫 一、建置長照服務網,普及長照服務體系。 (一)落實每個長照次區均有失智症社區服務。 (二)發展資源不足偏遠鄉鎮居家式服務,建置綜 合式服務據點。 二、強化長照人力資源之訓練、發展、規劃與管理。 三、推動我國長照十年計畫。 四、規劃推動家庭照顧者支持網絡。 高齡友善健康 環境與服務計 畫 一、以影響老人健康、預防失能最重要的八個項目 為重點,結合衛生體系、醫療體系與社福體系 全面推動老人健康促進(一)促進老人健康體 能(二)加強老人社會參與(三)加強老人預 防保健及篩檢服務(四)加強老人跌倒防制 (五)促進老人健康飲食(六)加強老人口腔 保健(七)加強老人菸害防制(八)加強老人 心理健康。 二、建立支持性的高齡友善健康環境與服務,促進 健康老化及活躍老化(一)推動高齡友善城市 (二)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 2015 「長期照顧服 務法」公布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 但公布兩年後施行,全文共 66 條。 2016 完善高齡照顧 體系,建構高齡 友善環境 (一)整合跨部會資源,營造健康、活力、幸福、 友善之高齡社會;持續普及社區照顧關懷據 點及日間照顧中心,充實在地化老人服務資 源。 (二)建構完整長照服務制度及體系,提升長照服 務品質與多元供給量能,整合長照機構及充

(41)

25 年(西元) 重要計畫項目 計畫內容 實人力資源。 (三)關懷弱勢族群,推動獨居老人照護及整合性 門診,持續辦理失智老人社區照護服務。 (四)推動活躍和諧老化,營造高齡友善的健康環 境與服務。 2017 「長期照顧服 務法」修法 一月修正公布第 15、22、62、66 條條文,並施行。 六月訂定「長期照顧服務法施行細則」,公布及施 行。 2017- 2020 建置優質長照 體系,完備長照 服務資源 1、推動長照十年計畫 2.0,提供多元連續的綜合性 長期照顧服務體系。 2、整合及培育長照醫事專業服務人力,並建構多 元長期照顧及在地化服務模式。 3、佈建日間照顧服務資源,強化社區整體照顧服 務,營造健康、活力、幸福及友善之高齡社會。 2019 「長期照顧服 務法」及其施行 細則修法 修正公布「長期照顧服務法」第 14、24、34、39、 47 條條文 修正「長期照顧服務法施行細則」第 2、15 條條 文 本研究整理 為因應老年人口增加所衍生之長照需求,政府於 2007 年推動「長期照顧十 年計畫 1.0」,依循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建構一個符合多元化、社區化、優質 化、可負擔及兼顧性別、城鄉、族群、文化、職業、經濟、健康條件差異之長 照制度。而有鑑於「長照十年 1.0」推動遭遇的問題及挑戰,政府於 2017 年推動 之「長照十年 2.0」計畫。為促使民眾可獲得整合式服務,以及增進照顧服務提 供單位分布的密度,特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以培植 A(社區整合型服務 中心)、擴充 B(複合型服務中心)、廣佈 C(巷弄長照站)為原則,由中央、 地方政府及民間單位三方因地制宜協力佈建在地化長照服務輸送網路。 衛生福利部於 105 年 11 月立法院報告,將長照據點 ABC 定義為: (一)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 級):A 級單位依區域照管專員研擬之照顧計畫,進 行協調連結照顧服務資源,並積極提升區域服務能量,開創當地需要但尚 未發展的各項長期照顧服務項目,提供區域民眾資訊與宣導。另透過社區 巡迴車與隨車照服員定時接送,串連 A 級、B 級、C 級服務。

(42)

26 (二)複合型服務中心(B 級):B 級單位除提供既有之長照服務項目外,也擴充功 能優先複合提供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或提供社政及衛政長照服務, 提升社區服務量能,增加民眾獲得多元服務。 (三)巷弄長照站(C 級):由長照服務提供單位廣為設置,並鼓勵社區基層單位投 入辦理,充實初級預防照顧服務,提供社區具近便性的臨托服務,並促進 中高齡人力資源再利用、儲備照顧服務員人才。

表 2- 6 長照 ABC 服務內容

類別 A 級(長照旗艦店) B 級(長照專賣店) C 級(長照柑仔店) 申請單位 公立機關(構)。 以公益為目的設立 之財團法人、社團法 人、社會福利團體 以公益為目的設立 之財團法人、社團法 人、社會福利團體。 老人福利機構(含小 型機構)、身心障礙福 利機構。 醫事機構。 社會工作師事務所。 以公益為目的設立 之財團法人、社團法 人、社會福利團體。 老人福利機構(含小 型機構)、身心障礙福 利機構、醫事機構。 社會工作師事務所。 其他(如社區照顧關 懷據點、社區發展協 會、村(里)辦公室、 老人服務中心、樂智 據點、瑞智互助家庭 等。 服務內容 於一定區域內建立 在地化服務輸送體 系,整合與銜接 B 級 與 C 級之資源。 提供下列服務:(1) 同時辦理日間照顧 及居家服務之長照 服務單位,除既有服 務外,另擴充辦理營 養餐飲、居家護理、 居家/社區復健、喘息 服務或輔具服務等 至少一項服務。(2) 透過社區巡迴車與 於固定區域內提供 在地化照顧服務,目 前已在社區提供相 關長照服務之單 位,除提供既有服務 外,且須擴充功能提 供如日間照顧、小規 模多機能、團體家 屋、社區復健或共餐 服務等其中一項之 社區式長照服務。 提供具近便性的照 顧服務及喘息服務。 向前延伸強化社區 初級預防功能:就近 提供社會參與及社 區活動之場域;提供 短時數照顧服務或 喘息服務(臨托服 務)、營養餐飲服務 (共餐或送餐)、預防 失能或延緩失能惡 化服務。

(43)

27 類別 A 級(長照旗艦店) B 級(長照專賣店) C 級(長照柑仔店) 隨車照服員定時接 送,串連 A-B-C 級服 務。 設置目標 每一鄉鎮市區 1 處 每一國中學區 1 處 每三個村里 1 處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2017),長照 2.0 懶人包 為落實在地老化政策理念,長照 2.0 積極普及充實社區照顧資源,衛生福利 部鼓勵社區基層服務單位共同投入佈建長照柑仔店,讓長照服務的觸角深入到 每一個有需要的家庭中,截至 109 年 6 月為止,全台 368 個鄉鎮市區佈有 2,989 處巷弄長照站(表 2-7),讓都市、鄉村、原鄉地區的長者都可以享有妥適的照顧 服務。

表 2- 7 長照服務據點布建情形

全國統計 A 級 (長照旗艦店) B 級 (長照專賣店) C 級 (長照柑仔店) 總計 108 年布建情形 511 3166 2294 5971 布建現況(109.6.29) 639 6011 2989 9639 109 年布建目標 469 829 2529 3827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長照專區「瞭解長照資源分布」 https://ltcpap.mohw.gov.tw/molc/map

第四節 高齡者視覺圖像認知

壹、高齡者眼部機能特性

高齡者身體老化,視力也隨之老化,常見老化症狀為老花、水晶體渾濁及 黃化,例如在白色背景很難看出以黃色繪製的線條或圖案,藍色和綠色看起來 像接近黑色的顏色,這些症狀均屬「健康老齡化」的現象(長野県建築士会諏訪 支部青年委員会,2001)。 將 55 歲至 64 歲的中年人與 85 歲以上的老年人做比較時,視力缺陷的比例 由 55/1000 增加到 250/1000(Bognoli and Hodos, 1991),由此可得知高齡者的視

(44)

28 覺退化與年齡的增長成正比。當水晶體隨年紀增長而逐漸變厚,使得前面的弧 度增加,後面的弧度減少,逐漸失去由近看遠的調節能力,對於上下樓梯或閱 讀開始產生困難。 水晶體黃化,使得折射產生歪曲,使老年人對於物體所發出的散光較為敏 感,若是來源為點狀光源則會更加惡化,會吸收較短的光波,減少對藍色光的 知覺,一般到達 70 歲時會失去藍、綠、紫色光的辨識能力,產生顏色辨別能力 的惡化,但對紅、黃、橘色光的辨認力反而會增加,因此對於高齡者具有警示 作用的燈光應以紅、黃、橘色為主(黃富順, 1995、Nancy R.Hooyman & H.Asuman Kiyak, 2003)。 欲使高齡者對環境感受舒適及安定,視覺之色彩及字體大小認知亦為考慮 重要因素之一。人類視覺上有知覺性處理及認知性處理兩種處理色彩的過程, 先經過知覺性的處理過程後才有可能繼續進行認知性的處理過程 (陳建雄, 1999)。周燕珉(2010)老年階段人眼晶狀體彈力下降,睫狀肌調節能力減退,視 網膜細胞數逐漸減少,會出現視覺模糊、視力下降等視覺衰退現象,尤其是近 距離視物模糊,俗稱老花眼。而燈光強弱調適能力衰退、準確觀察深度的能力 減退、喪失對色彩的感受能力、裸視的視力下降,這也是老年人眼部機能主要 退化的部分,黃耀榮(1993)研究指出視線減小、複視、視力喪失定向感、遠近 距離無法判斷、畏懼眩光刺眼、光度變化適應力減弱、色感降低,也是高齡者 生理特徵之障礙現象,故依據衛生福利部(2019)公布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包 含 1.無礙 2.暢行 3.安居 4.親老 5.敬老 6.不老 7.連通 8.康健,其中於「連通」項目 說明主動提供各種重要資訊給長輩,確保長輩與社會的連結;提供資訊時,字 體大,說話慢,配合長輩慣用的語言。故本研究認為高齡者視覺對環境規劃設 計,應著重於增加空間的開闊性、地標設置數量、地面及牆面標示、標示的字 體大小、色彩區分、照明位置及柔和度、色彩的對比性等。 德田哲男(1995)表示水晶體老化變混濁,進入到視網膜的光線減少,對色 彩的感覺也有變化,在同等色的辨識程度,高齡者比年輕人多出 1.6 倍程度的色 相差,所以建議老年人色彩辨別能力降低的情況下,使用同一色系統的看板, 對高齡者是不適當的。高齡者對事物的接受度與判斷時間較年輕人緩慢,且訊

(45)

29 息處理的過程(反應時間)隨著年齡的提升而有增加之趨勢,其高齡者視覺特性 分析如表 2-7 所示(李傳房、曾思瑜,2000)。

表 2- 8

高齡者之視覺特性 視覺成分 視覺變化 生理學 1. 虹膜肌肉彈性及瞳孔對光線調節能力降低,明適應時間增加。 2. 水晶體調節能力降低,形成老花眼。 3. 水晶體裡產生不溶性蛋白質分子,造成炫光。 4. 水晶體產生黃變化,使光線透過率及色差辨識能力降低。 5. 視網膜之錐狀細胞及桿狀細胞隨年齡增加而減少。 6. 眼球運動能力隨年齡增加而降低,追蹤時間變長。 能力 1. 60 歲後,暗適應能力隨年齡增加而降低。 2. 45 歲後,眩光之感光度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 3. 色彩靈敏度在 70 歲以後降低。 4. 動眼神經調節降低,難追蹤快速移動之物體。 5. 未修正的靜態視覺敏感度隨年齡增加而降低。 6. 動態視覺靈敏度隨年齡增加而降低。 7. 深度知覺在 40-50 歲之間開始退化。 8. 高齡者對刺激的持久性從 45 歲開始減少。 視覺工作 1. 視覺搜尋時間增加。 2. 眼睛容易疲勞,需要較長的時間處理訊息。 3. 視覺區域縮短。 4. 需要較高的照明方式方能進行閱讀。

資料來源:李傳房、曾思瑜,2000,探討 Universal Design 應用在高齡者 GUI 設計之研究

貳、高齡者視覺偏好

一、文字視認度 若以人因工程的角度而言,要有良好的視認性,視覺顯示必須具備足夠的 可視度、易讀度及可讀度(許勝雄,1993)。 (一)可視度(visibility):是指從背景中能察覺出文字或符號的存在程度。 (二)易讀度(legibility):又可以稱能辨度、可區辨性,是指可辨別文字、符 號間的屬性,這會因字型、筆畫、色彩組合、照明等影響。

(46)

30 (三)可讀性(readability):又稱能解度、可讀性,是指對於所顯示的文字、 符號、圖像意義的瞭解程度。 丘永福(1995)在《圖文編輯》中提到,編排是一項重組的工作,是理性與 感性兼具的設計創作,而且要將各種訊息作視覺性的統一,呈現給接受的人, 因此,好的編排設計除了須顧及訊息傳達的機能性之外,還須兼顧視覺上美感 的要求。(林品章,1996),而日本學者柳下秀雄(王秀雄譯,1981)針對視覺 的流動現象分析提到,當人們觀看版面時,對於上方的注視程度,要比對下方 來的高。人類的視覺在觀看海報時,視覺動線的移動十分複雜,同時並與腦部 記憶做翻譯比對,且由於眼睛受制於生理條件,因此眼球左右移動比上下移動 來的快且省力(柳閩生,1987) 不論直式編排或橫式編排都具有所謂的「基本視覺區6 」(Primary Optical Area)(林榮觀,1993),而這「基本視覺區」的視覺移動過程,就是編排的引 導力,也就是利用文案編排的特性來引導閱讀者的視覺動線。 喻柏林等人(1990)研究顯示漢字結構於視認績效中,無論漢字的呈現方式 為何,左右構型的字體,比上下構型的字容易辨識。陳俊宏、黃雅卿、曹融、 邱怡仁(1996)指出:文案在排列方式上,橫式編排的閱讀速度優於直式編排, 蔡登傳(2001)單行最多 25 字的閱讀速率是最佳的,其次是 15 字。 SPRY Foundation’s(1999)針對網頁版面研究,提出適合高齡者閱讀網頁: 一、背景:良好的背景或底圖可以增強頁面的內容,並吸引高齡者注意特定的 片段或圖形; 糟糕的背景可能會使內容匱乏並使其無法理解。背景與內容的對 比度也很重要,黑色與白色為最清晰的對比。若降低對比度可能會影響可讀 性。良好的版面設計應注意背景的色調、飽和度及亮度,傳統的版面設計為淺 色背景配上深色文字,近年有研究指出,高齡者對於深色背景配淺色文字亦顯 得易讀,只要對比強烈都是可以接受的。二、字體:字體的選擇可影響內容的 可讀性。字體選擇分為以下幾類:字體大小、字體類形、字體粗細及字體間距 及行距。根據研究,大多數老年人更喜歡字體大小介於 12pt 和 14pt 之間,標題 應該比正文更大,易區分與閱讀。標題為 18pt 搭配內容為 14pt 很好的選擇。 6 當文案編排方式為直式編排畫面時,閱讀者會習慣由右上角看起,再逐漸移至左下角結束;當文案編排方式為橫式編 排畫面時,閱讀者會習慣由左上角看起,再逐漸移至右下角結束

數據

圖 2- 2 全球高齡化趨勢圖
圖 2- 5 認知圖的三種參考架構:自我中心式、固定式、座標式  資料來源: (Kitchin & Blades, 2002)  建築環境中的標示系統主要功能為引導使用者在該空間中進行正確的活 動,並且能夠順利且安全的的前往下一個目標空間,而使用者由 A 空間摸索訊 息逐漸往 B 空間移動的過程即可稱為「尋路行為」。陳格理(2007)指出尋路 是指對目標物在空間、方位和路徑上的辨識,與人的知覺,特別是視覺有明顯 的關係,此行為會發生在自然環境、城市區域或建築物中。尋路曾經為學術研 究的名詞。最早於
圖 3- 2 步行路線模式
圖 3- 5 閒置店面規劃成永久性的社區空間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料表 專家社群 或研究對 象訪談表 研究問題

流程(包括中央/縣市政府/民間機 構的各種職業重建服務,如:就業 資訊與諮詢、居家就業、創業補 助、職務再設計、各種就業服務方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以下透過 透過 透過 透過五年級 五年級 五年級 五年級「 「 「 「中華大地任我行 中華大地任我行 中華大地任我行 中華大地任我行」 」 」 」為例 為例 為例作 為例 作 作說明 作 說明 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