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活動需求分析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高齡者活動需求分析

為了解高齡者對於規劃或是設計尺度層面的要求。本節將會討論高齡者之行 為特性,以及符合高齡者的包容性設計。

一、高齡者行為特性

(一)高齡者生理特性

影響老人交通安全的生理機能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及行動能力。而高齡者常 見的視覺問題主要為老花、青光眼及白內障。有關高齡者生理老化現象如下。

表 2-4- 1 高齡者生理老化現象

官能 障礙

骨骼系統 關節周邊組織的骨化、鈣化和彈性降低、女性骨質疏鬆 肌肉系統 肌肉萎縮、肌力下降

心臟血管系統 心輸血量下降、血管壁變硬、舒張壓較年輕時升高 神經系統 神經纖維化、神經傳導物質變少、傳導速度變慢 呼吸系統 呼吸效率下降

消化系統 胃腸蠕動減慢、營養素吸收狀況較差

泌尿系統 儲尿量降低、排尿量亦降低、腎臟過濾功能下降、攝護 腺腫大

代謝內分泌系 統

消耗熱量功能降低、基因突變、荷爾蒙分泌減少、自體 免疫機能上升

皮膚系統 皮膚汗腺及皮脂腺萎縮、皮膚的保溫和散熱功能下降等

感覺 功能

視覺 遠視、老花眼、白內障、對黑暗環境調適能力下降、聚 焦能力變差

聽覺 聽力下降

味、嗅覺變化 味、嗅覺產生變化

觸覺 對溫度的感覺較不敏感、對震動和肢體運動的感覺都便 較差

認知 功能

記憶力缺損、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變差、遇到問題的時候雖因經驗累積可以 找到良策,但思索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會較慢

資料來源:劉慧俐,2003

58

1.視覺

視覺是影響交通安全最重要的生理機能,其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退化。伴隨 衰老的到來,眼球水晶體會逐漸變黃變硬,使得光穿透視網膜的比例下降,導致 老人對於近物無法清晰辨別。此外,由於瞳孔變小,降低光的通過度,使得老人 的視力在昏暗的情況下喪失正常功能,對車輛的速度與距離亦無法正確判斷。另 外,老人的視覺範圍會逐漸縮小,使其較不易注意到左右來車,再加上容易受強 光影響而產生目眩,致使老人對通過路口的判斷、號誌燈的反應時間皆會增加。

由上述可知,老人的靜態視力、動態視力與視覺範圍等功能都會隨年齡增長而逐 漸衰退,其潛在的危險性也較一般人來的大。

2.聽覺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聽覺能力亦逐漸退化。老年人的聽力多數在高音域,

這就是老年性聽力衰減。聽覺的衰老,主要的原因如耳蝸管萎縮、內淋巴畸變、

螺旋形管的退化性變質、底膜萎縮、螺旋神經節萎縮,還有延腦、腦幹的聽覺中 樞神經系統及大腦皮質的神經性退化等。聽覺的退化,使得老人對於汽車的喇叭 聲、火車的汽笛聲及鐵路平交道的警告號笛等重要聲響的反應變慢,其潛在的危 險性亦高。另外,內耳器官萎縮也會使平衡感失調,致使老人容易跌倒而造成更 嚴重的官能傷害。

3.行動能力

人的行動能力(移動速度)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降低。日本學者曾對人行道 上的行人步行速率作調查,一般年輕人或通勤者的平均速率為 1.5 公尺/秒,而老 年人與兒童的速率為 1.1~1.3 公尺/秒,與遊客之平均速率 1.2 公尺/秒相近,但較 一般年輕人低。由於目前的交通號誌時相設計均以一般人的反應及步行速率為標 準,致行動較遲緩的老人在穿越車道數較多或流量較大的交叉路口時,通常無法 在綠燈時間內走完全程,而造成人車衝突的情形,具有高度的危險性。

由上述老年人生理機能的退化可歸納出幾項對老人運輸行為的間接影響:老 人外出活動的時間多會分佈在白天,凌晨及夜晚時間多從事家內的活動,下雨天 亦可能會減少外出活動的產生;外出使用的運輸方式多以步行及大眾運輸工具為 主,鮮少自行駕駛自用車,以降低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二)高齡者心理特性

高齡者的心理機能如同生理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衰退的現象。陳昌 益(2001)將與高齡者有關的心理機能區分為注意力、資訊處理能力以及記憶力。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對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會逐漸降低。因此老人在面對複雜的環 境變化時,注意力常常不能集中,容易發生意外;所謂的資訊處理能力包含邏輯 推理及反應能力,高齡者面對大量且複雜資訊時,會無法果斷做出反應;記憶力 退化為高齡者老化後的普遍現象,像是知覺能力喪失的失智症。

老化一般的情況是逐漸衰退,其過程是為一種不可逆轉、循序漸進的狀態,

最後直至死亡。由於高齡者在老化過程中將會經歷巨大的環境方面改變,如退休 後工作角色喪失、收入頓減、身體衰弱多病、配偶患病過世或親友凋零、家人以 及人際關係之重新調適、居住方式改變、權力與社會地位之喪失等,經過這些環

59

境改變,一連串的喪失伴隨而來,包括喪失了工作角色及職業認同、喪失了親密 的聯繫、喪失了身體方面的能力、喪失了社會地位及社會化的衰退。面對這一連 串不利環境的打擊,以及自己身心日益衰退,難免會持消極心態、挫折沮喪、或 情緒高漲、憤怒、焦慮,恐懼將來不幸前景與如何面對死亡。

二、高齡者空間需求分析

為了確切掌握高齡者對於公共空間的需求與感受程度,本計畫蒐集過去的相 關調查進行分析,試圖深入掌握高齡者想法,並將分析結果對應至後續指引研擬 中,以使指引的擬訂能更加符合高齡者對公共空間之需要。

根據 2010 年國民健康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對臺灣高齡者之調查的結果中顯 示(高齡友善城市指標建立與導入計畫,2010),臺灣的高齡者在無障礙與安全的 公共空間、交通運輸和住宅三面向的平均滿意度約呈現在滿意至非常滿意的區間 中,其中在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面向在「對於戶外開放性空間 (如公園、綠 地與廣場)的滿意度」相對較高;交通運輸面向對於「大眾運輸提供班次之頻繁 程度及固定服務的滿意度」相對較高;在住宅面向則對於「住家中生活設施的便 利性 (如適不適合高齡者使用) 的滿意度」和「住家附近有足夠的醫療機構的滿 意度」兩部分有相對較高的滿意度(詳見圖 2-4-1)。

圖 2-4-1 2010 年高齡者滿意度調查

資料來源:高齡友善城市指標建立與導入計畫報告書,2010

從此分析結果亦可以看出,高齡者對於「自行車道」、「提供良好的交通運輸 環境(含步行外出、開/騎車、搭車)」、「提供良好的各種交通接駁路線服務,

60

連接城市與郊區」和「住家附近的團體或機構提供的照顧和服務」的滿意度方面 相對較低,由此可以看出在移動空間和機構與居住生活的連結度有相對較需進一 步改善的空間。

國民健康局於 2011 年亦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對此計畫進行後續擴充計畫(高齡 友善城市指標建立與導入計畫—100 年後續擴充,2011),並延續對臺灣高齡者 進行感受性之調查,在此次的調查結果中平均滿意度維持在滿意至非常滿意的區 間中,其中在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面向在「對於戶外開放性空間 (如公園、

綠地與廣場)的滿意度」相對較高;交通運輸面向對於「大眾運輸的服務(如公車 班次的固定及頻繁程度) 之滿意度」和「大眾運輸之價格和安全性的滿意度」相 對較高;在住宅面向則對於「住家附近有足夠的醫療機構的滿意度」有相對較高 的滿意度(詳見圖 2-4-2)。

而第二年的調查中,高齡者對於「自行車道」、「提供良好的交通運輸環境(含 步行外出、開/騎車、搭車)」、「提供無障礙道路設計、交通標誌和照明設施」、

「住家附近的團體或機構提供的照顧和服務」的滿意度方面相對較低。

從兩年的分析中來看,可以發現高齡者在第一年相對較不滿意的部分再第二 年仍多數處於較不滿意的狀態,其中僅交通面向有差異,在第一年中的「提供良 好的各種交通接駁路線服務,連接城市與郊區」部分,高齡者滿意度有所上升,

而對於「提供無障礙道路設計、交通標誌和照明設施」的滿意度有些微下降之趨 勢,藉此結果,本計畫將嘗試進一步搭配相關文獻資料,以期更深入探討高齡者 對於公共空間之需求。

圖 2-4-2 2011 年高齡者滿意度調查

資料來源:高齡友善城市指標建立與導入計畫報告書—100 年後續擴充,2011

61

高齡者的老化從生理、心理到社會等方面都會慢慢的有所改變。為了探詢高 齡者在居住環境中公共空間的感受,本計畫將針對高齡者的行動能力部分進行討 論,以期搭配前述之滿意度調查,深入了解高齡者對公共空間和設施之需求。

對高齡者而言,由於身體機能處在逐步退化的狀態下,因此其反應速度、視 覺能力、行動能力等都可能使之面臨生活上的不便,因此無障礙設施、通用設計 等方式的建設將會是因應未來高齡化社會相當重要的環節。

高齡者在生理的方面會面臨各種官能系統、認知功能、視覺、聽覺、嗅覺等 的退化,其中,在視覺部分,約從 40 歲左右開始,眼晴的水晶體就會開始逐漸 失去彈性、肌肉逐漸鬆弛、眼球的收縮變的較為遲緩等,這些都會導致視力越來 越退化,並產生老花眼的現象,亦會造成視野變得較為狹窄,因此高齡者需要較 為充足的光線,以避免其因視力的退化而造成其他的問題發生,譬如跌倒。反應 至上述的滿意度分析來看,高齡者在第二年的時候對於「提供無障礙道路設計、

高齡者在生理的方面會面臨各種官能系統、認知功能、視覺、聽覺、嗅覺等 的退化,其中,在視覺部分,約從 40 歲左右開始,眼晴的水晶體就會開始逐漸 失去彈性、肌肉逐漸鬆弛、眼球的收縮變的較為遲緩等,這些都會導致視力越來 越退化,並產生老花眼的現象,亦會造成視野變得較為狹窄,因此高齡者需要較 為充足的光線,以避免其因視力的退化而造成其他的問題發生,譬如跌倒。反應 至上述的滿意度分析來看,高齡者在第二年的時候對於「提供無障礙道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