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許多研究都指出,父母在接受子女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診斷之前,必 須經過一連串的適應歷程(Seligman,1991)。而這些研究也指出,父母接受子女 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歷程,類似接受親人死亡的歷程,家長在接受障礙子 女之前,必須先為失去一個正常子女而哀悼。

一、階段論(The stage model)

1950 年代末期,專家學者們紛紛以階段論來解釋障礙兒父母的適應過程,

這些學者發現,障礙兒家庭適應的過程與哀傷歷程相仿,因此開始嘗試以哀傷歷 程解釋障礙兒童家長的適應階段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 研究段。Drotar, 等人(1975)認為身心障礙者的家長必須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一)震驚(Shock):大部分的家長在得知子女被診斷為障礙者時的第一個反應都 是震驚,因為他們所期望的是個正常的孩子。

(二)否認(Denial):家長會試圖從得知子女為障礙兒的震驚中逃離開來。

(三)傷心、生氣、焦慮(Sadness, anger, anxiety):伴隨著否認而來的,最普遍的 反應是極度的悲傷。

(四)適應(Adaptation):最後,父母們的情緒平息下來,開始有能力去關心、照 顧子女。

(五)重組(Reorganisation):正向的,長期接受最後的發展,罪惡感也會隨著時 間降低。

而Cunningham(1979)則將障礙兒童父母心理調適的階段、各階段的特徵及需 求整理成下表 2-1:

表2-1 障礙揭露時的心理關鍵模式

父母被告知 心理關鍵 特徵 需求

震驚階段

(Shock phase)

情緒解組:混亂、行動 (Reaction phase)

表現出:悲傷、悲痛、

(adaptation phase)

現實被喚起、家長開始

(orientation phase)

家長開始組織、尋求協 (Crisis over)

提供適切的服 務

資料來源:Dale, 1996, 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p.57

二、長期哀傷論(The chronic sorrow model)

長期哀傷論由Olshansky 於1962 年提出,Olshansky 認為,障礙兒童父母所 經歷的哀傷是長期的,並非階段論所言,於適應階段後不再經驗痛苦的情緒。不 同於喪親的失落經驗,父母每天都必須要面對這障礙子女,應付著因障礙子女的 出生所需面臨的各式各樣地問題,因此,其悲傷歷程是永無止盡的持續著的。無 論父母調適良好與否,都必須在孩子往後的發展階段中經歷哀傷。對每位家長而 言,調適是個長期的過程,一位家長持續的為子女的障礙感到難過,代表著他仍 然關心著自己的孩子(Dale, 1996)。而障礙兒童父母所必須經歷之哀傷,之所 以不同於一般喪親者,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期待的理想孩子之死不同於真實孩子之死。

(二)許多父母確認孩子有障礙並非在生出的當下。

(三)父母過了哀悼的階段應仍被允許有哀傷的空間,並且他們也需要滿足孩子 的需要。

(四)父母所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心理層面的也是實際生活層面的問題(張英 熙,1998)。

三、個人建構論(The personal construct model)

與前兩個理論相較,個人建構論強調家長認知上的反應更勝於情緒上的反 應。個人建構論認為,每個父母在面對子女障礙時,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因為他 們以不同的方式來解讀這個狀況,而每個人的解讀方式都與他先前的經驗有所關 聯(Dale, 1996)。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以自己內心的建構模式,來預測周遭 事物。父母在懷孕時期,會建構孩子的未來、孩子的形象,還有未來的家庭生活。

家長會期望或至少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正常」的孩子。因此,當診斷出孩子有 障礙時,家長將陷入極端的危機及焦慮中,因為這是超乎他們建構之外的狀況,

他們將處於一個混亂而不確定的狀態。診斷對家長建構的影響,見圖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