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俊華 博士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

母親壓力與心理調適歷程之研究

研究生:李秀琴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七 年 八 月 三 日

(2)
(3)
(4)

謝 誌

幾 年 前 , 一 場 與 學 障 孩 子 們 美 麗 的 遭 遇 , 從 此 , 為 我 的 學 習 生 涯 開 啟 了 嶄 新 的 扉 頁 - 進 入 特 殊 教 育 研 究 所 就 讀。只 因,我 貪 婪 的 想 捕 捉 孩 子 每 雙 自 信 的 眼 神 。

思 緒 的 雷 達 回 到 四 年 前,對 班 上 這 群 學 障 的 孩 子,因 為 自 己 的 不 得 法 , 總 是 熱 情 付 出 換 來 灰 頭 土 臉 、 沮 喪 至 極 ! 當 時 , 若 沒 有 李 正 義 校 長 極 力 鼓 吹 和 協 助,絕 沒 有 勇 氣 跨 足 特 教 這 個 陌 生 的 領 域;這 段 苦 學 難 熬 的 日 子 裡,若 沒 有 這 位 永 遠 的 啦 啦 隊,當 論 文 的 魔 咒 讓 人 有 些 厭 煩,頭 頂 巨 大 黑 色 幽 靈 又 不 散 去 時,我 可 能 隨 時 都 會 舉 白 旗 宣 告 投 降 吧 !

上 課 期 間,從 教 授 們 授 課 過 程 中,除 了 讓 我 對 特 殊 教 育 有 更 清 楚 的 認 識 與 了 解,增 添 更 多 對 弱 勢 族 群 的 人 文 關 懷 外,更 進 而 對 特 殊 教 育 懷 有 使 命 感 , 只 期 待 能 讓 老 師 的 愛 傳 下 去 。

論 文 完 成,首 先 要 感 謝 指 導 教 授 魏 俊 華 老 師,在 論 文 寫 作 面 臨 瓶 頸 時 , 耐 心 的 指 導 與 包 容 ; 另 外 , 口 試 委 員 劉 明 松 老 師 與 花 蓮 教 育 大 學 管 理 學 院 林 坤 燦 院 長,於 口 試 時,提 供 精 闢 的 意 見,讓 我 由 衷 感 謝 !

最 後,期 待 這 篇 論 文 能 對 育 有 身 心 障 礙 子 女 的 家 庭,給 予 全 新 的 思 維 與 動 力 , 面 對 各 項 挑 戰 。

李 秀 琴 2008.08.03

(5)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

母親壓力與心理調適歷程之研究

李秀琴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摘 要

家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對於家庭是長期的負擔,因此,在這樣的家庭中,

每一位父母親都有其調適壓力的心理歷程,來面對長時間持續的壓力。然而,這些 家庭多數又以母親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所以在日常管教中,因 為過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相關問題,對母親所造成的衝擊最多與挑戰也最大。

因此,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深度訪談,試圖探索並了解母親面對教 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時所感受到的壓力與因應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母親長期照護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其所感受到的壓力來源,

包括來自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本身角色上的壓力、以及來自父親及父親原 生家庭,和來自學校的壓力。母親在面臨這些壓力時的心理反應,包括:懊惱、自 責、焦慮、緊張、憤怒、疲累、心力交瘁、無助、沮喪、絶望等。

面對這樣的心理反應,母親的調適策略則包括:問題解決取向的因應策略以及 情緒取向的因應策略。經由調適的過程,母親在過動兒身上尋找正向的經驗,包括 因為看到過動兒在生活能力及學習的進步而高興。母親本身為了解決面臨的問題,

不斷的成長與學習,而有了包括認知的轉變、能力感的獲得、努力與學習的展現、

以及用對教導技巧等結果。

關鍵詞: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壓力、心理調適歷程

(6)

The Study of the Stress and Mental Adjustment Process of Mother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Children

Li Hsiu-Chin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Children are long-term liabilities for families. Therefore, every parent in these families has to undergo a mental process to cope with stress that lasts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However, it is normally the mother that takes care of ADHD Children. As a result, in daily discipline, AHDH children related problems tend to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s on the mother and are often the most challenging.

Therefore,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adopted as the study method. In-depth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mother’s perceived stres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when teaching ADHD children.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rces of stress perceived by the mothers who render long-term care for ADHD children include: ADHD children, the expected role of the mother, the father and his biological family, and the school. The mental reactions of mothers when dealing with stress include: annoyance, self-blame, anxiety, tension, rage, fatigue, exhaustion, helplessness, depression, and desperation etc.

The mothers’ response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se mental reactions include:

problem solving focused response strategies and emotion focused strategies. Through this adjustment process, the mothers attempt to find positive experiences with their

(7)

hyperactive children such as being happy for their children who have shown

improvements in life ability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mothers continue to grow and learn to change their perspectives, become competent, demonstrate hard working and learning, and cultivate the right teaching skills.

Keywor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Children、and stress、

mental adjustment process:

(8)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基本概念.............. 7 第二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的壓力問題........... 13 第三節 壓力因應與心理調適 ........... ........18 第四節 身心障礙兒童母親壓力因應之相關研究............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5 第五節 研究程序.........................37 第六節 研究倫理.........................39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0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所感受壓力............42 第二節 面對壓力的心理反應....................53 第三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之心理調適策略 ......... 58 第四節 母親使用社會支持與整體的正向經驗與心得..........71 第五節 綜合討論.........................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79 第二節 建議..... .......... ...........82

(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86 二、英文部分 ..........................88

附錄:訪談大綱

........................90

(10)

表 次

表 2-1 障礙揭露時的心理關鍵模式.........

.......... 23

表 2-2 身心障礙兒童母親與因應策略為主之相關研究

.......... 26

(11)

圖 次

圖 2-1 診斷對家長建構的影響.........

......... 2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 32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 38

(12)

第一章 緒論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可是我女兒的童年卻是一條 坎坷不平、充滿磨難的人生之路。我曾對朋友說過,哪怕一把 火把我家燒得精光,只要能讓我抱著會說話的女兒,只要女兒 叫我一聲爸爸,我就心满意足了。~周弘(2002)

周弘這段話,道盡了天下父母之心,哪怕只是這一點點的希望,在那樣的情 境下,都成為奢求。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記憶中是在學校慶祝母親節的親子遊園會裡,這一天,家長來得相當多,會 場中孩子帶著母親從這一班的攤位到那一班的攤位,看著琳瑯滿目的展售物品,

每個人都洋溢著歡樂的笑容。

在人群中,看到「豪豪」的母親帶著「豪豪」,高興的看著會場中的拍賣過 程,「豪豪」的爸爸---這位熱心的家長,手卻牽著另一位小男童,而這位小男 童看起來有點特殊,所謂「特殊」,是他顯然跟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樣。同事們訝 異的問道:「那是他的二兒子嗎?聽說跟哥哥一樣,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今年要入學一年級」。看那小男孩的動作,好像真有點那個樣子,心裡不由得升 起一股對他父母親的同情與佩服的心情。同情的是為何會兩個兒子都是「注意力 缺陷過動症」,佩服的是面對這樣的情境,所承受的壓力絶對不是一般人所能想 像,而夫妻倆卻那麼堅強、那麼關心孩子-的教育,而且還能投入義工行列,照 顧更多別人的孩子。

台灣目前針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長的壓力、需求及目前資源提供 情形等相關議題,尚未有太多相關的研究出現,而美國也是在一九九○年之後才 陸續有相關的研究。

Campbell (1985)表示美國因為對於家庭醫師運用的觀念較台灣成熟,因此,

在早期介入的觀念下,家長會因而能初步瞭解到臨床上的描述、討論認定的問題 及預知以後的狀況或如何解決等。Kottman ,Robert 與 Baker(1995)提到,通常母

(13)

親會從相關書籍、雜誌、親職工作坊、社會支持網絡、父母訓練方案、醫療人員 及與學校人員(包括老師、學校諮商人員)的聯絡等方式得到所需的幫助。而美 國也有一些研究,關注於父母訓練方案或父母團體對於過動兒家長所提供的幫 助,而國內亦漸有文章討論相關之父母訓練方案。社會工作所關注的是個人在其 所處環境中的良好適應,而過動症兒童在其學齡前,家庭是其主要的互動場域,

學齡期則拓展到以家庭及學校為主。既然家庭與學校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 童成長的兩個主要次系統,而家長與老師亦是系統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 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因此,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成長、

社會適應、人格的養成,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Germain(1984)認為壓力和因應之間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面對壓力時,會產 生因應,然而不當的因應會使壓力持續,並產生更嚴重的壓力(引自羅靜心,

1990)。所以,當家長能有適當的因應方式,則能有效處理因「注意力缺陷過動 症」兒童所產生的問題及壓力。但是,一般家長卻往往在不瞭解「注意力缺陷過 動症」兒童、面對其他相關的壓力(如工作、學校與家人的指責),缺乏有效的 因應策略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時常出現了不當的管教方式、整個家 庭關係呈現緊張、混亂狀態,不但沒解決問題、減輕壓力,反而帶來更多的壓力。

因此,從系統觀點,當系統某一部分改變時,整個系統將隨之改變;所以,若從 兒童的主要生活環境----「家庭」來介入,評估主要照顧者面對眾多次系統運作 下的動力狀況及壓力如何產生,及往後的的因應策略、問題解決的障礙、成功的 經驗、家長所需要的社會支持等,進而找出家長在尋求問題解決上的有效方法,

以形成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相關問題有較好的因應策略。期待主要照顧 者與家庭藉此減少因這些壓力而產生的負向互動、更能藉由尋找良好的因應策略 而增加問題解決的能力。

而研究者在學校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長互動及相關對「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兒童家長的報導中,看到家長與小孩的互動情形、家長面對學校同學 家長與老師的抱怨、處理小孩在學校的問題。加上內心的懷疑,不知如何與家人 討論,害怕去證實自己的孩子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因為這樣的問題而 產生婚姻生活上的衝突等等。諸如此類的情況,更加瞭解家長在面對「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兒童及其所伴隨的狀況時的壓力與無力感,以及面對這種情境及壓力 時,心理調適及轉換的歷程。

(14)

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系統,是人一生當中第一個需要接觸到的世界,

而母親則是在這個世界中影響我們最大的人。在「家庭」這個社會系統中,兒童 歷經最初的社會化歷程及養成最基本的行為模式,使其將來能參與成人的世界。

在家庭中,孩子們將學會如何溝通、如何合作、如何遊戲及如何評價別人。一般 的兒童,除了家庭以外,仍可參與其他的社會系統而獲得學習,但對於「注意力 缺陷過動症」兒童而言,所能接納的人際範圍較一般人狹隘,因此母親對他們的 影響更較一般人深遠。每位母親對其子女都有一個理想的影像,一旦他們發現子 女為身心障礙者時,無論其缺陷是與生俱來或後天形成的,必將產生期望與現實 的巨大差距,陷入失望與悲傷的深淵中。

相關研究指出,身心障礙者家長在得知子女有障礙後,將經過一連串的失落 歷程,Drotar, Baskiewicz, Irvin,Kennell 和Klaus(1975)認為身心障礙者的家長必須經 歷震驚、否認、傷心生氣、適應、重組等五個階段;Opirhory 與Peters(1982)

則指出家長們必須歷經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自責、接受等五個過程;而 主張長期哀傷論的學者Olshansky(1962)則強調,障礙兒童家長們所經歷的哀傷 是長期的,不同於喪親的失落經驗,母親每天都必須要面對著障礙子女,對他們 來說這是一個長期照顧的壓力,因此,其悲傷歷程是長久地持續著的。處於這些 失落狀態中,如果不能做適當的調適,重整家庭狀態,接受子女問題,便可能轉 而影響身心障礙兒童的終身發展(陳昭儀,1995),因此,瞭解「注意力缺陷過 動症」兒童家長如何從失去理想孩子的失落,到敞開心胸的接受「注意力缺陷過 動症」孩子,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議題。

人生最大的挑戰,是處理超乎自己控制之外的壓力情境,在可預期的壓力情 境下,人們較能掌控局勢,選擇適當的方法來面對這些已知的挑戰。但是當人們 所面臨的挑戰,是突如其來的、料想不到的情境時,往往會驚惶失措,久久無法 平復。多數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長們,在得知子女有障礙時,所經歷的便 是這種無法控制的情境。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這段得知子女障礙的悲傷歷程,其實與親人死亡時所需 經歷的歷程有許多雷同之處,Valdez(1995)提到:「一個身心障礙兒童出生,對 父母親來說感覺就如同失去一個正常孩子般的痛苦。」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

(15)

通常不是在父母親的預期下所出生的。研究指出,擁有一位障礙孩童的家長,其 所遭遇到的壓力程度,遠超過擁有一位正常孩童的家長,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 童家長的壓又遠多餘其他障礙孩童的家長。是故,瞭解家長在擁有注意力缺陷過 動症兒童後,如何去調適內心的壓力與沮喪,積極面對子女的障礙問題,是一個 相當值得去探討的議題。

這樣的想法,使研究者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長在面對壓力及支 持等相關的議題想進一步深入的瞭解。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由以上的論述可以瞭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特質所引發學校適應、

家庭互動及管教等問題,確實會使照顧「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母親承受相 當大的壓力,也確實會對母親在身心適應及婚姻關係上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加上 社會制度的不健全、可運用的醫療與教育資源明顯不足,包括:特教師資與相關 教育方案缺乏、兒童精神醫療的資源尚未建立、醫療人力的質與量嚴重不足等(宋 維村、侯育銘,1996),以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在學齡期兒童中佔有相 當多的數目、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相關研究明顯不足,而無法深入 且清楚的瞭解問題所在、以及對母親壓力提出更多可行的解決之道。

因此,期待藉由本研究,從學校教育工作者的觀點,來瞭解在家庭中「注意 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家長所面對的相關問題、壓力的因應以及社會支持的運用 等相關議題。此外,一般對壓力的研究多以傾向負向經驗為主,但從因應策略的 探索,除了瞭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的各種因應策略外,也期待從中 找到曾經使用成功的方法,使得母親在壓力因應的過程成為一種正向經驗,由此 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相關研究提供不同的面向。

根據前述,本研究欲達成下列目的:

一、探討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面臨的壓力情境為何?

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面臨壓力情境的心理反應為何?

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的壓力因應策略為何?。

(16)

四、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使用社會支持與整體的正向經驗與心得。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一詞,是指稱一種發生在兒童及成人的特定發展性疾病, 其症狀包括在行為抑 制、維持注意力與抵抗分心、依情境的要求調節個人活動量(過動或坐立不安)等 方面有缺陷(洪儷瑜,1998 )。本研究所謂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乃指 就讀於台東縣某國小三年級和一年級的二名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

貳、壓力因應策略

壓力是個人所遭受的外在強迫的力量,此力量對個人會構成某種程度的威脅 而擾亂了個人與環境間的平衡、往往使人感到身心不適。而面對這樣的威脅,使 個人必須付出額外的精力以保持身心之平衡。簡言之,壓力的產生,即在於個人 所有的資源無法回應外在環境的要求時(Aldwin,1994)。

壓力因應策略,則是指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壓力事件。個體從感受到外在 刺激,到表現出外顯反應之間的一段內在活動歷程稱之為心理調適(張春興,

1989)。而所出現之外顯反應即為因應策略,而不同的壓力源會有不同的因應策 略。因之,壓力因應策略也是心理調適系統的一部份。本研究所謂之「壓力因應 策略」乃指個體從感受到壓力事件,面對壓力情境時,對其所擁有的資源及可採 取的方式先進行評估,而後採取的行動策略,包括問題取向策略和情緒取向策略 兩種。

(17)

肆、心理調適歷程

心理歷程則指個體從感受到外在刺激,到表現出外顯反應之間的一段內在活 動歷程(張春興,1989)。

本研究所稱心理調適歷程是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在照護「注意 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時,所面對的壓力情境,包括: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照 顧、家庭功能、家庭成員的需求、經濟的維持、夫妻關係、外界的歧視,以及母 親如何維護「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需求等,所產生的心理反應與因應的調 適行為。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

壹、不同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其照顧的需求度,會影響母親的因應行為。

本研究所選取個案,兩個孩子都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為重度感受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母親。但本研究對象僅有一個個案,個案雖育 有兩子均屬「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仍無法代表所有「注意力缺陷過動 症兒童」的母親,研究結果自不能隨意推論。

貳、孩子在不同學習情境下,其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母親心理的因應,

可能有不同的影響,故本研究無法完整說明不同於本學習情境,對「注意力 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母親心理的因應之情形。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相關議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的 壓力知覺、因應策略等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希望從中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相 關的問題有初步的瞭解。

第一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基本概念

所謂「過動問題」是指孩子的活動與情境、年齡、社會文化要求不符合,而 這些問題不是他自願或可控制的。其中過動的問題可分為:「一般過動行為」、

「類似注意力缺陷之異常所導致過動問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洪儷瑜,

1998 )。本研究所探討的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

壹、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定義與類型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是目 前心理異常診斷上的專用名詞,係指一種個體腦部神經系統的發展缺失 ( deficiencies )或異常( disorder ),其特徵是粗心( inattention )、過動

(hyperactivity )和衝動(impulsivity )的程度不適當(楊坤堂,1999)。

Barkley(1990)提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定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一種發 展性的異常,主要特徵是發展性的、不適當的不專注、過動和衝動。通常出現於 童年早期階段,是慢性長期的,此問題並非由於神經生理、感官、語言、動作障 礙、智能障礙或是嚴重情緒困擾所直接造成,這些症狀大多會造成遵守規則行為 或維持固定表現上的相關困難」。Barkley 針對ADHD 的症狀提出五項具區分的 特徵(引自洪儷瑜,1998):

一、不專注:不能專心或注意力表現有問題, 如警覺、選擇性注意力、持續性 注意力、分心注意廣度等。

二、行為抑制困難:或稱衝動,包括快速對情境做不正確的反應;無法延宕對需

(19)

求之滿足;無法遵守規範或指示或是無法在社會要求之情境控制自己的行為。

三、過動:其活動過多的表現除了在動作之外,也包括說話,無法安靜動個不停,

而且他們的活動通常與當時的情境無關,活動過多的表現,像是裝了馬達似 的動個不停。

四、規範行為習得的缺陷:ADHD 兒童不易利用規則習得規範,來抑制自己的 行為,常表現無視規則的存在,出現反抗或不守規則,或是不受先前懲罰經 驗的教訓,或是無秩序感、無責任感的樣子。

五、成就表現不穩定:ADHD 兒童,難以經由先前習得的經驗來規範自己,以 保持穩定的表現,或是因為衝動或不專注,在成就表現極端不穩定,如在功 課、作業或考試上常如此,因此容易被認為偷懶。

1994 年DSM-Ⅳ將過動症分為:過動症混和型、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主要 型、過動症過動—衝動主要型、其他未註明型。其評估準則是由18個問題所組成,

所有的回應回答了受試者在問題中的行為發生次數是否比相同發展階段中的孩 童較多。如果「是」的反應達到 6個或 6個以上,臨床診斷上這個孩子就被認定 為ADHD。總共有兩組題目可以形成三種可能的類型。為了診斷ADHD, 一些其 他的情況必須注意到, 第一、症狀必需在七歲以前發作,因為ADHD 是一種發 展性症候群;第二、症狀必須持續至少六個月以上, 因為ADHD 是一種慢性病,

並非暫時狀態;此外行為出現在二個以上的情境(學校、家中或其他場所);最 後,類似ADHD的症狀並不能歸因於智能障礙或其他精神上失調的原因。如普遍 性發展障礙、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焦慮性疾病、分離性疾病及人格疾病。

ADHD 學生的類型依其症候群區分成下列三類(APA,1994):

一、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不專注型(ADD):

僅出現注意力缺陷,比較退縮,容易做白日夢,活動量不足和害羞,較不受 歡迎但不一定被友伴拒絕。

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過動/衝動型(HD):

僅出現過動或衝動行為:過動:坐著時手腳動不停或身體扭動,離開座位到 處亂跑、過度攀爬,不能安靜地玩遊戲。

衝動:經常在問題還沒聽完就搶先回答,難於排隊等候輪流。

(20)

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綜合型(ADHD):

過動和衝動,行為意志力的不足或反應延宕能力不足,較多的侵略行為、外 向性行為問題,經常變換活動,喧鬧、不遵守遊戲規則,被友伴拒絕。

貳、疾病成因與診斷

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診斷上,是屬於爭議最多的兒童心智疾患,

所謂的爭議最多,是指對於這個病症,在其診斷名稱及病因研究有許多分歧的觀 點,目前最新的診斷標準DSM-Ⅳ置於本計畫書之附錄中(林幼青,1996;洪儷 瑜,1998)。洪儷瑜(1998 )將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研究的發展整理成五 個重要階段:腦傷研究時代(1900-1960)、過動症候的時代( 1960-1969)、注 意力缺陷的時代( 1970-1979)、診斷標準爭議的時代(1980-1989)、整合核心 徵狀的時代。

1900 至1960 年代,過動兒被認為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所引起,因 此以「輕度的大腦損傷」、「輕度大腦功能失常」來概括這些兒童。

1960 至1969 年的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過動兒童皆由神經功能失常所造 成,1968 年DSM-Ⅱ指出這群孩子的問題以過動的行為問題最明顯,因此針對其 癥狀將名稱修改為「過動兒童徵候群」或「兒童時期的過度反應」,此階段專家 強調的是兒童過高的活動量。

1970-1979 年這個階段的特色在於將此症的定義由過動轉到對症狀有較完整 的描述,也因此影響了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Ⅲ)的名稱與定義。此時 期有對藥物治療興起、環境因素的探討行為量表的發展。

1980 至1989 年這階段對此症的診斷標準與次類型的定義有許多的爭議。

1980 年DSM-Ⅲ將此一疾病命名為「注意力欠缺障礙」(簡稱ADD),認為注 意力缺失為其主要問題,並將之分為「伴有過動行為的注意力欠缺障礙」、「沒 有過動行為的注意力欠缺障礙」及「注意力欠缺障礙殘餘型」。1987 年DSM-

Ⅲ-R 修訂為「注意力欠缺過動疾患」,簡稱「過動症」。

(21)

參、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相關的異常行為

ADHD 的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行為的轉變。一般而言當ADHD 年紀 逐漸增長, 行為方面的問題也會增加。一項最新的估計報告,在美國監獄中的 受刑人大約有50% 被診斷有ADHD(Zecker,2002)。

一、ADHD 兒童國小階段的行為表現

ADHD 兒童入學後,在國小階段無法表現安靜、坐好、聽講、遵守指示、

與人合作、組織自己的行為、服從教導、按預定作息做事等要求(Barkley,1990)。

因為衝動,不能等待及不遵守團體紀律,常與同學相處不佳,衝突、打架鬧事、

意外受傷,增加壓力老師。

有些過動兒會合併行為規範障礙、學習障礙, 而且還會有攻擊行為、干擾 教室學習、或從事危險活動,他們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條理、坐不住和無法三思 而後行等行為,都使得他們無法從教育資源中受益。ADHD兒童在學校中有學 業、社會關係和家庭關係等行為問題。家長在這階段常不只操心孩子的行為,也 開始為孩子的功課傷腦筋,尤其是ADHD 兒童很多都伴有學習障礙,他們的學 習因其適應問題而容易招受困難(楊坤堂,1996;洪儷瑜,1994)。

二、ADHD 伴隨的行為異常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 IV)中明確指出三種不同的行 為異常可能伴隨著ADHD( Zecker, 2002)。

(一)、對立性的反抗行為(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簡稱(ODD ):估計大 約發生於60% 的ADHD 兒童中。包括各種爭執及口語上的攻擊行為,但排除肢 體上的攻擊行為。這些兒童經常歷經社交問題,在學校時,因為ADHD 兒童對 立性的行為和不友善的行為常使同儕都盡可能的迴避他們。

(二)、性格異常的障礙 ( Conduct Disorder 簡稱CD):12 歲以後發生最為明 顯,孩子開始顯示攻擊性的行為,如打架、施暴於他人或有野蠻的作風,他們的 行為嚴重到可能觸犯法律。

(22)

(三)、反抗社會型人格異常 ( Anti- 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APS):通 常發生在青少年後期階段,顯示持續性缺乏考量別人權利的能力,有縱火、性騷 擾、打架及其他不合法的暴力行為。

肆、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出現率

雖然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名稱與分類時常隨學者的主張觀點及診療系統的 不同而有差異,但基本的核心問題都一樣:包括孩子注意力不足(inattention)、衝 動(impulsivity)及過動(hyperactivity)。

因此,在1990年Barkely 重新定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如下:過動症有許多發 展上的缺失,這些缺失主要表現在行為的法則及後果的管理及維繫上出現問題,

諸如行為意志,行為啟動、維持作業及刺激的反應及遵行法則等行為上;當行為 的後果延遲、太弱或沒有時,問題更加嚴重。這些缺陷在兒童早期就已出現,且 在本質上是長期性的。雖然隨神經發展上的成熟缺陷會有所改善,但是比起同年 齡的正常小孩來說,缺陷仍然持久存在。通常病發於七歲之前,三歲左右即呈現 此症狀,以男孩居多,且有家族傾向(徐靜、曾文星,1998;林幼青,1996;

宋維村、侯育銘,1996)。

相較美國的發展,台灣在1991年之後才漸漸重視此症,1996 年「中華民國 過動兒協會」成立,1997 年將此症學童納入特殊教育對象。而目前對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的發展仍然在名稱的混淆與爭議、專業服務不足方面的問題;對於此症 的稱呼,在目前有關過動兒的書籍、文章中,洪儷瑜所用的是「注意力缺陷過動 症」,而宋維村與侯育銘所用的是「過動兒」,本研究則使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的名稱(洪儷瑜,1998;宋維村、侯育銘,1996)。

從歷史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瞭解有相當的差異性存 在。對於此症的成因大致可從下列幾方面分析:

一、生理方面:強調額葉功能失調、神經傳導質;基因、染色體異常、藥物作用

(23)

與此症有關。

二、環境方面:人工添加物、糖、鉛中毒、母親服用菸酒、家庭壓力、父母管教 方式、都市化程度等與可能因素的提出,但並未有一個確切的成因,並且這些原 因有的只是與此症有相關,無法確定有因果關係的存在(洪儷瑜,1998)。在對 過動症的診斷上,各國醫師因對此症的看法不同,在診斷時所著重的核心問題也 不同。英國人認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長期的核心問題對解決問題不足、不能 抑制自己的衝動、過早做不適當的反應,保留過動的名詞,不稱為注意力不足症,

治療不強調藥物治療,而強調行為治療的重要性。美國強調注意不足為過動症的 問題核心,加上美國強調個人主義,治療時不偏好行為治療,盛行以藥物治療(宋 維村、侯育銘,1996)。一般在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診斷上,會針對過動的三個 主要特徵: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進行跨情境的診斷、考慮是否有其他伴 隨的問題,以排除是否是因情境因素或其他疾病特徵或障礙,而導致有過動或注 意力不集中的狀況(洪儷瑜,1998)。

由於診斷標準的差異,ADHD 兒童出現率的估計不一, 其出現率從3-5 %

( Barkley, 1990; McKinney, 1993 ) 至20 % ( Breen &Altepeter,1990)的推估都 有。使用不同的標準也會有不同的出現率。

宋維村等人認為鬆的標準可以得出10% -20%的出現率,嚴格的標準會僅有 1-2% 的出現率, 一般而言國際疾病分類系統(ICD-10)所診斷的出現率會小於美 國精神病理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DSM-IV)的標準(宋維村、侯育銘,1996)。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出現率會因性別而有差異,一般發現男生多於女生, 男 女兒童的比例是3: 1( APA,1987), Hung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生, 發現男生 之出現率約為女生的七倍。一般而言,男女生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比率約為 7 : 1, 可能是男生比較會出現攻擊或破壞行為, 所以被轉介出來的機會就比 較高,出現率的估計也會因年齡不同而異, 年齡的差異在男生較為明顯, 十一 歲的出現率為10%,12-16 歲的出現率為7 % , 但女生的出現率在年齡的差異

(24)

並不明顯 (引自洪儷瑜,1998) 。

第二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的壓力問題

壹、 壓力的定義

「壓力」這個名詞,最初源自於自然科學,根據物理學及工程學原理,對壓 力的定義為:壓力是個人所遭受的外在強迫的力量,此力量對個人會構成某種程 度的威脅而擾亂了個人與環境間的平衡、往往使人感到身心不適。而面對這樣的 威脅,使個人必須付出額外的精力以保持身心之平衡。簡言之,壓力的產生,即 在於個人所有的資源無法回應外在環境的要求時(Aldwin,1994)。

程一民(1996)根據各家學者對壓力的看法,整理歸納出三種定義:

一、刺激取向

這個取向的主要關注的焦點在於,什麼事件或情境造成壓力,是重原因論 的。此派學者觀點認為,壓力來自環境中的重大改變、影響個人重大事件、日常 生活困擾等外在事件。壓力為因應心理、社會的要求,而引起個人緊張或對個人 產生威脅。

此外,也認為壓力是一組「原因」或刺激,因此,重點在於分辨各種情境的 刺激,強調壓力源的重要性。但是並非所有的刺激都會對個人產生壓力。所以,

這樣的觀點僅指出壓力的某一部份,而無法完整解釋壓力形成的歷程。

二、反應取向

此派學者觀點認為,壓力是個體在面對環境的刺激時,為回復原來的平衡狀 態所產生的反應。

所以,因為外界環境的刺激,使有機體產生反應。這樣的觀點重點在於對刺 激的反應,但並不特別強調個體在面對不同壓力時會有不同的反應。

(25)

三、刺激—反應取向

此派學者觀點認為,壓力是個體藉由認知評估環境刺激時,介於個體與環境 間交互作用的關係,當個人覺知到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無法處理環境的要求時,就 會產生壓力。

這樣的觀點說明刺激與反應的互動屬於簡單的交互關係(interaction),此兩 個變項是獨立的。Aldwin(1994)由這個觀點加以引伸出轉換(transaction)的觀點:

環境、個人、因應等壓力媒介之間的運作,即壓力的形成過程中,此三者並非線 性的、單一的造成情緒的知覺,而是在轉換的過程中,三者互相影響,即環境影 響個人,個人的因素也會影響環境與對環境要求的反應,對壓力的反應也會影響 個人及原本的環境。所以,壓力的形成與因應是動態的過程,任何的交互影響模 式都會不斷的改變,但並非所有的壓力都會造成負向的結果(Aldwin,1994)。

貳、 壓力評估(Stress appraisal)

所謂「評估」,指的是個人對於某件事及對該件事的反應所做的評價和判斷,

是聚焦於對這個事件意義的判斷。而在壓力形成的過程中,認知評估是「在環境 要求、個人資源和可選擇途徑的連續互動中,個人對它不斷地做評價式的判斷」。

這些評估或判斷會影響到個人的壓力反應、所經驗的情緒、和適應的結果,因此,

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個人也必須經過評估的過程,才能決定此事件是否形成壓 力。評估過程會影響個人對壓力事件的反應層次。不同人格特質、環境因素、不 同壓力源事件的變數下,人們會有不同的反應。

參、「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感受到壓力的問題

家中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家庭,母親及家庭面對這樣的特質的小孩,

往往比一般的家庭有更多的壓力。小孩較難照顧的特質,往往會影響親子之間的 不良互動,而面對小孩過動的特質及伴隨而來的行為、學業問題帶給母親的困 擾,使母親容易採取負面的應對方式。國外的相關研究亦指出,注意力缺陷過動

(26)

症兒童的特質,加上伴隨而來的行為與管教問題,往往會衝擊父母角色下的父母 能力及對父母角色的滿意度,尤其長時間與兒童互動,承受了極大的情緒壓力 。 在與兒童問題行為與管教的互動中,在親職困擾、親子衝突與家庭敵意上與一般 家庭有顯著的差異,也因此產生了父母之間的婚姻適應問題(Johnston,C. ,1996)。

Mash 與Johnston(1983) 等學者指出家中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通 常是母親首當其衝感受到壓力,因為母親是小孩的主要照顧者。所以,Kottman 等人(1995)的研究指出:有88%的過動兒童的母親擔心小孩在學校的情形、表現、

自尊、社會技巧及未來適應等問題。相關研究亦指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 家長在社會生活、教養上皆較有負面的衝擊與壓力,進而增加親子間的衝突與管 教上的阻礙。管教時,呈現家庭、個人方面的痛苦,因此,所形成的壓力,往往 影響家庭功能的運作 。不但對親職的資源(parentingresources)有挑戰,且對負 面的親子互動提供了催化劑 。容易出現低自尊的狀況,尤其年輕的媽媽容易有 高度的壓力、自責、社會隔離的感覺 ( Mash & Johnston ,1983)。因為注意力缺陷 過動症的特有缺陷,容易形成不和諧的親子互動,使得他們在青少年期與成年後 比一般人更容易有不適應行為(犯罪、吸毒、精神疾病等),在對過動症兒童與 非過動症兒童的家庭的對照研究中,發現兩組的親子互動方式並非完全相同,主 要差異在於孩子的症狀行為引發了不愉快的親子互動(徐秀宜,1996)。

除此之外,母親帶著過動兒尋求醫師診斷、治療的過程,也會由於對醫師診 斷的不甚確定,對醫師的期待不一與對醫師診斷的一知半解,而有來自與專業互 動上的不良經驗(江家榮,2000)。

綜合學者的研究,研究者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的壓力大致整理出以 下幾點:

一、認知的壓力

母親感受到因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所引起的壓力,但卻又不清楚原因時,

會尋求其身邊資源的協助(如親友、非相關專業者),但這些意見並不一定對注 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管教絕對有用。因此,在正式尋求專科醫師診斷之前,對

(27)

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這些特質所引發的問題,往往以錯誤的方法予以對 待,無法有切合實際的期待。所以,要家長願意將孩子帶到醫院接受診斷也是一 種壓力。之後,在診斷過程中,面對不同心智專科醫師,對兒童的診斷往往不盡 一致,這種模糊不清的結果,家長不知道以什麼觀點來看待孩子的狀況,也是一 種壓力。而當診斷確定後,家長也會再度面臨對疾病適應的問題,除了要瞭解何 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外,也要接受自己的小孩有這樣的疾患,並且對於注 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在日常生活、學校適應及功課上的期待,也必須隨之調整。

二、心理的壓力

家中有患病的兒童,母親往往承受最多他人的責難與自責,而產生低自尊的 狀況。再加上面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過度的要求、無力處理在學校適應、家 庭中管教的問題而產生挫折與憤怒的感受、疲倦及不耐煩的感覺,這些心理的狀 況及造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在心理層面的壓力。

三、生理的壓力

為照顧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母親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有時為了讓他吃 完一餐飯或完成一份功課,母親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常常是在嘶吼、怒罵中 度過,結果弄得雙方不但情緒不好,更讓母親有筋疲力竭的感受,更何況母親尚 有其他的家務工作。因此,這些對母親生理上的耗竭所產生的失眠、疲倦、胃痛、

頭痛或健康狀況變差等,回饋到母親身上,使母親因而感受到壓力。

四、社會的壓力

因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在注意力及行為控制等方面的缺陷,使得母親除 了在家中必須多花心力予以管教之外。如前言所說,也必須尋求更多資源的協 助,如家長訓練團體、兒童的相關治療等各種課程,此外,還必須往來於學校、

醫院之間,在與這些資源互動時,因為彼此觀點或期待的不同,在溝通、協調上 產生了相當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也造成母親的壓力。此外,由於母親在照

(28)

顧上的壓力、心理呈現低自尊的狀態,使得母親放棄或縮減原本與其社會網絡的 聯繫,而呈現社會隔離的狀態,這樣的結果,使得網絡中的資源與支持無法進入。

五、家庭的壓力

(一)親子互動的問題:面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首當其衝即是兒童在 家中與家人互動所產生的問題,在母親與兒童方面,因為母親是主要照顧者,所 以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日常生活、行為修正、學校功課等事件上的管理 時,彼此之間就有許多的衝突,增加彼此關係的緊張。此外若家中有一人以上的 小孩,則手足之間在規範的執行、手足互動的衝突,往往造成手足間、子代與親 代間的衝突與問題。

(二)親職功能不足:在面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行為與情緒管理上,母 親往往需要額外的技巧,才能讓他在較有結構的生活環境中,對生活行為有所依 循,但這些技巧並不是生而俱有的。一旦母親無法有效的管理時,往往會有相當 大的挫折感,進而對母親角色的否定。

(三)經濟的壓力:家中若有一個較難照顧的小孩,常常是保母或托兒所的 拒絕往來戶。這樣的情形下,往往是母親必須從職場上退下來,成為專職的家庭 主婦,在家中帶小孩。家裡一旦少了一份收入來源,對家庭的經濟也會有不小的 影響;此外,許多父母為了讓小孩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或為了對過動症狀的控 制,也必須在坊間如感覺統合、遊戲治療或補習教學的課程上花費不少。

(四)家族系統的衝突:在家族中,在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狀況沒有切 身體驗之餘,總會認為是母親教養上的問題,或者不願讓父母帶小孩前往醫院接 受專業的治療。這樣的情形,除了備受指責之外,並無法從家族系統中得到正向、

有益的協助。

(五)婚姻問題:在許多相關研究中皆顯示,母親在面對照顧小孩的壓力時,

丈夫的支持與母親的壓力有顯著的負相關。但是,父親與母親在教養小孩方面常

(29)

常出現不一致的狀況,這些不一致不但對小孩管教產生負功能,在夫妻彼此爭執 中產生更多衝突點,使得婚姻適應上因為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養而有更 多的困難與壓力。

第三節 壓力因應與心理調適

壹、 壓力因應的理論

一、Selye 的GAS 理論

壓力源的產生,使個體產生反應,這個適應的歷程,Selye 稱之為「一般適 應徵候」(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Selye 並將壓力適應的反應歷程分 為三階段(引自俞筱均,1996):第一階段為警覺反應期;第二階段為抗拒期;

第三階段為耗竭期。

(一)警覺反應期(alarm reaction)

個體面臨一個突然或不適應的壓力或刺激情況,使個人無法適應,便會因原 壓力高其所知覺到的壓力而發出警報,並將此訊息傳達至全身。

(二)抗拒期(stage of resistance)

若個體持續在壓力環境下,抗拒期便會出現。個體將運用其資源集中抗拒此 一壓力刺激,個體此時的適應能力超越平常的應付能力。而第一階段的焦慮、恐 懼現象會消失。此時期的抗拒是因應成敗的關鍵,若個體所選擇的因應有效,則 身體會回復平衡狀態。

(三)耗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

若壓力源持續過久,個體無法排除或抗拒,則進入此一階段。此時個體的抵 抗力降低,會有感覺到絕望、消極、無生機、健康衰退等症狀。因此,長期在壓 力的刺激下,則會減低因應能力,導致身體不良的作用。

(30)

綜觀上述Selye 的GAS 理論的反應歷程,就母親處於家中有注意力缺陷過動 症兒童的壓力之中所反應的狀況;當母親覺知到壓力之後,是否會有抗拒或因應 的行為出現?而處於第二階段時,母親是否會在行動上運用具有的內外在資源來 因應所覺知到的壓力,或者對壓力有不同的詮釋?當母親一直處於親子管教的壓 力或其他的相關壓力事件的加入,如來自學校方面、親友指責的壓力時,是否使 一直處於壓力狀態,而進入「耗竭期」?長期處於壓力之中,是否會使抵抗壓力 的能力降低,而有消極、挫敗、自我否定的感覺,甚至會產生疾病的症狀?隨著 本理論所引發的相關問題,研究者將在資料的收集中對這些問題進行瞭解。

二、認知因應模式

Lazarus 與Folkman(1984)認為壓力和因應都是認知評估的動態過程。所提 出的「壓力因應過程標準模式」(standard model of stress process)對壓力因應歷 程有清楚的描述 ,整個歷程包括五個主要部分:(一)可能發生的壓力事件;

(二)初級評估;(三)次級評估;(四)因應方式;(五)身心健康的適應結 果。茲分述如下:

(一)可能發生的壓力事件

包括重大事件與生活瑣事,範圍很廣。包含重大事件例如:重大意外災害、

夫妻離異。以及日常生活瑣事像課前的準備、繁瑣的家務等。

(二)初級評估

個體遇到壓力時,會運用認知系統以評估事件對其所產生的意義,評估可 分初級、次級評估。初級評估主要在評估所遭遇的事件對個人是否有危險性;同 時判斷所帶來的改變究竟是無關緊要、正向影響或具壓力性。

(三)次級評估

指個人在面對壓力情境時,對其所擁有資源及可採取的因應方式予以評 估。因應資源包括個人內在資源(如:健康、經歷、解決問題的技巧)、個人外 在資源(實質資源,如:金錢、工具、設備、社會支持)。可採取的因應方式有;

直接行動、尋求資源、接受、放棄等。

(31)

(四)因應方式

個人處理壓力事件的方式分為兩種:情緒取向的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與問題取向的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前者指的是個體為調節 情緒而採取相關的認知或行動,如:選擇性的專注、對事件重新賦予新定義、逃 避、保持距離、自欺等。其目的不在改變環境,而在調整壓力源對情感造成的影 響,促使個體對環境再評估,此過程已具有因應的功能,如:將焦點放在負向結 果的正面意義,以減緩壓力對情緒造成的衝擊。而後者是以直接行動處理壓力引 起困擾的問題、改變環境中的壓力源、改變內在心理歷程。其重點在於設法消除 外在環境的壓力、增加自我資源、經由外在行為或內在心智來解決問題,並且不 一定侷限在有效與否。

(五)適應結果

適應的結果可從社會功能、幸福感(morale)、身心健康三方面的情況予以瞭 解。其中幸福感指的是在長期對壓力的經驗與評估而形成適應的結果下,個人如 何看待自己及其生活的狀況,是否感受到快樂、幸福。如何評估壓力、自己的因 應,以及是否有習得無助感,都會影響個人在壓力的歷程之後,如何看待自己與 環境。

Folkman 的認知因應模式是以關係和過程為研究取向,而過程取向的研究有 以下的意義:一、強調人與環境的關係是動態的;二、人與環境間的關係是雙向 的,彼此會互相影響(程一民,1996 )。所以,在不斷變動的關係之下,我們 不一定永遠處在受迫的壓力情境中,個體可以經由與環境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壓力 的狀態。而個體對壓力情境所做的改變與努力,會形成回饋的關係,使得人們因 在壓力的因應中,對個體與環境都形成改變。

由壓力因應過程模式來看過動兒母親在壓力因應過程的狀況,通常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兒童母親所面對的壓力幾乎都是來自日常生活中,因與注意力缺陷過動 症兒童的互動而產生的壓力狀況,如生活常規的教導、手足的爭吵等,而在前面 也提到,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的瑣事,對人的影響與威脅往往更大。

貳、壓力因應策略

因應策略會隨著壓力的來源不同而有差異,Chesler 和Barbarin研究癌症病童

(32)

父母的壓力和因應上發現,父母有知識的壓力時,會去尋找資料、尋求協助(引 自歐滄和,1995);有工具性問題(包括家務處理、經濟問題)時,採問題解決、

尋找資料、尋求協助之因應策略;有人際問題時,會尋求協助、採樂觀或否認的 方法;在情緒問題上,採否認、接受、尋求宗教慰藉等情感型的因應策略(羅靜 心,1990)。

因此,不同的壓力源會有不同的因應策略。一般人會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 壓力事件,同時,也顯示出人們在因應壓力時能使用多種因應策略的複雜性,相 關研究也指出因應策略的複雜性與困擾的減少有關(歐滄和,1995)。

Folkman 和Lazarus 在1980年 將具體的因應策略依功能分成「問題取向」和

「情緒取向」,前者是指藉理智行動或改變環境中的壓力源,以改變對壓力的反 應;而後者指藉著精神上的努力,以保持對情緒的控制、減輕對痛苦的感覺。兩 人亦在1985年對大學生之因應策略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的因應策略可分成三 類:問題取向的因應策略、情緒取向的因應策略和折衷方式的因應策略。(引自 羅靜心,1990)。

Justice也融合其他學者的觀點提出「因應矩陣」(coping matrix)的方式說明 因應資源與因應方式,將因應的方式分為問題取向與情緒取向(引自歐滄和,

1995)。

問題取向指的是如分析問題的成因、擬定行動計畫並確實執行、思考一些變 通的辦法去處理問題、分析不良的後果作最壞的打算。情緒取向指的是減少情緒 上的憂傷,如逃避、保持距離、選擇性注意、正向比較、負面的扭曲事實等。

參、心理調適

許多研究都指出,父母在接受子女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診斷之前,必 須經過一連串的適應歷程(Seligman,1991)。而這些研究也指出,父母接受子女 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歷程,類似接受親人死亡的歷程,家長在接受障礙子 女之前,必須先為失去一個正常子女而哀悼。

(33)

一、階段論(The stage model)

1950 年代末期,專家學者們紛紛以階段論來解釋障礙兒父母的適應過程,

這些學者發現,障礙兒家庭適應的過程與哀傷歷程相仿,因此開始嘗試以哀傷歷 程解釋障礙兒童家長的適應階段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 研究段。Drotar, 等人(1975)認為身心障礙者的家長必須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一)震驚(Shock):大部分的家長在得知子女被診斷為障礙者時的第一個反應都 是震驚,因為他們所期望的是個正常的孩子。

(二)否認(Denial):家長會試圖從得知子女為障礙兒的震驚中逃離開來。

(三)傷心、生氣、焦慮(Sadness, anger, anxiety):伴隨著否認而來的,最普遍的 反應是極度的悲傷。

(四)適應(Adaptation):最後,父母們的情緒平息下來,開始有能力去關心、照 顧子女。

(五)重組(Reorganisation):正向的,長期接受最後的發展,罪惡感也會隨著時 間降低。

而Cunningham(1979)則將障礙兒童父母心理調適的階段、各階段的特徵及需 求整理成下表 2-1:

(34)

表2-1 障礙揭露時的心理關鍵模式

父母被告知 心理關鍵 特徵 需求

震驚階段

(Shock phase)

情緒解組:混亂、行動 停頓、不相信、不合理 的想法

同情和情緒支 持

反應階段 (Reaction phase)

表現出:悲傷、悲痛、

絕望、焦慮、攻擊、拒 絕、沮喪、罪惡、失敗、

防衛機轉

傾聽、透過口 語宣洩、同情 但誠實、面對 肇因

階段間頻繁 的變動

調適階段

(adaptation phase)

現實被喚起、家長開始 問「能夠做些什麼?」

「我如何幫助我的孩 子?」

在醫療、教育 處遇及未來上 可靠而正確的 資訊

定向階段

(orientation phase)

家長開始組織、尋求協 助和資訊、計劃未來

在處遇上提供 定期的協助和 指引。

變動危機結束 (Crisis over)

提供適切的服 務

資料來源:Dale, 1996, 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p.57

(35)

二、長期哀傷論(The chronic sorrow model)

長期哀傷論由Olshansky 於1962 年提出,Olshansky 認為,障礙兒童父母所 經歷的哀傷是長期的,並非階段論所言,於適應階段後不再經驗痛苦的情緒。不 同於喪親的失落經驗,父母每天都必須要面對這障礙子女,應付著因障礙子女的 出生所需面臨的各式各樣地問題,因此,其悲傷歷程是永無止盡的持續著的。無 論父母調適良好與否,都必須在孩子往後的發展階段中經歷哀傷。對每位家長而 言,調適是個長期的過程,一位家長持續的為子女的障礙感到難過,代表著他仍 然關心著自己的孩子(Dale, 1996)。而障礙兒童父母所必須經歷之哀傷,之所 以不同於一般喪親者,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期待的理想孩子之死不同於真實孩子之死。

(二)許多父母確認孩子有障礙並非在生出的當下。

(三)父母過了哀悼的階段應仍被允許有哀傷的空間,並且他們也需要滿足孩子 的需要。

(四)父母所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心理層面的也是實際生活層面的問題(張英 熙,1998)。

三、個人建構論(The personal construct model)

與前兩個理論相較,個人建構論強調家長認知上的反應更勝於情緒上的反 應。個人建構論認為,每個父母在面對子女障礙時,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因為他 們以不同的方式來解讀這個狀況,而每個人的解讀方式都與他先前的經驗有所關 聯(Dale, 1996)。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以自己內心的建構模式,來預測周遭 事物。父母在懷孕時期,會建構孩子的未來、孩子的形象,還有未來的家庭生活。

家長會期望或至少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正常」的孩子。因此,當診斷出孩子有 障礙時,家長將陷入極端的危機及焦慮中,因為這是超乎他們建構之外的狀況,

他們將處於一個混亂而不確定的狀態。診斷對家長建構的影響,見圖 2-1。

(36)

經驗期望

診斷

「建構」世

界的模式

混亂 不確定

圖 2-1診斷對家長建構的影響

資料來源:Dale, 1996, 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p.60

根據個人建構論的假設,經過最初的混亂反應後,家長可能會重新建立架 構,以瞭解孩子的狀況。他們可能會開始問問題,開始試圖去瞭解障礙的成因、

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以及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等。漸漸地,家長們會重新 定位自己所處的情境,調整自己的狀態,他們可能開始對孩子的狀況及未來清楚 的想法,也會開始評估有哪些資源能協助自己照顧孩子。

第四節 身心障礙兒童母親壓力因應之相關研究

母親在面對身心障礙兒童時,壓力主要反應在身體及情感上,因為生殖者角 色而受到內心責任、意義歸屬,出現自責與他責現象,對孩子美好期待與事實的 落差,加上因不瞭解所帶來的想像恐懼,憂心遺傳、未來的何去何從(就學、就 業與安置);有時卻又不願主動求助資源,卻也不知如何教養,夾雜在照顧孩子 與家庭、家務、家人等角色間,母親面臨多重角色的負荷,及角色衝突的調適。

國內多數有關家庭面對身心障礙兒童壓力的研究,焦點大多鎖定在母親的角 色及所感知的壓力來作探討,可見母親角色是家庭壓力的關鍵人物。因此,研究 者將有關身心障礙兒童母親壓力之相關研究,臚列於后:

(37)

表2-2 身心障礙兒童母親與因應策略為主之相關研究(續下表)

作者

(筆劃) 論文篇名 類別 探討重點 研究

方法 研究發現 利慶松

(1992)

自閉症患 者母親之 身心壓 力、生活 適應與服 務需求

自閉 症

母親壓 力、生活 適應需求

問卷 調查

生理壓力高於心理壓力,且 有生活適應上的困擾,為有 提供相關服務與資源,才能 降低身心壓力、減輕生活適 應困擾。

汪麗真 (1994)

自閉症兒 童母親教 養壓力、

親子角色 適應與教 養服務需 求之研究

自閉 症

教養壓 力、親 子角色適 應與教養 服務需求

問卷 調查

兒童行為困擾與母親親職 角色適應困擾兩項。後者由 高至低為:想教不知如何 教、照顧他擔很多心令人憂 煩、無法負荷、往來醫院與 家庭令人疲憊、特殊生活習 慣使人無力感。

林媼彩 (1994)

台北市智 障青少年 母親壓 力、身心 症狀與資 源之探討

智障 母親壓力 問卷 調查

壓力來自不知如何教導孩 子,其次是孩子判別是非能 力差,怕會被利用,對未來 的不確定(畢業後的出路、安 置),整體壓力是對未來的擔 憂。

(38)

表2-2 身心障礙兒童母親與因應策略為主之相關研究(接上表)

周治蕙 (1992)

養育一至 兩歲唐氏 症嬰幼兒 母親之調 適行為

唐氏 症行 為

母親調適 深度 訪談

由高至低為1.認知行為:包 含確認(確定、詢問、預期、

推想)、比較、評價(正向、

負向)。2.處理措施:包含積 極的趨向性行為(親自處 理、尋求支援)及消極的迴避 性行為。3.情緒反應:包括 表達性情緒(正負面)及調整 性情緒。

黃玉苹 (1998)

腦性麻痺 患孩母親 的壓力、

因應方式 與健康狀 況相關性 之探討

腦性 麻痺

母親的壓 力、因應 方式

問卷 調查

1.問題取向:最常被使用2.

情緒取向3.逃避取向。母親 職業、家庭收入、疾病嚴重 度、疾病型態、相關缺陷及 復健治療與因應方式有關。

莊美娥 (1995)

多重障礙 兒童與母 親的個人 特質對壓 力認知與 心理調適 之影響研 究

多重 障礙

母親的個 人特質vs 壓力

問卷 調查

母親的個人特質對壓力認 知與心理調適沒有相關,但 家庭收入對母親的心理調 適有影響。

(39)

表2-2 身心障礙兒童母親與因應策略為主之相關研究(接上表)

莊竣博 (2000)

發展遲緩 兒童之母 親的孩童 概念及其 家庭關係

— 一個 應然與實 然的交 錯,從接 受到認同 的歷程

發展 遲緩

母親認同 歷程

深度 訪 談、田 野觀 察

對「孩子的發展掌控」(孩子 徵狀特徵呈現、照護教養策 略及相關專業資源三面 向)、「家庭的發展調適」(夫 妻角色分工與調適、經濟資 源供給予分配和親屬系統 連結互動)有所改變。

鄭洵華 (1986)

智能不足 兒母親壓 力知覺與 身心適應 之研究

智能 不足

母親壓 力、適應

問卷 調查

採用逃離— 躲避因應策略 的母親壓力較高,而社會支 持並不影響母親壓力知覺 與身心適應,且社經地位愈 高者愈傾向用計畫性解決 問題及隔離因應策略。

蔡淑美 (2003)

智障兒母 親之照顧 者緊張、

社會支持 與憂鬱的 相關性

智障 母親壓 力、社會 支持

問卷 調查

照顧者緊張、社會支持與憂 鬱呈現相關性,造成照顧者 緊張原因:在智障兒童日常 生活上,母親健康狀況、社 會支持、參與照顧時間具有 影響。

(40)

表2-2 身心障礙兒童母親與因應策略為主之相關研究(接上表)

蘇玲慧 (2004)

身心障礙 兒母親的 生命經驗 初探

身心 障礙

母親生命 經驗

深度 訪談

因個人特質與社會條件不 同而有差異,母親遺憾主因 是障礙兒身心發展受限,難 忍孩子受到主流社會歧 視,國家支持體系未發揮照 顧功能,母親須長期擔任主 要照顧者角色。

上述多數研究焦點鎖定在某類特定疾病,且以母親的角色及其所感知的壓力 來作探討,可見母親角色是家庭壓力的關鍵人物。一般家庭之中,母親是教養孩 子的主要工作者,但母親形象使女性在工作與家庭間產生矛盾,因個人特質與社 會條件不同而有差異,雖然歷經不斷主動調適後建構,但自我主體逐漸喪失,照 顧者角色對母親造成很大影響,有身心負擔、經濟的負擔、社交休閒生活受限、

家庭關係改變。照顧者因心理壓力大而常有輕生念頭、旁人閒言閒語造成情緒負 擔、病患擾人舉動讓照顧者對別人產生愧疚感、夫妻生活失和,造成母親角色緊 張。但是,礙於障礙兒身心發展受限,而政府支持體系未發揮照顧功能,故母親 須長期擔任主要照顧者角色。

許多探討家庭壓力的研究將母職壓力視為家庭壓力的主要來源,綜合上表之 研究顯示,母親主要的壓力源如下。

一、母親本身

母親的壓力主要反應在身體及情感上,因生殖者角色內心責任的影響,出現 自責與他責現象,對孩子美好期待與事實的落差,加上對疾病不瞭解所帶來的想 像恐懼,憂心遺傳、未來的何去何從(就學、就業與安置);有時卻又不願主動求 助資源,卻也不知如何教養,夾雜在照顧孩子與家庭、家務、家人等角色間,母 親面臨多重角色的負荷,及角色衝突的調適。

二、患者照護

(41)

幾乎所有母親壓力最大的來源就是來自於患者的身體狀況。患者因疾病所產 生身體結構與功能改變、疾病典型狀況等造成原因及歸因,因此,母親要了解疾 病的特性及照顧方法,生活照顧、生活自理等日常生活照顧,加上患者的心理調 適問題及問題行為所造成的人際困擾等,均費時傷神;患者特殊的身心特質讓母 親的生理壓力高於心理壓力。

三、家庭

來自家庭所帶來的壓力最常見的是與父職或婆媳之間價值差異衝突。根據家 庭系統理論,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因患者產生的衝突,患者的醫療過程如往來家庭 與醫院或復健、求醫等,生活起居照護及社會互動,加上額外的經濟支出,均會 造成母親壓力。

四、社會

社會大眾的眼光,對於患者母親帶來的負面影響多於正面鼓勵;母親擔心增 加其他人負擔或遭到拒絕而不敢主動求助於他人,負面的烙印帶來焦慮、退縮及 挫折的心理壓力。

五、醫療

若孩子的身體狀況較差,則會尋求較多的醫療照顧。從最初的發現異常、尋 求解答、等待宣判到確定病情;之後的醫療措施矯正復健或未來預後,種種的過 程接需要在醫院間來回往返。對於孩子的未來會產生不確定感,若和醫護人員的 互動不良,沒有得到他們的支持,皆易引發母親心理、情緒與人際關係的緊張。

母親的壓力源與其為主要照顧者息息相關,不僅母親本身以外的生理、心理 衝擊,還牽動與母親有關的家人、配偶、公婆或親子等家庭系統,進而影響患者 照護、家庭互動、社會人際關係及醫療行為等,讓他們因與母親交互作用而滋生 壓力,除了家人的情感、社會上的衝擊及人際關係,連整個外在的生活系統更是 受到波動。因此,母親知覺到的壓力愈高,整個身心狀況愈差,所感受到的社會 支持愈少,心理調適行為相對愈差。

(42)

綜合以上研究的結論發現,個體經由認知評估後,面對問題情境時的因應方 式,大約可分為兩種,一是以問題為導向,另一種是以情緒為導向。面對問題情 境的行動策略,包含積極的趨向性行為(親自處理、尋求支援)及消極的迴避性行 為。

針對以上研究的結論,一般壓力因應方式,其中有些可以解決壓力來源,有 些或是只能降低身心的壓力感受。而選擇將問題擱置不理者,往往導致壓力問題 日益複雜,身心遭受嚴重傷害。

家庭面對壓力時應採取較積極的因應策略,坦然面對問題親自處理、或尋求 相關資源,支援協助解決問題;不應消極的迴避問題,否則,問題不但無法解決,

往往還延伸出家庭的其他問題。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母親長期照護過動兒 的心路歷程,因此,研究者透過文獻的探討,並配合本研究的目的及相關研究 問題,來構成本研究的架構,如圖3-1-1。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

母親所知覺到的壓力

1、來自過動兒 2、來自母親本身 3、來自家庭 4、來自其他系統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

母親的因應壓力策略

1、問題取向 2、情緒取向

壓力因應的結果

1、整體性的正向經 驗與改變 2、社會支持的運用

與看法

圖 3-1 研究架構圖

數據

圖      次
圖  2-1診斷對家長建構的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