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領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領導

一、領導的定義:

「突出的個人是國家繁榮的關鍵」(大前研一,2006)領導係指在「管理 者的職權下,積極影響他人與運作系統,來達到既定目標的能力」(林公孚,

2004)。而領導是使組織不斷進步、發展、生存的核心要素,成功的組織,端 賴有力的領導(陳文隆,2002)。領導是一門大學問,而領導人的特質往往是其 成功的要件;特質,有一部份是天生的,卻也可依賴後天的培養。然而現代社 會的領導典範已由原先強調理性、科技、線性、量化等特質,逐漸轉向重視意 義、價值、多元、人性等後現代社會的領導典範(postindustrial leadership paradigm)。社會學者孔恩在其大作「科學結構的革命」中也強調典範的轉移;

因此,許多領導學者開始對領導進行新的思考,為因應領導典範的變遷

(paradigm shift)。換言之,隨著領導多元觀點之發展,領導將出現在每一個 層級、每一個執行團隊、每一位個人身上,昔日英雄式的領導人被期望他是比 我們睿智的、有勇氣的、無所不知的,然近期研究顯示「分享領導責任」與「對 同仁的增能與授權」將更促進工作效率(單小琳,2001)。領導是「影響團體 朝向目標之達成」的能力,影響力的來源可以是正式的,諸如伴隨著組織管理 階級職位所附與的領導權力。不具制裁力的領導(Non-sanctioned leadership)

是來自正式組織結構之外的影響力。

所以,領導係指一個人對其他人的影響,我們可從國內外研究領導的專家 學者們對領導所下的定義中得知(如表 2-1);換言之,管理者是否能發揮「群 策群力、以竟事功」的管理功能,端視其具領導能力之良窳。然而,隨著

知識經濟轉化為資訊信息時代之來臨,領導特質理論亦有重新思維之空

Blanchard 1988

認為領導是指在一特定情境下,影響他人或團體去努力

鄭伯壎 1995 華人家長式領導定義,其理論包含仁慈(benevolence)、

德行(moral)及威權(authoritarianism)等三種面向 House 1999 認為領導是一種能影響及激勵別人的能力,並讓他們對

影響作用的因素,便是領導(leadership)。

約翰‧麥

7

8

反應方式。

(四)陳仲庚和張雨新(1994)認為特質是用以探求人們心理上不同於他人又 相似於他人的原因。

由以上可以發現,人格是由多種特質所構成,並不是只有單一特質,是個 人可以與他人區別的一種持久性的特徵、屬性,而這些特徵與屬性若以結構觀 點來看,是指一個持續的構面(例如:社交性、獨立性、成就需求等),可以 解釋不同情境下一個人行為的「一致性」。然而,人格也決定了人與環境的互 動模式。人格在不同時間、情境時,所表現出來的獨特心理特質,將決定個人 適應環境的行為模式及思考方式,使個人具有與他人相異之處。

由此可知,人格特質的內涵主要包括了個人的行為、持久性與多種特質的 意義存在。當個體的行為處於多種不同的情境下,所產生持續且一致性的特徵 反應,我們稱為人格特質(Costa and McCrae, 1989)。

四、五大人格因素特質論:

1981 年 Goldberg 提 出 的 「 基 本 字 彙 假 說 」 (fundamental lexical hypothesis),認為人際互動中重要的個性差異會形諸於語言,因此個性的差異 可以從經由語文的研究而揭露之。隨後在 1939 年,Allport 與 Odbert 自《韋氏 大辭典》中挑出四千五百個描述人格特質和個人行為的字詞,在 1963 年 Catell 更進一步地篩選出 171 個特質名詞進行因素分析,發展成為《十六種人格特質 量表》。最後在 1963 年Norman 再就前人的研究資料蒐集大量成年人相互評定 的結果並做因素分析,得出五個主要的人格因素:

Surgency,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Emotional Stability,

Culture 至此五大人格因素特質模型(Big Five Model)於焉成形。

後續許多研究也發現,人格五因素論似乎能夠涵蓋人們相互評論時的主 要特質。Costa 與 McCrae 於 1985 年發行的《NEO 人格量表》係以自陳方式調

9

查人格特質,原本只包含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三個特質的 評量,後來又加上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兩個特質,以配合五大 因素論。至此,人格五大因素合而稱之 “OCEAN",五大人格模型於是定讞。

基於此,不僅人格特質有研究,另學者亦對領導特質的研究定義如下表 2-4。

表 2-4:學者對領導特質之研究定義

學者 定義

Maxhiavelli 有效的領導是權力的使者,是那些能夠利用技巧和 手段達到自己目標的人

Max weber 有效的領導有一種魅力,即某種精神力量和人格特 質,能夠對許多人施加個人影響

FredreickTaylor 有效的領導認為管理是科學 Max Depree 有效的領導認為管理是藝術

資料來源:海軍學術月刊第 47 卷第 1 期頁 84 五、領導特質構面

1990 年代的特質理論區辨領導者與非領導者的特質:野心與精力充沛、

領導慾望、誠實與正直、自信、聰明才智、高自我監控、專業知識;在許多領 導研究被找到的十幾項特質,都可以被歸入五大特質裡,Eysenck 用遺傳上的 生理機制來解釋一個人為什麼會落在某一個組合裏。他認為生理激發 (arousal) 的強度不同,造成有些人必須尋找刺激 (外向的人);有些人卻會躲避刺激(內 向的人)。他的理論與古希臘醫生的看法其實很類似,都由生理的觀點來解釋 人格的差異。最新發展的特質論是「五因素理論」(the big five factors)。這五 個向度分別是:

第一外向性(extraversion - introversion) :活潑、尋求刺激、樂觀上進/沈默、

小心謹慎、孤寂。

第二和悅性(agreeableness) :善良的、順從的/忌妒、反叛、易怒;

第三責任性 (conscientiousness):具有責任感、嚴以律己、深思熟慮/粗心、不 可靠、不穩定。

10

第四情緒穩定性 (emotional stability) :情緒穩定,溫和,鎮定,不易衝動/神 經質、容易緊張、容易興奮。

第五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指的是喜好藝術,願意接受的挑戰、嘗 試新的經驗,具自由主義的精神/不敏感、心胸狹窄、簡單直接、粗野。

把這些特質架構在人格「五大理論」,特質理論的研究終於露出曙光,用人格 特質預測領導特質,可用來預測誰將在團體裡冒出來成為領袖,未必能夠成功 地區辨高效能與無效能領導者。研究者亦以此範圍,故在設計問卷調查表時之 對領導特質的構面同以五大人格特質為設計標準。

基於上述而論,領導者的思維與行為改變會因時、因地及空間的不同而有 所變動,不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僵化式的領導作風,在「管理也可以這樣講」

的書中(王振保,2007)曾有一段軍事中對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公式:(1+2=3、

4-1=3、1x3=3、3/1=3)其實,是說明軍隊中的領導者對士兵們的管理指數,而 這 3 代表的是「山」,軍令如山,所以組織愈大,權勢愈高,軍事化的領導者常 會以一種命令式的教育影響單位的工作效率,更甚者會導致單位的失和與團 結,而影響到國軍的戰力;那麼領導到底是天生的還是訓練或是學來的呢?武 裝部隊心理學(Boring.E.G,1976)及鋼鐡勁旅(郝麗珍,2001)的書中都強 調是學來的(經過教育與訓練)。因此,我們可以給領導下個定論:「無論時代 如何的演進,人類永遠都在學習領導。」這就是研究者為何一直對領導與被領 導間的關係與關聯性,要做深一層的探討所在,也值得一再研究,畢竟「人」

是活的,也是難以理解的動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