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精蘊本》與現行國中教材之比較

筆者當初會選擇《精蘊本》作為論文的主題,初衷乃是因為其內容貼近現行 的國中教材。而康熙帝之所以選擇將《批校本》的內容放入《數理精蘊》上編「立 綱明體」中,即表示此書為幾何學的基本理論。故《精蘊本》與國中幾何教材之 間自有其關聯性存在。

在教育部印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2003 年 11 月) 對於幾何的學習有如下敘述:

圖形與空間的了解可分為知覺性的了解、操弄性的了解、構圖性的了解、論 述性的了解。小學教師在從事幾何教學時,最要避免的是來自本身歐氏公設 幾何訓練的干擾,處處受制於定義的認定與邏輯順序。由歷史來看,人類是 先由應用、操作、實踐中,認識各種幾何要素與性質,彼此之間並沒有一定 的先後關係。歐式幾何的價值,首先是對這些先民知識的歸類與整理,其次 才是作為知識典範的演繹系統。……推理能力的培養是國中數學教育的重點 之一。國中階段的學習仍舊以學生已有的幾何直覺經驗為前導,但強調主體 或觀念的明確定義,及幾何量的代數運算。因此,學習的內容是由非形式化 的推理逐漸提昇至形式化的推理。

《精蘊本》內容較偏向知覺性的了解及構圖性的了解,如同小學教材,避 開了歐氏幾何訓練的干擾,不重視演繹系統,偏向認識幾何要素與性質,而不像 國中教材強調主體或觀念的明確定義,及幾何量的代數運算。現行國中幾何教材 大都是透過操作、實驗等活動來察覺圖形的性質,再學習說理或做簡單的推理,

以強化對幾何概念的認識與掌握。而《精蘊本》題題皆附有圖形說明,讓讀者容 易學習,內容重視直觀化,較不重視推理的嚴謹度,故會有一些敘述遺漏重要關 鍵詞句,例如平行四邊形只講四邊形,或許編者認為把圖形畫的精確,讀者自然 就會明瞭。

《精蘊本》內容雖然貼近國中幾何教材,但呈現的手法卻有所不同,本節 此部分將《精蘊本》與國中教材有關聯之處,列舉一些作說明。

(1) 卷二第十四: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國中教材是利用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的原理來說明,《精蘊本》的證明用到 三角形大角對大邊,證明方式用現代符號翻譯如下:

【已知】△ABC

【求證】

AB

+

AC

>

BC

【證明】 (i) 延長 AB ,在直線 AB 取 D,使得 AD =

AC

,連接CD,則 ACD△ 為等腰三角形,所以∠D= DCA∠ ,且 BD =

AB

+

AC

(ii) ∵ DCB> DCA∠ ∠ 又∠D= DCA ∠ ∴∠DCB> D∠

(iii) DCB△ 中 ∵ DCB> D ∠ ∠ ∴ BD >

BC

,即

AB

+

AC

>

BC

得證

(2) 卷三第十五:欲知衆邊形各邊角之度,將邊數加一倍,得數減四,其所餘之 數,即為各邊角度。

《精蘊本》的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多邊形內角和=(邊數×2-4)×90 國中教材的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多邊形內角和=(邊數-2)×180

國中教材解題注重一題多解,有些老師會提供類似《精蘊本》的圖形而導出:

多邊形內角和=邊數×180-360

(3) 國中教材有弦切角的性質與圓內接四邊形對角互補,《巴蒂本》卷四有介紹,

但《批校本》未有此內容,表示張誠等傳教士在翻譯時刪掉此部分,所以,《精 蘊本》以《批校本》為底本依據,亦未收入此內容。

(4) 國中教材介紹柱體體積公式=底面積乘以高,其中圓柱體體積公式的說明,

採用將圓柱體極細密的切割後,再拼湊後接近長方體。這與《精蘊本》卷五 第二十四:「圓柱體外周面積與長方體底面積相等,圓柱體底面半徑與長方體 高度相等,則圓柱體體積為長方體體積的一半。」的證明方式很接近。卷五 對於柱體體積公式並未提及,相關觀念全都是建立在兩個立體圖形之對應底 面積和對應高度的比較下作論述,如第二十二的內容為「平行柱體底面積相 等,高度相等,體積亦相等。尖體形底面積相等,高度相等,體積亦相等。」

國中教材有介紹柱體、錐體的展開圖形及表面積求法,這是《精蘊本》

未觸及的概念。除此之外,《精蘊本》卷五的其餘內容都未納入現行國中教科 書內容。國中教材在體積公式的探討上,皆環繞在長方柱體、三角柱體、圓 柱體等在小學時期即已學習過的柱體體積公式,卻不見錐體體積公式的操作 證明。回顧歷史,從《精蘊本》的卷五第二十一「 凡各種體形,難以圖顯,

葢以圖止一面故也,必用木石製之,始能相肖。况此各種形體,又或有外實 而内空者,必按其形以求其理,始可發明其精藴矣。」 即是各種立體形,很 難以平面圖形顯示,需作成模型,較容易理解。各種立體形有實心或空心,

需有實際形體,才能發現其中原理。卷五第二十三對於上下面平行之柱體與 尖體形同底同高者,尖體形的體積為柱體的三分之一的性質亦未證明,僅以

「昭然可見」說明之,故對於錐體體積公式除了本身較難以理解外,並無適

當的文獻可協助。

筆者認為正多面體在生活中常見,其實應納入國中教材,但僅止於認識 與了解即可,不必論及相關性質與計算。至於其他空間中直線與平面、平面 與平面的關係仍應放在高中階段學習較合適,畢竟空間概念須有實物模型較 易入門,否則是很難理解的單元。

(5) 卷九第四:直角三角形,其直角相對界所作方形之積,必與兩傍界所作兩方 形之積相等。此題即是指勾股定理,證明方式用現代符號略述如下:

直角三角形ACJ 相似於直角三角形 ACB,所以

BC

AC AC

CJ :  :

,故AC2CJBC

亦即正方形ACGF 的面積=長方形 CJKI 的面積,

同理

正方形ABDE 的面積=長方形 JKHB 的面積。

故得

正方形ACGF 的面積+正方形 ABDE 的面積=正方形 BCIH 的面積。

國中教材有提到《周髀算經》的「弦圖」,並提到其 證明方式有數百種,以下為其中一種:

設直角三角形ABC 兩股長分別為 a 與 b (a>– b),斜邊長為 c。

(i) 將四個與圖一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 ABC,與一個邊長為

(a-b)的正方形甲拼成四邊形 DEFG (如圖二所示)。

故此四邊形DEFG 的面積為 4 ×1

2 ab+(a-b)2

I K

J

H G

F

E

D

C B

A

圖一 圖二 圖三

(ii) 在三角形 ABC 中,因為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 度,∠1+∠2+90 度=180 度

∴∠1+∠2=90 度,故∠EDG=90 度,

同理,四邊形DEFG 的四個角都是 90 度,

又 ED 為三角形 ABC 的斜邊,長度為 c, EF 、 FG 、 DG 也等於 c,

所以 ED = EF = FG = DG =c,即四邊形 DEFG 四邊等長,

因此四邊形DEFG 為一正方形,面積為 c2。 (iii) 由 (i) 與 (ii),我們知道

c2=4 ×1

2 ab+( a-b )2=2ab+a2-2ab+b2=a2+b2

也就是說,任一直角三角形中,兩股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6) 卷九第十之內分比性質,《精蘊本》的證明方式用現代符號略述如下:

E

D C

B

A

(i) 作 DE 平行

AC

,則三角形ABC 相似於三角形 EBD

AB : ACBE : ED

,又EDEA (∵∠EDA= CAD= EAD∠ ∠ ,

∴三角形AED 為等腰三角形) 所以

AB : ACBE : EA

(ii) 又∵ DE 平行

AC

,∴

BD : DCBE : EA

(iii) 由(i)(ii)可知,

AB : ACBD : DC

國中課本習作並未提及內分比性質,但多數老師會補充此性質,或許是因 為考試的需求,現今的幾何內容,有相當多的計算應用,內分比性質對於 強調解題技巧策略的台灣教育環境,有其重要性存在。

(7) 卷十一第十六:有圜外一點,將此點至圜界作切線法。

【已知】B 為圓 A 外一點

【求作】過B 作圓 A 之切線

【作法】(i) 以 A 為圓心, AB 為半徑作一大圓

(ii) 連接 AB 直線且與小圓 A 交於 C,過 C 作 AB 直線的垂線交 大圓於 D

(iii) 連接 AD 直線與小圓交於 E,連接 BE (iv) 直線 BE 即為所求。

【證明】△AEB與△ACD中,因為AEAC,AA,ABAD

AEB   ACD

(SAS), ACD= AEB=90∠ ∠ 度(∵

ABCD

) 故BE 直線為小圓之切線。

國中教材之作法:

【已知】B 為圓 A 外一點

【求作】過B 作圓 A 之切線

【作法】(i)連接 AB,以 AB 為直徑作圓 E (ii)設圓 E 與圓 A 交於 C、D (iii)連接 BC、BD

(iv)直線 BC、BD 即為所求。

【證明】圓E 中,因為 AB 為直徑,所以 BCA= BDA=90∠ ∠ 度 (直徑所對圓周角為直角),故直線 BC、BD 為圓 A 之切線

國中教材對於尺規作圖的定義:只利用直尺和圓規來畫圖,而且直尺只用 來畫直線,不利用上面的刻度來丈量。由於教科書只針對「尺規作圖」的名詞作 解釋,而未從「尺規作圖」的歷史意義來說明,使得學生對此部分的學習未能有 較多的體認與感覺,而不知「尺規作圖」的功用何在。故筆者建議教科書的編者,

可在此單元加入相關的數學史知識。

(8) 卷十二第十三:作已知多邊形的相似形

圖一 圖二

《精蘊本》作法為:以中心壬處與各頂點連線,「取甲乙。乙丙。丙丁。丁戊。

戊己。己庚。庚辛。辛甲各界度之一半。與各界平行。置於對角各線之間。

為癸子。子丑。丑寅。寅卯。卯辰。辰巳。巳午。午癸之八線。即成癸子丑 寅卯辰巳午之形為原形每界減半之同式形也。」(見圖一),此作法缺乏可行 性,如何取甲乙線段的一半又與甲乙平行?國中教材則利用相似三角形原 理,取三角形兩邊中點的連線段,即為第三邊長的一半且平行第三邊,如圖 一中,取壬甲中點癸、壬乙中點子,則癸子即為甲乙線段的一半且互相平行,

其餘線段依此類推,圖二則改以由甲與各頂點連線,後續作法與前述雷同。28 數學從外界的感性認識提升到內在邏輯的理性認知,在數學史上這是很 漫長的一頁。現行國中教材對於一些演繹推理或定理的陳述,應有歷史發展 的想法,或符合學生認知的發展。例如國中第四冊2-4 對於圓柱體體積公式 的說明即是將圓柱體極細密切割後,再拼湊會接近長方體,此概念的介紹,

與《精蘊本》卷五第二十四相同,即是有歷史發展的想法。而對全等、相似 形等概念的介紹則較符合學生認知的發展。

在研讀《精蘊本》時,即覺得較貼近國中幾何教材,兩者都避開歐氏幾何訓 練的嚴格要求,發展出各自的系統。《精蘊本》選擇「最必需最有用的定理」,不 追求邏輯上嚴謹的證明,只注重發展實用的方法。國中教材有一定的邏輯順序,

但選擇淺顯易懂的幾何知識,避開難以理解的立體幾何知識及尺規作圖。

但選擇淺顯易懂的幾何知識,避開難以理解的立體幾何知識及尺規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