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Dickie 為什麼認為時尚不是藝術?

第四章 為制度理論辯護

第五節 Dickie 為什麼認為時尚不是藝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95 -

且「美式簡約」大多被認同在建築設計上,一般而言就是有大片落地窗,

不過度裝潢設計外觀及內關的建築,運用落地窗所照射進來的光線,達到室內 明亮的採光,假以簡單大氣的居家設備,營造出寬敞的空間感;至此,我們了 解,我們穿著的美國成衣,若只是平常穿著而沒有特別設計,那它不如美國其 他物品,具有代表性的風格,且成衣的目的性,如:制服可能是要打造公司向 心力形象、專業度與企業精神,運動衣主要是能利於排汗、還有明亮的色調,

是讓人在夜晚的時候進行運動可以被人看見,以及符合動感的活潑感覺。所以 我並不認為,這些「實用性時尚」是藝術品,因為它們符合其他功能需求的目 的,遠大於進入藝術世界,所以它們不受到藝術世界的制度影響,故不是藝術 品。

美式簡約風的房屋

http://image.51hejia.com/UserFiles/Image/2009/1215/200912141054298747.jp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96 -

接著我想討論「潮流時尚」,潮流時尚顧名思義就是流行所帶來的風氣,而 且其特別的是在較年輕的族群上會有較大的影響力。筆者認為近年來最符合潮 流時尚的代表是南韓 K-POP 明星所帶出的衣著彩妝風格,以及類似日本可愛教 主益若翼的打扮概念。

K-POP 明星,http://www.englishspectrum.com/wp──content/uploads/2014/04/SNSD2.jpg

左:益若翼,http://images.gamme.com.tw/news2/2011/60/04/p56YoJ6Xkp_W.jpg 右:濱崎步,

http://4.bp.blogspot.com/_RkTj_a-Ugjg/S78-3N029aI/AAAAAAAAAE0/OSKOxPE6I4E/s1600/濱崎步_4.jp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97 -

此兩種風格我們會發現,也是比較限制年齡的打扮,可能年紀過大過小都 不適宜,K-POP 想要營造出一種糖果繽紛的撞色感來提升女子魅力,翼若翼的 風格則是想要打造出如同洋娃娃的感覺,不過這些打扮是很對多數大眾不夠適 宜的,可能會顯得不隆重或有身材的限制,流行的原因大部分僅是年輕人覺得 這樣的打扮在這些人身上很好看,年輕人可能會把它們的打扮簡約化後呈現,

像現在有挺多中學生一定要撿撿空氣劉海、帶美瞳片,逛街時可能擦個比較鮮 豔的唇膏亦或是裸色唇膏…等等。

不過以益若翼帶領的風格舉例,我認為這種風格,是因為日本年輕女子,

以較無法接受涉谷的 109 辣妹風格,把較輕妝化的 109 辣妹風格再做一個改 造,把假睫毛與裸粉色唇的部分保留,其餘部分尤清透、一般的彩妝所代替。

所以現在的翼若益風格也很可能會隨著時代潮流而去,且僅僅給人是一種 感受性的記憶(覺得就是一種打扮、搭配而已),並無法引起太大的藝術鑑賞討 論,所以我認為潮流時尚也無法踏入藝術世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98 -

109 辣妹風,http://pic.pimg.tw/abbaco/1347707894─1672956422.jpg

輕妝化的 109 辣妹風格

http://photocdn.sohu.com/20151213/mp48095449_1449988532069_1.png

接著談論「走秀時尚」,不過要先聲明為了怕討論範圍過大,我們暫且 只用服裝走秀來討論。不過或許有些人會質疑:為什麼把「潮流時尚」與

「走秀時尚」分開討論?走秀不就是為了發表很多潮流品牌嗎?

為此,筆者回應如下:筆者是把「潮流時尚」設定為平時會有一群人 將此風格穿搭出門,但並不適合所有的「走秀時尚」的衣服都適合做為打 扮性的穿搭,甚至有的奇裝異服已經造成行動不便,有的則過於裸露…等 等。

筆者認為時裝品牌走秀的走秀時尚,並不能算在藝術品的範圍內,原 因是它的目的性在於介紹品牌,且台下的觀眾在心中打量的是:這件衣服 我能不能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99 -

時裝品牌走秀示意圖,http://gb.cre/images/2010/02/22/84/10783032838023976580.jpg

但有人會問:例如巴黎時裝週,正是國際的時尚指標,難道這完全沒有藝 術性可言嗎?筆者認為巴黎時裝週屬於另外一個層面,且要有門票者才可以觀 賞巴黎時裝週,且巴黎時裝週中會有很多明星藉由入場券,彷彿是拿到一張展 現自己的門票,會非常注意打扮自己,像是走好萊屋(Hollywood)的紅毯一 樣,或許一件衣服就必須大有來頭,不僅是名牌還要是名牌的特殊設計款,那 些特殊的衣服在未穿上以前,本身就已經是藝術品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0 -

(左)http://www.yoka.com/dna/d/327/637.html

(右)http://idoimg.3mt.com.cn/Article/upload/201201/120127010911643.jpg

此一類的走秀時尚目的,筆者認為是在展現製衣者設計衣服的理念、以及 設計者與明星們想要展現一種態度,告訴他人,自己認為什麼叫做時尚、什麼 叫做藝術,所以不一定有適合穿著的材質,或者也可能只是暫時性的「衣服」, 甚至可能稱不上是一件衣服。筆者認為這樣的「走秀時尚」能成為藝術品,也 僅限於正在走秀的時刻,有些衣服甚至也得搭配音樂、燈光其他因素才能重 現,一下了台,很有可能就被當成不適宜的奇裝異服,因為脫離了伸展台做為 這些衣服的陳列範圍,藝術眼鏡也就被脫下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1 -

接這就要討論「經典時尚」了,最能形容經典時尚的一句話,我認為 非茱莉亞婚紗的廣告標語莫屬:「始終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筆者認為 經典時尚是一種「無法超越的形象」,例如奧黛麗赫本的長煙桿照,以及瑪 莉蓮夢露的吹風遮裙照,都在我們的心中形成了一個形象;後世的人會爭 相模仿,但是模仿者一旦使用相同的裝扮以及姿勢,我們就會知道是在模 仿奧黛麗赫本或瑪莉蓮夢露。不如先前所舉例的潮流時尚,我們能夠使用 和那些明星相同的彩妝品,可能會說是哪一種風格的化妝手法,但是不見 得會說是在模仿誰,甚至向誰看齊,也很有可能改造化妝手法,或者是由 更美的素人來做同樣的打扮,此素人就可能變成明星而取代原本的教主。

(左)奧黛麗赫本,http://b1.rimg.tw/moonnight0305/9cb5ae9c.jpg (右)瑪麗蓮夢露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d/Marilyn_Monroe_photo_pose_Seven_Year_Itch.jp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2 -

但被稱為「經典」時尚的卻完全無法被取代,且還會有一定的象徵 性,如同奧黛麗赫本的長菸桿照給人的印象是優雅,完全打破了「女性抽 菸是沒有氣質」、「抽菸很俗氣」等刻板印象。而瑪麗蓮夢露裙襬吹風照,

給人的印象則是性感,而隨著這兩張影像記錄下來的,是人們心中對她們 無可取代的形象,當然她們身上部分的裝扮手法也成為後世的參考,像是

「赫本頭」就是直接以奧黛麗赫本的髮型命名的髮型,我認為無法模仿的 特性,以及無可取代的心中印象,無疑就是藝術品,而且同時是滿足制度 理論的藝術品。

赫本頭,http://pic.pimg.tw/decivilize/49e06c7038a93.jp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3 -

然而,為何說「經典時尚」滿足藝術制度理論呢?筆者認為最大的原因是 由於藝術公眾的認可,以及公眾持續的討論使然。筆者認為「藝術公眾的認 可」、「公眾持續的討論」這兩個要素是支撐藝術世界的重大關鍵。或許新生的 小孩不認識他們,可是很少會有長大的小孩不知道這兩個人。不論是透過她們 的紀念日,或者是看到這兩張影像,網站上都會有很多敘述的資料變成隱性的 告示牌,告訴沒看過的人為什麼這叫做經典;而由於這兩張影像深具渲染力,

再搭配隱性告示牌,我們就自動會啟動藝術眼鏡,並探究這兩張影像是否真的 那麼經典、那麼符合這些隱性告示牌的敘述。

與這些影像相似的,還有懷舊的海報,這些海報也相當保值,也屬藝術作 品,不僅是設計概念,還有把當時的文化風格保留下來,例如:體現民國風的 苦林雪花膏,即是一例。

http://www.yupoo.com/photos/lazysheep/albums/377760/130544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4 -

第六節 總結

筆者會在第五節討論時尚的原因,最主要是要強調藝術眼鏡理論為何更優 於藝術制度理論,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把藝術世界與日常世界相疊。筆者認 為:藝術品已經不再單單在任何像展館的地方出現,例如行動藝術能與街頭藝 人相結合,也有部分的畫展因為場地租金問題而選擇在旅館租房展覽,以及雕 像與裝置藝術多半置於戶外...等等。

筆者認為由第五節討論,可見「時尚」是流動性的概念──它隨處可見,

但我們卻能因為它而體會到制度的重要性:當「時尚」出現在伸展台、櫥窗、

甚至在廣告帆布上時,都是體現藝術制度的擺設──這些擺設可以在路邊,可 以在樓的高處,也可以在百貨公司內,甚至服裝展也可以在藝術館內。筆者認 為這表示:展示的地點並不是重點所在,「如何陳列」、「如何令人深植印象」, 才是重點所在。

由上述討論可見:Dickie 的制度理論正可以充分解釋何以「時尚」是流動 性的概念;而這也表示:「時尚可以是藝術品」此一主張,應是 Dickie 的制度 理論邏輯推演的結果。然而可惜的是:Dickie 卻不認為「時尚」可以是藝術 品。筆者認為這正是 Dickie 的制度理論的一大敗筆。為此,筆者認為只要 Dickie 將其藝術世界的範圍放寬,並接受「部分時尚可以是藝術品」此一主 張,如此一來,其藝術制度理論就能更為完備。

Carroll, Noël. (1999). Philosophy of Art. London, UK: Routledge.

Carroll, Noël. (2001). Identifying Art. In Beyond Aesthetics: Philosophical Essays (pp. 75-100).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nto, A.C. (1981). Works of Art and Mere Real Things. In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pp. 1-32).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 Stephen. (1991). Definitions of Art.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ickie, George. (1974). What Is Art?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n Art and the Aesthetic: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pp. 426-437).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ickie, George. (1997). The Art Circle: A Theory of Art. Evanston, IL: Chicago Spectrum Press.

Dickie, George. (1998). Wollheim’s Dilemma.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38, 2: 127-135.

Dickie, George. (2000).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pp.

93-108). Edited by Noël Carroll.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Edmunds, David & Nigel Warburton, (2010). Philosophy Bite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cker, Robert. (1986). The End of an Institutional Definition of Ar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26, 2: 124-132.

Weitz, Morris. (1956). 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