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互惠式教學後對認知方面表現的差異

一、結果

(一)量化資料

研究參與的學生游泳認知評量其前測與後測成績以相依樣本t檢定來考驗 其效果。其考驗結果如表 6 所示。

表 6

學生在教學前後認知測驗的 t 考驗摘要表

測驗項目 階段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 標準誤

t 值

認知測驗 前測 後測

34 34

45.29 78.24

15.61 16.41

2.67 2.81

-12.25*

*p <.05

在上表 6 研究參與的學生在教學前後認知測驗的 t 考驗摘要表中認知前測的 平均數為 45.29,認知後測的平均數為 78.24,顯示平均數中後測成績是優於前測 成績,所以,大部分研究參與的學生在接受互惠式蛙式游泳教學後認知的表現是 有明顯的進步。

(二)質性資料

認知是對蛙式游泳歷史的由來、演變、蛙式姿勢的正確與否以及對比賽的規 則瞭解程度做驗證。並且能以文字敘述表達上述的內容。

1.動作技能的認知

經由標準卡的口語回饋,使研究參與的學生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清楚的指導 同伴,並且能有加強自我動作概念的功能。

我矯正了我原本的動作,還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但經過課程學 習後才了解自己知識的不足,例如手臂的動作中,我一直提醒同伴,

兩臂要向前伸直,掌心要向下,而且伸直時拇指要相靠,才發現自 己都沒做到,改正之後,才能游的更好(SB23-O-Q2)。

從每次上課的標準卡中看到老師把動作技能以文字解釋,而且 寫在大海報上,又寫在小卡片裡,本來看不懂,經過老師解釋 後明白這些動作要領,蹬夾腿,划手臂,漂浮;一次划手臂一 次換氣, 邊看邊對照動作,便一目了然,現在,我也可以用 口語表達出來讓同伴知道(SB28-O-Q2)。

2.比賽規則的認知

教學中以技能動作的正確性來加強蛙式規則的概念,在教學的過程中便直接 澄清了許多蛙式動作在規則觀念上的問題,如:蛙式划手的高度要一樣,不能一 高一低,所以,轉身或者是到終點時,雙手的高度要一致,也不宜過開。而研究 參與的學生也對比賽規則認知有明確的述敘,甚至也有提出比賽的距離是如何分 法,以及游泳比賽時個人混合賽與團體接力賽中蛙式的排序方式。

瞭解規則有助於在看比賽的時候,蛙式的動作,什麼是錯誤的,

並且 在游泳比賽中,選手進行比賽的規則及姿勢,我都大概能 清楚分辨及了解,腿在蹬夾完一次後要划手臂及換氣,到終點時 雙手要同時碰到牆壁,另外個人的混合四式是蝶仰蛙自,團體混 合接力是仰蛙蝶自, 蛙式的排序是不一樣的(SB29-O-Q2)。 看比賽時會注意比賽選手蹬夾腿、划手臂、換氣,看他們游泳如 何更順暢,並且轉身和抵達終點時,雙手碰牆不能一高一低,也 不宜 過開,另外,比賽的距離也有分 50 公尺、100、200 公尺

(SB19-O-Q2)。

Mosston 體育教學的研究中,認知的面向會以生產群集的學習成效較好,但 是十一種教學形式中,惟互惠式同時兼備,在周宏室(1994)中提出互惠式發展 面向認知、技能、情意皆具備。

二、討論

體育教學的目標中,認知是對知識內涵的瞭解與否及其項目的歷史演變及規 則瞭解的程度,其中包含比賽規則的部分,運動安全的認知部分、比賽時的技術 分析、戰術的運用等等。也希望研究參與的學生能夠說得出動作技能的內涵,並 且能夠有指正錯誤的能力。大部分研究參與的學生在經過課程後對蛙式的規則都 有較深刻的認知,也對標準卡內容有深入的瞭解,甚至能分辨同儕技能動作的優 缺點,因此,在認知上是有達到顯著的差異。此研究結果與國內的其他學者如房 瑞文(1997)的練習式和互惠式的籃球定點投籃比較、石昌益(1998)的命令式、

練習式和互惠式所研究的羽球高手擊長球研究、高志強(2003)的命令式、練習 式以及互惠式所研究的桌球反手搓球是相同的。研究結果顯示互惠式教學在認知 的目標上的確有達到成效,而 Bataineh(1986)以的練習式及互惠式做的研究中 發現練習式在技能和認知上後測成績皆顯著優於前測,值得繼續以此兩種教學法 去探究比較。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是透過以 Mosston 教學光譜中的互惠式教學形式進行游泳教學活 動,教學活動實施共 8 節課,主要探討是高中學生在研究教學期間,對情意、技 能、認知方面的變化情形。研究教學前後以問卷調查方式統計其差異性,並於統 計結果後再以開放式問卷進行教學學習問卷,以了解差異性的原因。

第一節 結論

本節根據教學研究期間所得的資料,經統計分析後,其結果對本研究提出以 下的結論。

一、高中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前、後,對情意方面的表現有明顯 進步,在量化的資料顯示平均數是有顯著進步,而質性資料中顯示大部分的 研究參與學生願意主動參與,並與同儕分享及交流,對於學習的態度是有提 升的。

二、高中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前、後,對技能方面的表現有明顯 進步,在量化的資料顯示平均數是有顯著進步,而質性資料中顯示大部分的 研究參與學生在技能能力方面做得更好,更快速,更能掌握要領,並且距離 普遍增加,對於學習的動作技能是有提升的。

三、高中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前、後,對認知方面的表現有明顯 進步在量化的資料顯示平均數是有顯著進步,而質性資料中顯示大部分的研 究參與學生在動作的實施步驟概念普遍成長,並且對規則的瞭解程度也有所 進步,對於學習的認知是有提升的。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是依據研究過程、結果及結論對教師教學及後續研究的部份提出具體的 建議

一、對體育教師部分

(一)教學形式的省思

本研究發現學校的教學每一種項目都有多種形式可行,不需一定拘泥某一種 教學形式,而且每更換項目時,就必須檢討學生接受的程度如何,畢竟體育學科 包羅萬象,而教學的目標又別於其他學科,所以,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不但能 使學生有新鮮感,也較能發現單一教學方式中的盲點。

(二)分組的部分

本研究發現以教學的角度來說,在選組的原則上是採自由選組,考量到研究 參與的學生年齡已屆成熟,所以沒有特別做安排。但在其他年齡的考量上若能加 入輪轉配組的方式,讓每個不同個性、技能程度不同、表達能力不同、甚至是男 女性別不同的學生,都有機會在教學中成為一組,並能從中學習到對方的優點,

也同時學習到包容對方缺點,藉此修正並達到提升自我的目標。

二、對未來研究部分

(一)在實施的對象方面

本研究的教學形式只針對一個班級,建議後續研究可增加班級數,擴大研究 範圍,也可以不同年級、或不同性別做比較,使研究結果更為客觀,如此更能驗 證學習成效的提昇。

(二)在實施的時間方面

本研究發現授課的時間是影響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原因。游泳教學本來就是 一種較有難度的體育教學項目,其中包含教學時間需顧及學生換衣服、沖洗的時 間,學生生病無法下水上課,女生月事的不方便,以及天氣過冷學生下水意願減 低等等的問題。因此,可將研究教學的時間增加或延長以探討學習成效的影響。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士豪(2009)。學生游泳能力檢測個案研究-以國立臺中一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宗進(1995)。Mosston’s 三種教學形式之教學效果比較研究—以羽 球反手發短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雅萱(1997)Mosston 體育教學光譜—互惠式之理論與實際。

中華體育,十一卷第一期, 32 頁。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古畢碩容(2005)。男女蛙泳推進功率之比較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體育學院,臺中市。

田口信教(2002)。游泳入門。臺南市:漢風出版社。

石昌益(1998)。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對羽球教學效果之 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佳玲(2006)。Mosston 互惠式教學法應用在游泳教學。臺南大學體 育學報,1 期,32-46 頁。

吳佳玲(2007)。Mosston 互惠式與包含式教學對在國小游泳教學效果 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吳肖恩(2002)。高校體育教學中互惠教學模式的理論架構與教學設計。南京體 育學院學報,16 卷 6 期,38-39 頁。

谷金波 (2007)。普通高校新型游泳教學模式研究綜述。體育教學與研究,23 期,

102 頁。

巫思賢(2011)。戰後臺灣游泳教學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雪華(2010)。Mosston 教學法整合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 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 雄市。

周宏室(1994)。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 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周宏室(2001)。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三版)。

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周冠玲(2004)。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教學效果在國小舞 蹈效果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府佩琯(1998)。游泳教學與水上安全。高雄市:凱旋

房瑞文(1997)。Mosston(摩斯登)練習式、互惠式教學效果的比較—

以國小籃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家正(2005)。Mosston 教學光譜應用在國中籃球育樂營教學效果之 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林家正(2005)。Mosston 教學光譜應用在國中籃球育樂營教學效果之 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