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S-P 表分析理論

一、S-P 表基本理論

S-P 表(student-problem chart, S-P chart)稱為學生問題表,是由佐藤隆博 (Takahiro Sato)於 1975 提出。其目的是在分析每位學生的學習診斷資料,主要 是利用學生對每道試題的作答反應組型進行分析,產出四種指標:學生注意係

數(student caution index)、試題注意係數(item caution index)、同質性係數 (homogeneity coefficient)以及差異性係數(disparity coefficient),再利用圖形化分 析,以供教師在診斷學生學習表現、測驗品質、教學成果的評估、改進之參考 (游森期、余民寧,2006)。這種方法適合用於小樣本數的班級人數之形成性評 量(Takeya,1980;Tatsuoka, 1984)之測驗資料分析。

S-P 表 假 設 教 師 蒐 集 到 一 筆N 個 學 生 (i=1,2,,N ) 在M 個 試 題 ( jM

, , 2 ,

1  )上的反應資料,經過評分(答對者給 1,答錯者給 0,此測驗為二元計 分試題)之後,得到一個未經任何處理的原始得分N×M 階矩陣資料,稱為「S-P 原始資料表」。接下來將原始資料表按下列原則排列:(1)按照每位學生總分之 高低,將學生的整個反應組型及總分,由上(總分最高者排在最上面)往下(總分 最低者排在最下面)依序排列;(2)按照每道試題答對學生人數之多寡,由左往 右(答對人數最多的試題排在最左端)排列。最後,就可依據每位學生所得總分 (即 1 個數),從左端往右端,數出和其總分相同的試題個數,並且在其右邊畫 一條直線(分界線),如此一來形成的階梯狀曲線,稱作「S 曲線」;S 曲線是指 學生得分之累加分布曲線,它是用來區分學生答對答錯的分界線,S 曲線以左 的區域,大多數的數值都是 1,因此這個區域範圍內學生的反應大多數是答對 的試題。依照同樣的方法,依據每道試題之答對學生人數(即一的個數),從上 往下開始數,數出和其答對學生人數相同的學生個數,並且在其下邊畫 1 條直 線(即分界線),如此一來所形成的階梯狀曲線,稱作「P 曲線」;同理,P 曲線 以上的部分,大多數的數值都是 1,因此這個區域範圍內學生的反應大多數是 答對的試題(余民寧,2002)。

當 S 曲線以左或 P 曲線以上全部出現為 1 時,這種情況稱為「完美量尺」

的反應組型,但是在實際的作答反應組型裡,這種狀況不太可能出現,反而容 易出現 S 曲線以左或 P 曲線以上的部分有學生答錯的情形,這種不完美量尺組 型會呈現 S 曲線和 P 曲線分離的狀態,S 曲線和 P 曲線分離的程度,可以用差 異係數(disparity index)來表示(余民寧,2002)。

注意係數(CautionIndex)是異常反應組型指標,是指 S-P 表資料中的實際反 應組型與完美反應組型之間的差異,占完美反應組型是最大差異的一種比值。

因此,當作答為完美反應組型時,注意係數 = 0;當作答為隨機反應組型時,

注意係數會接近於 1,實際的反應組型之注意係數,通常介於 0 與 1 之間。注 意係數≥ .75 時,表示試題或學生異常反應組型非常嚴重; .75 > 注意係數≥ .50 時,表示試題或學生異常反應組型嚴重; .50 ≥ 注意係數 > 0 時,表示試題或 學生異常反應組型不嚴重(余民寧,2002)。

二、S-P 表編製

令共有N 個學生(i=1,2,,N)在M 道二元計分試題( j=1,2,,M )上的反 應資料,經過評分(答對者給 1,答錯者給 0)之後,得到一個未經任何處理的原 始得分N×M 階矩陣資料。以下為開始製作 S-P 表之步驟:

步 驟 一 : 令 矩 陣Y =

 

yij N M

×N 個 學 生 (i=1,2,,N ) 在M 個 試 題 ( jM

, , 2 ,

1  )上的反應資料矩陣,如表 2-3-1 所示。

表 2-3-1

學生作答原始資料表

學生 試題

1 2 3 4 5 總分

001 0 1 1 0 0 2

002 0 1 1 1 1 4

003 0 1 0 0 0 1

004 1 1 1 1 0 4

005 1 1 1 1 1 5

006 1 1 0 1 1 4

007 1 1 1 1 1 5

008 1 0 0 0 0 1

009 0 1 1 1 1 4

010 0 1 1 0 0 2

總分 5 9 7 6 5 32

步 驟 二 : 令 Yi =

接著,由學生總分最高分到最低分畫出相對應的分界線,再將這些分界線 的下方利用直接連接,則會形成一階梯狀之曲線,此曲線稱為「S 曲線」。同 理,依據每道試題的答對學生之數之總合,在其下方畫出相對應的分界線,再 將些分界線的右方利用直接連接,則會形成一階梯狀之曲線,此曲線稱為「P 曲線」。這樣便為完整的 S-P 表,如表 2-3-4 所示。

表 2-3-4 完整的 S-P 表

學生 試題

總分

2 3 4 1 5

005 1 1 1 1 1 5

002 1 1 1 0 1 4

004 1 1 1 1 0 4

004 1 1 1 1 0 4

006 1 0 1 1 1 4

009 1 1 1 0 1 4

001 1 1 0 0 0 2

010 1 1 0 0 0 2

003 1 0 0 0 0 1

008 0 0 0 1 0 1

總分 9 7 6 5 5 32

(粗線為 S 曲線,虛線為 P 曲線)

步驟四:計算學生注意係數(CS)和試題注意係數(CP),其中u'=

M

J

y j

M 1

1 且

u=

N

i

yi

N 1

1 。

i位學生的注意係數CSi

100%

75%

50%

A

學習成就良好,穩定性高

A’

粗心大意或不專心造成錯誤

B

學習尚稱穩定但仍需再用功

B’

偶爾粗心且準備不充份 需再努力

C

學習不夠充分需更加努力

C’

學習極不穩定沒有充分準備

0 0.50 1.00 學生注意係數(CS 係數)

圖 2-3-1 學生類型診斷分析圖

(一) 學習穩定型(A 類型)

學習穩定型的學生學習狀況穩定良好,學業成績優良、能快速熟悉教材達 到精熟程度。對這一類型學生,教師只需予以持續的鼓勵和勉勵,即可維持他 們持續穩定的學習狀況。

(二) 粗心大意型(A'類型)

粗心大意型的學生學習狀況稍欠穩定,雖然仍是班上程度較好的學生,但 是考試粗心大意,造成許多不經意的錯誤。

(三) 努力不足型(B 類型)

努力不足型的學生學習狀況尚稱良好,只是表現不如「學習穩定型」學生,

這類型的學生多半屬班上中上程度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尚稱穩定,但是可能因 為努力用功不足,而導致考試成績不夠理想。

(四) 欠缺充分型(B'類型) 學

生 得 分 百 分 比

試題注意係數(CP)

如圖 2-3-2 所示(余民寧,1995;Sato, 1980; Sato & Kurata, 1997)以答對試 題人數百分比為縱軸,試題注意係數為橫軸,作為試題品質的分類,其分析診

由圖 2-3-2 可得知,試題類型診斷分析將試題品質分為四種試題屬性類 型,並說明各試題屬性類型所代表的涵義。分析結果可提供教學或研究者瞭解 試題品質的優劣,並找出試題中是否存在異質成份,以修正試題品質。余民寧 (1995)指出落入 A’和 B’的試題,多半與下列幾項常見的因素有關。

1. 教學法與教材欠當

教學方法不適用於學生、教學目標與教材的內容不相符等。

2. 教師的教學態度欠佳

工作態度是否消極、立即解決學生提問、師生互動是否良好、教師是否有 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等。

3. 命題技巧欠當

命題條件不清楚、評量觀點與教學目標不一致、試題的提示有誤導作答之 用詞、以及違反各試題類型的命題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