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共觀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共觀點"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共觀點」,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 ~1997 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1997 年 6 月 6 日。

一九九五~一九九六臺海危機

中共的觀點:三個分析階層的論證

袁 易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目 錄

兩岸關係中的可變與不可變性

第三次台海危機:動機論或誤判論

兩岸僵局是戰爭根源論

三個分析階層的論證: 世界觀、基本路線、原則、民意和政策認知社群

(一) 鄧小平之世界觀

(二) 江澤民的美「中」關係論

(三) 民意之論證

(四) 政策認知社群論證

(2)

前 言

人類文化學大師葛姿(Clifford Geetz)在他的經典著作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一書中提到「人類就是懸浮在它自己所編織的意義網中 (Webs of Significance)的動物,我以文化當做那些網,對它的分析不是求得則 通,而是要尋求一種意義的解釋。」1 近五十年來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在國家分裂的狀況下出生、成長和凋零。近五 十年的累積歲月也編織了中國人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千千萬萬的網。藉用網 這個隱喻,本文將環繞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網,來對這個網做一種意義的解釋。

兩岸關係中的可變與不可變性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共軍在江陰以西的申港渡江,國民政府撤離首都 南京,至十二月二十七日成都撤守,政府播遷臺北。同年十月一日中共在北京易 國號迄今,形成五十年來的兩岸對峙局面。 四十多年來海峽兩岸的對峙,前三十年來說,本質上具有軍事衝突和意識型 態對抗的雙重性,而最近二十幾年的發展則有緊張降低的態勢。從國際關係理論 的角度來看海峽兩岸近五十年來的發展,是很能符合這個學科典範,從現實主義 到自由主義論演變的軌跡。2 海峽兩岸的早期關係,基本上是反映美蘇兩霸的衝突性,兩岸的對峙是資本 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陣營衝突的延伸,它的特色是軍事衝突性高而妥協性低,此時 期兩岸雙方使用軍事手段解決紛爭的企圖是相當明顯的,兩次臺海危機是最好的 例子。 在這兩次軍事衝突中,中國人已兩度瀕臨了核戰的邊緣。這項駭人聽聞的秘 辛,已從先前解禁的美國官方外交史料,和曾經參與當年重要決策蘇聯官員的回 憶錄中所透露出來。 一九五四年九月三日,中共開始砲轟金門,到隔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共總理周 恩來在印尼萬隆會議中宣佈中共將自動停火止,第一次臺海危機持續了九個月之 久。由於中共對於《中美協防條約》和美國國會通過的《臺灣決議案》所象徵的 嚇阻力量不加理睬,美國總統艾森豪和國務卿杜勒斯於民國四十四年三月六日決

1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1973),p.5.

2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問題與研究(台北),1996 年 6 月,第 35 卷第 6 期,

(3)

定將使用戰術核武對付中共;美方將這項決定先行告知先總統 蔣公回覆美軍太 平洋地區司令史當普(Felix Stump)謂:「敝國國人會接受該攻擊為戰爭之必要」。 3隨即,美軍戰略轟炸部署完成,六十架駐紮在關島的 B-36 戰略轟炸機將執行攻 擊任務。攻擊目標包括大陸的石油、交通及鐵路等重點,及福建沿海的機場和野 炮陣地;美國中央局情報局估計將會有一千兩百萬到一千四百萬的中國老百姓難 逃浩劫。4 四年後,一九五八年第二次臺灣危機再度發生。稍早,美國已駐紮屠牛式 (Matador)導彈部隊於臺灣,並於一九五八年五月間完成試射。「八二三」炮戰 一起,美軍全力支持國軍突破封鎖,九月三十日,八吋自走炮搶灘成功,國軍開 始威力反制,美軍並同時進行戰術核戰部署,打算在共軍開始登陸金門之時,使 用低能量、高爆戰術核武對付共軍。當時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提出了一份打這 場有限核戰的死亡報告,一項保守的估計數是八百萬條中國人命。 更令人吃驚的是,蘇聯前外長葛羅米柯在他已出版的回憶錄中透露,一九五 八年八月他曾受赫魯雪夫之命祕訪大陸,毛澤東曾向他提議,由共軍誘美軍登陸 大陸,然後由蘇聯以核子武器殲滅。 所幸這兩次核戰都沒有成真,中共兩度在尋求軍事手段解決海峽兩岸衝突中 敗下陣來。 從臺灣的角度來看,大陸對臺灣的軍事戰略關係,有恫嚇(Swaggering)、 威脅(Compellent)和征服(Conquest)三種可能。近五十年來,海峽兩岸關係 中的「大與小」是第一個不變性。中共在一九五 0 年代的征服企圖是首先的嘗試, 之後中共被迫更改戰術,一種結合恫嚇和脅迫的兩面刀遂應運而生:中共不斷的 進行軍事演習是要達到「和平」恫嚇臺灣的手段,而脅迫臺灣不得獨立則是「暴 力」威脅,於此同時也交叉使用和平的脅迫手段(如一國兩制)以爭取國際輿論 的支持。5 而臺灣對大陸的戰略關係則有防禦(Defense)和嚇阻(Deterrence)兩種手 段。6根據兵家教戰手則第一個概念認為攻擊是最好的防禦,由於臺灣已放棄了 軍事攻擊大陸的選擇,因而嚇阻便成為最主要的指導戰略。在嚇阻戰略的形式

3 Gordan Chang, “To the Nuclear Brink”,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2,No4,(Spring)1988,p.107 &

Thomas J.Christensen,Useful Adversaris(1947-1958),(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4 「美曾一度考慮核攻大陸」,中國時報(台北),民國 85 年 8 月 17 日,第 9 版。

5 Alastair Iain Johnston,“Culture Realism and Strategy in Maoist China”,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pp.251-256. 6 Glenn H. Snyder,“Deterrence& Defense”,in Robert J. Art & Kenneth N. Walt, eds.,The Use of

Force,3rd

(4)

下,懲罰(Punishment)、否定(Denial)和獎勵(Rewards)構成了台灣對大陸 可資運用的手段。懲罰和否定性的嚇阻都是消極的作法,也是台灣對大陸關係中 的第二個不變性,而具有積極的獎勵性嚇阻則是未來台海發展中,台灣可掌握的 可變項。 這個可變項是使用獎勵的手段來強化嚇阻目的,只要不和嚇阻基本底線衝突 的各種關係都可和大陸加強,是四十多年來海峽兩岸發展的第三個不變性。 海峽兩岸關係於一九五 0 年兩次危機演變為一九九 0 年代的趨於緩和。然 而,中共又於一九九五年七月及一九九六年三月間,兩度在台灣海峽大規模進行 飛彈演習(參見表一),表達對李登輝總統一九九五年六月間美國之行的不滿, 從而希望通過此一戰略性威攝,以收反制「台獨」和各種分裂行動之目的。

表一 中共 84 年、85 年對台軍事演習比照表

區 分 84 年 85 年 導彈射擊 演 習 (第一階段) 海空實彈 演 習 (第二階段) •時間:84.7.21~ 28 日 •項目:發射 6 枚導 •地點:東海海域 •用意:摧毀作戰指揮中心 •時間:84.8.15~25 日 •項目:海空火炮、飛彈演習 •地點:東海海域、面積一萬 二千平方公里 •用意:海面對抗演練 •時間:85.3.8~15 日 •項目:發射 4 枚 M9 導彈 •地點:高雄正西及基隆正東外海 •用意:同左 •時間:85.3.12~20 日 •項目:海空火炮、飛彈演習 •地點:金門以南、澎湖西南海域, 面積一萬七千平方公里 •用意:同左 三軍聯合 登陸演習 (第三階段) 軍力校閱 演 習 (第四階段) •時間:84 年 11 月下旬 •項目:聯合登陸演習 •地點:東山島及其鄰近海域 •用意:進佔對方領域 •時間:84 年 10 月上旬 •項目: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 校閱海空部隊 •地點:黃海海域 •用意:展示軍武力量 •時間:85.3.18~25 日 •項目:三棲聯合登陸演習 •地點:平潭島附近,距離烏坵、 莒光僅 10 海里 •用意:同左 研判中共在我方大選後,仍有對台展 現武力的可能。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台北),民國 85 年 3 月 16 日,第 1 版。

(5)

第三次台海危機:動機論或誤判論

有鑑於此,中外學界紛紛針對此次台海危機之形成加以分析論述,有動機論 者,亦有誤判論者。動機論者一如美國學者傅禮門(Edward Friedman),他明確 指出了美國的中國研究主流學派的看法,這些精通安全事務的中國觀察家的觀點 是:「中共於一九九五年及九六年在西太平洋地區進行的軍事演習,是北京當權 者一種合理且可理解的自衛反應;他們當初加入共產黨就是要終結帝國主義一世 紀來加諸中國的屈辱。他們被刻畫為愛國人士,一貫致力於造就一個強大、統一 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中共領導人覺得,李登輝的政策牴觸了一九七二年《上海 公報》中所稱,兩岸中國人都同意中國只有一個,且台灣是其一部份的內容。在 中共統治者看來,李登輝孺慕日本文化就是一種背叛。李登輝宣稱:『只有在中 共民主化並實施聯邦之後才歡迎統一』,但在他們眼中,這是要搞台灣獨立的陰 謀,足以鼓舞新疆的回族尋求更多的自治權力。就這樣,北京那些反民主的大國 主義者把台灣、民主、分離主義及背叛都畫上了等號。」7 而誤判論者一如美國前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他認為「兩岸真正危險 在於誤判對方反應之說。」貝克指出:「自李登輝總統訪美以後,北京對台北意 向之研判,已由自由心證取代,兩岸過度執著於政治象徵而誤判對方之反應,將 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其實,貝克所提出之「誤判」說法,是國際政治中老生常談了。造成國際間 軍事衝突之形成途徑,通常包括奇襲、失控和誤判昇高三種方式。8貝克所指, 即是針對第三種類型而言。兩岸關係在一九九五年下半年以來,業已構成了誤判 升高的必要條件,而兩岸關係的惡化與緊張凸顯了彼此戰略互動過程之誤判併發 症,它包括四個誤判。9 第一個談判來自北京。當「江八點」發佈之時,北京充滿了自信,認為如此 「合理」之說詞必然能夠為台北單方面中止動員戡亂條款的「善意」回應。 第二個誤判來自台北。當「江八點」發佈後,台北方面經過反覆推敲,認為 江澤民當時所處之地位不甚明確,故對於中共所提之簽訂停火協議和建構模糊的 一個中國概念有所保留,進而採取拖延推遲戰術。台北認為江澤民當時的地位非

7 Edward Friedman, “Avoiding War with China-Containment, Appeasement or Engagement?”,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Taiwan-Mainland Relation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China Times, Taipei, Taiwan, July 1996.

8 請參閱 J. Philip Rogers, Through a Glass DarkyThe Impact of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Crisis Decision-Marking,(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5),Richard Ned Lebow, Nuclaer Crisis Management: A Dangerous Illus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 & Robert Jervis, Perception &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6)

常微妙,北京權力轉移一旦明朗化以後,才會考慮和北京談判。這個觀點,已在 李登輝總統於一九九五年九月三日接受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德曼訪問 談話中正式確認。 第三個談判來自華府。柯林頓總統沒有料到,北京會為美國准許李登輝總統 訪問美國做出激烈之反應。而美國為化解僵局做出了許多讓步,這包括「汶萊會 議」期間,美國前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向中共外長錢其琛就美國准許李登輝總統 訪美之決定表示歉意。此外美國並向中共提出保證,在柯林頓這一任期內,不會 再度准許李登輝總統訪美。 第四個誤判又來自北京。這半年來海峽兩岸的明爭暗鬥,終於引爆出中共動 武的影子,美國對中共的讓步,以及台灣地區立法委員的選舉結果,都強化了北 京當局的一種看法,就是中共已從這次互動過程中掌握了制約華府和台北方面的 關鍵因素一一北京的武力依托。 綜合觀之造成誤判的類別有二:一為認知型,一為動機型。前者種因於決策 者。受制於複雜環境及認知能力之局限,後者則起於決策者個人需求之衝突和嚴 峻環境所生成之情感作用。認知型誤判會造成系統性的錯誤,而動機型的誤判決 策者傾向繼續尋求替罪藉口,以減輕其面對事實真相的痛苦。 然而,以上所提及之觀點多從美國或台灣的角度出發,至於中共本身的觀點 究竟為何,中共對此問題的系統性看法又為何,我們對此種種之了解,誠屬必要。 蓋因兩岸關係處於新仇舊恨相互交錯,瀕臨武力衝突之邊緣。決策者除了應了解 造成談判之起因外,更重要的則是了解對方的行為規律,進而調整、改變和修正 造成對方誤判的行為,重建雙方主要利益之共同認知。

兩岸僵局是戰爭根源論

以下將分兩部份來探究中共對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之自身說法。首先,我們 先回顧一下較鮮為人知的有關中共建政初期,中共何以未能遂行台灣戰役計劃之 主因,以作為了解中共對台軍事戰略之基礎。 根據中共的說法,主要的原因有三:10 第一是鑑於台灣防禦兵力不斷增加,中共多次修改此役決心,延遲了台灣戰 役發起的時間。北京有鑑於中共對金門、登步兩島作戰的失利,客觀上使國軍爭 10 周軍,「新中國初期人民解放軍未能遂行台灣戰役計劃原因初探」,中共黨史研究(北京),1991 年,第 1 期,頁 67-72。

(7)

取到了一定時間,加強台灣本島的防禦。加之中共限於當時沒有強大的海空軍, 未能實現在沿海島嶼作戰中就地「殲滅」國軍之目的。國軍防禦總兵力的不斷增 強,致使中共一再修改戰役決心,計劃參戰兵力從最初八個軍增加到十六個軍以 上,第一梯隊兵從四個軍增加到六個軍。這就大大加重了戰役設備的工作量,拖 遲了台灣戰役發起的時間。 第二個原因是基於中共在短期內所籌集到的艦船,無法保障不斷增加的登陸 作戰部隊的需要,進一步制約了台灣戰役的盡早發起。彼時,中共認為籌集大量 船隻乃為組織台灣戰役之基本條件之一。而當時華東區船隻只僅夠裝運四個加強 師及一些附屬的炮兵、特種部隊,還不是第一梯隊需要量之一半。因此,建議中 共中央統籌建造大量渡海運輸艦艇,再加上從蘇聯購買的艦艇,台灣登陸作戰所 需艦船即可解決。然而,中共當時很難在短期內完成造船和建立運輸艦隊之任 務,艦船準備不足就成為制約台灣戰役發起之原因之二。 第三個原因則是中共針對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軍同時入侵朝鮮和台灣的突 變形勢,決定將主要戰略方向從東南轉移到東北,「抗美援朝」的作戰任務取代 了「解放台灣」的戰役計劃。一九五 0 年六月廿五日朝鮮戰爭爆發,國際形勢的 突然變化,客觀上使中共同時面臨著東北部之朝鮮和東南部之台灣兩個作戰方 向,中共認為同時在兩個方向作戰,即不符合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為中共國力所 不允許。因此,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共軍隊主要戰略方向從東南部的台灣, 徹底轉向東北部的朝鮮,作戰任務由「解放台灣、統一祖國」轉變為「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11 總而言之,從一九五 0 年代初期起,中共既認為美國帝國主義武裝干涉中國 內政,為致使台灣長期不能「回歸」劍祖國的根本原因,而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 隊是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以及實現國家統一、反對外來干涉的根本保證,這 個觀點也就為中共歷次在台灣海峽出兵動武埋下了一個歷史性的伏筆。 而此一時期中共所標榜的主權獨立和反對國際政治中的對外干預兩個重 點,就構成了美,「中」敵對關係的根源和標誌了。12

11 有關中共參加韓戰之最新著作,請參閱 Shu Guang Zhang, Mao's Military Romanticism

China & theKoreanWar,1950-1953, (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5.)

12 時殷宏,「國際政治中的對外干預」,美國研究(北京),1996 年,第 4 期,頁 111-127:

時殷宏,敵對與衝突的由來:美國對新中國的政策與中美關係(1949-1950)(南京:南京大學出 版社,1995 年),頁 11;及牛軍,「論新中國對美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北京),1996 年,第 4 期,頁 99。

(8)

三個分析階層的論證:

世界觀、基本路線、原則、民意和政策認知社群

其次,有鑑於此一美,「中」衝突的歷史遺產,亦即中共建政之初,中共反 抗美國敵視、孤立和封鎖之作為,深深地刻畫在中共決策者之心頭。而這也烘托 出了中共決策者之世界觀、外交政策之基本路線等面向之歷史條件。 本文將以三個分析階層,即(一)中共最高決策者一以鄧小平和江澤民為主, (二)民意或可稱之民氣,以及(三)中共政策認知社群,就第三次台海危機,分別 從其世界觀、基本路線、原則、政策和民氣等層面,來探究中共對此次台海危機 之綜合性看法,透過此一分析架構,進而掌握中共有關台海危機之理性及感性面 的認知。 首先,在第一個分析階層,中共的國家領導人物,就全球形勢、戰略格局, 從中國國家利益的角度加以分析,其中以鄧小平外交思想為重心的戰略格局,推 翻了先前毛澤東思想三分世界的論點。13

(一)鄧小平之世界觀

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為主的外交思想觀,以「和平與 發展」界定了中共對外戰略的最高指導原則。14這就推翻了毛澤東思想中的世界 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戰爭觀。鄧小平關於戰爭可以避免的論斷,是建立在世界和平 (東西陣營)與發展(南北陣營)之兩個趨勢,有利於制約戰爭的戰略性創性與發 展,其理由有四:一為生產力高度發展,引起戰爭的消耗空前巨大,戰爭的後果 空前殘酷,因此,美,「蘇」都不敢輕易動手,二為歐洲和日本等國科技與經濟 的發展,「北約」和「華約」的內部離心力傾向增加,成為遏制戰爭之主因,三

13 有關毛澤東的三分世界論,請參閱 Peter Van Ness, "Three Line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1950-1983",in Dorothy J. Solinger ,ed., Three Visions of Chinese Socialism, (Boulder:West view Pressl984),pp.113-142;Edward Friedman, "Maoist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Capitalist World-System”, in Terence K. Hopkins & Immanuel Wallerstein, eds., Process of the world-System,(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0),pp.181-223, & Edward Friedman,“Maoist & Post-Mao

Conceptualizations of World Capitalism”in Samuel S. Kim, ed., China& the World: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Boulder:West view Press,1988), pp.55-88, & Samuel S. Kim,“China”,

In Edward A. Kolodziej & Roger E. Kanet, eds., Coping With Conflict after the Cold War,(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pp.110-143.

14 樂雪飛,「論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與中國現代化」,中共黨史研究(北京),1994 年,第 6 期,

頁 13-18; 孫大力,「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與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中共黨史研究(北京),1994

年,第 6 期,頁 55-62; 柳建輝,「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發展」,中共黨史研究(北京),1995,第 3

期年,頁 72-77; 及楊公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內 部發行],1997 年),頁 376-383。

(9)

為世界和平運動的發展壯大,是遏制戰爭爆發的重要因素,因為第三世界國家反 對霸權主義力量越來越大,四為中共是第三世界之一員,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 力量。藉此,可為中共創造一個相對和平穩定之周邊環境,以利其現代化建設。 鄧小平外交思想基本上標明了當今世界時代特徵和國際環境,突破了中共建政以 來理論界在時代問題上的僵化陳舊觀念,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因而以「和平」 與「發展」為世界兩大主題之論斷,對中共外交政策之制定具有極其重要之意義, 它襯托出當今中共面臨之國際大環境,從而提供了中共制定對外政策之依據。 而先前鄧小平於一九七四年「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所提「和平共 處五原則」,就進一步闡釋了中共對外政策之行為準則。15中共所謂之,和平共 處五原則劍包括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 利與和平共處。16 其中有關「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乃為中共一貫倡導處理國家之間關 係應遵循的最主要原則。中共堅持「主權是指一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獨立自主 處理其內部和外部一切事務,而不受其他國家干涉之權利,它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和獨立的本標誌。主權不能分割或轉讓,……主權國家對外有保衛國家領土完整 不受侵犯……。但霸權主義者以提出主權過時論、有限主權論等,以種種手段干 涉別國內政,或以維護國際秩序,踐踏別國主權,以謀取本國霸主地位等。」17 而「互不侵犯、和平解決爭端,其實質是制止侵略,禁止使用武力和以武力 相威脅解決國際爭端……所以這條原則是突出了反對侵犯。」18 有關,「互不干涉內政是各國之間實行和平共處之最基本條件。任何國家不 得採用任何方武,以任何藉口強迫其他國家接受自己的意志、社會政治制度和意 識型態。」19 而「和平共處五原則」強調在此基礎上促進相互了解,求同存異,用和平協 商方武解決彼此間之爭端,以求得共同發展,不能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20 一九七八年以後,中共對外政策的重大調整與發展,提出了有關戰爭和平的 新論點,強調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型態的異同評論國際關係。為此,中共希望加 15 金羽主編,鄧小平思想寶庫(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 年 3 月),頁 2431。 16 石志夫,「當代國關係中的基本準則」,中共黨史研究(北京),1994 年,第 4 期,頁 63-68,及 石志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1949-198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年),頁 114-126。 17 金羽主編,前揭書,頁 2431-2432。 18 同前註,頁 2432。 19 同前註。 20 同前註,頁 2433 o

(10)

速現代化建設之進程,其主要意涵就是要突顯「穩定」壓倒一切的這個因素。 有關美,「中」關係,鄧小平一九八一年及一九八九年的兩次重要講話,就 更進一步說明了以上所界定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共之世界觀、基本路線和原則下的 操作性定義。 鄧小平一九八一年一月四日會見美國客人時的談話表示:「 (1)對中國在世 界政治中的地位要有正確的判斷。 (2)不要以為中國有求於人,現在如果一切國 際通導都切斷了,我們也能夠生存。 (3)發展『中』美關係,台灣問題是焦點, 在台灣問題上如果需要『中』美關係倒退的話中國只能面對現實, (4)不要恢復 六 0 年代以前那種以為中國政府信奉的意識型態旨在摧毀美國府的陳舊觀點。」 21 一九八九年北京,「天安門事件」震驚全球,美「中」,關係呈現出嚴重的倒 退。為此,鄧小平不得不於十一月十三日在人民日報刊載「鄧小平會見最後一批 外賓,從此正武向政治生涯告別」的消息後,破格地又於十二月九日,會見了美 國布希總統的特使。 鄧小平慎重地表示:「一九八九年『中』美兩國之間儘管有些糾葛,有這樣 那樣的問題和分歧,但歸根到底『中』美關係是要好起來才行。這是世界,和平」 和「穩定」的需要。儘快解決六月以來『中』美之間發生的這些問題,使『中』 美關係得到新的發展,取得新的前進,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中國在國際上有特 殊的重要性,關係到國際局勢的穩定與安全。如果中國動亂,問題就大得很了, 肯定要影響世界。這不是中國之福,也不是美國之福。 鄧小平強調:「中國威脅不了美國,美國不應該把中國當作威脅自己的對手。 我們沒有做任何一件傷害美國的事。從一九七二年到現在的十七年中,世界局勢 總的比較穩定,『中』美關係的發展是形成這樣好的局勢的一個原因,佔的分量 不輕。『中』美不能打架,我說的打架不是打仗,而是筆頭上和口頭上打架,不 要提倡這些。我多次講過,美國的制度中國不能搬,美國制度究竟好不好,美國 人自己說,我們不干預。兩國相處,要彼此尊重對方,儘可能照顧對方,這樣來 解決糾葛。只照顧一方是不行的。雙方都讓點步,總能找到好的都可以接受的辦 法。恢復『中』美關係要雙方努力,不要拖久了,拖久了對雙方都不利」22。由 此觀之,鄧小平就美「中」關係上的兩次重要講話,充分的體現了中共所提倡之 「和平共處五原則」,必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換言之,和平共處是目的,互 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前提,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是維護國家主權的必要 21 巢峰主編,鄧小平理論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年 12 月),頁 432。 22 鄧小平著,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杜,1993 年 10 月),頁 350-351。

(11)

條件。然而,在現實國際政治中,美國的攻勢作為就把處於守勢的中共領導人士 壓得喘不過氣來。23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對中共與美國關係而言,無 異是雪上加霜。

(二)江澤民的美「中」關係論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從而影響了美「中」的戰略關係。七 0 年代初,美 國為緩和與中共關係之主要考慮是建立在遏制蘇聯擴張之前提下,存在於美蘇 「中」間之「戰略大三角」就成了美國決定對中共政策之主要考量,因而蘇聯之 解體就直接影響到美「中」關係。24美「中」兩國間,原先在冷戰期間退居次要 地位的問題,一如人權問題、知識產權問題、核武器擴散問題和台灣問題,就轉 變為突出的爭執問題。25而江澤民在處理美「中」關係上,只得提出一個「增加 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的十六字諍言來規範兩國之間衝突不斷 的緊張關係。 而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美「中」關係的具體看法在上述中共世界觀、 基本路線和原則的指導下,亦可透過他自一九九二年以來的歷次重要講話,有一 個系統性的了解。 江澤民認為,發展「中」美關係一要有長遠眼光,二要妥善處理分歧。 在談及一九九二年「中」美關係和「中國」對克林頓上台後「中」美關係的 看法時,江澤民說:「一九九二年『中』美關係有進展。去年雙方先後就保護知 識產權、禁止監獄勞動產品進出口貿易和市場准入簽署了三個諒解備忘錄:雙方 召開了第七次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這些都有利於改善和發展『中』美關係。同 時也出現了美國向台灣出售 F-16 飛機,違反《八一七》公報的情況,這對中美 關係是有損害的。」 江澤民說:「『中』美間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分歧。近年來,國際局勢發生了 深刻變化,客觀現實仍需要『中』美之間加強和擴大互利合作。改善和發展『中』 美關係對雙方都很重要。這就要求兩國領導人在處理兩國關係時,一要有長遠的 眼光,需要看到兩國不論在雙邊關係方面,還是在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方面,都 有著廣泛而重大的共同利益:二要妥善處理分歧,求同存異,增加信任減少麻煩, 不要讓分歧來妨礙和損害兩國正常關係的發展。『中』美間的三個聯合公報是『中』 美關係的基礎,三個公報也是得到美國兩黨一致支持的。『中國』一貫重視『中』 23 資中筠,「百年思想的衝擊與撞擊」,美國研究(北京),1996 年,笫 4 期,頁 28。 24 王緝思,「美國對華政策中的戰略大三角」,美國研究(北京),1992 年,第 2 期,頁 1-35。 25 周琪,「冷戰後的中美關係現狀」,美國研究(北京),1995 年,第 4 期,頁 33。

(12)

美關係,我們願在三個公報的基礎上,同克林頓總統領導的美國新政府一起為改 善和發展兩國關係作出努力。26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江澤民在雅加達重申:『台灣問題關係到中國的主權,領 土完整和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來講,是一個重大的 原則問題。如果台灣當局搞『台獨』,外國勢力又插手干涉,必將引起台灣海峽 局勢大亂,我們絕不會坐視不管。』27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六日,江澤民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時指出:「『中』美 間的三個聯合公報確立了指導我們兩國關係的根本原則,為『中』美關係長期穩 定地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這些年來『中』美關係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麻煩不斷。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美方違背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原 則。美國有些人總想在有關中國主權的一些問題上做文章,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是 台灣問題。江澤民明確表示:「在事關中國主權、領土完整和統一的重大原則問 題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立場都是堅定不移的,不會有任何動搖。『中』 美關係首先要平等,雙方要建立信任,發展合作,就必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互不干涉,求同存異。我們應當高瞻遠矚,尋求共同利益,推動『中』美關係在 一種新的格局下獲得新的發展。」28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江澤民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布希時說:「『中』美雙方經 過多年談判達成的三個聯合公報的核心就是如何處理台灣問題。美國政府不久前 允許李登輝訪美,違背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損害了『中』美關係, 也造成了海峽兩岸關係的緊張。我們注意到美國最近重申,美國政府將繼續奉行 『一個中國』的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 一台』的主張,反對台灣獨立,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中』方重視美方的這些 表態,但光有口頭的承諾是不夠的,我們要求美國政府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來消 除李登輝訪美給『中』美關係造成的嚴重後果,避免『中』美關係今後再出現大 的起伏。」29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一日,江澤民會見美國《新聞週刊》代表團和《美國新聞 與世界報導》周刊總編輯莫蒂默.朱克曼一行時說:「我們注意列美方一再表示, 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並在此範圍內處理與台 灣的關係,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主張,反對台灣獨立,反對台灣加 入聯合國。我們對此予以積極的評價。 26 周樹春、丁其林,「江澤民論中共關係尊七大問題」,人民日報(北京),1993 年 3 月 9 日,第 1 版 27 席來旺著,二十一世紀中國戰略大策略-外交策略(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年 9 月)頁 391。 28 同前註,頁 391-392。 29 同前註,頁 392。

(13)

我們還注意到,美方表示認識到李登輝訪美這類事件的敏咸性和嚴重性,今 後將嚴格限制。我們認為美方這一表態足不夠的。關鍵是美方在實際行動中恪守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切實履行所作出的嚴肅承諾,取信於中國人民, 使『中』美關係逐步回復健康和穩定的軌道上來。 『中』美兩國足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維護世界和平, 安全與穩定,促進全球的發展與繁榮,有重大責任:搞好『中』美關係符合『中』 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世界人民的願望。『中』美兩國合作則兩利,對立 則俱傷。所以,克林頓總統當選不久,我就提出了同美國『增加信任、減少麻煩、 發展合作、不搞對抗』。我們將本著這一精神,繼續努力,推動『中』美關係的 改善和發展。」30 一九九六年一月十日,江澤民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布希時說:「過去一年『中』 美關係是不平靜的一年。台灣問題始終定影響『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的』 問題,兩國關係發展的歷史一再表明,如果這個問題解決的不好,將對兩國關係 的發展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希望美國今後能嚴格按照兩國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 處理台灣問題,確保『中』美關係不再出現大的波折。」31 中共在此一時期己注意到,美國已有兩股反華勢力在形成中,一股是由美國 國會帶頭的力量,另一股是由美國媒體打前鋒的力量。美國國會議員認為冷戰巴 結束了,中共在全球戰略格局中之作用進一步下降,美國不必為了地緣政治方面 的需要去遷就中共。32中共認為克林頓政府在美國國會的壓力之下允許李登輝訪 美,完全暴露了他們對歷史和現實的無知,美國就跨入了中國政府最敏感的「禁 區」。33尤其讓中共最高領導人不得釋懷的事件就一如江澤民所說:「目前『中』 美關係所面臨的困難,是美方允許李登輝訪美一手造成的。在這件事之前,我們 就再三向美方明確表示堅決反對李登輝訪美的立場:美國方面四月十七日還對我 們說:『李登輝如果訪問美國,即便是私人訪問,也是違反美國政府所持的『一 個中國』的政策。』但事隔不久,白宮突然宣布,李登輝赴美進行私人訪問也符 合美國政府的政策,這一點是中國人最不能理解的。 中國十二億人對台灣問題都很敏感,聽了以後就只能認為,美國當局在這個 問題上的混亂說法是一種霸權的表現,也可以說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中國一 百多年是深受列強欺凌的。包括我這個年齡的人,對中國歷史、對八年抗戰是清 30 同前註,頁 392-393。 31 同前註,頁 393。 32 鄭永平,「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研究(北京),1991 年,弟 4 期,頁 75。 33 周琪,「冷戰後的中美關係現狀」,美國研究(北京),1995 年,第 4 期,頁 46。

(14)

清楚楚的,對那種橫行霸道的時代我們記憶猶新。新中國建立以後,那種任人宰 割的時代一去復返了。所以要克服兩國關係中的困難,理所當然需要美方採取措 施消除李登輝訪美所造成的嚴重後果。」34 事實上,類似這種中共最高領導人的看法,中共涉台事務的官員早已於一九 九五年二月間在北京向台北來訪的學者表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訊息,包括中共 「國台辦」主任王兆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副會長唐樹備在內的人士,對 當時的美「中」關係,提出了語重心長的看法,他們一致認為:「美國介入韓戰 以來,一直插手台灣問題,中國對這段歷史的感覺比較深刻,對中國而言,台灣 問題都是美國引起的,歷史上,中國對外國人警覺性高,美國一直拿台灣來牽制 中國,不願見到中國統一,他們客觀的做法亦有助於兩岸的分離。另外,把西藏 問題,人權問是和台灣問題聯貫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美國『中央情報局』是 支持民進黨的。國際上亦存在不希望中國統一的因素,近年來台灣變化大,中共 多年前即宣佈一九八 0 年三大任務之一就是要完成統一大業,現在已是一九九七 年了,中國當然有壓迫感,現在台獨猖狂,加上西方勢力插手,兩岸問題拖愈久 愈不好處理。」 而這種歷史情緒加上現實的衝突,就把我們的分析帶入了,中國大陸民意在 美「中」關係的論證了。

(三)民意之論證

有關這個層次的分析,其語辭表達最為直接與露骨,為此,中國民族主義充 分表達地淋漓盡至,中國可以說不於一九九六年夏天在北京出版後,引起廣大讀 者群的反應,名列中國大陸十大暢銷書排行榜榜首35,其主要之賣點就是提出了 先前所提保衛中國「禁區」論。而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一書,亦屬此類民間反美暢 銷書之列,都具備有觀察中國大陸民間情緒窗口之敏銳性。此類以宣揚中國大陸 走向強大和國家復興的暢銷書,與一九八九年前存在於中國大陸知識界,標榜民 族虛無主義情鎮緒和全盤西化趨向形成巨大的反差。 中國可以說不一書中針對有關第三次「台海危機」做了以下的解讀,該書的 第一個重點便是反應了中共領導人物的基本立場:「……美國的戰略是,第一, 使和平統一成為不可能;第二,剝奪中國在任何情況下有使用和平統一以外的手 段的權利:第三,使台灣問題國際化,讓中國不能妄動,否則就是對亞太乃至整 個世界的安全構成威脅,因而必然遭致懲罰和唾棄。 34 同註 31。 35 李希光、劉康等著,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11 月),頁 60

(15)

但是,美國不要忘了,中國人在台灣問題上並不會按照它的思路走。進一步 說,中國的原則的確定並不是那個領導人甚至哪一屆政府心血來潮時一筆揮就 的。有關台灣問題的原則,既體現了國民的意志,又考慮到兩岸的各類變數及外 國勢力干預的各種可能性。正如江澤民所言,在台灣問題上,中國沒有那個領導 人敢於無原則的妥協,因為那將會使其成為歷史的罪人。」36 該書的第二個重點則是懷疑美國決策者的意志和決心:「美國將兩艘航空母 艦派往台灣海域,以儘可能地發出強硬而明確信息。 這個信息是明確的:如果兩岸開戰一一誰都不希望出現這種場面一一美國將 毫不猶豫地進行軍事干預。 這個信息同時也是含糊的:因為它僅僅是信息;如果美國要付諸實施,我相 信它也會計算到底將會付出多大的代價。 首先,它能夠像對付伊拉克那樣,讓許多西方國家集合在它的周圍,以聯合 國的名義『合法』地與中國對抗嗎? 中國不是伊拉克:中國沒有去侵犯另一個國家,中國是在為主權、領土完整 而戰;中國也不可能像伊拉克那樣在狂轟濫炸之之下頃刻便俯首稱臣。並且,美 國在亞洲的幾次戰爭並未能全身而退,如果悍然與中國對陣,那意味著它所進行 的是本世紀最大而且最勝負莫測的賭博。 這並非說,中國的軍事實力已經可以與美國抗衡,更不能表明中國窮兵黷 武。如果中國甘願付出高昂的代價,也只是因為如前所述,誰坐視台灣的獨立, 誰就會成為千古罪人。」37 而該書的第三個重點則是赤裸裸地表現出了大中國沙文主義下的民氣了: 「我們也應該向美國傳遞以上這樣一個明確、強硬的信息。所以,美國目前應該 做的,是儘量少讓台灣問題複雜化。很清楚,整個事情的轉折點正是因為美國自 食其言,使李登輝獲得了赴美簽證一一它的象徵意義及微妙性並非美國不能了解 的。如果以此來探實『中國』的忍耐限度一一試試水溫一一那中國無疑會被激怒, 因為美國選擇的是一個最為敏感、最有禁忌的部位。說得不客氣一點,台灣問題 就是中國的『私處』」。38 36 宋強等編著,中國可以說不(北京:中國工商聯合出版杜,1996 年 5 月),頁 72-73。 37 同前註。 38 同前註。

(16)

在這本「民氣」十足的書中,亦準確地點出了中國主權、美國干預、中國對 台原則等幾個在第一個分析階層所彰顯的要素之外,該書把台灣問題做為中國, 私處創的隱喻,抒發出了十足的霸道和無奈。 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一書則從大眾文化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美國新聞媒體為破 壞美,「中」關係的頭號殺手之論點。該書認為:美國媒體在妖魔化中國上,反 復出現的模式,即當美「中」關係剛一修復,兩國政府出現好轉勢頭時,美國媒 體又會在人權、台灣等問題上製造新的醜化中國的輿論壓力,使剛一出現轉機的 美「中」關係又開始惡化。其目的乃是破壞美「中」關係,嚇跑外國投資者、轉 移世界公眾對美國在世界搞霸權和擴張的注意視線、鼓吹美日統治下的亞太和平 聯合對付中國,進而刺激亞洲國家跟隨美國建立反華的軍事聯盟。 有鑑於此,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對第三次:「台海危機」做了下列的註腳:「特 別是一九九六年三月,中共人民解放軍在台灣海峽進行海、陸、空聯合軍事演習 和第二炮兵舉行導彈試驗,這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與遠在萬里之外此美大陸 的美國毫不相干。然而在軍事演習時,美國媒體對內對外廣泛宣揚遏制「中國」 和「第二次美『中』冷戰」到來的可能性。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在輿論界的煽動 下,竟然不把十二億中國人放在眼裡,派遣了快速反應艦隊和《獨立號》與《尼 米茲號》航空母艦來到台灣海峽,想給中國人來個下馬威。其結果是,美國人搬 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美國人不僅沒有嚇住中國人,反而使中國人對美國那種恃 強凌弱的態度越來越反感,更激起了中國知識界和普通老百姓對國內十多年來的 崇美現象開始認真地反思。」39 根據以上的第一個階層分析和第三個階層的分析,我們分別透過了對中共領 導人物一如鄧小平和江澤民,就其所建構的中共世界觀做了一個理性面的認識, 並且也從江澤民就美,「中」關係上歷次重要講話,來體現上述世界觀界定下的 中共對美政策導向。而在第三個階層的分析中,或可稱為感性面的認知,更增加 了我們對中國民族主義在此次,「台海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說中共領導 人的政治說辭代表了其上層思想,那麼民氣就反應出了下層思維。而介於之間的 中共政策幕僚,或可稱為政策認知社群(Epistemic Community)40,這些包括了中 共黨政軍民四類機構成員的政策及研究幕僚群,透過較為學理性嚴謹的論證充份 表達他們的專業見解。

(四)政策認知社群論證

39 李希光、劉康等著,前揭書,頁 61。

40 此處借用 Peter M. Haas 所創之概念,見其“Introduction Epistemic Communities & International

(17)

以下就中共學界封第三次台海危機的形成以及其對美國政策影響的討論,綜 述於下。41其論述要點,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台海危機」,之前和之後的 美「中」關係。而台灣因素在這兩個時期的位階有著明顯的變化,在「台海危機」 發生前,其在美國與中共之關係中居於一個中介變項的位階。而在「台海危機」 生成之際,台灣因素就成了美「中」關係間之自變項,「台海危機」後,則台灣 因素又成為了美「中」關係間的依變項了。透過以掌握台灣因素為問題核心之方 式,我們較能準確且貼切地了解中共這個階層對「台海危機」,之解讀邏輯。 中共的思路在「台海危機」前,基本展現在鎖定冷戰後美「中」戰略關係這 個環節上,也就是說中共是先從國際關係的大格局出發,中共認為有關冷戰後美 「中」關係發展之趨勢,分別反應在42 (一)美國對中共政策上:中共認為美國在 此時期對中共所採行之戰略,仍是以遏制為主,其實質與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 來美國對中共所持的遏制戰略是一致的。不過,冷戰後,美國對中共的遏制戰略 受到美國國內和國際上越來越多因素的制約,致使美國對中共政策表現出兩面性 和搖擺性,而此特性會長期存在下去,故美「中」關係長期難以穩定。(二)美「中」 關係發展之基礎上:中共認為美「中」關係在政治、軍事安全領域的基礎都很薄 弱,因而經濟關係發揮重要的紐帶作用。但近些年來美「中」經濟關係有政治化 趨向,如此就可能使經濟關係惡化,進而削弱美「中」關係的基礎。但由於美國 在冷戰後更加關心亞太地區安全問題,這就造成美「中」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影響 美「中」總體關係的重要領域。而在該領域內的地區熱點處理(一如南海、東北 亞等問題)、武器擴散及安全機制等問題上,43美「中」雙方是既有分歧亦有共同 利益,因而中共既要加強與美國之合作力度,同時也要加強與美國鬥爭的力度, 藉此來影響和帶動美「中」關係之發展。從而,台灣問題就是美「中」戰略互動 中,美國可茲運用的一個活棋,美國始終處於一個攻勢的狀態,而中共則是始終 處於一個守勢的地位。中共認為冷戰後,美國一統天下,在美「中」關係上泛政 治化,而北京則致力於兩國之良性互動。因而韓戰期間,美國說台灣是不沉的航 空母艦,冷戰後,美國不放心中共,「中國威脅論」,便出現了。美國把台灣當做 牽制中共的籌碼,44台灣之為美「中」關係中之中介變項位階就是這個指陳。而 「台海危機」,就把台灣處於美「中」關係中介變項的位階一下子提升到自變項 41 包括中共外交部、經貿部、部隊院校和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北京大 學‧外交學院、人民大學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等單位,曾於 1996 年 4 月 16 日及 7 月 5 日兩度舉辦有關「大選年的美國外交及中『美』條約」和「96 台灣海峽危機與『中』美關係」 學術研討會。 42 肖蓉「大選的美國外交與中美關係學術研討會」,美國研究(北京),1996 年第 2 期,頁 152- 153。

43 請參閱 I Yuan,“Cooperation & Conflict:The Offense-Defense Balance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s&Studies,V01.33,No.2,Februaryl997,pp.7-8.

44 這種觀點普遍存在於中共之學界,請參閱王緝思,「中美關係中的問題及其緣由」,於丁幸

豪、羅賓遜主編,中美關係的新思想和新概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頁 56,及

李慎之、資中筠,「今後十年的台灣」,於資中筠、何迪主編,美台關係四十年(1949-1989),

(18)

的這個位階來。台灣就成為關係美國與中共兩造的核心問題了,45而其解讀邏 輯,則須從冷戰後國際格局變化之大背景中分析,此次台海危機的出現是冷戰結 束後亞太地區進入過渡期的標誌,因而美「中」在台灣問題上的衝突乃是雙方一 次戰略層次上的較量,對今後美「中」關係的發展和未來亞太地區戰略格局的變 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一深遠意義展現在以下四個方面:46第一,美國對台政策及美台關係的變 化上,中共認為透過美國在此次台海危機前後的言行可以看出,美國在台灣問題 上的政策發生重要的變化。美國過去是「搞」兩個中國,在兩個中國內支持一個。 現在只講一個中國,但不講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此次台海危機是中共要控 制台灣,執行的是一項進攻性的政策,美國決不會甘願看到中國統一台灣,美國 「搞」一中一台已成定局,不過進一步提升美台關係可能選擇在兩岸關係改善之 後。 美「中」關係正常化以後,經濟關係是維繫美台關係的主要紐帶,但冷戰後 美台政治和軍事關係開始上升,其原因在於通過打「台灣牌」,而牽制中國的發 展,或出於維護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安全的需要,以及美國與台灣有重要的貿易關 係,在台灣有重要的經濟利益需要保護。今後美國會繼續加強與台灣間的政治與 軍事關係。 第二,在當前美國對中國政策調整之原因及其含義上,北京認為此次台海危 機迫使美國不得不冷靜分析利害得失,並形成一個共識,認為中國政局穩定,目 前和可預見之將來都不大可能出現大動亂,加之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今後十至廿 年將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大國,美國不可能阻止中國經濟發展之進程。因而,伴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民族主義傾向增強,致使中國的對外政策更急於挑戰 性,對於美國而言,中國的挑戰是帶有根本性,是針對現存國際秩序的一些根本 規則的挑戰。 第三,在美國對華政策的實質及其調整的方向,一種中共學者觀點認為此次 台海危機後美國對中國政策之調整,是兼有接觸與遏制的雙重性。在一個快速變 化的世局中,美國還不能把中國完全當作對手,所以還是要保持接觸。另一方面, 美國對中國越來越轟心中國未來對美國的利益構成挑戰和威脅。美國實際上已經 將中國視為未來在亞太地區的主要對手,因此美國必定要遏制中國。另一種相反 的現實則認為接觸與遏制是互不兼容的兩種政策體系,美國不可能同時實行又接 4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1996 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年),頁 9。 46 牛軍,「96 台灣海峽危機與中美關係學術研討會綜述」,美國研究(北京),1996 年第 3 期,頁 152-154。

(19)

觸又遏制的對華政策。因而美國對華政策是既有矛盾,搖擺之處,也有一致、穩 定的一面。而目前其基本方面已經明朗,就是接觸,但接觸並不等於對中國示好。 美「中」目前沒有重大的共同利益,美國政策還沒有到進行戰略性調整的階段。 今後一個時期美國的政策將可能是整合與威懾結合,其態度將趨於強硬,手法也 會有些變化,如採取經濟上誘與壓,政治上分化,外交上施壓等作法。 第四,有關美國對台政策的走向方向,鑑於台灣在完成政權全面本土化後, 進一步要求在國際上重新定位。台灣的行動對美國在美「中」關係正常化以後的 對華政策造成巨大衝擊,此乃美國不斷調整其與台灣關係的重要外部原因。從美 國方面來看,它在台灣的重要利益之一是利用台灣問題遏制大陸,這是美國所付 代價最小的方式,美國將會長期繼續作。但另一方面,美國在台灣的利益不足以 促使美國為台灣問題與中共直接對抗。對美國來說,美「中」關係的總體利益大 大超過美國在台灣的利益國對台關係的提升,將會以不從根本上危及美「中」關 係為限度。

結 論

綜合觀之,中共的思路基本展現在,一方面中共認為中國需要在一和平環境 中專心致力於經濟現代化之發展,故而中共支持國際問倡議有關和平與發展的共 同主張,並透過具體行動來表現其誠意,另一方面,中共則堅持國際社會必須充 份尊重台灣為中國領土之主權宣示,包括中共採取軍事手段遂行維護領土完整之 必要性。而此次台海危機,中共之軍事作為,其目的在突顯中共欲在冷戰後期, 搶奪戰略制高點的超前意識,同時,在此一亞太地區戰略格局轉換的過渡時期, 國際形勢中存在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之下,先行表態,以避免中共成為美國與台 灣之間的戰略人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ince 1980, the problem-posing activities have gradually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ink of a math problem, which is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posing, and particularly the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0960501957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0970503244號令修正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

級別 與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相關的學習內容 初中級[中三級]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1.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history subjects : The Centenary of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