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 修 單 元 四 選 修 單 元 四 選 修 單 元 四 選 修 單 元 四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一
一 一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研習現當代文學作品,體會作品的時代精神及現代人的語言和感情,提 高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 二 二
二 、 、 、 、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1. 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
2. 認識現當代文學與時代、社會、生活的關係 3. 理解作品的背景、內容、主題及結構
4. 分析作品的意蘊、藝術手法和風格
5. 欣賞作品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思、創意
6.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7. 運用不同的手法創作,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
8. 培養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 三 三 三
三 、 、 、 學 習 成 果 、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1. 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作家的情懷,並有個人的感受
2. 能運用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理解和分析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特色 3. 能運用文學學習基礎知識,並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
內容和藝術特色,並有個人的見解
4. 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呈現個性 5. 養成閱讀現當代作品的習慣,能享受閱讀的愉悅,樂於閱讀,樂
於創作
四 四 四
四 、 、 、 課 節 、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共 33 節(約 22 小時),每節 40 分鐘
1. 胡適《夢與詩》
2. 魯迅《吶喊‧自序》
3. 周作人《故鄉的野菜》
4. 瘂弦《秋歌——給暖暖》
5. 余光中《鄉愁四韻》
6. 施蟄存《梅雨之夕》
7. 冰心《紙船——寄母親》、《笑》、《母愛——「寄小讀者」
通訊之十》及《蒲公英——「寄小讀者」通訊之十七》
8. 徐志摩《偶然》、《再別康橋》
9. 錢鍾書《說笑》
10. 梁實秋《雅舍》
11. 沈從文《龍朱》
12. 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
13. 朱自清《生命的價格——七毛錢》
14. 劉以鬯《打錯了》
15. 洛夫《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16. 關夢南《便條》
17. 余劍龍《老竇》
18. 樊善標《網上追貓》
19. 也斯《李大嬸的袋錶》
20.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21. 西西《可不可以說》
乙 乙 乙
乙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 : : :
1. 鍾叔河(編)《周作人美文選》
2. 瘂弦《瘂弦短詩選》
3. 楊牧(編)《豐子愷散文選》
4. 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
5. 沈從文(著)、雷驤(繪)《邊城》
6. 董啟章《紀念冊》
7. 盧瑋鑾(等編)《香港小說選(1948–1969)》
8.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本單元的設計,主要分為三個環節,以闡釋現當代文學的特點,略述 如下:
1. 承傳與開拓
新文學運動的先驅最初提出的是文學改良,後來才提倡文學革命。
事實上,新的沒法完全把舊的革掉,在形式和內容上,他們固然有 步武前人的地方,在推動創作的意念上,他們也秉承了歷代作者「心 繫國是,關愛民生」的傳統。近年社會頗鼓吹創意,其實創意並非 憑空創造,而是就前人的基礎加以轉化,進而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 作品。
2. 個性展現
中國傳統的文論,有「文如其人」的說法。現當代文學作家在作品 中展現的個性更豐富多姿,或集詩人與鬥士於一身,如聞一多;或 陽剛與陰柔並濟,如聲稱以右手寫詩、以左手寫散文的余光中;也 有深受族裔文化背景影響的,如有苗族血統並生長於山明水秀之湘 西的沈從文,作品透現少數民族的爽朗和率真。有時,一個作家前 後期的風格亦有所不同,如周作人早期激越而後期沖淡;又或因受 現實影響而一時展現迥異的文風,如朱自清眼見小女孩如貨物般被 出賣而滿懷激憤。
3. 創新精神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界大戰給世界帶來重大的轉變,文學自然也不例外。在此之前,文 學作品大都反映現實,但經過史無前例的人類大規模互相屠殺,現 實變得無法理解,理性邏輯解釋不了人類的生存狀態。反映在文學 創作上,是時空的錯亂,失去了邏輯線索,是現實與虛幻的互相交 纏,再沒有甚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過去,文學通過現實的複製或 重塑,把讀者拉進作品中而與箇中人物同歌同哭;現在,文學以錯 綜而虛實相扣的情節把讀者拉開,要他們站在一定的距離思考。因 此,不少閱讀傳統文學作品而成長起來的讀者會認為當代作品不易
「理解」。然而,當代作品不一定要讀者「理解」作者的意圖,而
是要讀者參與思考,自行解釋作品的意義。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課節課節課節課節 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1 承傳與開拓 1-9 選讀現當代文學作品,透過理解、賞析和評 論文學作品的主題、內容和表現手法,認識 現代文學作品對西方文學的借鑒,探討白話 文學作品與傳統文學間承傳與開拓的關係。
2 個性展現 10-21 選讀不同時期的現當代文學作品,透過作品 的賞析和評論,認識現當代文學作家的不同 風格,並探討作家如何在作品展現自己的個 性,從而窺見現當代作品風格的多樣性。
3 創新精神 22-31 選讀現當代文學作品,欣賞作家的情思和創 意,透過作品的理解、賞析和評論,了解作 家在創作手法上的創新,並探討作品的形式 與內容,文學與時代、社會的關係。
4 總結 32-33 總結研習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經驗,選讀西西
《可不可以說》,討論「文學可以是甚麼」,
並探討文學與時代、社會、生活、地域的關 係。
5 延伸活動 彈性 處理
學生選 讀一位 自己 喜 歡的現 當代作 家作 品,蒐集該位作家生平資料,探索其人的性 格和經歷與作品風格的關係,作專題報告。
乙 乙 乙
乙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 : : :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
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口頭報告
分組討論
撰寫短評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撰寫評論
編選作品集
欄的相應位置,以 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
評估準則,以供參考。
承 傳 承 傳 承 傳
承 傳 與 與 與 與 開 拓 開 拓 開 拓 開 拓
第 第 第
第 1-9 節節節節
1. 着學生於互聯網上蒐集有關「五四運動」和「新文學 運動」的資料,並於課堂上作簡介。
教師亦可指導學生參考任何 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蒐集 有關資料。
在必修部分,學生對新文學 運動已有初步認識,此處可 重溫胡適等人的主張,從而 引導學生認識新文學發軔期 文學作品。
2. 着學生朗讀胡適《夢與詩》,並討論:
本詩有甚麼的特色? 隔句押韻
每節行數相同
每節每行字數與其他各節 相同
胡適是否做到他自己提出的主張?
這首詩在內容和形式上是否有舊詩的影子?這首 詩是否有創新的地方?
由教師總結。 本詩以平白的語言寫現代人
的思想感情,保持舊詩中押 韻和句式整齊的特色,其中
「醉」與「酒」、「愛」與「情」
也是舊詩常見的意象。
3. 延伸活動:
着學生閱讀沈尹默《三絃》,並選取一種古舊或傳統 的事物,如毛筆、二胡、鐵皮玩具、古老花瓶等,寫 出自己對有關事物的觀感,或這些事物在現代生活中 的意義。
三絃是一種古老樂器,本詩 藉三絃的樂聲,襯托出現實 的孤寂。
4. 導讀魯迅《吶喊‧自序》,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可着學生先搜集魯迅生平資 料,以便了解文章中的一些 細節。
作者以鐵屋為喻,認為把鐵屋裡快要悶死的人吵 醒,徒增加他們臨終的痛苦,但他為甚麼還是要 吶喊?
只要有人醒來,說不定有毀 壞鐵屋的希望。魯迅期望吶 喊能帶來積極的激勵,藉幾
聲吶喊,慰藉那些仍在奮鬥 的勇士。
教師可藉文中「鐵屋中的吶 喊」的寓意,引導學生認識 在國家多事之秋中誕生的新 文學的「憂國傷時」傳統。
(夏志清語)
鄭 樹 森 在 《 現 代 中 國 小 說 選‧導言》中亦言:「五四 作家無一不對現實人生,有 極大的關懷。」
東漢班超「投筆從戎」,作者則「投醫從筆」,
他們的行為何者對國家或社會更有效用?
學生自由討論。
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素以為文學作品足以警醒世道 人心,魯迅矢志以文學改變世人的精神,是不是 這一傳統的承襲?
魯迅的小說確承襲了傳統文 學反映和暴露世道人心的傳 統,但本篇最值得注意的一 點是,他要改變的是國民的
「精神」,因此他要暴露的 與其說是社會的黑暗面,無 寧說是國民精神的腐朽。
結合本篇所言和魯迅小說《藥》(必修部分指定 作品),魯迅對文學「功用」的觀念和實踐,有 沒有超越前人的地方?
正如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 說來》所說:「我的取材,
多採自病態社會不幸的人們 中」,《藥》的取材亦如是,
目的是為了「揭出病苦,引 起療救者注意」。他寫的不 是個別事件,而是具有普遍 意義的現象。所以有學者稱 魯迅的小說為「啟蒙小說」,
這是他超越前人的地方。
文學能否真的能改變人的心靈? 學生自由討論。
最後由教師總結。 本文交代了魯迅投身文學創
作的歷程,反映了現代文學 作品對現實的承擔,以及對 改變現實的期待。
5. 講讀周作人《故鄉的野菜》,討論以下問題:
文題為《故鄉的野菜》,但文首為甚麼說「我的 故鄉不只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故鄉 對於我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情分」?
這是欲揚先抑之法,下文以 深情的筆觸寫故鄉的野菜,
益見其對故鄉的懷念。
試指出各段中所引古文、兒歌和日本文獻有甚麼 作用,產生甚麼效果?
第二段引兒歌說明採薺菜 是浙東婦女和兒童一直以 來的「一種有趣味的遊戲 的工作」;引《西湖遊覽 志》和《清嘉錄》說明採 菜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和採 菜的盛況。
第三段引兒歌引出以黃花 麥果造糕點的習俗,引以 日本和北京的同類點心作 對北,強調故鄉糕點的特 殊風味。
第四段引日本文獻說明採 紫雲英花的習俗在日本也 甚普及,強調紫雲英的可 愛。這樣寫令文章的文化 內涵更為豐富。
文中寫故鄉的三種野菜,內容各有側重,試加說 明。這樣寫產生甚麼效果?
寫薺菜着重寫採菜的歡愉;
寫黃花麥果主要帶出用菜作 糕的習俗和過程;寫紫雲英 則重點描畫菜花的美態。這 樣寫來令文章變化多姿,生 動活潑。
最後由教師總結本篇的寫作特色。 周氏兄弟(魯迅、周作人)
都有深厚的古文根柢,本 文不但旁徵博引,在行文 上也 有 暗 用 古 文 的 句 子
(暗引),如「釣於斯遊 於斯」,出自韓愈《送楊 少尹序》:「某樹,吾先 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
吾子時所釣遊也。」(後 因稱故鄉為「釣遊之地」)
「上墳船裡的姣姣」,出 自清代範寅的《越諺》:
「正月鐙,二月鳶,三月 上墳船裡看姣姣。」但周 作人寫來不會令人覺得老 氣橫秋,反而富於文化內 涵,也與現實緊扣。
周作人行文的特色,在於 好援引古文,但不會令人
覺得陳俗老套。例如第三 段的行文:「黃花麥果通 稱鼠麴草,係菊科植物,
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 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
春天採嫩葉,搗爛去汁,
和 粉 作 糕 , 稱 黃 花 麥 果 糕。……」幾接近古文,
古文句法如套用得宜,可 令行文流暢簡潔。
全文一千二百餘字,引文 約佔六分之一,但因與內 文作「有機扣連」,故不 覺累贅,反而增加雅趣和 文化意蘊。
內容平淡中見真情,既援 引古籍,又與現實相扣,
於承襲傳統文學之餘,別 開生面,富現代生活氣息。
6. 導讀瘂弦《秋歌——給暖暖》,着學生:
將本詩與指定作品《詩經‧蒹葭》比較,指出兩 篇作品在形式上相似的地方。
《詩經》在語句上多重複,
本詩「暖暖」二字也兩次在 末句出現,如最後兩節:
秋天,秋天甚麼也沒留下/
只留下一個暖暖
只 留 下 一 個 暖 暖 /一切便 都留下了
營造出反復吟詠的效果,與
《詩經》異曲同工。
指出詩中運用了甚麼傳統中國詩常見的意象。 例如:落葉、荻花、砧聲、
雁子、秋空、馬蹄、落花、
山徑、琴韻、寺院。
指出詩中運用了甚麼西方的文學意象。 唯一的例子是「十四行」。
十四行又稱商籟(sonnet),是 西洋詩歌的一種「格律體」,
每首十四行,押韻,音尺也 須互相呼應,內容以抒情為 主。詩中說雁子在秋空「寫 牠們美麗的十四行」,十四 行既指有規律的「雁陣」,
也 含 有 一 種 抒 情 的 美 的 情 調。
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暖暖」在詩中多次出現,這名字的主人與 作者會有怎樣的關係?
應是戀人甚或妻子。
詩中充滿了傳統中國詩常見的意象,營造出 一種怎樣的效果?
有一種蕭條、蕭殺和寧靜幽 森的氣氛。
「暖暖」二字反覆出現,與詩中的氣氛是否 不協調,或有所衝突?
正是這種衝突,令人更感受 到「暖暖」這名字給人帶來 的「暖意」。
詩的最後兩節想說明甚麼? 即使世上事物蕩然無存,只 要「暖暖」仍在,便感到安 穩滿足。
學生分組匯報,由教師總結。
7. 着學生自讀余光中《鄉愁四韻》,分析作品的主題,
並與《秋歌——給暖暖》比較,探討兩篇作品在藝術 手法上的異同,作口頭報告。
《秋歌——給暖暖》字句重 複,體現民歌的格調,與《詩 經》有一脈相承的關係;《鄉 愁四韻》亦以相同語句,營 造歌謠一唱三嘆的效果。
可透過口頭報告,了解學 生:對 作 品 主 題 的 理 解 ( 例 如:思鄉)
對 作 品 藝 術 手 法 的 分 析
(例如:意象古典、音節 優美、語言簡樸)
8. 着學生在課前先閱讀施蟄存《梅雨之夕》全文,並以 不超過八十字寫出小說的情節大概。
小說的情節大概:
主角下班時遇雨,步行回家 時在路上遇到一名沒有帶雨 具的美麗少女由電車下來,
跟隨一會後自告奮勇撐傘送 她一程,最後自行乘人力車 返家。
9. 着學生談談個人對這篇小說的印象,並透過以下問 題,引導學生探討作者如何刻劃小說中「我」的心理:
「我」下班時的心情怎樣?何以見得? 心情閒適,從他認為路人無
須匆忙避雨可以反映出來。
為甚麼「我」最初不敢自告奮勇給女子打傘?他 看着女子的狼狽心理有甚麼反應?後來為甚麼
「我」又願意把傘分一半給女子?
因為害怕給女子拒絕。他對 女子的焦灼既同情又樂於作 一個旁觀者。他覺得女子對 他的注視令他難受,因此他 要「報復」,或至少對她的 催促作出回應。
女子的注視令「我」臉紅了,「我」自稱找不到 臉紅的理由,你可以分析一下他臉紅的原因嗎?
原因可以是害羞、覺得堂堂 男子怯於保護女子是不體面 的事、覺得女子竟大膽注視 他是對他的一種挑釁、突然 的注視令他來不及作出其他 反應。值得注意的是,在「我」
臉紅之前,兩人的目光曾有 一次交投,但這一次作者沒 有臉紅,是因為女子不一會 便「將釘住着在我身上打量 我 的 眼 光 移 向 着 暗 黑 的 天 空」,不致令他覺得難堪。
由此可見作者在心理描畫上 的細緻。
回到家裡,「我」覺得應門的聲音像誰?給他開 門的人像誰?為甚麼他會有這種感覺?
應門 的 人 像 剛 才 碰 上 的 女 子,開門的像剛才監視他的 人。他仍沉迷於與女子同行 的一段路程,也為這一段「越 軌」的行為猶感心虛。
妻子問「我」遲歸的原因,為甚麼他要說謊? 他覺得與女子同行是一種帶 有非分之想的行徑。
10. 教師可與學生一起扮演心理醫生,分析小說中「我」
的心理變化和行為的表現,並討論這篇小說的主旨。
如上述「我」與女子兩次 眼神交投的不同心理,又 如「我」以為同行的女子 是他初戀對象(這顯然是 一次單戀或暗戀),表現 得緊張,到他肯定女子與 他並不相識時,反而變得 輕鬆。
文學作品的主旨不一定有 統 一 的 答 案 , 就 本 篇 而 言 , 可 以 是 寫 人 生 的 無 聊,或小職員百無聊賴的
心態,或是一段平凡婚姻 中的小插曲,也可以是刻 劃人性中對美的追求及幻 想,甚至是已婚男性潛伏 心中的「越軌」的欲念,
等等。
教師總結小說的特色。 本篇為中國現代心理分析小
說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個近 乎沒有情節的故事,主要以 主角的心理帶動,是西方心 理分析小說的「橫的移植」, 是傳統少有純以心理描寫帶 動的小說。
有關「心理分析小說」資料 可參考附錄一。
11. 延伸活動:
着學生閱讀魯迅《狂人日記》,並與施蟄存《梅雨之 夕》比較分析,作簡單報告。
《狂人日記》同樣充滿心理 描寫和主角的內心獨白,在 語無倫次的背後,同樣可以 剖析箇中原委。尤其重要的 是,本篇被譽為中國現代文 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也 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作品,
但已見出手不凡。
12. 片段寫作:
着學生以「派發成績表前後的剖白」為題,用 150-200 字描繪派發成績表前後的內心感受和變化。
13. 延伸閱讀:
(1) 鍾叔河(編)(1998)《周作人美文選》,香港:明 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 瘂弦(2002)《瘂弦短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
個 性 展 現 個 性 展 現 個 性 展 現 個 性 展 現
第 第 第
第 10-21 節節節 節
1. 重溫初中時讀過的冰心作品,如《紙船——寄母親》,
着學生談談印象中冰心作品的內容特色。
教師可於講授每篇作品前,
着學生搜集有關作家的生平 梗概,與作品風格相印證。
冰心作品內容主要歌頌母愛 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和關係。
如茅盾《冰心論》所言:「(冰 心)憧憬着『美』和『愛』
的理想的和諧的王國。」
2. 導讀冰心《笑》,然後分組討論: 可着學生先自行閱讀,或輪 流朗讀課文。
文末提到「眼前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 和裡看不分明瞭」,調和這三個笑容的愛,會是一 種怎樣的愛?
是對純真、人與人之間的情 意和大自然的愛。
本文是否能做到作者自述中提出的「能表現自 己」?若然,文中表現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自己」?
本文反映作者的態度誠懇率 真,是作者心境的表白,從 本文可見冰心是個熱愛人、
人間和大自然的人。
自讀《母愛——「寄小讀者」通訊之十》及《葡公 英——「寄小讀者」通訊之十七》,並結合曾研習 的冰心作品,分析其作品的風格特色。
文字清麗純真 風格溫柔雅樸 學生分組匯報,由教師總結。
3. 導讀徐志摩《偶然》,着學生朗讀全詩,然後討論下列 問題:
徐志摩於英國劍橋留學期 間,與林徽音邂逅,並宣 佈 與 元 配 張 幼 儀 離 婚 。 1922 年返國後,卻發覺林 徽音選擇了他恩師梁啟超 之 子 梁 思 成 。 此 詩 寫 於 1926 年,學者一般認為詩 中的「你」就是林徽音。
可播放陳秋霞作曲並演唱 的同名歌曲。
「雲」這意象會令人產生怎樣的聯想? 飄忽的人、遊子。
第二句中的「你」處於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 心波蕩漾。
為甚麼「我」要求「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因為你我的相遇(我的投影)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這兩句,「我」到底 希望「你」記得還是忘掉?
這是兩個看似矛盾的句子:
你 記 得 固 然 好 , 最 好 你 忘 掉。但「最好」語氣重於「也 好」,表面看似「我」還是 希望「你」忘掉,但若細加 體會,這無疑是一種「正言
若反」的寫法,「最好」忘 掉,是因為實在難以忘掉。
4. 着學生自讀徐志摩《再別康橋》,並與《偶然》作比較,
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徐志摩 1922 年由劍橋(康 橋)學成回國,1928 年重遊 舊地,寫成此詩,故稱「再 別」。
在《偶然》中作者要「你」把「交會時互放的光 亮」忘掉;在本詩中,作者「揮一揮衣袖,不帶 走一片雲彩」,其中蘊涵的感情是否有相同的地 方?
在《偶然》中作者要「你」
把片刻光亮忘掉,在本詩中 作 者 不 帶 走 康 橋 的 一 片 雲 彩,都看似灑脫,實則蘊涵 對「你」和康橋深厚的感情。
這兩首詩透露了作者怎樣的性情? 作者感情豐富,雖然故作灑 脫,但對曾眷戀的人和事都 未能忘懷。
教師總結兩詩的特色。 兩詩一以淡彩,另一則以濃
墨,寫相交相別的情懷,於 沉 厚 的 情 意 中 見 灑 脫 的 胸 襟,富於浪漫情調。
可透過分組討論,了解學 生:對 作 家 情 懷 的 體 悟 ( 例 如:對故人、舊地的眷戀)
對 作 家 個 性 的 認 識 ( 例 如:感情豐富、浪漫灑脫)
5. 引導學生把徐志摩《偶然》、《再別康橋》兩詩與指定 作品聞一多《死水》比較,探討新詩「格律派」在形 式上的嘗試。
聞一多和徐志摩等主張新 詩的「音樂美」和「建築 美」。《死水》每節句數 和每句字數都一樣,形成 了一種「豆腐乾」體的整 齊 形 式 。 此 外 也 隔 句 押 韻,令全詩讀來朗朗上口。
徐志摩的兩首詩形式沒有 那麼整齊,但每節的結構 基本相同。《偶然》的第 一節第二、五句,第二節 的第一、二、五句押韻;
《再別康橋》隔句抽韻。
《偶然》每節的第一、二、
五句都是三音節,第三、
四句則是兩音節(可參考 附錄二的分析),結構同 樣嚴謹。
6. 講讀錢鍾書《說笑》,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本文採用「開門見山」法,一 開頭兩句即全篇文章的關鍵
(亦即所謂「文眼」),着學 生抓緊這兩句的含意,則以 下論說雖兜兜轉轉,都離不 開這兩句對「笑」的定調。
笑和幽默有甚麼關係? 笑是 自 然 的 流 露 , 就 像 閃 電,是靈活的,不能像太陽 和月亮那樣永遠掛在天上,
否則就是固定的、呆板的。
幽默也一樣,只能是自然的 流露,為了顯示自己有幽默 而提倡幽默或硬擠出幽默,
就變成刻板的模仿,降低了 幽默的品格。
作者認為怎樣才算真正的幽默? 幽默應是一種脾氣(這裡「脾 氣」一詞用得頗彆扭,用「氣 質」似乎較好),是能夠反 躬自省,然後置諸一笑。就 如 上 一 段 所 言 , 是 別 有 會 心,欣然獨笑,給沉悶的人 生透一口氣。這完全是一種 個人的修養。
綜觀全篇,作者對幽默有何看法? 假裝的幽默當不得真,只是 用來「換銀」的工具而已。
7. 就錢鍾書的行文風格,着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是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本文怎樣體現他的 學者本色?
作者在文中旁徵博引,引文 來源包括中國古籍(《廣陽 雜記》、《神異經》);希 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英國詩人、學者(白倫脫);
英國貴族(荷蘭夫人)、法 國學者(柏格森),以至引 用法文、拉丁文和西洋成語。
如果說作者行文風格在幽默之外也帶點尖酸刻 薄,你是否同意?
本文確有尖酸刻薄的地方,
如一開頭便嘲笑文人的職業
是「賣笑」,「賣笑」一詞 本來用以形容妓女。又如說 大部分人的笑有如馬嘶,把 幽默家說成「弄筆墨的小花 臉」,甚至批評大文豪馬克‧
吐溫的作品「不甚看得」,
其嘻笑怒罵是否有點「過了 頭」,可以自由討論。
作者以幽默的行文批評幽默,是否有點「自打嘴 巴」?
作者並不否定幽默,只是反 對造作的幽默。他以反對提 倡幽默來「提倡」真正的幽 默,觀點統一。學生可自由 討論。
可參考孔慶東《真正的幽默 是我不幽默》,見以下網址:
http://book.jrj.com.cn/news/
20050304/000000014731.htm 學生分組匯報,由教師總結錢鍾書行文風格。 旁徵博引,具學者式的幽默
和機智。
8. 着學生自讀梁實秋的《雅舍》,然後比較錢、梁二人文 風的不同,撰寫短評一則。
《雅舍》於淡雅中見傳統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的 安 貧 樂 道,隱含風趣幽默的本色。
錢、梁的作品同以幽默見 稱,但《雅舍》一文中展 現的幽默比較溫文含蓄,
與錢的「辛辣」有所不同。
9. 延伸活動:
着學生閱讀楊絳《錢鍾書與〈圍城〉》,文中對錢鍾書
「癡氣」的憶述,並討論錢鍾書的性格如何在本文的 風格上反映出來。
錢鍾書夫人楊絳在文中提到 錢鍾書「癡氣」的表現,包 括愛捉弄別人,捉弄對像包 括同 學 、 自 己 的 夫 人 和 女 兒,非把人弄得哭笑不得不 可。而在《說笑》一文中,
錢鍾書也盡情拿提倡幽默的 人來開玩笑。
10. 導讀沈從文《龍朱》: 沈從文是湖南湘西鳳凰縣 人,母親是土家族人,祖 母是苗人。他的文字風格
沉厚樸實,時而或粗獷或 絢麗;《邊城》、《湘行 散記》等作品,以湘西自 然風貌為背境,寫當地人 民的率真淳樸性格,論者 認為與他具有少數民族血 統不無關係。
可參考彭小妍《沈從文小 說選‧導論》,1995 年,
台灣洪範書店。
着學生於課餘自行閱讀《龍朱》,並搜集有關少數 民族男女「對歌」的資料,並於課堂上簡述每環 節的故事梗概。
可參考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GB/8198/74182/74183/
5132454.html
本篇故事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說這個人;第二,
說一件事;第三,唱歌過 後一天。
這個人:「這個人」名龍 朱,是白耳族苗人。龍朱 樣貌俊美、品格高尚、能 歌善獵,也許正因過於「完 美」,還沒有戀愛對象,
或者說,沒有女人敢把愛 投在他身上。
一件事:一天,龍朱的奴 僕矮奴向龍珠求助,說在 山中與一女子對歌時給女 子欺負了。龍朱與矮奴來 到山中,教矮奴對歌,都 給女子一一壓倒,最後龍 朱親自出口唱歌,女子卻 再沒接續唱下去。
唱歌後一天:龍朱起誓非 娶得女子不可。矮奴打探 出女子是黃牛寨寨主的幼 女,主奴二人遂出發到寨 外尋找女子。經過一輪對 話,龍朱向女子走去。
着學生分為三組,分析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的形 貌和個性,然後向全班匯報。
龍朱的形貌和個性一如上 述;
矮奴身長不過四尺,但動
作靈巧,反應敏捷,有一 點慧黠;
黃 牛 寨 寨主 幼 女 美 麗 動 人,善唱歌,歌聲甜美,
從她的唱詞可知她為人聰 敏。
討論以下問題:
矮奴在小說中起怎樣的作用? 他的作用有如傳統戲曲中在 小生與小姐之間穿針引線的
「紅娘」。此外,也以他滑 稽的言談和動作對其他兩個 主角起襯托作用,和給小說 營造一種輕鬆愉悅的氣氛。
矮奴提到寨主有三個女兒,大女和次女比幼 女更美麗,那麼,龍朱喜歡的豈不是「次一 級」的人選?
寨主大女和次女雖然比幼女 更美,但她們不常出來。幼 女常在山間作活,可見她為 人較開放開朗,這種性格,
無疑和龍朱更為相襯。由此 也可見作者心思的細密。可 着學生特別注意和討論這一 點。
結合曾學過的人物描寫方法,分析本篇對人物,
尤其是男女主角的塑造技巧。
男主角龍朱:運用了正面 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 寫包括外貌、個性、聲音、
行為、心理描寫;側面描 寫是以族中男女對龍朱的 觀感作為襯托,寫出龍朱 內在和外在的特出之處。
女主角寨主幼女:純用側 面描寫,從矮奴的描述和 反應,從她的歌聲、歌詞,
以至她人去後遺留的遍地 野花,烘托出她的明麗聰 敏。
11. 作者在本篇開頭的《寫在〈龍朱〉一文之前》中,自 言把本篇獻給苗族人,又說「血管中流着你們民族血 液的我,二十七年的生命,有一半為都市生活所吞 噬」。着學生結合《前言》和小說內容,探討苗族人的 個性特色,以及作者藉此帶出的訊息。
從小說人物的言行可見,苗 族人開朗、熱情、勇敢、聰 慧。但作者在《前言》中一 再申明他已流失了苗人的這 種天真純潔,他無疑是想借
小說塑造一個烏托邦,從而 促使都市人反省是否已失去 人類應具有的源於大自然的 率真天性。
12. 豐子愷以小孩為題材的漫畫,早已膾炙人口,可着學 生搜集這方面的畫作,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在課 堂上分享個人的感受。
可 參 考 豐 子 愷 漫 畫 選 網 址 (http://www.zikai.org/)。
13. 導讀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 題:
這是 1927 年開明書店版
《子愷畫集》寫的代序。
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文章 開頭的幾句「可惜到你們 懂得 我 的 話 的 意 思 的 時 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 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 悲哀的事啊!」,這段話 的意思不易明白,因此不 要推敲話中的含意,到讀 畢全文再來討論。
作者用甚麼事例說明成人缺乏情趣,與兒童的天 真形成對比?
不許兒童弄自鳴鐘、把穿在 椅子上的「鞋子」毀掉、看 到 小 孩 裁 掉 書 本 而 驚 駭 大 叫、不許孩子弄毛筆、要孩 子「打針」吃藥。
在「去同不相干的人們做了叫做『上課』的一種 把戲回來」中,作者對成人世界表達了一種怎樣 的觀感?為甚麼他會這樣寫?
這裡的行文用字隱含了對成 人世界的一種鄙夷,因為他 認為成年人虛偽、退縮、順 從、妥協,專做無聊事。
為甚麼作者說到孩子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 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 等悲哀的事啊」?
因為孩子長大了,經歷過成 人世界的虛偽妥協,才會明 白童真的可貴,但這時他們 已不再天真,此所以悲哀。
你是否同意文中對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所作的對 比。
學生自由討論。
14. 分組活動:
豐子愷的漫畫多以兒童、古詩詞和都市世間相為題 材,着學生搜尋欣賞其漫畫作品,談談個人對豐子愷 漫畫的觀感,並結合其作品,探討他的文字風格特
豐子愷寫兒童的漫畫具有 童真和幽默感;寫古詩詞 意境的漫畫則富有詩意,
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繪
色,以及作者的為人。學生分組匯報,教師總結。 畫世間相,則觀察入微,
常能以強烈的對比寫出都 市人的虛浮,也能展露戰 爭的殘酷。
由畫及人及文,則作者富 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具有 赤 子之 心 , 文 風 淳 厚 樸 實,感情豐富。
15. 着學生自讀朱自清《生命的價格——七毛錢》,並與朱 自清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或《背影》)比較,探 討兩篇文章風格的不同,撰寫短評一則。
本文對現實的殘酷,提出控 訴,寫來充滿激情和憤怒,
氣勢迫人。
可透過撰寫短評,了解學 生對作家不同作品風格的掌 握(例如:溫柔敦厚、慷慨 激越)。16. 延伸閱讀:
(1) 楊牧(編)(1982)《豐子愷散文選》,台北:洪範 書店有限公司。
(2) 楊牧(編校)(1987)《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 書店有限公司。
(3) 沈從文(著)、雷驤(繪)(1998)《邊城》,香港:
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創 新 精 神 創 新 精 神 創 新 精 神 創 新 精 神
第 第 第
第 22-31 節節節 節
1. 導讀劉以鬯《打錯了》,着學生先閱讀小說,並談談 個人對作品的感受,然後討論下列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當代作品 時 , 可 給 與 學 生 更 大 的 自 由,鼓勵他們大膽說出個人 的意見,不必尋求統一的答 案。
本文是一篇「小小說」(也 稱微型小說、極短篇),頗 具「實驗性」,於 1983 年發 表後,曾被二十多種書刊選 錄或轉刊。一般小說大都只 有一個結局,本篇卻有兩個 結 局 ──因 偶 然 發 生 的 事
件,決定了主角的不同命運。
甚麼影響了主角陳熙的命運? 一個打錯了的電話。
在第二節中,如果主角不去接聽那打錯了的電 話,結局是否會與第一節相同?
很有可能。這也說明人生際 遭的微妙之處。
除了一個打錯了的電話,還有甚麼決定主角的命 運?
人 生 是 由 一 連 串 事 件 組 成,這些事件互為因果,
相互緊扣,令生活充滿種 種變數,這也是人生引人 入勝之處。
在這故事裡,主角為了等 候僱主回音,呆在家裡,
因而接聽了女友的電話而 要外出。如果他沒有接到 女友的電話,故事可能有 另外的發展。
2. 引導學生討論作品創新之處,由教師總結。 作品在結構上推陳出新,兩 個不同的結局暗寓人生的變 幻,引人深思。
3. 小說續作:
着學生思考《打錯了》會不會有第三,甚至第四、五 個結局;又或轉移敘事觀點,以不同的身份續寫這篇 小說。
例如:
第一節主角遇上車禍,不 能赴女友麗嫦的約,以麗 嫦的身份續寫故事。
第二節來電的人要找大伯 和大伯母,着學生想像這 人為何要找伯父母,結果 電話打錯了,以後有甚麼 事情發生,並續寫下去。
4. 導讀洛夫《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教師可先印 發本詩給學生,但刪去詩題。着學生朗誦全詩,然後 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著名台灣現代詩人洛夫,
多年前受中國古代一種詩 體「隱題詩」的啟發,寫下 一本名為「隱題詩」的詩 集,共收詩作四十五首(見 洛夫(1993)《隱題詩》,台 北:爾雅出版社。)
隱題詩也叫「藏頭詩」,原 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 裁,詩的題目藏在每句的
第一個字,如明代徐渭(文 長)就有一首詩說:
平湖一色萬頃秋,
湖光渺渺水長流;
秋月圓圓世間少,
月好四時最宜秋。
詩的題目就是《平湖秋月》。
作者在本詩的首五句想說明甚麼? 在亂世中,人最易流於傷 感,或傷春悲秋,或為令 人寒心的事情而悲吟。傷 痛源於內心(從「蕊」開 始),因此淚水濺不熄內 心 深 處 的 痛 楚 ( 淚 中 的
「火」)。
詩人以借喻寫出深刻的心 理感受,是現代詩常見的 手法。
對於本詩的後五句,你讀後有甚麼感想? 恨是難以表達的,雖然可以 發出悲鳴,但只是一種自然 的反應(受了傷會呻吟,受 了驚會驚叫),實際上於事 無補,因為受憂愁困擾的心
(心鎖)不是輕易就可以開 解的(灌了鉛)。
5. 教師可着學生為這首詩構思一個題目。 也許情思敏銳的學生已察 覺到詩句的第一個字已暗 藏玄機(詩題出自杜甫《春 望》中的兩句,學生在初 中時或已讀過)。
教 師 可 解 釋 隱 題 詩 的 作 法。這種作法在古時可以 是一種文字遊戲,經現代 詩人借用,卻別具創意。
教師總結。 這是一首內容習見(憂和
恨)但手法富創意的作品。
作者利用古詩的體制,又 突破了形式的限制,是另 一種形式的創新。
詩的內容與詩題(兩句古 詩)暗相呼應(都是寫憂 和恨的心理反應),但隱
題詩的「題」有時未必與 內容配合。
有關洛夫隱題詩的評論,
可參考中文大學吐露詩社 的網址:
http://tolopoem.
mysinablog.com/
6. 延伸活動
教師可隨意摘錄一些字句或古、今人詩句,着學生以 句中每個字作為詩句開頭的第一個字,試寫隱題詩。
這是引導學生寫詩的一個 有效方法,台灣和香港不 少詩人和教師都以此作為 帶起學生興趣的練習,但 當然 不 能 成 為 寫 詩 的 定 式。
教師可提醒學生分行要盡 量自然──但即使洛夫也 有因為受首字限制而有分 行牽強的情況。
教師和學生習作可參考以 下網址:
http://www.blcwc.edu.hk/pa/
pap1vol17.html
7. 導讀關夢南《便條》。着學生朗讀全詩,然後討論下列 問題:
「便條詩」是詩人以便條 化的日常語言,仿便條簡 明的形式來寫詩,有關作 品可參考附錄三。
教師可向學生指出,即使 是日常事物,稍加創意,
也 可 化 成 出 色 的 文 學 作 品。
詩中父親回覆女兒的便條有兩個版本──「2a」
和「2b」,二者有甚麼不同?父親為甚麼會這樣 做?反映了甚麼情意?
在「2a」中,父親顯得憤 憤不平,並警惕女兒小心 世途險惡,更藉此發洩了 一下對社會的不滿;但在
「2b」中,父親變得心平 氣和,教女兒安守本分,
充滿了「溫馨」提示。
父親這樣做,是不希望加 添女兒對現實的不滿,讓 她安心工作。
反映了父親處處為女兒着
想的情意。
在 「 4. 回 覆 女 兒 的 便 條 」 中 , 作 者 只 是 寫 上
「…… ……」,為甚麼?
因為讀者大概已知道父親 會怎樣回答,多是一些溫 馨鼓勵的話,所以省略了。
教師可着學生嘗試補上這 回條裡父親可能說的話。
女兒已有工作,為甚麼還向父親要錢交「咭數」?
父親照辦,卻沒有加以訓誨,為甚麼?
可以有各種可能的原因,學 生言之成理便可。最大的 可能是,現代年輕人愛花 費,用信用咭簽賬很易超 出預算,因此要父親支援。
現代父母總是答應子女的 要求,包括物質上的需要。
詩中的一句「如果一旦發現公司盤數有甚麼不 妥」,「如果」和「一旦」語意重複,若說作者故 意如此,那他為甚麼要用上有語病的句子?
書寫便條,往往信手隨意,
少加斟酌,這正足以顯示便 條的「便」,更接近現實。
本詩的主題是甚麼? 父女情意
最後由教師總結本詩的特色。 全詩以便條的方式寫成,信 手拈來,卻富有創意,把平 淡而 枯 燥 的 日 常 事 件 戲 劇 化,藉回條的兩個版本,刻 劃父親對女兒的關愛,並含 蓄地寫出父親的個人經歷,
對社會人心暗含諷刺,情意 真切自然。
8. 延伸活動:
齊來寫「便條詩」。 教師可鼓勵學生以便條詩的
形式與家人、同學,甚至老 師溝通。
7. 着學生自讀余劍龍《老竇》,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詩中的「老竇」可否改為父親?
詩中的粵語如改為書面語,效果是否一樣?
在甚麼情況下適宜運用方言?
然後分組匯報,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分享。
《便條》一詩,間或插入 粵語,但頗為克制,而且 既是便條,用口語順理成 章。但現在香港愈來愈多 作家不避口語,認為這才
「原汁原味」。方言入文,
可 說 古 已 有 之 , 於 今 為 烈。地道的口語,雖會帶 來一定的鮮活感,但若濫
用,則反顯俗套。不少教 師 都 反 對 學 生 以 口 語 入 文,這是個值得討論問題。
本詩運用了不少口語,教 師可引導學生討論新詩中 融 入 粵語 是 否 適 當 的 問 題。
8. 導讀樊善標《網上追貓》,着學生在課前先閱讀全文,
然後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這是一篇一反敘事散文傳統 的作品,文章以網和寵貓之 死 貫 串, 插 進 不 少 其 他 細 節,其中幻想與現實交織,
有實指也有象徵成分,需要 仔細爬梳才易理解。
教師可提醒學生遇到一些難 明的細節時暫勿理會,讀畢 全文再仔細推敲。
文中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情節,那是甚麼?這 荒誕的情節可以怎樣解釋?
第 3 段寫死去的寵貓呼出一 個氣泡,把「我」包住,沉 到海底,貓尾隨用爪撫摸氣 泡,發出金屬刮在玻璃上的 聲音。
這裡不一定有確解,也許是 指 作 者 其 實 是 受 玻 璃 罩 保 護,人與貓,尤其是一隻死 去的貓終有所隔膜,也許人 與 人 亦 復 如 是 。 貓 是 暴 斃 的,也許「心有不甘」,所 以呼出一個氣泡來。
第 9 段寫貓「伸出爪來爪我,
發 出 金 屬 刮 在 玻 璃 上 的 聲 音」。也許是指「我」的身 體變成了玻璃,暗示人的「物 質化」、「僵化」。
作者與學生討論網的象徵和貓的死因,有甚麼結 論?
網象徵僵化、刻板的生活,
貓因而是給悶死的。
作者掏出那疊在街上接過來的傳單,「朝網的缺 口一撤,碎紙在電視機頻閃的光影裡燃亮飛散,
瞬間開成一朵明麗的煙花」,有甚麼象徵意義?
這不能「如實」理解。作者 因追貓(貓已死去,這自然 是 幻 想 的 情 節 ) 而 爬 出 窗 外,向網的缺口撒碎紙,碎 紙散開,有如傳統祭祀儀式
中的撒錢紙,彷彿是為貓招 魂(貓已死去,反而自由了,
可來去自如),也像是哀悼 這世界,但紙碎「開成一朵 明麗的煙花」,影像華麗卻 虛浮,表達出現實生活的沉 悶虛浮。
總結全文,「網」這意象指的是甚麼? 網就像現代人活在其中的現 實,重複、無聊、沉悶、虛 浮,即使意識到其中的荒謬
(「追貓」就是一種反省),
終難擺脫網的纏繞。
教師總結。 本文打破成規,在文中加
插一些幻想的「情節」,
打 破 傳 統 散 文 的 敘 事 格 局。 這 些 幻 想 出 來 的 片 段,在文中穿插,令文章 顯得虛虛實實,有一點「魔 幻」的色彩。
文中的虛幻,其實緊扣現 實,與現實形成對照,並 不只是一種天馬行空的幻 想而已。
可參考《〈網上追貓〉解 讀》,見崔晶盈主編《香港 文學欣賞教材套‧散文》, 2004 年,香港中文大學香 港教育研究所。
9. 導讀也斯《李大嬸的袋錶》,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製衣廠裡的時間總是不準確,為甚麼?時鐘的時 間總是慢了還是快了?何以見得。
因為時間是以李大嬸的袋錶 的時間作準,她說不準確就 是不準確。
時間總是慢了。工廠員工下 班的時間越來越晚,甚至下 班時外面已是凌晨。這裡其 實有一個邏輯上的「漏洞」,
就是如果廠裡下班的時間越 來越晚,則上班的時間也應 越來越晚才對。「我」的腕 錶既然屢次按李大嬸的袋錶
的時間撥慢,但第二天他看 來仍是按「外面」的時間上 班,否則他就是遲到了,這 難道也是允許的嗎?
小說的重點並不在工廠裡的 時間是快了還是慢了,而在 於李大嬸對時間的決定有絕 對權威,時間準確與否,都 以她的袋錶為依歸。這個細 節上的處理,並不影響小說 的內涵。
李大嬸儼如製衣廠的廠長,但為甚麼不稱她廠長 或經理,而用上「大嬸」這一個通俗平凡的稱呼?
李大嬸是一個有象徵意義的 代 表 人 物 , 正 因 其 稱 謂 平 凡,也就可以是我們日常遇 到的任何一個人。
綜合全篇,李大嬸的袋錶象徵甚麼?李大嬸又象 徵甚麼?
袋 錶象 徵 過 時 、 守 舊 的 規 條。李大嬸象徵專橫、自以 為是的權威人物。
如果說小說中荒誕的情節在現實裡也會發生,你 會怎樣解釋?
在家庭、機構以至社會,其 實 都 不 乏 李 大 嬸 一 類 的 人 物,他們以自己的一套標準 為依歸,其他人都得依他們 的規條行事。
教師總結。 也斯早在六七十年代即翻譯
推介拉丁美洲作家的「魔幻 現實」小說。本篇也有魔幻 現實的成分。所謂魔幻現實 指小說內的情節不大可能在 現實中發生,但寫得就像實 有其事。在現實中,這些魔 幻的情節可能以另一種形式 出現。
10. 延伸活動:
以「一天早上起來,窗外出現了兩個太陽…..」(或類 似的荒誕現象)為題,着學生續寫接下來會發生的事。
可指導學生鋪排出於幻想的 情節時,應扣緊現實。
11. 着學生自讀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並:
(1) 撰寫閱讀報告,評論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或
本篇寫一個十八歲的青年出 門遠行,在路上遇上一些不 可思議的人和事。像用貨車 運載蘋果的司機,有人要搶
(2) 續寫小說的故事發展。 他的蘋果他完全不理,反而 青年為了保護蘋果而給揍了 一頓,但他彷彿也完全不介 意。作品情節荒誕,語調輕 快,展示青少年探索人生、
認識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於冒 險的精神。
12. 延伸閱讀:
(1) 董啟章(1995)《紀念冊》,香港:突破出版社。 亦可選取董啟章其他「校園 小說」,如《小冬校園》、
《家課冊》。
(2) 盧瑋鑾(等編)(1997)《香港小說選(1948 – 1969)》,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3) 西西(2004)《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 書店有限公司。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文 學 可 以 是 甚 麼 文 學 可 以 是 甚 麼 文 學 可 以 是 甚 麼 文 學 可 以 是 甚 麼
第 第 第
第 32-33 節節節節
1. 着學生朗讀西西《可不可以說》,討論下列問題:
詩中把慣常使用的量詞完全轉換了,這是不是一 種純粹文字遊戲?
這可說是一種遊戲,也不純 是一種遊戲,量詞的轉換,
並非隨意輕率,都是根據名 詞作相近的聯想,也都啟發 新的想像。如「一架飛鳥」、「一 朵雨傘」、「一窩英雄」等。
試用其他新奇的量詞代入詩中的量詞。 如「一幢椰子樹」、「一盆 驟雨」、「一尊訓導主任」。
作者在詩中「亂用」量詞,可不可以? 經過幾個環節的學習,相信 學生都會認識得到,對文學 創作來說,沒有甚麼是不可 能,也沒有甚麼是不可以的。
2. 着學生以「文學可以是甚麼」為題分組討論,然後作 口頭匯報,由教師作總結。
數千年來,文學的主題離不 開生、老、病、死、喜、怒、
哀、樂、愛、惡、欲,所謂 不 同 時 代 有 不 同 時 代 的 文 學,無非是形式上的更革,
及其內容的切合當時現實而 已。中國文學語言由文言走 到白話,是很大的一步,未 來的文學,就有待年輕的一 代不斷豐富其內容,創新其 形式和技巧了。
3. 引導學生就研習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經驗,共同探討文 學與時代、社會、生活的關係。
4. 文學創作:
着學生以從個人的經驗出發,選用合適的表現手法創 作。
5. 總結性評估:
以下活動,任選其一
(1) 學生自選一至兩位現當代作家的作品,詳細介紹 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並就作品的內涵和藝術特 色,撰寫評論一則。
透過撰寫評論,衡量學生 理解、賞析、評論現當代作 家作品的能力。可根據以下 準則,檢視學生的表現:理解和分析作家作品的特 色,體悟作家的情懷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作 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
引用相關資料作公允、客 觀的評論,並有個人的見 解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 織恰當、表達流暢
(2) 學生選取五篇或以上喜愛的現當代作品,每篇附 上個人評賞心得,然後編成作品集,自擬作品集 名稱,並撰寫序文,說明喜愛原因及編選依據等。
透過編選作品集,衡量學 生理解、賞析、評論現當代 文學作品的能力。可根據以 下準則,檢視學生的表現:編選作品有統一的準則
能對作品有深刻的體悟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作 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並 有個人的見解
表達清晰、精要、流暢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 : : : 專 題 報 告 專 題 報 告 專 題 報 告 專 題 報 告
(
((
( 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 ))))
1. 全面閱讀一位作家的作品,有助認識作家的全貌和風 格特色。着學生選取一位自己喜歡的現當代作家,選 讀其作品,發掘他在作品中展現的不同面貌和風格。
2. 蒐集該位作家生平資料,探索其人的性格和經歷與其 作品風格的關係,作專題報告。
作家在不同階段有時會有不 同風格,如聞一多,論者就 認為他經歷了詩人、學者和 鬥士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的 作 品 內 容 和 風 格 都 有 所 不 同。又如小思,早期作品中 的纖巧清麗,也為後期作品 所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