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選 修 單 元 四 選 修 單 元 四 選 修 單 元 四 選 修 單 元 四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現 當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一

一 一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研習現當代文學作品,體會作品的時代精神及現代人的語言和感情,提 高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 二 二

二 、 、 、 、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1. 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

2. 認識現當代文學與時代、社會、生活的關係 3. 理解作品的背景、內容、主題及結構

4. 分析作品的意蘊、藝術手法和風格

5. 欣賞作品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思、創意

6.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7. 運用不同的手法創作,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

8. 培養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 三 三 三

三 、 、 、 學 習 成 果 、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1. 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作家的情懷,並有個人的感受

2. 能運用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理解和分析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特色 3. 能運用文學學習基礎知識,並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

內容和藝術特色,並有個人的見解

4. 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呈現個性 5. 養成閱讀現當代作品的習慣,能享受閱讀的愉悅,樂於閱讀,樂

於創作

四 四 四

四 、 、 、 課 節 、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共 33 節(約 22 小時),每節 40 分鐘

(2)

1. 胡適《夢與詩》

2. 魯迅《吶喊‧自序》

3. 周作人《故鄉的野菜》

4. 瘂弦《秋歌——給暖暖》

5. 余光中《鄉愁四韻》

6. 施蟄存《梅雨之夕》

7. 冰心《紙船——寄母親》、《笑》、《母愛——「寄小讀者」

通訊之十》及《蒲公英——「寄小讀者」通訊之十七》

8. 徐志摩《偶然》、《再別康橋》

9. 錢鍾書《說笑》

10. 梁實秋《雅舍》

11. 沈從文《龍朱》

12. 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

13. 朱自清《生命的價格——七毛錢》

14. 劉以鬯《打錯了》

15. 洛夫《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16. 關夢南《便條》

17. 余劍龍《老竇》

18. 樊善標《網上追貓》

19. 也斯《李大嬸的袋錶》

20.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21. 西西《可不可以說》

乙 乙 乙

乙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 :

1. 鍾叔河(編)《周作人美文選》

2. 瘂弦《瘂弦短詩選》

3. 楊牧(編)《豐子愷散文選》

4. 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

5. 沈從文(著)、雷驤(繪)《邊城》

6. 董啟章《紀念冊》

7. 盧瑋鑾(等編)《香港小說選(1948–1969)》

8.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3)

本單元的設計,主要分為三個環節,以闡釋現當代文學的特點,略述 如下:

1. 承傳與開拓

新文學運動的先驅最初提出的是文學改良,後來才提倡文學革命。

事實上,新的沒法完全把舊的革掉,在形式和內容上,他們固然有 步武前人的地方,在推動創作的意念上,他們也秉承了歷代作者「心 繫國是,關愛民生」的傳統。近年社會頗鼓吹創意,其實創意並非 憑空創造,而是就前人的基礎加以轉化,進而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 作品。

2. 個性展現

中國傳統的文論,有「文如其人」的說法。現當代文學作家在作品 中展現的個性更豐富多姿,或集詩人與鬥士於一身,如聞一多;或 陽剛與陰柔並濟,如聲稱以右手寫詩、以左手寫散文的余光中;也 有深受族裔文化背景影響的,如有苗族血統並生長於山明水秀之湘 西的沈從文,作品透現少數民族的爽朗和率真。有時,一個作家前 後期的風格亦有所不同,如周作人早期激越而後期沖淡;又或因受 現實影響而一時展現迥異的文風,如朱自清眼見小女孩如貨物般被 出賣而滿懷激憤。

3. 創新精神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界大戰給世界帶來重大的轉變,文學自然也不例外。在此之前,文 學作品大都反映現實,但經過史無前例的人類大規模互相屠殺,現 實變得無法理解,理性邏輯解釋不了人類的生存狀態。反映在文學 創作上,是時空的錯亂,失去了邏輯線索,是現實與虛幻的互相交 纏,再沒有甚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過去,文學通過現實的複製或 重塑,把讀者拉進作品中而與箇中人物同歌同哭;現在,文學以錯 綜而虛實相扣的情節把讀者拉開,要他們站在一定的距離思考。因 此,不少閱讀傳統文學作品而成長起來的讀者會認為當代作品不易

「理解」。然而,當代作品不一定要讀者「理解」作者的意圖,而

是要讀者參與思考,自行解釋作品的意義。

(4)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課節課節課節課節 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1 承傳與開拓 1-9 選讀現當代文學作品,透過理解、賞析和評 論文學作品的主題、內容和表現手法,認識 現代文學作品對西方文學的借鑒,探討白話 文學作品與傳統文學間承傳與開拓的關係。

2 個性展現 10-21 選讀不同時期的現當代文學作品,透過作品 的賞析和評論,認識現當代文學作家的不同 風格,並探討作家如何在作品展現自己的個 性,從而窺見現當代作品風格的多樣性。

3 創新精神 22-31 選讀現當代文學作品,欣賞作家的情思和創 意,透過作品的理解、賞析和評論,了解作 家在創作手法上的創新,並探討作品的形式 與內容,文學與時代、社會的關係。

4 總結 32-33 總結研習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經驗,選讀西西

《可不可以說》,討論「文學可以是甚麼」,

並探討文學與時代、社會、生活、地域的關 係。

5 延伸活動 彈性 處理

學生選 讀一位 自己 喜 歡的現 當代作 家作 品,蒐集該位作家生平資料,探索其人的性 格和經歷與作品風格的關係,作專題報告。

乙 乙 乙

乙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 : :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

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口頭報告



分組討論



撰寫短評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撰寫評論



編選作品集

(5)

欄的相應位置,以  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

評估準則,以供參考。

(6)

承 傳 承 傳 承 傳

承 傳 與 與 與 與 開 拓 開 拓 開 拓 開 拓

第 第 第

第 1-9 節節節節

1. 着學生於互聯網上蒐集有關「五四運動」和「新文學 運動」的資料,並於課堂上作簡介。

教師亦可指導學生參考任何 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蒐集 有關資料。

在必修部分,學生對新文學 運動已有初步認識,此處可 重溫胡適等人的主張,從而 引導學生認識新文學發軔期 文學作品。

2. 着學生朗讀胡適《夢與詩》,並討論:

 本詩有甚麼的特色?  隔句押韻

 每節行數相同

 每節每行字數與其他各節 相同

 胡適是否做到他自己提出的主張?

 這首詩在內容和形式上是否有舊詩的影子?這首 詩是否有創新的地方?

由教師總結。 本詩以平白的語言寫現代人

的思想感情,保持舊詩中押 韻和句式整齊的特色,其中

「醉」與「酒」、「愛」與「情」

也是舊詩常見的意象。

3. 延伸活動:

着學生閱讀沈尹默《三絃》,並選取一種古舊或傳統 的事物,如毛筆、二胡、鐵皮玩具、古老花瓶等,寫 出自己對有關事物的觀感,或這些事物在現代生活中 的意義。

三絃是一種古老樂器,本詩 藉三絃的樂聲,襯托出現實 的孤寂。

4. 導讀魯迅《吶喊‧自序》,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可着學生先搜集魯迅生平資 料,以便了解文章中的一些 細節。

 作者以鐵屋為喻,認為把鐵屋裡快要悶死的人吵 醒,徒增加他們臨終的痛苦,但他為甚麼還是要 吶喊?

只要有人醒來,說不定有毀 壞鐵屋的希望。魯迅期望吶 喊能帶來積極的激勵,藉幾

(7)

聲吶喊,慰藉那些仍在奮鬥 的勇士。

教師可藉文中「鐵屋中的吶 喊」的寓意,引導學生認識 在國家多事之秋中誕生的新 文學的「憂國傷時」傳統。

(夏志清語)

鄭 樹 森 在 《 現 代 中 國 小 說 選‧導言》中亦言:「五四 作家無一不對現實人生,有 極大的關懷。」

 東漢班超「投筆從戎」,作者則「投醫從筆」,

他們的行為何者對國家或社會更有效用?

學生自由討論。

 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素以為文學作品足以警醒世道 人心,魯迅矢志以文學改變世人的精神,是不是 這一傳統的承襲?

魯迅的小說確承襲了傳統文 學反映和暴露世道人心的傳 統,但本篇最值得注意的一 點是,他要改變的是國民的

「精神」,因此他要暴露的 與其說是社會的黑暗面,無 寧說是國民精神的腐朽。

 結合本篇所言和魯迅小說《藥》(必修部分指定 作品),魯迅對文學「功用」的觀念和實踐,有 沒有超越前人的地方?

正如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 說來》所說:「我的取材,

多採自病態社會不幸的人們 中」,《藥》的取材亦如是,

目的是為了「揭出病苦,引 起療救者注意」。他寫的不 是個別事件,而是具有普遍 意義的現象。所以有學者稱 魯迅的小說為「啟蒙小說」,

這是他超越前人的地方。

 文學能否真的能改變人的心靈? 學生自由討論。

最後由教師總結。 本文交代了魯迅投身文學創

作的歷程,反映了現代文學 作品對現實的承擔,以及對 改變現實的期待。

5. 講讀周作人《故鄉的野菜》,討論以下問題:

 文題為《故鄉的野菜》,但文首為甚麼說「我的 故鄉不只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故鄉 對於我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情分」?

這是欲揚先抑之法,下文以 深情的筆觸寫故鄉的野菜,

益見其對故鄉的懷念。

(8)

 試指出各段中所引古文、兒歌和日本文獻有甚麼 作用,產生甚麼效果?

 第二段引兒歌說明採薺菜 是浙東婦女和兒童一直以 來的「一種有趣味的遊戲 的工作」;引《西湖遊覽 志》和《清嘉錄》說明採 菜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和採 菜的盛況。

 第三段引兒歌引出以黃花 麥果造糕點的習俗,引以 日本和北京的同類點心作 對北,強調故鄉糕點的特 殊風味。

 第四段引日本文獻說明採 紫雲英花的習俗在日本也 甚普及,強調紫雲英的可 愛。這樣寫令文章的文化 內涵更為豐富。

 文中寫故鄉的三種野菜,內容各有側重,試加說 明。這樣寫產生甚麼效果?

寫薺菜着重寫採菜的歡愉;

寫黃花麥果主要帶出用菜作 糕的習俗和過程;寫紫雲英 則重點描畫菜花的美態。這 樣寫來令文章變化多姿,生 動活潑。

最後由教師總結本篇的寫作特色。  周氏兄弟(魯迅、周作人)

都有深厚的古文根柢,本 文不但旁徵博引,在行文 上也 有 暗 用 古 文 的 句 子

(暗引),如「釣於斯遊 於斯」,出自韓愈《送楊 少尹序》:「某樹,吾先 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

吾子時所釣遊也。」(後 因稱故鄉為「釣遊之地」)

「上墳船裡的姣姣」,出 自清代範寅的《越諺》:

「正月鐙,二月鳶,三月 上墳船裡看姣姣。」但周 作人寫來不會令人覺得老 氣橫秋,反而富於文化內 涵,也與現實緊扣。

 周作人行文的特色,在於 好援引古文,但不會令人

(9)

覺得陳俗老套。例如第三 段的行文:「黃花麥果通 稱鼠麴草,係菊科植物,

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 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

春天採嫩葉,搗爛去汁,

和 粉 作 糕 , 稱 黃 花 麥 果 糕。……」幾接近古文,

古文句法如套用得宜,可 令行文流暢簡潔。

 全文一千二百餘字,引文 約佔六分之一,但因與內 文作「有機扣連」,故不 覺累贅,反而增加雅趣和 文化意蘊。

 內容平淡中見真情,既援 引古籍,又與現實相扣,

於承襲傳統文學之餘,別 開生面,富現代生活氣息。

6. 導讀瘂弦《秋歌——給暖暖》,着學生:

 將本詩與指定作品《詩經‧蒹葭》比較,指出兩 篇作品在形式上相似的地方。

《詩經》在語句上多重複,

本詩「暖暖」二字也兩次在 末句出現,如最後兩節:

秋天,秋天甚麼也沒留下/

只留下一個暖暖

只 留 下 一 個 暖 暖 /一切便 都留下了

營造出反復吟詠的效果,與

《詩經》異曲同工。

 指出詩中運用了甚麼傳統中國詩常見的意象。 例如:落葉、荻花、砧聲、

雁子、秋空、馬蹄、落花、

山徑、琴韻、寺院。

 指出詩中運用了甚麼西方的文學意象。 唯一的例子是「十四行」。

十四行又稱商籟(sonnet),是 西洋詩歌的一種「格律體」,

每首十四行,押韻,音尺也 須互相呼應,內容以抒情為 主。詩中說雁子在秋空「寫 牠們美麗的十四行」,十四 行既指有規律的「雁陣」,

(10)

也 含 有 一 種 抒 情 的 美 的 情 調。

 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暖暖」在詩中多次出現,這名字的主人與 作者會有怎樣的關係?

應是戀人甚或妻子。

 詩中充滿了傳統中國詩常見的意象,營造出 一種怎樣的效果?

有一種蕭條、蕭殺和寧靜幽 森的氣氛。

 「暖暖」二字反覆出現,與詩中的氣氛是否 不協調,或有所衝突?

正是這種衝突,令人更感受 到「暖暖」這名字給人帶來 的「暖意」。

 詩的最後兩節想說明甚麼? 即使世上事物蕩然無存,只 要「暖暖」仍在,便感到安 穩滿足。

學生分組匯報,由教師總結。

7. 着學生自讀余光中《鄉愁四韻》,分析作品的主題,

並與《秋歌——給暖暖》比較,探討兩篇作品在藝術 手法上的異同,作口頭報告。

《秋歌——給暖暖》字句重 複,體現民歌的格調,與《詩 經》有一脈相承的關係;《鄉 愁四韻》亦以相同語句,營 造歌謠一唱三嘆的效果。



可透過口頭報告,了解學 生:

 對 作 品 主 題 的 理 解 ( 例 如:思鄉)

 對 作 品 藝 術 手 法 的 分 析

(例如:意象古典、音節 優美、語言簡樸)

8. 着學生在課前先閱讀施蟄存《梅雨之夕》全文,並以 不超過八十字寫出小說的情節大概。

小說的情節大概:

主角下班時遇雨,步行回家 時在路上遇到一名沒有帶雨 具的美麗少女由電車下來,

跟隨一會後自告奮勇撐傘送 她一程,最後自行乘人力車 返家。

9. 着學生談談個人對這篇小說的印象,並透過以下問 題,引導學生探討作者如何刻劃小說中「我」的心理:

 「我」下班時的心情怎樣?何以見得? 心情閒適,從他認為路人無

(11)

須匆忙避雨可以反映出來。

 為甚麼「我」最初不敢自告奮勇給女子打傘?他 看着女子的狼狽心理有甚麼反應?後來為甚麼

「我」又願意把傘分一半給女子?

因為害怕給女子拒絕。他對 女子的焦灼既同情又樂於作 一個旁觀者。他覺得女子對 他的注視令他難受,因此他 要「報復」,或至少對她的 催促作出回應。

 女子的注視令「我」臉紅了,「我」自稱找不到 臉紅的理由,你可以分析一下他臉紅的原因嗎?

原因可以是害羞、覺得堂堂 男子怯於保護女子是不體面 的事、覺得女子竟大膽注視 他是對他的一種挑釁、突然 的注視令他來不及作出其他 反應。值得注意的是,在「我」

臉紅之前,兩人的目光曾有 一次交投,但這一次作者沒 有臉紅,是因為女子不一會 便「將釘住着在我身上打量 我 的 眼 光 移 向 着 暗 黑 的 天 空」,不致令他覺得難堪。

由此可見作者在心理描畫上 的細緻。

 回到家裡,「我」覺得應門的聲音像誰?給他開 門的人像誰?為甚麼他會有這種感覺?

應門 的 人 像 剛 才 碰 上 的 女 子,開門的像剛才監視他的 人。他仍沉迷於與女子同行 的一段路程,也為這一段「越 軌」的行為猶感心虛。

 妻子問「我」遲歸的原因,為甚麼他要說謊? 他覺得與女子同行是一種帶 有非分之想的行徑。

10. 教師可與學生一起扮演心理醫生,分析小說中「我」

的心理變化和行為的表現,並討論這篇小說的主旨。

 如上述「我」與女子兩次 眼神交投的不同心理,又 如「我」以為同行的女子 是他初戀對象(這顯然是 一次單戀或暗戀),表現 得緊張,到他肯定女子與 他並不相識時,反而變得 輕鬆。

 文學作品的主旨不一定有 統 一 的 答 案 , 就 本 篇 而 言 , 可 以 是 寫 人 生 的 無 聊,或小職員百無聊賴的

(12)

心態,或是一段平凡婚姻 中的小插曲,也可以是刻 劃人性中對美的追求及幻 想,甚至是已婚男性潛伏 心中的「越軌」的欲念,

等等。

教師總結小說的特色。 本篇為中國現代心理分析小

說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個近 乎沒有情節的故事,主要以 主角的心理帶動,是西方心 理分析小說的「橫的移植」, 是傳統少有純以心理描寫帶 動的小說。

有關「心理分析小說」資料 可參考附錄一。

11. 延伸活動:

着學生閱讀魯迅《狂人日記》,並與施蟄存《梅雨之 夕》比較分析,作簡單報告。

《狂人日記》同樣充滿心理 描寫和主角的內心獨白,在 語無倫次的背後,同樣可以 剖析箇中原委。尤其重要的 是,本篇被譽為中國現代文 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也 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作品,

但已見出手不凡。

12. 片段寫作:

着學生以「派發成績表前後的剖白」為題,用 150-200 字描繪派發成績表前後的內心感受和變化。

13. 延伸閱讀:

(1) 鍾叔河(編)(1998)《周作人美文選》,香港:明 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 瘂弦(2002)《瘂弦短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

個 性 展 現 個 性 展 現 個 性 展 現 個 性 展 現

第 第 第

第 10-21 節節節 節

1. 重溫初中時讀過的冰心作品,如《紙船——寄母親》,

着學生談談印象中冰心作品的內容特色。

教師可於講授每篇作品前,

着學生搜集有關作家的生平 梗概,與作品風格相印證。

(13)

冰心作品內容主要歌頌母愛 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和關係。

如茅盾《冰心論》所言:「(冰 心)憧憬着『美』和『愛』

的理想的和諧的王國。」

2. 導讀冰心《笑》,然後分組討論: 可着學生先自行閱讀,或輪 流朗讀課文。

 文末提到「眼前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 和裡看不分明瞭」,調和這三個笑容的愛,會是一 種怎樣的愛?

是對純真、人與人之間的情 意和大自然的愛。

 本文是否能做到作者自述中提出的「能表現自 己」?若然,文中表現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自己」?

本文反映作者的態度誠懇率 真,是作者心境的表白,從 本文可見冰心是個熱愛人、

人間和大自然的人。

 自讀《母愛——「寄小讀者」通訊之十》及《葡公 英——「寄小讀者」通訊之十七》,並結合曾研習 的冰心作品,分析其作品的風格特色。

文字清麗純真 風格溫柔雅樸 學生分組匯報,由教師總結。

3. 導讀徐志摩《偶然》,着學生朗讀全詩,然後討論下列 問題:

 徐志摩於英國劍橋留學期 間,與林徽音邂逅,並宣 佈 與 元 配 張 幼 儀 離 婚 。 1922 年返國後,卻發覺林 徽音選擇了他恩師梁啟超 之 子 梁 思 成 。 此 詩 寫 於 1926 年,學者一般認為詩 中的「你」就是林徽音。

 可播放陳秋霞作曲並演唱 的同名歌曲。

 「雲」這意象會令人產生怎樣的聯想? 飄忽的人、遊子。

 第二句中的「你」處於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 心波蕩漾。

 為甚麼「我」要求「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因為你我的相遇(我的投影)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這兩句,「我」到底 希望「你」記得還是忘掉?

這是兩個看似矛盾的句子:

你 記 得 固 然 好 , 最 好 你 忘 掉。但「最好」語氣重於「也 好」,表面看似「我」還是 希望「你」忘掉,但若細加 體會,這無疑是一種「正言

(14)

若反」的寫法,「最好」忘 掉,是因為實在難以忘掉。

4. 着學生自讀徐志摩《再別康橋》,並與《偶然》作比較,

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徐志摩 1922 年由劍橋(康 橋)學成回國,1928 年重遊 舊地,寫成此詩,故稱「再 別」。

 在《偶然》中作者要「你」把「交會時互放的光 亮」忘掉;在本詩中,作者「揮一揮衣袖,不帶 走一片雲彩」,其中蘊涵的感情是否有相同的地 方?

在《偶然》中作者要「你」

把片刻光亮忘掉,在本詩中 作 者 不 帶 走 康 橋 的 一 片 雲 彩,都看似灑脫,實則蘊涵 對「你」和康橋深厚的感情。

 這兩首詩透露了作者怎樣的性情? 作者感情豐富,雖然故作灑 脫,但對曾眷戀的人和事都 未能忘懷。

教師總結兩詩的特色。 兩詩一以淡彩,另一則以濃

墨,寫相交相別的情懷,於 沉 厚 的 情 意 中 見 灑 脫 的 胸 襟,富於浪漫情調。



可透過分組討論,了解學 生:

 對 作 家 情 懷 的 體 悟 ( 例 如:對故人、舊地的眷戀)

 對 作 家 個 性 的 認 識 ( 例 如:感情豐富、浪漫灑脫)

5. 引導學生把徐志摩《偶然》、《再別康橋》兩詩與指定 作品聞一多《死水》比較,探討新詩「格律派」在形 式上的嘗試。

 聞一多和徐志摩等主張新 詩的「音樂美」和「建築 美」。《死水》每節句數 和每句字數都一樣,形成 了一種「豆腐乾」體的整 齊 形 式 。 此 外 也 隔 句 押 韻,令全詩讀來朗朗上口。

 徐志摩的兩首詩形式沒有 那麼整齊,但每節的結構 基本相同。《偶然》的第 一節第二、五句,第二節 的第一、二、五句押韻;

《再別康橋》隔句抽韻。

《偶然》每節的第一、二、

五句都是三音節,第三、

(15)

四句則是兩音節(可參考 附錄二的分析),結構同 樣嚴謹。

6. 講讀錢鍾書《說笑》,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本文採用「開門見山」法,一 開頭兩句即全篇文章的關鍵

(亦即所謂「文眼」),着學 生抓緊這兩句的含意,則以 下論說雖兜兜轉轉,都離不 開這兩句對「笑」的定調。

 笑和幽默有甚麼關係? 笑是 自 然 的 流 露 , 就 像 閃 電,是靈活的,不能像太陽 和月亮那樣永遠掛在天上,

否則就是固定的、呆板的。

幽默也一樣,只能是自然的 流露,為了顯示自己有幽默 而提倡幽默或硬擠出幽默,

就變成刻板的模仿,降低了 幽默的品格。

 作者認為怎樣才算真正的幽默? 幽默應是一種脾氣(這裡「脾 氣」一詞用得頗彆扭,用「氣 質」似乎較好),是能夠反 躬自省,然後置諸一笑。就 如 上 一 段 所 言 , 是 別 有 會 心,欣然獨笑,給沉悶的人 生透一口氣。這完全是一種 個人的修養。

 綜觀全篇,作者對幽默有何看法? 假裝的幽默當不得真,只是 用來「換銀」的工具而已。

7. 就錢鍾書的行文風格,着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是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本文怎樣體現他的 學者本色?

作者在文中旁徵博引,引文 來源包括中國古籍(《廣陽 雜記》、《神異經》);希 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英國詩人、學者(白倫脫);

英國貴族(荷蘭夫人)、法 國學者(柏格森),以至引 用法文、拉丁文和西洋成語。

 如果說作者行文風格在幽默之外也帶點尖酸刻 薄,你是否同意?

本文確有尖酸刻薄的地方,

如一開頭便嘲笑文人的職業

(16)

是「賣笑」,「賣笑」一詞 本來用以形容妓女。又如說 大部分人的笑有如馬嘶,把 幽默家說成「弄筆墨的小花 臉」,甚至批評大文豪馬克‧

吐溫的作品「不甚看得」,

其嘻笑怒罵是否有點「過了 頭」,可以自由討論。

 作者以幽默的行文批評幽默,是否有點「自打嘴 巴」?

作者並不否定幽默,只是反 對造作的幽默。他以反對提 倡幽默來「提倡」真正的幽 默,觀點統一。學生可自由 討論。

可參考孔慶東《真正的幽默 是我不幽默》,見以下網址:

http://book.jrj.com.cn/news/

20050304/000000014731.htm 學生分組匯報,由教師總結錢鍾書行文風格。 旁徵博引,具學者式的幽默

和機智。

8. 着學生自讀梁實秋的《雅舍》,然後比較錢、梁二人文 風的不同,撰寫短評一則。

 《雅舍》於淡雅中見傳統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的 安 貧 樂 道,隱含風趣幽默的本色。

 錢、梁的作品同以幽默見 稱,但《雅舍》一文中展 現的幽默比較溫文含蓄,

與錢的「辛辣」有所不同。

9. 延伸活動:

着學生閱讀楊絳《錢鍾書與〈圍城〉》,文中對錢鍾書

「癡氣」的憶述,並討論錢鍾書的性格如何在本文的 風格上反映出來。

錢鍾書夫人楊絳在文中提到 錢鍾書「癡氣」的表現,包 括愛捉弄別人,捉弄對像包 括同 學 、 自 己 的 夫 人 和 女 兒,非把人弄得哭笑不得不 可。而在《說笑》一文中,

錢鍾書也盡情拿提倡幽默的 人來開玩笑。

10. 導讀沈從文《龍朱》:  沈從文是湖南湘西鳳凰縣 人,母親是土家族人,祖 母是苗人。他的文字風格

(17)

沉厚樸實,時而或粗獷或 絢麗;《邊城》、《湘行 散記》等作品,以湘西自 然風貌為背境,寫當地人 民的率真淳樸性格,論者 認為與他具有少數民族血 統不無關係。

 可參考彭小妍《沈從文小 說選‧導論》,1995 年,

台灣洪範書店。

 着學生於課餘自行閱讀《龍朱》,並搜集有關少數 民族男女「對歌」的資料,並於課堂上簡述每環 節的故事梗概。

 可參考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GB/8198/74182/74183/

5132454.html

 本篇故事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說這個人;第二,

說一件事;第三,唱歌過 後一天。

 這個人:「這個人」名龍 朱,是白耳族苗人。龍朱 樣貌俊美、品格高尚、能 歌善獵,也許正因過於「完 美」,還沒有戀愛對象,

或者說,沒有女人敢把愛 投在他身上。

 一件事:一天,龍朱的奴 僕矮奴向龍珠求助,說在 山中與一女子對歌時給女 子欺負了。龍朱與矮奴來 到山中,教矮奴對歌,都 給女子一一壓倒,最後龍 朱親自出口唱歌,女子卻 再沒接續唱下去。

 唱歌後一天:龍朱起誓非 娶得女子不可。矮奴打探 出女子是黃牛寨寨主的幼 女,主奴二人遂出發到寨 外尋找女子。經過一輪對 話,龍朱向女子走去。

 着學生分為三組,分析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的形 貌和個性,然後向全班匯報。

 龍朱的形貌和個性一如上 述;

 矮奴身長不過四尺,但動

(18)

作靈巧,反應敏捷,有一 點慧黠;

 黃 牛 寨 寨主 幼 女 美 麗 動 人,善唱歌,歌聲甜美,

從她的唱詞可知她為人聰 敏。

 討論以下問題:

 矮奴在小說中起怎樣的作用? 他的作用有如傳統戲曲中在 小生與小姐之間穿針引線的

「紅娘」。此外,也以他滑 稽的言談和動作對其他兩個 主角起襯托作用,和給小說 營造一種輕鬆愉悅的氣氛。

 矮奴提到寨主有三個女兒,大女和次女比幼 女更美麗,那麼,龍朱喜歡的豈不是「次一 級」的人選?

寨主大女和次女雖然比幼女 更美,但她們不常出來。幼 女常在山間作活,可見她為 人較開放開朗,這種性格,

無疑和龍朱更為相襯。由此 也可見作者心思的細密。可 着學生特別注意和討論這一 點。

 結合曾學過的人物描寫方法,分析本篇對人物,

尤其是男女主角的塑造技巧。

 男主角龍朱:運用了正面 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 寫包括外貌、個性、聲音、

行為、心理描寫;側面描 寫是以族中男女對龍朱的 觀感作為襯托,寫出龍朱 內在和外在的特出之處。

 女主角寨主幼女:純用側 面描寫,從矮奴的描述和 反應,從她的歌聲、歌詞,

以至她人去後遺留的遍地 野花,烘托出她的明麗聰 敏。

11. 作者在本篇開頭的《寫在〈龍朱〉一文之前》中,自 言把本篇獻給苗族人,又說「血管中流着你們民族血 液的我,二十七年的生命,有一半為都市生活所吞 噬」。着學生結合《前言》和小說內容,探討苗族人的 個性特色,以及作者藉此帶出的訊息。

從小說人物的言行可見,苗 族人開朗、熱情、勇敢、聰 慧。但作者在《前言》中一 再申明他已流失了苗人的這 種天真純潔,他無疑是想借

(19)

小說塑造一個烏托邦,從而 促使都市人反省是否已失去 人類應具有的源於大自然的 率真天性。

12. 豐子愷以小孩為題材的漫畫,早已膾炙人口,可着學 生搜集這方面的畫作,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在課 堂上分享個人的感受。

可 參 考 豐 子 愷 漫 畫 選 網 址 (http://www.zikai.org/)。

13. 導讀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 題:

 這是 1927 年開明書店版

《子愷畫集》寫的代序。

 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文章 開頭的幾句「可惜到你們 懂得 我 的 話 的 意 思 的 時 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 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 悲哀的事啊!」,這段話 的意思不易明白,因此不 要推敲話中的含意,到讀 畢全文再來討論。

 作者用甚麼事例說明成人缺乏情趣,與兒童的天 真形成對比?

不許兒童弄自鳴鐘、把穿在 椅子上的「鞋子」毀掉、看 到 小 孩 裁 掉 書 本 而 驚 駭 大 叫、不許孩子弄毛筆、要孩 子「打針」吃藥。

 在「去同不相干的人們做了叫做『上課』的一種 把戲回來」中,作者對成人世界表達了一種怎樣 的觀感?為甚麼他會這樣寫?

這裡的行文用字隱含了對成 人世界的一種鄙夷,因為他 認為成年人虛偽、退縮、順 從、妥協,專做無聊事。

 為甚麼作者說到孩子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 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 等悲哀的事啊」?

因為孩子長大了,經歷過成 人世界的虛偽妥協,才會明 白童真的可貴,但這時他們 已不再天真,此所以悲哀。

 你是否同意文中對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所作的對 比。

學生自由討論。

14. 分組活動:

豐子愷的漫畫多以兒童、古詩詞和都市世間相為題 材,着學生搜尋欣賞其漫畫作品,談談個人對豐子愷 漫畫的觀感,並結合其作品,探討他的文字風格特

 豐子愷寫兒童的漫畫具有 童真和幽默感;寫古詩詞 意境的漫畫則富有詩意,

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繪

(20)

色,以及作者的為人。學生分組匯報,教師總結。 畫世間相,則觀察入微,

常能以強烈的對比寫出都 市人的虛浮,也能展露戰 爭的殘酷。

 由畫及人及文,則作者富 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具有 赤 子之 心 , 文 風 淳 厚 樸 實,感情豐富。

15. 着學生自讀朱自清《生命的價格——七毛錢》,並與朱 自清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或《背影》)比較,探 討兩篇文章風格的不同,撰寫短評一則。

本文對現實的殘酷,提出控 訴,寫來充滿激情和憤怒,

氣勢迫人。



可透過撰寫短評,了解學 生對作家不同作品風格的掌 握(例如:溫柔敦厚、慷慨 激越)。

16. 延伸閱讀:

(1) 楊牧(編)(1982)《豐子愷散文選》,台北:洪範 書店有限公司。

(2) 楊牧(編校)(1987)《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 書店有限公司。

(3) 沈從文(著)、雷驤(繪)(1998)《邊城》,香港:

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創 新 精 神 創 新 精 神 創 新 精 神 創 新 精 神

第 第 第

第 22-31 節節節 節

1. 導讀劉以鬯《打錯了》,着學生先閱讀小說,並談談 個人對作品的感受,然後討論下列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當代作品 時 , 可 給 與 學 生 更 大 的 自 由,鼓勵他們大膽說出個人 的意見,不必尋求統一的答 案。

本文是一篇「小小說」(也 稱微型小說、極短篇),頗 具「實驗性」,於 1983 年發 表後,曾被二十多種書刊選 錄或轉刊。一般小說大都只 有一個結局,本篇卻有兩個 結 局 ──因 偶 然 發 生 的 事

(21)

件,決定了主角的不同命運。

 甚麼影響了主角陳熙的命運? 一個打錯了的電話。

 在第二節中,如果主角不去接聽那打錯了的電 話,結局是否會與第一節相同?

很有可能。這也說明人生際 遭的微妙之處。

 除了一個打錯了的電話,還有甚麼決定主角的命 運?

 人 生 是 由 一 連 串 事 件 組 成,這些事件互為因果,

相互緊扣,令生活充滿種 種變數,這也是人生引人 入勝之處。

 在這故事裡,主角為了等 候僱主回音,呆在家裡,

因而接聽了女友的電話而 要外出。如果他沒有接到 女友的電話,故事可能有 另外的發展。

2. 引導學生討論作品創新之處,由教師總結。 作品在結構上推陳出新,兩 個不同的結局暗寓人生的變 幻,引人深思。

3. 小說續作:

着學生思考《打錯了》會不會有第三,甚至第四、五 個結局;又或轉移敘事觀點,以不同的身份續寫這篇 小說。

例如:

 第一節主角遇上車禍,不 能赴女友麗嫦的約,以麗 嫦的身份續寫故事。

 第二節來電的人要找大伯 和大伯母,着學生想像這 人為何要找伯父母,結果 電話打錯了,以後有甚麼 事情發生,並續寫下去。

4. 導讀洛夫《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教師可先印 發本詩給學生,但刪去詩題。着學生朗誦全詩,然後 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著名台灣現代詩人洛夫,

多年前受中國古代一種詩 體「隱題詩」的啟發,寫下 一本名為「隱題詩」的詩 集,共收詩作四十五首(見 洛夫(1993)《隱題詩》,台 北:爾雅出版社。)

 隱題詩也叫「藏頭詩」,原 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 裁,詩的題目藏在每句的

(22)

第一個字,如明代徐渭(文 長)就有一首詩說:

平湖一色萬頃秋,

湖光渺渺水長流;

秋月圓圓世間少,

月好四時最宜秋。

詩的題目就是《平湖秋月》。

 作者在本詩的首五句想說明甚麼?  在亂世中,人最易流於傷 感,或傷春悲秋,或為令 人寒心的事情而悲吟。傷 痛源於內心(從「蕊」開 始),因此淚水濺不熄內 心 深 處 的 痛 楚 ( 淚 中 的

「火」)。

 詩人以借喻寫出深刻的心 理感受,是現代詩常見的 手法。

 對於本詩的後五句,你讀後有甚麼感想? 恨是難以表達的,雖然可以 發出悲鳴,但只是一種自然 的反應(受了傷會呻吟,受 了驚會驚叫),實際上於事 無補,因為受憂愁困擾的心

(心鎖)不是輕易就可以開 解的(灌了鉛)。

5. 教師可着學生為這首詩構思一個題目。  也許情思敏銳的學生已察 覺到詩句的第一個字已暗 藏玄機(詩題出自杜甫《春 望》中的兩句,學生在初 中時或已讀過)。

 教 師 可 解 釋 隱 題 詩 的 作 法。這種作法在古時可以 是一種文字遊戲,經現代 詩人借用,卻別具創意。

教師總結。  這是一首內容習見(憂和

恨)但手法富創意的作品。

 作者利用古詩的體制,又 突破了形式的限制,是另 一種形式的創新。

 詩的內容與詩題(兩句古 詩)暗相呼應(都是寫憂 和恨的心理反應),但隱

(23)

題詩的「題」有時未必與 內容配合。

 有關洛夫隱題詩的評論,

可參考中文大學吐露詩社 的網址:

http://tolopoem.

mysinablog.com/

6. 延伸活動

教師可隨意摘錄一些字句或古、今人詩句,着學生以 句中每個字作為詩句開頭的第一個字,試寫隱題詩。

 這是引導學生寫詩的一個 有效方法,台灣和香港不 少詩人和教師都以此作為 帶起學生興趣的練習,但 當然 不 能 成 為 寫 詩 的 定 式。

 教師可提醒學生分行要盡 量自然──但即使洛夫也 有因為受首字限制而有分 行牽強的情況。

 教師和學生習作可參考以 下網址:

http://www.blcwc.edu.hk/pa/

pap1vol17.html

7. 導讀關夢南《便條》。着學生朗讀全詩,然後討論下列 問題:

 「便條詩」是詩人以便條 化的日常語言,仿便條簡 明的形式來寫詩,有關作 品可參考附錄三。

 教師可向學生指出,即使 是日常事物,稍加創意,

也 可 化 成 出 色 的 文 學 作 品。

 詩中父親回覆女兒的便條有兩個版本──「2a」

和「2b」,二者有甚麼不同?父親為甚麼會這樣 做?反映了甚麼情意?

 在「2a」中,父親顯得憤 憤不平,並警惕女兒小心 世途險惡,更藉此發洩了 一下對社會的不滿;但在

「2b」中,父親變得心平 氣和,教女兒安守本分,

充滿了「溫馨」提示。

 父親這樣做,是不希望加 添女兒對現實的不滿,讓 她安心工作。

 反映了父親處處為女兒着

(24)

想的情意。

 在 「 4. 回 覆 女 兒 的 便 條 」 中 , 作 者 只 是 寫 上

「…… ……」,為甚麼?

 因為讀者大概已知道父親 會怎樣回答,多是一些溫 馨鼓勵的話,所以省略了。

 教師可着學生嘗試補上這 回條裡父親可能說的話。

 女兒已有工作,為甚麼還向父親要錢交「咭數」?

父親照辦,卻沒有加以訓誨,為甚麼?

 可以有各種可能的原因,學 生言之成理便可。最大的 可能是,現代年輕人愛花 費,用信用咭簽賬很易超 出預算,因此要父親支援。

 現代父母總是答應子女的 要求,包括物質上的需要。

 詩中的一句「如果一旦發現公司盤數有甚麼不 妥」,「如果」和「一旦」語意重複,若說作者故 意如此,那他為甚麼要用上有語病的句子?

書寫便條,往往信手隨意,

少加斟酌,這正足以顯示便 條的「便」,更接近現實。

 本詩的主題是甚麼? 父女情意

最後由教師總結本詩的特色。 全詩以便條的方式寫成,信 手拈來,卻富有創意,把平 淡而 枯 燥 的 日 常 事 件 戲 劇 化,藉回條的兩個版本,刻 劃父親對女兒的關愛,並含 蓄地寫出父親的個人經歷,

對社會人心暗含諷刺,情意 真切自然。

8. 延伸活動:

齊來寫「便條詩」。 教師可鼓勵學生以便條詩的

形式與家人、同學,甚至老 師溝通。

7. 着學生自讀余劍龍《老竇》,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詩中的「老竇」可否改為父親?

 詩中的粵語如改為書面語,效果是否一樣?

 在甚麼情況下適宜運用方言?

然後分組匯報,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分享。

 《便條》一詩,間或插入 粵語,但頗為克制,而且 既是便條,用口語順理成 章。但現在香港愈來愈多 作家不避口語,認為這才

「原汁原味」。方言入文,

可 說 古 已 有 之 , 於 今 為 烈。地道的口語,雖會帶 來一定的鮮活感,但若濫

(25)

用,則反顯俗套。不少教 師 都 反 對 學 生 以 口 語 入 文,這是個值得討論問題。

 本詩運用了不少口語,教 師可引導學生討論新詩中 融 入 粵語 是 否 適 當 的 問 題。

8. 導讀樊善標《網上追貓》,着學生在課前先閱讀全文,

然後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這是一篇一反敘事散文傳統 的作品,文章以網和寵貓之 死 貫 串, 插 進 不 少 其 他 細 節,其中幻想與現實交織,

有實指也有象徵成分,需要 仔細爬梳才易理解。

教師可提醒學生遇到一些難 明的細節時暫勿理會,讀畢 全文再仔細推敲。

 文中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情節,那是甚麼?這 荒誕的情節可以怎樣解釋?

第 3 段寫死去的寵貓呼出一 個氣泡,把「我」包住,沉 到海底,貓尾隨用爪撫摸氣 泡,發出金屬刮在玻璃上的 聲音。

這裡不一定有確解,也許是 指 作 者 其 實 是 受 玻 璃 罩 保 護,人與貓,尤其是一隻死 去的貓終有所隔膜,也許人 與 人 亦 復 如 是 。 貓 是 暴 斃 的,也許「心有不甘」,所 以呼出一個氣泡來。

第 9 段寫貓「伸出爪來爪我,

發 出 金 屬 刮 在 玻 璃 上 的 聲 音」。也許是指「我」的身 體變成了玻璃,暗示人的「物 質化」、「僵化」。

 作者與學生討論網的象徵和貓的死因,有甚麼結 論?

網象徵僵化、刻板的生活,

貓因而是給悶死的。

 作者掏出那疊在街上接過來的傳單,「朝網的缺 口一撤,碎紙在電視機頻閃的光影裡燃亮飛散,

瞬間開成一朵明麗的煙花」,有甚麼象徵意義?

這不能「如實」理解。作者 因追貓(貓已死去,這自然 是 幻 想 的 情 節 ) 而 爬 出 窗 外,向網的缺口撒碎紙,碎 紙散開,有如傳統祭祀儀式

(26)

中的撒錢紙,彷彿是為貓招 魂(貓已死去,反而自由了,

可來去自如),也像是哀悼 這世界,但紙碎「開成一朵 明麗的煙花」,影像華麗卻 虛浮,表達出現實生活的沉 悶虛浮。

 總結全文,「網」這意象指的是甚麼? 網就像現代人活在其中的現 實,重複、無聊、沉悶、虛 浮,即使意識到其中的荒謬

(「追貓」就是一種反省),

終難擺脫網的纏繞。

教師總結。  本文打破成規,在文中加

插一些幻想的「情節」,

打 破 傳 統 散 文 的 敘 事 格 局。 這 些 幻 想 出 來 的 片 段,在文中穿插,令文章 顯得虛虛實實,有一點「魔 幻」的色彩。

 文中的虛幻,其實緊扣現 實,與現實形成對照,並 不只是一種天馬行空的幻 想而已。

 可參考《〈網上追貓〉解 讀》,見崔晶盈主編《香港 文學欣賞教材套‧散文》, 2004 年,香港中文大學香 港教育研究所。

9. 導讀也斯《李大嬸的袋錶》,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製衣廠裡的時間總是不準確,為甚麼?時鐘的時 間總是慢了還是快了?何以見得。

因為時間是以李大嬸的袋錶 的時間作準,她說不準確就 是不準確。

時間總是慢了。工廠員工下 班的時間越來越晚,甚至下 班時外面已是凌晨。這裡其 實有一個邏輯上的「漏洞」,

就是如果廠裡下班的時間越 來越晚,則上班的時間也應 越來越晚才對。「我」的腕 錶既然屢次按李大嬸的袋錶

(27)

的時間撥慢,但第二天他看 來仍是按「外面」的時間上 班,否則他就是遲到了,這 難道也是允許的嗎?

小說的重點並不在工廠裡的 時間是快了還是慢了,而在 於李大嬸對時間的決定有絕 對權威,時間準確與否,都 以她的袋錶為依歸。這個細 節上的處理,並不影響小說 的內涵。

 李大嬸儼如製衣廠的廠長,但為甚麼不稱她廠長 或經理,而用上「大嬸」這一個通俗平凡的稱呼?

李大嬸是一個有象徵意義的 代 表 人 物 , 正 因 其 稱 謂 平 凡,也就可以是我們日常遇 到的任何一個人。

 綜合全篇,李大嬸的袋錶象徵甚麼?李大嬸又象 徵甚麼?

袋 錶象 徵 過 時 、 守 舊 的 規 條。李大嬸象徵專橫、自以 為是的權威人物。

 如果說小說中荒誕的情節在現實裡也會發生,你 會怎樣解釋?

在家庭、機構以至社會,其 實 都 不 乏 李 大 嬸 一 類 的 人 物,他們以自己的一套標準 為依歸,其他人都得依他們 的規條行事。

教師總結。 也斯早在六七十年代即翻譯

推介拉丁美洲作家的「魔幻 現實」小說。本篇也有魔幻 現實的成分。所謂魔幻現實 指小說內的情節不大可能在 現實中發生,但寫得就像實 有其事。在現實中,這些魔 幻的情節可能以另一種形式 出現。

10. 延伸活動:

以「一天早上起來,窗外出現了兩個太陽…..」(或類 似的荒誕現象)為題,着學生續寫接下來會發生的事。

可指導學生鋪排出於幻想的 情節時,應扣緊現實。

11. 着學生自讀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並:

(1) 撰寫閱讀報告,評論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或

本篇寫一個十八歲的青年出 門遠行,在路上遇上一些不 可思議的人和事。像用貨車 運載蘋果的司機,有人要搶

(28)

(2) 續寫小說的故事發展。 他的蘋果他完全不理,反而 青年為了保護蘋果而給揍了 一頓,但他彷彿也完全不介 意。作品情節荒誕,語調輕 快,展示青少年探索人生、

認識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於冒 險的精神。

12. 延伸閱讀:

(1) 董啟章(1995)《紀念冊》,香港:突破出版社。 亦可選取董啟章其他「校園 小說」,如《小冬校園》、

《家課冊》。

(2) 盧瑋鑾(等編)(1997)《香港小說選(1948 – 1969)》,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3) 西西(2004)《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 書店有限公司。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文 學 可 以 是 甚 麼 文 學 可 以 是 甚 麼 文 學 可 以 是 甚 麼 文 學 可 以 是 甚 麼

第 第 第

第 32-33 節節節節

1. 着學生朗讀西西《可不可以說》,討論下列問題:

 詩中把慣常使用的量詞完全轉換了,這是不是一 種純粹文字遊戲?

這可說是一種遊戲,也不純 是一種遊戲,量詞的轉換,

並非隨意輕率,都是根據名 詞作相近的聯想,也都啟發 新的想像。如「一架飛鳥」、「一 朵雨傘」、「一窩英雄」等。

 試用其他新奇的量詞代入詩中的量詞。 如「一幢椰子樹」、「一盆 驟雨」、「一尊訓導主任」。

 作者在詩中「亂用」量詞,可不可以? 經過幾個環節的學習,相信 學生都會認識得到,對文學 創作來說,沒有甚麼是不可 能,也沒有甚麼是不可以的。

2. 着學生以「文學可以是甚麼」為題分組討論,然後作 口頭匯報,由教師作總結。

數千年來,文學的主題離不 開生、老、病、死、喜、怒、

哀、樂、愛、惡、欲,所謂 不 同 時 代 有 不 同 時 代 的 文 學,無非是形式上的更革,

(29)

及其內容的切合當時現實而 已。中國文學語言由文言走 到白話,是很大的一步,未 來的文學,就有待年輕的一 代不斷豐富其內容,創新其 形式和技巧了。

3. 引導學生就研習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經驗,共同探討文 學與時代、社會、生活的關係。

4. 文學創作:

着學生以從個人的經驗出發,選用合適的表現手法創 作。

5. 總結性評估:

以下活動,任選其一

(1) 學生自選一至兩位現當代作家的作品,詳細介紹 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並就作品的內涵和藝術特 色,撰寫評論一則。



透過撰寫評論,衡量學生 理解、賞析、評論現當代作 家作品的能力。可根據以下 準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理解和分析作家作品的特 色,體悟作家的情懷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作 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

 引用相關資料作公允、客 觀的評論,並有個人的見 解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 織恰當、表達流暢

(2) 學生選取五篇或以上喜愛的現當代作品,每篇附 上個人評賞心得,然後編成作品集,自擬作品集 名稱,並撰寫序文,說明喜愛原因及編選依據等。



透過編選作品集,衡量學 生理解、賞析、評論現當代 文學作品的能力。可根據以 下準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編選作品有統一的準則

 能對作品有深刻的體悟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作 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並 有個人的見解

 表達清晰、精要、流暢

(30)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 : : : 專 題 報 告 專 題 報 告 專 題 報 告 專 題 報 告

((

( 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 ))))

1. 全面閱讀一位作家的作品,有助認識作家的全貌和風 格特色。着學生選取一位自己喜歡的現當代作家,選 讀其作品,發掘他在作品中展現的不同面貌和風格。

2. 蒐集該位作家生平資料,探索其人的性格和經歷與其 作品風格的關係,作專題報告。

作家在不同階段有時會有不 同風格,如聞一多,論者就 認為他經歷了詩人、學者和 鬥士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的 作 品 內 容 和 風 格 都 有 所 不 同。又如小思,早期作品中 的纖巧清麗,也為後期作品 所少見。

(31)

心 理 分 析 小 說 心 理 分 析 小 說 心 理 分 析 小 說 心 理 分 析 小 說

心理分析是上世紀初奧地利精神病學及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建立的一套學說,

主要探索潛藏於人類內心的無意識(

Unconscious

)及其與人類行為的關係。現代 學者每運用這套理論分析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主題。在該劇中,丹麥王 子哈姆雷特得知叔父謀權奪位,不但對自己父親暗下毒手,更迎娶自己的母 親為妻。哈姆雷特悲憤難當,為了復仇,不惜假扮瘋狂,並遺棄愛人,誤殺 其父,更被迫與其兄決鬥……。學者認為這是佛洛伊德所言「戀母弒父情結」

的展現。運用在文學創作上,則有心理分析小說的出現。

論者認為「施蟄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意識地運用佛洛德理論寫作 心理分析小說的作家」,並指出「施蟄存的心理分析小說,若以題材來區分,

大約可分歷史故事和現代都市生活兩類,分別以《將軍底頭》及《梅雨之夕》

為代表。兩者雖各自展現出不同的形態,但同樣致力於表現『內在現實』(

Inside reality

)。一九九九年,李歐梵在他名作《上海摩登》中,對施蟄存小說創作的

價值,作出了以下的評價:作為一個有創意的作家,施蟄存是一個先鋒和領

路人,冒險進入人類心理中嶄新的內在領域,勇於一瞥非理性的力量。他可

能是第一個有意識地運用佛洛德理論,於小說的現實和『超現實』景觀上去

帶出性欲暗流的中國現代作家。」(見郭詩詠《施蟄存〈將軍底頭〉的「內

在性」問題》,

http://www.chinese-thought.org/whyj/

(32)

《 偶 然 偶 然 偶 然 偶 然 》 》 》 》 的 音 節 結 構 的 音 節 結 構 的 音 節 結 構 的 音 節 結 構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33)

便 條 詩 便 條 詩 便 條 詩 便 條 詩

現代生活匆忙,家庭關係疏離。父母子女為工作學業早出晚歸,很多時不能 相見。在西方,冰箱普及,家人有甚麼事要互相聯繫,就寫張便條貼在冰箱 上,如美國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便寫了一首與家人溝通的《便條詩》:

「我吃了/放在/冰箱裏的/梅子/它們/大概是你/留著/早餐/吃的/

請原諒/它們太可口了/那麼甜/又那麼涼」。

內地詩人于堅也寫了二百多首「便條詩」,很生活化;其中一首很有趣,說

的正常和反常的辯證關係:「瘋人院的設計師/也就是/千家萬戶以及/公

共廁所和超級商場的/那一位/頭腦正常的好人/他用了同樣的/磚混結構

玻璃和鋼材/同樣裝修 同樣綠化 同樣 通煤氣和自來水/瘋人院 就是

一幢正常人設計的/正常建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

莎劇中「弄人」的打諢(見 附錄二)與《史記》優孟故 事、宋代「二聖鐶故事」中 的優伶相類;但「莎劇」中

第一學習階段 學習範疇六: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33 驗及觀點. 欣賞世界上存在著的不同

 待我們終於起身離去時,一位約我父母年紀的女子 立刻從店門口敏捷走來,

工具 用途 例:處理空氣污染 例:協助精神病患者就業 立法 利用政府.. 的權力來

熟悉財務比率的計算和表達  :  毛利率,  淨利率,資本運用回報率,營運

正是魯迅所説的鐵屋子,悶 而牢固;狂人的醒覺被視為 瘋狂,是一種病態,正是魯 迅所説的覺醒的痛苦;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