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醫人第9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醫人第9期"

Copied!
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由社會捐助點滴而成的北醫大,因眾人的愛,如今得以茁壯,在行有餘力的時候,也想回

饋社會,發揮助人的力量。邀請您,與我們攜手「讓愛翱翔」。把來自家人、好友、親愛的

夥伴所致贈的禮物捐出義賣,集結這些義賣所得,捐助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者音樂協會。

一份小愛,經過捐贈與義賣,愛的加持會讓這份愛以倍數擴大成長,這份愛將讓這群「慢飛

天使」生活中充滿活力與色彩,樂活與茁壯。讓我們共同型塑北醫感恩回饋的文化,協助完備

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者音樂協會的軟硬體設施,並培成永續傳愛的音樂關懷種子教師。愛,

真的要有您,且讓愛翱翔!

以無國界的音樂幫助身障生創造更多美好生命機會

一、 協會內練習樂器老舊,身障生無力添購新錄影錄音設備,幫助強化表演技能。

二、 參與國、內外義演或比賽活動,需交通、住宿與製裝費。

三、 召集具高度熱忱的特教或音樂老師,培育北、中、南區音樂關懷種子教師。

您可以這麼做:

捐出玉石、酒類、皮包、藝術品、骨董珍玩,提供競標義賣。

蒞臨慈善義賣會活動,搶購您所相中的競標義賣品。

慈善義賣會時間:

106

/

1

/

14

(六) 上午 09:30-13:00

慈善義賣會地點: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綜合大樓

16樓國際會議廳

募資集中處:臺北醫學大學公共事務處

(台北市吳興街284巷2號1樓)

活動聯絡人:邱慶奇

(02)2736-1661轉2750

1 發行人語 2 封面專題 永懷黃德修 教授 北醫人•馬祖情 16 北醫聚焦 蔡芳洋 教授 劉啟群 醫師 醫學院校友院長專書 22 北醫典範 名譽教授 翁國榮 名譽教授 陳朝洋 名譽教授 陳國棟 名譽教授 郭憲壽 30 北醫人故事 張紅淇 院長 32 北醫亮點 臺北癌症中心大樓 君蔚樓 營養學院院長 趙振瑞 公衛學院院長 郭乃文 口腔學院院長 王大源 管理學院院長 謝邦昌 42 北醫榮耀 一校三院榮譽事蹟 44 校友動態 47 進修推廣處課程 48 社團動態 2017 / JAN.

9

蔡芳洋教授

劉啟群醫師

連江縣衛生局局長

謝春福

連江縣縣長

劉增應

北竿衛生所主任

翁國榮教授

陳朝洋教授

陳國棟教授

郭憲壽教授

永懷

黃德修教授

北醫人‧馬祖情

(2)

2017

TMU 高質感 真皮名片夾 史瓦濟蘭手工玻璃 水牛 跳跳彈蓋保溫瓶 TMU 職人校景紀念瓷盤 TMU 筆與筆記本的對話禮盒組 經典咖啡杯 有蓋馬克杯 有蓋馬克杯 TMU 職人校徽紀念瓷盤

(3)

三字為閻雲校長所題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謹誌 2017/1 時光流轉,又是新年伊始,喜迎 2017 金雞年,希望各個北醫人平安如意、健康幸福。 過 去一年,北醫大一校五院在董事會、全體師生同仁及校友的通力支持下,校務發展順利,校 友在各領域也都表現傑出為校爭光,與有榮焉。 2016 年,集結 16 位備受社會肯定的校友院長生命故事《挫折,是祝福的開始 - 由吳興街 出發的16 個逆轉人生》一書,於 2016 年 12 月 1 日溫暖上市。書中主人翁從習醫到行醫,奮 力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用生命服務病患與偏鄉,無私奉獻,期能拋磚引玉,為擬進入醫學 系就讀的青年學子帶來啟發,讓年輕後輩在前人足跡帶領下,勇敢邁步。 世界著名大學皆有接待校友及媒體的專屬建物,作為大學校園景觀及校園文化象徵,本 校君蔚樓命名理念為「人文薈萃,君子聚首」,2016 年 10 月 12 日舉行動土祈福典禮,預計 2017 年夏天將成為本校大門入口處明顯地標。未來師生、校友、媒體、國際學者等各方君子 最佳聚會場所,英文名稱「Dream Way」,有帶領北醫邁向夢想之路的意涵。 整合三院癌症治療精英與國際腫瘤醫學權威梅傑斯(James S. Miser)等專家,臺北醫學大 學「臺北癌症中心大樓」2016 年 11 月 29 日舉辦動土典禮,宣誓北醫體系投注癌症治療及研 究的決心。本棟大樓軟硬體結構及管理模式取法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醫療機構丹納法伯癌症中 心(Dana-Faber Cancer Institute; DFCI),將打造出國內首屈一指的癌症治療基地,為患者提 供個人化醫療與整合性照護,遠端諮詢門診服務,傳統與創新並重的先進療法。 本期,我們追思大家心目中難忘的病理學科黃德修教授,專訪傑出校友蔡芳洋教授、劉 群醫師,四位北醫名譽教授(翁國榮、陳朝洋、陳國棟、郭憲壽),與新成立的三大學院院長 (營養學院趙振瑞、公衛學院郭乃文、管理學院謝邦昌)及新任口腔醫學院王大源院長;介 紹服務馬祖的北醫校友與全人醫療的張紅淇院長。懷念當代典範、取法管理專家,聯結守護 馬祖人健康樂活的北醫人,引領我們持續向前。敬祝

新春愉快 • 事業成功

改變是前進的力量

(4)

去年,北醫第一屆醫學系校友舉辦了畢業50 週年同學會,黃德修教授是幕後推手, 他也全程參與這趟世紀之旅,然而不幸的是,卻在畢業典禮舉辦5 天後,他溘 然離世,留給北醫人無盡的不捨與思念。 黃德修是國內病理學先驅,早年家貧努力求學考上建中,成為足球橄欖球隊 員,考上台大獸醫系更為瘋狂,身材削瘦,卻是台大風馳電掣的翼,百米11 秒紀錄,對手往往連他的影子都碰不到。受隊友影響,他拿出橄欖球隊風雨無 阻、不畏艱難的苦幹精神栽進病理科,任台大醫學院助教時,每天18 小時鑽研, 最初3 年全年無休不回家,累了趴在桌上打盹或冷水沖頭。台大老師葉曙要 他基礎醫學從頭學習,與醫學系學生一起上課、一起考試,比照碩士班70 分及格,他卻要求自己滿分,基礎扎實。成為少數幾位在北醫最艱困時期, 就加入且留下來與北醫共同奮鬥與成長的元老,並在日本慶應大學取得病 理學博士。 在北醫人眼中,他教學認真、鐵面無私,「黑咖啡」嚴厲的愛,讓輕狂孩子逆 轉人生;「黃門宴」的溫情饗宴,讓師生結緣一輩子。為了病理報告電腦化,他將 教育部頒發的優良教師20 萬元獎金全部投入其中,成為北醫病理發展重要的轉捩點。 臨終之後,他還捐了大體供臨床病理探討,完全把自己獻給北醫。 在歷屆校友問卷調查發現,大家最想見、最懷念的老教授,就是黃教授!他辭世消息 傳出,學校特地開了臉書讓學生弔唁、感恩這位嚴師慈父,醫學系病理學科黃德修教 授的814 研究室,也放置簽名簿追思。 9 月 22 日,學校舉辦「奉獻為學 • 師恩永懷」臨床病理聯合討論會, 透過一校三院同步視訊直播,從老師身上走過的痕 跡,讓更多北醫人找出癌細胞,為日後肝癌防 治找尋新的可能性,感謝老師奉獻自己的身 軀,為我們上了最後一堂課。 文/ 陳慧瑩

永懷

我們敬愛的黃德修教授

1 2 3

封面專題

(5)

56 年前,北醫二樓病理教室走廊常出現一位高壯、活 像張飛再世(病理科主任陳定堯)及另一個短小精幹、 叼著煙如孫悟空(黃德修助教)的二人搭檔,黃德修 老師穿汗衫、拖鞋、捲起褲管穿梭在病理教室的樸實 形象,面對陳教授發脾氣,被當小弟呼來喚去時,仍 唯命是從從不反抗,讓學生印象深刻。4 年級的病理 科是醫學與牙醫系的重頭戲,黃老師對學生總有一份 恨鐵不成鋼的期待。

神奇病理魔術箱 顯微鏡下要你好看

「不要急,慢慢看,一定要問清楚。看懂了,就可以 下課了」。顯微鏡下紅紅綠綠世界像拇指山上景色, 人稱阿修伯的黃老師在成排的課桌椅與需要課外輔導 的學生之間,時而回答問題,時而彎腰指導同學看片, 用獨特日式英文解釋。一堂課與6、70 個學生看片被 問得應接不 ,還調侃對方:這個也不知,上次才講 過怎麼又不會?態度認真、一絲不苟,一付黑框眼鏡, 令人又敬又畏,有同學看到他走過來,就喊肚子痛上 廁所,因怕他來個臨時個人抽考,要挨罵。 傳說他不好惹,出題故意刁難、鐵面無私,病理切片 考試列車最為緊張刺激,一批又一批戰士在鈴聲誘導 下,輪流看顯微鏡作答,監考的修伯總是雙手交叉胸 前以銳利眼光掃視全場,偶而微露笑容。但下課就不 一樣了,他吞雲吐霧與學生打成一片。他常說,北醫 的學生雖會玩,但拼起來潛力十足,學生即使在他面 前口無遮攔大放厥辭,修伯總是耐心聽完微笑點頭, 最後才很幽默的加以補充修正,讓學生感到不好意思。 吳德三(醫4)回憶病理切片考,直到畢業 20 多年還 會作惡夢,夢見考試急得滿頭大汗,突然換切片鈴聲 大作,嚇得大小便幾乎失禁,「不過我們學得很踏實, 很多人課後自動留在實驗室,在顯微鏡與裝切片木盒 的陪伴下,度過漫漫長夜。」 1. 黃德修教授於台大助教期間 (1955-1961 年 )。 2. 在北醫時期,與解剖助手江阿川先生。 3. 黃德修教授出國留學,送機者徐千田創辦人 ( 右 ) 與病理科 主任陳定堯教授( 中 )。 4.1962 跟隨陳定堯教授到北醫打天下,於病理教室二樓。 5.1970 左右與同學們在病理教室旁。 6. 校友們的熱忱實在很令人欽佩。台大病理的吳木榮(前左二)、 孫家棟(後右二)、阮正雄醫師們一直兼任一部分課。前左蔡 忠保先生、後左廖慶福先生在北醫病理服務均超過20 年。

回憶

學生心中的黃老師

4 5 6

(6)

黑咖啡逆轉人生 黃門宴愛的饗宴

當時台大教授來北醫兼課,經常來去匆匆,難免讓學 生悵然若失,修伯早期也從台大兼任北醫,但下課留 下來指導學生,讓他們改變學病理心情。郭雅美(醫 1)憶及,晚上 8、9 點下課,好不容易通過老師的法眼, 回家路上回頭一看,校園及周圍田野盡是一片漆黑, 病理教室仍燈火通明……。 「黃教授,請喝咖啡!」這句話曾讓許多學生至今難 忘。修伯的小研究室除了滿屋書籍就是一部顯微鏡和 兩張椅子,也是流傳數十年、大名鼎鼎的「咖啡廳」。 凡被黃教授找去談話的學生,因不好意思直接的明說, 逢人問起,就回答:「被黃教授請去喝黑咖啡啦。」 修伯會拿試卷逐題討論、解釋、訂正,直至每人了解 才罷休,有人被嚴厲卻帶著慈愛的高壓「電」通,人 生逆轉,其中不乏如今已是獨當一面的大醫院教授或 院長級精英。 然而修伯治學嚴謹外有可愛一面,他個性溫和敦厚, 具幽默感,常引用笑話逗全班捧腹大笑,紓解醫科課 業壓力。沈士哲(醫34)記得,第一次病理小考,多 數同學成績不理想,全班留在實驗室訓話,「我生平 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胃酸往上逆流」,修伯卻像親切爺 爺,還親自表演阿茲海默、巴金森氏症及小腦病變的 步態,逗著大家捧腹大笑。小考成績好的女同學送她 們一串玉蘭花,男生一顆糖果,也曾在餐廳訂3、4 桌, 慰勞大家苦讀拼醫師國考,沒讓他失望。

北醫病理響叮噹 修伯是重要推手

在北醫人心中,黃教授雖非北醫出身,又曾在多所公 私立醫學院校服務過,1987 年他臨危受命重回北醫, 承擔瀕臨癱瘓的病理學科,對北醫的傻勁愛心,是北 醫病理得以再次站起來的最大原動力。林宏雅(牙2) 憶及,90 年代國內開始執行專科醫師制度,擁有日本 醫學博士資歷的黃教授雖病理功力深厚,卻因沒有病 理專科醫師證照可以發北醫的病理報告,身在美國的 校友李信雄(醫5)得知,回台考取國內病理專科醫 師執照,只為了表示對黃教授的敬重,流露不凡的師 生情誼。 此外,黃教授擔任病理科主任後,為了將過去24 萬筆 病理報告全輸入電腦建檔,不僅將當年教育部頒給他 優良教師20 萬元獎金全部投入電腦化作業,從學生群 請來電腦高手設計程式,還利用暑假進行,鼓勵學生 從中學到外科病理診斷知識,也成為北醫病理發展重 要的轉捩點。 7 8 9

(7)

吳德三(醫4)還記得黃教授的秘訣:拿到切片後不 要馬上往顯微鏡放,可先朝燈光照,先猜出是屬於那 個器官組織,有助準確判斷,「靠此絕技我在國外考 試佔了便宜」。石公燦(牙11) 說,教授講求實事求是, 難怪當年全國各大小醫院診所的活組織切片,送病理 檢查第一個想到的是北醫。

師生情緣一輩子 關鍵時刻送溫暖

黃教授與北醫學生這一段師生情,從教學到退休,走 了一輩子,每年耶誕節,他與500 多名海內外學生互 寄賀卡。1968 年,黃教授赴日本慶應大學做研究,不 忘找當地校友小聚,葉秀明(醫6)當時參加首屆亞 洲橄欖球賽,住選手村,黃教授冒著風雨來找他,帶 他逛東京的銀色世界開眼界,並幫忙整理行李,讓他 至今感念。他還記得大4 下的病理成績 59.3,修伯不 顧及他是橄欖球隊紅人及師生情誼,硬是要他補考, 「我當下覺得老師真不通人情,連這1 分也不送我, 補考過後他因我考高分喜形於色,他教學上儘量給學 生方便,但1 分也不能取巧的態度,影響我至深」。 李應健(醫4)當年報考全國中學理化教師檢定考, 祝高中好友要赴金門當兵徹夜未眠,顧不得期末考將 屆,考試當天最後一科病理學考試竟然睡著了,「突 然一隻強有力的手將我搖醒,心裡萬分感激,否則非 被當不可!」 沈士哲(醫34) 也記得一次期中考後,黃教授自掏腰 包,邀班上表現較好及成績不理想同學,和幾位傑出 的臨床醫師學長一起吃飯、交流,另一次國考前暑假, 同學借病理科實驗室考前衝刺,黃教授帶了幾袋荔枝 並叫10 個外送披薩到教室為學生打氣,「同學露出不 可置信的眼光,一邊大快朵 」。 7.UCLA 病理傅堯喜是一位非常關心病理的校友。 8.1996 年受邀參加留日北醫校友會,接受魏昭進醫師等贈紀念 品。左廖萬惠醫師,右王愛熙醫師,右二會長鄭有仁醫師 9. 國內外校友一回校,多數一定也到病理科關心。1996 年加州 柯勳廷醫師回校時與曾 瑞副院長、林賜恩醫師(後左二) 與醫師四病理成績特優同學餐後合照(後期已不強喝黑咖 啡,改請吃飯,主餐為傑出學長陪同用餐)。 10.1979 年留日時的房東福田教授夫婦與娘家佐佐木先生夫婦 過境台北時,林宏雅教授夫婦幫忙招待。 11. 陪福田教授拜訪台大病理學科。 12.1996 年受邀參加日本北醫校友會。 10 12 11

(8)

是嚴師,是慈父

好想再聽熟悉的聲音……

他 也 成 了 歷 屆 學 生 同 學 會 必 邀 對 象。10 年間足跡遍 及北美洲,人氣之盛可見一般。吳德三(醫4) 回憶 1973 年舉辦的南橫之旅同學會,黃教授一馬當先往天 池爬,看著班上歐吉桑歐巴桑被遠拋腦後,瘋得跟年輕 人一樣,臨別贈言要大家多做運動。2008 年黃教授退 休前夕,日本校友邀他赴日,美國校友也來了130 人, 盛大歡迎會場面感人,大部分校友名字他依然記得, 記憶力超強。林瑞光(醫5)憶起 1990 年在美國加州20 年同窗會,特別邀黃教授夫婦前往,他帶來兩大 箱禮物送給同學,師生共遊大峽谷,令人難忘。 2013 年,醫學系第一屆校友在南加州辦同學會,特別 邀請黃教授出席,一行人參觀中途號航空母艦、品嚐 佳餚,全場120 多人熱烈歡迎,黃教授還帶來一箱珍 貴的電子用品禮物贈送大家。當時雖然已高齡83 歲, 仍帶著橄欖球隊員堅忍、毅力、決心、團隊、奉獻、 不斷向前衝進的精神,與大家敘舊。今年,在醫學系 第一屆校友畢業50 週年同學會活動上,黃教授抱病參 與,留下最後身影。 「我當年心不甘情不願進北醫,受教授薰陶,才真正 成為不折不扣的北醫人」、「大一就聽過風聲病理有 很恐怖的教授,沒想到喝過黑咖啡,卻走上自己在大 學時最討厭的內科」、「他是嘴巴凶、菩薩心,盡力 給學生補考機會,是我人生的啟蒙導師」、「當年赴 日進修博士,我以在北醫僅60 分的實力講一般病理知 識,讓在場研究員驚嘆,深深感謝被德修伯仔電出來 的成果那麼管用」、「他是SPC 討論會,扮演最後忠 言逆耳的善意第三者,挑出臨床醫師疏忽,有如暮鼓 晨鐘,好希望再聆聽這熟悉的聲音」……。 這是歷屆學生們,對嚴師慈父─黃德修教授,最感念、 最不捨的道別。 13-14. 北醫醫學系第一屆校友畢業 50 週年返校同學會。 15.1994 年與醫科第一屆校友同遊澳洲時攝於郭照雄師宅前。 13 14 15

(9)

感念

學生心中的老師、同事、嚴父

黃教授退休後,因為校務、醫療、師生情誼與幾位校 友同事有頻繁互動,其愛子黃崇謙也藉著〈北醫人〉 刊物,表達對父親的思念。

黃教授人氣旺 歷屆校友最想念

「在歷屆校友問卷調查發現,大家最想見、最懷念的 老教授,就是黃教授!」公共事務處校友服務組組長 徐仙中表示,很多海外校友的線索,都是從黃教授那 裡得知的,因為校友一回國一定拜訪他,「我也藉此 認識了許多海外校友」。徐組長說,黃教授為人謙虛 低調,只要有校友來拜訪,他一定親自備妥水果、點 心招待。「他待人親切和煦一視同仁,每有親友手術 切片送病理檢查,黃教授不僅會以速件處理,甚至下 班後,親自送來病理檢查報告到我的辦公室解釋說明, 建議後續治療方式,令人愧不敢當!」徐組長記得, 逢年過節若送禮給黃教授,他一定想辦法回禮,前往 他的研究室,教授也都親自泡茶、調咖啡、洗杯子。

只做有意義的事 不想打贏不了的仗

黃教授97 年被診斷出胃癌,因位處風險高的地方,北 醫附醫胃癌手術主治醫師王偉建議全部切除,但黃教 授為顧及生活品質,堅持局部切除,「那個年代能以 腹腔鏡局部開刀的不多,我是陽明醫學院畢業,與他 不熟,他卻相信我的技術放心讓我治療,讓人頗為驚 訝!」王偉醫師回憶著說,後來手術一切順利。 多年後,王偉遇到黃教授,得知他罹患肝癌,建議他 切除,然而教授一臉淡定希望走自然療程,不希望餘 生和癌對抗,打一場贏不了的仗。也因未公開病情, 教授肝癌住院時多數人並不知情。王偉表示,黃教授 是讓人感到舒服的老人家,見面時還會交換醫學新知, 「我是看到追思會的通知才知道黃教授過世」。

為恩師拋磚引玉 盼鼓勵病理後輩

今年在醫學系第一屆畢業50 週年重返畢業典禮前,邱紹( 醫 1) 率先匯 5 萬元美金到母校,希望能鼓勵病理學 科優秀老師,以感念黃德修教授當年的教導。他表示, 每次回來一定拜訪黃教授,「我敬重老師的人格與教學 精神,在北醫的鐵皮屋時代,有些課程可以混過去,唯 獨病理科是基礎醫學的重要根基,老師影響很大!」 他記得有一年回台拜訪教授,中午時刻,教授自掏腰 包擺兩桌,邀請我參加他與病理科一些優秀學生的餐 會,也找了萬芳醫院院長邱文達作陪。邱紹晃說,能 當醫生,要歸功老師的人格指導,自己的父親也是老 教授,以前學生感念恩師,會透過捐款敬師,所以有 捐款想法,希望傳承對老教授的尊敬。他表示,幾位 醫學系第一屆同學都有成立病理學基金會的想法,並 已展開行動,希望能完成教授遺願。 16 17 16.2015 年黃德修教授和黃朝慶院長 ( 左二 ) 歡迎藥學系第一屆 畢業50 週年張金輝學長 ( 右一 ) 及夫婿醫學系第一屆畢業 校友沈政男醫師( 中 ) 回娘家。 17.2016 年醫學系第一屆畢業校友陳惠亭學長 ( 上排左一 ) 及施 俊雄學長伉儷( 上排右二 ) 合影,下排左一為公共事務處校 友服務組組長徐仙中。

(10)

定期聚會聊心事 留下病理科好傳統

病理科技術員廖慶福與黃教授共事43 年,形容比父母 相處時間還長。他記得,當年在形態大樓2 樓,沒有 空調的夏天熱,幾位老師、技工穿著汗衫,在飄著福 馬林的空氣中工作。每次同事、醫生或技術員被陳定 堯教授罵時,黃教授都會前來安慰,「就像慈祥的母 親」。廖慶福說,教授對學生責備中有愛,中午辦公 室常見學生進出,教授犧牲午睡時間開導他們。有些 校友畢業開業或在大醫院任職,都是衝著黃教授檢驗 時的嚴謹態度,特地將醫院的病理送到母校檢驗,以 增加母校的檢驗值及收入,讓北醫的病理報告一年從 5、6 千件激增到 2 萬件,他感慨望著黃教授的 814 研 究室說,病理科感情好,一個月有2 晚聚會喝小酒聊 工作也聊心事,讓人懷念。

愛子用心陪伴 父親微笑傳達愛

「我們深愛對方,只是表達形式不同」。近20 多年來, 照顧父親起居,黃德修教授的次子黃崇謙,在黃教授選 擇安寧緩和療護的最後幾年,用盡一切力量照護他,讓 黃教授走到人生終站之前,天天都能帶著好精神前往北 醫,繼續他最愛的研究、繼續與學生、同事、好友敘舊。 目前擔任北醫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的黃崇謙,談起父親 百感交集,他直言,「從小幾乎不曾看過父親白天的樣 子,他習慣早上6 點多出門運動、到校,從未在晚上 730 分前回家」,他對北醫學生的愛超乎想像,以前 如果有饅頭可吃,會先一半給學生,再把另一半帶回家 讓家人享用;如果聽聞校友難過的事,會在家裡喝悶酒 不說話。小時候的崇謙,對此曾經不太諒解。21 年前, 黃教授榮退,崇謙留美返台,黃教授受日本教育,兩人 分別因日本與西方觀念的不同,磨合了很久。 8 年前,黃教授因胃癌切除大半的胃組織,崇謙為了 學習照護老爸,選擇北醫的老年護理與管理學系(現 更名為:高齡健康管理學系)任教,為的是能學習居 家護理知識與技能。3 年前黃教授罹患肝癌,捨棄開 刀選擇緩和療護,黃崇謙與父親意見不同,最後尊重 父親對實證醫學的堅持及身為病理專家,寧可身軀日 漸衰弱也不治療,走後捐大體,只為留給後輩進行病 理研究的遺願與大愛。為減輕父親的疼痛,崇謙學習 復健,每晚以中藥熬湯為教授補氣,以求癌細胞不要 擴大。如此用心,直到去年6 月 18 日教授倒下之前, 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的肝腫瘤已大到16 公分,他還能撐 著身體參加醫學系第1 屆畢業 50 週年同學會活動。 「父親有著日本武士精神,是極度理智的人,對病理 有一份熱愛與期望,因為病理是醫師中的醫師,父親 對於台灣不重視病理,很是感慨。」對於教授病理專 業形同品質保證,黃崇謙言談間則流露一絲驕傲。而 嚴父在臨終,用眼神與微笑表達了對崇謙的愛,「父 親在我心目中,是北醫最後的靈魂守護者!」崇謙一 語道出這段父子情。 18. 病理科技術員廖慶福,與黃教授共事 43 年。退休後 黃德修教授時常帶著好精神前往北醫,繼續他最愛的 研究,繼續與學生、同事、好友敘舊。 19.2013 年 5 月加拿大的北醫校友黃緯元醫師來訪,與黃 德修教授及病理科同事合影。 20. 目前擔任北醫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的次子黃崇謙,言 談間流露出對父親的驕傲。 18 20 19

(11)

9 月 22 日,北醫大舉辦「奉獻為學 • 師恩為懷」臨 床病理聯合討論會,主題為:病理科黃教授的最後一 堂課。這是黃德修教授以自己的大體,為學生上的最 後一堂病理解剖課,200 多位醫學院師生們一起緬懷 北醫永遠的黃老師。

學生解剖老師大體 謝謝老師給特權

副校長林建煌、黃教授生前最好的朋友前台大病理科 主任侯書文及多位門生均出席這場病理討論會,第2 屆學生黃勝雄更專程從美國回來「上課」。引言人北 醫大醫學院副院長陳志榮表示,3 年前,黃教授罹患 肝癌,知道自己除了開刀外,沒有有效治療方式,決 定不採取積極治療,要觀察疾病在自己身上的變化, 生前即告知要捐出大體供病理解剖,6 月 18 日走下人 生舞台,當他要在老師身上畫下第一刀前,特別準備 一段追思感言,謝謝老師給學生們「特權」,能用老 師的身體,了解疾病發展過程,如此深刻的學習,讓 大家感念在心。他也表示,從醫多年,解剖過許多大 體,這是他最不捨的一次。 討論會台上有一張一張來自黃教授大體的病理解剖圖 片、照片、病歷等詳盡資料,所有參與人士起立為黃 教授默哀1 分鐘,接著播放他在顯微鏡下專注研究的 神情照片、帶著學生參加球賽、赴日進修博士學位、 與學生頻繁互動、出遊,參加醫學系第1 屆校友畢業 50 週年同學會活動等……,他讓病理教學成為北醫大 基礎學科中最具特色者之一,是病理學權威教授,也 是學生的嚴師慈父。

無私與大愛 北醫校友最懷念的恩師

校友會總會長許庭禎致詞指出,黃教授台大出身但在 北醫作育英才,總會視他為北醫校友最懷念的恩師。 他代表全體校友向黃教授致最高的敬意,北醫人將會 傳承教授的無私與大愛精神。門諾醫院前院長黃勝雄 表示,至今仍會想起黃教授在課堂說過的話,以及帶 大家踢足球、打橄欖球的場景,想起老師以身體力行, 為學生上了最重要的一堂課,希望他在天堂,能看到 大家對他的感念與不捨。黃崇謙提及,父親86 年的生 命一直非常豁達,一輩子就想當醫生,退休後仍每天 查閱醫學知識,時常與學生討論,過世前一週都還到 辦公室,最後捐出大體做病理解剖教學,父親此生已 了無遺憾。 在此,我們要向永遠的814 研究室、敬愛的老師致敬, 祈禱黃德修教授在天國平安喜樂……。 21. 討論會台上有一張一張來自黃教 授大體的病理解剖圖片、照片、 病歷等詳盡資料。 22. 所有參與人士起立為黃教授默哀 1 分鐘。 23. 黃德修教授以自己的大體,為學 生上的最後一堂病理解剖課。左 3 為侯書文教授,左 4 為第 2 屆 校友黃勝雄醫師。

黃教授的最後一堂課

21 23 22

(12)

1

北醫人•馬祖情

/ 湯雅雯 「馬祖除了藍眼淚,也是北醫校友大本營。」臺北醫 學大學校友在台灣各地開枝散葉,連國之北疆、充滿 戰地風光的馬祖列島上,也有逾40 名北醫畢業校友在 此服務,守護馬祖島民的健康。

馬祖公費生校友 守護家鄉健康

不管是縣立醫院、衛生局及各地衛生所,高達九成醫 師都來自臺北醫學大學,甚至出了不少知名人物,包 括現任連江縣縣長劉增應及前縣長楊綏生都是北醫校 友。正所謂「醫者父母心」,兩人皆從醫界轉戰政壇, 不 僅 從 施 政 上 造 福 更 多 人, 也 牽 起 北 醫 與 馬 祖 的 緣 份,讓更多公費生返鄉服務,傳承北醫人、馬祖情的 精神。 位於臺灣北端西北方的馬祖,雖然人口僅1 萬 2 千多 人,但在這風光明媚的島嶼上,因為地緣的關係,考 上大學的學子,尤其是醫學系公費生,多數都選擇北 醫大就讀。從上屆縣長楊綏生( 醫 16),是北醫大第一 位公費生,而現任縣長劉增應( 醫 19) 是第三位公費 生,之後如縣立醫院前院長曹祥平( 醫 19)、連江縣衛 生局長謝春福( 醫 21)、縣立醫院張志華 ( 醫 35),都 是北醫畢業的校友。

北醫之光 第一名的連江縣縣長劉增應

「縣長都是北醫人!」拿下全國2016 年施政滿意度 第一名的連江縣縣長劉增應,是北醫大醫學系第19 屆 畢業校友。從醫界轉戰政壇的劉增應表現亮眼,上任 短短兩年,就將馬祖從充滿戰地風光的島嶼,轉型成 觀光樂活的健康島嶼,不僅讓藍眼淚紅到國外,也讓 馬祖被國際票選為「一生必去的小島」。 看起來溫文儒雅、文質彬彬的劉增應,1958 年出生, 是土生土長的馬祖人。民國66 年,劉增應以馬祖高中 第一名畢業,獲得全縣唯一保送到台灣學醫的機會, 成為北醫大公費醫學生,同時也是馬祖第3 位公費生, 畢業後即返鄉行醫,從基層醫師一路當到縣立醫院院 長及衛生局局長,行醫逾30 年。 從小在馬祖長大的劉增應,深知馬祖人的醫療待遇差 台灣本島一大截,因此他畢業後回鄉行醫,特別加強 當地的衛生教育及預防醫學,把罹患疾病的高危險群 找出來,逐年改善馬祖衛生醫療環境,並提供當地30 歲以上居民免費身體健康檢查,如今馬祖還有一項紀 錄,就是平均餘命高居全國第一,平均壽命82.16 歲, 堪稱「全台最長壽」的縣市。其中馬祖知名民宿津沙

封面專題

封面專題

(13)

4 5 客棧老闆的父親,邱依期先生高齡106 歲,身體仍相 當硬朗,可說是「國寶級人瑞」。 為了服務更多島民,7 年前劉增應從醫界轉戰政壇, 投入2009 年連江縣長選舉,雖然第一次參選失利, 但相隔4 年,劉增應捲土重來,高票當選第 6 屆連江 縣長。去年九月《天下雜誌》公布全國縣市首長滿意 度調查排行榜,劉增應勇奪全國第一名,實為北醫大 母校爭光,北醫校友師生也都感到與有榮焉。

劉增應謹記北醫校訓

「學好做人方做醫」精神

劉增應笑稱,小時後寫過很多志願,後來發現當醫生 可以幫助人,加上家中有9 個兄弟姊妹,經濟並不富 裕,於是他努力念書,以全校第一名成績畢業,取得 公費生資格保送,來到台灣本島念臺北醫學大學,在 校7 年時間,深刻感受到北醫校訓「學好做人方做醫」 的精神,學校老師不僅很關心學生,在醫院時也很關 心病人,讓學生體會到什麼叫做「視病如親」,他自 己也立下「一定要做一個好醫生」的志願。 劉增應說,民國73 年北醫畢業後,他返回馬祖衛生 院擔任醫生,發現當地醫療資源貧瘠,和臺灣本島差 距甚大,不服輸的個性,加上對鄉親的使命感,他除 了擴充醫療硬體設備,也深知改善馬祖醫療困頓環境 的重要性。在擔任連江縣衛生局局長任內,他提出各 項改善地區醫療品質方案,包括醫事人員培育的十年 計畫,爭取到更多公費生員額,平均每年有10 位馬 祖子弟到北醫就讀醫、牙、藥、護等相關科系,畢業 後回馬祖服務6 至 10 年,不僅充實醫師陣容、減少 流動率,也與台北市的醫療院所合作,定期派醫師到 馬祖駐診,提升馬祖醫療水準。 1. 馬祖知名觀光景點北竿芹壁村。 2. 劉增應 ( 右一 ) 在馬祖行醫逾 30 年,年輕求學時期與同儕一 起在校外實習。 3.《遠見雜誌》2016 年評選「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劉增 應獲選五星縣市長。 4. 劉增應不僅充實馬祖醫療設備,也擴編醫師陣容,提升馬祖 的醫療水準。 5. 臺北醫學大學 2016 年九月赴馬祖拜訪北醫校友馬祖縣長劉 增應。

(14)

劉增應回馬祖深耕15 年,公費生任期已期滿,不少 人勸他到台北當名醫可以賺大錢,但劉增應知道離開 馬祖很容易,但是「台灣不會因為多我一個醫師有什 麼改變,但馬祖會因為少了一個醫師而缺少什麼」, 他認為,既然是公費生,接受政府培育,自然應該對 家鄉有所回饋,於是他在馬祖行醫逾30 年,是當地 家喻戶曉的名醫。

以前幫病人開藥 現在替馬祖把脈

劉增應感謝母校的栽培,更以身為北醫人為榮,他也 勉勵學弟妹在求學時期,努力精進、充實自己,不要 因為來自離島偏鄉而小看自己,反而應該以來自馬祖 為傲,因為馬祖已經躍升為全國最長壽區域,北醫校 友可說是幕後功臣之一,也顯示預防醫學、公費生教 育制度在馬祖有很好的成效。 劉增應強調,早年的公費醫生都必須當成全科醫生在 訓練,不管是外科開刀、產科接生、中風治療等,都 必須「全方位」服務。這樣的訓練,也讓馬祖的公費 醫生幾乎是「十項全能」。如今馬祖已發展成為「健 康樂活島」,除了老一輩、縣長級資深北醫校友返鄉 替馬祖打好健康醫療體質,很多七、八年級的北醫畢 業生,包括自己的牙醫學系校友女兒,同樣也回鄉投 入醫療工作,成為守護馬祖健康的最佳生力軍。

「全人醫師」謝春福

凝聚馬祖校友情

除了前後任連江縣縣長都是北醫畢業校友,現任連 江縣衛生局長謝春福( 醫 21) 也是北醫校友,民國 75 年返馬祖後,同樣從基層家醫科醫師做起,民國81 年因為解除馬祖戰地政務,謝春福也因此接任連江縣 立醫院第一任院長,將早年以軍醫為主的醫療重心, 慢慢轉移到縣立醫院上,如今成為軍民就醫的首選。 謝春福擔任縣立醫院院長長達18 年,可說是看盡馬 祖地區醫療的演化史。謝春福表示,早年馬祖醫療資 源貧瘠,學長們從當年的臺北醫學院畢業後返回馬祖 服務,幾乎「內外婦兒科全包,0 到 100 歲的病患都 要照顧!」 因為民國70 年代,馬祖以國軍醫院為主,縣府成立 的衛生局人力極度缺乏,僅靠4 名北醫畢業的公費醫 師,分別駐守在南竿、北竿、莒光、東引等四鄉五島, 他們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婦產科到小兒科, 當個「全人醫師」,提供一條龍式的醫療服務。謝春 福笑稱,早年醫療人力匱乏,他和其他3 名公費醫 師,每個月都要接生10 幾名新生兒,因為沒有護士, 他曾有自己一個人為孕婦接生,然後自己照顧新生兒 的克難紀錄。 6 7

(15)

增加公費生員額 充實在地醫療人力

謝春福說,當年因為戰地政務沒有思考未來規劃,所 以公費生只培養了4 位,之後就暫停了,所以他和下 一位公費生陳行鑫就間隔了5 年,幸好後來的縣長都 深知醫療人才的重要,除了增加公費生員額,也專科 培訓內科、婦產科、骨科及急診醫師回馬祖服務,如 今也看到成效,穩定充實在地的醫療人力。 他說,早年戰地政務還沒解除時,來台北念書時都還 要搭軍艦往返台灣本島及馬祖兩地,初次來到台北人 生地不熟,好家在前面3 個學長特別照顧,也包括劉 縣長及前任楊縣長在內,大家都是離島公費生,在吳 興街租公寓,雖然念書念得很辛苦,總是「披星戴月 在念書,上完課天就黑了!」 在北醫求學的7 年期間,最大的收穫就是除了醫學領 域的專業深造,謝春福也參加了北極星詩社及口琴 社,讓他在課業壓力極大時,能稍稍喘口氣,也能充 實人文與藝術領域,吸收不少文學知識,不少年輕校 友也直誇謝春福是「詩人局長」,愛寫詩是他看診及 公務外最大的興趣。 謝春福勉勵馬祖的學弟妹,身為離島公費生,一定要 先確認「自己要走的路」,理解學成之後要返鄉服務, 因為求學7 年加上專科訓練 5、6 年,身旁都是自費 生,「心態上一定要調整」,不要把返鄉年限當作包 袱,事先做好心理建設,先確認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回鄉服務後才不會有落差,或覺得不平衡、很苦。他 建議,把眼界放寬,選擇自己要走的路,甚至不妨借 鏡前兩位學長,楊綏生與劉增應,從醫界跨足政壇, 走不一樣的路,人生一樣大有可為。 目前馬祖縣立醫院、衛生局及各地衛生所的第一線醫 師、護理師、醫檢師到藥師,多達9 成都是北醫畢業 的校友,不管是醫學系、牙醫學系、藥學系、醫檢學 系或護理學系的畢業生,幾乎都返鄉投入醫療診治及 醫院工作;如今共有43 人留在馬祖服務、13 人受訓 中、13 人在學中,還有 3 個人服役中,他們都是公 費生,當年以優異成績考上北醫大,畢業後回到馬 祖,在馬祖形成一個強大的醫療網絡,而且老中青 三代都有,學長姐帶領學弟妹,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2017 年 3 月,北醫馬祖校友會也即將成立,謝春福 可望成為第一屆會長,凝聚馬祖人北醫情,也讓北醫 人在馬祖擴枝散葉。 6. 劉增應女兒劉雅勻 ( 牙 45),同樣也回鄉投入醫療工作,成 為守護馬祖健康的生力軍。 7. 謝春福 ( 醫 21) 擔任縣立醫院院長 18 年,可說看盡馬祖當地 醫療的進步史。 8. 許多年輕的北醫公費生,畢業後同樣回鄉服務,成為馬祖健 康的最佳守護者。 9. 連江縣立醫院外觀。

(16)

10 11

感恩母校栽培 陳行鑫捐款回饋

另 一 位 馬 祖 的 北 醫 人, 北 竿 衛 生 所 主 任 陳 行 鑫( 醫 27),返回馬祖服務至今 23 年,他很感恩母校臺北醫 學大學當年的栽培,陳醫師為善不欲人知,多年來以 校友身分回饋母校,捐款給北醫大用於拇山新苗培力 計畫,期盼幫助更多離島偏鄉的學弟妹。 臺 北 醫 學 大 學 公 共 事 務 處 多 年 來, 一 直 接 到 一 位 服 務 於 馬 祖 北 竿 衛 生 所 的 陳 行 鑫 校 友 的 捐 款, 公 共 事 務 處 校 友 服 務 組 同 仁 與 他 聯 繫, 他 低 調 說 只 是 想 回 饋 母 校, 轉 邀 請 公 共 事 務 處 至 馬 祖 採 訪 縣 長 及 更 多 北醫校友。 陳行鑫說,在早年那個年代,家境貧苦的離島偏鄉子 弟 想 要 念 大 學 相 當 不 簡 單, 如 果 沒 有 公 費 生 保 送 制 度,不一定可以念大學,更何況是非常搶手的醫學系 「第一志願」,他懷著感恩的心,感謝北醫讓他可以 受到完整的醫學教育。不過早年公費生制度,返鄉後 必須綁15 年,會不會羨慕其他同學都在台灣開業看 診或在大醫院上班?陳行鑫說不會,他在馬祖甘之如 飴,雖然一開始什麼都要做,而且感覺什麼都不會, 但年輕膽子比較大,從「做中學」,慢慢養成一個全 科醫生。 陳行鑫回憶,當年17、18 歲的年輕小伙子,搭了 7、 8 小時的軍艦來到臺灣,必須克服海上風浪的顛簸, 現 在 回 想 起 來 還 覺 得 十 分 惶 恐, 不 過 從 基 隆 港 下 船 後,看到燈火通明的基隆,心想台灣這麼大,好似「土 包子進城」,人生地不熟,懵懵懂懂來到北醫,最懷 念在杏春樓地下室K 書,還有好像補習班、可以容納 160 多人的二字頭教室教學大樓。

陳行鑫最懷念北醫的鍾文政老師

陳行鑫說,求學時期最懷念教寄生蟲的鍾文政老師。 被學生稱為「鍾爸」的鍾文政自1977 年擔任山地及 離島公費生養成計畫輔導老師,幾乎每個馬祖公費生 校友都對他非常感念,從課業到生活,校園生活遇到 的疑難雜症,「鍾爸」都會出面協助,被學生尊稱為 「杏原之父」。 陳行鑫在北醫求學期間,也參加足球隊社團,課餘時 間最喜歡和三五好友踢足球,擔任後衛的陳行鑫,還 曾代表學校去踢過大專杯。不過談起求學生涯,陳行 鑫說,身旁同學都畢業自明星高中,不是建中就是北 一女,在沒有網路查資料的年代,偏鄉學生的程度往 往差名校學生一大截,一開始其實很不能適應,幸好 靠著同學共筆、查字典念原文書,完成求學之路。

(17)

10. 陳行鑫 ( 醫 27) 介紹北竿衛生所的設備如數家珍,回鄉行醫 甘之如飴。 11. 陳行鑫主任近年每年捐款回饋母校幫助經濟弱勢學生。 12. 馬祖知名觀光景點北竿芹壁村。 13. 民國 90 年 2 月,連江縣立醫院醫療大樓 用,連江縣人 民的醫療福祉更進一步。

回鄉行醫甘之如飴

畢業之後,陳行鑫同樣從基層醫師做起,一路當到北 竿衛生所的主任,雖然每個月都有來自台灣本島的醫 師輪值,但他仍然「校長兼撞鐘」,只要是連假或放 假的日子,他都主動留下來值班或看診,隨時待命、 ON CALL,一年 365 天大概只有除夕、初一才真正休 假。不過陳行鑫在北竿幾乎人人認識,在芹壁村遇到 每一個村民,都會主動跟他打招呼,而他也親切的關 心鄉親的身體近況,甚至很久沒來醫院回診、追蹤, 他都會提醒病患要注意身體健康。 陳行鑫的兒子目前也在北醫就讀醫學系,陳行鑫建議 離島偏鄉學弟妹,除了功課方面要加強,人際關係也 要好好打理,更要重視團隊合作,過去資源比較缺乏, 現在學長姐多,學校照顧也較周全,畢業後不管到醫 院受訓、返鄉服務,只要抱持問心無愧、回饋鄉里的 理念,成就感也不會比服務外地低。

代代傳承守護馬祖

在馬祖的北醫人越來越多,除了縣長級的前輩校友楊 綏生、劉增應等人,還有在衛生局、衛生所擔任重要 幹部的中生代校友謝春福、陳行鑫及張志華傳承,如 今更有第二代返鄉投入醫療服務的生力軍,如縣長之 女劉雅勻,在北竿衛生所擔任牙醫師,此外不少七八 年級北醫畢業生,如劉京鑫、陳鴻斌、曹志彬、陳新、 曹芳綺、曹以澐及曹立岩等人,也各司其職投入藥師、 護理師、醫檢師地區服務,大家都希望未來在馬祖家 鄉的北醫校友能逐漸茁壯,代代傳承下去。

(18)

全球頂尖神經放射線研究醫學專家

蔡芳洋教授

/ 陳慧瑩 55 年前,他是血氣方剛凡事據理力爭,差點慘遭學校 記過的阿蔡仔;40 年前,他力排眾議以介入性治療取 代腦血管開刀,成為全球頂尖的神經放射線研究醫學 家,他也是北醫傑出校友蔡芳洋。

為制度頂撞師長 求學有苦也有甜

「我剛進北醫時,很不開心!」想起50 年前的往事, 蔡芳洋忍不住搖頭。8 歲喪父,學費一直仰賴伯父資助, 入學時伯父驟逝,經濟困頓,當時因學生出資買顯微鏡, 卻不能帶回家使用、學費還比教育部規定的還貴,讓這 名萬華的窮小孩很不能接受,顧不得同學勸阻,「阿蔡 仔」一氣之下頂撞師長,面臨記過處分,當時記過就無 緣出國進修,沒想到院長徐千田得知後,不僅開放學生 使用顯微鏡,還四兩撥千斤的結束記過事件,「我當下 十分感激徐院長,這份感激也成為一輩子的敬重!」 醫學系學生儘管課業壓力大,同學們假日還是有活動, 而蔡芳洋則在打工度過,每週六要至項雙溪的礦工醫 院寫病歷、幫忙查房,望著病人斷腳、咳嗽……,卻 支付不起醫療費,「礦工的遭遇,讓我看到社會底層 被剝削的不幸,內心燃起的正義感更為深刻與強烈。」 儘管求學時光不是很開心,卻能幸運遇見在台大念書 的女友(蔡夫人),相較學生情侶在西門町看電影,他 蔡芳洋在建中時雖喜歡橄欖球,但建中須學科85 分才 能進橄欖球隊,他因而轉踢校外足球,進北醫後想加 入橄欖球隊,努力K 書,終於突破教練陳定堯與黃德 修老師訂出病理學分數門檻,成為北醫的黑衫軍。某 次上病理課,他蹺課騎摩托車到台大約會,黃德修老 師突然點名,幾位同學幫忙掩護佯稱他去上廁所,當 蔡芳洋趕回教室時,黃德修問:「你去那裡?」蔡芳 洋硬著頭皮回答「肚子痛……」,結果黃德修老師沒 揭穿,讓他內心溢滿著溫暖。

堅持信念新療法 神經醫學頂尖者 

畢業退伍後,他進入榮總放射部,當時台灣的外科尚起 步中,蔡芳洋想和李良雄等同學往外科發展,結果因他 考績第一,主任不放人,同意讓他一年時間評估,「這 一年來,我發現每次開會,放射科主任的診斷都對,簡 直比外科還神!」因而影響他選擇神經放射科這條路。 1969 年,蔡芳洋赴美進修,在費城 Thomas Jefferson 大學醫學中心醫院,跟著系主任DR. Phil J. Hodes(美 國神經放射線科泰斗)學習。1970 年代的汽車尚無安 全帶裝備,美國的腦傷患者激增,當時都以開刀處理, 結果多回天乏術,隨著頭部掃描機問世,治療露出曙 光。蔡芳洋在南加大附醫服務期間,獲得推薦前往法 1 2

北醫聚焦

(19)

5 用導管、氣球介入方式取代開刀,治療或預防腦血管 疾病,當時被認為是天方夜譚,批評聲浪不斷,身為 草創者之一的他,卻力排眾議堅持信念,1983 年被舉 薦為密蘇里州立大學UMKC 放射科部系主任,成為首 位亞洲人接下此職務者,他任內並成立中風中心,如 今這項技術已蔚為神經醫學界治療腦血管疾病主流, 走過30 多年救人無數,也讓蔡芳洋成為國際頂尖知名 的神經放射科專家,經常巡迴歐美及亞洲等國家演講。

母校不容詆毀 愛北醫行動開跑

北醫求學時期,因不滿學校制度,當年的阿蔡仔曾在 畢業紀念冊留下「北醫誤我,我誤北醫」的重話,沒 想到15 年後的蔡教授,不惜為了捍衛母校,不在乎眾 人眼光與人舌戰!有一年他應邀回國,參與以腦血管 介入性治療議題的會議,當時北醫正處低潮,餐桌上 某教授公然批評北醫,蔡芳洋很不以為然,當場與對 方激辯,他認為,自己雖不滿意北醫過去的制度,但 也止於個人的求學經歷,自己的母校還是不容被詆毀。 「愛北醫」之心從此油然而生。蔡芳洋積極為母校牽 線,促成與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締結姐妹校,進行建教 合作;也在2011 年提前退休返回北醫任教 3 年,協 助北醫與西門子公司合作在台灣成立醫學影像研究中 心。此外,北醫當年爭取雙和醫院經營權,他也曾扮 演過「策士」角色。當時經營權競爭激烈,董事長李 祖德顧不得長孫將要出生,即抱著7 本厚厚的資料從 台灣飛美國,希望曾歷經美國醫學中心系主任的蔡芳 洋,以他山之石的經驗,對新醫院提供前瞻性看法, 果不其然,北醫成功拿下雙和醫院的經營權。

同學惺惺相惜 聯手救阿輝伯

蔡 芳 洋 另 一 個 讓 人 津 津 樂 道 的 是, 和 曾 任 榮 總 院 長 的李良雄同學,聯手治療前總統李登輝。3 年前阿輝 伯曾因後腦血管阻塞,當時醫療小組召集人李良雄建 請蔡芳洋回國治療,手術十分成功。蔡芳洋對李良雄 也 十 分 推 崇, 他 有 一 次 赴 日 參 加 泛 太 平 洋 外 科 醫 學 會,遇到日本神經外科泰斗,對方對台灣的「Doctor Lee」讚不絕口,李良雄曾說「開刀是種享受」,蔡 芳洋也以「享受」形容自己的專業,他表示,只要看 到患者甦醒,那種喜悅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蔡芳洋2 年前退休了,每天習慣健走 4、5 公里,偶而 與同學高由松、柯敏雄、陳惠亭及郭東香同學等人小 聚,但仍醉心研究,有時還到實驗室養兔子,探討腦 血管瘤原因。他認為,北醫人是在抗爭中長大,建議 學弟妹不要怕困難。走過精采人生,蔡芳洋更感謝另 一伴愛相隨,「承蒙她當年看得起我這位窮學生,改 變我很多!」 1. 蔡芳洋教授是全球頂尖神經放射線研究醫學專家。 2. 李祖德董事長及邱文達校長率領醫學院曾 瑞院長及北醫大三醫 院院長參訪UC Irvine 與 UCI 醫學院 ,與Dr.Thomas Cesario

及醫院主管合影。

3.2011 年 10 月蔡芳洋夫婦接受UCI 醫學院長Dr.Ralph Clayman 頒發Imaging Endowed Chair設立證明。

4.1994 年 8 月蔡芳洋教授與密蘇里州堪薩市醫學院院長Dr.James Mongan 在Truman 醫療中心前合影。

5. 李總統贈送蔡芳洋教授親手題字的紀念瓷盤。

(20)

帶著行動醫院遊走荒山野嶺,為荒地傳愛

群醫師

/ 陳慧瑩 1 2 走進新店中正路的工業區裡,一輛寫著「台灣路竹會」 的卡車正在裝載醫療器材與愛心物資,準備南下屏東 進行3 天義診。來到總部推門一看,倉庫以斗大字體 寫著「藥局」,幾位志工忙不迭地清點藥品,「我們 的藥材總量大於一般藥局,如果出國義診,光藥材就 要500 公斤以上……」頭綁馬尾、留著小鬍子的創會 會長劉 群說著。他也是北醫傑出校友,如今是位地 球村醫生,帶著行動醫院遊走台灣深山及亞洲、非洲、 中南美洲等國家,為荒地傳愛。至今已邁入第22 年, 完成了333 次國內外義診、照護了 253,058 位病患。1995 年第一次新竹尖石鄉新光部落義診至今,路 竹會仍完整保留了每一位病患的病歷資料。

當年…「預借分數」如今散播荒地之愛

「我以前就是愛玩的學生!」劉 群43 年前考進北 醫牙醫學系,在校常蹺課,常與同學開車環島,有一 次趕不及隔天小考,讓老師傻眼。他特別感念病理科 陳定堯與口腔病理科林宏雅二位教授,陳教授教學嚴 格,但他認為,大學是人生最可貴的階段,除了課業 還有很多事物值得嘗試,所以每次考試的考古題,都 是日後要走相關領域必須具備的知識,因此節省了很 多學生摸索分數的時間。 林教授的課讓人生畏,每次考試全班常都只有個位數 的 人 及 格, 但 他 清 楚 告 知 學 生「 這 麼 做 不 是 要 為 難 你!」而是要學生搞懂、踏實的學習,所以歡迎不及 格同學隨時找他補考,甚至面臨1/2 或退學處分的學 生可以先「預借分數」再重修,免除退學命運,「我 就曾是借分數的學生之一啊……」,劉 群忍不住大 笑,這招對管不住的「特殊」學生確實很有用。

成立路竹會義診團 偏鄉醫療及時雨

畢業後,劉 群自己開業,有一天,昔日同學邀他參 與義診,沒想到錯過鬧鐘而爽約,讓他很內疚,1995 年,從報紙看到新竹尖石鄉醫療缺乏的報導,他就決 定號召醫護人員前往,當時路況奇差,為確保大家的 安全,劉 群總是一人開車先探路,安排義診定點及 解決食宿問題。就這樣,越來越多醫護人員跟隨他往 更深山、更偏僻的部落出發,在沒有健保的時代,義 診,就如同偏鄉醫療的及時雨,每次車隊未到,地方 人士早已列隊等待。 當年北二高尚未通車,為避開車潮,準時到達義診地 點,路竹會選定凌晨3 點出發且逾時不候,如臨時未 到者,除非事後提出合理說明,否則從此不再接受其 參加。目前義診團除有西醫、牙醫、藥師、醫檢師及 護理師外,尚有CPR 教學、兒童刊物伴讀、田野調查、 社工家訪、免費剪髮及生活物資發放等項目。

北醫聚焦

(21)

4 5

足跡遍及

47

國 天災人禍不缺席

小時候經歷了台灣接受美援的時代,當國內醫療漸漸 跟上國際水平之際,「該是我們回饋的時候了」劉 群說。1999 年馬其頓發生科索沃戰爭,路竹會成為唯 一來自亞洲進入馬其頓難民營義診的醫療團;也常常 帶著動輒上千公斤的醫療器材與物資,義診於幾乎與 世隔絕的非洲部落、中南美洲及喜馬拉雅山區;曾帶 領45 位醫護人員在亞馬遜河流域義診了一個月。更在 2010 年海地大地震時,帶領 65 位醫護人員暨 2600 多 公斤的醫療器材,在第一時間進入海地災區義診。當 時在我駐海地大使館協助的參事張台輔事後告知,在 UNHCR( 聯合國負責國際救災的專屬單位 ) 紀錄裡, 路竹會是全世界來海地救災的最大民間醫療團隊,光 是各科醫師就有23 位。 路竹會足跡遍及47 國,每年國內外例行義診 18 次, 包含國內12 次、海外 6 次;2012 年非洲馬達加斯加 義診,49 位團員們更創下一天義診 1,462 人及總看診 人數7,269 的兩項最高紀錄。21 年來,前往荒地義診 的醫護人員、志工,都是利用自身休假或請假,自掏 腰包出錢出力。面對傳染病、軍警荷槍實彈、叛軍的 衝鋒槍……驚險的奇聞軼事更是所在多有,這些參加 路竹會義診的醫護人員們,精神著實令人感動。

北醫國際醫療團推手 榮獲醫療奉獻獎

2007 年某天晚間近 11 點,劉 群家裡的電話響起,才 一接通,話筒就傳來:「北醫已經光復了 !」原來是北 醫前董事長李祖德醫師打來的電話。在學生時期劉 群 曾接受過李祖德教導,李祖德來電告知當天他獲選為 北醫董事長,是北醫被教育部接管後,首位北醫人出 任的董事長。就任不久後,李前董事長便親自參加路 竹會2008 年 10 月第 184 梯次的斯里蘭卡義診。同時 在劉 群的建議下,北醫開啟了國際人道醫療之路。 2009 年 1 月,路竹會前往非洲肯亞義診,當時肯亞 醫療亟需國際上的協助,當時肯亞衛生部長彼得·A. Nyog'o 向劉 群表示,希望路竹會可以提供這方面的 協助,回台後劉 群商得外交部的部分資助,及北醫 提供免費訓練的承諾,遂促成肯亞彼得·A. Nyog'o 部 長來台與北醫、路竹會共同簽署「訓練備忘錄」。讓 10 位肯亞醫護人員來北醫接受 6 個月專業訓練,也讓 北醫在肯亞播下了醫療的種子。 劉 群建議學弟妹,在學成醫學的一技之長後,你的 人生可以無限寬廣,端看自己的視野想要有多寬廣。 或許他的座右銘可以給學弟妹一些啟示:「如果,你 一直扮演著被感動的旁觀者,最後你會發現,能感動 自己的事,將變得越來越少。」 1. 劉啟群醫師為北醫牙醫學系第 15 屆校友。 2. 路竹會藥材總量大於一般藥局。 3. 路竹會於 1999 年馬其頓義診。 4. 路竹會於 2010 年非洲甘比亞義診。 5. 路竹會於 2009 年菲律賓義診。

(22)

挫折,是祝福的開始:

由吳興街出發的

16 個逆轉人生

從吳興街出發 耕耘臺灣醫療 在有需要的地方 16 位醫界泰斗 以他們刻苦自勵的學習歷程 感動生命的逆轉人生 告訴我們如何創造幸福 將當下抉擇,化為明日記憶中的點點光芒 在升學主義的籠罩下,學子們往往被期許追求考上第 一志願,一旦錯失,人生瞬間烏雲密佈,但正因為不 是第一志願,所以才能更勇敢的發展自己、培養思考 創新的能力,與其「追求排行榜的名次」,不如「追 求最好的自己」才更踏實。

16 位醫療領袖如何逆轉人生的精彩

故事

北醫大集結16 位備受社會肯定的醫學系校友院長的人 生奮鬥史,由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字畝文化出版 《挫折,是祝福的開始:由吳興街出發的16 個逆轉人 生》一書,於2016 年 12 月 1 日溫暖上市。書中主人 翁從習醫到行醫的,他們無私的為病患、為偏鄉奉獻, 善盡社會責任,期能拋磚引玉,為將來想進入醫療體 系服務的青年學子帶來啟發,讓年輕後輩在前人足跡 帶領下,勇敢地向前行。

學好做人方做醫

三任總統御醫、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現任臺北醫 學大學總顧問,李良雄雖為國內神經外科領域的開拓 與奠基者,在習醫的路上同樣曾經面臨著掙扎。一開 始對學醫其實沒什麼興趣,從扎實的臺北榮總實習醫 師訓練,接觸了活生生的病人,學習態度開始有了截 然不同的改變。開刀房中的嚴格訓練,養成了李良雄 對醫療的雄心壯志,走過馬拉松式36 小時的手術,不 僅以「止血術」享譽國際,也成為首位非國防體系的 北榮院長。 李良雄提到,當醫生的第一要務就是「學好做人方做 醫」。他常和後輩分享,手術之前耐心的花一、兩小 時好好溝通說明,好過之後出了問題,再花一、二個 星期去解釋,這也是醫病溝通重要的一環。他說:「目 前社會裡不缺名醫,只缺仁醫!」提醒後輩們尊重病 人、仔細溝通與說明,才是仁心的關鍵。

誰說人生勝利組不能慘遭滑鐵盧

恩主公醫院院長吳志雄,從小便立下當醫師的志願, 努力認真讀書,直到放榜那天,從信心滿滿的臺大夢 1

北醫聚焦

(23)

落入北醫,有著說不出的鬱卒。但上帝關了一扇門, 必定會再開啟另一扇窗,才華與能力是不受學校影響 的,學成後,帶著回饋的心貢獻母校,曾任附設醫院 院長七年,是北醫附醫擴建發展的重要推手。 國內婦癌權威楊育正醫師是花蓮中學當屆唯一考上北 醫的學生,原本帶著點「為校、為家爭光」的榮譽感。 沒想到,家人親戚對他的期待是第一志願臺大,可想 而 知 當 年 的 尷 尬 情 境。「 學 校 只 是 漫 漫 醫 療 之 路 的 起步,不會限制或決定真正我要抵達的目的地。」踏 入校園,感受到多元活潑的校風,經歷扎實的教育訓 練,進入臨床工作之後,楊育正終於深刻領悟到與病 同苦。 全臺唯一百年私人醫院光田醫院的董事長王乃弘,是 北醫醫學系第一屆的畢業生,報到時,初見剛創校的 陽春校園難掩失望,但是他告訴自己「不要讓外在環 境轉換自己的初心。」即使是鐵皮屋的學習環境也不 能撼動滿腔學習的熱情。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回想,「當所有人連同我自己都 認為我篤定上臺大醫科時,大學放榜那一天,因為只 考上北醫,是我人生中最大也是最初的一次挫敗。」 雖然沒第一志願的光環,卻更努力打拼,用自己的力 量由基層開始,厚植自己的醫療實力,打出一片天, 誰說人生勝利組不能慘遭滑鐵盧呢?跌一跤,再站起 來就是了! 這本書記錄這群吳興街學子的行腳,這一群出身吳興 街,走向全臺灣的院長們,代表著雖無第一志願的光 環,卻可透過個人的努力,在同儕中突顯出優秀的醫 療行政管理能力,向下扎根打拼,向旁合作開展,以 理念領導,成為卓然出眾的醫界典範人物。 6 1. 北醫大集結 16 位備受社會肯定的醫學系校友院長的人生奮鬥 史,新書於2016 年 12 月 1 日溫暖上市。 2. 恩主公醫院院長吳志雄,曾任附設醫院院長七年。 3. 北醫大校長閻雲為新書寫序。 4. 李良雄為三任總統御醫、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現任臺北 醫學大學總顧問。 5. 北醫醫學院院長黃朝慶也為新書寫後記。 6.《挫折,是祝福的開始:由吳興街出發的 16 個逆轉人生》新 書發表會現場。

(24)

以奉獻北醫為榮

是北醫教師的典範

翁國榮教授

/ 陳慧瑩

重視學習好態度 鼓勵學生勇敢問

學生時代因父親經營藥房,啟開翁教授對生命科學的興趣, 就讀師大生物系,畢業後歷經台南護理學校與長榮中學教 職,為了求變、挑戰與求進步,1961 年來北醫,當時學校雖 然設備簡陋,資源匱乏,但學生經常一大早6 點還未上課前, 就爭相從窗戶爬進教室,以求占個好位子,甚至基礎醫學課 程也常跑去台大「偷聽課」,被趕了出來,如此認真學習, 即能看出北醫學生優秀的潛質,加上很多師資來自台大及國 防醫學院,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翁教授從生物學講師開始,教授醫科、牙科、生物學及生理 實驗,藥學的動物學及比較解剖,他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態 度,鼓勵主動發問。翁教授很敬佩創辦人徐千田,徐校長不 在意自己辦公室是簡陋的鐵皮屋,還到日本重金禮聘生藥學 研究專家顏焜熒教授,前來北醫藥學系為學生上課,這份精 神令人感動。

教學認真 自製教材

剛任職北醫,在沒有限定教學制度下,翁教授整理出一套獨 特教學法。由於歷經台南護理教職,從這所美援學校參考美 國教科書教材,也奠定他獨特的教學能力和創新思維,他所 自創的教材,還曾獲得教育部多項獎勵。 教學期間翁教授爭取公費赴日留學,從事有關動物生理的研 究與日本生物科學教育考察,並深入觀察日本的大學制度, 多以 發式教學培養學生思考與探討能力,一般理科畢業生 必須交一篇論文,藉此考驗學生組織、判斷及了解程度,以 統合能力用科學方法分析解決問題。 「知識不是吞下去就立刻變你的,要融會貫通才能轉化成屬 於自己的東西」,翁教授認為,老師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 態度和家長支持是教改成功與否的關鍵,上至校長、教務長, 下至各科系教授老師要對教學有一定程度了解,才能設計符 合學生程度的教材,教務長也可因應課程需求增加設備器 材,校長才能參照課程需要審核批可申請。

省錢克難的總務長 陪北醫邁向茁壯

從台南護校到北醫共44 年教職生涯,翁教授始終保持全勤, 7 年行政工作, 翁國榮名譽教授家中,很多繪畫和擺設都是 他親手創作。一手好書法、自學油畫、水彩 畫、粉筆畫、抽象畫……藝術才華多元,89 歲的翁教授說:經常參觀藝廊、畫展與藝術 接觸,生物學在醫學院是很重要的課程,醫 術也是一種藝術,生活藝術化,是從醫者應 具備的條件。 1

北醫聚焦

北醫典範

(25)

是首位以教師身份兼任總務長者。對一所新興的私校而 言,草創期最為辛苦,必須建立法令、規章等制度,他清 楚師生需求,所以積極改善學校設備,用最省錢克難方 式,力求資源再利用,學校楓林大道的樹,是向林務局爭 取免費提供,放假時習慣返校巡察,颱風天更是帶著頭盔 整理校園,還在60 年代制定退休制度,成為當時私校少 數案例,一心期望北醫能像國外學校,有良好發展。

腦神經口訣 學生至今難忘

36 年北醫教職生涯,翁教授教出兩世代不少優秀學生, 如前台北榮總院長李良雄(醫1)、前校長胡俊弘(醫 1)、 前門諾醫院院長黃勝雄(醫2)、前北醫醫學院院長曾啟 瑞(醫11)、盧茂生(藥 4,日本內科醫師)等……。黃 勝雄與他有特殊機緣,兩人都曾念過師大、為了興趣轉 向生命科學,黃勝雄回憶表示,學生時代常找翁教授閒 聊,教授為人正直,從未看過他生氣或不耐煩,「我一 下子就猜到他是基督徒,北醫幸而有他教我們基礎醫學, 從他身上學到品德和愛心!」基於共同信仰,38 年前, 黃勝雄首次回母校時,翁教授還邀請他參加學校舉辦的 研討會,「願老師身體健康」。 陳榮崇醫師(醫2)也回憶起就讀北醫時,老師為了讓他 們記得12 對難記的腦神經名稱,還特別傳授一個口訣: 「一嗅 二視 三動眼 四滑 五叉 六外旋 七面 八聽 九舌咽 第十迷走 十一副 十二乃是舌下也 」,這首讓我們琅琅上 口的口訣,至今我都不曾忘記。10 多年前師生在教會巧 遇成為教友,翁教授曾多次因高血壓缺氧在教會昏倒, 都由陳榮崇送至北醫附醫急診,翁教授也多次到他位於 新莊的診所探望,師生情 誼至今仍然。 佛光大學楊玲玲院長(藥 6)也提及,對翁教授認真 自備教材及教具,在沒有打 字機的時代,以手寫出來的教材,用心的教學精神,讓 學生印象特別深刻,在60 年代少有幻燈片、視聽輔助教 學時,翁教授製做1200 多張幻燈片,當成他上課的輔助 教材,而後又將之印製為《生物學幻燈片集》,成為醫 學院學生重要參考寶典,此書1980 年榮獲教育部大專自 然科學優良教學資料甲等獎、視聽教育學會推廣獎及中 國生物學會第25 屆傑出教學獎。楊院長至今仍記得,老 師重感情、治學嚴謹,待學生如子,對歷任董事長尊敬, 以奉獻北醫為榮,是北醫教師的典範。 退休後,翁教授與蕭柳青、黃德修、顏焜熒、林春生等 同事定期聚會,對學校發展仍十分關注,他認為,生物 學對醫學院學生來說很重要,專有名詞多、須花時間理 解,不要偏廢這堂課,也建議學校重視語言訓練、進行 跨科教學,他說,北醫是自由而非放任的學校,對北醫 的未來充滿期待。 2 4 5 1. 翁國榮教授與其夫人。 2.35 週年北醫校慶。後排由左至右為徐型堅、蕭柳青、董一致 、翁國榮;前排由左至右為前董事長謝猷臣、胡水旺創辦人。 3. 翁國榮在北醫任職期間,參與許多北醫重要會議,左側為黃德 修教授。 4. 由胡俊弘校長親自頒發翁國榮北醫名譽教授。 5. 北醫生物學科同仁。 6. 翁教授製做《生物學幻燈片集》,成為醫學院學生重要參考寶典。 6

(26)

當年,因北醫杏聲合唱團的天籟之音,名譽 教授陳朝洋毅然放棄鐵飯碗,回母校教書; 退休之後因生病住院,學生半夜前往探視, 回想這段橫跨半世紀的北醫情,陳朝洋有感 而發的說:「北醫是一所令人感動的學校!」

成立國內第一個

藥學系研究所

碩博士班

陳朝洋教授

/ 陳慧瑩

陳老大翻譯解惑 同學眼中小老師

1960 年,北醫藥學系招收首屆新生,陳朝洋當時已完成 中原理工學院化工系學位、且擔任過該校助教,插班入 學後成為同學眼中的「陳老大」。有別於同學們對鐵皮 屋校舍的失望,陳朝洋對眼前的「好環境」充滿期待, 原因是北醫有著頂尖的師資群如藥理學李鎮源、生藥學 顏焜熒等名師。 留日的顏焜熒教授不諳中文,口音中日夾雜,聽得同學 一頭霧水,在日本出生的陳朝洋,因此成為顏教授的得 力助手,他不僅同步翻譯,因為過去的理化背景與助教 經驗,還會以同學聽得懂的方式補充、說明。顏教授考 試時都放幻燈片,學生必須將圖片上的植物以拉丁文答 題,「我上課既要翻譯又要解釋,無法同時抄筆記,差 點無法通過考試。」有一次考零分,讓老師傻眼說:「我 把你當兒子,怎麼考這分數啊…」為克服困難,陳朝洋 利用「圖像記憶法」,上課為同學解說時順便記住圖片 的特徵,再課後練習,才順利通過考試。 理論化學也是藥學系同學普遍頭痛的科目,即使是有化 學基礎的陳朝洋也非常困惑,於是他利用課餘時間幫同 學補習,有系統的從頭教起,沒想到講得比老師還精彩, 從此成為同學眼中的小老師。

4 人行共學共讀 傳承北醫好氣質

畢業後,陳朝洋飛往日本攻讀藥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 他發現日本藥學重視專題討論,每周有3 次研討會或讀 書會,除了聽取最新研究訊息外,自己也得準備主題與 同學及教授們分享。當時從北醫到東大念書還包括張文 昌(北醫現任董事長)、廖忠信(前福華飯店董事長的 公子,已故)及張東玄(藥5,台灣醣聯生技董事長), 4 位北醫學長弟都選擇當時較為冷門的生物細胞研究, 每天午飯前大家固定集合在教室花10 至 20 分鐘討論、 共讀,再一起吃午餐,「這是北醫人的氣質與傳統!」 他開心的回憶著。 1

北醫聚焦

北醫典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美國許多城市也有少數族裔的社區存在,如 黑人區、唐人街、義大利人區,這種少數族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 而你如果流淚 我會比你更心疼 我的夢想 需要你陪我完成 而你給我的愛 讓我勇氣倍增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

• 她在坦桑尼亞 的的非凡成就 出超出了一般 人的想像。珍 古德並於1965 年取得劍橋大 學的動物行為 學博士學位。..

你又睏得想睡,這時如果一睡,一天都會昏頭。所

我最害怕做生活與 社會科的功課,因 此,我常常都拖延 到深夜非做不可時 才做,但那時候可 以幫忙我的人都睡 了,那種無助的感

 印度教:世界由梵天創造,人有永恆的靈 魂,依循「業力」而輪迴,透過對神、家

在成年期,大多數人都想尋求穩定和 滿足的關係。為了得到愛、安全感和 一個伴侶,有些人會選擇結婚。生兒 育女令 一 些人更 懂 得愛護

一般 BNT 疫苗在使用前必須注入無菌生理食鹽水進行稀釋,但新北市恩主公醫院 27 日在社區接種站進行 BNT 疫苗接種時,因現場的醫療作業疏忽,造成 25 名民 眾被接種疫苗原液,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