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視覺傳達設計博士教育之理念與模式--從教育行政組織與效能上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視覺傳達設計博士教育之理念與模式--從教育行政組織與效能上探討"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我國視覺傳達設計博士教育之理念與模式

—從教育行政組織與效能上探討

賴 建 都

*

《本文摘要》

自民國八十九年度開始,我國視覺傳達設計教育邁向新的里程 碑,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分別成立了設計博士 班,九十年度國立交通大學也成立相關領域博士班。放眼視覺傳達 設計高等教育的歷史,以美國為例,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 約在五○年代初期才正式成為一個學術領域,短短半世紀的發展, 如今設計教育已融合來自美學、藝術、科學、文化…等各種領域的 觀念與理論。 本文試圖從高等設計教育理論著眼,並從教育行政、設計史觀 與台灣本土特性切入,試圖勾勒出視覺傳達設計博士教育的藍圖。 過去有關設計博士教育的文獻,大都從設計理論與設計史直接切 入,本文中作者試圖跳出這個框架,以成人教學與教育行政組織中 Hoy 與 Miskel 的效率理論為出發,採取質化研究,針對國內設計教 育與實務界的焦點訪談暨國外知名教育學者 Dr. A. Ross Thomas 的 深度訪談所得結果,為國內設計博士教育提出新的思考與方向。 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平面設計、教育行政、組織與效率理論 * 本文作者賴建都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副教授。

(2)

壹、研究背景

一、國外設計學博士設立與發展情況

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正式在美國大學成為系所,大約是在五○年代左 右,儘管設計被視為一項專業技能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在過去它的教育學習過程 大都以實務演練及師徒相授為主,這當中必須長時間的學習才能孕育出設計者敏銳 的藝術眼光與獨到的技術,過去這個領域最高授予藝術創作碩士學位(Master of Fine Art),但隨著設計教育的發展,博士教育的重要性日漸受到學界與實務界的 重視,以美國為例,在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過去的新包浩斯學 校),是一所著名的設計學校,同時也是最早頒發設計博士(Ph.D. in Design)的 教育機構;而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也在二年前開辦設計博士班;另一方面在紐約市 的巴爾研究所(Bard Graduate Center)也正籌設以裝置藝術、設計史及設計文化為 研究範疇的博士班。

放眼世界各地其他較著名的博士班還包括:德國漢諾威市(Hanorer)的烏特 多(Wuppertal)大學、義大利米蘭的波立尼哥(Politecnico)大學、英國的瑞汀 (University of Reading)大學、芬蘭赫爾辛基的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這所大學的博士班以研究設計管理,設計哲學與理論為主;在土耳 其則有二所大學提供博士班,分別是依斯坦堡科技大學與拜肯(Bilkent)大學;在 巴西則有剛成立的里約熱內盧大學(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高等工業設計學 院的博士班,也有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程;另一所在墨西哥的國立墨西哥市大學的設 計博士班也是剛成立不久(Margolin, 1998)。在國內就有台灣科技大學、雲林科 技大學與交通大學同時成立設計博士班,對國內設計學術將有重大的影響。 視覺傳達設計的學術基礎發展至今,嚴格講起來只不過數十年的光陰,比起其 他的學術領域而言,可說是尚在發展起步中,尤其是數位革命後,將設計領域擴展 到另一空間,國外許多平面設計教育家如:海勒(Heller, S.)、梅迦(Meggs, P.)、麥考伊(McCoy)…等人,無不疾呼平面設計教育必須重新檢視,因此針對 國內博士教育而言,其目標與方向是值得我們去探尋的。在作者檢視國外當前已設 立或正籌備中的設計博士班課程中,發現許多仍在摸索或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設計 博士班的特色與研究範疇往往隨著師資的專長、研究所的設備而有很大的差異,其 中課程內容亦經常有大變動,可見這個領域尚待開發的地方很多。國內的設計教育

(3)

比起美國足足慢了一、二十年,但教育部已核准設立三所設計博士班,未來可能還 有博士班要設立,足見當前學術界已認知到設計博士教育的重要性,相對的各界對 設計教育者所扮演的角色與期望也愈大。

貳、研究目的

根據《平面設計史》的作者梅迦(Meggs, P.)指出,現今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理 論主要來自包浩斯的抽象幾何形式與俄羅斯革命理論下的構成主義。這二大理論一 直是西方設計教育的基礎,而國內過去曾用「美術工藝」、「廣告設計」、「應用 美術」、「商業設計」等名稱來形容這個領域,使用「視覺傳達設計」之名稱也是 近幾年的事。在過去,本地平面設計教育一直是附屬於美術工藝的一部分,如今情 況已改觀,國內有二十餘所以上的大專院校提供相關的領域,研究所的設置也是近 幾年的事,如今博士班的設立可說是將我國設計教育推至新的里程碑;但從另一個 角度來思考設計教育在國內的發展並不深,這門學術對其他領域而言仍是陌生的, 即使現今新大學林立,到處都有視覺傳達科系的招牌,並不代表我國的設計教育已 達一定的水準。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包括: 1. 探尋我國設計博士教育未來應該走的方向與目標,並進而描繪出我國高等設計 教育的藍圖。放眼全世界大學中有提供設計博士學位的學校,可說是鳳毛麟 角,因此如何結合東方人的設計哲學與人文思想,並能表現出本土的特色,將 是我國未來高等設計教育的一大挑戰。 2. 綜合國內學術界與實務界對成立博士班之態度與意見,作為擬定未來我國設計 教育博士之方針。 3. 由國外資深教育學者的深度訪談中,以教育行政組織與成人教育的概念,希望 為國內設計博士教育提供新的思維與方向。

參、文獻探討

由於國內剛開始成立設計博士班,相關探討設計博士教育的文獻仍不多見,因 此,本研究中的文獻取得仍以國外為主,藉由國外設計教育學者的研究與論述,應 可供國內參考與借鏡。

(4)

一、國外提倡視覺傳達設計博士教育之相關文獻

國外學者中,最大力鼓吹設計博士教育的,以戴維斯(Meredith Davis)與馬 格林(Victor Margolin)最著名。馬格林(1997)認為博士教育課程的架構應建築 在文化、視覺認知與新資訊為主的環境中,課程的設計應加強社會與文化議題上的 認知,特別是要與新科技互動,整個課程的核心思惟是跨領域的,它將包括:設計 的基礎理論、藝術美學、認知科學、語言文字的內涵及實務問題的探索等。英國皇 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校長菲列林(Christopher Frayling)曾列舉博 士班的研究方向為「深入」藝術與設計(research “into” art and design)、「穿越」 藝術與設計(research “through” art and design)與「為」藝術與設計創造新觀念 (research “for” art and design)。

在「深入」方面,應該包括:設計史、設計學理與設計評論三大主軸;而在 「穿越」方向上則可涵蓋:技巧研究、設計材料、及設計架構等實務性議題;至於 在「創造」的方向上則可賦予研究生更多元的思考與體驗,主要議題包括:科技對 設計的衝擊與影響、設計風格與行為或是觀察與紀錄設計實務的發展與變遷。根據 菲列林的說法,在「創造」(research for)領域新觀念上最具挑戰性與最難描述其 訓練模式,研究生不只要實地從事研究,並且也要有相當水準的論文發表才算是通 過這方面的訓練(Margolin, 1997)。 馬格林(1997)進一步闡述設計學門的研究應以「設計活動」(activity)與 「設計產出」(product)為中心,進而擴展到與人類活動相關的知識,例如:社會 學等,而研究的範疇則涵蓋藝術史及文化資產等領域。在「設計產出」方面,不論 是概念的發展與企劃過程,甚至是設計管理等議題都屬於這一類,進一步的研究領 域則有設計方法的開創發明、製作過程或設計政策等主題。除了這些概念性的方向 外 , 他 更 提 出 設 計 博 士 教 育 的 四 大 方 向 , 這 四 大 方 向 有 :設 計 實 務( Design Practice),設計創作(Design Products),設計理論(Design Discourse)及設計演 進(Metadiscourse)。 設計實務 的研究範疇涵蓋的活動有:概念的發展、企劃到設計的產出,這當 中設計的產出所指的部分相當廣,從網頁的設計、書籍製作甚至是椅子的設計生產 都屬於設計實務的部分。設計創作強調的不是創作的過程,而是作品的解讀與判 斷,甚至是作品所扮演的角色在文化、社會中的影響,並深入瞭解設計創作的意 義,因此學生必須從結構主義、後結構(解構)主義、美學理論或心理分析著手,

(5)

去分解創作方法,這當中學生所涉獵的領域有:藝術設計史、哲學、文化資產、文 化議題、科技應用等。設計理論 則在探尋過去設計文獻中所記錄的各種設計觀念

與爭執,它的重點在培養學生設計素養與哲理,也從中訓練學生設計評論上的能 力,馬格林建議研究這領域時,下列幾位設計教育家及評論家的文獻必須鑽研,包 括 : 羅 金 斯 ( John Ruskin ) 、 摩 瑞 斯 ( William Morris ) 、 金 吉 恩 ( Sigfried Giedion ) 、 思 吉 科 ( Jan Tschichold ) 、瑞德( Herbert Read )、班漢( Reyner Banham)、馬度那多(Tomas Maldonado)、朵非斯(Gillo Dorfles)及藍得(Paul Rand)等人(p.167)。最後,在設計演進 的方向上探討的是,設計學術領域的自 省與問題的反應,這是一個以宏觀但又抽象的角度來談設計,學生可以自由地從各 個角度去思考探索這個領域的價值與貢獻,著名文獻包括:迪納(Clive Dilnot)的 設計演進史下的設計主題與關懷,及巴克雷(Cheryl Buckey)的設計評論等,都屬 於這一類研究。

二、當前高等設計教育的困境與瓶頸

在國外的設計學者中(Smith, 1997; McCoy, 1997; Heller, 1997)都認為,設計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發展與制定設計理論,並建構一個以創意為中心,啟發人類 的思想,及創造生命價值的活動。加州藝術學院平面設計學系的教授凱帝(John Keedy)指出,高等設計教育的目的絕非只是在教設計者如何使用工具而已,而是 一連串的自我開發,在重新為設計再下定義的過程中,不論你是否相信設計是一門 解決資訊架構問題的專業或是回應社會狀況的藝術個體,高等設計教育都會擴展自 己對設計的認知,進而強化自我對這個行業的使命感。 另一位著名的設計教育家麥考依(McCoy)指出,當前設計教育的隱憂與問題 在於,許多學校紛紛增設平面設計系所,這些學校吸收大量的學生進入平面設計系 所,但不管本身是否已準備妥當。這個情形也同樣地發生在國內,幾乎視覺傳達設 計科系隨著新大學的增設而到處林立。一個良好的設計教育至少應包括設計知識與 心智發展的架構,讓學生充分瞭解設計教育不只對未來進入這個行業有幫助,甚至 對日常生活都有莫大的助益,在新世紀來臨時,設計者面對的不將只有視覺的問題 或 應 付 客戶交代的業務,更應檢討設計者對整個文化與社會的責任(McCoy, 1997)。 研究所的教學絕對不是在模仿業界的情況,而應該是在挑戰學生自我省察與體 認,或者是設計學理、課程的安排,亦或是設計與文化、歷史、社會及科技等議題

(6)

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設計博士班有何吸引力?而設計博士班的候選人該 具備什麼條件?首先,這個學位對設計教育者來說應該非常有用,設計教育者除了 可以將教學與研究遇到的困難反應出來外,同時也可以將其所學的應用到他的課堂 上;第二,對設計實務者而言,博士教育除了可以加深設計理論的瞭解,對設計演 進與設計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外,對個人風格的建立也將有莫大的助益,尤其現 今擁有高學歷的設計從業人口尚不多,這當中擁有博士學位者更是鳳毛麟角,因此 設立設計博士班對國內整體行業應有正面的意義;第三,根據馬格林的說法,設計 博士班可以來自業界從事設計管理者、博物館或文化中心的人員,設計博士學位可 以幫助他們未來在制定文化政策時,針對設計對整體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提供正面 的思考與方向;第四,設計博士領域對於其他領域應該有正面的幫助與支援,例 如:對歷史學者、人類學者、社會學者、與政治學術研究者,當涉及文化層面的議 題時,設計領域將是重要的資源。 一位畢業於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博士班的學者 Carolyn McCarron 曾表示,儘管 許多實務界人士並無法體會設計博士教育的重要性,但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博士教 育必須深植在研究的基礎上,長久以來設計領域一直倚賴其他領域的方法進行研 究,設計領域普遍缺乏完整的知識基礎,因為這個原因驅使 Patrick Whitney 及其他 伊利諾理工學院的教授們,著手創立設計博士班,他們企圖藉由博士班的設立,建 立一套屬於設計領域的理論基礎,即使是實務界也能受惠於設計學界所發展的知識 模式,讓設計更有效率的進行,因此,1991 年伊利諾理工學院即成立了博士班, 緊接著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也成立了博士班,此外,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明尼蘇達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及麻省裡工學 院 等 學 校 , 也 都 積極在籌設博士班,可見設計博士教育已廣泛受到各界注目 (McCarron, 2001)。

三、從教育行政組織與成人教育理論看我國視覺傳達設計博士教育

由於設計博士班在國內是首創,就連國外可借鏡的例子也不多,因此作者試圖 從教育行政組織與成人教育理論的角度著手,為國內設計博士班建立有效學習環 境,提供一個思考模式。根據賀伊及密斯柯(Hoy & Miskel)的理論「專業體制 (Professional bureaucracy)組織」是最適合博士班的組織架構,因為「在組織內, 所有的行政人員與教師都是各有專長並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每一位教師都擁有極 高的自主權,它的行政架構是水平的而非傳統行政的垂直式架構」(p.63)。這個

(7)

概念普遍應用在高等教育的體制中,學生跟著興趣相投的指導教授做研究,而教授 則負責指導學生的絕對自主權。 在這個體制下,為了追求有效的教育環境則倚賴「學術的專業、教師對工作的 期許與投入」(p.63)。高等設計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在開創設計學術的內涵,並建 立在概念、議題與價值共享的學術組織。若以偉伯(Webber)的教育學理論來說, 博士班的行政組織應是較鬆散、自由,及非形式化的架構,這當中的行政組織應以 教授為主體,並為行政責任的決定者,所有的行政體系在於支援教師教學,學生知 識的學習成長都必須透過參與學術研究來增進。 依照賀伊與密斯柯的理論,要創造有效的學習環境必須完成下列步驟,它包 括: 1. 設計博士班內必須有清楚的教育宗旨與目標。 2. 短期與中長期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必須明確。 3. 獲得學位的要求與資格必須明訂清楚。 4. 必須有完整的評量系統針對學習過程提供完整的紀錄。 而身為博士班的領導人則必須要做到下列各項,包括:制定教學方向與任務, 統合教學與課程修訂,創造良好的學習風氣、觀察並改進教學上的缺失及評估各項 教學措施(Webber, 1997),進一步而言,有效的設計博士班教學模式必須涵蓋下 列各點: 1. 預測成果的合理性。 2. 課堂的安排與組織。 3. 創造學習意願。 4. 漸進式的課程安排。 5. 直接有效的指導。 6. 反覆練習與運用。

7. 支援學習環境(Good & McMaslin, 1992)。

若以研究生的觀點來說,良好的學習環境必須結合成人教育的思考模式,如此 才能為設計博士教育打下良好的教育根基,這當中成人教育的理論必須融入,它以 瑞吉森(Richardson)及普里基(Prickett)的理論為主軸,包括: 1. 成人教學的推動,首先要其相信學習後將滿足個人不同的要求與興趣。 2. 課程安排必須反映現實情況與需求,而非只是學業上的需求而已。 3. 使用的教學方法必須雙向互通,因此課程上的設計不能太過僵化,在時間與

(8)

模式上必須有彈性。 從上面的文獻探討中,作者試圖從專業的領域上,探尋國外的學者眼中的設計 博士教育的模式教學方向,再探討當前設計教育的困境,最後回到高等教育的行政 組織與成人學習的理論模式。由以上不同的角度切入,為後續的研究進行做好基礎 的學理探討。

肆、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由於設計博士班的設立在國內是首創,因此本研究的進行採用質化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全球著名的設計博士班的學校課程、研究方向進行資料蒐集,以便瞭解當 前博士班教育的相關文獻,再經過彙整後,釐清博士教育的內涵與課程設計的精神 後,再進行一場焦點團體的訪談(Focus Group Discussion),以進一步瞭解國內學 術界與實務界對成立設計博士班之態度與意見,接著作者藉由 1999 年至美國進修 研究的機會,訪問著名教育學者 Dr. A. Ross Thomas,探討博士教育的行政架構與 教育方針,綜合 FGD 與深度訪談後的意見,為我國設計博士教育勾勒出未來的藍 圖。

一、焦點團體訪談

本研究使用焦點訪談的主要目的,在於蒐集設計實務界與學術界對於當前視覺 傳達設計博士教育的看法,希望藉由不同的觀點出發,充份的討論,再與相關的文 獻配合,以利作者提出適合本地博士教育的模式。這次的焦點團體共邀請了十四位 當前設計學術界與實務界的領導人,包括:吳長鵬、何清輝、陳卓雲、祝鳳岡、康 台生、程湘如、楊紹裘、王怡美、李蕭錕、吳佩瓊、張文智、王士朝、柯鴻圖、林 珮淳,於八十八年元月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焦點團體訪談,訪談的題綱則涵蓋下列 各點: 1. 對當前國內高等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看法與態度為何? 2. 對國內成立設計博士班,有何具體建議與看法? 3. 國內設計博士班應如何定位才能和國外學校有所區別? 4. 當前國內設計教育的困境與瓶頸為何?如何予以突破? 5. 設立博士班對整體設計產業暨設計教育有何重大影響?

(9)

二、深度訪談

由於設計博士在國內尚屬首創,並無過去的模式可供參考採用,儘管其他領域 的博士班已成立多時,但由於屬性相差太大,可供參考的地方也很有限,因此,作 者擬回到高等教育的源頭,探查博士教育的基礎特性暨前面針對國內實務界及學術 界之綜合意見後,應可粗略地勾勒出未來博士教育的模式。 本研究中的受訪者 Dr. A. Ross Thomas 為澳洲雪梨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之資深 教授,對高等教育、成人教學與教育行政組織有多年的教學研究經驗,1999 年時 他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育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當時作者正在該校研究進修,因 此有機會訪問到這位享譽國際大師級的教育學者,訪談的問題包括下列各項: 1. 如何籌備創立一個博士教育的研究所? 2. 一個博士班的領導者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如何建立領導風格? 3. 什麼樣的教育行政組織最適合博士班? 4. 博士班的課程架構與內容設計該如何落實成人教育的方法與概念?

三、焦點團體座談結果呈現

設計教育未來應發展的方向為,加強人文思想與創意思考的訓練。在 FGD 的 座談中,有學者認為大學的視覺傳達可著重在技術面的教導,至於研究所課程的發 展則應朝向設計內涵與設計文化的方向。目前國內的設計研究所有的以創作為主, 有的以研究為主,至於博士班則應朝向以研究為主的方向。 實務界對設計教育的看法大都持肯定的態度,但不可諱言的是,實務界有些人 士還停留在對學界刻板的印象,認為學界所教的都與實務界脫節,有的建議這些設 計教師該定時到業界去充電,觀摩最新的技術。姑且不論高等設計教育是否等於實 務界的就業訓練,但很明顯地實務界與學術界彼此缺乏溝通,實務界的人也未必真 正了解目前高等設計教育的概況。早期的設計工作大都由高職美工科畢業生擔任, 但作者先前的研究調查發現(1999),專科以上的設計從業人員就佔 66.28%,由 此可見設計人員的素質不斷地提昇,這證明高等設計教育為整體設計產業提昇不少 競爭力。 另外,實務界也反映研究所與大學的課程太過同質化,甚至許多研究所還在教 導軟體操作的課程,他們認為研究所應偏重策略性與邏輯性思考的訓練。學術界人 士也予以正面回應,其中有位未來系所內要成立博士班的代表也說明他們未來的模

(10)

式,在課程的規畫上將包含三大部份: 1. 理論課程:設計學、設計哲學、設計史、構成學等。 2. 輔助課程:商品美學、社會學等。 3. 創作課程:包裝設計、電腦設計、平面設計等。 由座談會的結果看來,學術界普遍認為未來的博士班仍應朝向設計專業(涵蓋 理論與實務)與通識學科的看法,至於具體的實施方式與開授課程則在會中沒有被 討論出來,這有可能是設計博士教育的理念與要求在國內設計領域中仍處於模糊的 狀態,此外,國內目前從事設計教育的學者,大部份學術背景都來自創作的學位 (Master of Fine Arts),真正擁有研究背景(Ph.D.)的恐怕不多;至於實務界對於 博士班的態度則大多持不置可否的觀望態度。 另外在數位科技對高等設計教育的衝擊議題上,與會者不論是學術界或是實務 界都認為現階段設計教育過度重視電腦軟體的操作,以至於作品的同質性過高,缺 乏設計的精神與價值,大部份的與會者認為電腦只是一項工具,不能過度依賴它, 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作者參酌國外許多學者的看法,電腦未來所扮演的角色將不 只是工具而已,它更具備媒體的特性,視覺傳達設計的舞台從平面 2D 擴展到 4D 上 , 作 品 從 實 質 的 呈 現 到 虛 擬 的 概 念 ( Justice, 1997; Bowles, 1997; Holland, 1995)。有關設計應如何落實人文精神上的議題,有學者在會中提出高等設計教育 應對本土文化有認同。放眼現存設計理論中多半來自西方,在未來的本土博士教育 應有別於西方的博士教育,而必須回歸於本土,並找出東方美學的思想,使我國的 設計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創造出屬於東方世界的設計舞臺。

四、深度訪談結果呈現

在針對訪談第一個問題上,Dr. Thomas 認為目前在教育行政組織中,Hoy & Miskle 的 理 論 與 概 念 在 西 方 的 教 育 體 制 中 普 遍 被 採 用 , 在 博 士 班 創 立 階 段 (Input),他認為學習的目標與課程(Curriculum)的設計最為重要,尤其要讓學 生清楚整個學習的過程與取得學位的要求;在變革期(Transformation)階段,要 塑立專業的研就導向與學術的氣息,特別是要發展出學術領域的專長;最後在成果 (Outcomes)階段,一個研究機構除了要對該領域有卓越貢獻外,也要打開國際知 名度及建立學術地位。 在提到博士班領導者所抱持的理念有那些時,Dr. Thomas 引用另一位教育學者 Dr. Leithwood 的概念,他表示:「一位高等教育的領導者必須具備改革的特質,他

(11)

必須為組織內提供未來的遠景、適當的學習模式、啟發學術的精神、孕育未來的長 程目標、傳達熱切教育的期望及發展出系所的文化」。若依照上述的概念,那麼我 國未來的博士教育領導人,首先必須明確闡揚所內未來的遠景、孕育出共同的目 標,尤其是要讓博士班學生清楚地瞭解博士教育的信念價直與特性,特別是本領域 的博士教育有何功能去滿足這些年輕研究者所需求的?由於博士學位是學術最高級 的教育,因此,學生絕大多數具備高度的自發與學習的信念,就課程設計上,除了 必須滿足其需求外,在教學策略上也必須符合成人教育的理念與模式,一個博士班 的誕生意味著新的行政組織與學習環境都要被架構出來,或許組織系統在往後能被 逐漸調整或改善,但最初的創設階段,對於一個教育機構而言仍是最重要的。 在 提 到 博 士班的領導者所扮演的角色時,Dr. Thomas 認為「教學領導」 (Instructional leader)與「行政領導」(Administrative leader)是最重要的角色, 在「教學領導」上,有五個具體任務,包括:定義教學任務、安排課程與教學的進 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觀察與適時改進教學及制訂博士班內評量標準等。Dr. Thomas 進一步引用 Thomas Good 及 Mary McMaslin(1992)的概念來補充他的看 法,「博士教育首先要落實教學效果,而教學效果的達成則涵蓋:適時的目標與期 望、課堂上的組織與管理、增加學習機會、課程間的連慣性、理論的練習與應用、 直接指導及支援輔助學習環境等」。博士班無論在課程設計與研究領域上,都必須 紮根在文化認知與新資訊的環境,特別是課程設計的架構上要強化社會議題與文化 認知,更要與新科技互動,因此,博士班的課程發展是跨領域的,而且是多元性 的。 至於在「行政領導」上,由於博士班無論是在師資或研究生,都具備高度使命 感,特別對所內有強烈的期望,因此就研究生與教師而言,對於所任職的研究所會 以三個角度來衡量,一是:個人的目標、信念是否會隨著研究所而增長,二研究所 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或潛力去提供未來的教學與研究,三個人的學術成就是否在研究 所內獲得正面的回應。Dr. Thomas 補充,博士班的教學體系基本上是一個複雜的行 政組織,裡面的成員皆是具有專業背景、多樣的目標,每一位教授都是一個自治 體,擁有學術使命感,因此,就行政組織而言,是接近水平的組織,而非垂直的直 接管理架構,整個研究所要達到效率的目標,有賴於教職員的專業能力、教育使命 感及服務的熱忱。Dr. Thomas 以為博士班的領導人就如同「知識的泉源、溝通的高 手、啦啦隊的隊長、大宅院的管家及同事間的後盾」。換言之,博士班領導者的任 務在於建立研究所未來的遠景、發展所內特有的學術文化及激勵所內同仁完成個人

(12)

的目標。 訪談結束後,作者深感博士班的教育所肩負的責任,不應只是教育與學術而 已,更應對社會及文化產生影響。我國高等設計教育從五○年代發展至今已有四十 年的歷史,比起其他的學門,設計博士教育能在短暫的時間被發展出來,並受各界 的矚目,除了這學門對整體產業經濟的影響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設計學術的提 升與開創,設計領域不應只侷限在應用方面,對於文化與社會等議題更應直接的涉 入與參與,使本領域更具前瞻性與多元化的理想。

伍、設計博士教育模式建議

在綜合上述研究呈現後,作者提出以行政教育組織中,賀伊與密斯科的高等教 育創立模式之理論,結合高等設計教育之概念提出以下三個階段模式以建立高等設 計學位之培育藍圖: (創立階段) (變革期) (成果階段)

一、創立階段(Input)

必須完成下列工作與目標 1. 建立硬體規劃與學習研究環境。 2. 暢通師資管道與制定應考學生規則。 3. 課程的設計與學習目標的設定,以利學生瞭解獲得學位的要求與標準。 4. 學資源整合,包括:科技應用與校內外整合。

二、變革期(Throughouts)

1. 建立博士教育的專業性與未來發展的前瞻目標。 2. 教學與研究是博士教育的最大任務,因此除了有完善的課程設計外,研究的 導向也非常重要。 3. 社會責任與文化認同上,博士班教育也扮演積極的態度。 Input Throughouts (Transformation) Outcomes

(13)

4. 落實成人教育的理論,尤其是設計領域內重要的學理與設計問題的探討。

三、成果階段(Outcomes)

1. 建立不同的學習架構與各種領域的專業性。 2. 建立學術地位與打開國際知名度。 3. 每一個研究領域的教師都能發揮所長,並對其主持的研究計畫給於適當的支 援。 從上面的組織模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未來博士班的發展模式,在下表中,作者 比較幾個學校設計博士班課程安排的方式,在相互比較下可看出各校發展的模式。 學 校 修業學分 重要課程 學校特色 伊利諾理工學院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84 學分 (不含碩士學分) ․設計研究概論與方 法 ․設計哲理 ․設計實務 ․設計創新與研發 ․設計企劃 ․互動媒介實務 ․設計語意 ․電腦輔助設計與應 用 ․資訊結構設計 ․設計行為 ․資訊與傳達理論 ․系統設計實務 ․博士班創立於 1991 年,延續「新包浩 斯」的理念,為全 美最早提供博士學 位的學校。 ․課程設計以理論、 實務,配合科技、 人因工程、認知心 理學等知識,發展 出一套設計研究模 式,課程的設計非 常豐富。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 學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54 學分 (不含碩士學分) ․設計與認知產物 ․設計與文化產物 ․新資訊環境 ․資訊設計 ․生態設計 ․設計研討 ․社區營造設計 ․都市景觀與人類需 求 ․ 北 卡 的 博 士 班 於 1998 年底創立,有 兩大研究領域,分 別為「社區與環境 設計」及「資訊媒 體 設 計 」 , 通 常 「社區與環境」收 建築或景觀設計背 景的研究生,「資 訊媒體」則收視覺

(14)

學 校 修業學分 重要課程 學校特色 設計或工業設計背 景的研究生。 英國瑞汀大學 University of Reading 至少三年在校學 習,通常跟隨指導 教授作研究。 ․設計研究方法 ․古典字學 ․人因工程與電子出 版 ․數位媒介設計 ․出版設計 ․認知心理研究 ․設計史研究 ․博物館展示設計 ․瑞汀大學以字學及 平 面 出 版 設 計 為 主 , 研 究 領 域 包 括:字學設計、印 刷出版設計、設計 史與設計理論。 ․瑞汀大學的設計博 士般是以平面設計 領域為主,特別在 字 學 與 印 刷 出 版 上,有顯著的研究 成果。 芬蘭藝術與設計大 學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40 學分 (不含碩士學分) ․人文藝術研究方法 (至少 10 學分以 上) ․個人興趣領域(資 訊設計、設計史、 或其他藝術設計主 題) ․設計研討 4~8 學分 ․設計主題研究 8~12 學分 ․設計創作研究 8 學 分 ․提供藝術博士學位 ( Doctor of Art ) ,博士論文可以用 創作形式表現,學 生可針對設計或工 藝領域進行創作或 研究。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18 學分 (不含碩士學分) ․博士班的課程,與 碩士班類似其中主 要有:設計研究方 法、設計研討、設 計理論、數位媒體 設計…等專題研 究。 ․博士班於 2000 年 設立,為綜合設計 相關領域的博士。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30 學分 (不含碩士學分) ․設計研究方法 ․設計講座 ․和台科大一樣也是 在 2000 年設立,

(15)

學 校 修業學分 重要課程 學校特色 ․設計研討 ․設計主題研究 ․設計論文研究 目前主要的研究領 域有:設計理論與 教育、設計科技與 運算、設計人文與 藝術、設計企劃與 管理。 ․雲科大的博士班有 專為技職院校講師 開設的在職班,是 其特色之一。 由上表的分析中,可看出國內外設計博士班課程的設計差異與各校研究領域的 特色,大致來說,國內的設計博士班為綜合領域,以研究為主,國外的設計博士班 則較多元化,例如:英國的瑞汀大學以平面設計為主、芬蘭的藝術與設計大學則以 創作為主,美國這兩所學校則有各種不同的領域,當然視覺傳達設計是其中很重要 的研究領域。作者在參酌國內外相關的文獻與各校的課程設計後,提出下列的課程 模式,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博士教育的參考。 設計理論、設計哲理 專注研究領域,除了馬格林 設計研究方法、設計語意 建議的四大方向外,尚可加 數位設計研究、介面設計 入本土意識與東方思維的設 設計史研究、資訊傳達研究 計觀。 研究與論文撰寫 設計實務與管理 在這階段中研究生必須發展 設計文化評論、設計行為 研究興趣與專長,並與指導 設計教育研究、設計與文化 教授共同進行研究。 產物研究、認知心理研究、 符號學。其他輔助科目如: (藝術、科技、政治、人文 、社會、經濟等領域。) 入學考試 資格考試 學位考試 論文考試 設計基礎知識紮根 確立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展現

(16)

陸、結論

在科技與物質文明不斷衝擊下,設計教育的內涵必須向上提升,在充斥著電腦 化的視覺構成中,人文精神越顯重要與珍貴,而博士班的設立在此時更顯得有其意 義與價值。1996 年史丹福大學的「社會科學重整報告」中指出,「在科技的衝擊 下,許多學門面臨知識結構的鬆動與瓦解,長久以來這個大學門一直面臨被質疑與 挑戰的困境,如果再不改革與重整,我們學術界的人將無法面對自己良心與教育的 熱忱(p.103)」。這個挑戰同樣也落在設計學門,因為我們不只是社會科學的一 環,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比起他們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美國耶魯大學創立第一 個平面設計科系(Meggs, 1998)以來,短短的五十年,比起其它的人文科學來說, 我們學門的歷史更短,因此國內設立設計博士班越發顯得有其意義與歷史價值。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台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我們的設計博士班除了有國外 的模式可以依循外,更重要的是,國內設計博士班必須走自己的路,除了馬格林建 議的四大研究領域外,作者認為國內博士教育尚須加強東方人文藝術精神與本土意 識,尤其是本土化的設計史至今尚待有系統的研究,因此這個領域將是未來的博士 班可以繼續探索的部分,除此之外,設計文化相關的政策與管理也是亟待研究投入 的部分。整體而言,設計博士班的設立,我們給予正面的回應,但緊接著我們更期 待為整體的設計產業開創新的局面。在本篇論文中,作者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勾勒 國內設計博士班的遠景,從碩士班到博士班的成立,短短十年的時間,許多領域尚 待我們去開發與創新,許多東方豐富的文化資產與藝術精髓仍待設計學術去開採, 在此,我們對設計博士班賦予重任與期望,更期待它能將整體的設計學術提升至國 際設計的學術舞台上,使東方的思維與藝術哲學重新嶄露頭角。

致謝

本研究曾受學術交流基金會及美國 Fulbright Foundation 之贊助,作者在此致上 謝意;另外,本論文曾在 2001 年 3 月,銘傳大學舉辦之「新世紀、新思維國際學 術研討會」上宣讀,感謝評論人張恬君教授對本論文之指正與建議。

(1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石番(1994)。〈台灣地區廣告從業人員對廣告教育的態度之研究〉,行政院國 科會個別型研究計劃 NSC 85-2412-H-004-012,台北。 張文雄(1996)。〈專業設計人才培育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整合型研究計 劃,台北。 賴建都(1996)。〈我國印前設計發展概況分析〉,《廣告學研究》,8: 129-151,台北。 賴建都(1999)。〈我國視覺設計教育概況分析—從業人員之態度與意見〉,行政 院國科會個別型研究計劃 NSC 85-2412-H-004-012,NSC 88-2411-H-004-018,台北。

二、英文部分

Blauvelt, A. & Davis, M., (1997). “Building Bridges: A Research Agenda for Education and Practice.” Looking Closer 2.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pp.77-81.

Bowles, G. (1995). Competency, A Crisis in Graphic Design Education.

http://m2.aol.com/grbowles/papers/prob DesEd.html

Cullen, M. (1997). “Future Teach.” The Education of A Graphic Designer.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pp.31-37.

Davis, M., (1997). “How High Do We Set the Bar for Design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of A Graphic Designer.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pp.25-30.

Efland, A. D., (1990).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Hoy, W. K. & Miskel, C. 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McGraw-Hill, Inc..

Justice, L. (1997). “The Big Squeeze. ” The Education of A Graphic Designer.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pp.53-55.

Labuz, R., (1993). The Computer in Graphic Desi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hold. Lashway, L., (1996). “Leadership styles and strategy.” 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 for

Excellence. Eugene, Oregon: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p.39-71.

(18)

Excellence. Eugene, Oregon: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p.131-156.

Lashway, L. & Anderson, M., (1996). “Developing school leaders.” 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 for Excellence. Eugene, Oregon: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p.72-100.

Margolin, V., (1997). “Design studies: proposal for a new doctorate.” The Education of a Graphic Designer.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pp.163-170.

McCarron, C.,(2001). “A Matter of Degrees: The Ph.D. in Design.” Communicatioon Arts November Design Annual 2000. CA: Coyne & Blanchard, Inc.

McCoy, K., (1997). “Education in an Adolescent Profession.” The Education of A Graphic Designer.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pp.3-12.

McMaslin, M. & Good, T. L., (1992). Compliant Cognition: The Misalliance of Management and Instructional Goals in Current School Reform.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1, 3(April 1992): 4-17.

Meggs, B. Philip, (1998). 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Smith S. C. & Piele P. K., (1997). 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 for Excellence. Eugene, Oregon: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Wallerstain, I., (1996). Open the Social Sciences: Report of the Gulbenkian Commission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er, J., (1996). “Leading the instructional program.” 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 for

Excellence. Eugene, Oregon: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p.253-303.

Weber, M., (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 Parsons (Ed.), A. M. Henderson and T. Parsons (Tra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

Proposing an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doctoral program in Taiwan

Chien-Tu Jeff Lai

*

ABSTRACT

Starting from Fall, 2000, both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have established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doctoral programs. Unlike other field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graphic design has become a field since the 1950s.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amine this new research field from historical, aesthetic, cultural, administrative, and instructional perspectives.

The important view of the paper is to provide a different angle from the theor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To emphasize the idea of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not only has the graphic design, aesthetics theory needed to be examined, but also the adult instructional methods and school organization are needed to study carefully. Based on Hoy and Miskel's integr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author develops his conception for graphic design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Keywords: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graphic desig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nd effectiveness theory.

*

Chien-Tu Lai, Professor of Advertising Departmen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To be an effective practitioner, a defined body of form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s the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to meet workplace requirements. The important

If the bootstrap distribution of a statistic shows a normal shape and small bias, we can get a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the parameter by using the boot- strap standard error and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Doing-undoing (the capacity not only able to use a process to get to a goal, 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well enough to work backward from the answer to the starting

分項計畫「海上絲路之探索」之設計與推行,基本上針對本校通

To ensure the Xianbei and Han people would live together peacefully, Emperor Xiaowen (reigned 471-499) not only moved the capital from Pingcheng to Luoyang, but also carried out

The compilers of the biographies of monks not only wrote about the crucial life experiences of these eminent monks, but also revealed wonderful affi nities that brought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