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2節 戰後的政治、社會運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2節 戰後的政治、社會運動"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節 戰後的政治、社會運動 一、民眾的期待與落差

1945年10月日,國民政府

代表陳儀於臺北公會堂接受

日軍代表投降書

大陸人士壟斷權位之後﹐緊接著是牽親引戚的裙帶關係開始出 現。例如﹐臺中地方法院五十名職員中﹐有一半職員是院長的 親戚﹔農林處檢驗局局長葉聲鐘﹐一上任之後﹐把一位具有三 十年經驗的臺省籍技正范錦堂弄走﹐然後以自己的二房姨太太 來補缺﹔高雄有一所學校﹐新任劉姓校長上任之後﹐竟然聘用 了一位不識字的老師﹐原來這位不識字的老師是校長的岳父。

官員任用方面的不公平

(一)政治上 1.優先任用中國大陸各省人士重要官員少有臺籍人士 2.中國大陸籍與臺籍公務員同工不同酬 1

(2)

(二)經濟上 1.將日本在臺資產,透過接收納為官營企業 2.延續總督府專賣制度和貿易統制,壓縮臺人資本經濟活動 3.臺灣深受中國大陸波及,物價上漲,糧食供給短缺 (三)軍事上 1.來臺接收的部隊軍紀不佳 我盡量站高身子去看,但那些軍人都背著雨傘,使我產生奇 異的感覺。其中也有挑著鍋子、食器以及被褥的。感到非常 奇怪,這就是陳軍長所屬的陸軍第十七軍嗎?我壓抑著自己 強烈的感情,自我解釋說:就是外表 不好看,但八年間勇敢地和日本軍作 戰的就是這些人,實在太勇敢了!然而 ,這只不過是自我陶醉的想法而已。

吳濁流對來臺接收國軍的描述

3

(3)

當時台胞普遍都騎腳踏車,譬如到郵局辦事,都把車停在郵局 前面的車架裏,那些兵一看沒鎖,也沒人看,騎了就走。那時 候沒鐵門,也沒有圍牆,只是用幾塊石頭,圍成院子種些花草 ,也有少數士兵一看屋裏沒人,跑進去拿東西,這在過去從來 沒有的。當時只有一家大陸口味的大菜館蓬萊閣,該軍一少校 參謀吃飯時,對女招待動手動腳,惹起反感,乃開槍示威。 高維民口述,福蜀濤記錄,<台灣光復初時的軍紀>,載《中 華雜誌》廿五期,1987。

官兵變強盜

2.接收人員貪污舞弊之事頻傳

1.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葛敬恩吞占黃金120公斤

2.臺北縣長陸桂祥吞占公款5億元

3.貿易局勾結商人獲利1億餘元

4.臺北市教育局舞弊千萬以上

官員的貪污行為

5

(4)

二、二二八事件 (一)導火線:查緝私菸事件

廣 播

1947.2.27

專賣局緝菸打傷菸販 林江邁,並誤傷旁觀 民眾

1947.2.28

臺 北 大稻埕 行政⾧官公署 民眾請願, 遭衛兵槍擊 部分民眾遷怒、 毆打外省人 全 臺 (二)民眾訴求與政治交涉(2/28~3/7) (三)清鄉(3/8~) 各地組成 處理委員會 臺北市二二八 事件處理委員會 提出「處理大綱」 要求臺灣高度自 治、進行改革

1947.3.7

民意代表、 地方士紳

1947.3.8

軍隊武裝 鎮壓

3月底

清鄉

秩序大致恢復

清查戶口、 逮捕潛逃 嫌犯 抵達基隆

造成嚴重傷亡

7

(5)

(四)小幅回應 1.政府的改革 撤廢行政長官公署: 成立臺灣省政府 由文人出身的魏道明出任省主席 人事方面:儘量選用臺籍人士,同職等公務員待遇平等 經濟方面:減少公營事業範圍私人經濟範圍擴大 2.歷史傷口 1947.7因國共內戰下令動員戡亂二二八事件成為禁忌 事件責任未釐清加深族群隔閡 首任省主席魏道明 (五)遲來的道歉 1.民間:1987年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2.政府: 1990年行政院成立「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 1995年 李登輝總統以國家元首身分道歉、立法補償 訂2.28為和平紀念日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

9

(6)

三、限縮人權 (一)動員戡亂與戒嚴 1.動員戡亂 背景:國共內戰加劇 政策: 1947年下令全國總動員 A.人力調配、經濟物資、交通工具等皆需接受政策管理 B.禁止任意罷工、煽動言論、集會宣傳等行為 1948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授權總統在 緊急危難時,可下令緊急處分,不受憲法限制 2.戒嚴令 發佈時間:1949年 發佈者:臺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 內容: 嚴禁遊行請願、罷工罷課 宵禁 黨禁、報禁 意圖擾亂治安者,依法處死刑 解除時間:1987年(總統蔣經國) 此為臺灣歷史上第二次實施戒嚴, 第㇐次是二二八事件時 蔣中正下令由武將出 身的陳誠接替魏道明 擔任臺灣省主席 11

(7)

(二)白色恐怖 1.原因:中共有滲透內部、顛覆政權的可能 2.法源依據:〈刑法〉一百條、〈懲治叛亂條例〉、〈檢肅 匪諜條例〉 3.對象:「意圖」反對政府、主張親共或臺獨軍法審判 4.結果:整個社會皆在嚴密監控下,基本人權受到極大侵害 1968年,柏楊因翻譯漫畫「大力水手」,被判處十二年徒刑 四、有限民主 (一)背景: 1.爭取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支持,對抗中共政權 2.強調人民的參與與支持,有效鞏固政局 (二)政策: 1.1950年推動地方自治,進行 縣、市、鄉、鎮行政首長及 省以下各級民意代表的選舉

臺灣史上第㇐個民選縣⾧

─花蓮縣⾧楊仲鯨

13

(8)

2.中央層級民意代表(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則以維護法統 之名,長期沒有改選,形成「萬年國會」 五、總統擴權 (一)改造國民黨:貫徹「以黨領政」、「以黨領軍」的精神 (二)擴大總統權限:行政院總預算案及重大國家政策,皆須 經過由總統擔任主席的國防會議審查 (三)排除立場不同的其他勢力:如吳國楨、孫立人、雷震

吳國楨

孫立人

雷震

15

(9)

身分 1949年國民黨為爭取美國支持,延請美國普林 斯頓大學博士吳國楨擔任臺灣省主席 衝突原因 吳國楨的自由民主傾向與國民黨的威權體制有 衝突 經過 1.1953年4月吳國楨請辭省主席並回美 2.國民黨透過傳言影射其貪污,吳國楨則透過 媒體闢謠並批評國民黨專制 結果 遭撤銷其黨籍及職位,不得返國

吳國楨事件

身分 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深受美國支持 衝突原因 部分美國官員有意扶植孫立人為臺灣領導人, 孫立人因而受蔣中正忌憚 經過 1955 年 6 月 ,軍 官 郭廷 亮 等 人 被指 控 涉嫌叛 亂,身為長官的孫立人以監督不周引咎辭職 結果 遭軟禁,直至1988年才恢復自由

孫立人事件

17

(10)

1.背景:1950~60年代,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國》批評時政 主張落實地方自治 保障基本人權 籌組中國民主黨 反對蔣中正總統擴權三連任 2.結果: 政府以涉嫌「為匪宣傳」將其逮捕 中國民主黨流產,《自由中國》被禁

雷震與《自由中國》雜誌

(四)修改臨時條款:總統得以連任不受限制

1972年,蔣中正就任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

19

(11)

六、改革呼聲 (一)背景:中央民意代表陸續凋零,也無法充分代表民意 (二)改選: 1.1969年舉行中央民代增補選 2.1972年開始定期改選 3.延攬多名臺籍人士進入中央服務

1972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提拔臺大教授李登輝為

政務委員,1978年任命為臺北市長,1981年升任臺灣省

主席,1984年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並於1988年

蔣經國過世後繼任總統,也是第一位本省籍總統。

七、美麗島事件 (一)黨外勢力的壯大 1.透過定期選舉,逐漸形成「黨外」勢力 2.1977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黨外人士當選席次有所成長

中壢事件

1.時間:1977年(民國66年)11月 2.過程:中壢民眾不滿桃園縣長選舉舞弊爆發警民流血衝突 21

(12)

(二)美麗島事件的爆發 1.時間:1979年底 2.原因: 1978年臺美斷交,政府決定停止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黨外人士轉而利用群眾集會和辦雜誌的方式擴張影響力 3.過程: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舉行群眾大會 4.結果:爆發警民衝突,多名黨外菁英遭逮捕 5.影響: 透過媒體報導,黨外的政治主張得到傳播機會 威權體制正當性面臨更強烈挑戰 (三)黨禁的突破 1.1980年代:黨外人士逐漸整合 2.1986年: 民主進步黨成立蔣經國總統既不承認也不取締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首次出現多黨參與

1986年民進黨在

圓山飯店成立

23

(13)

八、解嚴 (一)背景 1.國內民間對政經改革的訴求愈來愈強烈 2.美國為主的國際力量,持續要求臺灣進行政治改革 (二)時間:蔣經國總統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 (三)後續: 1.同步實施〈國安法〉 限制人民集會、結社,不得「違背憲法、主張共產主義, 或主張分裂國土」 凍結了戒嚴時期遭到軍法審判人民救濟的規定 2.國會依舊沒有改選 3.〈懲治叛亂條例〉和〈刑法〉一百條的「言論叛亂罪」依然 箝制人權鄭南榕自焚事件、「獨臺會」事件 25

(14)

1984年,鄭南榕與友人創辦了黨外運動雜誌《自由時代周刊》 ,1988年更刊登《臺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因而於1989年因涉 嫌叛亂被傳喚出庭,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 ,並將自己關在雜誌社內,準備汽油,彰 顯抵抗意圖;4月7日清晨,警方向雜誌社 發動攻堅行動時,鄭南榕於總編輯室點燃 汽油,自焚身亡。

鄭南榕事件

1991年5月9日凌晨,法務部調查局幹員進入國立清華大學, 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等五人,指稱其在臺灣發展獨 立臺灣會(獨臺會)組織。此舉被 認為侵犯了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 在臺灣引發一連串的的政治抗爭。 此五人最終獲判無罪,在民意壓力 下,立法院通過修改《刑法》一百 條,廢止《懲治叛亂條例》。

「獨臺會」事件

27

(15)

九、加速民主改革 (一)契機:1990年三月學運(野百合學運) 1.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要求加速民主改革 2.李登輝總統允諾將以憲政改革的方式推動

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運

(二)回歸憲政體制: 1.1991年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懲治叛亂條例〉 「萬年國會」宣告終結

1991年底資深國大代表辦理退職

29

(16)

2.1992年,修正〈刑法〉一百條僅有「意圖」或是「言論」 ,而未付諸「強 暴、脅迫」行動,則不構成叛亂 (三)總統直選 1.總統直選 時間:1996年起 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

1996年第㇐次總統民選

31

(17)

(四)政黨輪替:突破黨禁後,臺灣走向多黨競爭 1.首次政黨輪替: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 2.二次政黨輪替: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當選總統 3.三次政黨輪替: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當選總統

2000年第㇐次政黨輪替

十、社會走向開放 (一)解嚴前後社會的改變 1.報禁解除與媒體開放 報禁限制:1947年起下令限照、限張、限印 報禁解除 時間:1988年 影響:報社家數、報紙 張數明顯增加 衝擊:網路資訊發達,民眾閱報率降低 33

(18)

廣電媒體開放 電視台 A.早期的老三臺 成立時間 1962年 1969年 1971年 名稱 臺視 中視 華視 隸屬單位 臺灣省政府 中國國民黨 教育部 國防部

臺灣第㇐家電視公司-臺視誕生

B.多元開放 a.時間:1990年代 b.政策:開放有線電視和第四家無線電視臺(民視)成立 廣播方面:無線電臺頻道大量開放 1993年,臺灣出現了第㇐家 有線電視臺--TVBS

1996年,民視開播

35

(19)

2.禁書與禁歌 圖書、雜誌 查禁理由: A.違反基本國策、公益良俗、混淆視聽者 B.作者背景有疑 解禁: A.解嚴後審查由警備 總部移交新聞局 B.1999年出版法廢止 ,言論及出版更多 元開放 流行歌曲 查禁理由:除政治因素外,包括靡靡之音、歌詞粗俗 涉嫌妨害社會善良風俗 解禁:解嚴後,新聞局開放部分禁歌公開演唱 37

(20)

3.出國旅遊 戒嚴時期: 嚴格管制出入境僅限商務、考察、留學 1978年開放國人出國觀光 解嚴後:赴中國大陸觀光的限制逐漸放寬 4.髮禁、舞禁

◆1980年代放寬髮禁,

2005年正式宣布解除

◆1986年臺北、高雄舉辦

學生舞會

髮 禁

: 1970 年 代 初 加

強取締奇裝異服、長髮

舞 禁

: 只 能 偷 偷 在 屋

內放黑膠唱片辦舞會

39

(21)

(二)多元訴求的社會運動 1.背景:1980年代 人民教育水準提高 國外思潮引進自主意識提高 2.關鍵:1988年制定《集會遊行法》人民可合法遊行示威 ,爭取權益 3.類型:消費者運動、族群平權運動、居住權運動、性別平 等運動、環保運動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七)

(六)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七)

(六)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七)

經與臺南市政府研議,針對申請須知第 3.2.1.6 條採臺南市 低碳城市自治條例第 23 條之 1 之規範內容(投資契約(草 案)第

一、 本自治條例訂定目的。(草案第一條) 二、 本自治條例適用範圍。(草案第二條) 三、 本自治條例執行機關。(草案第三條) 四、

二、 無「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第 12 條情事者及教育人員任用條 例第 31 條、第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