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的學習者。綜合前述,本教學活動設計與探 究教學之精神應屬一致。 日常生活裡有許多例子可以觀測到漩 渦(Vortex)。最常發現的是水槽裡排水口在排 水時會產生漩渦。其它像天然的大氣現象如 龍捲風和颱風都是以漩渦的形態呈現。在台 灣的夏季和秋季,總有好幾個颱風來臨並帶 豪雨及強風。豪雨可帶來豐沛的雨量也是主 要水資源的來源。強風伴隨大量的動能,十 級風樹木便可被連根拔起。
參考文獻
1.Gardner, H. (1991). 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NY: BasicBooks.
2.Gardner, M. (1999). The jumping pencil. The
Physics Teacher, 37, 178. 颱風是影響台灣最劇烈的天氣系統,颱 風通常發生在具有強大熱對流的熱帶海洋所 形成的熱帶性低氣壓,此時高氣壓往低氣壓 的方向流動再加上地球自轉的醞釀下,便形 成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氣流(北半球)。颱風的 結構具有螺旋狀的雲層,中心為無雲的颱風 眼。熱帶氣旋在愈接近中心颱風眼的地方風 速愈大,因此颱風的強度可依照中心風速的 大小來判斷。豐沛的雨量也是颱風的特色, 降雨是上升氣流的凝結作用,水氣的凝結會 釋放大量的凝結熱。潛熱可增加氣流向中心 聚合與上升運動的力量更增強颱風的結構。 然而颱風遇上陸地後,水氣的供應變少了, 再加上台灣的高山阻擋,颱風的結構很快的 被破壞,但是往往背風面就會伴隨焚風的產 生。
3.Kazachkov, A., Kryuchkov, D., Willis, C., & Moore, J. C. (2006). An atmospheric pressure ping-pong “ballmeter”. The Physics
Teacher, 44, 492-495.
4.Louviere, J. P. (1989). The inscrutable, open-ended toy balloon. The Physics Teacher, 27, 195.
5.Shamsipour, G. (2006). Simple experiments for teaching air pressure. The Physics
Teacher, 44, 576-577.
生活與物理
由於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許多颱風的走 向都可以被準確的預測。我們可使用衛星與 雷達所獲得大量資訊以電腦加以整理。學者 也並運用熱力學及流體力學等物理的規律用 電腦進行數值模擬。有了這些技術,學者可 以依照雲層的大小、中心風速的大小、科氏 力的作用等變因預測颱風的走向。因此氣象 報導通常可以近乎準確地判定颱風的走向。漩渦現象
-從颱風的形成與藤原效應談起-
一般颱風多為向西或西北運動。這種大 氣與海洋間交互作用下產生的颱風系統,仍 然會因普羅萬千的種種原因而改變,尤其是 有兩個颱風以上的形成。今年11 月 20 號所吳添全
國立交通大學 電子物理系105
圖1:颱風結構垂直剖面圖
圖2:米塔颱風路徑 圖 3:哈吉貝颱風路徑
106
2. Keqin Dong and C. J. Neumann,Monthly Weather Review,945 (1983). 形成的颱風米塔(圖 2),就因另一個颱風哈吉 貝(圖 3)的互相拉扯,造成藤原效應的發生。 原來路徑往西北運動在 23 號即有滯留的現 象,而在26 號路徑轉向偏東方向。仰賴科技 的進步,短短一星期氣象局就更改了11 次的 預報,但我們可以獲得新的觀測颱風的路徑。 藤 原 在 1927 年 正 式 發 表 藤 原 效 應 (Fujiwhara effect)。其現象是因為兩個接近的 氣旋式漩渦,它的運動軌跡會繞著以兩者連 線的重心互相旋轉,即類似雙子星互繞的情 況。重心的位置則是由兩個颱風的相對質量 及颱風環流的強度決定。兩個中度颱風米塔 和哈吉貝就有出現因拉扯所出現的滯留現 象。後來因為哈吉貝受到越南陸地的影響而 減弱,變成米塔牽引哈吉貝移動,而使哈吉 貝折返受到吸引。在文獻(Monthly Weather Review)有分析從 1949 年-1978 年間總共 43 組雙颱所造成的效應。每組為期5 天,每 12 小時觀測一次,總共獲得319 個時間周期。 這期間因兩颱風的交互作用力及地球自轉的 科氏力作用下,兩颱風可能作順時針互繞、 逆時針互繞、或是兩者皆有。由圖四為以距 離當組距時,兩颱風互繞方式分類的比例長 條圖。發現兩颱風距離近時逆時針互繞的情 形會比較大。雙颱發生藤原效應則是當兩颱 風的距離在11 個單位長度內(1225 公里)才會 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