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李退溪的經世思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李退溪的經世思想"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弋前 毛三至­ I=t 二主德以治世,孝梯為本 三三君明臣賢,天下致治 用憂國愛民,關懷世務 豆豆結 至五 口口 「李退漠的經世思想、」提要

李退?真的經世思想

教育學院國文系

f專元

(2)

師大學報第卅一期

三字 i乏法的經世思想

教育學院國文系

田博元

李退溪先生是韓國李朝時代的大儒,博觀經傅,兼通性理諸書。其學出自中國宋朝 的朱蕉,以明理為體,以經世為用,充滿淑世的精神。 退溪的經世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遠承孔、孟的心法,近守朱子的遺教。政 治方面,注重德治,而以幸、佛、慈為本。德治的實現,則端在乎君臣。君明臣賢,天 下致治;君闇臣餒,天下混亂。而君臣二者間,國君與德治的關係更為密切。為輔養聖 德,退溪以筆代口,上疏帝王之學,此即史家稱道的「戊辰六條疏」。同時獻 r'墨學十 圖 J '並親自進講。退溪愛君憂國的熱忱,由斯可見。對於人才的培育,退溪吏弓|為己 任。陶山書堂,即是退溪親手建成的教育場所,會培養出三百十餘名的國家棟樑。對於 推展教化,蔚養學風,卓有貢獻。 退溪先生畢生窮究理學,而志在聖賢事業。雖以身病體弱,不堪重任,但是退溪無 論在朝在野,都非常關心君國大事,留意民生疾苦。「其術足以匡時,其言足以放世」 '稱先生為通儒,誰日不宜。 一 424 一

(3)

李退淺的經世思想、

教育學院國文系

田博

JL

""'""

一、目 IJ ï=i 李退溪的經世思想 李退溪先生?是韓國李朝時代的大儒,傳觀經傅,兼通性理諸書。其學出於中國宋 朝之朱嘉。朱于生當衰世,遇奸按當道,所以多次辭官不就,安貧樂道,著書講學,晚 年受到黨禁,朱子也都能夠處之泰然,有份表現篤信真理,守死善道的精神。而退溪亦 生於政治混濁的時代,加以體弱多病,所以,無意仕途,前後提出七十餘吹的辭呈。惟 著書立言,講學論道 h 從無倦怠。朱子撰易學啟蒙,退溪著有啟蒙傳提"以辨證其提義 :朱子撰四書集注,而退溪著有四書釋義,以闡述其義理:朱子修白鹿洞書院,而退溪 修胸山書堂。供講學之所。由此可見,退溪的思想源自朱子;而退溪的行儀,也深受朱 子的影響。所以稱為「東方之晦翁 J '誰日不宜。 退溪生當明嘉靖年間,由於篤信朱子,潛研心性理氣之學,所言「則聖賢之訓,而 其理則得之於心,其用則散於萬事 y 而其體則具於一身。故終日所論不過乎孔、會、思 、孟褲,、浩、關、l 閩之書,而其出無窮語盆親切,不離乎窮理踐實為己謹獨之事 9 擴 而充之,則雖學而措之國與天下,何有也。 J (註一〉退溪一生存心服膺的是聖賢事業 γ 退溪的學間,即以學聖人為目,的。退溪的弟子鸝主基金誠一曾說: 近世.的士犬夫是為科學的及第而讀書,不知有聖賢之學,一為官就想寵祿榮華,不 J知有恬退的節操,不知廉恥"不知義理,低估無知過他的一生。然而自從退溪先生 的出現,才使士大夫知道為人的道理。他集大成於群備之土,繼承了絕學,開創了 未來的學間,使孔孟朱于之道,重現於世上,是簣于之後東方唯→3→固人。(註二) 所謂「聖賢之學 J '實即儒家 f 修己 J r 安人 J (註三〉、, r 成已'J r 成物 J E 註四〉 之道吾莊于襄所說的「內里 J r.外王 J (註五〉之學,這是儒家為學做人的最高目標。 退溪關心的是世道人,心,所以他窮研心性理氣;退溪注重的是國計民生,所以如兵法、 如水利、如歷數、去口地理、如夷狄情狀等,無不深究探討 o 以現理為體,以經世為用。 退溪的思想、是入世的,充滿淑世的精神,本文即在探討退溪的經世思想。

二、德以治世,學梯草草本

(4)

退溪的經世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遠承孔、孟的心法,近守宋予的遺教 o 在政 治方面,注重德治,而以孝、梯、慈為德治之本,退溪說: 夫禮樂刑改為治之具也,治具非一端,亦不能勝舉矣。大學一書以修身為本,乃端 本清源以為出治之地而已,故治國本於幸佛慈以及於仁讓忠恕之屬,平天下亦本於三 者,眷眷於審好惡、外民才用、謹用人、辨義利之類,中以先慎乎德統之而貫之以絮 矩之道。蓋不如是則本源之地為私為僻,利欲蔽鋼,德不崇而短不方,仁賢伏而蝠 疾昌,雖有禮樂刑政誰與而行諸。故言此而遺彼,亦如夫于言道干乘之國云云。楊 龜山以為此特論其所存而已,茍無是心雖有政不行之意同也。(註六〉 退溪以為禮樂刑政,祇是治國平天下的工具,端本清源,治國平天下,當以孝、佛、慈 為本,以及於仁、讀、忠恕之屬。反之,本源之地,為「私欲蔽鋼 J '雖有禮樂刑政, 也不能達到治平,這種政治思想,正是師承孔孟的德治主義。孔子在論語說過 r 為政 以德,譬之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J (註七〉又說: r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J (註八〉孔子主張德治,而以禮治為輔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J

(註九〉視「禮 J 為「讓」 之實,能以禮讓為園,那麼上下,肝服,無所爭奪,故治的成效,於焉可期。而孟子也說 過 r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膽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 J (註十〉朱 于在送張仲隆序中說: r 古聖賢之言治,必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利為急。夫豈故為是 迂潤無用之談,以欺世眩俗,而甘受實禍哉?蓋天下萬事本於一心,而仁者此心之存之 謂也。此心旺存,乃克有制,而義者此心之制之謂也。誠使是說著明於天下,則白天于 以至於庶人,人人得其本心以制萬事,無不合宜者,夫何難而不濟?不知出此,而日事 求可,功求成...。是申、商、吳、李之徒所以亡人之國而自滅其身。國雖富,其民貧 ;兵雖強,其國必病;利雖近,其為害必遠,顧弗察而已矣。 J (註十一〉由此可見, 德治是孔孟心法,也是朱子的一貫政治主張。然論德治之本,則在乎孝悔。孟于說:

r

堯舞之道,孝弟而已矣。 J (註十二〉堯、舞為中國古代的聖王。所謂聖王,是指他是 個政治領袖,也是道德的導師。換句話說,堯麗的政治主張,是德治,而非法治。而孟 子論堯麗之道,即在孝、佛二字。論語首篇「學而時習」後,即改以「入孝出弟」章,輔 以有于「君于務本,本立而道生」誼。孝經也說: r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所以論德治,自當以孝佛為本。孟于又說 r 君好仁,天下無敵。 J (註十三〉又說 r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J (註十四〉又說: r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 也 o

J

(註十五)仁政即是德、政。仁義之道,就是以事親之孝,從兄之梯為實。是孝梯淘 仁義之本。由事親而至事君,人人都能本著「所求乎于以事父 J

'

r 所求乎臣以事君」

,

r 所求乎弟以事兄 J , r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J (註十六〉的態度,進而做到「所要按 上,毋以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 J '自能達到大學所謂「絮矩之道」。那麼,治國 平天下,目可運之於掌。而這正是儒家所謂王天下之道。 退溪配以孝悔為德治之本,而孝梯之行在於鄉飲酒義,他說: 鄉飲酒義,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 - ,126 一

(5)

李退溪的經世恩懇 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民知尊長養老,而后乃能入孝 梯。民入幸梯,出尊長養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國可安也。(註十七〉 孟于以王道之始,勸或梁惠王有言 I五敵之宅,樹之以桑,五十可以衣吊矣。難豚狗麗之 畜,無失其時,七十可以食肉矣。...謹摩序之教,申之以孝佛之義,頒白者可以不 負戴於道路矣。 J (註十八〉退溪承孔孟之教,以為孝悔之道,須先從尊長養老做起, 民知尊長養老,而後能幸悔。民入孝梯,出尊長養老,推而成教天下,自然國治天下平 。這也正是聖王立鄉法鄉蟬,必以序齒的本義。退溪又說: 然禮義由賢者出,諸君皆以一時鄉賢...當深求古義,細考禮文,必須洞見其所處 之宜,能不失先王設鄉法鄉禮之意...顧乃逞氣爭勝,只據一時一邊,不便宜處求 目便而已,不復問古義如何,鄉禮如何。(註十九〉 孝佛是德治的根本,而家與鄉黨是實踐幸梯的最好地方。所以退溪曾集合鄉老,制定了 鄉約,這個鄉約的序文由退溪執筆,鄉約內容由各鄉老一致討論規定。(註二十〉退溪 制定鄉約,目的在提倡孝道,端正習俗,維護善良的社會風氣。由此可以看出,退溪不 僅能「坐而言 J '也能「起而行 J '以移風易俗為己任,淘不失儒者的本色。

三、君明臣賢,天下致治

以德治世,是儒家理想的政治思想。而實現德、治端在於人。先要有實現德治的人, 才能有德治的實現。而君與臣,正是實現德治最主要的人。君明臣賢,天下致治:君闇 臣餒,天下混亂。這是歷史的經驗,國家治亂的準則。而君臣二者間,國君與德治的關 係更為密切。所以退溪說: 人主一心,萬幾所由,百責所萃,眾欲互攻,群邪送鑽,一有怠忽,而放縱繼之, 則在日山之崩,如海之蕩,誰得而禦之。(註二十一〉 人主「受天命而履天位 J '責任至重至大,而「天下之事,千變萬化,其踹無窮,無一不 本於人主之心 J 0 (註二十二〉所以人主必須「收拾人心,保惜精神,常以天下事為念 ,然後可以講磨治道 J 0 (註二十三〉因此,退溪上疏天子,要能「敦聖學,以立治本 」、「誠修省,以承天愛 J "退溪說: 敦聖學以立治本。臣聞帝王之學,心法之要,淵源於大麗之命禹,其言曰: Ií人心 惟危,道心惟徵,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夫以天下相傳,欲使之安天下也。其為 付囑之言,宜莫急於政治,而第之於禹,丁寧告戒,不過如此者,豈不以學問成德、 為治之大本也。精一執中,為學之大法也。以大法而立大本,則天下之政治皆自此而 出乎,惟古之聖讀若此,故雖以如臣之愚,亦知聖學為至治之本。(註二十四〉 朱于在答陳同甫的信中也提出人君精一養心的工夫,他說: I 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徵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堯、菇、禹、湯相傳之密旨也。夫人自有生而桔於形體之私 ,則固不能無人心矣。然而心有得於天地之正,則又不能無道心矣。日用之間,二者並 行,送為勝負,而一身之是非得失,天下之治亂,莫不係焉。是以欲其擇之精,而不使

人心得以雜乎道心。欲其守之一,而不使天理得以流於人欲。則凡其所行,無一事之不

(6)

師大學報 第卅一期 得其中,而天干國家,無所處而不當。」又說r-古先聖王,頭兢業業)持守此心。雖 在紛華波動之中,幽獨得肆之地 E 而所以精之一之哩克之復之,如對神明 R 如臨淵谷, 未嘗敢有三頁典之怠。 J (註二十五〉退溪又說: 誠修省以承天愛...雖然,人主於此文當知天心之所以仁愛我者何故而然 9 叉當 知我所以奉承天心者何道而可,無不深思熟講而實體行之,然後康可以享天心前盡 君道矣。...誠使為人君者,知天之所以仁愛我者如此,其不徒然也。則其必能知 為君之難矣,其必能知天命之不易矣,其必能知高高在上而日監于茲,不容有毫髮 之可數矣。能如此,則其在平日必有以秉心勸躬,克敬克誠,以昭受上帝者無不盡 其道矣。(註三十六〉 人君善修養,重反省,愛惜上天的眷顧,努力不懈,而後才能「明道術, ~):IE人心 J

'

「重繼統,以全仁孝」。而在進墨學十圖筍于中,退溪更進一步說: 古之聖需朋王,有憂於此,是以兢兢業業,小心畏暉,日復一日,猶以為未也。立 師傅之官,列諒靜之職。前有蜓,後有丞。;左有輔,右有謂。在輿有旅貴之規,位 于有官師之典。倚几有訓誦之諜,居寢有瞥御之竅。臨摹有聲史之導,宴居有工師 之誦。以至盤孟、几杖、刀劍、戶脂,凡目之所寓,身之所處,無不有銘有斌,其 所以維持此心防範此身者,若是其至矣。(註二十七〉

人君必須存心養性,誠意反省外,仍須師友的規勸,謙臣的直言。朱子在續近思錄上也

說: r 古先聖王所以立師傅之官,設賓友之位,置謙靜之職, ...惟恐此心頃刻之間榮、 其正而已。」如是,夙夜匪懈,精進努力,自然「德日新而業日廣,無一織過而有鴻號 。 J (註二十八〉苟能如此,人君「凡其所行里無一事之不得其中,而天下國家,無所 處而不當 J 0 (註二十九〉 關於人君的修身工夫,精一的法門,退溪說: 雖然舜之此言但道其危傲,而不及其危徵之故。但教以精一,而不示以精-一之法。後 之人雖按此而真知實踐乎道,殆亦難矣口其後列聖相承至JL氏而其法大備,大學之 格致誠正,中庸之明善誠身是也。 J (註三于〉 大學襄面談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正是「明明德」的工夫過程,而修身即是自 身的現其胡德。大學說: r 物格而后知至J 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 1 心正,而后身 修 J '這也正是「興善誠身 J 的「成己 J J:夫,莊手襄所說的「內里 J 之學。依大學講

:

r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炮,國治而后天下平。」是修身完成,就可推行 F 親民 」、「安人」、「成物」、「外王」的要務了。所以朱子也說: r 此古之欲平天下者, 所以滾滾於正心,誠意以立本也。若徒言正心,而不先以識事物之要 1 或精竅事情,而 時時失根本之歸。則是腐儒之論,俗士功利之談,皆郁乏輿論當世之務矣。 J (註三十

,..-)

國家的事,千頭萬緒,人君處理萬機,欲行德、政,必須求賢用才 1 司以通耳目退溪 說:

, ."

推腹;心以通耳目。-臣聞?國之體, '.猶一人之身,祖 c。人、之于身 y 元首居;正而統一臨腹

-428 一

(7)

李退溪的經世思想 心承中而幹任,耳目旁達而衛喻然後身得安焉。人主者,一國之元首也,而大臣 其腹心也,臺諒其耳目也,三者相待而相戚,實有國不易之常勢,而天下古今之所 共知也 õ (註二十二〉

人君能用心腹的人,自能耳目清明,政治步上軌道。但是人必須閉賢,且任而能信,電

而事疑,不使阿誤之徒當道,阻塞耳目。退溪說; 古之人君有不信任大臣,不聽用臺謙者,譬如人自決其腹心,自塗其耳目,固無元 首獨成人之理。其或有信任大臣,而不由其道。其求之也,不求其能匡濟輔粥之賢 ,而惟求其阿誤順旨者,以謀遂其私,是其所得者,非姦邪亂政之人,貝l必須兇賊擅 權之夫。君以此人為濟欲之腹心,臣以此君為濟欲之元首,上下相蒙,締結牢固, 人莫能閉,而一有鰻直之士觸犯其鋒,則必加之竄誦誅戮,為實為翰前後己焉。 由是忠賢盡逐,國內空虛,而耳目之司,皆當路之私λ 矣。則所謂耳目者.非元首 之耳目也,乃當路之耳目也。(註三十三〉 同時,家賢周才,必須鞍質量長,惟器是適,退溪說:

是故古之盛時,在上之人亦知其然,雖急於求賢用才,而其期其慎,大以任大,小

以任小子其所不能不強便為。(註三十四〉 朝無幸位,野無餘賢 f 自然君臣相安,政治清明。退溪說: 朝無幸位,士不失守。上得舉措之宜,而成濟川之功;下無冒進之患,而免覆鍊之 敗。君臣同享其福,萬晶各得其所。(註三十五〉 、而在上,下數 T載,名巨頭士的懿行美烈,可師可法的有三個名臣,即漢諸葛孔朗、唐張 中丞、宋艾文山。退,溪說: 天下之大,古今之遠,善人君于如此其多也,然而散見於史籍"雜出於傳記,使人 不得偏考而悉醋景行之編,用是為患,始於涂潤,終於考亭,其間上下數千載,名 臣碩士之懿行美烈,可師可法者,搜撫包羅舉集目前 p 而於忠孝節義,尤拳拳焉, 使讀之者莫不聳慕而興起 F 亦可謂有功於名教矣。猶以為未也,於灑取諸葛孔明, 於唐取張中丞,於宋取艾文山,別出為三侯傅,以表其精息大義,可以動天地而貫 日月,則其所以為世道慮者益深遠矣。(註三十六〉 諸葛孔閥、張中丞、文文山三入都:生當擾攘的時代。而諸葛服膺儒術,從容中道:張中 丞捨身犯難,忠貞節義;艾文山成仁取義,俯仰無愧。這些人都是人臣的典範,所謂「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有國者欲行算政 F 用人豈可不慎 f

.

四、憂國愛民,關懷世務

退溪自登仕途以後,屢辭屢遲,送蒙拔閉,並膺重名,終究無意功名,不要是榮利。 但是,;無諦立身在朝,或閒居在野,還L溪愛君憂國的熱忱,無日忘懷。現宗韌期‘?國家混 亂,債國乘機求親,退溪上疏論政: 方今天變見於上.'人事關純正,大禍重疊,國運艱苦,此東方何等時也。且國家已

與北虜構釁,設使南北兩虜,一時俱發,則將何所恃,而能辨此乎。聞朝廷絕侯之

(8)

師大學報 第卅一期 請,心竊怪嘆,以為此事,關百年社觀之憂,係億萬生靈之命,願以臣此章, 稟於慈毆,而博謀在廷之臣,折衷而審處之。(註三十七〉 雖然,退溪無心仕途,際茲國運維艱,萬方多難的時期,退溪擔憂百年社環,悲憫億萬 生靈的情慎,進於言衰,充份表現出讀書人以國家為己任的擔當。 退溪留意國家前途,同時也很關懷民生疾苦。如明宗三年,退溪赴丹陽任職,時連年 凶作,丹陽正闖饑荒。退溪冒著病體,巡訪各村落,與民同甘苦。在丹陽山水記中,退 溪有如下的記述: 嘉靖戊申之春,余始出守於丹,而值歲之凶,公私因急,加之以疾病憂息,自理荒 政之外,但惜惜然閉戶度日。其於山水之役,鑫未遑急也。顧以脹教飢民之故,時 出入往來溪山開,因得窺其勝概之一二。(註三十入〉 退溪的勤政愛民,關懷民瘓,從字襄行間,自然流露出來。在丹陽任內,為防旱季缺水 ,退溪並曾教導百姓造袱一一一種脖水池,從事水利灌溉。由此可見,退溪亦頗尚實學 ,絕非徒務空疏之學而已。 退溪憂國愛民的情懷,從與友人來往的書札中,屢屢可見。晚年,深以輔養君德, 清源正本,見當今急務。種宗隆慶二年,退溪以筆代口,上疏帝王之學,此即史家所稱 道的「戊辰六條疏 J 0 (註三十九〉退溪並親自進講,同時書 7 十幅帝王之學,就是著 名的「聖學十圖 J 0 (註四十〉以培養聖德、。退溪認為一個王者必懷聖德,然後可以致 治。所以有國者,仍須從修身做起。所謂「自天子以至於瞧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J

'

(註四十一).身修而?愛國治,這是儒家的故治哲學。 退溪關心國情,留意世務,雖以身病體弱,不堪重任在經國濟世方面,未能抒展 抱負。但是,退溪一生,理首學問外,對於教育人才,亦多貢獻。陶山書堂是退溪五十 七歲時,親手建成的教育場所。據說,退溪門下曾培養了三百十餘名的國家棟樑。其中 ,在主辰棲亂中,為國屢建奇功的兩崖柳成龍、鶴崖金誠一、高崖奇明彥等學者,都是 出自陶山書堂的弟子。 退溪重視人才的培養,以為書院正是人才培養的場所。退溪說: 彼書院為尊賢養士而設也。(註四十二〉 又說: 書院何為而設也,其不為尊賢而設邪?講道而設邪? (註四十三) 又說: 非惟士之為學得力於書院,國家得賢亦必於此 ...0 (註四十四〉 書院設立的目的,不僅在講道養士,也為國家培育經世的賢臣。因此,書院擇師不可不 慎。退溪說: 凡書院必有洞主或山長為之師,以掌其教。此一件大事,尤當舉行。但此須擇於遺 逸之士或閒散之員,而其人才德望實必有出類超群之懿,卓然為一世師表者,乃司 為之。(註四十五〉 書、院擇師首重人才德望咒必有出類超群,卓然可為一世師表的人,才能勝任。而書院為 一 430 一

(9)

李退溪的經世恩懇 國育才,是「一國之學 J '不吐為「一且一道之學 J '退溪說: 揀儒紳之有德華經術,節行風氣,可為士林華今式者,為之郡守,以責其任。如是則 書臨非正為一巴一道之學,乃可為一國之學矣。如是則歡原於君上,士樂於來游, 可傳之永久而無壤矣。(註四十六〉 退溪以為郡守關係教育的成敗,所以郡守必須選擇「士林矜式」的人來擔任。借重郡守

的「德華經術」、「節行風氣 J '以推展教化,蔚養學風,使文教大明於世。退溪又說

惟有書院之教盛興於今日,則應可以教學政之缺,學者有所依歸,士風從而丕變, 習俗日美,而王化可成,其於聖治非小補也。(註四十七) 禮記學記篇有言: r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J 書院教育的盛衰,關係士風的 良鼠,影響習俗的厚薄,習俗美,王化成,~幾近於聖治了。 語 清潛采日知錄序里說: r 學者將以明體適用也。」並以為學者有通儒之學,有俗儒 之學。俗儒之學,注意章旬訓話:通儒之學,以經世致用為重。 退溪先生畢生窮究理學,而志在聖賢事業。退溪固以明理為體,經世為用。體與用 ,本是一物的兩面,不容分析。惟其「理 j 明,所以「用」遍。退溪的學間,雖重在明自 道悟性,立言垂後,但是退溪絕非獨善其身的自了漢;也非隱遁自高的江湖逸士。從退 溪與人往來的書札中,很明顯的看出,退溪無論在朝在野,都非常關心君國大事,留意 民生疾苦 o 擔任郡守時,就與民同甘苦,為民興利除弊:隨侍君王時,就為言帝王之 學,以養聖德、。論政治,則主張德治,而以孝梯為本。論政育,則重視書院的規制,而 以為國育才為重。凡此種種,聊可稍窺退溪先生的經世思想。 總之,退溪雖然性耽學術,樂於讀書,但是, r 其術足以匡時;其言足以教世」 (註四十八〉所以,稱先生為通儒,誰日不然。

五、結

註】 【附 一:見退溪先生行實。 二:見鄭飛石李退溪小傳。 三:見論語憲間篇。 四:見中庸。

五:見莊于天下篇。

六:見李退溪書抄卷十與李平故問答。 七:見論語為政篇 o 爪:見論語為敢篇。 九:見論語里仁篇。 十:見論語公孫丑上。

註註註註註註註註註註

(10)

師大學報 第卅一期 註十 一:見朱于送張仲隆序。 註十二:見孟子告于下。 註十三:見孟于離重篇。 註十 四:見孟子離冀篇。 註十五:見孟子梁惠王上。 註十六:見中庸。 註十 七:見李退溪書抄卷十答趙起伯書。 註十八:見孟子梁惠王上。 註十 九:見李退溪書抄卷六與趙士敬問答。 註二十:見鄭飛石李退溪小傳。 註二十一:見李退溪進聖學十圖筍于。 註三十二:見朱于與趙尚書。 註二十三:見朱子與趙尚書。 註二十四:見李退溪戊辰封事。 註二十五:見朱于答陳同甫書。 註二十六:見李退溪戊辰封事。 註二十七:見李退溪進聖學十圖筍子。 註二十八:見李退溪進聖學十圖筍子。 註二十九:見朱子答陳同甫書。 註三十:見李退溪戊辰封事。 註三十一:見朱于答張敬夫書。 註三十二:見李退溪戊辰封事。 註三十三:見李退溪戊辰封事。 註三十四:見李退溪書抄卷一答朴參判書。 註三十五:見李退溪書抄卷一答朴參判書。 註三十六:見李退溪書抄卷二與朴澤之書。 註三十七:見鄭飛石李退溪小傳。 註三十八:見鄭飛石李退溪小傳。 註三十九:見李退溪戊辰封事。其戊辰六條疏內容如下: 其一曰:重繼統,以全仁孝。 其二曰:社讀悶,以現兩宮。 其三曰:敦聖學,以立治本。 其四曰:明道術,以正人心。 其五曰:推腹,心,以通耳目。 其六曰:誠修省,以承天愛。 註四 十:見李退溪進聖學十圖筍子。

-

432 一

(11)

註四十一:見大學。 註四十二:見李退溪書抄卷二答朴澤之書。 註四十三:見李退溪書抄卷二答朴澤之書。 註四十四:見李退溪書抄卷一上沈方伯書。 註四十五:見李退溪書抄卷一上沈方伯書。 註四十六:見李退溪書抄卷一上沈方伯書。 註四十七:見李退溪書抄卷一上沈方伯書。 註四十八:見潘采日知錄序。 李退溪的經世恩想

(12)

李退援的經世思想

THE GOVERNING THOUGHTS OF T'OEGYE

by

Tien PO- Yuan

Abstract

T'

oegye

,

a great Confucian scholar of Lee Dynasty

(李朝)

in Korea

,

read a great

number of classic books and biographies. He was also versed in various book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rationality. His learning was derived from Ju Shi

(朱熹)

of Sung Dynasty

(宋朝)

in China.

It

adopts comprehension of rationality as the fundamental while applying it to

governing the world; therefore

,

his lcarning is filled with ideas to better the world.

The governing thoughts of

T'

oegye were typical Confucian thoughts. They originated

in the mental way of comprehension in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abode by Ju

T缸 's

teaching which was left to posterity. In politics

,

they

empha~ized

the governing of the

country by means of virtue

,

and regarded filial piety

,

brotherhood

,

mercy as the

funda-mental of virtue governing. The realization of a moral ruk depends on the king and his

statesmen. If there are wise king and good statesmen

,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well rukù.

If

the king is unwise and the statesmen

,

flattering

,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come chaotic.

The k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rule by means of virtue.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virtue of

the king

,

T'

oegye wrote to the king

,

discussing the theory of being a king and this is the so

called

Wu Chen

Li

ou Tiau Su"

(戌晨六慷疏)

praised by the historians. In the meantime

,

he

submitted "Sen Shue She Tou"

(聖學十圖)

and explained it personally to the king.

T'

oegye's

concern for the king and the country can be seen very clearly from all this.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is considered by

T'

oegye his own responsibility.

The Private School Taur Shan"

(陶山書堂)

was bu

i1

t by him as a place for education

,

and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and ten

people politically important had been educated here. He contributed a lot to education and

developed interest

in

learning.

T'

oegye dedica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rationality

,

and he meant

to follow the career of the saints and wise kings. Inspite of his poor health which kept him

away from the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

he worried for the king and the country anù paiù

(13)

師大學報 第卅一期

attention to the rough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Hi

s learning can correct the errors

of the world; his words can help better the

world.~'

Who can say it is unsuitable to call him

a scholar of thorough knowledge

(通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師有前項第十二款至第十四款規定情事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

雜譬喻經八十卷 (見舊錄)   已上八十七部 (僧祐錄).

紹興二十九年, 朱熹校定《謝上蔡語錄》,將世間流傳的《上蔡 語語錄》中, 有「詆程氏以助佛」者,予以刪除,(註 43 )上蔡是

 謂當見苦時  斷滅盡無餘   見習斷當知  十九滅亦然   增三見道斷  十說思惟止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二 流轉篇第十三

教師有前項第十二款至第十四款規定情事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

卡納承認他沒有取得 ICCN 的批准,就重新開放大猩猩觀光。因為 ICCN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