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成癮國中中輟學生之案例分析/ 12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網路成癮國中中輟學生之案例分析/ 121"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網路成癮國中中輟學生之案例分析

黎士鳴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鍾天鳴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碩士生

一、前言

對學校課業感到乏味而選擇離開學校 的一群青少年常是社會定義的「中輟生」。 隨著科技蓬勃發展,許多學生也因網路成癮 而未到學校,當未經請假未到校上課達三日 以上,則成為教育部認定的中途輟學生。不 論是對學校課業缺乏興趣而不想到學校上 課,或者因網路成癮而未到學校上課,這些 中輟生一直都是校園輔導的重要對象。本文 將針對對學業失去興趣且網路成癮之一名 中輟生的輔導經驗作為分享。

二、青少年網路成癮原因之分析

根據許舜賢(2015)的分析中輟原因可 以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四大層面分析, 個人主要因素在於生活作息不正常,家庭因素 為父母管教失當、學校因素對學校生活缺乏興 趣、社會因素為受到校外朋友之影響。整理起 來,學生的生活作息與學習興趣是推離孩子離 開學校的因素,父母管教失當以及校外朋友的 影響是將孩子拉進網路世界的力量。 圖 1 網路成癮之中輟生心理模式 研究發現使用網路來建立人際關 係 是 造 網 路 成 癮 的 主 要 因 素 (Li & Chung, 2006)。Hassan 與 Bar-Tam(1987) 以 Erikson 發展八大階段為基礎,分析 了個發展階段的人際關係與需求特性 (如下表 1),可以發現青少年的人際 需求為親近與歸屬感。當網路上的夥 伴能夠提供青少年立即的親近感以及 群體歸屬感時,自然而然網路世界就 是滿足心理需求最重要的世界。 表 1 人際親和需求的發展階段 年齡階段 人際發展階段 人際需求 嬰兒期 依附或退縮 反應 學步期 安全或害怕遺棄 接納 學齡前 (幼稚園) 互動或自我中心 關注 學童 (國小) 社會關係或 自我興趣 讚許 青少年 (國高中) 親近或排除 親近 成年初期 (大學) 歸屬或疏離 歸屬 青年 (成家 立業) 親密 或 孤立 親密 中年 (40-50 歲) 互依或 人際受限 互惠 老年 人際接受或關係 痛苦 陪伴

(2)

可以了解缺乏學業興趣以及生活 作 息 不 正 常 是 將 孩 子 推 離 學 校 的 推 力,而網路上的心理需求滿足則是拉 入網路世界的拉力;當孩子拉入了網 路世界,他的生活作息更加不正常, 又強化了遠離校園的推力,導致中輟 的危機。當中輟產生後,校園生活就 消失在他的生活脈絡中,僅存的網路 世 界 就 是 他 滿 足 心 理 需 求 的 重 要 來 源,因此又更加造就了網路成癮的危 機。因此,輔導方案需要先從心理需 求的滿足下手,先透過輔導關係中的 正向活動滿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然 後進一步調整生活作息和增加學習興 趣,以能夠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來 產生健康的發展。

三、輔導理論基礎:自我決定理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能力(competence)、自主 (autonomy)與關係(relatedness)是 人類三大核心需求,並且在學習經驗 中這三大需求的滿足可以強化個體的 幸福感(well-being);再進一步探討內 在動機產生了核心特質時,發現自主 與能力感是催化內在動機的核心元素

(Ryan & Deci, 2000)。Larson(2000)

分析了青少年的生活經驗中,發現最 能夠激起內在動機的活動是與朋友互 動,反之最不能激發內在動機的活動 是 課 室 活 動 。 回 到 中 學 教 室 的 情 境 中,許多青少年到校上課是因為他的 朋友們都一起去學校,由於同儕互動 是 青 少 年 最 強 的 內 在 動 機 來 源 。 反 觀,課室活動中,許多學習經驗是挫 敗時,青少年的能力感消失,加上課 室中的自主性也消失時,許多課業要 求為外在動機驅動時,對於課業表現 較不佳且同儕在網路世界中的青少年 而言,校園生活的學習缺乏內在動機 且無外在誘因,同時亦產生內在動機 的同儕經驗來自於網路時,一推一拉 的雙重影響,讓青少年更加沉溺網路 世界。因此,如何透過能力、自主與 關係三個心理需求元素,來讓青少年 對於一些正向心理活動產生內在動機 而持續地進行,甚至類化到他的學習 經驗,是輔導工作的主要任務。這次 輔導介入所採用的理論即是自我決定 理論,透過強化能力、自主與關係三 大心理需求來推動個案的學習內在動 機。

四、生態系統觀

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系統 理論告訴我們的是,個體在發展中會 受到他所身處的環境脈絡所影響,換 句話說,一個網路成癮中輟生的成因 是 由 他 的 家 庭 ( 例 如 : 教 養 功 能 不 佳)、學校(例如:適應不良)、居住 社區(例如:偏鄉農村)、鄉鎮文化(例 如:宮廟文化)、網際網路文化與國家 社會政策等系統與因素交織影響下的 結果。過去的個別心理諮商與治療, 主要著重於處理個人的內心議題,而 較不處理其他系統對個案的影響,但 現今的學校輔導工作著重於系統性的 合 作 以 達 到 較 佳 的 輔 導 效 能 ( 王 麗 斐、李旻陽,羅明華,2013)。因此本 次輔導過程中,心理師在多次與學校 的接觸中,也與輔導老師和教師在教 學上與班級經營上可以做到什麼調整 進行討論與嘗試,在家庭中對於親子

(3)

相 處 與 金 錢 管 理 上 也 提 供 建 議 與 諮 詢,而在其他層面上心理師也積極引 入不同的資源,如引入大學生與帶領 個案接觸較佳的醫療資源,以滿足個 案的基本需求。

五、輔導目標與策略

由於生活作息穩定與回歸校園生 活息息相關,因此穩定生活作息是治 療首要目標,當案主生活習慣日趨穩 定時,下個目標就是增加學習興趣,由 於長期中輟造成學業跟不上的問題, 這時需要引入課輔老師的協助,透過 一對一的課輔活動,來協助個案可以 慢慢跟上學業,並且重新提起學習興 趣。 在臨床實務中,Frank(2007)所提 到 的 人 際 與 社 會 規 律 治 療 (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是一套透過改善一個人的生 活作息模式以及增強學習行為的治療 模式,該治療透過設定好飲食、睡眠、 運動、人際互動以及學習的時間點, 來穩定一個人的作息;透過穩定生活 作息來進一步調節內在大腦功能的發 展。本次輔導及採用此模式,循序漸 進地穩定人際互動時間、晚餐時間、 運動時間、起床時間以及學習時間等 五個重要活動時間。搭配自我決定理 論之三大核心心理需求的滿足,期望 這五個重要活動時間點的設定與執行 從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進而可以 順利地回校上課,恢復正常生活。

六、輔導關係建立

從表 1 可以了解青少年階段的人 際需求有兩個成分:親近與歸屬感, 目前流行的行話「8+9=17」這個概念 正好反映著青少年的人際需求,他希 望有義氣(17)的朋友可以陪她一起 (17)做一些有趣的事情。8+9(八家 將 ) 這 個 群 體 正 好 反 映 著 這 樣 的 特 質,在輔導工作中不用陪他加入他的 族群,而是透過一起進行一些健康的 活動,讓他感覺到成熟的義氣,成為 關心他的八家將(8+9)。在輔導中輟 生 時 , 關 係 的 建 立 不 是 在 於 稱 兄 道 弟,而是讓他感受到心理師或輔導老 師對他的真實關心,以及有共同參與 某個活動的歸屬感。

七、實例分析

郭如玉老師(2017)針對帶領網 路成癮中輟生提出:1.重視家庭因素、 2.找到學習興趣、3.長期抗戰、4.服務 中找到價值、5.必要時的強制手段及 6.提早介入等六大方向幫助孩子走出 網路世界。顯現面對網路成癮之中輟 生需要有耐心且持續的多方位輔導, 以下就一個國二網路成癮之中輟生來 做為案例說明: 因為學校課業與人際的種種挫折 與不順,在學校輔導老師的輔導與奶 奶的勸說之下,小藍仍舊選擇待在網 路遊戲的世界,經常在家中上網而不 上學,老師與社工人員進行家訪時, 他 經 常 是 隔 著 在 房 門 與 相 關 人 員 交 談,或是根本忘記有約定時間。這次 的輔導工作邀請心理師來協助家訪的

(4)

工作,透過固定的會談時間,來進行 校外心理輔導服務。心理師根據自我 決定理論透過強化個案的內在心理需 求而產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主要服務 內容如表 2,以下簡述重要事件: 第一次碰面時為晚餐時間,小藍 把自己關在房間內,心理師在門口邀 請小藍一起吃晚餐並請他決定吃飯地 點。在客廳等候了約莫 20 分鐘,小藍 出了房門帶大家去鄰近的火鍋店吃小 火鍋,在其中的過程中,小藍很驕傲 地介紹該社區好吃的火鍋、飲料以及 美食等等。在這次的破冰中,主要讓 小藍的自主性產生(決定吃飯時間與 地點)、能力發揮(分享美食經驗)以 及與心理師有正向的人際關聯性(耐 心等待與關懷)。另外,由於穩定飲食 對於發育以及生活作息的重要性,也 在 這 次 介 入 中 來 穩 定 小 藍 的 晚 餐 時 間。 在過程中,有一個重大的危機事 件,個案小藍在家中受傷開刀,再回 診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小藍對於傷口 照顧上缺乏有效的認知,期待母親定 期帶他去就診。這是一個改善親子關 係的好機會,但也擔心潛在的自我傷 害問題。因此,在傷口嚴重時,還是 鼓勵家人陪同回診,當傷口較為穩定 時,則轉由個案學習自我照顧傷口。 在傷勢穩定後,協助的老師開始 鼓勵小藍外出運動,由協同的心理師 與大學生定時陪同小藍外出打球或散 步等戶外活動的強化。在學科學習上 (將學習引入網路世界),邀請大學生 作為課業輔導老師,透過網路遊戲與 小藍成為戰友,先建立夥伴關係後, 利用時間協助小藍將原來的學業追上 與補強。漸漸地,網路遊戲變成課業 學習後的增強活動。學習活動透過長 期的補強與增強,漸漸產生學習之自 我效能感。經過半年的輔導工作後, 小藍回到國中就學,並且順利進入高 中就讀,朝向他有興趣的餐飲科來學 習。 統整整個治療歷程,可以根據主 題分成四大階段,第一階段的目標穩 定生活已先能按時吃正餐為出發點, 在此時心理師已陪伴為主來啟動案主 的自主性與穩定生活的能力,此時最 需要的就是耐心,陪伴與等待是輔導 人員最大的挑戰。當案主願意出門一 起吃晚餐後,就可以開始協助其穩定 其他生活層面,包含睡眠時間與運動 時間等等。 案 主 受 傷 開 刀 為 治 療 的 第 二 階 段,面對這次的意外事件,心理師扮 演著協助者的腳色,協助案主在醫療 系統中的醫療資源,包含與醫院社工 及醫護人員的合作,透過心理師與醫 療人員的合作,提供案主一個適合他 的外傷照護計畫。此時,案主學習自 我照顧、適時求助以及增加外傷處理 能力。 第 三 階 段 為 強 化 身 體 機 能 的 時 期,在一段時間的外傷養護期間,案 主較少外出活動,大多悶在家中上網 看電視等。所以此階段開始協助案主 外出活動,培養運動習慣。透過心理 師安排的大哥哥們來陪案主一同去打 球,讓案主與大哥哥們產生一個一起

(5)

運動的團隊歸屬感,這是青少年個案 內心最大的心理需求之一。透過定期 打球與聚會,案主與協助的大哥哥們 的關係漸漸穩定。 接下來為第四階段,也是回歸學 校的重要階段,要開始協助案主課業 的複習,讓他能夠追上落後的課業, 以免入學時因為課業跟不上而產生挫 折感,然後又出現了拒學問題。此階 段透過大哥哥們閒暇時,與案主一起 上網玩 lol 時,同時討論一下他當天的 學習狀況與進度,如果有需要教學的 部分,則會約在運動時間來教導他。 透過這四個介入策略,心理師陪伴著 案主從網路世界的人際脈絡進入現實 生活中的人際網絡中,透過關係的經 驗以及人際網絡的重建,案主將更有 信心進入充滿壓力的校園生活。 表 2 主要介入模式 主要 介入 自主 能力 關係 心理 師的 態度 穩定 用餐 決定 出門 決定 美食 陪伴 耐心 等待 處理 傷口 自我 照顧 換藥 策略 正向 協助 專業 協助 外出 運動 決定 運動 展現 優勢 歸屬 感 一起 活動 上網 教學 自主 學習 展現 能力 協助 學習 引入 資源

八、結語

在學校系統中,中輟生的輔導工 作涉及導師、學務處、教育處以及輔 導室等四個單位分掌職責(趙心瑜, 2015),這次的輔導工作為該校輔導室 情 商 校 外 心 理 師 來 進 行 到 宅 輔 導 工 作,透過外部資源的連結,來提供網 路成癮等臨床心理之相關專業服務, 特別採用適合青少年的自我決定理論 以及可以調整生活作息的人際與社會 規律治療治療策略,透過一起活動的 輔 導 關 係 建 立 來 進 行 輔 導 工 作 ( 圖 2)。 系統性的介入為未來學校輔導工 作之趨勢,也較個別處遇更為有效(王 麗斐等,2013)。臨床心理師為輔導室 延攬之外部協助資源,扮演著學生與 學校間的聯繫樞紐,除了處理學生的 心理與行為困擾以外,同時與校方合 作進行資源之連結,讓孩子可以順利 地回歸校園生活。因此,心理師除了 定期的家訪輔導外,還會與校方定期 地開會討論回歸校園之相關方案與措 施。透過心-師-親-生四方的長期之系 統性合作,以達到更加的輔導效能。 圖 2 透過一起(17)活動來強化內在動機

(6)

參考文獻  王麗斐,李旻陽,羅明華(2013)。 WISER 生態系統合作觀的雙師合作 策略,輔導季刊,49(3),2-12。  許舜賢(2015)。青少年中途錯輟 學相關因素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4,161-178。  郭如玉(2017)。處理網路成癮中 輟生之困難與挑戰。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6,195-197。  趙心瑜(2015)。中輟學生的資源 連結與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 81-86。 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Frank, E. (2007).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 a means of improving depression and preventing relapse in bipolar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3(5), 463-473.  Larson, R. W. (2000). Toward a psychology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170-183.

 Li, S. M., & Chung, T. M. (2006). Internet fun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ve behavior.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2(6), 1067-1071.

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楊肅煜 召集人.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