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建構之研究"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校園生物棲地(Biotope)環境指標建

構之研究

指導教授:劉惠元 博士

研 究 生:吳勝斌 撰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七月

(2)

摘要 落實生態保育的最佳途徑是從教育著手,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在自然中學習的戶外教育,校園戶外的自然生態環境可以成為多樣化 的教學資源,學生更可獲得最直接的幫助,從生活的週遭印證所學。 在擁有生物棲地(Biotope)的校園中進行教學,由於生物都是自然存 活於校園之中,學生們自然能在環境中潛移默化,擁有對生物生存的正確 知識。更可讓學生們了解生命平等,獲得生命教育。若能改造校園成為生 物棲地,增進校園內的生物多樣性,則不僅可以提供生態教育所需的教 材,更兼顧了校園綠美化,並將成為永續台灣的基礎。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訪談以及國小現地踏勘,發現符合生物多樣性 及環境教育所需的校園環境應能符合(1)營造多樣化的棲地環境(2)種 植本土多樣性的生物食草與蜜源植物(3)採行低頻度的管理措施(4)推 行環境教育,培養愛護生物、尊重生命的孩子。並邀請十二位專家針對校 園生物棲地(Biotope)之棲地環境指標進行專家德懷術,建構完成的指標 包含永續綠校園政策與實施、荒野觀察區、草地、花圃、喬灌木樹叢、水 域(包含水池與溪流)等六面向共計 60 個指標。整體而言,本指標希望 學校能在校園中以適當比例面積規劃各類棲地,並能種植多樣化的生物食 草,以及種植本土多樣化的誘鳥、誘蝶植物,校園更應進行低頻度的管理 措施(減少除草次數、落葉適度清掃、盡量不使用農藥),將校園的環境 營造好了,把校園圍牆改造為低矮的多孔隙綠籬圍牆,自然能夠吸引生物 前來。校園內的水域環境,應注意水的循環,種植多樣化適量的沈水、浮 葉與挺水植物,並擺設成多孔隙的環境,以利水生生物生存。且學校應指 派專人紀錄與維護校園內的生物資源,教師們並能利用校園內的生物資源 進行環境教育,教導孩子愛護各種生物,共同維護校園環境,避免給校園 內的生物過多的騷擾,依循上述作法,相信必能將校園經營成為進行環境 教育的最佳園地,也就是優良的生物棲地。 關鍵字:生物多樣性、生物棲地、指標、環境教育

(3)

Abstract

The best way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s education; and the best method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the outdoor education that learns from natur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could be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tudents could get the most direct assistance to verif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in the campus with biotope, students could be changed and influenced unobtrusively and imperceptibly in the environment naturally because creatures are existed in campus naturally, and they could have correct knowledge on them. Furthermore, they could understand the equality of life and learn life education. If the campus could be rebuilt as biotope and increased biodiversity,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teaching material required by ecological education, but also greens and beautifies the campus, and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sustainable Taiwan.

Through literature discussion,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conforming to bio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comply with (1) Creating diversified biotope environment (2) Rooting diversified local plants as host plants for creatures and plants of nectar source (3) Adopting low frequent management measure (4)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children that love creatures and respect life. Furthermore, 12 experts were invited to carry out Delphi technique on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n the campus with biotope. The established indicators include six aspects with total 60 indicators, namely, policy of

(4)

sustainable green campus and execution, wild observation area, grasslands, flower bed, arbor bushes, and water area (including pool and stream). As a whole, this index expects school to plan various biotopes with appropriate area proportion in campus, and root various host plants for creatures, and root diversified local plants to attract birds and butterflies; moreover, the campus shall carry out low frequent management measure (reduce weeding frequency, clean fallen leaves appropriately, and try not to use pesticides). After the environment in the campus is created, and the wall of the campus is rebuilt as the green fence with multiple holes, it will certainly attract creatures to it. The water area in the campus shall have good water circulation, diversified submersed、floating-leaved and emergent benthophytes , and positioned as an environment with multiple holes to facilitate the existence of hydrobiology. Furthermore, the school should assigned staff to record and maintain the bio-resources in the campus. Teachers could use them to carry ou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 students to love and protect all creatures, and maintain campus environment jointly to prevent from over disturbance on the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ampus could be operated as the best plac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ich is the best biotop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s described above.

Keywords: biodiversity, biotope , indicator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
(6)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V 圖目錄---VII 表目錄---VII 附件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與戶外環境教育---7 第二節 營造校園生物棲地的效益---12 第三節 營造校園生物棲地的方法探討---18 第四節 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30 第五節 研究方法之探討---36

(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校園現地踏勘---43 第三節 訪談調查法---44 第四節 專家德懷術---46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生物棲地營造實務工作者訪談結果分析---49 第二節 中部地區國小現地踏勘結果分析---57 第三節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建構過程及結果分析---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6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03 二、英文部分---107

(8)

圖目錄

圖 2-1 以學校為城鄉發展與社區營造中心概念圖---17 圖 3-1 研究架構圖---42 圖 3-2 研究流程---48

表目錄

表 2-1 賞鳥區設計原則---25 表 2-2 國內從事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及方法---30 表 2-3 國內指標建構相關研究所使用之方法統計表---34 表 4-1 專家德懷術建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過程摘要---62 表 4-2 德懷術問卷指標重要性比較表---65 表 4-3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各面向權重統計表---70 表 4-4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各面向權重之 Kendall’s W 檢定統計量--70 表 4-5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各指標重要性統計表---71 表 4-6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各面向權重統計表---77 表 4-7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各面向權重之 Kendall’s W 檢定統計量--77 表 4-8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各指標重要性統計表---78 表 4-9 第三次德懷術問卷各面向權重之統計數據---86 表 4-10 第三次德懷術問卷各面向權重之 Kendall’s W 檢定統計量-86 表 4-11 第三次德懷術問卷各指標重要性及可執行性統計表---87 表 4-12 各面向權重比較表---95

(9)

附件目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專家效度---附件 1 附錄二 訪談大綱---附件 1 附錄三 訪談對象一覽表---附件 2 附錄四 訪談余 長逐字稿---附件 3 附錄五 訪談何校長逐字稿---附件 4 附錄六 訪談李老師逐字稿---附件 10 附錄七 訪談施老師逐字稿---附件 16 附錄八 訪談傅老師逐字稿---附件 18 附錄九 訪談曾老師逐字稿---附件 22 附錄十 訪談葉老師逐字稿---附件 25 附錄十一 訪談劉老師逐字稿---附件 26 附錄十二 訪談劉老師逐字稿---附件 28 附錄十三 訪談鄭老師逐字稿---附件 31 附錄十四 訪談賴校長逐字稿---附件 33 附錄十五 現勘學校一覽表---附件 38 附錄十六 校園陸域生物棲地調查表(以光隆國小為例)---附件 39 附錄十七 校園水域生物棲地調查表(以車埕國小為例)---附件 41 附錄十八 現地踏勘照片舉隅---附件 42 附錄十九 進行德懷術問卷之專家名單---附件 44 附錄二十 專家德懷術第一次問卷---附件 45 附錄二十一 專家德懷術第二次問卷---附件 56 附錄二十二 專家德懷術第三次問卷---附件 71

(10)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工業生產突飛猛進,由於工業化而產生許多環 境問題,使世人深感環境危機日益嚴重。1962年卡森女士的「寂靜的春天」 一書,提醒了世人關懷週遭環境資源與生命(楊冠政,1997),全球環境 保護的研究與行動因此陸續展開。 然而,保護環境卻不能僅僅靠立法,正本清源之道,在改變人心,使 人能尊重環境,愛護環境,透過對環境困境的了解,進而產生積極的行動 力來保護環境,如此環境的問題才能有一個根本的解決,而要達成如此的 功效,便非得靠教育不可。因此聯合國於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召開「人類環境會議」(Hum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 期望藉由相關公約之規範來改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會中代表並認為解決 世界環境危機的最好方法便是發展環境教育(楊冠政,1998)。也因此, 環境教育的推動成為各國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落實環境教育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學校環境教育開始推廣。學校是除 了家庭之外,人類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生活與學習場所,這裡是人類待的 時間次長,也是最能安全接觸、探索自然環境的地方。英國早於1986年就 開始推動「從地景中學習」(Learning through Landscape)計畫,也就 是將學校看成是一個大教室來規畫學習場地,各種不同的科目採用戶外教 學方式來進行。他們結合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學校校長和政府官員共同 的力量,共同建立環境營造和學習組織(方偉達,1998)。由此,衍生出 一個新的觀念--「永續生態校園」。從此,自然環境運動者開始關切如何 將既有的校園改造成具有永續性、前瞻性以及環保性的未來校園。歐陽嶠 暉(1999)指出,永續生態校園為擁有健康生態的校園,是與自然和平共

(11)

存、減少能源及資源的消耗、減少廢棄物的產量、並擁有與自然親近的學 校環境。這樣的校園,才能真正符合環境教育與永續台灣所需。 二、研究動機 目前所知,我們的地球是這個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在我們的 星球上,包括了小自病毒、細菌,大至人類等各式各樣的生物,也包含了 各種非生物的自然環境,彼此互相影響,互依互存,我們稱這種構造叫做 「生態系」。像這樣的生態系,在地球上有許許多多個,這些多采多姿的 生物與生態系的出現,是地球上生命欣欣向榮的關鍵因素。 然而當人類發展工業文明之後,由於不均的城鄉發展造成了土地使用 強度不均,再加上不當的開發、建設方式,使得環境負荷超過自然生態循 環,進而造成永續發展的危機。台灣地區地狹人稠,且在過度經濟開發的 情勢下,造成環境生態之不平衡(江哲銘,200l),導致生態環境遭受嚴重 破壞,不僅有水質、空氣、土壤、噪音及廢棄物等污染問題,海岸、河口 河川地以及山坡地亦遭大量開闢使用,使水土流失、野生動植物被濫捕與 毒殺、原生珍稀動植物瀕臨絕種及其棲地遭受破壞等問題日趨嚴重。為 此,健全自然資源之保育與經營管理、維護生態系之穩定,以提昇全體國 民生活環境品質,實為謀求永續發展所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張俊彥, 2000)。這些因為過度開發所導致的環境問題,皆是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的 隱憂。而解決上述困境的方法,正如 1972 年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所達成的共識所言,解決世界環境危機的最 好方法便是發展環境教育(楊冠政,l997)。要解決這些問題,正本清源之 道仍是發展環境教育,尤其需加強民眾在生態方面的了解。

學校是實施生態教育的好場所,校園不只是供給師生的需求,更要提 供學習的機會,是實踐教學內容的場所(方智芳,2001)。而落實生態保 育的最佳途徑是從教育著手(王佩蓮,2000),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方法

(12)

就是在自然中學習的戶外教育,戶外的自然生態環境可以成為多樣化的教 學資源,學生更可獲得最直接的幫助,從生活的週遭印證所學。 Sebba (1986)曾言:教育歷程不會發生於真空中,學校環境含有教育 歷程,可限制或促進其發展,Ainley(1985)也曾在環境影響教學的研究 中指出良好的設施與器材能提升教學品質,校園是教育設施的一部份,需 發揮其功能,以達成教育目標。也就是說,學校的設施與環境攸關教學的 品質(邱小芬,2002)。由上可知,因為校園品質之好壞,直接影響學生 之身心健康,間接影響教學之效果,因此校園之設計應與一般造園之設計 觀點不同(連瑞金,1976)。 近年來,由於人為環境的改變,使得原本以前可以在野外常見的生 物,因為土地的大量開發,而銷聲匿跡,原先學生可以從生活中獲取的相 關經驗,也因此而減少,只能借助照片及影片的方法來學習。然而若學生 無法從生活中體會自然,又如何能關愛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生態。在擁有 生物棲地(Biotope)的校園中,由於生物都是自然存活於校園之中,學生 們與生物朝夕相處,自然能在環境中潛移默化,擁有對生物生存的正確知 識,因而這樣的校園可說是「境教」的最佳典範。在校園中,這些可當作 生態教材的生物並不是關在籠中或是標本,因而在教學的同時,更可讓學 生們了解眾生平等的真義,體會真正的生命教育。這些原本在書上的刻板 知識,透過讓學生們在生物棲地校園中生活、學習,而能讓學生自然體會, 融入生活之中,更能讓學生們了解到人類與其他生物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透過對學校生態環境的塑造與觀察,讓學生具有環保的觀念與態度,才能 進而對環境的保護採取行動。 雖然我們知道校園生物棲地的學校環境相當適合用來進行環境教育 與生態保育教學,但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學校是否符合生物棲地環境的要求 呢?如果有心想要營造校園成為生物棲地,又有哪些方向與做法可供參

(13)

考?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則發展一套用以檢核校園是否合於生物多樣性之 棲地環境指標實為當務之急,此乃促成本研究之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以作為規劃及配 合學校環境教育教學之參考,簡要條列研究目的如後: 一、了解符合生物多樣性及環境教育所需要的校園環境有哪些要件。 二、建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系統及其內涵。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將本研究中重要的名詞界定如 下: 一、生物棲地(Biotope) 具備某種特定環境條件,可讓某些生物群集賴以生存的區域。即一種 特定形式的地區或生境,被其棲居的生物體(植物、動物、微生物)所建 成並反應其特性,或為規模尺度較小的一個小生境(Microhabitat)。所 謂的 Biotope 是由表示「生命」的「Bio」和希臘語中表示「場所」之意 的組合而成的合成語(賴明洲,2003)。

(14)

二、校園生物棲地(Biotope)環境 校園內的設施有其教育意涵,除了校園內可用於環境教學之人為設施 及環境資源外,為求校園的生物棲地能夠更加具有生物多樣性,因此在校 園中創設便於不同生物棲息之不同高度的樹叢、花叢、草叢,便於生物進 出之透空樹籬,便於穴居生物生存的透水草皮及土壤,未使用農藥便於螢 火蟲生長之水陸環境、誘蝶、誘蜂、誘鳥等環境,均為校園生物棲地環境。 三、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 校園內的生物棲地指標可分為兩部分來談,即物種多樣性與棲地多樣 性,物種多樣性指標,除了校園內美化綠化的植栽及生物教材園已有的生 物外,主要指在自然校園環境下,可以有的物種,包括:昆蟲、小鳥、節 肢動物、魚、螢火蟲,及引來這些生物的植栽、花草…等;本研究所談的 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就是指校園中生物棲地的棲地多樣性部分,也就是 透過文獻分析、訪談、現地踏勘、德懷術等方式,以了解校園生物棲地環 境的內涵,並訂定一套標準來評量校園內的生物棲地環境與指引營造生物 棲地環境的方向。 四、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 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是指學校校園內教室以外,經人工規劃設計或保 留自然風貌的景觀設施,可以作為戶外環境教育教學用途者(余宗翰, 1999),由於本研究在探討生物棲地環境指標,故在本研究中所稱之「校 園內戶外教育資源」專指在學校內,模仿自然的棲地,營造適合本土動植 物生長棲息及生活的空間,以提供全校師生或民眾觀察自然、欣賞自然、 體驗自然及從事自然或生態教育的場所(楊平世、李蕙宇,1999)。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訪談調查、校園現地踏勘及德懷術為主要研究 方法。希望能透過一些棲地環境指標之建立,來建構出校園中生物及其棲 地應有的環境,並希望這些指標及環境可運用於或配合學校之環境教育。 然永續校園可稱為全方位的環保工作,本研究僅就校園的生態環境進行研 究,針對校園中與環境教育教學相關之生物棲地規劃建構提出評鑑指標。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之目的在建構符合環境教育需求的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 因此本指標系統僅適用於校園之中,無法廣泛推論到其他環境。 (二)限於時間與人力因素,本研究之目的僅為建構校園中一般性的生物 棲地環境指標,本研究之結果無法推廣於特殊地理條件(如高山、 海濱)之校園。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與戶外環境教育

一、環境問題與環境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工業化帶動了生產的突飛猛進,卻也因此產 生了許多環境問題。由於Carson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描述的環境問 題引起了相當多的回響,也因而引起美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積極促 成許多資源保育方案的通過(楊冠政,1998),然而若單純僅以資源保育 的法案來進行環境保護,由於無法讓人自發性的去進行減少污染,因此無 法從源頭根治,也因而成效不彰,環境問題的產生雖然數量減少,但環境 問題的嚴重性卻未消減。因此,正本清源之道,在改變人心,使人能尊重 環境,愛護環境,透過對環境困境的了解,進而產生積極的行動力來保護 環境,如此環境的問題才能有一個根本的解決,而要達成如此的功效,便 非得靠教育不可。因此聯合國於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召開「人類環境會議」(Hum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 期望藉由相關公約之規範來改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會中代表並認為解決 世界環境危機的最好方法便是發展環境教育(楊冠政,1998)。也因此, 環境教育的推動成為各國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二、環境教育的定義和目標 (一)環境教育的定義與內涵 環境教育的定義因各人之觀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其中最廣為人 知的定義是 1977 年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蘇俄伯利西所召 開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所下的定義:

(17)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 境,以及組織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 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和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 題。 」(楊冠政,1997) 由此定義可知環境教育是人類為了解決目前的環境問題並預防未來 的環境問題產生所進行的一種教育過程,其基本的理念是為了人類能長久 在安全穩定的地球環境中永續發展(楊冠政,1997)。 (二)環境教育的目標 1975 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舉辦的貝爾格勒會議獲致關於環境 教育目的的結論如下:「環境教育的目的,在培養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注 意到環境及有關環境的問題,能夠關心環境,具有面對環境問題的解決能 力,並能未雨綢繆,及早防範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因此對世界每一個 人和團體,都需要給予必要的環境教育知識、技能、態度、意願含實踐能 力,以期待對環境問題的處理和防範,能獲得適當的解決策略(教育部, 1994)。 而在1977年伯利西政府間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根據以上環境教育的 目的,明白制定出環境教育的目標與類別如下(UNESCO,1980;引自楊冠 政,1997): 1.環境教育目標 (1)培養意識及關切在都市和鄉間有關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與生態 的相互關係。 (2)為每個人提供機會去獲得保護環境及改進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 觀、態度、承諾和技能。

(18)

(3)為個人、群體和社會整體創造出對環境的新行為。 2. 環境教育的目標類別 (1)覺知(Awareness):幫助社會團體及個人,針對整體環境及其相關問 題,獲致覺知和敏感度(Sensibility)。 (2)知識(Knowledge):幫助社會團體及個人對於環境及其伴隨的問題獲 致不同經驗和基本了解。 (3)態度(Attitudes):幫助社會團體及個人,獲致一套對環境的價值觀 和關切感(Feeling of Concern),以及主動參與改進和保護環境的 動機。 (4)技能(Skills):幫助社會團體及個人,獲得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 能。 (5)參與(Participation):提供社會團體和個人能夠主動涉入(Involved) 於所有運作解決環境問題層級的機會。 三、環境教育與戶外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依其實施的管道與對象,可分為「正規的環境教育」與「非 正規的環境教育」,所謂「正規的環境教育」是指透過正規教育的管道, 實施環境教育,例如:小學、中學、大學等學校的課程或活動、來進行環 境教育,其對象是學生、老師等。而「非正規的環境教育」是指透過非正 規教育的管道來施行環境教育,例如:國家公園、自然中心、大眾媒體、 社會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學校以外的管道所實施的環境教育,其對象係 指一般的社會大眾。 環境教育的實施,可以經由學校及社會(含家庭)兩大體系而推行。

(19)

從推行管道而言,環境教育可區分為學校環境教育及社會環境教育兩大領 域(楊冠政,1988)。 由此,可以發現學校環境教育是屬於「正規的環境教育」,而社會環 境教育是屬於「非正規的環境教育」。 解決環境問題的良方就是推動環境教育(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 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環境價值觀,進而採取行動參與解決環境問題, 對環境的覺知、讚賞和瞭解是邁向環境教育目標的第一步,其最有效最好 的方法便是戶外教學(楊冠政,1997),而 Mocker and Spean 兩位學者於 1982 年提出環境教育教學活動之設計除了可利用正規教育 (Formal education) 方式進行之外,亦可利用非正規教育 (Nonformal education) 方式來進行。依據此二位學者的看法,「正規教育」即是從組織或教育者 觀點思考學習者的需求,提供教育者認為需要的知識;而「非正規教育」 的特色卻是在教育者設計教學活動時,完全考慮學習者的需求與意願,並 將學習者先前經驗、態度與信念納入考慮,以激發學習者潛能,培養學習 者產生自發的意願與正向的態度。由此可知,小學的環境教育其實是非常 適合採用「非正規教育」的方式,利用課堂外的時機施教,一方面可以不 增加教師在課堂上之負擔,另一方面亦可以輕鬆的方式,設計活潑的活動 方式,使學童產生自願性親近環境的信念與愛護環境的行動。而這種以「學 生為中心」的教育活動設計,正可以促成階段性環境教育目標的達成 (劉 潔心 ,1998) 。 由於校外戶外教學有安全、經費、方便性等顧慮,加上為推廣環境教 育,有不少學校已在校園內發展「校園環境步道」,例如台北市碧湖國小、 台北縣實踐國小、台中縣大明國小。這是一種將校園資源結合教學活動的 作法。如此一來,使得校園成為受關注的戶外教學場地。雖然,校園內的 戶外教學大多以「步道」的方式來設計,但設計的內容已不限於環境教育 方面的了,有的學校發展出可以配合「國語」、「自然」、「數學」、「鄉

(20)

土教育」‥.等各科的「戶外教學步道」,或是將校園的範圍延伸到附近 的社區。當然,這並不表示校園的戶外教學必須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才可 以,但卻說明了校園具有戶外教學的功能;現有學科的教學可以戶外教學 的形式進行;校園內的戶外教學功能受到重視;學校行政或老師開始重視 各學科教學可以戶外教學的方式進行。 雖然國內戶外教育的發展較晚,但是其所欲達到的理想目標與國外實 施多年的戶外教育,並無二致。它除了有助於國內自然科學教育的推廣, 對於彌補傳統教育過於偏重靜態講授、教科書與教室外世界脫離等學習上 的缺失,也有很大的意義,戶外教學不僅提供學生多樣的學習經驗,也讓 老師在教學方式上有不一樣的選擇。 四、總結 由上所述可以了解,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即在培養具有環境覺知,能 夠解決環境問題的人,在中小學階段進行環境教育,相當適合採用在校園 內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方式,如此不但能讓學生透過多樣的學習經驗而能 印象深刻,老師們在教學上也能更有彈性,為了解決目前環境問題與生態 危機,唯有教育社會大眾成為能察覺環境問題並且勇於提出解決的方法與 行動的人,人類才可能邁向真正的永續生存與發展。

(21)

第二節 營造校園生物棲地(Biotope)的效益

一旦將校園營造成為生物棲地,將成為實施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更 將成為永續台灣的生態基石。透過文獻探討,可以發現營造校園成為生物 棲地有以下幾點效益: 一、良好的校園規劃有助於實施戶外環境教育 學校是學生青少年階段主要的學習場所,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每天待 在學校的時間相當長,因之學校的教育、生活空間與師生人際的互動都將 對學生有不小的影響(歐陽嶠暉,1999)。而環境教育是一個價值教育, 生活教育,環境行動力的教育(王順美,2002)。而「環境」是「教」與 「學」互動的媒介,這「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為環境,以及教育者與 學習者營造的學習氣氛(Heimlick, 1998)。唯有透過校園生態環境改造 所造成的優美的學校環境,再配合適當的課程規劃,才能讓學生的學習達 到這些目標。理由如下: (一)校園內有豐富的生態現象可供觀察 雖然在國民中小學的課程中並沒有生態學的科目,在各科中也很少看 到「生態」一詞,但在課程標準中,可以發現自然科學三大領域之一的「生 命現象」中介紹「生物及其生活環境的相互影響」。其他如:國語、社會、 自然與生活科技..等科目中,都或多或少的會強調一些有關生態理念的問 題。 但坊間出版有關自然生態的書籍,所介紹的內容大多為高山、溪谷 、 河口、海濱等,常因路途遙遠,令大多數的人不便去親近及應用。經營棲 地有成的校園,由於生態自然豐富,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自然而然上演著一 齣齣的生態大戲,值得學生與教師共同觀察學習,並配合教學需要,如此,

(22)

則校園內自然處處是生態教室(張清鴻,2004)。在觀察生態現象的同時, 也就完成了在環境中教育與為環境而教育等環境教育的目標,所以說生物 棲地的校園就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 (二)戶外教學的最佳場所就是校園 校園環境處處充滿了變化與生機,本身就是一座學習的寶庫,它不但 提供了野生物的棲息地,更成為環境教育的最好場所,透過在校園棲地所 進行的體驗式戶外教育,能提供學生更多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校園學習 棲地中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建構新的知識和技能,拓展更大的視野(吳文 德,2001)。 環境教育不是僅要認識植物、認識生物、認識鳥類的教育,像那種僅 注重一種東西或個體的教育,彼此之間便缺乏物物相關的感覺(吳文德, 2001)。利用校園進行戶外環境教學,師生可從戶外教學中直接與自然生 態環境接觸,從覺知環境的過程中去關懷環境、認識環境及保護環境,瞭 解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以及人、生物及環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 係。 由於解決環境問題的良方就是推動環境教育(楊冠政,1997),環境 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環境價值觀,進而採取行動參與解決環境問 題,對環境的覺知、讚賞和瞭解是邁向環境教育目標的第一步,其最有效 最好的方法便是戶外教育(楊冠政,1997),而一個生態良好的校園內由 於充滿各種適合當作生態教育教材的動植物與生命現象,又具有方便性, 因此成為推動戶外教育最好的場所。因此,如何規劃一個富有教育意涵的 校園環境便相當重要。因應生態教育的需要,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校園 才能符合環境教育的需求,然而要如何檢視校園是否符合生物多樣性呢? 這便需要透過生物棲地指標加以檢視,生物棲地指標可分為物種多樣性與 棲地多樣性兩個層面來談,而要求校園能達到物種多樣性,則必先營造一

(23)

個適合物種棲息的環境才行,否則強行引入物種,沒有整體的環境作配 合,則該物種多樣性也僅是曇花一現而已,並沒有生態上的意義,而如何 將校園經營成為適合物種棲息的環境,正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因為校園內有如此多的生態現象,所以校園是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理想 的場所,因為沒有距離遠近的問題,方便也容易掌握教學流程。運用校園 內戶外教學資源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的優點如下(丁冰如,1998;范明鐸, 1998;蘇盛雄,1993): 1.活動的範圍、時間容易掌握,也易於彈性利用:由於是在學校校園內進 行,所以不必限定一次必須上完一個單元活動,而可以分次進行。此外 也可以因應天氣的因素,在課程上作彈性的調整。 2.無交通問題及交通安全之顧慮:在校園內教學,不會浪費等車和行車的 時間,也不用擔心行車或者徒步途中突發的狀況。學生安全沒有顧慮 時,教師更能安心的教學。 3.活動的範圍及教學資源皆熟悉且易於掌握,活動時的安全性高:由於活 動是在平常就很熟悉的校園內進行,而且校園內教學資源的使用和維護 的情況較容易掌控,故進行教學活動的安全性也提昇。 4.增加學生認識校園的機會,進而更愛護校園:藉由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 教學活動的進行,提供機會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校園環境,對學校的認 同感以及校園環境的維護有很大的助益。 5.容易得到圖書、器材、人力資源等各項支援:校園是開放給師生使用的, 並不需要刻意調課與申請,而在教學上圖書和器材都容易取得,還可以 獲得其他專業教師的協助。 6.增加學生學習的動機,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真實的教材,可以 吸引學生對它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興趣。此外由於校園教學資源容易 親近,可以提供學生作長期的記錄活動,因而引發學生主動觀察以及深 入的探討。

(24)

7.可以作為社區及遠距離戶外環境教學的準備:學生在校內所學習到的觀 察、實驗或探究等的技巧,是進行校外教學活動的基礎,而且教師與學 生在校園內的室外活動,可以提昇教師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學技巧, 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自律性。 (三)生物棲地的校園可進行多樣化的統整教學 1.是生命教育的最佳場所 在生物棲地的校園中進行教學,更能讓學童們體會生命的價值,因為 在校園中的生物都是自由且活生生存在的,比起一般關在籠中供人觀察的 生物,多了一份生命的尊嚴,也由於這樣尊重生命的態度,學童們在學習 的過程中自然了解了尊重宇宙萬物的生命,並且也導正了不正確的生態觀 念。 2.是生態教育的最佳環境 在生物棲地的校園中進行戶外的生態教學,其效果遠勝於單純欣賞照 片的教學,因為所見與所觀察的都是自然、隨機發生的生態現象,觀察這 些非刻意安排的生態現象,更能了解生物並非獨立生存於這個世界,生物 與生物間有著許多連結,只是我們有沒有用心去觀察罷了,環境問題也是 如此環環相扣,生生不息。因此在生物棲地校園中所進行的生態教學給學 生的必定是完整的生態觀。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可以發現只要能將校園建構成為一個生物棲地, 則校園內豐富的生物資源不但能夠提供源源不絕的教材,成為學校師生教 學及學習成長的場域,而這些生物資源也由於其存在的特性,將更能成為 統整教學的最佳題材。學生們在求學的過程中和生物自然的接觸,所見所 聞都是未經扭曲、親眼所見的生態,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就是「境教」 的最佳範本,因此,生物棲地的校園實在是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最佳的場 所,值得我們努力追求。

(25)

二、營造校園成為生物棲地的其他效益 除了教育上的功效外,李蕙宇(2001)曾指出棲地復育與營造還有其 他方面的效益,條列如下: (一)在個人層面,它提供一般大眾接觸自然與野生物的機會, (二)生態學家用以串連碎裂的棲地,並使生存於孤立區塊的生物種類可散 布至其他地區。 (三)時間的尺度較長,並使用有彈性的方法,讓自然自我設計,因此減少 維護管理的麻煩與經費。 而且,營造校園成為生物棲地還有更進一步的內涵,亦即在營造校園 成為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之後,其自然就成為景觀生態學概念中的嵌塊 體,透過生物通道的設計與規劃,在全國無數的校園將發揮在生態上極大 的生態效益,為台灣殘破的生態保留一線生機。甚至以永續經營之理念建 構的綠色生態校園,能夠成為與社區共存的校園,從校園出發,以校園為 社區資源能源中心、生態環境中心、資訊網絡中心、休閒文化中心、教育 及產業升級中心,借用其環境與教育的象徵意義,提供附近社區永續發展 的示範例子(如圖2-2)。並藉由綠色生態校園的陸續誕生,當319個鄉鎮 裏每一個生態校園社區網絡成形時,能連帶促進整個台灣每個社區的產業 與基礎設施全面的復甦,打造一個低污染的生活環境,邁向永續發展的台 灣(江哲銘,2002)。

(26)

圖 2-1 以學校為城鄉發展與社區營造中心概念圖(江哲銘,2002) 三、總結 根據本小節的回顧,我們可以了解到經營學校成為一個生物棲地除了 可以將校園經營成為生態教育進行的最佳場所之外,更可以提供生物喘息 的空間,若經營得當,則校園將成為綠網的嵌塊體,能大大提升台灣的生 物多樣性,提升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的生活品質,正由於校園的生物棲地 有多方面的作用,若能經營得當校園生物棲地將能成為永續台灣的根基, 因而我們實在應該在這方面多所努力。

(27)

第三節 營造校園生物棲地(Biotope)的方法探討

棲地是指一個讓動植物生存、生長的地方,而校園棲地不但可以成為 動植物生存生長的地方,並且可以提供學校師生教學及學習成長的場域, 成為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吳文德、周儒,2001)。 為了使校園能夠成為生物棲地,以提供學生最佳學習機會與成效,便 須透過生物棲地指標加以檢視校園是否合乎生物多樣性,是否適合成為進 行環境教育的場域,生物棲地指標可概分為物種多樣性指標與棲地多樣性 指標,物種多樣性指標,除了校園內美化綠化的植栽及生物教材園已有的 生物外,主要指在自然校園環境下,可以有的物種,包括:昆蟲、小鳥、 節肢動物、魚、螢火蟲,及引來這些生物的植栽、花草…等;棲地環境多 樣性指標,除了校園內可用於環境教學之人為設施及環境資源外,便於不 同生物棲息之不同高度的樹叢、花叢、草叢,便於生物進出之透空樹籬, 便於穴居生物生存的透水草皮及土壤,未使用農藥便於螢火蟲生長之水陸 環境、誘蝶、誘蜂、誘鳥的環境…等。 由於本研究所探討的是棲地多樣性指標,也就是探討如何在校園中透 過適當的規劃與管理,以及適當的種植植物,以吸引動物進入校園中,提 高校園內的生物多樣性。因此本節根據國內外進行棲地營造與復育之相關 文獻,分析其營造棲地的類型與其中物種的生存要件,以作為本論文指標 之參考。 一、棲地營造的原則 (一)棲地設計的共同原則 1.充足多樣的覓食環境:「民以食為天」,動物當然也是如此,因此設計生 物棲地的棲地環境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能提供多樣化生物充足的覓食環 境,以維持生物的種類及數量。所謂良好的覓食環境除了食物鏈之間的

(28)

相生相剋之外,也應該有多樣化的植物食物源來引誘更多樣的生物棲息 (林憲德,1999)。 2.複雜多樣的空間環境:而為了達到生物多樣化的程度,棲地設計時,應 該依據生態設計的原則,盡可能製造複雜多樣的環境,包括多種不同特 性空間的塑造、地形地貌的起伏變化、水文環境的溼度、深淺、池岸坡 度和流速的變化、植栽配置時不同植物群落的組合、土壤鬆實與質地的 改變以及生物微棲息地的創造(吳宗憲,2002)。 3.利用原生植物綠化:原生植物綠化,是執行綠地生態計畫上必須盡量遵 守的原則。當然現在也有許多良好的外來歸化植物(稱為鄉土植物),也 可視同原生種而採用。從生態的觀點來看,原生植物是非常珍貴的,因 為它擁有最珍貴的基因寶庫。原生植物跟著土地一起演化,不僅是最適 合當地自然條件的種類,而且在演化的過程中,亦與當地各種生物形成 生物鏈中繁複的關係。台灣原生植物豐富,最常見的原生喬木如欒樹、 樟樹、刺桐、鳥榕、茄苳、芙蓉菊、欖仁、無患子、櫸木、構樹、苦楝、 烏心石、豬腳楠、楊梅、毛柿、火筒樹等;原生灌木有長穗木、春不老、 月桃、狀元紅、七里香、文殊蘭、山枇杷等(林憲德,1999)。 4.物種多樣性綠化:為了促進植物族群的穩定性,綠化一定要力求「物種 多樣性綠化」,也就是要求植栽的高岐異度(High Diversity)才行。 更清楚的說,「物種多樣性綠化」不單指品種的多樣性而已,也包括樹 齡的多樣性。一個健康的綠化政策應有老年、中年、幼年的植物組成, 以便持續的提供穩定化管理與維護的效益(林憲德,1999)。 5.多層次綠化:「多層次雜生混種」是仿自最生態的天然林。最生態的天 然林通常是多層次、多樣的構成,常綠林中混有落葉林,落葉林中混有 常綠林。由高喬木、亞喬木、灌木、草叢、落葉層等組合構成的多層次、 多樣環境,才是適於多樣性生物棲息的林相。有些鳥類生活於樹冠層, 有些則喜歡築巢於枝幹部,有些則游走於灌木間。對生物而言,面狀的

(29)

樹林區與林緣部的林相都是重要的,林緣部的樹林提供鳥類、昆蟲多樣 的花蜜、果實,因而容易聚集大量樹林性的鳥類與蝶類(林憲德,1999)。 (二)自然公園「生態綠化」在規劃上必須注意下列事項(林憲德,1999): 1.應設立混合密林區 在生態公園規劃中,一定要有幾處少受人為干擾的混合密林區,以提供 鳥類及動物築巢、睡眠、繁殖的隱蔽屏障。密林區的地形通常整形為多 變化的小丘地,並混種荊棘植物於密林區之四周,讓人類少接近而避免 干擾,同時任由落葉樹枝飄落滿地,進而腐化為沃土。混合密林區非常 適合作為公園外圍綠帶的設計,既可作為自然圍籬,也可保護區內之安 靜。 2.應設置適當的生態水池 除了要有豐富而多樣化的綠地之外,還必須有豐富的水岸環境,因為有 了水岸環境才能引來豐富的生物。生態水池一定要盡量作成多樣化的水 岸環境,也要有豐富的水岸植物。生態水池之一部分可作成水深 20-30 公分淺而大面的濕性草地,其他部份可作成較大的開放水面,水深由 40-80 公分不等,池中混種浮葉水生植物及挺水植物。池邊主要種植落 葉喬木,部分配常綠喬木。部份水岸最好以漸變的緩坡作成,池底應作 成深度變化不一的型態,水池中最好留設植生豐富的小島,以保護鳥類 生物不受干擾,池底再以RC壓護層及防水層打底,其上鋪以黏土 20-30 公分。 3.應創造濃縮自然 生物多樣化的世界必須要具備多樣化的地形、地質環境,尤其要有小生 物可以藏身、覓食、築巢的多孔隙、多洞穴、多角隅、多溫溼氣候變化 的環境,才能滋養細菌、微生物,分解生物的屍體、排泄物,進一步才 能供養昆蟲、鳥類乃至於人類的高層次消費生物。

(30)

從實質環境的角度而言,生物多樣化的基礎莫過於「多孔隙」環境(林 憲德,1999)。當然,若能在規劃校園時就保持原始生態,即使校園不起 眼的草澤、溼地都不應該隨意的被鏟除,一味的將原本自然的景觀改造成 水泥、柏油、金屬等設施,將造成校園棲地之消失。營造校園絕不是大規 模改變原有棲地環境,而是透過師生營造與學習的過程,發展出最適合學 校發展的棲地型態,同時提供學生學習、教師成長與野生物生存的空間。 完善的校園營造就是在創造「開放式、無障礙」的學習環境(方偉達,1998)。 在有限綠地之中建立濃縮式自然生態環境,是當代保育生物資源最有 效、可行的方法。(杉山惠一,1987;引自李蕙宇,2001) 為了創造濃縮自然,營造小生物棲息的空間,並為台灣保留一線生 機,劉炯錫(2004)在東師校園自然化的歷程中,提出校園自然化之指導 原則如下: 1.適合生物生存的土面或底質比水泥、柏油路面等底質為自然。 2.有生物生活的地方比裸露地等缺乏生命跡象的地方為自然。 3.當地原生的種類比外來種為自然。 4.自然來的生物比被栽植或引進者為自然。 5.該地區的生態愈接近原來狀態者為愈自然。 研究者在設計德懷術問卷時,根據上述棲地營造與設計的原則,將創 造充足覓食空間、利用原生植物綠化、多孔隙空間的多樣化棲息環境、多 層次綠化、物種多樣性綠化等生物棲地營造的重要概念,融入各面向設計 指標時的參考。

(31)

二、生態園棲地復育的棲地類型 在校園中,為了配合教學需要,通常設有生物教材園,這些生物教材 園提供了自然科學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得以觀察生物的型態、了解植物的 生長過程、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或進行辨識、實驗、紀錄等科學技能的學 習,這些生物教學資源區的設置,皆可稱為生態教材園(葉茂森,2003), 過去的生態教材園可能侷限在校園的某一小範圍。詹見平(1999)認為校 園的生態教材園越大越好,最好整個校園都是教材園。為了營造校園成為 一大型教材園,發揮其教育效能,檢視教材園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不同 棲地條件會有不同生物存在,因此分析國內相關營造棲地以為教育用途的 文獻,可發現一個適合進行生態教育的生態教材園大概有下列分區: 1. 中研院生態池規劃為荷蓮區、本土水生植物生態景觀區(池沼生態區、 草澤生態區、推移帶生態區)、溝渠生態景觀區、陸域植生區(誘鳥植 生區與蜜源食草植生區)(張文賢,2002)。 2. 屏東縣田心生態教育園規劃為幾種棲地類型,生態生活區、乾溪生態 區、溼地生態區、水塘生態區、草澤生態區、草原生態區、溝渠生態區、 森林生態區(吳宗憲,2002)。 3.方偉達(1998)提出校園生態教材園可分為水生植物園、蜜源植物區、 自然步道、有機堆肥區、苗圃區。 4.楊平世、李蕙宇(1998)提出生態園可分為水域生態區、賞鳥區、誘蝶 區、樹林區、草原區。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並考量國內校園普遍的狀況,歸納得出一個適當 的校園生物棲地應該要有荒野觀察區、花圃、草地、喬灌木樹叢、水域環 境等類型的棲地。

(32)

三、各類型生態園營造原則 (一)水棲生物棲地營造準則 水棲生物棲地包括池塘、溪流及沼澤濕地,自然化為水棲生物生活水 域的設計原則(楊平世、李蕙宇,1998)。 1.建構生態水池的營造要點如下(李蕙宇,2001): (1) 地形多變化:不規則池岸、底質多樣化、多孔質空間、邊緣緩 衝帶、水深變化。 (2) 適當的水源供應。 (3) 建立初始植群:選擇原生而適性強,可提供良好棲息環境的種 類,並種植在適當位置,一開始時應設立一些保護措施以避免 植物生長狀況不佳,水陸交界處也應該種植一些水邊植栽,以 提供兩棲類良好的隱蔽環境。 (4) 引入水棲動物:在生物難以自然遷入時可考慮引入不具危險性 且具教育價值的原生種水棲動物,並須設立管理規則,避免民 眾不當放養,此外可視棲地的需求引入原生但較稀少的種類。 (5) 人為干擾:避免人為干擾對水生池內的生物尤其重要,特別是 水生池建立之初,其中動植物相當脆弱,因而一開始應選擇性 開放,最好能限制人們的活動範圍。 要成功營造一個生態水池,除了上述做法外,設計者若能了解淡水生 態系、給予系統時間、容許自然之自我設計(Mitsch & Wilson, 1996;引 自李蕙宇,2001),相信有助於生態水池的營造與管理: 1.了解淡水生態系:營造計畫同時需生態學家與工程師之配合,但由於生 態學家之工程上經驗不足,而工程師之生態背景知識不足,因而常導致 計畫的失敗,故於計畫執行之前,對於淡水生態系背景知識與生態工程 技術之全盤了解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2.給予系統時間:由於考慮到水文事件的隨機性、淡水生態系生物的生命

(33)

力以及有害物種等,五年以上的監測時間才能得到可靠的結論,斷定生 態水池的成效。 3.容許自然自我設計:給予淡水生態系更多的可能性,讓大自然參與設 計,例如,多樣化的播種計畫、多樣化的移植計畫、建立更開放的水文 系統。自然的自我設計強調自然可同時選擇它自已所需之生物種類並給 予人類引入之生物種類生存的機會。 此外,就生態系的觀點而言,生物種類之歧異度高表示食物鏈較長, 生態系較穩定(Charles,1994)。故於生物棲地營造時,需維持高歧異度之 生態系。 關於水生生物棲地的設計原則如下(楊平世、李蕙宇,1998): 1.水岸邊需種植遮蔭植物、苔蘚、草本植物用以保持濕度並防止水溫變化 過大。 2.為安全計,水池水深以不超過50公分為宜,種植水邊植物並放置枯木、 石塊,水質需保持清潔。 3.燈光高度以50公分為上限,且需對夜行性動物干擾度低之紅色燈。 4.岸邊種植草本植物、小灌木,除美觀及營造多樣性環境外,如欲復育螢 火蟲,則此環境可提供螢火蟲成蟲停棲,但遮蔽度不可過高,需有空間 讓螢火蟲飛翔。 5.小溪水深5-15公分,底質為泥土、碎石、小卵石,種植水生植物。 6.水岸需高於水面且有苔蘚、草本植物覆蓋之鬆軟泥土,以利於螢火蟲化 蛹。 7.需有小土丘,植被茂密、遮蔽度高,濕度高且泥土鬆軟,有落葉及碎石 堆,可飼養陸生螢火蟲及吸引其他小動物棲息。 此外,在沼塘設計上,以扭曲線作為池岸,並以富含有機質的泥碳土 為底質(張文賢,2002),透過設計在水體中製造不同的坡度及水深以增 加微棲地型態,池沼水量的控制,盡可能在進水量與蒸發下滲量中取得平

(34)

衡,避免水源流出基地,而溝渠設計上,以卵石作為水量及流速控制的材 料,以堆石方式製造不同流速的區域,並製造水花增加溶氧量(吳宗憲, 2002)。 設計完成的水生生物棲地自然需加以管理以維持其生物多樣性,關於 水生生物棲地的管理原則如下(楊平世、李蕙宇,1998): 1.水中的落葉若不影響環境,可讓它自然腐化。 2.不要任意放養強勢之外來種動物,例如吳郭魚、福壽螺等,以免破壞水 池之生態平衡。 3.水域土岸需以植栽保護,並防止踐踏,以免干擾小生物的生活。 4.需保持水生植物與濕地植物的多樣性。 本指標整體考量水棲生物棲地的營造,將文獻所關心有關水棲生物環 境的水質、多孔隙池底、水中植栽多樣化、設置生態島、水深50公分等概 念納入德懷術問卷中,以尋求專家認同。 (二)賞鳥區 營造一個鳥兒喜歡停留、覓食、居住的地方,自然就可以吸引附近野 鳥前來。關於鳥類棲地的設計原則如下(楊平世、李蕙宇,1998): 表 2-1 賞鳥區設計原則 分區 干擾度 目的 植栽 設施 觀賞處 A 繁殖區 儘量避免人 的干擾 觀察鳥兒 的繁殖行 為 茂密的常 綠樹林 鳥巢箱 觀測用的 樹屋 B 欣賞區 人可在較近 的距離內觀 欣賞鳥兒 沐浴及取 種植姿態 優美的落 餌食台 及鳥浴 休息觀賞 用之花

(35)

賞 食的畫面 葉餌木 池 架、綠亭 C 親鳥區 人可和鳥兒 親近 可餵食鳥 兒 幾株可遮 蔭的大樹 飲水台 座椅 D 水池區 可在一定距 離內觀賞 為水鳥休 息、覓食 處 水生及水 邊植物 自然式 水池 池邊步道 及座椅 E 教學區 可在一定距 離內觀賞 解說教育 爬藤植物 鳥巢箱 有教學設 施的小屋 關於鳥類棲地的管理原則如下(楊平世、李蕙宇,1998): 1. 採粗放式管理,盡可能維持自然度,不過度干擾。 2. 維持高密度昆蟲的數量,尤其是在繁殖期,如草地不要經常修剪、落葉 可在樹幹間任其腐化。 3. 餌食台需有專人定時定量添加餌料,並定期清洗消毒。 4. 設自導式步道,有活動時則以平日培訓之解說人員協助解說。 研究者考量到鳥類的棲息環境與樹叢密不可分,因而納入喬灌木樹叢 面向,著重於建構鳥類的覓食環境,研究者進行現勘發現國內校園多半不 大,又需提供學生使用,考量可行性,鳥類棲地的分區就不予強調。 (三)誘蝶區 種植蜜源、食草植物以吸引蝶類前來,使我們可以在花叢間欣賞來往 穿梭的美麗蝴蝶。 關於蝶類棲地的設計原則如下(楊平世、李蕙宇,1998): 1. 種植蜜源植物及蝶類的食草植物,誘引蝶類前來吸蜜、產卵。 2. 選擇良好的蜜源植物:蜜源植物是蝶類的食物來源,為了永續經營蝶類

(36)

的棲地,蜜源植物應選擇花期長、繁殖力強、價格便宜、容易栽種含蜜 量多、變種多、花色多,容易配色或搭配景觀、對病蟲害的抗性強,管 理方便。 3. 若蜜源不足時,可以「人工吸蜜裝置」補充蜜源。 4. 步道兩旁種植蜜源植物並設置吸蜜台,稍遠處種植蝶類幼蟲食草植物。 5. 對於不吸蜜之蝶種,則可在樹蔭略有陽光進入的地方設誘餌台,在盤子 中放置熟果或腐果,以吸引吸汁性蝴蝶。 研究者考量植物生長特性,將蜜源植物納入花圃面向,蝴蝶食草由於 很多是藤類,因此納入喬灌木樹叢面向考量。而目前國小校園校地多半不 大,若在校內放置熟果或腐果,恐怕氣味不佳,會影響學生們上課與活動, 因而不考慮納入指標。 (四)草原區 理想的草原區原則是能栽植多樣化的草種,可棲息各種不同小生物, 是一塊活潑充滿生機的地方。校園內則可在不同區塊栽植不同種類耐旱、 耐踐踏之草種(楊平世、李蕙宇,1998)。 關於草原區的設計原則如下(楊平世、李蕙宇,1998): 1.分為高草區與低草區,近步道處為低草區,遠處為高草區及易割傷、刺 傷人的植物。 2.草原中之草種應多樣化,且要適時加以修剪。 3.高草區可種植林投、芒草等高莖植物。 4.低草區種植禾本科、莎草科及菊科等低矮草本植物。 由於國中小校地有限,又要提供學生使用,因而分為高低草區恐怕有 困難,本指標為了務實起見,在指標內並未要求各校規劃高低草區,而僅

(37)

強調草地的管理作法與生物出現的頻率。 (五)樹林區 可種植各種不同樹種,以營造一個小小的森林生態系,關於樹林區的 設計原則如下(楊平世、李蕙宇,1998): 1.種植多種原生樹木,需有落葉堆、碎石堆、枯木堆,以提供小動物藏匿、 居住。 2.步道以碎石步道為宜,但為殘障人士設計,可在適當路段設置柏油路。 3.枯死的樹木或風倒木,可略加修剪,放置在圍牆邊或步道內側,讓其自 然腐化。 4.可在樹林間選擇適合場所挖掘洞穴掩埋過多的落葉、雜草,製作有機肥。 研究者參考上述做法,並考量各校實施的可能性,在樹叢區強調原生 樹種、設置枯木堆肥區等概念,納入指標考量。 (六)其他生態區設計的共同原則(吳宗憲,2002) 1.在植栽設計上,依據附近山區、河岸及廢耕農地的原生植栽種類及密度 調查所得,皆為一般常見種,以作為生物跳島連接的功能。只栽植喬木 類,雜草任其自然生長演替。 2.在微棲地設計上,在陸地及水中製造多孔隙的空間,堆置許多石堆、木 頭堆及雜草堆。 3.架高的木棧道,降低了人類與生物廊道使用上的衝突,並提供生物棲息 躲藏的場所。 4.基地內的舖面以溪卵石及碎石舖設,以利水的下滲。 本研究參考上述做法,在校園政策與實施面向納入多孔隙空間、原生

(38)

植栽比例、透水率等指標,納入德懷術問卷中,詢問專家意見。 四、總結 在回顧上述有關棲地營造的文獻後,研究者考量國內校園普遍的狀 況,歸納心得如下: (一)一個適合用於教學的校園生物棲地應該要有荒野觀察區、花圃、草 地、喬灌木樹叢、水域環境等類型的棲地,而校方的環境政策與實 施情況攸關校園生物棲地的維持,也應納入考量,這幾個大的思考 方向納入指標設計時的考量,成為本指標的六大面向。 (二)在文獻中所談及的原生植栽優先、為生物種植食草以創造生物覓食 空間、設置多孔隙空間、物種多樣性綠化、多層次綠化等重要概念 由於涉及的棲地類型不只一個,研究者會把這些概念融入各面向的 指標中考量。 (三)文獻中在各種類型的棲地各有考量,也會納入各面向的指標中作參 考。

(39)

第四節 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

本論文之目的為建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研究者在博碩士論文資 訊網以『指標建構』為關鍵字進行搜尋,所得資料共計 57 筆,經研究者 篩選出與教育較相關的論文後,再加上與指標建構相關的 4 篇國科會計 劃,所得資料共計 41 筆,將其研究方法整理如表 2-3、表 2-4。 表 2-2 國內從事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及方法 研究名稱 作者 學位別 出版年 使用方法 國民中小學學習型學校 指標建構之研究 劉鎮寧 博士 2003 德懷術問卷調查及 階層分析程序法 國民小學英語教學評鑑 指標之建構 伍淑鶯 碩士 2003 文獻分析法、德懷 術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 整合型研究─我國環境教 育指標建構與衡鑑方式 之研究---國民小學階段 高翠霞 國科會 計劃 2002 學者專家訪談觀 點、田野調查、分 析環保有功學校特 質、問卷調查法 中等學校環境教育指標 建構 王順美、陳 芬瑜、鍾頤 時 國科會 計劃 2002 文獻探討、訪談及 問卷調查 我國大學校院環境教育 指標之建構 劉潔心、晏 涵文、邱詩 揚 國科會 計劃 2002 專家座談會、德懷 術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 整合研究 晏涵文、劉 潔心、張子 超、馮嘉玉 國科會 計劃 2002 文獻收集回顧、內 容分析、深度訪 談、參與觀察與參 加整合型計畫的會

(40)

議 高工建築科學生建築專 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林銘毅 碩士 2002 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問卷 調查法 新竹縣市國民中學教師 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彭春蘭 碩士 2002 問卷調查法 國中小教師資訊應用基 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 探模式驗證研究 黃淑蘭 碩士 2002 德懷術、問卷調查 法 幼托整合方案下托教人 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 研究 林瑋茹 碩士 2002 問卷調查法 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 行為指標建構之研究 吳國榮 碩士 2002 文獻分析法、問卷 調查法 國民中小學體育評鑑指 標建構之研究 陳亮妘 碩士 2002 文獻分析法、德懷 術 技專校院知識資產指標 建構之研究 翁榮銅 碩士 2002 文獻探討、專家訪 談、專家座談及問 卷調查等方法 我國大專體育評鑑指標 建構之研究 陳鎰明 碩士 2002 文獻分析法、問卷 調查法、實地訪談 法和德懷術 我國高中校長辦學績效 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林上渝 碩士 2002 文獻探討、德懷術 地理教學網站評鑑指標 張超塵 碩士 2002 文獻探討、問卷調

(41)

建構之研究 查法 高職學生室內設計 3D 電 腦繪圖作品評量指標建 構之研究 蔡須全 碩士 2002 文獻探討、訪談、 問卷調查 民間體育團體績效指標 建構之研究 陳俐蓉 碩士 2002 文獻分析法、德懷 術 基隆市國民小學校長評 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胡英楗 碩士 2002 文獻分析法、德懷 術 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 建構之研究 李隆旼 碩士 2003 文獻分析法、德懷 術 綜合高中學校效能評鑑 指標建構之研究 陳添財 碩士 2002 文獻分析法、問卷 調查法 幼稚教育機會均等指標 建構之研究-以嘉義縣市 為例 郭雅筑 碩士 2002 文獻分析法、專家 意見諮詢、問卷調 查法 我國高職專業科目教師 教學品質指標之建構 廖芷妤 碩士 2002 文獻探討及德懷術 我國技職校院教師教學 服務考核指標之建構 呂美花 碩士 2002 文獻探討、訪談學 者及德懷術 中小學教師工作生活品 質指標之建構 李佩瑾 碩士 2002 文獻分析法、問卷 調查法 國民小學校長遴選指標 建構之研究 陳素秋 碩士 2001 文獻分析法、專家 意見問卷調查法、 層級分析法 國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張恒愷 碩士 2001 文獻分析法、問卷

(42)

指標建構之研究 調查法 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 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郭工賓 碩士 2001 文獻探討及德懷術 特殊教育後設評鑑指標 之建構 許韡穎 碩士 2001 半結構性訪談法與 德懷術、層級分析 法 高雄市國民中學性別平 等教育評鑑指標之建構 研究 陳盛賢 碩士 2001 文獻分析法、模糊 德懷術、模糊層級 分析法 國民中學體育教師評鑑 指標之建構 程瑞福 碩士 2001 文獻分析法、問卷 調查法 國民小學學校教育績效 責任指標之建構 徐緯平 碩士 2001 文獻分析法、問卷 調查法、層級分析 法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 指標之建構 王淑怡 碩士 2001 文獻分析法、問卷 調查法 都市再發展評估指標建 構之研究 張立立 博士 2000 文獻分析法、德懷 術、模糊階層分析 法 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 育素養指標建構初步研 究 楊傳蓮 碩士 2000 文獻分析法、問卷 調查法、訪談調查 法 大學教學評鑑指標建構 之研究 莊惠文 博士 2000 文獻分析法、問卷 調查法 國民小學教育品質指標 黃建忠 碩士 1998 文獻分析法、問卷

(43)

之建構 調查法 台灣地區環境品質指標 建構之研究 游靜秋 碩士 1996 利用客觀的環境資 料進行多變量分析 臺灣地區環境壓力指標 建構之研究 陳冠榮 碩士 1996 文獻分析法、利用 客觀的環境資料進 行多變量分析 台北地區高級中學全面 品質教育指標建構之研 究 閻自安 碩士 1995 問卷調查法、模糊 相似性整合與模糊 層分析法 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 之研究 張美蓮 碩士 1995 文獻分析法、專家 座談會、問卷調查 法 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3 國內指標建構相關研究所用之方法統計表 使用研究方法 研究篇數 文獻探討與分析 31 問卷調查法 23 德懷術 18 訪談 10 層級分析法(含模糊層級分析法) 7 專家座談會 4 利用客觀的環境資料進行多變量分析 2 田野調查 1 模糊相似性整合 1 來源:本研究整理

(44)

根據表 2-3、表 2-4,研究者發現大多數指標建構的研究使用文獻探 討、問卷調查法、德懷術、訪談等方法來建構指標,而考量研究特性,由 於目前國內校園的生物棲地概念還不為老師們熟悉,而生物棲地包含哪些 概念也還不清楚,現階段並不適合進行問卷調查法,使用問卷調查法以了 解國內生物棲地現況可留待後續研究再進行,研究者衡量本研究的特性與 研究者本身的時間與資源,決定使用文獻探討、訪談及現地踏勘等方法以 了解國小校園生物棲地的概況,並根據所蒐集到的資訊來編製專家德懷術 問卷,最後再邀請相關領域之專家來進行德懷術問卷調查,以完成指標之 建構。

(45)

第五節 研究方法之探討

一、訪談法 (一)訪談的意義與特質 訪談是由英文interview翻譯而來,就是會談,或稱協談、面談或晤 談。也就是針對特定目的所進行面對面的交互談話(face to face interview)的方式,與日常生活的閒談是有明顯區別的(潘淑滿,2000)。 換句話說,會談是一種有特定目的的談話,而談話的目標必須是參與訪談 過程的人都可以接受的。 訪談法具有下列幾項特色(潘淑滿,2003): 1.有目的的談話:訪談是研究者根據某一特定研究目的,所進行的溝通過 程,透過溝通過程來收集相關資料,以便探究研究的現象或行動的意義。 2.雙向交流的過程:在訪談過程中,訪問者與受訪者透過不斷的互動,共 同建構出對研究現象的詮釋。 3.平等的互動關係:在整個訪談過程中,受訪者可以根據個人意願決定接 受或不接受訪談,同時也可以根據自由意願決定表露的程度。 4.彈性的原則:研究者在整個訪談過程中,必須根據訪談的實際狀況,對 訪談的問題、形式或地點做彈性調整。 5.積極的傾聽:當研究者透過訪談方式來進行資料收集的過程,聽就比說 來得更為重要。用心的傾聽受訪者在談話過程中,到底說了什麼內容及 如何表達,才是訪問者應該關心的重點。 (二)訪談法的類型 社會科學研究習慣依訪談問題的嚴謹度,將訪談法分為三種類型 (Babbie,1998;Berg,1998;Nieswoadomy,1993;Tutty,Rothery & Grinnell,1996;引自潘淑滿,2003):

(46)

1.結構式的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結構式訪談是指研究者在訪 談過程,運用一系列預先設定的結構式問題來進行資料收集的工作。所 有的受訪者都必須接受同樣的問題詢問,詢問問題的順序也是相同的, 整個結構式訪談的訪談過程彈性可說是相當的低。 2.無結構式的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s):研究者在進行訪談過 程,毋須先行設計一套標準化的訪談大綱作為引導指南。 3.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半結構式的訪談是 介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收集方式,研究者在訪談進 行之前,必須根據研究的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指引方 針。不過,訪談者不必根據訪談大綱的順序,來進行訪問工作,通常, 訪談者也可以根據實際狀況,對訪談問題做彈性調整。 回顧上述文獻後,研究者考量由於本研究所關心的目的是生物棲地營 造的方法及在學校中的維護與應用,與本主題相關的受訪者的專長包含許 多領域,不一定完全熟悉學校的環境,因此研究者在進行訪談時採行半結 構式訪談,並本於彈性的原則,針對訪談大綱的問題有所取捨,不一定全 部都詢問受訪者的意見,此外,研究者進行訪談時也盡量以積極的態度傾 聽,回應受訪者的看法,而並不是只照訪談大綱進行提問,以求完整呈現 受訪者對校園生物棲地環境的看法。 二、德懷術調查法 (一)德懷術( Delphi)調查法的緣起 德懷術( Delphi) 係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之一。Delphi字源為古希 臘太陽神阿波羅的神殿Delphi,為能預卜未來的神諭之地,德懷術則意指 一種允許成員不必面對面互動或當面質詢討論就能達成共識來解決複雜 問題的溝通方式(王雅玄,1998)。德懷術原是企業界所採行的一種預測

(47)

技術,早在1950年,即由赫爾默與達爾基(Olaf Helmer and Norman Dalkey) 在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倡用。後美國政府、學術界、企業界及 許多國外機構,大量的投入研究行列,曾經出版過數百篇相關的研究報 告。據估計,在美國曾使用德懷術作為主要預測工具的大型企業,約在百 家左右(陳海銘,1981)。該技術之運用,是指針對某一主題,交由一組 專家表示意見,然後予以蒐集、組織,務期獲得團體一致的看法。該組專 家無須面對面對質或辯論,他們僅就某單一主題編製成多項問題的一系列 (三~四份)問卷,根據個人知覺與認知表達看法或予以判斷,進而達成 共識(王文科,1995)。 根據王文科(1995)歸納德懷術實施步驟如下: 1.第一份問卷:採開放式問卷,請成員表示意見。 2.第二份問卷:係將第一份蒐集而得的資料,予以處理後摘要成重要的若 干題目,按隨機方式排列,其中每題分成若干選項編成問卷,再由原調 查對象填寫或評定等級。 3.第三份問卷:分析第二份問卷調查所得之資料,就每一題選項進行三次 問卷調查。為慎重起見於第一次問卷調查時,比預定的份數多寄出二十 份,並同時附上意願調查表,徵詢是否願意參加第二或第三次問卷調 查,以顯示初步調查結果,再分寄予原調查對象,俾使其了解自己在第 二份問卷上的反應與團體調查結果之不同所在,然後再對第三份問卷重 新評定,以表達自己的新觀點,如應答者對每一題(或各題每一選項) 看法仍有實質差異時,須提出簡要解釋。 4.第四份問卷:為最後一次之評定結果,可提出最後一次團體反應出的一 致性陳述,或如同第三份問卷的分析方法,加以解釋,以獲致結論。 由上述說明得知,德懷術是一種由特定領域專家,採匿名方式溝通, 以求達成共識的方法。將這種方法應用到發展指標上,由於每一項指標都 經過專家們一再考慮,經多數人同意之後才確定,相信必能使每一項指標

(48)

都符合客觀、周延的原則。 (二)德懷術之運用 黃政傑(1987)指出德懷術之優點,在於能周密的引出專家的意見, 其特徵有三: 1.排除委員會或會議方式集體討論的缺點,避免會議中少數人支配會議的 情形而影響其他參與者的意見。 2.德懷術有別於純粹問卷,其問卷統計結果會反覆回饋於專家,其目的在 於促進意見的調整與更新。 3.對於抱持意見離開中數很遠的人,請其申訴理由。如此可引導出不一致 的意見其背後所堅持的理由。 雖然德懷術在實施上有其優點,但依李隆盛(1988)之研究,其使用 上仍有受限之處,茲敘述如下: 1.專家取樣之限制:德懷術的樣本需是特定且有表達意見的專家。 2.參與時間太長:研究樣本在參與時,研究者應先說明程序、所需時間, 以爭取樣本同意合作,以避免樣本嚴重流失。 此外,對於施以四份的問卷調查,由於次數過於頻繁,恐將使填答者 因厭倦而草率填寫,或者中途放棄,以致樣本流失。為了增加德懷術問卷 調查的成功率,相關研究發現有以下做法可供參考: 1.只做三次問卷調查 如張豔華(2002)、黃淑蘭(2003)、廖芷妤(2003)、謝仙進(2003)、 魏旭鴻(2003)等人的研究。據Raps(1973)研究,第四次問卷改變的機 會很少,因此做三次應是合理的。 2.與專家小組經常保持聯繫,以促進參與者的責任感。 3.為避免樣本流失維持一定之樣本數,可於發出第一次問卷時多發三份 (許國忠,1997)。

(49)

因此本研究參酌上述作法,研究者與指導教授及研究小組進行討論 後,確定本研究所需要的專家有三類共 12 人,校園生物棲地環境領域專 家(5 人)、環境教育領域專家(3 人)、生物與生態領域專家(4 人),研 究者並以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絡,邀請專家參與本研究,獲得專家同意後寄 出德懷術問卷,在問卷實施過程中並經常與專家們保持聯繫,對於問卷有 疑問之處研究者也會與專家以電話或電子郵件溝通,以提高問卷的回收率 與填答效果。

數據

圖 2-1  以學校為城鄉發展與社區營造中心概念圖(江哲銘,2002)  三、總結      根據本小節的回顧,我們可以了解到經營學校成為一個生物棲地除了 可以將校園經營成為生態教育進行的最佳場所之外,更可以提供生物喘息 的空間,若經營得當,則校園將成為綠網的嵌塊體,能大大提升台灣的生 物多樣性,提升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的生活品質,正由於校園的生物棲地 有多方面的作用,若能經營得當校園生物棲地將能成為永續台灣的根基, 因而我們實在應該在這方面多所努力。
表 4-1 專家德懷術建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過程摘要   專家德懷術之調查問卷內容彙整  第一 次專 家德 懷術  所有指標共計 50 題,將各面向與題數列於下: 1. 校園環境政策面向(11 題) 2
表 4-2  德懷術問卷指標重要性比較表  重要性平均數  指標細項  第一 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指標面向:永續綠校園政策與實施  1.行政規劃時,應留意讓校園環境維持適度的整潔,但能 留下一些不刻意管理(整理)之區域讓生物自然發展。  4.50 4.42  2.行政規劃時,應注意校園內盡量少使用農藥(包括除草 劑、殺蟲劑等) ,並適度採用非農藥方式,包括黃色粘紙、 pheromone(費洛蒙)等,以減少學童身心及校園生物受到 毒害,維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4.58 4.83  3.行政規劃時,應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The aim of the competition is to offer students a platform to express creatively through writing poetry in English. It also provides schools with a channel to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maintain a management system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our activities, to adop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