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创新教育探索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创新教育探索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理解创新

一、创新概念与特征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影 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我们处于世纪之交展望 21 世纪美好前景的时候, 一种全新的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爆炸性地向全球扩张,把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的 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 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 新。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主张以创造性智慧为 特征能够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当前,创新 能力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已日益显露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这是由知 识经济时代特殊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的。可以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的主体便 失去了生命力。 (一)创新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创新(Innovation)一词已成为国内外广泛流行、使用频度很高的词语,但学 术界对创新概念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其理解尚有许多岐义,用语也显得 很模糊和混乱,因此有必要加以研究与澄清。准确把握创新概念的要义,已成为 世界各国制定各自的创新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关键,也是实施好创新教育的关键。 1.创新概念的起源 在西方,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 1912 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 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 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 生产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技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并利用原材料或半

(2)

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① 。 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的创新概念来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虽然熊彼特的 创新概念抓住了创新的一般规律,但其理论终归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2.创新概念的演变—企业技术创新 到 20 世纪 60 年代,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 罗斯托(Walt Rostow)提出了经济发展六阶段理论,把“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 “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Myers)和马 奎斯(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 1969 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 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 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 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② 。 20 世纪 70~80 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 论。创新动力学专家厄特巴克(Utterback)在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 1974 年 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 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③ 美国学者缪尔赛(Mueser)在 80 年代中期对技术创 新概念作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 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 家弗里曼(Freeman)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他在 1982 年的《工业创新经济 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 次商业性转化④ 。 我国 80 年代以来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傅家骥先生对技术创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 经济发展理论[M]. 邹建平译. 上海: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69-70. ②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The Proces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viewing the Literature-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Research Section Decision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ay,1983,(12).

③ http://wiki.mbalib.com/wiki/创新.

(3)

新的定义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 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 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 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 动的综合过程① 。此定义是从企业的角度给出的。中国人民大学彭玉冰、白国红也 从企业角度为技术创新下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 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 润的过程。”② 3.新世纪各国对创新概念的再定义 进入 21 世纪,各国对创新概念的有代表性的再定义如下: (1)2000 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 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 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③ (2)2004 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向政府提交的 《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是把睿智(Insight)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 的资本市值、驱动经济增长的提高生活标准的新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的新的服 务。”④ 这就确认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欧盟的“欧洲创新记分板,2006(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06)” 的定义:“创新覆盖了一个很宽的改进企业绩效活动的范围,包括有所有产品、服 务、分配方式、制造方式、营销方式和组织方法的新的重大改进。”⑤ (4)日本主管创新的国务大臣在介绍日本的“创新 25”计划时说,我们在 “创新 25”中使用的“创新”不是狭义的“技术创新”的概念,而是指也包括社 会系统和模架在内的广泛的“创新与更新”的概念⑥ 。 ①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 ② 彭玉冰,白国红.谈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1999,第 7 期. ③ OECD.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New Learning Economy, 2000:12.

④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2004:11. ⑤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Innovation Scoreboard, 2006. ⑥ http://sciencelinks.jp/content/view/169/33/.

(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葛霆研究员的创新定义:创新是把睿智和创造(技术与 非技术的)转化为能够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产品(物质与非物质的)和过程方 法(技术与非技术的、市场与非市场的)的过程① 。 从上述创新概念的起源到创新概念的演变及再定义,其共同点是:首先, 所有的定义都在熊彼特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虽然后来全面拓展了创新概念的范 畴,从狭窄的技术创新扩展到包括营销、组织、体制、社会系统等广泛领域的 非技术创新,但创新概念仍然局限于经济领域;其次,特别强调了创新的价值 实现。 4.创新概念在中国 我国三国时期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中有:“创,始也”;新,与旧相对。 创新一词出现很早,如《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和创 新含义相近的词汇有维新、鼎新等,如“咸与维新”、“革故鼎新”、“除旧布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 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 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把“创新”概念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 “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创新的说法几乎 无处不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 30 多个年头中,改革开放总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 因为改革就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 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就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 对外经济交往,有原则地引进新技术和其他对我国有益的东西。 今天的中国,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式的创新,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 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 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这样说,在当今中国,创新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经济 领域,创新概念已遍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① 金吾伦.创新的哲学探索[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43.

(5)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大无畏的 精神和勇气,积极推进理论、实践、科技、体制等一系列创新,探索出了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雄辩地证明,创新是 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 目前,我国正逐渐成长为有影响力的创新大国,但原创能力不足,能真正引 领产业发展的创新还不多。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我国要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项目,同时还要发展 技能型创新人才。 (二)创新概念界定 从事创新概念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创新的概念很难严格界定。创新通常是 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 独特的有经济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 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新”,创新的归宿 是实现价值。 1.“新”是创新的起点 英语中创新一词是“innovation”,它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更新、创造 和改变三层含义。第一,更新,是指原本就有一套东西,但是随着客观条件的 变化或者事态的发展,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新的东西,深化完善之;第二, 创造,是指原来没有这个东西,经过深入研究和大胆想象,创造性地产生新的 东西,也即从无到有;第三,改变,是指随着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入或者客观条 件的逐渐完备,发现以前有些东西是错的,或者说不适应现在形势的,需要予 以纠正。 中文“创新”一词大约在 1980 年才被人们广泛接受和采用,创新必须强调 “新”,如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制度、新文化等。“新”是创新 的起点,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一步,创新就无从淡起。 2.“价值”是创新的归宿 强调创新的价值实现尤其重要。事实上“新”并不意味着“好”,许多新事物 是消极的甚至有害于社会,如新的毒品和兴奋剂、网络垃圾信息等。所以,是否

(6)

具有可实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是检验创新的标准。 创新是一种活动,最终要实现价值,这是创新的归宿。创新必须形成体现为 新的产品(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新的过程方法(技术与非技术的、市场与非市 场的)等具体的成果,而且必须能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否则最好的新思想、 新观点也没有意义,最好的发明创造将无所施其技,人们的创造性将无所作为, 进而蕴藏在社会中的巨大创造力将泯灭。 例如:科技创新,就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其价值是提高生产力,产 生新的经济效益。政治理论创新,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 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其价值就是指 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管理创新,就是将新的管理要素(方法、手段、模 式等)引入企业管理过程,其价值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管理目标。教学创新,就是 将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其价值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3.创新与创造 在过去的工作与学习中,创造也是一个使用频度很高的用语。创造一词的英 文是“create”,意思是“使某种新的事物得以存在,创造新事物”。现代汉语词典 对创造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东西。广义的创新与 创造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强调最先做出或想出新事物。 以前运用更多的是创造,如创造发明,主要用于科技领域。创新是随着新技术革 命和知识经济的出现而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由于创新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是经济 学家提出的,所以,在最初运用时,比较强调创新的经济目的。 创新一般是与保守、守旧等相对的词语,诸如人们常说的“要创新,不要 保守”,“要开拓创新,不要因循守旧”等。由此可见,创新是一个比创造更宽 泛的概念。创造与创新的主要区别是“造”与“新”的区别,创造发明更多的 是指首创前的未有的新事物,即无中生有,而创新不但无中生有,而且指对原 有事物进行完善或改进,使之焕然一新。毫无疑问,“新”包含了“造”,创新 包含了创造。 4.创新与发明 发明一词的英文是“invention”,意思是“发明,创造,发明物”。发明只是

(7)

一种新设想或新产品,它还要申请专利,然后被企业家引入生产,产生新的经济 效益,才成为创新。创新之父熊彼特认为:“只要发明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 么在经济上就是不发生作用的。”① 创新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而是价值。例如: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 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 却令人失望。如果我们将技术发明专利束之高阁,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也就 谈不上是创新。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 而是以实现价值为其评判标准,包括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认知价值、文化价 值等。 在经济领域,人们误以外有了发明就有了创新,只有当发明专利产业化才能 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技术的发明固然很难,但发明专利产业化可能更难, 它所付出的劳动以及所花的代价比发明要大得多,困难得多。美国硅谷之所以是 创新的摇篮,不仅仅局限在技术的发明,而是把这些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并将其 推向市场。 (三)创新的基本特征 不管何种类型的创新,除了前面所述的“新颖性“与“价值性”这两个基本 特征外,创新过程还都具有“不确定性”、“知识密集性”、“路径依赖性”及“有 争议性”四个基本特征② 。 1.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 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有不确定性,其结果并不能事先预测或保证一定成功, 在这种意义上发现与发明也有风险。但这种风险与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无法比 拟,后者的风险要大得多。美国著名创新研究专家罗森伯格(Rosenberg)在谈到 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时,特别强调了创新的尝试大多数情况下以失败告终,并 指出了财务风险的九大形式。 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之多,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即使是在能够正 确预测当代 95%的技术后果的 3M 公司里,也承认其 50%的非相关产品或世界首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 邹建平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88. ② 金吾伦. 创新的哲学探索[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44-50.

(8)

创型创新都失败了。吉列(Gillette)公司每三个上市产品中只有一个能取得市场 成功,而这三个产品是从 100 项前期技术研究中得到的。”① 可见,创新的风险是 很大的。而且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创新主体的期望值成正比,即期望值越高、 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 毫无疑问,发明有风险,要付出代价,但比起创新活动来,风险会小得多。 因为创新还必须与市场相联系,而市场的风险比起实验室内的发明可能遇到的风 险要大得多。所以,创新不容易,第一,创新意味着付出,因为惯性作用,没有 外力是不可能有改变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第二,创新意味着风险, 从来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创新的付出却可能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创新确 实不容易,所以总是在创新前面加上“积极”、“勇于”、“大胆”之类的形容词。 2.创新过程是知识密集的 知识密集型产品,是指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 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产品,或者在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中知识密集程度高的 产品。知识密集型企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 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通常生产高、尖、精产品,有大量科 技人员及先进科研设备。 创新过程也是知识密集的。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科技人员,需要先进的 科研设备,需要密集性知识。因为创新需要应用知识,同时创新过程也需要集中 地产生新的知识,它依赖于个别人的智慧的创造力,以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尤其 是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转移和知识转换的过程。 3.创新是路径依赖的 所谓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在发 展它们的技术如路线技术、技术方案时,常常与它们原来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 知识基础有密切的依赖关系。路径依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者道格拉斯·诺斯 (Nuos)提出的,是指经济发展一旦进入某一路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就 可能产生对这种路径的依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种依赖还 ① 转引自金吾伦. 创新哲学探索[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46.

(9)

会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可能会进入阻滞持续发展的锁定状态① 。好的路径会对企业 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性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无 效率状态而导致停滞。 为什么会产生路径依赖?因为背后都有对利益和所能付出的成本的考虑。对 组织而言,一种制度形成后,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在的制度有强 烈的要求,只有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哪怕新制度对 全局更有效率。对个人而言,一旦人们做出选择以后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 各种物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 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 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 路径依赖性是当代理解创新的核心。认识到创新过程的路径依赖性,对我们进 行创新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与历史的联系,但同时我们必 须突破路径依赖的束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超越前人的划时代的重大创新。 4.创新过程是有争议的 首先,创新方案常伴有可选方案之间的竞争;其次,一个有潜力的创新会对 既得利益构成威胁。试想,历史上任何一项改革方案或学术成果出台,民众都是 有争议的。所以,创新过程一定是有争议的,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新,没 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新者。 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以往信条的 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 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所以,可以肯定 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是创新。”② 二、创新类别 创新有多种类别,目前比较重要的主要有三种创新分类方法,一是按创新内 ① http://wiki.mbalib.com/wiki/路径依赖理论. ② 余秋雨.没有争议的创新不是创新[R]. 新浪视频〈秋雨时分〉,2006.12.14.

(10)

容分类;二是按创新层次分类;三是按创新过程分类。 (一)按创新内容分类 创新涵盖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的创新。因此,按创新内容分类,可分为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 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等。下面重点讨论理论、科技、管理创新。 1.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theoryinnovation)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 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 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 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 依据理论创新实现的方式不同,可以把理论创新分为五种,即原发性理论创 新、阐释性理论创新、修正性理论创新、发掘性理论创新和方法性理论创新。依 据理论创新的内容不同,有政治理论创新、经济理论创新、科技理论创新、军事 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等。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 坚持用 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而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最突出也是 最富有成果的特点之一。90 年来,在领导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辛探索中,在 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相继创立了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 果,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 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 的服务的过程。简单地说,科技创新主要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20 世纪是科技创新的辉煌的世纪,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光量

(11)

子假设,开启了物理学的新革命;1905 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问世;1929 年,天文学家哈勃发现了宇宙膨胀现象,此后,天文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模型; 1953 年,沃森、克里克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对生物传信 息传递的意义。20 世纪的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重 大创新,成为创新之源,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例如,美 国在过去的 50 年里,科技创新所产生的生产力对美国 GDP 增长贡献率达到 50%, 创新产生了新产业的市场,推动了财富创造,并且创造了高价值、高收入的工作 岗位。 科技创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已经过去 的 20 世纪,由于科技创新爆炸式增长,使世界面貌发生的巨大的变化,造成了人 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新的世纪里,随着科技创新 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进一步加速,必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 综合国力的提升,对世界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科技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技创新要比单纯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更加复杂。它涉及研究与开发、人才、资金、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组织、设 计、制造、营销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高, 创新能力还不强。为此,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国家 更加强盛。 3.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方法、手段、 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管 理创新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包括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文化创新等。 (1)管理观念创新。指管理者或管理组织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下,由现实 条件决定的经营管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构成的综合体。一定的管理观念必定 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导向、价值原则,

(12)

同时管理的观念又必定折射在管理的各项活动中。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经济 发达国家的许多优秀的企业专家提出了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如知识增值观 念、知识管理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观念、战略管理观念、持续学习观念等。 (2)管理组织创新。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有合理的组织形式。由于企 业机构设置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企业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和环境等因素的影 响,因此,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随着经营活 动的变化,也要求组织的机构和结构不断调整。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合理地通 过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来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3)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主要原则。制度创新就是企业根据内 外环境需求的变化和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对企业自身运行方式、原则规定的调 整和变革。制度创新要以反映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体现企业运作的客观要求、 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 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 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的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管理文化创新。现代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可以说已经到达顶峰。 企业文化通过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通过企业独特的管理制度体 系和行为规范的建立,使得管理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如果文化创新已成为企业文 化的根本特征,那么,创新价值观就能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行为规范就会 得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创新动力机制就会高效运转。 (二)按创新层次分类 传统的创造概念主要是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和发明活动,这种创新主要 是一种个人行为。20 世纪 30 年代,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概念引入到以企 业家为主要角色的企业行为。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 概念,开始将创新看作一种国家行为。历史上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 展之所以保持强劲的势头,不仅仅源于科技创新,更主要是由于国家创新体系演 变的结果。因此,按创新层次(创新主导、成果先进水平、成果影响范围)分类, 基本分为五个层次:世界级创新、国家级创新、产业级创新、企业级创新、个体 创新,其中个体创新是基础。

(13)

1.世界级创新 世界级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由联合国主导,或创新成果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 或创新成果影响全世界。世界级创新往往是革命性的,会给世界经济社会带来全 面的影响或变革。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又称之为普遍性创新 (general innovation),并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主要有 3 次普遍性创新:纺织机、 电气化和当前正在发展的信息化(国际社会称 ICT,信息通信技术)。 如高温超导技术及其应用将成为 21 世纪世界科技领域的制高点,更是全球经 济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天津百利机电控股集团等三家企业,依托国家 863 计划 课题,已成功制造出世界第一台 220kV 饱和铁芯型高温超导限流器,并于 2012 年底成功挂网运行,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 验收,这标志着我国超导限流器的研发和制造,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属于 世界级创新成果。 2.国家级创新 国家级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由政府主导,或创新成果达到国家级先进水平, 或创新成果影响全国。国家级创新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综 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 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中国国家的创新发 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 演化着。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 加强。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 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3.产业级创新 产业级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由行业主导,创新成果达到产业先进水平,或创 新成果影响产业发展。产业创新是指某一项技术创新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或对

(14)

一个产业进行彻底改造。产业创新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行为或 者结果,而是一类企业群体的创新集合。产业创新路径有: (1)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 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对承 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产业创新途径中重要的路径之一。通过承 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创新,可以利用现成的产业资源,迅速完成产业升级,实现 跨越性的产业进步。 (2)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 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 对区域产业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3)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 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 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产业 融合是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具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发展方式,能有效 地提高产业竞争力。 4.企业级创新 企业级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由企业主导,或创新成果达到企业先进水平, 或创新成果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 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 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新的最佳效益。企业创新 的特点有: (1)多维性。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 面的问题,而且各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要全盘考 虑整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各方面创新是有较强的关联度的。 (2)时效性。面对市场环境条件的迅速变化,企业创新有很强的时效性。由 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对市场反应的滞后性,企业的决策速度往往很难满 足企业市场竞争的时间要求,以至于即使原来有很好的创新设想,由于掣肘不断 等原因而一拖再拖,导致所做出的决策是无效决策,因为说不定市场早已失去或

(15)

竞争者已先声夺人了。因此,时效性是创新的重要因素,所以也就是创新决策的 一大特点。 (3)层次性。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呈多层次性,企业决策层周围往往是围绕 一层至多层的组织,创新可能在企业不同层次的组织中产生,所以创新就呈现出 与企业组织结构相对应的多层次性。 5.个体创新 个体创新主要是指:创新由个体主导,或创新成果达到个体先进水平,或创 新成果影响个体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虽然强调团队创新,单枪匹马的英雄已不复 存在,但是,团队(企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团队创新也由必然由个体创新累 积、组合而成。没有众多团队员工的精诚合作、共同奋斗、共同努力,团队将一 事无成。因此,个体创新具有下列特点: (1)个体创新是一种工作创新。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工作,而工作又是千差万 别的。不管什么工作,工作创新就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创新自己的本职工作,产 生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从而产生新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益。做好本职工作 是工作创新的基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工作热情高,认 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不向困难低头, 虚心学习,勤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牢记宗旨、 不忘责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2)个体创新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相对创新。创新可分为绝对创新和相对创新 两大类,显然,绝对创新就是超越前人,相对创新就是超越自我。创新是人的本 能,人人具有创新素质,只不过是创新素质有高有低,创新能力有大有小。组织 管理能力强的人,可以组建一个团队从事团队创新;科研能力强的人,可以从事 “发明与创造”式的个体创新;但需要更多的人从事超越自我的相对创新。超越 自我就是要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不安于现状,不断总结工作的经 验和教训,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不断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 率,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相对创新。 (3)工作创新更多的是一种配角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需要组织一个 团队去完成,中国最近的“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创新项目,都是创新大团队

(16)

的杰作。在一个创新团队中,主角是少数,配角是多数,所以工作创新更多的是 一种配角创新。不能说:主角工作是创新型工作,配角工作就不是创新型工作。 在一个创新团队中,如果没有多数成员的默默无闻、甘当配角、甘当人梯的无私 奉献精神,团队创新就不可能成功。 (三)按创新过程分类 根据创新的过程是量变还是质变,可分为渐进型创新、突变型创新。渐进型 创新的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突破型创新的特征是打破 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 1.渐进型创新 渐进型(incremental innovation)创新是指通过不断的、渐进的、连续的小创 新,最后实现大创新的目的。例如,针对现有产品的元件作细微的改变,强化并 补充现有产品设计的功能,至于产品架构及元件的连接则不作改变。 日本的企业多采用这种渐进式管理创新策略,日本政府在公务员改革过程中 也采用了这种策略,通过有计划地每年逐渐减少公务员数量的办法,加以编制法 定化的配套措施,使日本的公务员改革取得了成功,值得我国在制定机构改革的 方案时加以学习借鉴。 虽然单个小创新所带来的变化是小的,但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一是 许多大创新需要与它相关的若干小创新辅助才能发挥作用;二是小创新的渐进积 累效果常常促使创新发生连锁反应,导致大的创新出现。 企业组织的管理创新就是从无数的小创新开始的,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 善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导致质变的大创新。这种创新 具有渐进性、模仿性,创新的周期一般较长,而创新的效果却不错。 2.突变型创新 突变型创新(radical innovation)又称激变型创新或颠覆性创新。突变型创 新顾名思义就是突破性的创新,不经常发生,一般是指采用全新的产品、服务、 过程、方法代替原有的产品、服务、过程、方法。成功的突变型创新往往会创 造新的绩效基础、新的竞争力和新的业务模式,从而导致企业的再造或产业的 升级。

(17)

突破型创新通常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 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 个产业发生变革。如晶体管取代电子管、集成电路取代分立元件、数字电视取代 模拟电视等都属于突变型创新。 三、创新价值论 什么是价值呢?价值是人所追求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观属性。例如经济价 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创新价值论就是要说明价值 观是如何影响创新的,而创新又是怎样推动价值创造的。 (一)创新的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指任何事物对于人和社会在经济上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创 新的经济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发展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生产力。我们可以说,当今世界,一切经济价 值、经济增长和战略实力都来自于知识和创新。 创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 合国力的增强。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 的战略任务来抓。如日本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一度奇迹般地迅速崛起, 大有称霸世界之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其经济发展缺乏自身的创新机制, 便失去了稳定的基础,以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近几年来,日本大 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创新的经济价值,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2006 年以颁布实 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阶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不断 提升。 创新的过程一头连着科技研究,一头连着产业经济。近年来,一批科技型企 业不仅承担了航天、探月、对地观测、深海探测重大战略任务,取得了一批举世 瞩目战略高技术成果,如天宫一号与神舟 9 号成功对接,嫦娥一号、二号探月成

(18)

功,实验快堆成功并网发电,深海探测器成功潜入 7000 米海底等,还把高新科技 成功转化为市场产品,实现了科技创新。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 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的变革和创新;3D 打印 技术、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正成为新的热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方兴未艾, 带动健康产业、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产业不断壮大。这一切都 表明,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发展动力。 2.创新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企 业管理创新等。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不创 新,就会灭亡。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保障。在今天, 创新能力已成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实现跨 越式发展的第一步。 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说“不创新,就灭亡。”① 畅销书 《追求卓越》作者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Peters)称“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② 一点点的创新就可能让一家企业起死回生,一点点的创新就可能让企业利润大 增,一点点的创新就可能让企业名声大震。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 年进入轿车领域 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集团投资数 亿元建立了吉利汽车研究院,目前已经形成较强的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和汽车 电子电器的开发能力,每年可以推出 4~6 款全新车型和机型;自主开发的 4G18CVVT 发动机,升功率达到 57.2kW,处于“世界先进,中国领先”水平; 自主研发并产业化的 Z 系列自动变速器,填补了国内汽车领域的空白,并获得中 国汽车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自主研发的 EPS,开创了国内汽车电子智能助力转 向系统的先河;同时在 BMBS 爆胎安全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应用方 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拥有各种专利 1600 多项,其中发明专利 110 多项,国际专 利 20 多项。 ① 创新的名言:http://yulu.quhua.com/mingyan/1561/. ② 同上.

(19)

(二)创新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对社会需求的满足 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创新的社会价值主要在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钥匙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综览当今世界现状,人类从蒙昧时代到今天的科技文明, 其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就是不断地创新。正是人类社会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活动构成 了人类从愚昧走向科学,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辉煌发展历程。 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难以发展,我们也就享受不到今天方便而又舒适的生 活,也就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创新是一项艰难而又 崇高的事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 那些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怕劳苦、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到达那光辉的顶点。 人类正是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重创新,推动着历 史车轮滚滚向前,以新文明取代旧文明,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 2.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 19 世纪西方列强以大炮船舰敲开中国大门后,中国人猛然发现中华民族在 世界上衰落了,痛心疾首后国人开始寻求复兴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当经历了 无数的失败后,有人甚至开始怀疑中华文明是否已经走到尽头,答案自然是否定 的。中华文明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善于学习、有自主创新精神的 民族。经历了一系列求生存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的最大创新成 果—新中国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走上了求进步的道路,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走 过弯路,搞过生产大跃进,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发展放慢。78 年开始 的改革开放以解放人的思想为标志,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再次迸发出激情,经过 35 年改革开放,中国获得巨大发展。我们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 也务必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创新精神的推动,中华 民族的复兴呼唤创新精神。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路在创新。改革开放就是一种创新。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希望,使我国有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中国建设现代化的时间

(20)

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非常短,而且我们依然受到发达国家遏制和威胁。我们的出 路在创新,只有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自主创新,才能打破限制,不受威胁,闯出中 华民族的一片天地。中华民族要想不再落后,只能坚持不懈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三)创新的认知价值 认知(cognition)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 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创新的认知价值主要表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新是知识创造与应用 创新过程本质上就是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创造和新知识应用两个 方面。 (1)创新是知识创造的过程。任何创新都有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创造是创 新的起点,没有知识的创造,也就谈不上创新。知识创造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 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造的 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 知识创造有组合与交换两个途径,如图 1-1 所示。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对不 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组合来创造新知识。根据其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 将这种知识创造途径分为渐进型和突破型两种。例如:瓦特将蒸汽机推广应用到 工业领域属于渐进型知识组合创造,晶体管取代真空管属于突破型知识组合创造。 新知识 交换 组合 图 1-1 知识创造的两个途径 当有限的资源被不同的行为主体拥有的时候,资源的相互交换就成了资源组 合的先决条件,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科研人员、理论学家和思想家所掌握的互 补性知识来加快知识创造活动。因此,可以通过这些行为主体相互交换其所拥有 的资源而获得新知识。 (2)创新是知识应用的过程。创新又是新知识的应用过程,即新知识转化为 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更难。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曾经指出,历

(21)

史上,知识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知识被应用于工具、工艺、产 品,这创造了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知识在新的意义上被应用于劳动,这带来了 生产力革命;第三阶段,知识被应用知识本身,这就是技术管理革命① 。 2.创新提高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在新知识创造和新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创新提高了人类的认知能力表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1)创新扩展了认知的视野。创新要求广泛的知识以及快速的知识流动和知 识的传播,这样就扩大了人们的认识空间,缩短了知识传播的时间。 (2)创新深化了认知的深度。通过创新,人们对以前不认识的事物逐渐认识 了,对以前认识不深刻的事物逐渐深刻了,对以前认识不清晰的事物逐渐清晰了。 (3)创新锤炼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意志和毅力。创新常常会遇到风险与失败, 要求人们以正确的态度予以对待。要敢冒风险,不怕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吸取 教训,直至创新成功。 (4)创新推进人们将认识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创新是一种探索性活动,为实 现成功创新,人们必须将认识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并遵循认知规律,即认识、实 践、再认识、再实践、……。 (四)创新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或者能够 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创新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新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形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没有一种力量比文化的影响更深刻、 更持久。中华民族要长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进 行创新。创新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既不同于单独的科学文化, 又不同于单独的人文文化。它是一种适合于创新的文化,也是一种由创新而生成 发展出来的新形式的文化。创新文化是创新的产物。 硅谷是美国科技产业的发祥地,也是当代高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硅谷的 ① 转引自金吾伦. 创新哲学探索[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80.

(22)

成功不仅在于它拥有大量的风险资本,以及因毗邻著名的学府而拥有众多的高素 质人才群体,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创立的独特、激励创新的硅谷文化。硅谷 文化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就是“繁荣学术、不断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 尚竞争,平等开放;讲究合作,以人为本”。硅谷人在创业中营造了硅谷文化,而 硅谷文化又进一步吸引、凝聚各方人才进入硅谷。 在北京中关村,一批有志向、有抱负的知识精英,以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为已 任,下海创业开辟我国民营经济先河。创业者们前赴后继,不怕失败,扛起中国 创新的大旗,在开放和包容的中关村这片土地上,鲜明的创业文化、持续的创新 精神成了中关村的灵魂,“创业+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形成了中关村文化的本质。 2.创新是文化发展重要引擎 历史经验证明,科技进步在给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竞争格局和国民财富获取 方式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从文 化内容、文化的表现、传播形式等各个方面,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1)科技创新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 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一定时期科技的发 展水平,不但反映和代表了该时期社会智力发展状况和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也反映了其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此,科技创新在不断加深人们对于自然发展 规律认识的同时,也不断延展着科技的知识体系,完善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扩展 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并为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更为丰 富的内容和素材。 (2)科技创新是促进新型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的发展使文化内容有 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从而使文化成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获得 与消费的产品,文化服务的受众大幅增长。历史上正是留声机、摄影术、电子 技术、光纤通信、无线电通讯、激光照排,以及 CD、VCD 和 DVD 等技术的发 明,使音响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等文化行业得以形成,也使出版业发生了 革命性的变化。当今时代,卫星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 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正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印证了 科技创新的文化价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20 年下半年,新加坡疫情趨緩,新加坡政府 推出一系列措施協助企業適應新常態及提高

指固定资产(包括新、旧及场所自产自用之固定资产)之购置减固定资产销售后之数值。固定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固定资产(包括新、旧及场所自产自用之固定资产)之购置减固定资产销售后之数值。固定

指固定资产(包括新、旧及场所自产自用之固定资产)之购置减固定资产销售后之数值。固定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固定资产(包括新、旧及场所自产自用之固定资产)之购置减固定资产销售后之数值。固定资产包括楼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固定资产(包括新、旧及场所自产自用之固定资产)之购置减固定资产销售后之数值。固定资产包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固定资产(包括新、旧及场所自产自用之固定资产)之购置减固定资产销售后之数值。固定资产

许多大经济体如中、美、日等国均采用生产者价格作计算,因此,由参考期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