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介范燕秋著《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評介范燕秋著《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評介范燕秋著《疾病、醫學與殖民

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

鈴木 哲造

* 作 者:范燕秋 書 名: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 出 版:台北:稻郷出版社,2005 年 3 月 頁 數:292 頁

一、前言

近年來,日台研究者雙方已逐漸重視日治時期台灣的醫療和 衛生問題。以日本代表性的研究而言,如見市雅俊所提出的「帝 國醫療」1 渉 與飯島 衛生「制度化」的討論2 掲 , 示了此一問題的研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1 見市雅俊指出疾病與醫療的歷史研究是近代批判中最尖銳的領域,作為批判視角之 架構,提倡「開發原病」與「帝國醫療」。「開發原病」係關注農業開發破壞自然 環境,而副產品便是疾病的異常發生之現象,它是對起源於西洋的經濟開發→生活 水準的提升→增進健康,這樣美麗的公式提出疑問。歐洲所推行的殖民地化進展過 程中,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平衡被破壞,導致疾病異常發生,一部文明的進 步史同時也是疾病增加的歷史。因此,面對疾病又格外亮眼的是「帝國醫療=近代 西洋醫學」。對被殖民者來說,「帝國醫療」就像特效藥一樣,對疾病極為有效, 遂加以接受。因此,論者指出「疾病對策為殖民地統治的重要一環,或許是比有形 的政治權力之行使更為重要的權力機制」。見市雅俊,〈第一章 病気と醫療の世 と ををををを 界史-開發原病 帝國醫療 -〉,見市雅俊、斎藤修、脇村孝平、飯島 渉編,《疾病・開發・帝國醫療 アアアにににに病気と醫療の歴史学》(東京: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36 期 2006 年 12 月,頁 193-214

(2)

究架構,指出殖民地統治政策下醫療、衛生政策的重要性。 至於台灣的研究,如關於殖民地統治初期的衛生、社會條件 之整備、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擔任衛生工學的英籍教師巴爾頓 (Burton, W. K.)的事蹟等較為人所熟知。對於巴爾頓的研究已有 呂哲奇的研究,清楚地指出受到後藤新平的推薦而成為台灣總督 府顧問的巴爾頓,先後前往上海、香港及新加坡等地考察,調查 上下水道及傳染病發生時住屋的處理方法等,根據考察結果而規 劃出台北上下水道等的建設計畫,該計畫並得到台灣總督府的採 用3。 關於總督府醫學校,有陳君愷《日治期台灣醫生社會的地位 之研究》。該研究詳細追蹤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生之動向,極具啟 發性。陳氏指出醫學校扮演「新科舉」的角色,由此誕生新的階 層。而該校學生肩負著台灣的反殖民主義運動,乃是迄今台灣的 社會秩序與「台灣意識」形成的基礎4。 爲彌補上述研究之不足,另有范燕秋一系列的作品產生:藉 由探討台灣總督府對鼠疫和瘧疾等傳染病之對策,以究明衛生事 業的基礎-保甲制度-之整備,以及因應傳染病對策的衛生組合 組織化之進展5。 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頁3-44。 2 飯島渉所提倡的衛生「制度化」是透過由國家將醫療衛生事業當做統治行為編入行 政,將個人身體規律化。在日本,其常以「近代化過程」為人所理解。指出「醫 療、衛生事業是國家最積極介入運作的分野,尤其衛生事業的確立因與個人身體有 關,而成為社會的組織化、「身體的規律化」等統治機構再編成的契機。飯島渉, ペペペと 《 近代中國─衛生の「制度化」と社會変容─》(東京:研文出版, 2000);同氏,〈問題提起─「帝國」の「眼差し」・「しし に」─〉,《史 潮》,44號(1998)。 3 呂哲奇,〈日治初期台北市的衛生水道工程建設事業-以日治初期衛生工程顧問技

師巴爾登(Willam Kinninmond Burton;ババペバ)之研究為中心〉,中華民國台灣 史蹟研究中心等,《全國大專青年台灣史論文研討會會議資料》,1998。 4 陳君愷,《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 (2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2.10)。 5 范燕秋,〈鼠疾與台灣之公共衛生(1896-1917)〉,《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館行》,1卷3期(1995);同氏,〈日據前期台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 究(1895-192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3)

在 前 述 的 研 究 趨 勢 中 , 本 書 是 范 氏 迄 今 研 究 成 果 之 論 文 集 (除第一章及第七章外,皆已報告或發表),即有關日治時期台 灣傳染病和醫學的「台灣醫學史」。 渉 因此,本書所 及的面向很廣。包括「殖民者日本人如何在 台灣維持健康的優越性」、「台灣醫師如何運用社會醫學爭取台 灣 人 的 政 治 權 力 ; 日 本 帝 國 中 央 掌 控 台 灣 殖 民 行 政 的 動 態 」 、 「殖民地衛生基層行政的運作動態;處於社會弱勢的特殊群如癩 病 患 者 以 及 泰 雅 族 群 」 、 「 如 何 在 殖 民 政 府 強 力 介 入 管 理 的 過 程」、「形塑特有的身分認同以及造成文化變遷」等。作者謂本 書之目的是藉由闡明上述課題,以究明日治時期醫學活動所帶來 的「殖民現代性」。 本書的結構包含:導論及七篇論文,內容針對醫療、衛生等 問題進行廣泛討論。本文將以概述的方式探討各章的內容,再針 對書中的研究成果提出若干問題及評論,最後於結論中提出後續 的研究建議。

二、摘要

第一章〈導論:醫學與殖民現代性〉回顧了台灣史研究動向 中,醫學史迄今的研究動向和成果。1990 年代,研究者首先注意 到「殖民醫學(colonial medicine)」的探討。論述焦點是(1)近 爲 代醫學 何、以及如何在殖民地台灣制度化地展開;(2)作爲日 本帝國的工具(tool of empire),「醫學」如何被使用;(3)醫 學如何影響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然而,這些討論卻面臨一些研究的限制及難以克服的問題, 例如:(1)絶大多數的史料是殖民者所留下來的,記録著殖民統 治的輝煌事蹟;(2)由於「殖民醫學」是殖民者所引進,現代醫 爲 學亦是 保障殖民者的健康而推展,因此論述的起點或主體往往 是殖民者日本人;(3)可能偏重殖民政府單向的輸入、強制性灌 輸的一面,而較難兼顧台灣社會的回應與動態;(4)將醫學視爲 「帝國的工具」,易側重醫學的技術與政治面,而缺乏社會文化

(4)

面的探討;(5)現代醫學戰勝疫病的科學形象,易使人肯定其進 歩與文明的價値,而忽略批判其中深層結構性的問題。 作者指出,為克服此一課題,需要新史料的挖掘與發現,以 及對上述研究觀點的反省,其並主張引進「後殖民」、「殖民現 代性」的觀點進行討論。「後殖民」的觀點是將近代科技和醫學 爲 視 「帝國的工具」,探討其對社會、文化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影 響。科技並非單純、單向的轉移過程,而是一系列跨文化的交換 與相互作用6。「殖民現代性」則是突破傳統的帝國主義論及現代 歴 化論,指出「現代性」是東亞地區特有的 史經驗,並強調引進 「現代性」的過程與在地傳統社會文化間的互動關係7。 作者主張利用「後殖民」、「殖民現代性」的觀點打破殖民/ 被殖民二元對立的概念,不能僅重視來自殖民者單向的塑造,而 必須探討台灣社會文化的變動過程。此外,「殖民醫學」並不等 産 同於殖民母國的醫學,而是在移殖的過程中與殖民地 生許多互 動關係,因此發展出殖民醫學的地方性或混雜的特色。 第二章〈熱帶風土馴化、日本帝國醫學與殖民地人種論〉聚 爲 焦於日本「熱帶醫學」的發展過程。日本作 後進的帝國主義國 家,其如何將包涵在西方人殖民經驗中的「熱帶風土馴化」概念 引入,以保護殖民者的健康。 1895 年,日清戰爭結果讓日本取得台灣。但因為當時的日本 爲 社會及學界都將台灣視 「瘴癘之地」,因此開發台灣的第一要 務即是改造台灣,使台灣成為適宜居住的地區。作為解決方法所

6 David Arnol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Colonial Ind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劉士永,〈大衛阿諾[David J. Arnold]與後殖民醫學〉,《當代》, 52期(2001)。 7 所謂「現代性」,簡言之,是指西方現代社會生活的特質。西方「現代性」的傳統 是從歐洲中古末期以降封建體制逐漸解體之後被形塑出來的。在西方現代性浮現的 過程中,伴隨著新興資產階級的產生及茁壯。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建構了資本主義體 制;在政治上、建立了代議民主;在思想上、提供新的世界觀與人性論,並勾畫出 「現代文明」的遠景。其後、由於西方國家勢力的擴張,現代性傳播到世界其他地 區,形成全地球性的現象。黃瑞褀,〈現代性的省察〉,《台灣社會學刊》,19期 (1996)。

(5)

依據的理論,而採用了西方列強「熱帶風土馴化」的經驗。 「熱帶風土馴化」即西方人在非洲地區的殖民地所面臨,對 熱帶氣候與環境適應上的問題。該課題是日本人究竟如何馴化熱 帶氣候。為此,醫學、衛生學者們積極對台灣的熱帶風土特性、 査 傳染病、地方病、社會風俗等進行研究和調 。隨著日人與台人 醸 的差異不斷被強調,亦 成熱帶氣候將使日本人「退化」的危機 感。 然而,當時日本雖深深地受西方熱帶殖民經驗的影響,卻試 圖超越西方的限制。例如,當時台灣總督府衛生課長高木友枝分 析台灣的「瘴癘蠻雨」,指出習慣或適應熱帶氣候之重要性,並 提出適應熱帶氣候的三個條件:(1)人種因素:接近台灣的九州 人最適合;(2)個人體質因素:20 歲到 30 歳最佳;(3)衛生 措施:必需改善及注意建築方式、衣服、運動、飲食、睡眠等8。 作者亦指 出:( 1) 根據 1905 年 台灣 的 人口調査,「内地 人」57,309 名當中,第一名是熊本縣的 5,305 人,佔總數 9.1%, 整體而言則以九州人最多。(2)此一傾向於日本統治期間皆延 續。(3)總督府在花蓮廳的三個村落所實施的「第一次官營移民 (1909-1917)」中,以福岡縣最多,由此可「證實日人殖民考量 熱帶風土馴化的人種、以及個人體質因素」。 其 後 是 有 關 日 本 人 兒 童 與 台 灣 人 兒 童 體 格 及 發 育 差 異 的 討 論。透過檢視《台灣學校衛生》、《台灣統計協會雜誌》、《台 灣教育會雜誌》、《台灣教育》等報章雜誌的論文,進行在台日 人兒童、台人兒童及母國的日本人兒童的比較,並與「灣生」9作 對照。 其 結 果 , 在 台 日 本 人 與 「 灣 生 」 兒 童 的 體 格 皆 優 於 台 灣 兒 童,但次於母國的日本人兒童,其發育與母國日本人接近的程度 爲 被作 「風土馴化」的標準。此外,作者提到「灣生」的自我認 8 高木友枝,〈衛生上よよたに台灣〉,《台灣統計協會雜誌》20期(1906)。 9 「灣生」是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1937年在台日本人學生53,908人中,「灣生」有 41,721人,佔77.4%,換言之,以「灣生」的發育情形為「風土馴化」的標準。

(6)

揺 同與台灣人及母國日本人皆不同,處於動 的狀態。被置於母國 日本人和台灣人之間的「灣生」,從熱帶風土產生的問題,導致 其精神與心理上的劣等感。 1930 年代,因日本的南進政策,使適應熱帶風土的問題成為 日 本 當 局 者 最 重 視 的 問 題 之 一 。 中 央 政 府 將 台 灣 置 於 「 南 進 基 地」的定位,注意到在台日人「風土馴化」的經驗。而台灣總督 府為應付此一需要,亦積極展開熱帶醫學研究。1936 年,台北帝 大設立醫學部;1939 年,中央研究所衛生部改組為「熱帶醫學研 究所」,附屬於台北帝大。作者指出,上述的研究機關導出「日 本民族比歐美白人對熱帶氣候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之結論,因此 爲 成 「大東亞共榮圈思想」的理論根據。 最後,作者指出「熱帶風土馴化」的理論實踐:(1)強化日 本人的自我認同。(2)相關發展殖民地人種論。(3)熱帶醫學 歩 與 生 物 統 計 確 立 了 殖 民 者 文 明 、 進 的 地 位 。 而 「 熱 帶 風 土 馴 化」的理論意義是:(1)戰勝大自然的挑戰,也就是克服熱帶風 土的挑戰,維護在台日本人的健康狀態;(2)強調殖民地社會的 爲 文明程度低落,成 改善社會的論據;(3)證實日本人具有優於 歐美國家的熱帶殖民能力。 第 三 章 〈 日 治 台 灣 醫 學 的 精 神 傳 承 : 本 土 醫 學 傳 統 之 建 立〉,討論「殖民醫學」如何適應地方的情形與環境,以及如何 影響「本土醫學」的發展。作者主張欲探討日本「殖民醫學」下 台 灣 醫 學 發 展 的 契 機 及 其 特 色 , 利 用 「 後 殖 民 」 、 「 帝 國 的 工 具」等概念是極有效的辦法。此外,日治時期台灣醫學的傳承必 然 會 面 對 「 殖 民 近 代 醫 學 」 如 何 轉 化 到 「 台 灣 本 土 醫 學 」 的 問 題。因此必需闡明在「殖民醫學」的影響與揺動之下,台灣社會 如何創新「本土醫學」的傳統。 作者首先概述日治時期台灣醫療及衛生行政整備之前,近代 日本醫療及衛生行政的確立過程。由此導出:(1)日本醫學及衛 徳 生學的發展深受 國影響;(2)台灣衛生警察制度以 1893 年所 爲 確立的日本衛生警察制度 模型等兩點結論。

(7)

爲 其 次 , 作 者 指 出 作 台 灣 醫 學 的 發 展 與 衛 生 設 備 展 開 的 特 徵,「殖民醫學」的觀點亦包含在內。「殖民醫學」以日本的殖 爲 民需要為基礎,以保護在台日人的健康狀態 主要目的。作者以 爲 市 街 衛 生 採 取 種 族 區 隔 的 方 式 呈 現 「 殖 民 醫 學 」 的 特 性 作 根 據,指出 1890 年代以降,根據種族劃分居住地成爲西方人的熱帶 殖民地城市結構的通例。而日本人殖民者相當重視西方人的熱帶 殖民地經驗,因此對日本人與台灣人的居住區域採取隔離辦法以 維護日本人的健康。 説 再從比較死亡率 明「殖民醫學」的特性。台灣人與在台日 本人、母國日本人的死亡率相較顯示,在台日本人的死亡率低於 台灣人,甚至低於母國日本人,可見在台日本人受很好的保護。 日本在台灣推進的近代醫學亦具有「殖民醫學」的特性。為 了保護日本人的健康,殖民地的科學研究注重實用科學;關於醫 爲 學,則以瘧疾研究 熱帶醫學研究的主要部分,再者,日本的醫 學研究者持有「帝國的眼光(imperial eyes)」,身為殖民者,其 背負將殖民地文明化或近代化的使命。反之,台灣人醫師因為被 賦予傳播文明醫療的任務而從事臨床醫療的開業醫。 1920 年代以降,台灣人醫師致力於使近代醫學符合台灣人、 而 非 僅 殖 民 政 權 本 身 的 需 要 。 殖 民 者 壟 斷 醫 學 研 究 是 「 殖 民 醫 徴 學」特 之一,但 1922 年杜聰明擔任中央研究所教授之職,打破 了日本學者壟斷醫學研究的局面。 産 隨著「社會衛生」意識的發達,總督府培養 婆的同時,亦 収 設 置 容 鴉 片 癮 者 的 「 更 生 院 ( 1930 ) 」 、 癩 患 者 的 「 樂 生 院 (1930)」,以及收容精神病患者的「養神院(1935)」等相關 防治機構,因此造成衛生人員的增加。關於鴉片,由台灣人醫師 參與反鴉片吸食運動與對鴉片癮者的積極醫治,可見台灣人醫師 如何致力於使近代醫學符合台灣人的需求。 杜聰明對鴉片的研究及其對台人研究者積極的培育,使鴉片 爲 研究成 台灣人醫學者的發展之路。作者指出杜聰明因致力於台 薬 灣毒蛇、漢 及阿片等課題之研究,顯然立足於「台灣本土」,

(8)

而塑造出「台灣本土醫學研究」的重要傳統。 第四章〈台灣新世代知識份子與蔣渭水醫師〉利用「世代」 10、「社會醫學」及「民族醫師」等概念進行探討。「民族醫師」 是新時代健康概念的代言人,此外,醫學亦是殖民社會追求文明 的力量。 1920 年代的「乙未世代」新知識分子因為受到日本教育及 20 爲 世紀初期日本大正民主思潮的影響,而具有多元思想。他們成 台灣民族運動的主要原動力。許多醫師參與台灣的民族運動,其 爲 中代表性的人物是蔣渭水。既然醫師作 「民族醫師」,在台灣 的民族運動中位居領導的先鋒,作者自然對醫師在台灣民族運動 中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給 與 積 極 的 評 價 。 而 此 亦 是 醫 師 實 踐 「 社 會 醫 學」的結果。「社會醫學」意指醫師不僅治療患者,還治療或診 斷社會面臨殖民地統治的暴政和不公的觀點。 第五章〈從台灣總督府檔案看日治時期的公共衛生〉及第六 章〈由「水竹居主人日記」看殖民地公共衛生之運作〉分別利用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和「水竹居主人日記」探究台灣總督府 醫療及衛生政策如何影響台灣社會。 此兩種史料的立場截然不同,前者有關國家、殖民地政治核 心及殖民者日本人,後者則純粹是私人的、地方社會的以及被殖 録 民者台灣人的紀 。因此得以檢證殖民行政管理的全面性,以及 滲透民間社會與生活的細緻之處。 於第五章中,作者言及「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有關醫療 和衛生史料的性質、數量,以及利用該史料擴大研究領域的可能 性。作者首先概述「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的結構後,再簡單地 10 有關日治時期「世代」的區分,參酌周婉窈的討論。她的討論雖是依據 George H.

Kerr 在 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一書的 「世代架構」,但也提出一些修正與補充。總之,她指出的三個世代:首先是老一 代、他們於割台時已經成年、也是傳統社會孕育出來的人;其次是乙未新世代 (1895年是乙未年),生於割台前後幾年,接受新式教育,但還與舊時代有接觸; 最後是戰爭的世代,他們在二次大戰期間度過青少年,大多接受日式教育。周婉 窈,《日據時代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出版社,1989),頁23-24。

(9)

整 理 有 關 醫 療 及 衛 生 史 料 。 其 指 出 統 治 初 期 文 件 分 類 的 「 衛 生 門」中,有關「鼠疫」的史料非常多,由此可知統治初期總督府 衛生政策的中心即是「鼠族」對策。 其 次 , 有 關 台 籍 醫 師 在 海 外 開 業 時 的 資 格 問 題 , 作 者 利 用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進行初步分析。首先指出台灣總督府醫 内 學校畢業生的資格不可在本島以外的地區(如 地等)開業。但 他們因具有醫師的技術,且會說日本語和中國語,而為住在海外 的日本人所需。當他們在關東州、馬來半島或蘭領印度等地開業 時,雖有能力卻因資格之限制而無法開業,台灣總督府因此反覆 與各相關機構對此一問題進行協議。作者即介紹當時總督府與關 内 東都督府、外務省、 務省及蘭領印度政府協議的情況與解決資 格問題的過程。 除上述課題外,使用「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亦可導出「究 爲 爲 竟促使台灣醫師向外發展的動力 何?個人的動機因素 何?或 是殖民地政府適度的宣傳規劃?」等新的研究課題。雖然「台灣 録 總督府公文類纂」是總督府與各官廳或官員間對話的記 ,能夠 歴 將真實的 史脈絡提供給研究者,但因公文書性質之限制,其無 法提供事件之全貌,而需補充其他相關史料。 第六章利用「水竹居主人日記」描繪衛生政策的執行情形與 台灣社會的實際反應。作者利用日記內容闡明「地方商紳」改變 傳統習慣、配合公共衛生新思想的過程,以及台灣社會面臨傳染 撃 病的衝 與社會變遷。「水竹居主人日記」是漢人社會精英階層 的「張麗俊」自 1906 年至 1937 年的日記。其自 1899 年到 1918 年間擔任殖民地基層行政保甲組織南坑第一保的「保正」。該日 記不僅是迄今台灣「保正」所留存下來的唯一史料,亦是由被殖 録 値 民者的台灣人所記 的資料,因此史料的價 非常高。 作者利用該日記檢證張麗俊擔任「保正」期間的衛生活動及 1908 年葫蘆墩鼠疫流行時的實態。關於衛生活動,有預防天花的 「種痘」措施。本章內容闡明了迄今不為人知的「種痘」過程。 内 如執行「種痘」之際,保 子女被召集到「保正事務所」,而實

(10)

施「種痘」的人員是公醫、警吏、漢醫跟保正,進行接種的人是 録 漢醫,鑑定「善感」或「不善感」的人員是警吏,記 接種人員 統計的人員是保正等。被排除「漢醫」竟執行接種,實令人深感 興趣,作者亦指出總督府採取拉攏「漢醫」到新衛生活動的「新 舊醫療文化揉合的方式」以貫徹行政之執行,相對的,「漢醫」 也積極接受新時代的衛生活動。 從「日記」也可以了解鼠疫流行之際實施防治工作的情況。 作者提到:(1)保甲的防治活動是基層的部分;(2)因鼠疫流 撃 行對地方社會造成很大的衝 ,「地方商紳」社會往往積極地參 與公共衛生;(3)利用「漢醫」參與防治活動,以抑制台灣人對 衛生措施的反抗;(4)地方士紳對警吏進行強制性的檢疫及隔離 措施抱持著悲憤的心情。此外,作者指出總督府為了成功防治傳 染病而不得不依靠地方「精英」的協助,同時傳統社會亦逐漸轉 向與公共衛生新思想協力合作,兩方面的調適使衛生組織有效發 揮作用。 第七章〈近代台灣的癩病療養與疫病隔離空間〉論述「樂生 院」扮演療養癩病空間的角色與癩病患者主體的形塑。形塑癩病 患者是通過公共衛生的社會動員,總督府藉由強而有力的社會動 員企圖使癩病污名化,以從社會排除癩病患者,另一方面,卻充 内 實樂生院 的生活機能。作者試圖闡明在兩方面的力量作用下, 爲 儘 管 癩 患 者 被 規 則 所 束 縛 , 卻 接 受 樂 生 院 作 其 安 居 終 生 的 家 園,亦即形成癩病患者的主體。 癩病是人類自古以來的疾病,1860 年代夏威夷爆發癩病流行 及 1874 年 Dr. Armauer Hansen 發現癩桿菌,引發西方人對癩病極 爲 黄 黒 大的注意。西方人認 癩病是慢性傳染病,在 、 種人之間廣 泛流行。特別是夏威夷實行強制隔離與大眾檢疫。19 世紀末期是 汚 爲 癩病 名化的過程,日本也被西洋諸國視 癩病的流行地區。 明治維新後,日本以趕上歐美國家的文明及國力爲目標,因 爲 而將其被認 是癩病流行疫區一事視為不文明的象徵,也是一種 汚 爲 「國恥」。是以如何控制癩病、清除「癩病國」的 名,即成

(11)

日本國家發展的重要課題。至於殖民地台灣的癩病流行情況,雖 有 1901 年台北醫院醫師青木大勇發現台灣癩病患者的統計值較日 本、德國、美國等地偏高11,但當時總督府正展開急性傳染病鼠疫 之防治,而無暇整治慢性傳染病。 1930 年,總督府由樂生院開始展開癩病防治之對策。總督府 汚 基本的癩病對策即向大眾宣導癩病的知識,換言之,也就是 名 化癩病。透過衛生警察的檢疫、對癩病患者進行逮捕及監禁等措 施與舉動,在社會全體醸成對癩病患者的恐懼與歧視患者及其家 増 人的氣氛。同時樂生院則致力於充實各種生活機能及 強院區的 管理,以強化患者定住院區的意願。 爲 在這兩種力量角力與推拉之下,「癩病患者接受樂生院作 薬 其安住的家園」。加上戰後發明癩病特效 ,癩病成為能夠完全 郷 治癒的疾病,但癩病患者卻不從樂生院返歸 里,而這也就是殖 民地政府對癩病的對策所形成「癩患者主體」的結果。 縁 第八章〈疾病、邊 族群與文明化的身體-以宜蘭泰雅族為 例(1895-1945)〉論述傳染病與「泰雅族群」歴史、文化的變 遷關係。作者首先以泰雅族已適應台灣的環境及建立適度的文化 爲 機制作 前提。泰雅族傳統的「出草」防疫與禁忌防疫,看似迷 信的宗教信仰,實際上卻是從自然的經驗中產生。例如:泰雅族 部落擴散分佈於高山地區,也是依據自然經驗獲得的知識合理發 展的結果。 爲 但是,殖民地政府為了開發山林而把「出草」視 蕃害、野 蠻,試圖根除之。1905 年以降,佐久間左馬太推動理蕃計劃,日 警的鎮壓可能不是泰雅族歸順的直接因素,而是泰雅族遭遇到各 種疫病的侵襲,削弱了該群族的力量。 這些新的疫病問題主要來自兩方面,一者是殖民政府建立的 交通系統,將文明地區的疾病導向山地部落;另一者是總督府以 集團移住及水田耕作作爲「文明化」泰雅族的主要政策,使許多 11 青 木 大 勇 ,〈 癩 院 設 置必 要〉 , 《 台 灣 醫 事 雜 誌 》 , 第 3 編 第 6 號 (1901.2)、第7號(1901.8)。

(12)

傳染病因此被帶到山地。疾病不僅削弱泰雅族人的健康,同時, 来 新的疾病已無法靠傳統文化機制加以解決,而必須仰賴更多外 歴 的文明系統,因此對該族群的 史文化變遷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評論

爲 本 書 被 稱 日 治 時 期 關 於 台 灣 傳 染 病 與 醫 學 的 「 台 灣 醫 學 渉 史」,研究課題 及許多面向,由各章所導出的結論對日治時期 台灣醫療或衛生史上頗具意義。然而,筆者仍有必要指出該書結 構上的問題和缺點,以及論證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點及錯誤之處。 本節即以批判的角度檢視本書的論證過程和研究成果。 首先,結構方面的缺點是有「導論」卻没有「結論」,可推 内 測其原因應為各章 容獨立、缺乏聯貫性之故。不可否認,本書 正如作者所說的「透過這些主題以及不同層面、試圖闡明日治醫 學 活 動 所 展 現 的 殖 民 現 代 性 」 , 各 章 皆 致 力 於 究 明 「 殖 民 現 代 性 」 。 然 而 對 於 各 章 所 導 出 的 「 殖 民 現 代 性 」 之 間 究 竟 有 何 關 歩 連?作者卻沒有進一 論述。 其 次 , 作 者 在 各 章 中 引 進 各 式 各 樣 的 觀 點 進 行 議 論 , 包 括 「殖民醫學」、「殖民現代性」、「後殖民」、「世代」、「社 會醫學」及「民族醫師」等概念。這些概念確實有利於將自我的 理論一般化,但使用概念所導出的結論必然會朝向特定方向,亦 會使作者在有意無意間片面揀選史料,一旦概念被推翻,會立刻 喪失論文存在的意義,此對研究者而言,乃眾所周知的事實。 作 者 在 第 三 章 以 「 後 殖 民 」 、 「 帝 國 的 工 具 」 及 「 殖 民 醫 學」等概念開展其論述。按照作者的定義,「殖民醫學」是基於 爲 日本殖民的需要,以保護在台日本人的健康 主要目的。其並指 徴 出台灣醫學進展與衛生設施充實的特 中包含著「殖民醫學」的 觀點,根據種族劃分居住地區方式即為「殖民醫學」之象徵。作 者的根據是 1890 年代以降,依種族劃分居住地區已成為西方人熱 帶殖民地城市結構的通例。而日本人又相當重視西方人的熱帶殖 民地經驗,自然採取隔離日本人與台灣人居住區域的方法以維護

(13)

日本人的健康。

此處的問題是,作者僅以「日本殖民者重視西方人的熱帶殖 民 地 經 驗 」 的 立 論 作 為 根 據 , 卻 未 提 出 實 際 的 證 據 。 Philip D. Curtin 從非洲熱帶地區的事例證實依種族區別居住地可維護殖民 者的健康12,David Arnold 在「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Colonial India」中,以「後殖民」和「帝国的工具」的概念探究 英國在印度的醫療政策,但他們所導出的「熱帶風土馴化」之議 論是否直接適用於日本在台灣的統治政策,乃是一大問題。 様 例如印度與台灣相比,印度是廣闊的陸塊,富有多 性的文 化 、 社 會 。 而 台 灣 基 本 上 是 漢 民 族 社 會 , 其 規 模 與 印 度 不 能 相 比。再比較衛生政策,印度殖民統治當局為了避免疾病,將當地 衆 民 與 殖 民 者 完 全 隔 絕 , 英 國 人 到 了 夏 天 會 移 住 到 高 地 居 住 區 (hill station),反觀台灣則透過警察及保甲將行政組織深入到社 會末端13。 説 此外,作者還從死亡率的比較 明「殖民醫學」的特性。其 指出在台日本人的死亡率低於台灣人,甚至低於母國的日本人, 而推論在台日人受到非常好的保護。然而,筆者對此立論亦不得 不抱持疑問,因為這可能只是居住地區的問題。的確,在台日人 大多住在城市地區。城市地區人口集中,必然會有較完備的醫療 設施,若僅比較在城市地區的死亡率,恐怕日人與台人的死亡率 相差無幾。 而在台日人的死亡率低於母國亦不能簡單論斷成在台日人受 非常好的保護。由於日本農村的醫療機構不足,提高了整體死亡 率。即使是現代的日本亦有相同的傾向14:醫師與醫療機關都往城

12 Philip D. Curtin, “Medical Knowledge and Urban Planning in Tropical

Africa”pp.594-613. 13 此外,從「間接統治」與「同化主義」的日英殖民地主義比較論亦可瞭解。脇村孝 平,〈殖民地統治と公衆衛生-イバイと台灣-〉,《思想》,878期(1997.8)。 14 例如説,「日本厚生勞働省醫政局醫事課」在2005年5月19日開了「醫師需給 関すに檢討會」指出「由於保護地區醫療的許多醫生也將屆臨退休,在有的地區也 没有醫生……醫生氣質改變了,覺得不想去人口稀少的地帯。在地方大學醫院的醫 生也不足,没有醫生到相關醫院去的餘力」,此現狀認識之下,討論關於醫生集中

(14)

市地區集中。 領台之初開展台灣公醫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與基層行政機 没 關 取 得 聯 繫 , 基 本 上 是 將 醫 師 分 派 到 有 醫 生 的 地 區 。 設 置 之 初,公醫負有對台灣人進行施療的義務,並沒有區分日台人,反 倒是台灣人不信任日人公醫而不想接受治療。不過,透過増加台 人醫師與將台人醫師轉用為公醫的政策,提高了公醫治療台人患 者的總數15。 齢 另外,年 結構亦是需被探討的重要因素。例如,以 1905 年 戸 査 齢 所實施的第一屆臨時 口調 的年 別人口比率來看,在台日人 總數為 57,335 名。零歳到十五歳 10,790 名(大約 19%)、十六歳 歳 到六十 46,085 名(大約 80%)、六十一歳以上 458 名(大約 1%),為老年階層非常少的人口結構;再者,十六歳到四十歳總 計 38,810 名,青壯年階層佔整體的大約 68%16。由此可知,在台 日人的死亡率必然較低。 「殖民醫學」的前提是:「以殖民者的健康爲優先考量,因 査 此公共衛生也呈現特有的偏向」,透過上述的例證可知,未詳 社 會 實 際 的 狀 況 即 貿 然 利 用 此 概 念 下 結 論 , 具 有 相 當 大 的 危 險 性,亦顯示「殖民醫學」理論框架的限制。 再如作者指出「殖民醫學」把台人醫師當作「臨床醫」,擔 任地方的開業醫,而打破日本學者壟斷醫學研究的局面是杜聰明 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與積極培養研究者,又提到杜氏研究的阿片、 薬 内 漢 、毒蛇等 容立足於「台灣本土」,造成所謂「台灣本土醫 學研究」的重要傳統。由於「台灣本土醫學研究」的形成過程從 戰後殖民地解放延續到國民黨時代,是一非常有趣的課題。 於城市與在地方醫生不足的解決策。http://www.mhlw.go.jp/index.html(日本厚生勞 働省主頁)。 15 參閲拙稿,〈台灣總督府衛生政策台灣公醫〉,《法學研究論集》,25號 (2005.3);拙稿,〈台灣總督府の醫療政策-台灣公醫制度の形成過程ととの殖 アアア 民地的性格〉,《東 近代史》,第9號(2006.3)。 16 臨時台灣戸口調査部,《明治三十八年 臨時台灣戸口調査集計原表(全島之 部)》(台北:該部,1907),頁2-5。

(15)

然而筆者以為,此一形成過程不單純出於杜氏的出現與其後 的研究成果。統治之初,日人醫師即致力於治療鴉片癮者及毒蛇 没 等研究課題。被配置在 有醫生地區的台灣公醫,根據規定,其 掌理事項包括「關於阿片之事」,許多關於阿片癮者治療的研究 成果在《台灣醫事雜誌》發表。如台北縣公醫西鎮發表〈阿片癮 ノ 者 治療卑見〉17、台中縣公醫氏家匡介發表「一二ノ阿片癮者治 療日誌」18、台南縣公醫岡田次太郎發表「阿片政策ニ對ペバ公醫 ノ難感」19等。總而言之,這些日人研究者對所謂「台灣本土醫學 研究」領域的關心顯示吾人必須思考「台灣本土醫學研究」的形 成過程與日人醫師之間的相互關係。 接著,筆者欲檢證作者在第二章所提出的「熱帶風土馴化」 理論。作者從「熱帶風土馴化」理論導出三點結論:(1)該理論 是為了保護在台日人的健康而存在;(2)該理論與「灣生」的自 我認同相關;(3)該理論成爲大東亞共榮圈思想理論的根據,因 此主張該理論帶來非常廣範的影響。 關於第一點,「熱帶風土馴化」理論本身是為了解決「殖民 者在殖民地如何保持健康」的問題,那麼,該理論必然是朝向保 持日本人健康的理論,此無庸置疑。至於第二、三點則是非常有 趣的論點,今後透過各種補充資料,可期待開展此一新領域。作 者檢視「熱帶風土馴化」的各種理論,應對理論本質的部分進行 評價,強調日人與台人差異的「熱帶風土馴化」理論在有識者中 爲 釀成作 日本人的自我認同與對台灣人的差別意識。 然而在此必須指出,作者對「熱帶風土馴化」的議論僅僅是 理論上的問題,或不過是在「有識者」之間所議論的問題而已。 有關該理論反映在社會的事例,作者提出高木所提倡九州人易適 應熱帶氣候的日本人移民的人種論,並從在台日本人及官營移民 中九州人很多來論證「日人殖民考量熱帶風土馴化的人種,以及 17 《台灣醫事雜誌》,第2編第5號(1900.5)。 18 同上,第3編第1號(1901.1)。 19 同上,第3編終號(1901.9)。

(16)

個人體質因素」,然而,這個結論卻是錯誤的。 首先是事實的錯認。在 33 頁表三「1905 年台灣人口調査内 爲 地人原籍地」中,作者將「廣島」人與「愛知」人錯認 「九州 人」,因此 33 頁作者所指出的「在 1930 年、1935 年前五順位都 内 是九州人」的論述也不能成立。由表四「在台 地人出身府縣別 順位」可知 1930 年及 1935 年「廣島」皆為第四名20,這個致命的 錯誤正好成為作者理論根據薄弱的證明。 然而,就算在日本人移民總數的比率中九州人佔多數,是否 説 就能視為考慮風土馴化因素的結果?此不能不 是草率的判斷。 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九州本身是不利於工業及商業發展的窮困地 區21,另從廣島、東京的移民總数亦多,可推論移住者應是以來自 交通便利的地區為多。總而言之,難以說是實踐高木的理論。 第四章作者從「世代」的概念提出「乙未世代」具有多元的 思想、「乙未世代」的蔣渭水等許多醫師實踐「社會醫學」,而 爲 成 「民族醫師」,參與台灣的民族運動,扮演領導的角色等。 充其量不過是對先行研究的概述22,並未超越既有的研究成果。 第五章作者提出利用「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擴大醫療、衛 生等研究領域的可能性。作者先整理醫療、衛生相關史料、闡明 20 其他、還有一些小錯誤,如「高木友枝」寫成「高木有枝」(頁31)、「持地六三 郎」寫成「持第六三郎」(頁36)。 21 例如 Edwin 對日本人移民到朝鮮的問題指出:事實上,移民到韓國的人數只佔日本 移民北海道以及南、北美洲的一部份。日本移民潮開始於1880、1890年代以及二十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多數的移民是來自日本北邊的九州以及西南邊的本州的窮困農 夫。這些地區在明治年間並不利於工業以及商業的發展。日本在日清戰爭與日俄戰 爭之間的經濟衰微年代,這些失業且不具有熟練技術的農民,因此必須面臨沒有希 望的未來。一些日本領導者看到藉由移民的策略,可以解決因為人口增長以及失業 農民所造成國家動盪不安的情形。如井上馨提出:「為了避免讓國家承受因為人口 增加的痛苦以及艱困」所以提出創辦東洋拓殖會社從事海外移民的計畫。Edwin H Gragert “LANDOWNERSHIP UNDER COLONIAL RULE -Korea’s Japanese Experience, 1900-1935”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頁55。

22 作為代表性的研究而言,有陳君愷,《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

Ming-cheng M“Doctors within Borders: Profession, Ethnicity,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ugust 5, 2002)等。其他,作為探討包含醫師 的台灣人社會領導層總體的形成過程,有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 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17)

爲 歩 台灣統治初期是以鼠疫對策 主要的衛生政策後,再初 探討台 人醫師在海外開業之際所面臨醫師資格問題的解決過程。最後, 作者提出「究竟推促台灣醫師向外發展的動力爲何?個人的動機 爲 因素 何?或是殖民地政府的適度宣傳規劃?」等問題,確實是 今後應進一步探討的重要課題。惜作者未對「台灣總督府公文類 説 纂」重要特性之一的「文書量」作一 明。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文書量經明治期逐漸減少,此乃因 台灣總督權限縮小與台灣總督府權限移轉到地方行政官廳之故。 爲 既是以簡化台灣總督府的行政事務 目的而將權限移轉到地方行 政廳,必然會減少台灣總督府文書量23。 醫療、衛生關係史料自然受其影響。以極端的例子為證,在 明 治 30 ( 1897 ) 年 「 永 久 保 存 」 的 「 衛 生 門 」 文 書 總 數 是 87 條,而昭和 18(1943)年僅有 2 條24。換言之,權限大幅度移轉 到 地 方 廳 的 大 正 9( 1920) 年 以 降 , 因 地 方 廳 處 理 大 部 分 的 醫 療、衛生關係文書不再送交台灣總督府,因此基本上,只有本府 處理的有關醫療、衛生的「府令」或「律令」的發佈及修改文書 才會編纂到「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 由上可知,欲透過「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研究日治時期台 灣 的 醫 療 、 衛 生 政 策 時 , 在 明 治 期 可 以 詳 細 地 闡 明 政 策 決 定 過 程,而在大正、昭和期,卻難以了解全貌。對此需要研究者努力 挖掘保存於各州的「州文書」及「地方廳文書」等才有突破的可 能。台灣研究者挖掘史料的努力由第六章所介紹的「水竹居主人 日記」即可了解。 作者在第六章利用「水竹居主人日記」,打破迄今偏向制度 23 台灣總督府權限越來越縮小的過程如下:1919年「台灣總督府官制改正」與1920年 「台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改正」,台灣總督府權限大幅度被移轉到地方官廳;1942 年閣議通過了「行政簡素化及内外地一元化」,在同年修改「台灣總督府官制」、 内閣總理大臣及各省大臣對台灣總督成為個別有監督權的關係。檜山幸夫,〈台灣 の と 總督府 職務權限 台灣總督府機構〉,檜山幸夫編,《台灣總督府文書の史料學 的研究─日本近代公文書學研究序説─》(東京:ゆゆに書房,2003)。 24 http://sotokufu.sinica.edu.tw/sotokufu/。

(18)

面而忽略實際執行面的研究成果,同時對「衛生政策之執行」與 実 「社會的回應」之政策與 際兩方面作探討。此研究描繪出當地 民眾在面對種痘、鼠疫對策與動員的執行時的情感,可說為台灣 「醫學史」帶來相當大的成果。 第七章開展有關癩病患者主體形成的議論,指出殖民地政府 検 對癩病的污名化、民眾的教化與衛生警察的 疫、逮捕或監禁癩 内 病患者等措施,造成了「癩患者主體」。內容雖以樂生院 的患 爲 者主体之形成過程 主題,卻以在《台灣醫事雜誌》、《台灣醫 の 學界雜誌》、《台灣社會事業 友》、《樂生院年報》等報章雜 爲 誌刊登的記事與論文 依據,完全缺乏患者—亦即主體—本身的 資料。因此本文基本上只論述到患者被關進樂生院的過程,也就 爲 是患者主體外的狀況而已。作者對「癩患者接受樂生院作 其安 住的家園」的「癩患者主體」所提出之證據只有施予癩患者的外 郷 在壓力與「戰後癩患者不從樂生院返歸 里」而已,由此令人對 説 「癩患者主體」之形成感到缺少論述上的 服力。蓋論述主體之 内 形成,不可缺少患者顯露本身感情的 在性資料。 爲 第八章以泰雅族 例,從對一系列殖民地主義的開發→流行 疫病→接受近代醫療來證實疾病對民族歴史文化的變遷與對「文 明化」的影響極為深遠。此理論與「帝國醫療」有共通之處,乃 是目前研究殖民地醫療、衛生史的常用架構25,本文可說是這個理 論的研究成果之一。

四、結論

根據上述的摘要與檢討,筆者擬提出今後可能的研究課題與 様 展望作為本文的結論。作者的研究跨及醫學、衛生等多 課題, 顯示此一研究領域可以無限擴大。本書指出關於近代醫學的許多 実 理論和現象與台灣「近代化」密切相關,透過制度與 際面的結 合,可建立新的台灣「醫學史」。 25 以最近研究成果,例如:顧雅文,〈植民地期台灣にににに開發とマママアの流行 ららた -作 「惡環境」-〉,《社會經濟史學》,70-5(2005.1)。

(19)

筆者認為作者對研究的基本態度是透過醫療、衛生探討「台 灣 人 意 識 形 成 」 的 可 能 性 。 為 此 , 作 者 透 過 各 章 強 調 「 殖 民 醫 學 」 及 醫 療 、 衛 生 政 策 帶 來 日 本 人 與 台 灣 人 的 差 異 化 與 差 別 待 遇,積極承認杜聰明的事蹟,以及肯定蔣渭水等「民族醫師」扮 演領導的角色。此外,還為了克服資料限制所造成的殖民者之單 向觀點,而利用「後殖民」、「殖民現代性」及「殖民醫學」等 概念進行探究,整體而言,全書都在強調台灣社會文化變動過程 的重要性。然而,由於過度強調日本人與台灣人的差異及台灣人 献 醫師如何貢 台灣社會,使全書在論理上缺少連貫性。 根據上述作者的研究及其他相關的研究成果,提出今後的研 究課題,第一、不拘泥於「後殖民」、「殖民現代性」及「殖民 醫學」等概念,而建立更證實主義的台灣「醫學史」。基本上, 「後殖民」、「殖民現代性」及「殖民醫學」等概念是批判殖民 地 主 義 的 理 論 。 該 理 論 強 調 殖 民 者 與 被 殖 民 者 的 差 異 及 差 別 待 遇,為了證實殖民地乖僻的近代化及不得不接受其近代化的被殖 民者的悲哀,再延伸到被殖民者如何超越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的 過 程 。 本 書 處 處 散 見 作 者 利 用 當 時 有 識 者 的 言 論 套 用 此 一 理 論,乃至貿然斷定實際的情況亦如理論般的單純。 第二,作者與其他相關的研究都提到殖民地台灣醫療及衛生 政策的外圍與若干特質,然而,闡明政策的本質與執行、當地民 眾的反應等實證性的研究仍然不多,亟需進一步探討。為此首先 要積極利用「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及「水竹居主人日記」等公 私文書史料,自不待言。 抽 離 台 灣 政 策 的 特 質 , 比 較 日 本 母 國 及 日 本 控 制 下 的 關 東 州、朝鮮、樺太及南洋群島的醫療、衛生政策,應是有效的比較 内 研究方法。舉例而言,台灣公醫制度在日本國 並不存在,之後 日本在各殖民地實施的制度,亦具有該殖民地的特徵26。透過台灣 與日本帝國其他殖民地在制度面、運用面上的比較探討應能更了 26 拙稿,〈台灣總督府衛生政策台灣公醫〉。

(20)

解台灣醫療、衛生政策的特質。 第三,台灣總督府的衛生行政是如何形成的呢?此一根本的 問題亦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課題。例如,中央衛生行政組織和地 方衛生行政組織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變遷,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關 係,以及各機關扮種何種角色。再者,傳染病流行之際,是誰實 際上對台灣住民行使到何種程度的權力,關於執行政策的制度化 與行政組織構造,向來的研究亦仍無清楚的交待。 此外,與此相關的還有警察在衛生行政上所扮演的角色,可 用「衛生警察」的概念囊括。但「衛生警察」本身的制度化過程 尚不清楚,「衛生警察」可行使權力至何種程度、實際活動狀況 如何等皆尚未解明。警察行政在日治時期有其非常重要的角色是 眾所周知之事,但是自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纂《台灣總督府警察 沿革誌》27以來,並未有研究直接以日治時期警察行政的形成過程 作為課題之研究。而且由於《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屬於官方 出版品,亦有再好好檢討之必要。 第四個研究課題是,根植於近代醫學和衛生學且呈現出普遍 性的「衛生」規範,如何地將之普及於台灣人,其實有許多中介 措施。例如:(1)透過傳染病對策當中的檢疫性戸口調査、隔離 等 ; ( 2) 以 警 察 力 量 強 制 進 行 「汚物 掃 除 」 等 強 制 性 舉 措 ; (3)將台灣人強制加入、附予義務的地域性組織-保甲制度; (4)平時由巡迴警察官進行衛生上之說諭28;(5)行政機關和公 醫召開的衛生講話會;(6)進入大正時期後透過當時十分活潑的 覧 幻燈會及衛生展 會等,來進行衛生思想的普及活動。此外,一 般 被 認 為 最 具 成 效 的 是 透 過 學 校 教 育 對 台 灣 人 兒 童 灌 輸 衛 生 觀 27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1編-第3編(台北:該局, 1934-1942)。 28 例如:明治30(1897)年的〈警察半年報〉(一月~六月)中,有所謂的〈説諭事 件〉,其中的一個項目就是〈衛生上ノ説諭〉。台北縣的外勤警察官對台灣住民進 ノ 行〈衛生上 説諭〉之次數,六個月達4萬次以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明治三十年自一月至六月警察半年報〉,1898年1月1日,第4554冊,第11號,十 五年保存。

(21)

念,他們回到家庭當中所引起的社會性影響是十分深遠的。若能 明瞭以上這些衛生思想普及活動之實況,就能導出台灣社會對於 台灣總督府衛生政策的接受情況。本研究的第三項研究課題就是 要究明以上這些衛生思想普及活動中的媒介及其運作實況,並探 討台灣社會對於衛生政策的接受情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訪問 問時 時間 間: :九 九十 十年 年十 十一 一月 月十 十一 一日 日 1 14 4: :0 00 0~ ~1 17 7: :0 00 0.. 訪 訪問 問地 地點 點: :高 高雄 雄市 市左 左營 營葉

在撰寫網頁應用程式 HTML 的語法當中,以下何者錯誤?(A)<a>是用來製作超連結的標記(Tag) (B)HREF 是一個在<a>與</a>中指定其他

關於萊克多巴胺下列說明何者錯誤?(A)為乙型受體素 (β 受體促進劑) (B)依台灣政 府訂定的

近年來,大蒜對人體保健及疾病治療的研究陸續發表,許多人開始重視大蒜在醫療上,以及保健方面

西元 1624 年至西元 1633 年台灣海峽海盜橫行,中國帆船過來台灣的並不 多,同一時間,荷蘭人又因「濱田彌兵衛」事件與在台灣貿易的日本商人發生衝 突,導致在西元

儘管佛教在花蓮開始萌芽成長,但這種佛教是呈現著濃厚的日式殖 民情調,信徒多為日本民眾,信奉日本佛教的臺灣人極少 3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

知名的台南花園夜市,歷史雖不如其他台灣 夜市悠久,但在短時間內卻發展成近4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