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學生語言態度、語言使用與認同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學生語言態度、語言使用與認同之研究"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國中學生語言態度、語言使用與認同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

改革下的論述 (Ⅱ)

A Study on language attitude, language use, and identity of

junior-high students: Discourse after curriculum reform for grades

1-9 (Ⅱ)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6-2413-H-003-046 執行期間:96 年 8 月 1 日至 97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黃純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副教授 計畫參與人員:林亮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博士研究生 羅天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博士研究生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X□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列 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 中 華 民 國 97 年 10 月 31 日

(2)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脈絡下以及新的學校語言教育實施 下,國中學生對三大類語言(鄉土語言、國語與英語)的語言態度與認同、以及 語言使用情形。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量並重的研究取向,分兩年兩階 段進行,第二年主要採量化取向的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台灣北區八縣市國二 學生為對象,有效樣本數為 3900。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族群背景的國 二學生對不同語言的接受態度有一些差異:族群相關背景為閩南族群、客家族群 以及原住民族群的學生其態度都較外省族群學生來得正面;(二)、不同族群背 景的國二學生對隨著語言文化不同所帶來的多元認同的接受度並無差異;(三)、 影響國二學生對於各族群語言好惡的因素(家人親戚、學校老師、同學或朋友以 及居住社區的族群類別),不因族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四)、不同族群的國 二學生在各項語言使用的情境與特性上(公共場合、家庭、學校、語言生活實用 性、心理依附性、表達性、區隔性等),大多選擇自己的族語為主,但也存在一 些變異性;(五)、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其語言態度與認同之間並無關聯性。 關鍵詞:語言態度、語言使用、認同、九年一貫課程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junior-high students’ language attitude and language us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anguage attitude and identit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for grades 1-9 in 2001. The second-year research mainly adopted quantatative approach to collect data. The 8th grad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northern Taiwan were surveyed. The final samples consist of 3900 valid cases. Data derived from questionnaire survey has provided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to answer the related research questions. The major find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junior-high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thnic backgrounds (1) have presented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different languages; (2) hav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identity along with language; (3) hav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languae preference; (4) have adopted their own langauges to use in different language occasions, but some variances still remain;and (5) have presen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language attitude and ethnic identity.

Keywords:language attitude, language use, identity, curriculum reform for grades 1-9

(3)

壹、緣由與目的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前,台灣課程改革的幅度與速度小而緩慢,特別是語言 教育在學校的實施相當單純而不複雜。國小清一色只有國語教學,國中接續國語 教學之外,國一開始則加入了英語教學。雖然 1993 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加入每 週一小時的「鄉土教學活動」(教育部,1994c),1994 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加入 每週兩小時的「鄉土藝術活動」(教育部,1994 b),有些熱心的老師偶而會在上 課期間加入鄉土語文的教學,但是鄉土教材的編輯,並沒有特別納入鄉土語言這 部分的教材,而是把鄉土語言做為傳承鄉土文化的工具,這種文化傳承的載體, 並非強調鄉土語言在語言學上的主體(黃純敏,2003)。一直到九年一貫課程改 革之後,鄉土語言才正式列為國中小學的教學科目。亦即國小語文領域的本國語 文除了原先的國語文之外,還包括三種鄉土語言 (閩南語文、客家語文與原住民 語文)。小一至小六的學生必須從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國中則依學生意 願自由選習(教育部,1998,2001,2003)。並且也把英語提前至國小五年級實 施,自 2005 年起則全面改從小三開始實施(教育部,2003)。如此一來,總共有 三大類語言(國語、英語、鄉土語言)在九年一貫課程階段實施。這種語言林立 的態勢,在台灣課程史上絕無僅有,可謂開啟學校語言教育春秋戰國的局面,學 校語言教育的實施因而較前複雜許多。 語言具有兩種主要的功能,包括作為溝通的工具以及認同的符號象徵。無疑 地,語言與族群認同之間具有重要的關係,但是,語言並非是族群認同或國家統 一的先決條件,亦即語言對於族群與國家認同是必要的但並非是充要的。一個國 家的語言政策必須同時考慮到語言的工具性以及情感依附的功能,而母語最能滿 足大多數人在這兩方面的需求 (黃宣範,1994;Fishman,1972)。語言並非群體 認同的唯一特徵,也不是民族情感或依附連結的充要條件 (Fishman, 1972; Cheng, 1979; Edwards, 1985)。然而,誠如語言是歷史本身的一部份,語言亦是民族歷史 的工具;母語本身是靈魂的一個面向,是靈魂的一部份,也是民族性的精髓;更 是人們傳遞誠真性最真確的方式 (Fishman, 1972)。洪惟仁(1995)就主張語言 是族群性的標記,而母語認同等同於族群認同。他更堅決地指出:「種族的表徵 是體質,民族的表徵是文化,然而文化是抽象的,它的具體表徵是語言。因此語 言的喪失即形同民族淪亡。」(1992,頁 29)Cheng (1979) 認為一個國家的語言 計畫必須包含社會語言學的目標,達成這些目標的策略,以及非社會語言學的目 標如政治的統一與國家的和諧;但是語言統一並非達成政治統一的先決條件;並 且,語言作為溝通的工具以及群體認同的符號象徵,並非促成群體認同的唯一條 件,因為其它非語言的變相諸如地理、文化、以及制度性的特徵也會影響認同。 一般而言,雖然語言並非是國家統一或認同的唯一或充要條件,但是不可否 認,兩者之間確實具有某種微妙的關係,不可加以忽視。特別是九年一貫課程實 施後,新的語言政策在學校形成新的語言生態,這些語言教育的改變是否以及如 何影響學生的各類相關認同(族群認同、國家認同、全球化世界認同),是相當

(4)

值得關切的。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2001 年首先在小一開始實施,國中部分也隨即在第二年 (2002)跟進(1、2、4、7),2003 年則有 7 個年級(1、2、3、4、5、7、8) 同步實施,從 2004 年 8 月開始則 1-9 年級全面實施。依此進程推算,到 2005 年 首屆九年一貫小一的學生就六年級了,而首屆九年一貫國中七年級的學生就升入 高二了。在學校語言生態改變的情形下,學生對不同語言的態度為何?其語言使 用又為何?依此而來的相關認同是否也跟著改變呢?影響因素有那些?這是值 得探究的重要課題。因此有必要針對學生國語、英語以及鄉土語言的學習態度、 語言的使用與選取,以及這些語言學習分別跟學生在族群認同、國家認同以及全 球化的世界認同的關係進行瞭解,當然也要探究影響這些認同的相關因素。九年 一貫課程實施之後,有關語言領域的相關研究有日漸增多的趨勢,但是大多集中 於語言學的探究,或是英語教學起始年限,國中小英語教材銜接以及學生英語雙 峰現象的探討。關於學校語言教育生態的改變跟學生認同關係的研究則少之又 少,特別是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新語言教育政策與實施對學生語言學習與 認同關係之研究則付之闕如,因此這是一個極待開發的研究領域。 族群認同是高度流動的,隨著社會、政經環境的變遷而進行不斷的修正(施 正鋒,1999b),並且影響族群認同的來源是多層次的、非單一的,包括本質論/ 原生論(種族、血源、語言、文化、宗教)、結構論(對政治權利、經濟財富、 社會地位不公而產生)、以及建構論(以共同的歷史、經驗與記憶)(施正鋒, 1999a;黃光國,1987)。在台灣的發展史上,族群跟國家認同、國家定位、政黨 認同、甚或文化認同之間,是相互糾結混淆的。而語言跟族群的關係是複雜微妙 的,語言的使用與態度又是影響族群認同的重要因素,是以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的氛圍,以及新的學校語言政策的推行下,不同族群學童對不同語言的使用情形 與態度為何?這種語言使用與語言態度的變化又跟族群認同、國家認同、或是多 元文化主義取向的認同有何關係?除了語言之外又有何因素影響學童的這些相 關的認同?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有待進一步探究。 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政經社會氛圍下,新的學校 語言教育政策對學生語言態度、語言使用以及相關認同的關係,並進一步檢視影 響學生語言態度、語言使用以及相關認同的因素,以便通盤瞭解新的學校語言教 育政策與實施對學生語言學習的影響以及與認同的關係。具體而言,本研究重要 待答問題有如下四項,亦即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實施後:(一)、國中學生對鄉土 語言、國語與英語等三大類學校語言的態度為何?(二)、國中學生對鄉土語言、 國語與英語等三大類學校語言的使用情形為何? (三)、國中學生對鄉土語言、 國語與英語等三大類學校語言的語言態度、語言使用情形跟其族群、國家以及全 球世界認同有何關係?以及(四)、影響國中學生語言態度、語言使用以及相關認 同的因素為何?學校語言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什麼角色?

(5)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兩年期的第二年研究,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和 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第二年的研究。 一、文獻探討 在文獻探討方面,除了對鄉土語言、國語與英語等三大類語言在學校實施的 研究論文與相關文獻加以蒐集,以便梳理學校語言教育發展的脈絡之外,也整理 語言態度和語言使用,以及學校語言教育與認同關係的相關文獻。由於國內探討 語言與認同關係的系統性論文並不多見,因此,國外有關其語言教育政策與實施 和地方認同、族群認同、國家認同之相關文獻,也在蒐集分析的範圍之內,作為 照見國內語言教育與認同關係以及編製調查問卷的參考。 二、問卷調查 (一)抽樣對象 在問卷調查方面,針對臺灣北部八縣市(包括宜蘭縣、基隆市、台北縣市、 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等)292 所公私立國民中學進行分層隨機抽樣,並在 斟酌偏遠學校的因素後,結果分別抽取小型學校 11 所、中型學校 16 所以及大型 學校 19 所,共計 46 所學校。學校分層抽樣後,再從每校隨機抽樣 3-4 班約 120 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之學生總數為 5500 位。 (二)問卷編製 本研究問卷之編製以文獻探討為基礎,徵詢學者專家的意見,並彙整本研究 第一年質性研究資料所得而成。問卷的設計包括基本資料和問卷內容「語言態 度、語言使用與認同」量表。其中基本資料的設計旨在獲得受試者關於性別、族 群(含父與母之族群)、居住社區情況、以及居住的縣市別等分佈情形;問卷內 容則旨在瞭解國中學生的語言態度、語言使用情形及其與認同之關係,分為兩部 分,第一部份包含語言態度與相關認同的問題,第二部分則是關於學生語言使用 情形的問題。此問卷內容初稿擬訂後,以台北市一所國中八年級兩班 70 位學生 進行問卷語詞適切性之檢核,以確認國中學生對於問卷題目的瞭解狀況。之後, 為了提昇問卷內容的信、效度,乃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四位進行專家效度審核,並 且更進一步以因素分析(效度)和Cronbach α(信度)等統計結果,作為增刪問 卷題目的依據。最後完成正式問卷共有 42 題,其中第一部分「語言態度與認同」 30 題、第二部分「語言使用」12 題。正式問卷除了問卷內容 42 題外,還包括基 本資料 6 題。 (三)填答與計分方式 本研究之調查問卷均為單選題,問卷內容 42 題共分為兩部分,計分方式亦 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部分包含語言態度、認同以及影響因素三個分量表共計 30 題,採李克特式量表(Likert's scale)分六個強度計分,受試者對問卷題目的同

(6)

意程度依照「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計予 1 至 6 分;第二部分為「語言 使用」共計 12 題,根據語言類型分為「國語」、「閩南語」「客家語」、「新住民語」、 「英語」及「其他」等六種計分尺度,受試者依據問卷題目予以填答,各題分別 採逐題分析方式,以瞭解各題填答的情形。 (四)研究實施 1. 問卷發放方式 本研究於 97 年 6 月 5 日以郵寄方式將問卷寄發到各抽樣學校,並於調查問 卷中,附上研究者之委託函(見附件六),詳細說明本問卷調查之目的及問卷收 發之注意事項。各施測學校之問卷委由各校一名教師代收,於問卷填答完畢後約 一個月內(6 月 20 日)利用所附之回郵信封寄回。 2. 問卷回收情形 本研究之問卷於 97 年 6 月 5 日寄出後,陸續回收,並於問卷寄回截止日 6 月 20 日之後,以電話進行催收動作,以便提高回收率。俟問卷回收後,先行檢 視是否有過多遺漏作答(漏答五題以上者)之問卷,將其視為無效問卷並予以剔 除,以確保資料分析之有效性。本研究係以九十六學年北部八縣市各公私立國民 中學為研究母群體,共發出問卷 5,500 份,回收 4,072 份,回收率為 74%,經剔 除回答不完整或固定答案之無效問卷 193 份後,總計有效問卷 3,900 份,有效問 卷比率為 70.9%。 (五)資料處理 本研究主要透過問卷調查來進行資料之蒐集,問卷調查回收之有效問卷採用 SPSS 統計套裝軟體第 10 版進行統計分析。關於統計分析方法的使用分述如下: 1. 「基本資料」部分,採用「次數分配」來統計受試者性別、族群、居住社區、 居住縣市、父親族群、母親族群等資料所佔之百分比狀況。 2. 問卷內容之「語言態度與認同」量表部分採用「t 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以瞭解不同背景填答者之意見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若 達顯著差異者,再以 Seheff´e 事後比較考驗變項各項目之間的差異。影響因素量 表則採逐題分析,選就背景變項中的「族群」進行考驗,以瞭解不同族群的國二 學生,影響其語言喜惡因素是否因族群而有顯著差異。 3. 問卷內容之「語言使用」部分採用「卡方檢定」(Chi-square)的同質性考驗, 來瞭解不同族群學生在語言使用上的反應次數是否有顯著差異,達顯著差異後, 則以校正後標準化殘差值進行比較。 4. 就語言態度與認同的關聯分析而言,則採皮爾遜積差相關,以瞭解兩者的關 係強度。若有相關,則進一步採多元迴歸分析之。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係採用研究者自編之「國中生語言態度、語言使用與認同問卷」實施 調查,以瞭解臺灣北部地區(包含臺北縣、臺北市、基隆市、桃園縣、新竹縣、

(7)

新竹市、苗栗縣,以及宜蘭縣共八縣市)國二學生在語言態度、語言使用以及認 同方面的狀況。統計分析結果分為三部分,依序為(一)背景資料分析,(二) 語言態度、認同、影響因素分量表和語言使用答題次數與背景變項之分析,以及 (三)語言態度與認同的關聯分析。以下呈現問卷調查的結果。 一、填答者背景資料分析 根據統計結果可知,在本研究抽樣所得台灣北部地區國二學生之中,有 49.8%的樣本來自大型學校,40.6%的樣本來自中型學校,9.6%的樣本來自小型 學校。其中,男性學生佔 49.1%,女性學生佔 50.5%。就族群而言,閩南所佔比 率最高為 65.2%,其次依序為客家 20.6%,外省 9.6%,原住民 3.3%,新住民 1.3 %,而勾選其他1者則佔 8.1%。就居住社區而言,以各族群混居所佔比例最高為 52.9%,其次依序為跟自己相同族群居住 33.1%,其他 9%,以及跟其他單一族群 居住 5.0%。就居住縣市而言,以台北縣最多佔 33.3%,其次依序為台北市 23.6 %,桃園縣 17.6%,苗栗縣 8.4%,基隆市 5.4%,宜蘭縣和新竹縣均為 4.4%, 新竹市 2.5%。就父親族群而言,以閩南最高佔 59.0%,其次依序為客家 19.8%, 外省 10.4%,原住民 2.5%,新住民 0.8%,勾選其他2者佔 6.3%。就母親族群而 言,以閩南最高佔 60.6%,其次依序為客家 18.3%,外省 9.3%,原住民 3.7%, 新住民 1.7%,勾選其他3者佔 6.4%。 二、語言態度、認同、影響因素分量表和語言使用答題次數與背景變項之分析 在瞭解全體樣本的背景分佈情形後,進一步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 T 考驗,以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二學生在語言態度、認同以及影響因素上的差異 情形。 (一)語言態度 此部分的問卷設計,得分越高,代表國二學生對於自己族群的語言態度以及 其他各族群語言(閩南、客家、原住民語)的態度越趨正面。 1. 學校規模 來自不同學校規模的國二學生,在語言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F=4.897, p <.01),經事後比較發現,來自學校規模較小者得分顯著高於學校規模為大型和 中型者。 1 勾選其他者,有部分認為自己是兼具多族群身份,多數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其他則有不清楚, 或非本國人身份。 2 父親族群選項勾選其他者,部分為不清楚,多數填答為台灣人,其他則為非本國人,混血,或 大陸各省分身份。

(8)

2. 族群 來自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在語言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F=8.042, p<001), 經事後比較發現,閩南族群的學生得分顯著高於外省族群學生。 3. 居住社區 來自不同居住社區的國二學生,在語言態度上不具有顯著差異。 4. 居住縣市 來自不同居住縣市的國二學生,在語言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F=5.881 , p <.001),經事後比較發現,新竹縣與苗栗縣的學生得分顯著高於台北市的學生。 5. 父親族群 不同父親族群的國二學生,在語言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F=6.238 , p <.001),經事後比較發現,父親為閩南、客家族群的學生得分顯著高於父親為 外省族群的學生。 6. 母親族群 不同母親族群的國二學生,在語言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F=7.008. , p< 001),經事後比較發現,母親為閩南、客家、原住民族群的學生得分顯著高於 母親為外省族群的學生。 7. 性別 在語言態度上,不同性別之間並未存在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七個變項統計結果得知,台灣北區八縣市國二學生對於自己以及其 他族群語言(閩南、客家、原住民語)的態度有不同的變異:(1)小規模學校的 態度較大型、中型學校來得正面;(2)居住在新竹與苗栗縣的學生較台北市來得 正面;(3)學生為閩南族群、父親為閩南、客家族群、以及母親為閩南、客家、 原住民族群的學生其態度都較外省族群學生來得正面;(4)不同居住社區和不同 性別學生則沒有顯著差異。 (二)認同 此部分的問卷設計,得分越高,代表國二學生越能接受隨著語言文化不同所 帶來的多元認同。 1. 不同學校規模、族群、居住社區,以及不同父親族群的國二學生,在認同上 並未存在顯著差異。具有顯著差異的背景變項包括居住縣市、母親族群以及性別。 2. 來自不同居住縣市的國二學生,在認同上具有顯著差異(F=4.436 , p<.001), 經事後比較發現,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的學生得分顯著高於新竹縣的學生。 3. 來自不同母親族群的國二學生,在認同上具有顯著差異(F=3.632. , p<01),

(9)

經事後比較的統計結果則顯示,不同母親族群間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4. 不同性別的國二學生在認同具有顯著差異,並且女性得分高於男性。 綜合上述七個變項統計結果得知,台灣北區八縣市國二學生對於隨著語言文 化不同所帶來的多元認同的接受程度存有一些不同的變異:(1)居住於台北市、 台北縣、桃園縣的學生較新竹縣的學生更能接受隨著語言文化不同所帶來的多元 認同;(2)女性較男性的學生更能接受隨著語言文化不同所帶來的多元認同; (3)不同學校規模、族群、居住社區,以及不同父親族群和不同母親族群的國 二學生則沒有顯著差異。 (三)影響因素 此部分的問卷設計,旨在瞭解影響國二學生對於族群語言喜惡的各因素:家 人親戚、學校老師、同學或朋友以及居住社區的族群類別,是否會因族群不同而 有所差異。 根據統計結果得知,不同族群學生在影響他們對於各族群語言的好惡上,不 論是家人親戚、學校老師、同學或朋友或者居住社區類型等各因素上,都不存在 顯著差異。換言之,影響國二生對於各族群語言好惡的因素,不因族群的不同而 有所不同。家人親戚、學校老師、同學或朋友以及居住社區的族群類別等四類因 素都可能影響國二生對於各族群語言的好惡。 (四)語言使用 本研究問卷的第二部分旨在瞭解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在語言使用上是否具 有顯著差異。以下分別就不同族群在各類語言使用的結果,綜合重要發現如下。 1. 公眾場合的語言自在性 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在公眾場合的語言自在性,一般而言,都是對自己族語 感到最自在,少數例外的是:(1)外省族群反而是對原住民語和新移民語感到較 自在,對國語則較不自在。(2)新移民則是除了新移民語外,對英語也感到較自 在。 2. 語言的生活實用性 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對語言在生活的實用性,一般而言,都是認為自己的族 語最具生活實用性,少數例外的是:(1)外省族群反而認為英語最具生活實用性。 (2)新移民則是除了新移民語外,對客家語也認為具生活實用性。 3.語言的心理依附性 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對語言的心理依附性,一般而言,都是認為自己的族語 最具,值得一提的是:新移民則是除了新移民語外,也認為原住民語最具心理依

(10)

附的精神價值。 4.家中的語言使用選擇 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在家中最常使用的語言,一般而言,都是選擇自己的族 語。但是,外省族群和新移民則是除了自己族語外,也會選擇英語跟家人交談。 5. 學校的語言使用選擇 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在學校下課時最常用來跟師長、同學交談的語言選擇是 一樣的,亦即,一般都是選擇自己的族語。但是,客家族群則是選擇客語和新移 民語,新移民則是除了自己族語外,也會選擇英語在學校下課時跟師長、同學交 談,外省族群則是兩者都沒有差異。至於上課時跟老師的語言交談,大都都是選 擇自己的族語,然而:閩南語群也外加了國語、客家族群外加英語,外省族群則 是沒有差異。 6.日常生活的語言使用選擇 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語言,一般而言,都是選擇自 己的族語,唯一例外的是,外省族群選擇英語使用的機會最多。 7.語言的表達性 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對語言表達性的選擇,一般而言,都認為自己的族語最 能表達自己想法。值得一提的是,客家族群也外加英語最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8.語言的受歧視性 不同族群國二學生覺得說哪種語言會讓自己受歧視的選擇,存在顯著差異。 而且族群間的選擇,變異性頗大:(1)閩南族群的國二學生認為說閩南語和英語 會讓自己受歧視,說國語則不會;(2)外省族群則認為說客家語不會受到歧視; (3)客家族群認為自己說國語和客家語會受到歧視,說閩南語則否;(4)原住 民則是認為自己說原住民語會受到歧視,說英語則否。(5)新移民認為說原住民 語會受到歧視,說英語則否。 9.語言的學習興趣 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對語言學習興趣的選擇,一般而言,都表示對自己的族 語最具有高度的學習興趣。值得一提的是,閩南語群也外加了英,外省族群則是 選擇對英語具有高度的學習興趣。 10.語言的區隔性 關於語言的區隔性,不同族群的國二學生在和朋友聊天時,會特別使用哪種 語言來說些不希望他人得知的事情,一般而言,都是選擇自己的族語。唯一例外

(11)

的是,外省族群選擇英語作為對他人的區隔語言。 三、語言態度與認同的關聯分析 依據統計結果,語言態度和認同間的相關係數為.046(p<.01)。相關係數 為介於 0 到 1 間的數值,越趨近 1,表示兩變項間的關連越強。據此,語言態度 與認同間的關連強度屬於微弱或無相關。亦即不同族群學生的語言態度及其認同 之間並無關聯性。 肆、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為兩年期的研究,旨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脈絡下,國中學生對台 灣不同語言的態度與使用情形及其跟認同的關係。第二年在研究取向上採量化研 究,亦即以臺灣北部八縣市(包括宜蘭縣、基隆市、台北縣、台北市、桃園縣、 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等)46 所學校 5500 位國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便在 第一年教室脈絡的質化微觀研究基礎上,擴大瞭解台灣北區國二生較為普遍的情 形,從而能以鉅觀的台灣社會脈絡角度,照見台灣學校語言生態轉變下,各類學 生背景變項跟語言態度、認同和語言使用的情形。除了持續增補、調整國內外文 獻外,其他原先預定的研究內容與工作項目,都如期完成。在研究人力上,研究 主持人也聘請兩位博士生協助處理研究與行政相關事宜,兩位研究助理藉由研究 方法的訓練、語言議題相關知識的累積、以及行政事務的溝通與協調,得以提升 其學術與實務處理的能力。甚且,其中一位博士級研究助理也代表本研究前往夏 威夷發表本研究衍生之論文,使其英文發表能力得以提升。另外,因為大量問卷 登錄的需要與急切性,也臨時邀請五位大學部學生協助。大學生在研究者與博士 生助理的訓練、帶領下也都能如期完成問卷登錄事宜,並學習相關研究實施的要 領與團隊合作。 本研究成果對瞭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脈絡下,國中學生的語言態度與認同、 以及語言使用情形,具有學術與教育實務的應用價值以及社會的時代性意義。上 半 年 部 分 研 究 結 果 已 撰 寫 「 Language ecology in a multicultural classroom: Discourse after curriculum reform for grades 1-9 in Taiwan」一文初稿,由本研究兼 任博士級助理代表於 2008 年 1 月 5-8 日在 Honolulu, Hawaii 舉辦的「The 6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年會上發表。此外,目前正 著手將第二年量化研究結果所得之龐大資料,改寫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會議(如 AERA 年會、台灣中國教育年會等),並在會議論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投稿於國 內外 SSCI 期刊上。並且的,也要進一步統整、比較第一年質化研究與第二年量 化研究的結果,以擴大研究的效益。期望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台灣學校語言 生態、學生語言態度與認同以及語言使用之研究有所貢獻,並助益於台灣語言政 策的更趨完善。

(12)

參考書目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市:前衛。 施正鋒(1999a)。台灣意識的探索。載於施正鋒,台灣政治建構(頁 1-39)。台 北:前衛。 施正鋒(1999b)。台灣的族群關係與國家定位。載於施正鋒,台灣政治建構(頁 173-193)。台北:前衛。 洪惟仁 (1992)。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 洪惟仁 (1995)。台灣的語言戰爭及戰略分析。台北: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 張學謙(1996)。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載於施正鋒(主編),語言政治與 政策(頁 267-292)。台北:前衛。 教育部 (1994a)。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1994b)。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1994c)。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 育 部 統 計 處 ( 2008 )。 各 級 學 校 名 錄 。 2008 年 4 月 23 日 , 取 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8 曹逢甫(1999)。台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與地位。漢學研究,17(2), 313-343。 黃光國(1987)。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兩結下的沈思。台北:桂冠。 黃宣範(199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純敏(2003)。鄉土文化課程的政策、轉換與實際:文化、認同與教育的分析 觀點。教育研究資訊,11 (5),29-58。 趙嘉文(主編)(2003)。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初版)。香港:培生。 Cheng, R. L. (1979). Language unification in Taiwan: Present and future. In W. C.

McCormack, & S. A. Wurm (Eds.), Language and society: Anthropological

issues (pp.541-78).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Mouton.

Edwards, J. (1985). Language, society, and identity.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Fishman, J. A. (1972). Language and nationalism: Two integrative essays.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Fishman, J.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Clevedon, England: Mutilingual

Fishman, J. (Ed.)(1999).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ebkind, K. (1999). Social psychology. In J. Fishman (Ed.), Handbook of language

(13)

Lu, L. J. (1988). A study of language attitudes, language use and ethnic identity in

Taiwan.Unpublished master’sthesis,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aichung.

Matters.

Ross, J. A. (1979). Language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In H. Giles & S. J. Bernard (Eds.), Language and ethnic relations. NY: Pergamon Pres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iven different levels of homeroom teache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Students hav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ir comprehension on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In addition, the way that students deal with homework is differen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d to handwriting, while college student are asked to typing. Moreover,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