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之探討:以幸福觀切入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之探討:以幸福觀切入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心 理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之探討:以幸福觀切入. n. al. er. io. sit. y. Nat. Concep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 A Study of Need Satisfac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From a Perspective of.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李 怡 青 研 究 生:李 睿 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九 月.

(2) 致謝辭 「終於完成碩士論文了!」。回首四年碩士生涯,無時無刻不盼望完成論文 的那一刻,過程中雖然面臨過對自我的困惑、迷惘,有時更為了逃避壓力而不願 面對它,但困難終究會被克服,這段經驗實為我人生中最珍貴的資產。 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最要謝謝我的指導教授怡青老師,老師從最初研究論 文題目的發想,乃至最後結果的撰寫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建議,書寫內文時也不 斷要求需兼顧完整、精簡、一致、流暢等寫作要旨,絕不因為任何理由而放寬標 準,老師對指導學生的認真用心、對學術論文的要求嚴謹都令我印象深刻、獲益 良多。. 治 政 此外,也要謝謝我的口試委員旭繁老師與蒨如老師,兩位老師提出的疑問總 大 立 是可以切中論文不足之處,提出的建議也都讓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所在,並讓 ‧ 國. 學. 論文內容更臻完備。也謝謝旭繁老師總是對學生的疑問迅速地給予回覆,包容我. ‧. 總是遲遲才將論文紙本送達老師手中,謝謝蒨如老師總是不時關心我的論文進度,. sit. y. Nat. 並以開朗的笑容給予我支持和鼓勵,讓我在不安中獲得解決困難的力量。. io. er. 另一位要感謝的,是考試委員暨前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老師,從碩一開始 就待在老師身邊擔任行政助理工作的我,但卻是受到皎眉老師非常多的照顧,從. al. n. iv n C 老師身邊不僅學習到許多做事的技巧, h e n更有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與對社會議題的 gchi U 關注,即使在離開考試院後,老師還不時關心我的近況更讓我感到窩心,謝謝老 師! 這篇論文若只憑一己之力是無法順利完成,首先要謝謝旭博,在兩次口試中 都來幫我記錄與場佈。謝謝采蘋和育培,從自救會討論中獲得你們不少有用的建 議。謝謝志文與晉龍學長的關心,也解決我許多研究上的困惑之處。謝謝人禾, 協助你的論文讓我獲得許多有用的研究經驗。謝謝芷昀與浩庭在資料蒐集與編碼 時的協助。謝謝社心實驗室的大家,嘉欣、慧慈、津儷、一綺、芬英、政裕、松 晏、佳苹、妮妮、人慈,妳們在 Lab meeting 的建議常使我激盪出更多想法,和 妳們的聚餐談天也讓我生活更加豐富。.

(3) 當然四年的碩士生涯並非虛擲,學術外的生活精彩豐富程度猶勝大學時期。 志希樓研究室好友中,首先要謝謝喜感,妳是我工作的好伙伴,能和妳共事很開 心。謝謝老古,你的幽默與關心常化解我的憂鬱情緒。謝謝璦如、弘達與一廷, 在知覺實驗室與你們打屁聊天吃零食是令我放鬆的良方。謝謝華妮、人儀、瓊文、 一哲四位專業心理師,和你們一起出遊的經驗為我的碩士生涯增添許多色彩。謝 謝東勝和家揚,認識你們八年來總是有聽不完的笑話與八卦,一起騎車環島更是 我此生難忘的回憶。也謝謝家源不時關心我的近況,能和你聊棒球經很愉快。 謝謝政大茶藝社的紹軒、牧之、偉巒、傑夫、靖蓉、嘉伶、佩儀與墨霏等一 起喝茶聊天的好友,在我擔任社長期間給我許多協助,讓我可以在最後的學生生 涯補足必修的社團學分。. 立. 政 治 大. 謝謝立慈的陪伴,能在碩士生涯中認識妳、與妳共同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 國. 學. 是我一生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因為有妳才能讓我一路穩定踏實的堅持下去。. ‧. 最後謝謝一直關心支持我的家人,在我低潮的時候陪伴我,也不會給我額外. y. sit. io. 2012.10.03 於政大志希樓. n. al. er. 感到非常幸福!. Nat. 的壓力,使我能無後顧之憂,以自己的節奏過生活,謝謝媽媽與姊姊!此刻的我. Ch. engchi. i Un. v.

(4)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i 摘要. 過往主觀幸福感研究大多探討主觀幸福感與哪些因素有關,但個體對幸福的看法, 亦即個體的「幸福觀」如何影響主觀幸福感卻未受太多重視。本研究假設幸福觀 與心理需求滿足的契合能預測主觀幸福感,並主張個人取向幸福觀對應自主需求, 社會取向幸福觀對應關係需求,且對應心理需求的滿足程度較非對應心理需求的 滿足程度更能預測主觀幸福感。研究一透過閱讀短文故事操弄研究參與者當下的 幸福觀,結果發現閱讀個人取向幸福觀故事者,長期的自主需求滿足程度較關係 需求滿足程度更能預測主觀幸福感;閱讀社會取向幸福觀故事者,長期的關係需 求滿足程度與自主需求滿足程度皆能預測主觀幸福感。研究二以同研究一之閱讀. 政 治 大. 短文故事操弄研究參與者當下的幸福觀,並加入回想個人經驗的方式,寫下個人. 立. 需求滿足與否的經驗,操弄研究參與者當下的自主及關係需求滿足程度。結果發. ‧ 國. 學. 現閱讀個人取向幸福觀故事者,受經驗影響的當下自主需求滿足程度(即當下與 幸福觀對應的需求)較關係需求滿足程度更能預測主觀幸福感;閱讀社會取向幸. ‧. 福觀故事者,受經驗影響的當下關係需求滿足程度較自主需求滿足程度更能預測. y. Nat. io. sit. 主觀幸福感。總結來說,幸福觀與心理需求滿足的契合能預測主觀幸福感的論點. n. al. er. 在本研究中大致獲得支持證據,表示幸福觀在主觀幸福感研究中扮演一定程度的. Ch. i Un. v. 重要角色,此結果有助於完整瞭解主觀幸福感的成因。. engchi. 關鍵字:主觀幸福感、心理需求滿足、自主需求、關係需求、個人取向幸福觀、 社會取向幸福觀.

(5)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ii 目次. 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之探討:以幸福觀切入........................................................ 1 壹、幸福感............................................................................................................ 2 一、幸福感的定義........................................................................................ 2 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理論........................................................................ 3 貳、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5 一、生理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5 二、心理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7 參、幸福觀與主觀幸福感.................................................................................... 9 一、幸福觀的定義與類型............................................................................ 9 二、幸福觀與心理需求滿足的契合.......................................................... 10 預試一.......................................................................................................................... 14 壹、研究方法...................................................................................................... 14 一、研究對象.............................................................................................. 1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研究工具.............................................................................................. 14 三、研究程序.............................................................................................. 15 貳、研究結果與討論.......................................................................................... 15 預試二.......................................................................................................................... 17 壹、研究方法...................................................................................................... 17 一、研究對象.............................................................................................. 17. Nat. y. sit. n. al. er. io. 二、研究工具.............................................................................................. 17 三、研究程序.............................................................................................. 19 貳、研究結果與討論.......................................................................................... 20 一、情境幸福觀操弄作業.......................................................................... 20 二、心理需求滿足操弄作業...................................................................... 22 預試三.......................................................................................................................... 24 壹、研究方法...................................................................................................... 24 一、研究對象.............................................................................................. 24 二、研究工具.............................................................................................. 24 三、研究程序.............................................................................................. 25. Ch. engchi. i Un. v. 貳、研究結果與討論.......................................................................................... 26 研究一.......................................................................................................................... 29 壹、研究方法...................................................................................................... 29 一、研究對象.............................................................................................. 29 二、研究工具.............................................................................................. 29 三、研究程序.............................................................................................. 30 貳、研究結果與討論.......................................................................................... 31 一、幸福觀操弄效果檢驗.......................................................................... 31.

(6)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iii. 二、研究一主要假設檢驗.......................................................................... 31 三、討論與研究限制.................................................................................. 32 研究二.......................................................................................................................... 34 壹、研究方法...................................................................................................... 34 一、研究對象.............................................................................................. 34 二、研究工具.............................................................................................. 34 三、研究程序.............................................................................................. 36 貳、研究結果與討論.......................................................................................... 36 一、幸福觀操弄效果檢驗.......................................................................... 36 二、需求滿足操弄效果檢驗...................................................................... 37 三、研究二主要假設檢驗.......................................................................... 40 四、討論...................................................................................................... 41 綜合討論...................................................................................................................... 42 壹、心理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42. 政 治 大 貳、幸福觀的共存與改變.................................................................................. 43 立 參、幸福觀與心理需求的契合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44 ‧. ‧ 國. 學. 肆、研究貢獻、限制與未來方向...................................................................... 45 參考文獻...................................................................................................................... 4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iv 表次與圖次. 表 1 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分析結果.................................................... 55 表 2 促發不同幸福觀的故事版本在不同幸福觀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7 表 3 研究一主要變項的相關係數矩陣.................................................................... 58 表 4 研究一主觀幸福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59 表 5 研究二主要變項的相關係數矩陣.................................................................... 60 表 6 研究二主觀幸福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61 圖 1 研究架構圖........................................................................................................ 6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8)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v 附錄目次. 附錄一:心理需求滿足操弄作業 – 虛構人格測驗................................................ 63 附錄二:心理需求滿足量表(BNSG-S) ............................................................... 65 附錄三:情境幸福觀操弄作業.................................................................................. 66 附錄四:幸福觀量表簡短版...................................................................................... 70 附錄五:心理需求滿足操弄作業 – 回想個人過去經驗........................................ 71 附錄六:主觀幸福感量表.......................................................................................... 7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9)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 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之探討:以幸福觀切入 無論在哪種文化,幸福快樂一直是人類自古以來追尋的目標。隨著時代演進, 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生活水準的提昇,使得人們不再單純 從物質層面的滿足,作為個人對生活滿意與否的判斷依據,而是逐漸地開始注重 個人心理層面的滿足。近年來坊間各式自助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教導人們尋 求自我成長、處理人際關係、及因應各種生活壓力等幸福相關議題,自助書籍 (self-help books)的風行已成為當代社會的特色 (Woodstock, 2005)。由此可知, 現代人普遍具有追求幸福快樂的需求,但因為不曉得如何讓自己變得幸福,便透 過閱讀各式自助書籍來尋求幸福秘方。. 治 政 比較可惜的是,這些自助書籍的內容大部分缺乏科學理論與實徵研究結果支 大 立 持 (Norcross, Santrock, Campbell, Smith, Somme, & Zuckerman, 2000),所謂的幸 ‧ 國. 學. 福秘方大部分是未經過研究支持其效用的。而心理學因為過去著重於心理疾病方. ‧. 面的研究,無太多相關的研究證據顯示提昇幸福方法的有效性。所幸近年來心理. sit. y. Nat. 學家已注意到過去這種研究方向的不足,在部分學者的大力鼓吹下,越來越多的. io. er. 學者投入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領域,試圖從科學的角度探討 人類的正向力量,並期望建構出更美好的社會環境 (Simonton & Baumeister,. n. al. 2005)。. Ch. engchi. i Un. v. 正向心理學至今已累積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除了將心理層面的滿足區分成 不同的類型外,也支持心理層面的滿足比生理、物質層面的滿足能帶給人們更多 幸福感的看法,但在個人如何看待幸福此概念,以及此種對幸福的看法可能造成 什麼結果反而未受到太多重視 (Deci & Ryan, 2000; Lu, 2005; Pflug, 2009)。由於 社會文化影響了當地人們對幸福的看法與追求幸福的方式,在現今台灣同時受到 傳統華人文化及現代西方文化影響的當下,個體因擁有不同的幸福看法而對幸福 體驗造成的影響,值得研究深入探討。 此外,過往探討與個人幸福相關的研究,多以問卷調查法檢驗不同變項與幸 福感之間的相關程度,例如收入較高的人是否較幸福 (Diener & Biswas-Diener,.

(10)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2. 2002)、婚姻狀況是否與個人幸福有關 (Mastekaasa, 1994)。然而使用問卷調查法 的問題在於,即使發現和幸福感有關的變項,仍無法確認其中的因果關係為何, 這是因為由變項間的相關係數無法斷定為因果關係。因此若能以嚴謹的實驗法進 行變項操弄,檢驗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對於影響幸福的因素將能有更進一步的瞭 解 (Diener, 2008)。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以實驗法探討滿足不同的心理層面需求後,個人對幸福 的看法如何影響其幸福感的程度,換句話說,本研究將探討個人對幸福的看法如 何影響需求滿足與幸福感的關係。以下首先簡述幸福感的定義與相關理論,其次 介紹需求滿足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最後細述個人對幸福的看法與心理需求滿足 的契合如何影響幸福感。. 立. 政 治 大 壹、幸福感. ‧ 國. 學. 一、幸福感的定義. ‧. 幸福感(well-being)是個人對自身幸福程度的感受,也就是個人評估目前. sit. y. Nat. 整體狀態後得出的幸福感受 (Diener, 1984; Diener, Suh, Lucas, & Smith, 1999; Lu,. io. er. 2005)。研究者探討幸福感時,大致可區分成客觀及主觀兩種觀點。過去從客觀 角度探討幸福感的研究者,試圖使用各種外在指標來界定哪些人過得較幸福,並. al. n. iv n C 宣 稱 達成這些客觀條件的個體h 主觀幸福感較高U (A. Campbell, engchi. Converse, &. Rodgers, 1976)。例如 Wilson (1967) 指出,幸福的人通常是「年輕、健康、受過 良好教育、高薪、外向、樂觀、少煩憂、有宗教信仰、已婚、高自尊、有工作道 德且具有適度抱負的(p. 294)」。然而,近年研究發現,上述這些因素大部分不 如 Wilson (1967) 宣稱與個體主觀幸福感有強烈關連,客觀條件、外在環境因素 對於個體主觀感受到的幸福感影響並不大 (Diener, et al., 1999; Lyubomirsky, Sheldon, & Schkade, 2005)。相較於過去研究者將重點放在外在客觀條件的滿足而 非個人的主觀感受,近來研究者認為,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可以定義所謂的幸福 感 (Diener, et al., 1999),因此研究者們逐漸將定義幸福感的標準由外在客觀條件 轉移到個體主觀的層次,稱之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陸洛,.

(11)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3. 1998)。 截至目前,最廣為被接受的主觀幸福感定義主要包含三個成分,即生活滿意 度(life satisfaction)、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及負向情感(negative affect)。 生活滿意度可視為是主觀幸福感中的認知層面評估,正向情感及負向情感可視為 是主觀幸福感中的情感層面評估。當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且感受到正向的 情感平衡(affect balance) ,即較常體驗到愉快情緒、較少體驗到不愉快或痛苦情 緒時,研究者即可宣稱此人的主觀幸福感程度較高 (Diener, 1984; Diener, et al., 1999)。由於目前研究者多認為幸福感是個人主觀上對目前幸福狀態的整體感受, 包含認知及情感層面的滿足,由客觀條件、外在環境因素定義幸福感並不恰當,. 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理論. 學. ‧ 國. 治 政 本研究採取由主觀幸福感的角度來看待個體幸福感,將幸福感視為是個體在認知 大 立 及情感層面上整體的主觀評估感受。以下行文統一將幸福感稱為主觀幸福感。 ‧. 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相當複雜多樣,心理學者嘗試以不同觀點解釋主觀幸. sit. y. Nat. 福感的形成。這些觀點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別是由下而上取向(bottom-up ap-. io. approach)。. al. er. proach)、由上而下取向(top-down approach)、交互影響取向(interdisciplinary. n. iv n C 由下而上取向的理論主張,主觀幸福感來自於許多正向、愉快事件的經驗, hengchi U. 隨著個人生活中正向經驗的累積,個人會逐漸變得更加幸福快樂 (Diener, 1984)。 研究發現,日常生活的各種事件經驗,與個體主觀幸福感的波動有關,某些事件 的發生讓人感到快樂,某些事件則讓人感到傷心難過 (Sheldon, Ryan, & Reis, 1996)。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在體驗到正向、快樂的情緒後,個人會以更開放的 態度來思考,對外界事物更感到興趣,使得個人從中獲得更多的心理及社會資源 來面對困境,也更容易感到幸福快樂 (Fredrickson, 1998; Fredrickson, Cohn, Coffey, Pek, & Finkel, 2008)。也就是說,根據由下而上的理論取向,幸福快樂是 各種生活經驗的累積,幸福快樂的人是因為他經常在生活中體驗到幸福快樂,此 理論取向認為外在事件決定個人的主觀幸福感 (Diener, et al., 1999)。.

(12)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4. 由上而下取向的理論主張個人特徵(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即個人對外在 事件的反應與解釋風格,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形成 (Diener, 1984)。譬如五大因素 特質模式(five factor model, FFM)裡的外向性(extraversion)與神經質性 (neuroticism)特質,被發現分別與主觀幸福感中的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有高相 關。外向性特質越高的個體正向情感的分數通常越高,越容易感到快樂;神經質 性特質越高的個體負向情感的分數通常也越高,越不容易感到快樂 (Costa & McCrae, 1980; Diener, Oishi, & Lucas, 2003; Steel, Schmidt, & Shultz, 2008)。此外, 個人也會將當下感受到的真實情況與本身擁有的內在標準(例如他人、自身過去 情況、個人的需求、目標或期望等)相比,當個體判斷現有情況超過標準時,便. 治 政 會產生主觀幸福感。比起擁有較高標準的個體,擁有較低標準的個體更容易感到 大 立 幸福 (Michalos, 1985; Wood, 1996)。因此,由上而下取向模式主張幸福快樂的人 ‧ 國. 學. 不是因為他比其他人體驗到更多的快樂事件,而是因為他具有傾向容易感到快樂. sit. y. Nat. 幸福感。. ‧. 的個人特徵,如性格特徵或內在標準,此理論取向強調個人特徵決定個人的主觀. io. er. 交互影響取向的理論主張,主觀幸福感不單是受個人特徵或外在事件單一途 徑影響,而是受兩者交互影響 (Brief, Butcher, George, & Link, 1993; David, Green,. al. n. iv n C Martin, & Suls, 1997; Diener, 1984;hHeller, Watson, & e n g c h i UHies, 2004)。個體對外在事件 的經驗會依據其獨特的思考傾向做主觀判斷,此部分牽涉由上而下的途徑。此外, 個體在所處文化與周遭環境下經歷的各種外在事件,會引發經驗感受,此由下而 上的途徑對主觀幸福感也有影響。以自尊(self-esteem)為例,自尊是個人的一 種內在性格特徵,是對自己整體評價的高低 (Franzoi, 2006; Rosenberg, 1979),也 是預測主觀幸福感的重要變項。研究結果指出,一個人的自尊越高,主觀幸福感 程度也越高,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解釋力相當高,甚至高於外向性與神經質性(施 建彬,2006;簡晉龍、李美枝、黃囇莉,2009;Cheng & Furnham, 2003; Taylor & Brown, 1988) 。然而,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關程度因文化而有差異,在個 人主義文化的西方國家(如美國)中,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連性較集體主義文.

(13)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5. 化的東方國家(如日本、中國)強 (Heine, Lehman, Markus, & Kitayama, 1999; Kwan, Bond, & Singelis, 1997)。綜言之,此理論取向認為解釋個人主觀幸福感的 成因時,不可只由個人特徵或外在事件的單一途徑來思考,而是必須同時考量兩 種途徑對主觀幸福感形成的交互影響。 總結上述,由下而上取向主張外在事件的經驗影響主觀幸福感,由上而下取 向主張個人特徵決定主觀幸福感,交互影響取向主張外在事件與個人特徵兩者交 互影響主觀幸福感。由下而上(外在事件)或由上而下(個人特徵)取向都各只 解釋部分主觀幸福感的成因,交互影響取向觀點則完整解釋主觀幸福感的形成。 Heller 等人 (2004) 的整合分析結果即指出,採取交互影響取向的分析模式較由. 學. 外在事件與個人特徵如何交互影響主觀幸福感。 貳、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sit. y. Nat. 一、生理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 ‧ 國. 治 政 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取向分析模式,對主觀幸福感中生活滿意度的解釋力較佳,更 大 立 能完整解釋生活滿意度的形成。本研究也採交互影響取向觀點,逐步探討特定的. io. er. 學者(如 Diener & Biswas-Diener, 2002; Deci & Ryan, 2000; Murray, 1938) 主張需求滿足(need satisfaction)增加主觀幸福感。所謂需求(need)是指當個. al. n. iv n C 體內在處於一種匱乏狀態,而促使個體展現行為滿足此種匱乏狀態的內在動力。 hengchi U 需求滿足則是指,當個體透過特定經驗使其內在匱乏獲得滿足的狀態(張春興, 1989)。如同植物需要陽光、空氣及水才能生存與成長,人類也同樣需要滿足各 種類型的基本需求,以達到個人生存、成長與較高的主觀幸福感 (Ryan & Sapp, 2007)。 需求的滿足狀態與個人情緒的感受有關,需求滿足與否除了可請當事人自己 衡量外,亦可由其情緒感受的狀態衡量。Markus 與 Kitayama (1991) 發現滿足 內在的能力或特質需求時個人較會聚焦於自我相關的正向情緒(如優秀、自滿)、 較不聚焦於自我相關的負向情緒(如鬱悶、挫折);滿足與他人維持或提昇良好 關係的需求時,人們較聚焦於他人相關的正向情緒(如被理解、受尊重)、較不.

(14)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6. 聚焦於他人相關的負向情緒(如虧欠、羞愧)。總而言之,需求滿足時,人們比 較感受到正向情緒,比較少感受到負向情緒。 人類各種類型的需求大致可分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及心理需求 (psychological needs),不同需求的滿足皆為個體帶來幸福快樂的感覺。其中生 理需求的滿足對人類來說,應該最優先被滿足。Maslow (1954) 提出的需求階層 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宣稱,生理需求的滿足是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基礎, 個體的生理需求應優先被滿足,否則將無法擁有主觀幸福感。此假設已有研究結 果支持,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民,相較於生活在貧窮國家的人民,主觀幸福感程 度通常較高,富有的人通常也比貧窮的人來得幸福快樂 (Diener & Biswas-Diener,. 治 政 2002; Diener, et al., 1999; Veenhoven, 1991)。 大 立 然而,另有研究發現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並非具有穩定的正相關,而是呈現一 ‧ 國. 學. 種曲線(curvilinear)的關係 (Biswas-Diener, 2008; Veenhoven, 1991)。從國家層. ‧. 次來看,當國家較為貧窮時,人民的收入水準與主觀幸福感有較為強烈的正相關,. sit. y. Nat. 但隨著國家的富裕程度越高,人民收入水準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逐漸減弱。個人. io. er. 層次的研究也發現類似結果,當個體收入越高、越富有時,能讓自己變得更快樂, 但當收入達到某個程度之後,便不再與個人主觀幸福感有相關,除了基本程度的. al. n. iv n C 收入即可滿足生理需求外,人們會漸漸適應不同收入所帶來的生活水準,使收入 hengchi U 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降低 (Diener, et al., 1999)。以台灣為例,近年台灣已進入富 裕國家之列,從 1994 年平均每人所得 11,068 美元成長至 2006 年的 14,724 美元(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 ,已達高經濟收入地區的 12,276 美元標準(World Bank, 2012),但一份調查全球 52 個國家主觀幸福感變化的研究指出,台灣人 民的主觀幸福感指數反而從 1994 年的 2.06 降到 2006 年的 1.68,是少數主觀 幸福感指數下降的國家 (Inglehart, Foa, Peterson, & Welzel, 2008)。可見經濟發展 帶來的收入提昇無法持續帶給人們主觀幸福感,除了生理需求的滿足外應還有其 他主觀幸福感的來源。.

(15)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7. 二、心理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除了生理需求的滿足之外,人們的心理需求同樣需要被滿足;由於生理需求 的滿足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有限,許多研究者轉而探討心理需求的滿足與主觀幸 福感的關係 (Deci & Ryan, 2000)。Murray (1938) 強調需求滿足的心理層次,將 心理需求視為是個體後天習得的,個人會因後天環境的影響對特定的心理需求較 敏感,而傾向滿足特定心理需求。Murray (1938) 將後來習得的心理需求區分為 不同類型,如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歸屬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 謙卑需求(need for abasement),舉例來說,成就需求較高的人,比較會放棄與 其他好友一起出遊的機會,把握時間到圖書館準備考試,以期在考試中獲得好成. 治 政 績。Murray (1938) 提出的各種心理需求對每個人的重要程度不同,這些心理需 大 立 求滿足並非個體維持主觀幸福感不可或缺的要素(nutriments)。 ‧ 國. 學. Deci 與 Ryan (2000) 則由心理需求的天生、普同性角度出發,提出自我決. ‧. 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並將心理需求視為是「個體持續發展心. sit. y. Nat. 理成長、整合及幸福感時先天所需的心理養分」(innate psychological nutriments. io. er. that are essential for ongoing psychological growth, integrity, and well-being)。自我 決定理論統合過往心理需求的相關研究,提出三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別是:. al. n. iv n C 自主需求(need for autonomy)-個體經驗到自己的行為是出於自願且自我認同 hengchi U 的;關係需求(need for relatedness)-個體經驗到被重要他人理解、欣賞且彼此 有連結感;能力需求(need for competence)-個體經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及擁 有面對周遭環境時的有效掌控感。Deci 與 Ryan 將自主需求、關係需求及能力 需求視為天生且普同的觀點獲得一些研究的支持,研究發現生活在不同文化底下 的人們,普遍都有這三種需求 (Ryan & Sapp, 2007)。 與 Murray (1938) 需求是後天形成的看法不同,Deci 與 Ryan (2000) 認為 只有自我決定理論所涵蓋的三種天生且普同的基本心理需求和個體主觀幸福感 有直接關連。Murray (1938) 的需求後天說認為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沒有必然 關係, Deci 與 Ryan 則認為基本需求的滿足可以增加主觀幸福感。也就是說,.

(16)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8. Deci 與 Ryan 認為只有自主需求、關係需求與能力需求的滿足才能增加主觀幸 福感,有些需求的滿足(例如表現需求)無法增加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目前已有 研究支持 Deci 與 Ryan 的論點,例如 Sheldon 等人 (1996) 發現,自主需求與 能力需求的滿足可預測個體日常主觀幸福感(daily well-being)的變化,當事件 發生後的經驗能滿足自主與能力需求時,個人的主觀幸福感會有所提昇。Reis 及其同事 (2000) 則將 Sheldon 等人 (1996) 的研究結果擴展至關係需求的滿 足上,當事件發生後的經驗滿足關係需求時,主觀幸福感會有所提昇。跨文化研 究也發現同樣的結果,Sheldon、Elliott、Kim 與 Kasser (2001) 以及 Hahn 與 Oishi (2006) 的研究同時蒐集美國及韓國籍研究參與者做為研究樣本,在讓研究. 治 政 參與者回想「過去一個月中感到最滿意的事件」後,請他們回答該事件與哪些類 大 立 型的心理需求滿足最有關連,其中包含自我決定理論中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和 ‧ 國. 學. Murray (1938) 所提出的多種心理需求,譬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 ‧. 求等共十種心理需求。結果發現,無論是美國或韓國籍研究參與者,自主、關係. sit. y. Nat. 與能力需求皆為決定研究參與者對該事件滿意與否的重要因素,其他需求則有不. io. er. 一致的預測結果。以上結果顯示,無論是從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或從跨文化的比 較來看,都支持了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穩定關連性。. al. n. iv n C 然而,即使跨文化研究發現自主、關係與能力需求的普同性,且此三種基本 hengchi U. 心理需求的滿足可預測主觀幸福感,它們被需要的程度並非穩定不變,各種心理 需求的滿足仍可能會隨著不同的個體,在不同時間、情境下,與主觀幸福感的關 連性有所不同 (Lyubomirsky, et al., 2005)。例如 Plaut、Markus 與 Lachman (2002) 的研究發現,因為地區風俗習慣、經濟狀況的不同,美國的新英格蘭區(如 Maine、 Vermont)和西部山區(如 Montana、Colorado)對自主需求的重視程度高於中南 部地區(如 Kentucky、Tennessee) 。換句話說,即使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可在古 今中外被觀察到,環境仍可能影響個體比較重視的心理需求,哪些需求比較容易 被滿足 (Ryan & Sapp, 2007),進而影響需求與主觀幸福感的強度。也就是不同的 文化習俗、情境及價值觀可能型塑個體對三種心理需求滿足感受的強度,進而影.

(17)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9. 響滿足需求提昇主觀幸福感的程度。 總結來說,三種心理需求的滿足帶給個體主觀幸福感,但仍有其他因素影響 兩者關係。事件經驗滿足個體心理需求後帶來的主觀幸福感可視為一種由下而上 的取向,過去研究也大多採用此種取向觀點,卻忽略了由上而下取向觀點亦可能 影響心理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由交互影響取向觀點來看,若能加入由 上而下的取向觀點,探討個人特徵與外在事件如何交互影響主觀幸福感,更能完 整解釋心理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參、幸福觀與主觀幸福感 一、幸福觀的定義與類型. 治 政 過去進行主觀幸福感研究的西方學者受普同主義(universalism)和文化客 大 立 位取向(etic approach)影響,大多明確或內隱地假設每個人想要的幸福盡皆相 ‧ 國. 學. 同,個體對幸福的看法並不被重視,但其實,主觀幸福感可能受到「幸福觀」此. ‧. 種個人特徵影響 (陸洛,2007)。幸福觀是個人受文化型塑而成的對何謂美好人. sit. y. Nat. 生的看法,其中包含一套與幸福相關的信念、價值、態度及行為意向。簡言之,. io. er. 幸福觀即個人認為「什麼是幸福」的看法。主觀幸福感則為個人對自身幸福程度 的感受,個人對自身整體幸福狀態可能受到自己對何謂幸福看法的影響 (Diener,. n. al. ni Ch et al., 1999; Lu, 2005; Pflug, 2009)。 U engchi. v. 文化與環境會型塑事物的意義與概念,不同文化、乃至於文化中的不同個體 對幸福的看法及判斷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Kwan, et al., 1997; Lu, 2005; Lu & Gilmour, 2006; Oishi, 2010; Pflug, 2009)。研究發現美國不同地區對自主需求的重 視程度不同 (Plaut, et al., 2002),即可能是因文化與環境型塑出的幸福觀不同所 導致。Lu 與 Gilmour (2004; 2006) 的跨文化研究發現,幸福觀可分為「個人取 向 幸 福 觀 」 ( individual-oriented concept of SWB ) 與 「 社 會 取 向 幸 福 觀 」 (social-oriented concept of SWB)。個人取向幸福觀受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特別 是美國個人主義文化影響,強調「個人負責」 (personal accountability)與「直接 追求」(explicit pursuit) 。「個人負責」主張幸福是每個人的權利,每個人都必須.

(18)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0. 對自己的幸福負責,「直接追求」則指個人對幸福的追求應勇往直前,不應受到 任何阻擋。社會取向幸福觀受華人傳統的集體主義、家族主義、權威主義、關係 主義文化影響,強調「角色責任」(role obligation)與「辯證均衡」(dialectical balance) 。 「角色責任」意指幸福應奠基於個人社會角色的完成,並經由自我修養 來達成,以維護團體福祉與社會和諧,「辯證均衡」則指幸福與不幸是一體兩面 的,個人不應過度追求幸福,而應尋求更深層的內在均衡與外在融合(陸洛,2007; 楊國樞,2004)。 雖然個人取向幸福觀與社會取向幸福觀的概念源自跨文化比較,一般來說, 美國人有較高的個人取向幸福觀,華人有較高的社會取向幸福觀,但從文化內變. 治 政 異(within-culture variation)的角度來看 (Hong, Morris, 大 Chiu, & Benet-Martinez, 立 2000),單一文化內的不同成員也應有其重視的幸福觀。不同的幸福觀影響個體 ‧ 國. 學. 對幸福的看法,抱持個人取向幸福觀的個體認為,人們應勇於追求自己個人的幸. ‧. 福,不受他人所影響、阻礙;抱持社會取向幸福觀的個體認為,人們應履行道德. y. sit. io. 二、幸福觀與心理需求滿足的契合. al. er. 境融為一體。. Nat. 上的義務、和他人共同追求團體與社會的福祉、保持個人內在的均衡並與外在環. n. iv n C 從交互影響取向來看,幸福觀與事件經驗應交互影響個人主觀幸福感。即使 hengchi U. 事件經驗滿足特定心理需求能帶來主觀幸福感,但由於幸福觀是個人對幸福的看 法,代表個人相信某些事物、行為會帶來幸福體驗,為達到理想的幸福狀態,當 評估自己的主觀幸福感程度時,幸福觀應扮演著事件經驗能否符合欲達到幸福狀 態的標準,當事件經驗滿足個人重視的幸福觀時會感到更加幸福。換句話說,當 需求滿足與幸福觀相契合時,個人會感受到最高的主觀幸福感。目前已有研究支 持事件經驗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受個人特徵影響,當事件經驗與個人偏好的標準 一致時,對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的影響。例如 Brunstein 等人 (1998) 探討目標達 成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程度是否會因個人偏好的需求類型而有差異。結果發現, 完成一件工作並達到目標本身並不一定會帶來主觀幸福感,惟有當達成的目標與.

(19)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1. 個人偏好的需求類型一致(consistency)時,個體才會感到更加幸福快樂,偏好 共有動機(communal-motivated)的學生,惟有在達成共有目標(communal goal) 時感到更高的主觀幸福感。此外,Oishi、Diener、Suh 與 Lucas (1999) 檢驗特 定領域滿意度(domain satisfaction)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程度是否因個人偏好的 價值觀而有差異。研究結果支持此假設,領域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會因個 人不同的價值觀而有差異,當特定領域的滿足與研究參與者的價值觀一致時,領 域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更為強烈。例如偏好成就價值觀(achievement value) 的學生,學業成績滿意度(grade satisfaction)相較於家庭滿意度(family satisfaction) 更能有效預測其主觀幸福感。以上研究均暗示幸福觀與需求滿足可能交互影響個 人的主觀幸福感。. 立. 政 治 大. 由於人有不同心理需求,當事件經驗滿足的心理需求與個人重視的幸福觀一. ‧ 國. 學. 致時,能帶來更高的主觀幸福感。因為個人取向幸福觀強調的個人負責與直接追. ‧. 求信念,和自我決定理論中的自主需求滿足有較高的契合度,兩者皆強調在追求. sit. y. Nat. 幸福行動中個人自主的重要性,偏好個人取向幸福觀者,重視個人自己作主的重. io. er. 要性,當事件經驗滿足自主需求時應能帶來更高的主觀幸福感。相對地,社會取 向幸福觀強調的角色責任與辯證均衡信念,和關係需求滿足有較高的契合度,兩. al. n. iv n C 者皆強調滿足社會角色並維持緊密連結感的重要性,偏好社會取向幸福觀者,重 hengchi U 視完成於人際網絡中扮演角色的責任(如家人的期待)、與他人維持良好互動, 當事件經驗滿足關係需求時應能帶來更高的主觀幸福感。綜上所述,事件經驗與 幸福觀交互影響主觀幸福感,當事件經驗滿足的心理需求與個人重視的幸福觀相 互契合時,會使個人的主觀幸福感程度更高。 幸福觀是個體受到文化環境影響形成的對幸福的看法,由於文化與環境並非 穩定不變,而是會隨著文化彼此交流或時代變遷有所轉變,幸福觀也會因文化或 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近年來台灣受社會現代化影響,屬於西方主流的個人主 義精神已逐漸融入台灣人民的生活當中,越來越多人接受人們應追尋自己幸福的 想法,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幸福觀的概念可能同時存在於當代台灣人民之中,以.

(20)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2. 適應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情境變化(楊國樞,2004) 。Lu 與 Gilmour (2004; 2006) 的 跨文化研究即發現,雖然美國人具有較高的個人取向幸福觀,華人具有較高的社 會取向幸福觀,但無論是華人或美國人皆能同時理解兩種不同的幸福觀。 除了文化影響,生活中各種情境因素亦影響個體的認知與行為模式,個人偏 好的幸福觀可能受到情境影響而改變。由於個人特徵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個人 通常會長期持續偏好某種幸福觀,然而在特定情境下,個人的幸福觀亦會受到情 境線索的促發(priming)而改變,並在當下以激發的情境幸福觀作為判斷主觀 幸福感程度的依據。情境激發幸福觀作用的觀點近似於文化框架轉換(cultural frame switching)的現象。文化框架轉換是指個體經驗到的不同文化可同時保存. 治 政 於信念系統中 (Chiu & Hong, 2006),並受到環境線索的促發,使其在不同的文 大 立 化信念系統中進行轉換,影響個體的認知歷程與行為 (Benet-Martinez, Leu, Lee, ‧ 國. 學. & Morris, 2002; Haritatos & Benet-Martinez, 2002; LaFromboise, Coleman, &. ‧. Gerton, 1993)。. sit. y. Nat. 依據文化框架轉換現象,個體受到情境促發的幸福觀可能成為評估事件經驗. io. er. 能否符合幸福狀態的標準。例如當處於強調個人自主思考的學校情境中,會引發 個人取向幸福觀的信念準則,考量事情時著重於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又因自. al. n. iv n C 主需求與個人取向幸福觀的契合度較高,此時過往的自主需求滿足程度將會較關 hengchi U 係需求滿足程度和主觀幸福感更有關連;而當處在強調與親人維持良好互動的家 庭環境中,會引發社會取向幸福觀的信念準則,考量事情時著重於是否能滿足家 人的需求,又因關係需求與社會取向幸福觀的契合度較高,此時過往的關係需求 滿足程度將會較自主需求滿足程度和主觀幸福感更有關連。 綜上所述,當代華人能同時理解兩種幸福觀,且特定情境線索可能促發特定 的幸福觀,此種情境幸福觀與心理需求滿足的經驗可能交互影響主觀幸福感,當 個體受到情境線索促發特定的幸福觀時,與該幸福觀較契合的心理需求滿足程度 可能更有效預測主觀幸福感。研究者假設,當人們持個人取向幸福觀時,自主需 求滿足程度更能有效預測主觀幸福感(假設 1);當人們持社會取向幸福觀時,.

(21)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3. 關係需求滿足程度更能有效預測主觀幸福感(假設 2)。. 假設 1:當人們持個人取向幸福觀,自主需求滿足程度比關係需求滿足程度 更能有效預測主觀幸福感。 假設 2:當人們持社會取向幸福觀,關係需求滿足程度比自主需求滿足程度 更能有效預測主觀幸福感。. 本論文分以兩個研究檢驗幸福觀是否調節心理需求滿足對主觀幸福感的影 響。研究一預期將以閱讀短文的操弄方式促發研究參與者不同的幸福觀,檢驗情. 治 政 境促發的幸福觀是否調節長期心理需求滿足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由於研究一未 大 立 操弄個體心理需求滿足程度,無法確定心理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的因果關係, ‧ 國. 學. 故研究二將以同研究一的操弄方式促發研究參與者不同的幸福觀,並採用給予特. ‧. 定測驗回饋的方式滿足研究參與者當下的心理需求,檢驗情境促發的幸福觀是否. y. sit. io. n. al. er. 見圖一。. Nat. 調節受外在事件影響的當下心理需求滿足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整體研究架構參. Ch. engchi. i Un. v.

(22)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4 預試一. 預試一目的為藉由已發展的幸福觀量表,即「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幸福觀量 表」(Individual-oriented and social-oriented cultural conceptions of SWB scale, ISSWB,簡稱幸福觀量表) (陸洛,2007) ,檢驗兩類幸福觀(個人取向幸福觀與 社會取向幸福觀)與兩類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與關係需求)構念的契合程度,並 從中選出短版的施測題目,以利正式研究使用。修改幸福觀量表的原因有二,首 先本研究關注於幸福觀與需求滿足的契合是否影響主觀幸福感,但原本的幸福觀 量表主要測量個人長期的個人取向幸福觀與社會取向幸福觀強度,並非測量重視 自主需求與關係需求滿足的程度,因此若能檢驗原本幸福觀量表,確認測量到的. 治 政 幸福觀構念貼近特定心理需求的構念,將能有效檢視兩者契合程度對主觀幸福感 大 立 的影響。其中個人取向幸福觀與自主需求概念有相似之處,社會取向幸福觀與關 ‧ 國. 學. 係需求構念有相似之處,那麼個人取向幸福觀應與自主需求有高相關,社會取向. ‧. 幸福觀應與關係需求有高相關。第二,幸福觀量表題目共有 51 題,正式研究中. sit. y. Nat. 若採用此量表測量個體幸福觀會使填答時間過於冗長,簡短版的幸福觀量表將能. io. 壹、研究方法. n. al. 一、 研究對象. Ch. engchi. er. 更有效率蒐集研究參與者的幸福觀資料。. i Un. v. 本預試以便利抽樣與滾雪球抽樣法蒐集政治大學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共 56 人(男性 24 人,女性 32 人),年齡區間在 19 歲至 32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24.6 歲。. 二、 研究工具 幸福觀量表 本量表取自陸洛(2007)的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 (ISSWB) ,題目共 51 題(表 1) ,其中測量「個人取向幸福觀」與「關係取向 幸福觀」的題目分別有 25 題及 26 題,個人取向幸福觀中的「個人負責」有 15 題, 「直接追求」有 10 題,關係取向幸福觀中的「角色責任」有 14 題, 「辯證 均衡」有 12 題,題目皆以 6 點量尺計分(1 ~ 6 = 非常不同意 ~ 非常同意),.

(23)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5. 加總後平均分數越高代表越傾向某種幸福觀。. 人口學變項 包括性別、年齡、系所、年級。 三、 研究程序 預試先採問卷調查法,請研究參與者填寫幸福觀量表(陸洛,2007),填答 完畢後,再請研究參與者根據自我決定理論(SDT)中,自主需求滿足與關係需 求滿足的定義,判斷幸福觀量表中,各個題目分別接近於哪種需求滿足的定義, 若覺得該題目接近「自主需求」滿足的定義,則在該題目前方寫下「A」,若覺 得該題目接近「關係需求」的定義,則在該題目前方寫下「R」,若覺得該題目 與自主需求和關係需求的定義皆不相似,則在該題目前方打叉。. 立. 治 政 貳、研究結果與討論 大. 計算研究參與者對幸福觀量表中每個題目判斷近似於哪種心理需求滿足定. ‧ 國. 學. 義的比例後,得出表 1 的結果。以同意度與預設題數篩選原幸福觀量表題數 10. ‧. 至 15 題,且各選擇題目與研究參與者判斷的同意程度需達 40% 以上。結果共. sit. y. Nat. 選擇「個人負責」 3 題、「直接追求」 3 題、「角色責任」 3 題、「辯證均衡」. io. 幸福觀 6 題(附錄四)。. al. er. 3 題。合計幸福觀量表簡短版題數共 12 題,個人取向幸福觀 6 題,社會取向. n. iv n C 此外,計算原幸福觀量表和幸福觀量表簡短版的相關,若兩個版本的幸福觀 hengchi U. 量表之間有一定程度相關,代表幸福觀量表簡短版真確捕捉幸福觀原量表的概念。 首先在兩種版本幸福觀量表的相關部分,原個人取向幸福觀量表與個人取向幸福 觀量表簡短版的相關係數為 . 69、原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與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 簡短版的相關係數為 .64。由於兩者間有高相關,顯示幸福觀量表簡短版的確捕 捉了幸福觀原量表的概念。 此外檢驗幸福觀量表與心理需求構念契合度指數,若簡短版的自主需求和關 係需求與原版本有高契合度,代表幸福觀量表簡短版真確捕捉幸福觀原量表的概 念。 兩種版本幸福觀量表與心理需求構念契合度指數的計算包括: (1)原個人取.

(24)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6. 向幸福觀量表與自主需求、 (2)原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與關係需求、 (3)個人取 向幸福觀量表簡短版與自主需求, (4)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簡短版與關係需求。 編碼方式首先將個人取向幸福觀量表中,研究參與者認為該題目與自主需求相近 者訂為 1,與關係需求相近者訂為 -1,與兩種需求都不相近者訂為 0。將關係 取向幸福觀量表中,研究參與者認為該題目與關係需求相近者訂為 1,與自主需 求相近者訂為 -1,與兩種需求都不相近者訂為 0 。最後再分別將兩種幸福觀量 表的分數加總後計算平均數,分數介於-1 至 1 之間,分數越高,表示個人取向幸 福觀反應自主需求,社會取向幸福觀反應關係需求。結果發現,原個人取向幸福 觀量表與自主需求契合度為 0.56,原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與關係需求契合度為. 治 政 0.09。個人取向幸福觀量表簡短版與自主需求契合度為 大 0.87,社會取向幸福觀量 立 表簡短版與關係需求契合度為 0.70。可知幸福觀量表簡短版的題目比原幸福觀 ‧ 國. 學. 量表和兩種心理需求有較高的契合度,也就是個人取向幸福觀量表簡短版和自主. ‧. 需求、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簡短版和關係需求分別有較高的契合度。. sit. y. Nat. 總結來說,幸福觀量表簡短版仍與原幸福觀量表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且與. io. er. 自主需求及關係需求有更高的對應性,但幸福觀量表簡短版比幸福觀量表更精簡。 故正式研究中,將使用幸福觀量表簡短版測量個體長期偏好的幸福觀。. n. al. Ch. engchi. i Un. v.

(25)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7 預試二. 預試二發展正式研究使用的實驗材料,包含研究一操弄幸福觀的短文故事, 和研究二滿足心理需求的虛構心理測驗及回饋。由於幸福觀為個人對什麼是幸福 的一套信念、價值、態度及行為意向,透過與認知框架轉移類似的情境線索促發 技術,應能有效轉換個人幸福觀,本研究以 Gardner、Gabriel 與 Lee (1991) 閱 讀短文及圈選關鍵字的方式操弄研究參與者認知框架的轉換,操弄幸福觀的短文 包含個人取向幸福觀與社會取向幸福觀兩種版本。 此外,由於外在事件經驗可滿足個體的心理需求 (Reis, et al., 2000; Sheldon, et al., 1996),透過請研究參與者填寫一套虛構的心理測驗後,立即給予滿足自主. 學. 含自主需求滿足與關係需求滿足。. sit. y. Nat. 一、研究對象. 壹、研究方法. ‧. ‧ 國. 治 政 需求或關係需求的特定回饋結果,應可有效操弄其當下自主需求或關係需求的滿 大 立 足程度。故預試二發展一套滿足研究參與者心理需求的虛構人格測驗及回饋,包. io. er. 於網路上招募台灣大學生及研究生共 89 人(男性 44 名,女性 45 名), 平均年齡 20.42 歲,年齡區間為 18 至 28 歲之間。經操弄檢核題目篩除未能. al. n. iv n C 人(個人取向幸福觀組 人,社會取向幸福觀組 h e n g c h i4 U. 正確回答故事內容者 7. 3 人) ,. 總計幸福觀操弄作業分析樣本共 82 人(個人取向幸福觀組 41 人,社會取向幸 福觀組 41 人)。心理需求滿足操弄作業分析時未刪除任何樣本,總計共 89 人 (滿足自主需求組 30 人,滿足關係需求組 30 人,控制組 29 人)。. 二、研究工具 1. 心理需求滿足操弄作業 研究者自行發展之虛構人格測驗(附錄一),題 數約 20 題,自主需求滿足與關係需求滿足各 5 題,其餘 10 題為近似詢問價 值觀的題目(如金錢、國際觀、健康等),目的是讓填答者相信這是一份測量多 面向的人格測驗。量表以 6 點量尺施測,1 代表越不同意,6 代表越同意題目 所述。自主需求題目如:「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有自信」、「人定勝天,個人可以.

(26)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8. 改變命運」 。關係需求題目如: 「朋友有難時應該伸出援手」 、 「沒有其他人可以取 代家人」 。其他題目如: 「只要有錢就能過好日子」 、 「結交外國朋友能拓展國際視 野」、「早睡早起是維持健康的好習慣」。測驗回饋結果分為自主需求滿足、關係 需求滿足、控制組三類,並皆在開頭給予研究參與者 PR 81 的常模結果。同時 測量兩題控制題,詢問研究參與者接受、相信測驗結果的程度,包括:1. 「你 覺得測驗結果有多符合你對自己的看法?」、2. 「你覺得整份測驗可信度有多 高?」,請研究參與者以百分比方式回答,回答分數越高,代表越能接受並相信 測驗的結果。 2. 心理需求滿足量表 採用 Deci 與 Ryan 發展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量表. 治 政 (Basic need satisfaction in general scale, BNSG-S,附錄二) 大 ,測量研究參與者當 立 下的自主需求、關係需求、及能力需求滿足程度。整份量表題目共 21 題,自主 ‧ 國. 學. 需求子量表 8 題、關係需求子量表 7 題、能力需求子量表 6 題,其中各有 3 題. ‧. 反向題,共 9 題反向題,以 7 點量尺施測並分別加總後平均,平均數越高代表. sit. y. Nat. 需求越獲滿足。該量表的信度良好,自主需求子量表介於 .60 ~ .80、關係需求子. io. er. 量表介於 .61 ~ .90,能力需求子量表介於 .60 ~ .86 (Johnston & Finney, 2010),經 本研究全體樣本計算各子量表內部一致性係數,自主需求子量表為 .63、關係需. al. n. iv n C .76、能力需求子量表為 h e n.72,和過往研究結果類似。 gchi U. 求子量表為. 3. 情境幸福觀操弄作業 參考 Gardner 等人 (1991) 以閱讀短文故事的方 式操弄研究參與者幸福觀(附錄三)。故事共有三則,分別描述一位大學畢業生 面臨未來工作挑選、一位在職者面臨工作轉調、一位國小教師面臨婚姻大事時, 應滿足自己或父母期望的兩難情境。舉工作挑選的故事為例,個人取向幸福觀故 事情境中,此大學畢業生最後希望能為自己的未來做主,並直接向父母表達自己 的想法。社會取向幸福觀故事情境中,此大學畢業生最後決定滿足父母的期望, 扮演好自己身為兒女的角色。操弄檢核題目為:「故事主角正面臨什麼樣的困難 抉擇?」、「你覺得故事主角做決定時主要考量的是?」。第一題回答選項包含婚 姻大事等四種,第二題回答方式依主角考量的是父母到自己,圈選 1 至 6 的數.

(27)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19. 字,並預期閱讀個人取向幸福觀組應回答主角大多考量自己,閱讀社會取向幸福 觀組應回答主角大多考量父母。此外,為瞭解研究參與者對兩版本的觀感差異, 另測兩題控制題,分別為:「你有多認同故事主角的處理方式?」、「你對主角的 評價如何?」,以百分比方式回答,分數越高表示評價越高,並預期閱讀不同幸 福觀故事版本在認同主角處理方式與對主角評價上無明顯差異。後續分析將檢驗 控制題在不同版本有無差異,若無則不列入考量,若有則視為共變項一併納入分 析。 4. 幸福觀量表簡短版 以預試一修改之幸福觀量表簡短版,測量研究參與者 的長期個人取向幸福觀及關係取向幸福觀(附錄四)。幸福觀量表簡短版題數共. 治 政 12 題,個人取向幸福觀 6 題,社會取向幸福觀 6大 題,以 6 點量尺施測並分別 立 加總後平均,平均數越高代表越傾向某種幸福觀。經本研究全體樣本計算內部一 ‧ 國. 學. 致性係數,結果分別為情境一個人取向幸福觀量表 .68、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 .70;. io. 三、研究程序. al. er. 5. 人口學變項 包括性別、年齡、系所、年級。. sit. y. Nat. 福觀量表 .67、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 .68。. ‧. 情境二個人取向幸福觀量表 .72、社會取向幸福觀量表 .71、情境三個人取向幸. n. iv n C 預試二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心理需求滿足操弄作業,研究參與者抵達實 hengchi U. 驗室後,帶領其進入研究小隔間中告知待會將進行的實驗流程,接著請研究參與 者填寫心理需求滿足操弄作業的虛構人格測驗,完成後將測驗紙本答案交給研究 主試者,並請研究參與者稍後片刻等待測驗計分結果,此部分目的在於讓研究參 與者認為主試者確實有對測驗進行計分,以提昇研究參與者對測驗結果的可信度。 一分鐘後,依隨機分派的組別分別給予研究參與者自主需求滿足組、關係需求滿 足組、控制組的測驗結果(參考附錄一),並請研究參與者閱讀完測驗結果後填 寫控制題及基本心理需求滿足量表(BNSG-S) ,以確認操弄作業確實能滿足研究 參與者特定心理需求。第二階段為情境幸福觀操弄作業,研究參與者被隨機分派 閱讀個人取向幸福觀組或社會取向幸福觀組的短文故事共 3 則,為強化研究參.

(28)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20. 與者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會請他在閱讀時將故事主角做決定的理由劃記下來,每 則故事閱讀完畢,皆填寫操弄檢核、控制題及幸福觀量表簡短版,確認操弄作業 能有效促發特定幸福觀。 貳、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情境幸福觀操弄作業 首先檢驗在不同幸福觀版本及不同性別中研究參與者回答主角考量上是否 有差異。以幸福觀操弄(幸福觀:個人取向、社會取向)與性別為獨變項,以主 角考量為依變項,進行二因子單變量分析。結果發現,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幸福 觀組,在回答故事主角考量上有顯著差異(F(1,78) = 684.31, p < .001),不同性. 治 政 別在回答故事主角考量上無顯著差異(p = .21)。這表示,無論男女,閱讀個人 大 立 取向幸福觀故事的研究參與者認為故事主角做決定時較考慮自己(M = 5.17), ‧ 國. 學. 而閱讀社會取向幸福觀故事的研究參與者認為故事主角做決定時較考慮父母(M. ‧. = 2.24),顯示幸福觀在短期操弄的有效性。. sit. y. Nat. 接著檢驗兩題控制題在不同幸福觀版本及不同性別中是否有差異。以幸福觀. io. er. 操弄(幸福觀:個人取向、社會取向)與性別為獨變項,以認同主角處理方式及 對主角評價為依變項,進行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閱讀不同幸福. al. n. iv n C 觀故事版本在認同主角處理方式有顯著差異(F(1,78) h e n g c h i U = 12.18, p < .01),對主角 評價接近顯著差異(p = .09),不同性別在認同主角處理方式與對主角評價皆無 顯著差異(ps > .14) 。代表閱讀個人取向相較於社會取向幸福觀故事的研究參與 者,對主角的認同程度顯著較高(閱讀個人取向 M = 82.69/閱讀社會取向 M = 73.58) ,對主角評價雖無顯著不同,但對個人取向幸福觀故事主角的評價在趨勢 上較高(閱讀個人取向 M = 82.30/閱讀社會取向 M = 78.41)。男性相較於女性 對主角的認同程度無明顯不同(男 M = 76.26/女 M = 80.01),對主角評價亦無 明顯不同(男 M = 78.68/女 M = 82.03)。由於不同幸福觀組別認同主角處理方 式有顯著不同,對主角評價也有趨勢上的不同,後續分析將把這兩題視為共變項, 以統計方式進行控制。.

(29)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21. 為瞭解研究參與者是否受閱讀故事的類型、版本及性別影響,改變特定長期 幸福觀的強度,分別以幸福觀操弄、故事版本與性別為獨變項,以個人取向及社 會取向幸福觀量表平均分數為依變項,最後以認同主角行為的程度及對主角評價 為共變項,進行 2(幸福觀:個人取向、社會取向)× 3(故事版本:工作挑選、 工作轉調、婚姻大事)× 2(性別:男、女)三因子重複量數共變數分析。其中, 幸福觀操弄與性別為研究參與者間變項,故事版本為研究參與者內變項。結果發 現,長期幸福觀操弄的主要效果達顯著(Wilks’ Λ= .89, F(2,75) = 4.75, p < .05), 故事版本的主要效果未達顯著(p = .31) ,性別的主要效果亦未達顯著(p = .10)。 詳細來看,閱讀個人取向相較於社會取向幸福觀故事的研究參與者,長期個人取. 治 政 向幸福觀的平均分數顯著較高(閱讀個人取向 M = 4.71/閱讀社會取向 M = 4.41, 大 立 p < .05),但閱讀社會取向相較於個人取向幸福觀故事的研究參與者,長期社會 ‧ 國. 學. 取向幸福觀的平均分數無顯著差異(閱讀個人取向 M = 4.72/閱讀社會取向 M =. ‧. 4.64) 。而閱讀工作挑選、工作轉調、婚姻大事等三種不同版本的幸福觀故事後,. sit. y. Nat. 其長期個人取向幸福觀的平均分數無顯著差異(工作挑選 M = 4.57/工作轉調 M. io. er. = 4.57/婚姻大事 M = 4.54) ,長期社會取向幸福觀的平均分數亦無顯著差異(工 作挑選 M = 4.72/工作轉調 M = 4.63/婚姻大事 M = 4.68)。. al. n. iv n C 進一步檢驗哪個故事版本較能改變研究參與者的長期幸福觀(表 hengchi U. 2),結果. 發現故事二的改變較明顯。故事二的長期個人取向幸福觀平均分數,閱讀個人取 向版本顯著高於社會取向版本(閱讀個人取向 M = 4.78/閱讀社會取向 M = 4.36, p < .05);長期社會取向幸福觀平均分數,閱讀個人取向版本與社會取向版本無 顯著差異(閱讀個人取向 M = 4.57/閱讀社會取向 M = 4.70)。另兩則故事改變 研究參與者的長期幸福觀程度較小。故事一的長期個人取向幸福觀平均分數,閱 讀個人取向版本與社會取向版本無顯著差異(閱讀個人取向 M = 4.67/閱讀社會 取向 M = 4.47);長期社會取向幸福觀平均分數,閱讀個人取向版本與社會取向 版本無顯著差異(閱讀個人取向 M = 4.72/閱讀社會取向 M = 4.71)。故事三的 長期個人取向幸福觀平均分數,閱讀個人取向版本顯著高於社會取向版本(閱讀.

(30)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22. 個人取向 M = 4.67/閱讀社會取向 M = 4.41, p < .05);長期社會取向幸福觀平均 分數,閱讀個人取向版本與社會取向版本無顯著差異(閱讀個人取向 M = 4.63 /閱讀社會取向 M = 4.73)。 總結來說,閱讀不同幸福觀故事的短期操弄效果較長期操弄效果更明顯,以 短期效果來說,閱讀不同幸福觀故事者可以確實分辨故事主角進行困難抉擇時主 要考量自己或父母,但從長期操弄效果來看操弄效果不如預期,雖然閱讀個人取 向幸福觀故事者的個人取向幸福觀分數較社會取向幸福觀分數高,但閱讀社會取 向幸福觀故事者在兩種幸福觀分數並無顯著差異。此外,閱讀不同的故事版本改 變幸福觀的強度也不同,故事二及故事三的個人取向版本可改變長期個人取向幸. 治 政 福觀強度,三個故事的社會取向版本皆無法改變長期社會取向幸福觀強度,但故 大 立 事二的社會取向版本提升效果高於故事三。因此後續正式實驗將檢驗幸福觀操弄 ‧ 國. 學. 的短期效果,即研究參與者是否能正確分辨故事主角做決定時的主要考量做為幸. io. er. 二、心理需求滿足操弄作業. sit. y. Nat. 境做為促發短期幸福觀材料。. ‧. 福觀操弄效果的檢核,並採用故事二,即描述一位在職者面臨工作轉調的兩難情. 首先檢驗兩題控制題的答案在不同需求滿足操弄組別及不同性別中是否有. al. n. iv n C 差異。先以測驗回饋類型(測驗回饋:滿足自主需求、滿足關係需求、控制組) hengchi U 及性別為獨變項,以研究參與者認為測驗結果符合對自己的看法及測驗可信度為 依變項,進行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的測驗回饋對研究參與 者認為測驗結果符合自己看法及測驗可信度皆無主要效果(ps > .37) ,不同性別 對測驗結果符合自己看法及測驗可信度亦皆無主要效果(ps > .20) ,也就是研究 參與者認為測驗結果符合對自己看法的程度及測驗可信度不因給予的測驗回饋 及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後續分析時將不納入共變項進行控制。 接著檢驗給予不同測驗回饋的方式,是否能滿足當下特定的心理需求滿足程 度,以及不同性別之間的滿足程度是否有差異。首先以測驗回饋類型(測驗回饋: 滿足自主需求、滿足關係需求、控制組)及性別為獨變項,以需求量表中的自主.

(31)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23. 及關係需求滿足程度為依變項,進行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測驗 回饋類型對當下自主及關係需求滿足程度皆無主要效果(ps > .22) ,性別對當下 自主及關係需求滿足程度亦皆無主要效果(ps > .53) 。詳細來說,無論男女,給 予自主需求回饋組、關係需求回饋組與控制組,其當下的自主需求滿足程度無顯 著差異(自主回饋 M = 4.46/關係回饋 M = 4.35/控制組 M = 4.44),當下的關 係需求滿足程度亦無顯著差異(自主回饋 M = 5.31/關係回饋 M = 5.07/控制組 M = 5.00)。 此研究結果顯示,採用填寫虛假人格測驗,給予特定測驗回饋滿足心理需求 的方式,無法有效改變研究參與者當下的自主及關係需求滿足程度。造成此結果. 治 政 的可能原因有三,首先是人格測驗的結果對研究參與者來說重要性不高,因為自 大 立 主需求與關係需求為基本的心理需求,多數人也都認同自己對自主需求與關係需 ‧ 國. 學. 求相當重視,人格測驗的結果只是讓研究參與者確認此看法,並無法滿足當下特. ‧. 定的心理需求。再來,可能是因兩種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關 (Deci & Ryan,. sit. y. Nat. 2000),使得測驗回饋在滿足其中一種心理需求時,另一種心理需求亦同時受到. io. er. 滿足,而無法有效區分出兩者滿足程度的差異。最後,可能是操弄時未納入需求 未滿足的回饋,而只給予需求滿足的回饋,造成無法有效區分出滿足程度的高低。. al. n. iv n C 為改善這些缺失,後續將改變滿足心理需求的操弄方式,過去研究曾以回想自身 hengchi U. 經驗的方式檢驗當下心理需求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故預試三將採用回想過去特 定事件經驗的方式,改變當下心理需求的滿足程度。.

(32)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24 預試三. 預試三根據預試二的分析結果與不足,發展用於研究二滿足心理需求的實驗 材料。過去研究發現經由回想過去曾發生在自身的事件經驗,且這些事件經驗與 自主需求或關係需求有關時,會改變當下心理需求的滿足程度,同時個人的主觀 幸福感也會受到影響 (Reis, et al., 2000; Sheldon, et al., 1996)。因此預試三將採類 似的方法,透過請研究參與者回想過去自主或關係需求受到滿足的事件經驗,操 弄當下心理需求的滿足程度。此外,預試三亦加入請研究參與者回想過去自主或 關係需求未受到滿足的事件經驗,以增加特定心理需求滿足程度的差異。 壹、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立. 政 治 大. 於網路上及課堂上招募台灣大學生及研究生共 71 人(男性 29 名,女性 42. ‧ 國. 學. 名),平均年齡 20 歲,年齡區間為 18 至 24 歲之間,各組人數分別為自主需. ‧. 求滿足組 17 人、自主需求未滿足組 18 人、關係需求滿足組 18 人、關係需求. y. sit. io. er. 二、研究工具. Nat. 未滿足組 18 人。. 1. 心理需求滿足操弄作業 透過四種不同指導語的操弄,請研究參與者回想. al. n. iv n C 一段自主需求滿足、自主需求未滿足、關係需求滿足、關係需求未滿足的重要過 hengchi U 去經驗(附錄五)。自主需求滿足組需回想一段因為自己的興趣/價值觀,而決 定去做的一件事,且在這段經驗中表達了自己真正的看法。自主需求未滿足組回 想一段因為受到他人的要求或請求而去做的一件事,且在這段經驗中,自己的想 法與感受被忽視。關係需求滿足組回想一段和重視的人(們)互動的經驗,並在 其中感受到與對方產生共識,還有他(們)的重視與理解。關係需求未滿足組回 想一段想要卻無法與重視的人(們)互動的經驗,這當中感受不到與對方產生共 識,也不覺得他(們)重視與理解自己。控制題主要確認研究參與者回想這段經 驗的重要程度,預期需求滿足或未滿足組回想的經驗重要程度應無差異。操弄檢 核主要確認研究參與者對事件結果的滿意程度,以及回想這段經驗後引發的特定.

(33) 幸福觀、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 25. 情緒強度。除預期需求滿足組回想經驗結果的滿意程度應高於需求未滿足組,此 外,過去研究發現個人是否能展現自我內在的能力或特質常和聚焦於自我的正、 負向情緒(ego focused positive / negative emotion)有關,而個人是否能維持或提 升與他人的良好關係常和聚焦於他人的正、負向情緒有關(other focused positive / negative emotion) (Markus & Kitayama, 1991),故預期自主需求滿足相較於未滿足 組,回想一段經驗後引發的聚焦自我正向情緒應較高,聚焦自我負向情緒應較低; 關係需求滿足相較於未滿足組,回想一段經驗後引發的聚焦他人正向情緒應較高, 聚焦他人負向情緒應較低。經驗的重要程度與對結果的滿意程度,以 7 點量表 測量,分數越高代表經驗的重要程度越高、對結果越滿意。測量回想經驗引發的. 治 政 情緒量表包含「聚焦於自我的正向、負向情緒」及「聚焦他人的正、負向情緒」 大 立 (Markus & Kitayama, 1991) 等四種類別,每一類別各有 3 題,共 12 題,以 7 點 ‧ 國. 學. 量表施測,四種類別分別加總計分,平均越高代表此事件引發的情緒強度越高。. ‧. 經本研究全體樣本計算內部一致性係數後,發現聚焦自我正向情緒量表為 .87、. io. er. 緒量表為 .84,皆有不錯的水準。. sit. y. Nat. 聚焦自我負向情緒量表為 .83、聚焦他人正向情緒量表為 .91、聚焦他人負向情. 2. 心理需求滿足量表 以 Deci 與 Ryan 發展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量表. al. n. iv n C (BNSG-S,附錄二) ,測量研究參與者當下的自主需求、關係需求、及能力需求 hengchi U 的滿足程度。量表題目共 21 題,自主需求子量表 8 題、關係需求子量表 7 題、 能力需求子量表 6 題,其中各有 3 題反向題,共 9 題反向題,以 7 點量尺施 測並分別加總後平均,平均數越高代表需求越獲滿足。經本研究全體樣本計算內 部一致性係數,發現自主需求子量表為 .80、關係需求子量表為 .85、能力需求 子量表為 .78。. 三、研究程序 研究參與者抵達實驗室後,隨機將其分派到 4 種實驗組別(自主需求滿足 或未滿足、關係需求滿足或未滿足),首先請他們閱讀指導語上的說明,回想過 去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段經驗後,花 5 分鐘的時間詳細記錄下來。記錄完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據勞動部 110 年第 1 次人力需求調查,110 年第 2 季「營建工程 業」的人力需求相較第 1 季淨增加約 2,496 人,係近十年來新高;另 據營建署

依據客戶需求訂定 人才需求表,開發 多元招募管道,規 劃與執行招募、甄

在成年期,大多數人都想尋求穩定和 滿足的關係。為了得到愛、安全感和 一個伴侶,有些人會選擇結婚。生兒 育女令 一 些人更 懂 得愛護

英國人,自我教育的學者。獨 立發現四元數可簡化為空間向 量,而仍然滿足電磁學的需求. Heaviside

多樣而複雜的曲調反而會主客不分,妨礙身心收攝,以此觀點則既有的梵唄曲調已夠用,但 當梵唄變成公開的表演,甚至演出成為一種常態,則傳統的模式顯然不足以滿足舞台可以轉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伊拉克的基礎建設年久失修,醫療、教育、電力皆無法滿足民生需求,即使歷經 五次議會大選仍無改善,促成數以萬計的民眾於

同學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必須學會尊重他人,當要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