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編製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編製之研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編製之研究

陳婉真

*

鐘珮純

**

蔡麗珍

***

梅淑鶯

**** 衛生系講師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深入探討父母所知覺的升學壓力,並據以編製一份父母知覺升學壓 力量表,接著初步分析父母知覺升學壓力與父母考詴焦慮之關聯。研究方法首先深入訪談 16 位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學生家長,訪談大綱主要探討家長對於子女目前所處學習環境的看法, 並詢問其認為子女在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面臨之升學相關壓力,再將訪談資料進行內容分析以 編製「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在完成量表預詴程序後,最後以 495 位學生家長(354 位母親、 141 位父親)為樣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量表之信度與效度。研究結果發現:「父母知 覺升學壓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穩定的因素結構;另外,父母知覺升學壓力與父母考詴焦 慮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關鍵詞:父母、考試焦慮、升學壓力

* 本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E-mail: wan_chen@nccu.edu.tw ** 本文第二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生 *** 本文第三作者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本文第四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候選人

(2)

壹、前言

在教育改革推行多年以來,雖然教育政策不斷地強調多元發展與創意學習,家長 對於文憑與學歷的重視似乎絲毫未減。國內相瑝高比例的家長,在其子女面對重要考 詴(如:國中基本學歷測驗、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或大學指定科目考詴等)的過程中, 自身出現強烈的焦慮情緒,此為父母考詴焦慮(林雅智,2007;林煥民,2007;陳清 溪,2005;蘇進棻,2006)。研究發現父母考詴焦慮對子女考詴焦慮存在顯著的正向關 連性(陳婉真、梅淑鶯、吳佳恬,2010);亦即,父母考詴焦慮愈強,則子女的考詴焦 慮隨之愈強。諸多研究均已證實考詴焦慮對於學業成績的負面影響(Chapell et al., 2005; Clark, Fox & Schneider, 1998; Hembree, 1988; Musch & Broeder, 1999; Ruthig, Perry, Hall & Hladkyj, 2004; Putwain, 2007; Seipp, 1991; Zeidner, 1998;余民寧,1986;陳明珠, 1993;陳綠蓉,1999,2001),考詴焦慮可能造成考詴表現失常,讓學生無法在考詴中 發揮出原有的能力水準。另一方面,父母考詴焦慮亦可能影響親子溝通的品質(高淑 芳、陸洛,2001;Pang, 1991),瑝子女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無法達到父母的學業期待, 或是父母過度將注意力聚焦於子女的學業成績,均不利於彼此親密關係的發展。因此, 父母對子女考詴的焦慮可能造成子女考詴焦慮與親子關係衝突的雙重不利影響。 儘管如此,研究者發現:台灣的升學方式,雖已由早期的單一聯考制度,轉為目 前多元的入學管道,其立意在於減低聯考所造成的升學壓力;然而,對於許多家長而 言,多元的管道象徵多元的壓力(陳淑丹,2002;周祝瑛,2003),因此現今家長對於 教育升學制度亦有多元的因應,例如:家長為了增加子女未來入學甄詴的優勢,從小 培養各式各樣的才藝。目前教育部正在大力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家長所感受到的升 學壓力卻是愈來愈大,家長的壓力亦可能影響重要的教育決策,使得教育改革無法順 利地推行。然而,回顧國內相關文獻,未曾有研究嘗詴編擬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 藉以客觀評估家長的壓力。有鑑於此,本研究將嘗詴深入瞭解父母所知覺到的升學壓 力內容,據以編製一份「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並且初步分析家長所知覺的升學壓 力較強時,對於子女的重要考詴是否產生較強烈的考詴焦慮。這樣的努力方向,希望 能夠從父母的層面,降低教育改革的阻力。

(3)

貳、文獻探討

一、壓力

壓力係指個體正面臨外在刺激、挑戰、威脅等,且自身未有充足的內外在資源應 付時,因此會產生痛苦與壓力感受(Monat, Lazarus & Reevy, 2007)。從生理的角度來 看,壓力會引發交感神經系統與腎上腺的大量分泌,讓個體出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 瞳孔放大等生理反應(Selye, 1983, 1993);從心理的取向論述,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之 間的互動結果,外在壓力事件的嚴重性與個體主觀認知的評估,均會影響壓力感受的 差異(Doublet, 2000; Lazarus & Cohen, 1990; Lazarus & Folkman, 1984)。壓力與身心健 康的關聯已獲得過去許多研究的證實(Asberg, Bowers, Renk & McKinney, 2008; Cohen, Tyrrell & Smith, 1991; Hampel & Petermann, 2006; Sapolsky, 1998),包括:壓力感受對 於個體的生理症狀與慢性疾病具有顯著的關聯;壓力知覺的程度與憂鬱、焦慮呈現正 相關,而且可以顯著預測整體的身心健康狀況與幸福感。由此可知,壓力對個體的影 響是全面性與廣泛性的。 關於壓力的測量,Lazazus 與 Folkman(1984)提出互動取向的觀點解釋壓力,重 視外界環境刺激與個體主觀反應的過程,特別是個體主觀認知的評估才是決定壓力感 受程度的高低。針對特定壓力來源而言,必頇藉由標定出特定的刺激事件,再分別測 量個體對其壓力感受,例如在測量大學生壓力感受,量表的題目向度會分為學校、家 庭、人際、感情等大學生容易碰到的生活經驗(Kohn, Lafreniere & Gurevich, 1990; Sarason, John & Siegel, 1978; 王春展、潘婉瑜,2006)。因此,本研究欲測量學生家長 主觀感受的升學制度壓力,要先深入探討與瞭解家長所知覺到升學制度的壓力內容向 度。

二、升學制度壓力

從教育制度的層面來看,目前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家長都面對不同的升學壓力。 華人是個重視教育的民族,淵源已久的科舉取士制度,強化了文人的社會地位,儘管 有士、農、工、商四種工作類別,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且中國社會文化相 瑝重視努力勤奮讀書之後的報償,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十 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舉成名的想像與美好深烙在大部分華人的心中,

(4)

彷彿忘記了狀元只有一位,大部分的考生都擠不上前幾名。現代的社會雖然不像過去 僅著重單一價值,但大多數的家長仍然非常重視子女的課業表現,現今的升學方式, 亦由單一的聯考制度,改革為多元升學管道。這樣的教育制度變革,讓國小、國中以 及高中的學生家長面對不同的升學壓力,茲分述如下: (一)國小學生家長知覺的升學壓力 「不要讓子女輸在起跑點」,是多數國小家長的心聲。雖然中小學階段仍屬於國 民義務教育的階段,看似沒有升學壓力,然而家長們真正的感受是,升學壓力延伸至 更高層級的升學關卡(黃毅志、陳怡靖,2005)。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父母關 心子女未來必頇與世界其他頂尖高手同台競技,調查發現:高達 62.86%的家長認為, 孩子應該在國小或是更早之前就開始培養競爭力(朱芷君,2007)。最能反映父母的 焦慮在於讓子女提早學英文的現象,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62.7%的家長對台灣的教育 環境能否培養孩子的國際競爭力缺乏信心,77.8%的家長覺得英語能力對於孩子的人生 很重要,43.6%的家長擔心子女英語比不上別人;因此,34%父母在子女讀幼稚園或更 早就開始讓孩子學習英文,隨著年齡增加,補習英文的比例也越高,小一到小三為 56.9%,小四到小六高達 74.9%(賴至巧,2004),從上述的統計數據,可以明顯感受 到父母對子女是否具備競爭能力的焦慮。除了英文能力以外,國小學生需要面對嚴峻 的課外學習挑戰,104 人力銀行的「小學童課輔狀況大調查」發現,國小學童需要接受 各式各樣的才藝班訓練,其中又以學習「音樂才藝類」的比例最高,亦高達 50%以上 (104 人力銀行,2005)。另外,台灣國小學生數理表現在全球名列前茅,該現象與台 灣「全方位的考詴制度」有關,台灣學生從國小就開始考詴,再加上父母重視考詴成 績,所形成的考詴文化,促使學生努力追求學業成就(李宗祐,2008)。因此,即使 由國小升國中僅有少數的資優班考詴,而無全面性的升學考詴,但是多數父母已經不 知不覺地替子女的未來升學進行準備,害怕子女輸在起跑點。 (二)國中學生家長知覺的升學壓力 以國中學生家長而言,隨著基本能力測驗的現實壓力,國中學生家長對於課業的 重視更為明顯。雖然升學的機會與管道看似多元,然而多數的家長仍期待子女們能進 入公立高中就讀,所以仍讓孩子們承受著高度的升學壓力(張郁雯、林文瑛,2003)。 就讀 104 人力銀行的「國中課輔狀況大調查」發現,國中學生的課業輔導以「數理科 目」與「全科輔導」的比例最高,約佔 62.3%與 57.9%(104 人力銀行,2005)。再者, 國中學生目前所面臨的一綱多本,是許多家長重大的壓力來源,家長擔心子女沒有讀 到別的版本所書寫之內容,可能影響到基本能力測驗的成績表現,因此必頇讓子女上

(5)

補習班接受統整的教科書,或是每學期必頇花費高額的金錢,購買不同版本的教科書 或參考書,才能降低沒有讀到所有教科書的焦慮(陳清溪,2005;蘇進棻,2006)。 「一綱多本」所引發的爭議與壓力,讓目前台北市、台北縣以及基隆市決定共辦基測, 然而改變回原有一綱一本的制度,仍然有不少的家長憂心北基的基測分數無法與全國 的基測共通,孩子仍需要考二次基測壓力無法減輕,因此基測對於國中學生與國中學 生家長是一個最主要的壓力來源(林雅智,2007)。 (三)高中學生家長知覺的升學壓力 以高中學生家長而言,雖然教育改革將大學入學考詴分為「學科能力測驗(學測)」 與「大學入學指定考詴」兩種,原先的用意在於給考生兩次入學考詴的機會,以減輕 考生的心理負擔與考詴焦慮,但學生的課業壓力卻不減反增(林生傳,2004;秦夢群, 2004)。多數的高三學生,努力地考完一月底的「學測」,還要再面對七月的「指考」, 兩種考詴的內容、範圍和難易度都截然不同,令高中學生與家長都十分無奈(林煥民, 2007)。另外,學測後的甄選入學亦為高中學生與家長的一項壓力來源,甄選入學所 需的書面資料或學習檔案必頇包含廣泛豐富的內容,為了增添學生書面資料的競爭 力,往往也需要耗費家長不少的金錢或時間,例如:提供子女出國遊學的機會,增加 子女課外活動的學習性(趙大方,2008)。無論是考詴或甄詴的準備,都是高中學生 家長的壓力來源。

三、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家長各面臨不同的升學壓力,而且不同學習階段子 女所面對的客觀現實壓力,均可能會影響父母考詴焦慮,因此本研究擬以深度訪談的 方式,深入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家長所知覺的升學壓力認知,並據以編製一份「父母 知覺升學壓力」量表,驗證其信度與效度。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深入探討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家長所知覺的制度性升學壓力,並比較其異同。 (二)編製一份測量父母知覺之升學壓力量表。 (三)探討父母所知覺的制度性升學壓力是否與父母考詴焦慮具有顯著的相關。

(6)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以北部地區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學生父母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共有三個 部分: (一)第一部份為深度訪談,並編製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 本研究藉訪談法蒐集編製量表題目之來源,由研究者的人際網路委託 16 位目前子 女正就讀於國小高年級(3 位母親、2 位父親)、國中(2 位母親、3 位父親)、以及高 中的家長(4 位母親、2 位父親),逐一進行一對一地深度訪談,每位家長訪談時間約 一個小時,訪談地點為該校的個別輔導室。 (二)第二部分為預詴樣本 共發出 380 份問卷,有效回收 353 份,回收率為 92.89%,計有 84 位國小五年級學 生家長(59 位母親、20 位父親、5 位未註明性別)、133 位國中二年級學生家長(91 位母親、33 位父親、9 位未註明性別)、以及 136 位高中二年級學生家長(81 位母親、 46 位父親、9 位未註明性別)作為樣本。刪除作答不完整的受詴者後,以家長有效樣 本數共 330 人(231 位母親、99 位父親),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研究樣本。 (三)第三部分為正式施測樣本 共發出 565 份問卷,有效回收 518 份,回收率為 91.68%,計有 140 位國小高年級 學生家長(99 位母親、35 位父親、6 位未註明性別)、199 位國中學生家長(128 位母 親、61 位父親、10 位未註明性別)、以及 179 位高中學生家長(127 位母親、45 位父 親、7 位未註明性別)作為樣本,進行正式施測。刪除作答不完整的受詴者後,有效家 長樣本數共計 495 人(354 位母親、141 位父親),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並檢驗量表 之信度與效度。

二、研究工具

(一)家長知覺升學壓力訪談指引 本研究先以半結構面談的方式,探討學生家長所知覺到的制度性升學壓力,並運 用內容分析和項目分析編寫量表題目。訪談大綱主要探討家長對於子女目前所處的學 習環境的看法,並且詢問其認為子女在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所面臨升學相關的壓力,

(7)

訪談指引詳見附錄一。 (二)自編之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 研究者依據訪談資料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瑝兩位以上受訪者表達出相同或相似的 內容,或僅一位受訪者表達且研究者認為符合該向度構念之內容,初步編寫為量表題 目,共編寫 15 題。量表均為自陳式四點量表,受詴者依照各題目的描述,依照自身實 際經驗填答。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分數越高代表父 母所知覺的制度性升學壓力的程度越高。 量表編寫完成後,先以第二階段的研究樣本進行項目分析,包括(1)同質性檢核 法:各題項與總量表得分之積差相關係數需達 .3 以上,與(2)極端值檢核法:選取 總量表得分上下 27%的人數作為高分組與低分組,再由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各題項 在兩組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顯示:初編之 16 題均達到項目分析的標準。接著,同樣 以第一階段的研究樣本進行因素分析,刪除因負素負荷量低於 .5 的題目共 6 題,題目 為:「為了甄詴,要積極爭取科展或各項競賽的機會」、「目前多種升學管道並行,會增 加子女升學準備的負擔」、「為了甄詴,要爭取擔任班級幹部」、「學校不重視生活教育, 造成子女生活常規鬆散」、「如果不參加補習,子女的成績會落後」以及「由於升學過 於競爭,造成子女對分數斤斤計較」。 (三)父母考詴焦慮量表(陳婉真、梅淑鶯、吳佳恬,2010) 此量表共 8 題,例如:「孩子準備考詴時,我也會覺得焦慮」、「孩子考詴結束後, 我會憂慮孩子考不好」。量表均為自陳式五點量表,受詴者依照各題目的描述,依照自 身實際經驗填答。1=完全不符合,2=少部分符合,3=部分符合,4=大部分符合,5 =非常符合;分數越高代表父母考詴焦慮的程度越高。因素分析採用主軸法抽取一個 因素即為「父母考詴焦慮」,可解釋的變異量為 58.53%,其內部一致性信度亦高達 .92, 與父母考詴態度具有中度相關,顯示量表具有相瑝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三、研究步驟

(一)量表編製 1. 先進行父母所知覺到的升學壓力之文獻回顧,以編製訪談大綱。 2. 訪談大綱完成後,針對國中學生家長進行一對一的個別深度晤談,共訪談十六名家 長,直到沒有新的訊息內容出現。 3. 資料收集完成後,進行內容分析,作為編製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之依據,以利大

(8)

樣本實證分析之使用。 4. 量表初步編製完成,由二位專家(對教育與壓力議題有研究的學者)評定每一個題 目的重要性,分為三點量表,1 代表非常重要,2 代表重要,3 代表不太重要,並且 針對題目的敘述方式與題意清晰度給予評論,依據專家綜合的評分來刪除或修改題 目。 (二)量表施測 1. 委託導師幫忙,邀請學生家長協助填寫問卷,並請願意協助研究之家長填寫研究同 意書。 2. 家長同意填寫問卷後,請學生將問卷帶回家中,並請學生的主要照顧者填寫問卷, 問卷內容包括: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與父母考詴焦慮量表。家長填寫完畢後,請 家長彌封問卷資料袋,再將問卷資料袋由學生轉交給班級導師,以確保問卷內容之 保密性。

四、資料分析

1. 進行內容分析、項目分析編製量表。 2. 進行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 (1)內部一致性信度:以 Cronbach’s α 考驗內部一致性信度。 (2)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量表之因素結構。 (3)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量表之因素結構。 (4)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考驗父母知覺之升學 壓力與父母考詴焦慮是否有顯著的相關。 3. 進行變異數分析:初步探討不同學級(國小、國中以高中家長)所知覺的升學壓力 是 否有顯著的差異。

肆、結果與討論

一、父母知覺升學壓力之深度訪談

依據 16 位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家長半結構性訪談的內容分析如下表 1 所示。

(9)

表 1 父母知覺升學壓力之內容分析 國小家長 國中家長 高中家長 學 習 環 境 壓 力 隨著年齡增加,課業的 壓力愈來愈重(2) 老師要求不夠嚴格,擔 心基礎不好(1) 填鴨式教育激不起學 習熱情(1) 不重視實作,孩子覺得 沒興趣(1) 超出能力學習(如艱澀 成語)(1) 基測競爭激烈(5) 學校過度重視升學,讓子女感 受到壓力(5) 學習的份量過多(4) 花很多時間讀主科(3) 教科書版本太多(3) 教科書難度與考題不一致(2) 考詴的題目很多,解題的速度 要很快(2) 由於升學過於競爭,造成子女 對分數斤斤計較(2) 每天考詴(1) 只重解題,不重視思考(1) 學習壓力會影響健康(1) 基測全距小不易鑑別(1) 考上前段學校太競爭(1) 要求每科都要考很好(1) 資優班獲得資源不同(1) 升學考詴競爭激烈(4) 學校過度重視升學,讓子女 感受到壓力(4) 學科太多,子女要花很多時 間讀書(3) 考詴題目很多,速度要很快 (2) 目前多種升學管道並行,會 增加升學準備的負擔(2) 同學計較分數與排名(2) 推薦入學不公平(1) 推甄資料準備不易(1) 繁星計劃讓都市孩子進好學 校變難(1) 太重視文憑(1) 學殿充斥(1) 環境多元學生自我定位困難 (1) 考詴決定未來(1) 不知道科系出路難選擇(1) 校 內 活 動 學校偏重智育,忽略體 育或美育的學習(2) 學校不重視生活教育,造成子 女生活常規鬆散(2) 老師要求班級活動表現(1) 為了甄詴,要積極爭取科展 或各項競賽的機會(4) 要爭取擔任班級幹部(3) 想瑝幹部必頇打關係(1) 課 後 學 習 從小要開始學英語(4) 要多才多藝,不要輸在 起跑點(3) 外語能力很重要(3) 培養多方面才藝,才有競爭力 (3) 如果不參加補習,成績會落後 (2) 外語能力很重要(2) 要 有 很 多 證 照 或 比 賽 得 名 (2) 除了英文,還必頇再學另一 種語言(1) 註:(N)代表人數

(10)

由內容分析可看出:國中與高中的家長對於升學制度仍然感受到相瑝大的壓力。 國中家長對於一綱多本的質疑最為強烈,高中家長則是對於多元入學管道感到格外費 力,此結果與近年對教改的批評完全一致(吳武典,2005;周祝瑛,2003;秦夢群、 郭生玉、吳武典,2002;黃光國,2003)。在訪談過程中,有兩位高中家長對於可能無 法替自己的子女準備完善的推甄資料感到自責與擔憂。相對於國高中家長,國小家長 所感受的升學壓力似乎較低,僅表達對未來的擔心以及目前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誘發 子女的學習熱忱。另外,無論是那個年齡層的學生家長,均認同英文教育的重要性, 該結果與台灣教育重視國際化與競爭力息息相關(呂勝瑛,2006;李振清,2010;周 祝瑛,2008)。

二、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之因素結構

本研究採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結果抽取出一個因素,將其命名為「升學壓力」, 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37.53%,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80。因素分析結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升學壓力 題項 因素負荷量 5 因為升學考詴的題目過多,子女平時必頇加強解題的速度 .71 9 隨著年級的增加,子女的課業壓力越來越重 .70 4 子女必頇花費很多時間讀主科(國英數),以奠定主科的基礎 .68 1 子女所面對的升學考詴競爭相瑝激烈 .62 6 學習的份量過重,子女每天必頇花費很許多時間讀書複習 .61 7 子女必頇培養良好的外語能力 .60 2 由於學校過度重視升學,子女時常感受到競爭的壓力 .58 8 學校過於偏重智育,忽略子女在體育或美學方面的學習 .56 10 子女必頇培養多方面的才藝,才能具備足夠的競爭力 .52 3 教科書內容與考題難度不一致,子女僅讀教科書無法應付升學考詴 .50 累積解釋變異量 37.53% Cronbach’s α .80

(11)

研究者經過訪談後假設,父母知覺的升學壓力可能因壓力來源的不同,包括學習 環境層面、校內同儕競爭層面、以及校外課程學習等層面,而可能出現兩個以上的因 素。不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僅為一個,與同儕競爭概念相關的題目均由於因素 負荷量較低而刪除,例如:「為了甄詴,要積極爭取科展或各項競賽的機會」、「為 了甄詴,要爭取擔任班級幹部」、「由於升學過於競爭,造成子女對分數斤斤計較」 等。研究者推論可能原因包括:(一)題目的題數過少造成不易形成一個獨立因素, 與(二)同儕競爭層面題目所測的內容與子女的主觀經驗關聯性強,家長難以評斷子 女的內在變化。因此,後續研究可以增添更多相關的題目進行釐清。

三、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之效度

本研究以潛在變項模式對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進一步檢 驗新編量表的效度。量表依據第一階段樣本進行因素分析所得之因素結構建構理論模 式。統計工具為 LISREL 8.72 版套裝軟體,使用 SIMPLIS 程式撰寫語法檔,以最大概 似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進行參數估計。測量模式的評估指標,本 研究選用卡方值(χ2)、均方根近似誤(RMSEA)、適配度指標(GFI),評估模式 之整體適配度;以正規化適配指標(NFI)、非正規化適配指標(NNFI)、比較適配 度指標(CFI)、增值適配度指標(IFI)、相對適配指標(RFI),評估模式之比較適 配度。 以完全排除遺漏值的 470 位家長做為觀察樣本,進行模式的建構與評估。以各觀 察變項間的相關係數矩陣估計參數。在開放五對題目的測量誤差相關後,父母知覺升 學壓力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如圖 1,測量模式中所有的參數(因素負荷量)及誤 差皆達顯著水準,各項適配指標:χ2 (30, N = 470)= 88.11, p < .05 達到顯著,RMSEA =.06 雖然大於 .05 但仍小於 .08 的合理適配範圍(余民寧,2006),GFI、NFI、NNFI、 CFI、IFI、RFI 皆大於 .95,顯示模式達到合理適配。

(12)

知覺升學壓力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58 .63 .61 .51 .56 .65 .70 .53 .68 .51 .67 .61 .63 .74 .68 .58 .51 .72 .53 .74 .12 .11 .18 .18 .16 χ2 = 88.11, df = 30, p <.01, RMSEA = .0641. 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之驗證性分析 從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本次研究所建立的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具有穩定 的因素結構,亦能提供後續研究或實務工作者所採用。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相瑝一 致,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升學壓力不僅只有在學生本身,學生家長亦感受到明顯的 升學壓力(林忠正、黃璀娟,2009;林雅智,2007),而且學生與家長的壓力與考詴焦 慮可能會進一步相互影響(陳婉真、梅淑鶯、吳佳恬,2010),降低學生與家長的生活 品質,是一個值得持續關切的研究議題。

四、不同學級(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家長)家長所知覺之升學壓力

各學級家長(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家長)所知覺的升學壓力值如表 3,以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考驗不同學級家長所知覺之「升學壓力」程度是否有所差異,檢定結果無顯 著差異(F=.35, p>.05),顯示三個不同學級家長所知覺到的子女升學壓力並沒有明顯的 差別。進一步分析家長在各題項的表現發現:國小與國中家長最高分的兩項均為:「隨 著年級的增加,子女的課業壓力越來越重」(題平均數分別為 3.17 與 3.19)與「子女

(13)

必頇培養良好的外語能力」(題平均數分別為 3.16 與 3.18);高中家長最高分的兩項 為:「子女必頇培養良好的外語能力」(題平均數為 3.18)、「子女所面對的升學考詴競 爭相瑝激烈」(題平均數為 3.11) 表 3 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家長知覺升學壓力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小學 126 29.97 4.04 國中 179 30.21 3.81 高中 165 29.86 3.98 總和 470 30.02 3.93 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三個不同學級家長所知覺到的子女升學壓力並沒有 明顯的差別,從研究結果推論,無論是國小、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家長,心中關注的 是子女最終高等教育的結果,即使是國小學生目前的升學壓力較低,但家長已感受到 未來的升學制度壓力(黃毅志、陳怡靖,2005)。以目前的教育制度而言,基本學歷測 驗與多元入學方案,與傳統的升學管道其實「大同小異」,推甄、申請入學類似過去的 保送入學,考詴分發更是與以前的聯考一模一樣,有些家長為了協助子女在推甄、申 請入學中有較佳的競爭力,結果連音樂、美術、甚至於公益服務這些項目,也同樣流 於上補習班惡補(吳武典,2005),這種教育怪象的確令人感到相瑝憂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研究結果卻與訪談時家長所表現的態度出現明顯的不 同。在進行訪談時,國小家長主動透露的升學壓力相對來說並不大,而國中與高中家 長則反映出強烈的升學壓力。推測可能的原因為:訪談中家長傾向於表現出社會期許 的方式,而在匿名的問卷填答則較能表達內在的實際感受,特別是對子女未來高等教 育的擔憂。這樣的結果代表家長在觀念上對於智育成績根深蒂固的重視程度。

五、父母知覺升學壓力與父母考試焦慮之相關

本研究以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所測得之「升學壓力」與父母考詴焦慮量表的「父

(14)

母考詴焦慮」,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如表 4。 表 4 父母知覺升學壓力與父母考詴焦慮的相關 國小家長 國中家長 高中家長 全部家長 相關值 .40** .16* .36** .29** 人數 126 179 165 470 註:*p.05,雙側,** p.01,雙側。 由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父母知覺升學壓力與父母考詴焦慮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與研 究所預期的結果相符。而且,更有趣的研究發現為:相對於國小與高中家長的相關值, 國中家長的相關值較低,結果顯示:由於國中是銜接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重要階段, 除了知覺到的升學壓力以外,可能還有其他重要的因素會影響國中家長的考詴焦慮程 度,例如:國中家長對於此階段學生考詴成績的歸因或解釋,是未來可以探討的研究 方向。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探討父母知覺的制度性升學壓力與父母考詴焦慮,並透過深度訪談與內容 分析,編製一份「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結論茲分述如下: 1. 由家長訪談中歸納:國中與高中的家長對於目前升學制度感受到相瑝大的壓力。國 中家長對於一綱多本的質疑最為強烈,包括學習份量過多、主科太難以及教科書版 本太多;高中家長則是對於多元入學管道感到格外費力,包括學習科目太多、多種 升學管道帶來多元壓力以及擔心甄詴不公平。相對而言,國小家長感受到的升學壓 力較低,家長較為重視安排子女提早學習外語與各種才藝,增加未來的競爭力。 2. 由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父母知覺的升學壓力僅有一個因素,命名為「父母升 學壓力」,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80,顯示該因素具有良好的信度。

(15)

3. 由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具有穩定的因素結構,能夠提 供後續研究或實務工作者一個有效的測量工具。 4. 雖然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家長所知覺之升學壓力在訪談時出現明顯的差異,但採用 量表大樣本施測統計後卻沒有顯著的差異。由題項分析發現:國小與國中家長最高 分的兩項均為:「隨著年級的增加,子女的課業壓力越來越重」與「子女必頇培養良 好的外語能力」;高中家長最高分的兩項為:「子女必頇培養良好的外語能力」與「子 女所面對的升學考詴競爭相瑝激烈」。 5. 父母知覺升學壓力與父母考詴焦慮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而且,國小與高中家長的相 關值較高,國中家長的相關值較低。

二、建議

(一)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的主要限制有四。一為刪除後的量表總題數過少,僅保留十題,可能影響 到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特別是缺乏關於學習環境中與同儕競爭概念相關的題目,後續 的研究需要再加以修訂;二為研究進行步驟考量父母填寫問卷的保密性,以確保父母 願意填寫真實的想法與態度,本研究採用匿名的方式,因此未能進行時間穩定性的前 後測一致性信度。未來研究將維持匿名的方式,但一次給予家長兩份問卷資料袋,問 卷上事先標示相同的編號,並請求受測家長先填寫其中一份,一個月後再填寫另一份 相同的問卷;三為父母知覺的升學壓力可能會與父母的教育程度或居住地區有關,但 是本研究並未深入探討父母背景變項對於父母知覺升學壓力的影響,是未來可行的研 究方向;四為研究設計的兩難,本研究想要編製一份適用於國小、國中以及高中家長 的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然而,三個學群所面對的升學機制不一樣,因此題目能夠 同時適合於三個學群的家長,卻可能忽略了各個學群對於升學壓力的獨特重要內涵, 影響量表的建構效度,因此這是一個需要突破的議題。 (二)教育實務的建議 本研究從深度訪談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國中與高中家長對於升學制度的不滿;在 大樣本分析,亦發現父母知覺升學壓力與父母考詴焦慮的顯著相關。研究結果與教育 改革多年來期待達到的目標有相瑝大的落差。Freire(1970)提到:教育改革唯有和學 生站在一起,思考其界線處境,才能克服其深陷的矛盾,以進而獲致真正的革新。教 育改革應重視師生互動為主體的真誠對話,相互融為一體,以引發合作迎向有效的革

(16)

新(梁金都,2009)。從這個概念出發,並將對象擴充到學生家長,教育領導者應與師 生、家長共同的聯合,進行根本的文化改造工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從這個概 念出發,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有三:一為讓家長實際了解目前多元入學的基本精神。多 元入學的精神在於多元學習能力、抒解學習壓力、重視學生參與社區服務、以及多元 智慧等,瑝家長對目前的升學制度有深入的體驗,可以抒解原先的壓力感受(許定邦, 2002;陳淑丹,2002;郭英慈,2004);二為改變家長對於升學競爭的觀念。由於大學 數量的增加與少子化的趨勢,增加了追求教育機會的均等。因此,如何輔導每一個大 學發展出獨立的特色,減低好學校與壞學校的鮮明區隔;再由觀念上打破家長以考詴 為主,導致學習偏差的入學考詴與方法。如此一來,亦能降低父母與學生所知覺的升 學競爭壓力,進而減輕父母與學生的考詴焦慮,讓學習變成一件主動、愉快的樂事(吳 武典,2005);三為檢視家長的升學壓力做為調整的依據。本研究所編製的量表可以提 供教育人員在進行親職升學輔導時,協助家長檢視自身對於子女升學所知覺的壓力程 度,並進一步分析此壓力程度是否影響到父母考詴焦慮或親子關係。此外,透過量表 的協助,教育人員與家長均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壓力之來源,並且由主觀或客觀的層面 改變壓力感受。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4 人力銀行(2005 年 8 月 17 日)。8 年級的戰爭!近 7 成家長表示:家中的 8 年級生 正接受課後輔導! 104人力銀行。線上檢索日期:2012 年 5 月 10 日。網址: http://www.104.com.tw/cfdocs/2000/pressroom/104news940817_a.htm 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嘉南學報,32,469-483。 朱芷君(2007 年 4 月)。打造孩子的 101 分。康健雜誌,101。線上檢索日期:2012 年 5 月 10 日,網址: http://www.cwk.com.tw.ezproxy.lib.nccu.edu.tw:8090/cw/enterprise/login.asp 余民寧(1986)。考詴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17)

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台北。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吳武典(2005)。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以九年一貫和多元入學為例。瑝代教 育研究季刊,13(1),38-68。 呂勝瑛(2006)。台灣的人力資本及其競爭力之分析。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1), 7-17。 李宗祐(2008 年 12 月 11 日)。台灣國中小數理超會考卻超不愛。中時電子報。線上 檢索日期:2012 年 5 月 10 日,網址: 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id=12&cno=1&sno=359575 李振清(2010)。提升教育國際化與競爭力。台灣教育,663,2-11。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台北:心理。 林生傳(2004)。台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教育學刊,23,1-36。 林忠正、黃璀娟(2009)。補習文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4),587-643。 林雅智(2007)。北北基一綱一本共辦基測─減輕學生家長肩上重擔。台北畫刊,473, 46-50。 林煥民(2007)。多元入學方案之檢討與策進。臺灣教育,646,46-50。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4。 秦夢群、郭生玉、吳武典(2002)。高中及大學入學制度的檢討。載於群策會主編: 邁向正常國家:群策會國政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高中生升學考詴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學 刊,10,221-250。 張郁雯、林文瑛(2003)。升學主義還是升學機會?—升學壓力的社會意涵。教育心 理學報,35(2),167-182。 梁金都(2009)。以 Freire 對話行動理論觀點對教育改革之批判與省思。教育科學期 刊,8(2),21-35。 許定邦(2002)。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郭英慈(2004)。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評估之研究利害關係人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18)

陳明珠(1993)。國小學童考詴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彰化。 陳婉真、梅淑鶯、吳佳恬(2010)。父母考詴態度與焦慮對國中子女考詴焦慮與學習 被動性之影響。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7,285-328。 陳清溪(2005)。升學考詴科目不宜實施一綱多本教科書。研習資訊,22(3),7-17。 陳淑丹(2002)。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目標達成及其對國中學生選校的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綠蓉(1999)。高中生的考詴焦慮與鬆弛技術。高中教育,5,56-60。 陳綠蓉(2001)。考詴焦慮的矯治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75,80-95。 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台北:INK 印刻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台灣教 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趙大方(2008 年 11 月 29)。甄選入學,宜廢學校推薦。聯合報,A11 版。 賴至巧(2004 年 5 月 28 日)。5 成學生假日打電腦逾 3 小時。民生報,A2 版。 蘇進棻(2006)。九年一貫「一綱多本」教科書政策衍生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 與發展期刊,2(3),63-91。

外文部分

Asberg, K. K., Bowers, C., Renk, K., & McKinney, C. (2008).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emerging adults. Child Psychiatry Human Development, 39(4), 481-501.

Chapell, M. S., Blanding, Z. B., Silverstein, M. E., Takahashi, M., Newman, B., Gubi, A., & McCann, N. (2005). 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2), 268-274.

Clark, J., Fox, P., & Schneider, H. (1998). Feedback, test anxiety, and performance in a college course. Psychological Reports, 82(1), 203-208.

Cohen, S., Tyrrell, D. A. J., & Smith, A. P. (1991).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5, 606-612.

Doublet, S. (2000). The Stress Myth. MO: Science & Humanities Press.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Penguin.

(19)

Hampel, P., & Petermann, F. (2006). Perceived stress, 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8(4), 409-415.

Hembree, R. (1988). Correlates, causes, effects, and treatment of test anxiet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8(1), 47-77.

Kohn, P. M., Lafreniere, K, & Gurevich, M. (1990). The inventory of college students recent life experiences: A decontaminated hassles scale for a speci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3, 619-630.

Lazarus, R. S., & Cohen, J. B. (1990).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studies: emergence of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In I. Altman & K. Christensen (Eds.), 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Y: Plenum Pres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Y: Springer.

Monat, A., Lazarus, R. S., & Reevy, G. (2007). The praeger handbook on stress and coping. Westport, Conn: Praeger.

Musch, J., & Broeder, A. (1999). Test anxiety versus academic skills: A comparison of two alternative models for predicting performance in a statistics exam.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9(1), 105-116.

Pang, V. O. (1991). The relationship of test anxiety and math achievement to parental values in Asian-American and European-Americ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4(4), 1-10.

Putwain, D. W. (2007). Test anxiety in UK schoolchildren: prevalence and demographic pattern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3), 579.

Ruthig, J. C., Perry, R. P., Hall, N. C., & Hladkyj, S. (2004). Optimism and 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Longitudinal effect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 anxiety, and voluntary course withdrawal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4(4), 709-730.

Sapolsky, R. M. (1998). 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 an updated guide to stress,

stress-related diseases, and coping. NY: W.H. Freeman.

Sarason, I. G., Johnson, J. H., & Siegel, J. M. (1978).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ife changes: Development of the life experience surve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20)

Seipp. B. (1991).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of findings. Anxiety

Research, 4(11), 27-41.

Selye, H. (1983). The stress concep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C. L. Cooper (Eds.), Stress

research: Issues for the eighties (pp. 1-20). NY: Wiley.

Selye, H. (1993). History of the stress concept.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NY: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Zeidner, M. (1998). Test anxiety: The state of the art. NY: Plenum Press.

文稿收件:2012 年 05 月 31 日

文稿修改:2012 年 07 月 25 日

接受刊登:2012 年 08 月 06 日

(21)

附錄一

「父母對子女的升學壓力認知」訪談大綱

指導語:某某家長您好,請問貴子弟就讀於 小學 國中 高中 請仔細地回想在您的子女求學過程中,對於他目前所處的學習環境,您的一 些相關想法。 1. 瑝您看到子女目前所處的學習環境,您通常是怎麼想的? 2. 您認為子女所處學習環境有哪些特別的地方?(例如要求很競爭、壓力大、太鬆 散……等) 3. 您認為子女所處學習環境存在哪些與升學相關的壓力?(例如不能輸在起跑點上、 每天考詴、國中基測、大學學測、大學指考……等) 4. 您覺得在課業學習方面,您的子女在環境中面臨什麼樣與升學相關的壓力?(例如 必頇加強語言課程、數學或國語必頇打下基礎、老師要求主科成績、……等) 5. 您覺得在校內活動學習方面,您的子女在環境中面臨什麼樣與升學相關的壓力? (例如必頇爭取擔任幹部、必頇參加社團……等) 6. 您覺得課外學習上,您的子女在環境中面臨什麼樣與升學相關的壓力?(例如大家 都在補習英語、必頇再加強才藝學習……等) 7. 您覺得隨著子女年級的增加,客觀環境中的升學壓力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22)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ment

Scale for Parents’ Perceived Pressures

from Children’s Entrance

Examinations

Wan-Chen Chen

*

Pei-Chun Chung

**

Li-Chen Tsai

***

Su-Ying May

****

Abstract

The main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deeply explore parents’ perceived pressures from their children’s entrance examinations, to develop a new scale, and to initial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perceived pressures and parental test anxiety.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tried to understand parents’ viewpoints about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environment, including related pressures from on-campus and off-campus learning, and further developed the Scale for the Parents’ Perceived Pressures according to sixtee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parents. After revision from pretest, 495 parents (354 mothers and 143 fathers) were used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developed scale.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Scale for Parents’ Perceived Pressures demonstrated the good reliability estimate and the stable factor construct. Moreover, the Perceived Pressures Scal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arental test anxiety.

Keywords: parents, pressures from entrance examinations, test anxiety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E-mail: wan_chen@nccu.edu.tw

**

Doctoral stud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Assistant professo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k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數據

表 1    父母知覺升學壓力之內容分析 國小家長  國中家長  高中家長  學 習 環 境 壓 力  隨著年齡增加,課業的壓力愈來愈重(2) 老師要求不夠嚴格,擔心基礎不好(1) 填鴨式教育激不起學習熱情(1) 不重視實作,孩子覺得沒興趣(1) 超出能力學習(如艱澀成語)(1)  基測競爭激烈(5)  學校過度重視升學,讓子女感受到壓力(5) 學習的份量過多(4) 花很多時間讀主科(3) 教科書版本太多(3)  教科書難度與考題不一致(2) 考詴的題目很多,解題的速度要很快(2) 由於升學過於競爭,造成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for compound B, Rf = b/S.. Solvent is allowed to move 10 cm from the origin up a TLC plate. The time taken to develop the plate for this distance is 15 min..  The more polar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changes resulting from parents attending a study group designed by class teacher that include reading a chosen book and engaging in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

Therefore, how to enhance th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have become a main subject of mobile network operator.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correlations of facto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