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眾媒介與政權更替:以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眾媒介與政權更替:以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俄羅斯研究所 碩士論文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Graduate Institute of Russian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政 治 大. 大眾媒介與政權更替:以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為例 立. ‧ 國. 學. The Mass Media and Regime Change: The Cases of. ‧. Color Revolution and the Arab Spring. n. er. io. al. sit. y. Nat. 梁珮綺. v i Pei-Chi Liang n C U hengchi. 指導教授:林永芳 博士 Advisor: Yung-Fang Lin, Ph.D.. 中華民國 104 年 1 月 January, 2015.

(2) 致謝 這份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永芳博士,每次有問題時, 老師都不厭其煩的替我解答,而在每次約談的過程中,雙方的想法總能撞擊出更 大、更美的火花,非常感謝老師給我一個方向,但又不會限制我的行動,最終產 出這本論文。. 再者,要感謝我的口試委員何旭初副教授跟邱瑞惠副教授,何老師是我在輔. 政 治 大. 大念書時的師長,當我在輔大就讀時,無論是學問還是生活大小事,何老師給予. 立. 我許多幫助,非常感念;邱老師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研讀新聞學博士,對俄國. ‧ 國. 學. 媒體有相當了解,也給我的論文許多指正,令我十分欽服。. ‧. 還有,我要感謝我的父母,感謝他們在我求學生涯的無條件支持:同意讓我. y. Nat. n. al. er. io. sit. 赴俄研習一年,並到各地遊歷,讓我的學生生涯沒有遺憾。. Ch. i n U. v. 以及,我要感謝所上的鈺茹助教跟同學們,鈺茹助教在許多事情上幫忙甚多,. engchi. 令人安心;同學們熱心、可愛,宜軒、閔荃、歐陽萱還特地來口試場幫忙加油打 氣,令人感動,希望以後還能繼續一起上課。.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未婚夫家凱,謝謝他在這段期間內擔任我心靈上的支柱, 當寫作遇到瓶頸,心情煩悶沮喪時,家凱總能包容我負面的情緒,並給予中肯的 建議,對我來說,真的非常感謝跟感動。. 老話一句,「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 ii.

(3) 中文摘要 2003 年,喬治亞民眾因不滿政府選舉舞弊而爆發玫瑰革命,翌年,烏克蘭同 樣因民眾不滿選舉舞弊而爆發橙色革命,兩者革命性質成因相同,且都成功推翻 舊有領導人,被學者認為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一,稱為顏色革命;2010 年,中 東國家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翌年,這把革命之火延燒到臨近國家埃及,造 成原有領導人下台。兩波革命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成因都不同,但兩波革命發生 過程中,大眾媒介皆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先探討大眾媒介跟政權更替的關聯性,. 政 治 大. 從而探討大眾媒介如何對政權更替造成影響。. 立. ‧ 國. 學. 顏色革命國家跟阿拉伯之春國家的政權體制、文化、宗教等背景等全然不同,. ‧. 但同樣發生民眾不滿現況而上街抗議,最後促成執政者下台,本文認為,革命之 所以成功,大眾媒介是重要推手,因其傳播速度快、無時效性、無地域性,特別. y. Nat. n. al. er. io. sit. 是社群媒體,透過社群媒體,民眾動員更迅速,消息的傳播也更為快速。. Ch. i n U. v. 關鍵詞: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大眾媒介、社群媒體、政權更替. engchi. iii.

(4)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role of media in the series of revolutions in 2003-2004, which are called “Color Revolution” and the Arab Spring, which had had been broke out from 2010. Some scholars call the revolution in Georgia is “Rose Revolution”, in Ukraine – Orange Revolution, those people successfully overthrow their leader, for this reason, most of them deeply believe that to be the one of the Third Waves of Democratization.. 立. 政 治 大. In 2010, Tunisia burst into a revolution and the fire spreads Egypt, the regime also. ‧ 國. 學. had been overthrow by people. Although the causes of these revolutions are totally. ‧. different, they have a common point – mass media.. y. Nat. io. sit.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mass med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revolutions,. n. al. er. first of all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media and regime, and then analyze. Ch. that the mass media how to lead to regime change..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Color Revolution, Arab Spring, Mass Media, Social Media, Regime Change. iv.

(5) Реферат В этой диссертации разговаривается о связи между сменой режима и СМИ – на примере «Цветн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и «Арабской Весны». Как известно, в большинстве революции всё больше влияние на смену режима оказывает СМИ, которая всегда играет огромную роль в течение революции, особенно интернет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сети.. 治 政 «Цветные Революции» является такими революциями, которые 大 立 произошли в Грузии, Киргизии и Украине с 2003 по 2005 года, а «Арабская ‧ 國. 學. Весна»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соб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произошедшие только в таких. ‧. странах с 2010 по 2012 года, как Тунис и Египет. Хотя во многих сторонах они целиком по-разному, включая систему политики, культуру, религию и. y. Nat. n. al. er. io. свергнули самодержавие.. sit. причину революции и другие, тем не менее с помощью СМИ люди успешно. Ch. engchi. i n U. v. Говоря кратко, посредством СМИ демонстрация состоялась, несмотря на то что власти запретили её проведение.. 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 Цветные революции, Арабская весна, СМИ, социальные сети, смена режима. v.

(6) 目錄 口試委員審定書 …………………………………………………... i. 致謝 ………………………………………………………………..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俄文摘要 ………………………………………………………....... v. 第一章 緒論 ……………………………………………………... 政 治 大. 1.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2.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文獻回顧. ‧. 第三節. 學. 第二節. 立. ‧ 國. 第一節. …………………………………………... 4. Nat. y. 8. er. io. sit.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 23 24. 第二章 大眾媒介與革命的關聯性 ……………………………. 27. 第一節. 政權類型與大眾媒介 ……………………………. 28. 第二節. 大眾媒介與政權更替 ……………………………. 42. 第三節. 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 ………………………..... 53. 第四節. 小結 ………………………………………………. 58. n. 章節安排a ………………………………………… v. 第五節. i l C n hengchi U. vi.

(7) 第三章 案例分析:顏色革命 …………………………………... 61. 第一節. 顏色革命發生國的媒體環境. ……………………. 61. 第二節. 大眾媒介對顏色革命的影響. ………………......... 74. 第三節. 顏色革命後的媒體環境 …………………………. 86. 第四節. 小結 ………………………………………………. 90. 治 政 ……………………………….. 大. 93. 阿拉伯之春發生國的媒體環境 …………………. 93. 第四章 案例分析:阿拉伯之春. 立. 大眾媒介對阿拉伯之春的影響 ………………... 116. 小結 ……………………………………………... 121. er. io. sit. y. Nat. al. v i n Ch ………………………………………………….. engchi U. 123. n. 第五章 結論. 105. ……………………... 阿拉伯之春後的媒體環境. 第四節. ‧. 第三節. 學. 第二節. ‧ 國.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23.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 128. 參考文獻 ………………………………………………………... 129. 附錄 ……………………………………………………………... 141. vii.

(8) 圖目錄 ………………………………………... 37. 圖 2-2 群體互動的假設架構 …………………………………... 45. 圖 2-3 集體行為形成過程 ……………………………………... 47. 圖 2-4 革命爆發因果關係 ……………………………………... 49. 圖 2-1 媒介效果的分類.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表目錄. ‧. Nat. y. …………………………………………. io. sit. 表 2-1 政權類型一覽. n. al. er. 表 2-2 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發生國政權比較 ……………... n. C. iv. 35 56. 表 3-1. U h e n g c h i…………………….. 喬治亞的媒體環境(2002-2006). 68. 表 3-2. 烏克蘭的媒體環境(2002-2006) ………………......... 73. ………………………………………. 83. 表 4-1. 突尼西亞的媒體環境(2009-2013) …………………. 99. 表 4-2. 埃及的媒體環境(2009-2013) ………………………. 104. ………………... 127. 表 3-3 烏克蘭網站一覽. 表 5-1 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發生國比較. viii.

(9) 第一章. 緒論. 自印刷、廣播、電視至網路,大眾媒介(mass media)一直以不同型態存在, 且被形容為一種傳播的工具──透過大規模的方式,或多或少觸及且涵蓋社會中的 每一份子,換言之,大眾媒介影響力無所不在。在政治層面上,大眾媒介逐漸成 為民主政治過程的基本要素,比如提供一種論壇和管道,傳達多元資訊和民意, 也成為政治人物權力行使的手段,讓這些政治人物達到宣傳效果等。1. 政 治 大. 大眾媒介影響力既大,重要性自然可想而知,尤其在網路這項「新媒介」──. 立. 有別於印刷、廣播、電視等「舊媒介」發明後。 「舊媒介」的組織在形式上是專業、. ‧ 國. 學. 科層的,以及在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運作,原則上須向所有接收者和傳送者. ‧. 開放,也因此受到相關的約束,須為了自身活動向廣大的社會負責(因國家、社 會整體無形和有形間形成法律、規範和壓力)等。而網路這種新媒介,在專業、. y. Nat. io. sit. 科層的程度上和舊媒介大不相同,且同時具有公眾傳播和私人傳播的特性,因此. n. al. er. 雖受到規範,卻不時會突破規範。整體而言,無論是舊媒介還是新媒介,都有一. Ch. i n U. v. 致特性:能廣泛傳佈,原則上所有人都可使用其進行傳播。2. engchi. 網路發明後,威權國家3對於媒介的控制必須更加嚴格,因為網路傳播的力量 比起報紙、廣播和電視等還要大(當然,在民主國家內,也會有資本家為自身利 益壟斷媒介之事,但不在本文研究範圍內),例如北韓、古巴、中國等,葛蘭西 (Antonio Gramsci)提出的霸權(hegemony)便足以解釋這種概念,即特定階級 透過言說(discourse)對社會灌輸其擁有的價值觀,進而塑造其主控地位,4像是 1. Denis McQuail 著,陳芸芸、劉慧雯譯, 《特新大眾傳播理論》 ,台北:韋伯文化,2003,頁 1-6。 同註 1,頁 153-159。 3 杭亭頓在《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一書中提到,在第三波民主化的威權政權分為 三種:一黨制、軍事政權和個人獨裁政權。 4 Lisa Taylor, Andrew Willis 著,簡妙如、管中祥、林婉蓉、張貝雯、林智惟譯, 《大眾傳播媒體新 1 2.

(10) 在共產主義國家或者後共產主義國家中,國家利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透過 政治社會化的機制,灌輸給每一個社會成員,且不容出現相反的聲音。5. 蘇聯於 1991 年瓦解後,後共國家開始一連串的民主轉型,像是東歐的民主 化、歐盟東擴等等,外界也對此抱持高度期待,2003 年至 2005 年在中亞、高加 索和東歐地區各有國家發生顏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 ,更激起世人對民主化的 崇高信仰,認為這是一大改革,但隨著時間流轉,顏色革命是否確實帶來「民主 化」,尚待檢驗,唯一可確認的是,顏色革命造成國家的政權替換。. 立. 政 治 大. 2010 年,一向被視為穆斯林世界的突尼西亞居然爆發革命,成功推翻舊有政. ‧ 國. 學. 權,再度激起外界信心:認為這是新一波民主化浪潮。突尼西亞革命效應也在鄰 國激起漣漪,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國也爆發革命,有些國家已「改朝. ‧. 換代」,有些國家仍持續著戰亂,但不可否認的,這波革命已引發全球關注。. n. al. 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壹、研究動機. Ch. engchi. i n U. v. 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三國,分別於 2003 年、2004 年和 2005 年發生顏 色革命,三國也因此換下原先的領導人,外界視其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一部分, 認為三國受民主化浪潮影響,成功推翻原先的威權體制,展開新的民主道路,不 過,事實並未如此,經過時間檢驗,會發現三國仍存在著競爭式威權體制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即一種雖具有競爭式選舉,但政權仍牢牢掌握在 論》 ,台北:韋伯文化,2002,頁 37-47。 5 彭懷恩著,《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 ,台北:風雲論壇,2007,頁 63-73。 2.

(11) 威權統治者手中的制度,6並未完全走向西方式民主。. 2010 年 12 月,北非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 ,隨後這 把革命之火延燒到其他鄰近國家,像是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約旦、敘利 亞和葉門,其中有些國家已經「革命成功」 ,導致數個長期執政的威權政權瓦解, 領導人出走或死於革命軍之手。由於阿拉伯世界多半屬威權政體,外界除討論民 主化浪潮是不是開始在阿拉伯世界激起漣漪外,也大力推崇社群媒體,認為其功 不可沒,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已經爆發。7. 立. 政 治 大. 雖然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發生的時間、地區和原因不同,但兩者仍有相同. ‧ 國. 學. 處,包括政權體制雷同、國家發生政權更替、大眾媒介對革命產生影響等。例如 在顏色革命中,廣播、電視等媒體發揮極大影響力,阿拉伯之春所以能夠成功,. ‧. 則是和社群網路有很大關係;而這正是筆者感興趣之處──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 Nat. sit. y. 春發生的國家,政治體制本就不屬民主,政府對於媒體和網路自會多加留意和控. n. al. er. io. 制,但為何大眾媒介仍能發揮功效,造成不小的影響?甚至阿拉伯之春的起源茉. i n U. v. 莉花革命,還被稱為臉書革命(Facebook revolution)和推特革命(Twitter revolution)。8. 6. Ch. engchi. 吳玉山,〈顏色革命的承諾與侷限〉 ,《台灣民主季刊》,第 4 卷第 2 期,2007,頁 67-112。 Philip N. Howard and Muzammil M. Hussain, “The Role of Digital Media”,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2, No. 3 (January 2011), pp. 35-48; Peter J. Schraeder and Jamadi Redissi, “Ben Ali’s Fall”,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2, No. 3 (January 2011), pp. 10-12; “Tunisia suicide protester Mohammed Bouazizi dies”, BBC,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frica-12120228>(5 January 2011); “Suicide protest helped topple Tunisian regime”, thestar.com, <http://www.thestar.com/news/world/article/922279--suicide-protest-helped-topple-tunisian-regime>(14 January 2011). 8 “Tunisia protesters use Facebook, Twitter and YouTube to help organize and report”, Los Angeles Times , <http://latimesblogs.latimes.com/technology/2011/01/tunisia-students-using-facebook-and-twitter-to-org anize.html> (14 January 2011). 3 7.

(12) 貳、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想聚焦包括社群媒體在內的大眾媒介上,探討傳媒力量 的影響力,在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中扮演何種角色,為何在威權體制下,大眾 媒介還能為革命推波助瀾,致使成功,因威權國家的大眾媒介,雖受政府管制, 在革命中仍發揮傳播力量,尤其臉書、YouTube、推特等社群媒體,相較於電視、 廣播、報紙等媒介,政府較難以完全管控,故社群媒體對於人民傳達消息、推動 革命的力量也就更大;另外,大眾媒介對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雖有推波助瀾的. 政 治 大. 效果,卻非引發革命及幫助革命成功的唯一關鍵,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之所以. 立. 爆發,造成政權更替,還有許多重要因素,包括國家民生凋敝、政府腐敗、選舉. ‧ 國. 學. 舞弊、公民社會的強弱、外部勢力的干預、反對派興起、政治菁英角力等,這些. ‧. 因素都可能導致革命發生,但在大眾媒介這項「催化劑」下,革命進程會更快, 且也容易成功。. io. sit. y. Nat. er. n. 第二節 a 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 v i l C n hengchi U. 壹、研究範圍. 許多學者對「顏色革命」指涉對象各有所表,但多半共同認知是 2003 年至 2005 年於喬治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的革命,且多拿顏色革命與 1996 年至 1998 年於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發生的革命做比較,9但也有學者認為,2000 年南斯拉夫聯邦總統米洛賽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被人民推翻,才是顏色革. 9. Theodor Tudoroiu, “Rose, Orange, and Tulip: The Failed post-Soviet revolutions”,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40 (2007), pp. 315-316; Lucan Way, “The Real Causes of the Color Revolution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9, No. 3 (July 2008), pp. 55-56. 4.

(13) 命第一例。10各家對顏色革命的看法和認知不同,但最普遍、廣泛認知是接連於 2003 年在喬治亞發生的玫瑰革命(Rose Revolution)、2004 年烏克蘭的橙色革命 (Orange Revolution)、以及 2005 年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Tulip Revolution), 這三國的革命是接連發生,發生革命的原因幾近相同──選舉舞弊。時間點相近、 革命導火線幾同、三者革命同樣成功令原先的領導者下台,不過,本文研究重心 在於大眾媒體在革命過程中的影響力,因吉爾吉斯的媒體環境相當貧瘠,大眾媒 介在革命中所發揮的影響性不大,故本文研究範圍未納入吉爾吉斯,即本文所採 的「顏色革命」定義,僅喬治亞與烏克蘭發生的玫瑰革命跟橙色革命。. 立. 政 治 大. 茉莉花革命是一個新興名詞,主要指稱突尼西亞爆發的革命,因該國的國花. ‧ 國. 學. 為茉莉花,因而稱為茉莉花革命,革命爆發後,造成突尼西亞原有的領導人班阿 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下台,同時也引燃鄰近阿拉伯世界國家的革命之火,. ‧. 單是 2011 年就有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巴林、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發生革. Nat. sit. y. 命。其中,埃及是阿拉伯之春中,緊接在突尼西亞之後爆發革命的國家,且民眾. al. n. 不可沒。. er. io. 僅抗爭 18 天就迫使原有的領導人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下台,社群媒體功.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這把革命之火延燒愈演愈烈,在阿拉伯世界中造成骨牌效應,學界統稱 為阿拉伯之春,名稱與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有異曲同工之妙,沿襲捷克 斯洛伐克革命布拉格之春的名字,表示阿拉伯世界的國家也將如同捷克斯洛伐克 一樣,推翻威權體制,迎向民主,不過,實際上,阿拉伯之春只是承襲名稱而已, 本質上卻是相差甚遠,革命的意義自然又比布拉格之春更為弱化。11. 10. Michael McFaul, “Transitions from Postcommu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6, No. 3 (July 2005), pp. 5-6. 11 陸以正, 〈阿拉伯之春 禍福難料〉 , 《國政評論》 ,2011 年 9 月, 〈http://www.npf.org.tw/post/1/9627〉 5.

(14) 阿拉伯之春不同於顏色革命,屬於「經典革命」(classical revolution),意即 革命過程不平和,充滿了暴力和衝突, 「經典革命」共有五點特徵:一、少數人握 有權力的舊秩序或舊政權引起民眾不滿,例如富有的人、共產黨等等;二、整個 社會發生快速變動;三、舊政權被推翻後,新統治者的正當性由民眾賦予;四、 整個社會發生巨大變動;五、整個過程充滿暴力的使用。12. 本文主要研究的阿拉伯之春國家是突尼西亞與埃及,因突尼西亞是揭起革命 的第一聲鐘響,受到突尼西亞革命成功激勵,埃及民眾也群起傚仿,最終推翻穆. 政 治 大. 巴拉克,兩個國家的領導人最後都以出走作結,在阿拉伯世界掀起驚濤駭浪。. 立. ‧ 國. 學. 而在革命過程中,抗爭民眾將過程拍下,上傳到網路上,利用網路將消息傳 播到全世界,例如臉書、推特、視頻分享網站 YouTube 等,除境內藉由網路進行. ‧. 動員,國際也高度關注,當突尼西亞與埃及政權更替後,泰半媒體將功勞歸於網. Nat. sit. n. al. er. io. 或推特革命。. y. 路,認為網路在阿拉伯之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又稱阿拉伯之春為臉書革命. Ch. engchi. i n U. v. 如前所述,本文以大眾媒介對革命所造成的影響性為主,故本文研究範圍主 要聚焦在喬治亞、烏克蘭、突尼西亞跟埃及革命前、中、後的媒體環境、結構。. 貳、研究限制. 雖然有許多學者針對顏色革命加以探討,也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不過,多 數學者研究顏色革命,主要著重在其政權更替、民主化進程、非營利組織、社經. 12. Charles H. Fairbanks, “Revolution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8, No. 2 (January 2007), pp. 42-43. 6.

(15) 結構條件、公民社會等部分,13關心這三個國家是否已成功轉型為民主國家,對 於大眾媒介部分著墨較少,故本文欲以傳播理論角度進行探討;另外,阿拉伯世 界國家眾多,筆者無法一一進行詳述、比較,故本文僅就喬治亞、烏克蘭以及突 尼西亞、埃及進行比較。. 如前所述,一國會發生革命,必有許多因素,像是民生蕭條、失業率高、官 員貪污嚴重、獨裁者過於殘暴不得民心等等,而在革命發生過程中,又有許多因 素參與其中,像是反對派的興起、政治菁英角力、非營利組織的力量、國際輿論、. 政 治 大. 援助和譴責等,在革命過程中同樣具有影響性,而本文主要想釐清大眾媒介在兩. 立. 種革命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為何,故本文不考慮其他因素,純粹僅就大眾媒介面. ‧. ‧ 國. 學. 向進行研究。. 若要探討大眾媒介在革命期間發生的影響性,最好莫如親自到該國進行訪. Nat. sit. y. 談、調查,雖顏色革命時序發生已久,但仍可藉由訪談當地參與過革命民眾,拼. n. al. er. io. 湊出事件原貌;而阿拉伯之春自然也可至當地進行探訪,例如了解當地有多少人. i n U. v. 使用臉書、推特、YouTube 等社群媒體,以便藉此進一步釐清大眾媒介在革命中. Ch. engchi. 扮演之角色,但筆者不諳喬治亞、烏克蘭語、吉爾吉斯語、突尼西亞語、埃及語 等當地國家的語言,雖筆者持續進修俄語,但也未達足以閱讀期刊、論文境界, 自然也難以到當地進行田野調查,故本文主要以中、英文文獻為主,而時序較近 的阿拉伯之春,亦會以國際媒體如 CNN 和 BBC 等較有威望的媒體報導為依歸。. 13. Lucan Way, “The Real Cause of the Color Revolution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9 (2008), pp. 55-69; Theodor Tudoroiu, “Rose, Orange, and Tulip: The Failed post-Soviet revolutions”,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40 (2007), pp. 315-342; Vanessa Ruget and Burul Usmanalieva, “The Impact of State Weakness on Citizenship A Case Study of Kyrgyzstan”,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40 (2007), pp. 441-458; Henry E. Hale, “Democracy or Autocracy on the March? The Colored Revolutions as Normal Dynamies of Patronal Presidentialism”,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39 (2006), pp. 305-329; Joshua Tucker, “Enough! Electoral Fraud,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and the Post-Communist Colored Revolutions”,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Vol. 5 (2007), pp. 535-551. 7.

(1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壹、大眾媒介的影響力. 如前所述,大眾媒介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且可從各個層面加以研究、探討, 甚至橫跨不同領域,自成一學派,例如政治傳播、傳播政治經濟學等,大眾媒介 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無論從何角度進行分析,媒介的傳播功能乃是最重要的,. 政 治 大 (mediation) ,像是傳送者可透過中介傳達信息,而接收者則可透過中介間接參與 立. 傳播學大師馬奎爾(Denis McQuail)強調,大眾媒介在整個社會中是一個中介. ‧ 國. 學. 某些活動等,而藉此中介,人和人之間或人和環境之間有更廣泛接觸。. ‧. 馬奎爾認為,在民眾生活中,大眾媒介可能扮演的角色有六種:一、如同一. sit. y. Nat. 扇窗,擴展人們的視野,能夠讓民眾親眼看到事情的發生,而不受他人干擾;二、. io. er. 如同一面鏡,忠實的反映出社會和世界上的相關事件,但鏡子的角度和方向是被. al. 他人所決定,民眾難以自由的想看自己想看的東西;三、具有守門人的作用,由. n. v i n Ch 媒介內部的工作者為特定目的篩選、過濾要傳達給社會大眾的事件,無論故意與 engchi U. 否;四、具有詮釋者的作用,指引著民眾的思考和行為,也自行將零碎事情歸納 出一個結論;五、如同一個論壇,讓人們自由表達和反映意見;六、成為一個對 話者,除傳遞資訊外,也會針對問題做出回應。14. 網路還沒有出現以前,眾人對大眾媒介的普遍認知即是印刷、廣播和電視, 網路出現後,對當代社會造成一大衝擊,數位媒體、新媒介一詞也就此產生,另 外,因應電腦、手機等通訊器材的發明,馬奎爾將新媒介概分為下列四種:一、. 14. 同註 1,頁 83-86。 8.

(17) 人際傳播媒介(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dia) ,除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溝通外, 還有透過電話、手機、電子郵件等的溝通;二、互動操作媒介(interactive play media) ,包括以電腦、電玩以及虛擬實境的裝置;三、資訊搜尋媒介(information search media),透過網際網路搜尋資料;四、集體參與式的媒介(collective participatory media) ,包括網際網路在資訊、觀念、經驗和發展活動關係的共享和 交換上的應用。15. 舉例而言,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能夠成為社會網絡跟新. 政 治 大. 聞結合的平台,兼具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特性,社群網站淋漓盡致的展現互動. 立. 性,讓人們同時置身於一堆話題與觀點當中,彼此分享促進社會互動,逐漸形成. ‧ 國. 學. 社群成員。藉由共享關心的事物、話題、任務與價值觀,幫助解決共同的問題, 並強化社群網站黏性,產生與所屬社群特有的「歸屬感」;影音分享網站部分,. ‧. YouTube 代表著一種「數位說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的模式,標示出新聞產. Nat. sit. y. 製的去中心化,而透過線上影音分享,觀眾能更有興趣的接觸新聞與公共事物;. n. al. er. io. 手機則是科技聚合的產物,前述的新媒體功能總和於手掌大的螢幕中,展現前所. i n U. v. 未有的即時性、移動性(mobility)以及賦權的力量。而行動科技無止境接觸. Ch. engchi. (peretual contact)的特性,不只發揮傳播與連絡的功能,關鍵時刻也可成為民眾 動員串聯、蒐證、規避壓迫的武器。當然,隨著科技發展,媒體之間的界線愈來 愈模糊, 「聚合」趨勢不單只表現在科技層面,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化轉型,影響 公眾與媒體之間的關係。16. 當然,大眾媒介在傳播方面有正向效果,自然也有負向效果,早期大眾媒介 被廣泛認為有利民主政治運作,因政治人物和政府的曝光可獲得公眾注意和批. 15. 同註 1,頁 164-168。 張醒宇,〈新媒體在民主轉型中扮演的角色:以馬來西亞為研究現場〉 ,中華傳播學會,2012, 頁 5-6。 9. 16.

(18) 評,政治事務得以透過媒介向公民傳播、流通,這是正向效果;負向效果源於頻 道由少數聲音所支配,產生「由上而下」的垂直流動(vertical flow),以及媒介 市場高度商業化等,導致媒介的民主角色遭到忽視。17換言之,大眾媒介因被國 家控制,或為資本家所壟斷,反成國家或大財團的發聲筒,民眾自然難以主動參 與、對話。. 網路出現後,民主社會的政治面向和活動,也因網路這一新通訊科技的發展 而產生一些變化,像是全民電腦操作程度,便會影響網路系統和政治活動的關係. 政 治 大. 等,18換言之,隨著網路進步,社會中能參與政治的人數便不斷增加,因為網路. 立. 無地域和時間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網路獲得訊息,從而提高人民的政治參與. ‧ 國. 學. 度,學者賓柏(Bruce Bimber)認為,政治資訊藉由網路進行有效傳播,可以增 進民眾政治參與並使民主政治更加正常運作,網路同時也提供一個便利管道──. ‧. 民眾可藉由網路和他人溝通、討論政治議題,特別是年輕族群。19. sit. y. Nat. n. al. er. io. 莫里斯(Dick Morris)更是大力讚揚網路對民主的深刻影響,認同網路會帶. i n U. v. 動民主轉型之說,認為網路也成為一新的民主競技場,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 Ch. engchi. 表達自己想表達的事情,也可透過網路,和政治人物互有回應、溝通,甚至可參 與政治層面的各項活動等等。20. 克里斯坦森(Christian Christensen)認為,網絡可以同時是虛擬跟真實的, 特別是數位媒體能夠深化使用者對整個社會的參與感,包括公民可以自己報導新 聞、揭發不公不義的事、表達意見、動員抗議、監視選舉(monitor elections) 、監 17. 同註 5,頁 313。 李明哲、唐志宏, 〈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 , 《資訊社會研究》, 第 3 期,2002,頁 251-268。 19 Bruce Bimber,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ivic Engagement”,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Vol. 17 (2000), pp. 329-330. 20 Dick Morris 著,張志偉譯, 《網路民主》 ,台北:城邦文化,2000,頁 28-47。 10 18.

(19) 督政府(scrutinize government)以及擴展「自由」的範圍,新科技因能快速傳播 訊息,在進行民主化的過程中,能促進基層網絡發展。21. 博德(Robert Bodle)認為,社群媒體能夠改變政治動員的型態,舉例來說, 人們可以在臉書上找尋「志同道合」的人,並將這些人連結在一起,換言之,社 群媒體可提供一個虛擬平台供民眾討論、實行計畫。22. 不過,學者珍寧(Kent Jenning)和札那(Vicki Zeitner)則持不同意見,認. 政 治 大. 為網路使用會降低人民政治參與度:一、網路使用可能加深民眾政治資源的取得. 立. 出現差距,因為原本就擁有較多政治資源者在網路上恐也具有較大影響力;二、. ‧ 國. 學. 網路提供訊息太多,尤其是娛樂,間接降低民眾接觸政治資訊的時間和意願;三、 網路使用造成人際疏離,也降低人際信賴,同時也可能降低傳統組織對政治運作. ‧. 的負面影響。23. sit. y. Nat. n. al. er. io. 摩洛索夫(Evgeny Morozov)對於網路能促進民主一事,也未抱持樂觀態度,. i n U. v. 因為網路使用可能更有利於統治者,統治者可透過審查制度監督民眾,進而逮捕. Ch. engchi. 等,即使如美國,網路自由(internet freedom)也未必全然實行,尤其網路自由 摻雜各方因素──政府、科技公司、社會條件,若政府和科技公司的關係緊繃, 可能導致問題叢生;24再如中國,網路審查制度足以封鎖政治敏感議題,但不致 於妨礙經濟活動,網路還可提供非常有效的政治宣傳,也可用來支持政府政策,. 21. Christian Christensen, “Discourses of Technology and Liberation: State Aid to Net Activists in an Era of ‘Twitter Revolutions’”, The Communication Review, Vol. 14, No. 3 (2011), p. 236. 22 Robert Bodle, “Assessing Social Network Sites as International Platfo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Vol. 16, No. 2 (2010), p. 18. 23 Kent Jennings and Vicki Zeitner, “Internet Use and Civic Engagement: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67, No. 3 (2003), pp. 312-313. 24 Evgeny Morozov, “Whither Internet Control”,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2, No. 2 (April 2011), pp. 72-74. 11.

(20) 或去質疑批評者的論點。25. 總體而論,網路的無時效性和高傳播性確實對政治參與貢獻良多,且網路的 影響性和重要性已經大幅超越電視新聞、報紙、廣播、廣告、雜誌、人際溝通等, 就政治參與面而言,多半還是正面因素,因為網路除可以幫助政治菁英動員和溝 通外,對於政治參與較不積極的民眾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可對不積極的民眾提 供相關資訊,以利其使用另類有效方式從事政治參與,另一方面,網路對積極參 與的公民也可降低參與成本。26. 立 貳、政權更替與民主化. 政 治 大. ‧ 國. 學 ‧. 政權更替,從字面上解釋,即政權轉換之意,但不等於民主化。政權更替是 民主化的一個過程,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提到,歷史顯示,政權更替成. y. Nat. io. sit. 功的國家通常有以下幾點特徵:一、反對派將注意力集中在威權政權的非法性和. n. al. er. 不可靠的正當性上;二、鼓勵不滿現狀的社會團體支持民主,以作為現任政權的. Ch. i n U. v. 必要替代者,尤其是商業領袖、中產階級專業人士、宗教人士和政黨領袖;三、. engchi. 培植軍方將領;四、實行並努力宣揚非暴力,如此可降低與軍隊的對立,反對派 將更易拉攏軍隊;五、掌握每一次機會表達反對政權的意見;六、進一步與全球 媒體、外國人權機構和教會等的跨國組織拉上關係;七、促成反對派之間的團結; 八、塑立一個受歡迎且有魅力的領導領袖,當威權政府垮台時,便可盡快填補權 力真空。27. 25. 蔡秀勤、張佑宗, 〈阿拉伯之春的啟示與反思〉 , 《台灣民主季刊》 ,第 8 卷第 3 期,2011,頁 205。 張卿卿, 〈網路的功與過: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及社會資產關係的探討〉 , 《新聞學研究》 ,第 86 期,2006,頁 52-54。 27 Samuel Huntington 著,劉軍寧譯,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民主化浪潮》 ,台北:五南圖書,1994, 頁 162-164。 12 26.

(21) 由此可知,政權替換不代表民主化,但是民主化的過程當中,必定包含政權 替換,因民主革命至少要滿足三個要求:一、推翻專制統治;二、徹底置換舊政 權;三、建立民主體制,其中,又以建立民主體制最為重要,而建立民主體制後, 下一個目標就是民主鞏固。. 而一個威權國家發生政權替換時,媒體扮演著重要角色,反對派可藉此號召 國內民眾,尋求國際援助,從而得到較多支持和資源和政府派對抗,以達到政權 更替目的。. 立. 政 治 大. 至於民主和民主化,由於相關的文獻數量龐雜,各家觀點也不同,加上本文. ‧. ‧ 國. 定義。. 學. 的重點不在此,故本文便不就這些定義做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僅嘗試提出概略的. Nat. sit. y. 「民主」一字源遠流長,最早出現於西元前五、六世紀的希臘半島,且是現. n. al. er. io. 在社會最常使用的字彙之一,意即「人民作主」 ,但並非為全民當家,而是多數人. i n U. v. 作主,28但這也只是最粗略的理解;若再細究,會發現每個人對民主的了解大不. Ch. engchi. 相同,有人認為民主是多數決,是少數服從多數;有人認為民主不一定為多數決, 而是各種意見和利益的協調溝通;也有人認為民主為人民當家作主,如果政策沒 有落實人民意志,根本就稱不上是民主;另外也有人提出民主社會中一定要有選 舉,沒有選舉投票的國家不能是民主國家等等。. 這些都是對民主一詞的不同認知,概念非常模糊,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因 此,學者也各自提出對民主的看法,闡述何謂民主,如此一來,民主定義較為清 楚,卻也百家爭鳴,因為在民主這個大概念之下,還有許多細部分支,單是民主. 28. Robert A. Dahl, On Democrac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2. 13.

(22) 制度便能再細分好幾類,直接民主、代議民主、憲政民主、極權民主、自由民主、 社會民主和人民民主等。29. 即使如此,仍可整合出民主的核心價值──即自由、平等和參與,每個人都 擁有基本權利,包括言論、集會、遊行、投票、參選權等等,在法律上也一律平 等,且能參與政治,促使當局制定有利於己的政策,或透過投票等方式制裁不得 民心的領導者。. 政 治 大. 杭廷頓也在民主這塊基石上,提出「民主化理論」,他認為在 20 世紀末前,. 立. 曾出現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一波始於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時間為 1828 年至. ‧ 國. 學. 1926 年;第二波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為 1943 年至 1962 年;第三波則始於 1974 年葡萄牙和西班牙結束獨裁政權,30不過,有民主化浪潮,自然也有回潮,. ‧. 例如對第一波民主化的反撲,就是蘇聯史達林的興起以及西班牙、義大利的法西. Nat. sit. y. 斯主義等;對第二波民主化的逆流,則是拉丁美洲國家回到威權本質等等;至於. n. al. er. io. 第三波民主化是否也有回潮現象、以及第四波民主化上路與否,則是仍待釐清的. i n U. v. 問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時至今日,全球仍有許多威權政體存在,學者研究. Ch. engchi. 民主化浪潮成果的態度,也從第一波民主化的「樂觀看待」民主前景,逐漸轉變 為討論民主鞏固和威權政治特徵、動力和存續等議題。. 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認為,民主化意味著威權主義轉變成自由式民 主,該過程最重要的特徵是人民獲得基本自由和政治權利給、國家建立普遍且競 爭式的選舉,以及引入市場改革,民主化也包括三個過程:一,舊政體的崩解, 多半是因經濟瓦解或軍警對於國家忠誠度降低導致政府統治的正當性喪失;二、 29. 江宜樺, 〈民主〉 ,2002, 「公民社會基本政治社會觀念研究第二次 workshop」 ,中央研究院社科 所,頁 6-13。 30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ieth Century (Norma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pp. 15-16. 14.

(23) 民主過渡(Democratic Transition) ,威權體系的瓦解及民主體系的建構;三、民主 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令民主體系及結構成為社會的一部分,令民眾 無法想像失去民主的日子。31. 簡言之,民主化即是一個具有威權性質的國家進行民主轉型,走向民主發展 道路的過程,之所以會以「民主化浪潮」喻之,則是因每波民主化並非是一國進 行民主轉型,而是連帶促使許多具有威權性質的國家有所轉變,開始發展民主。. 政 治 大. 對於這些國家而言,民主化的終極目標就是「民主鞏固」 ,意即維持民主體制. 立. 的穩定、保障公民權利等等,政權輪替不代表民主體制產生,因為可能只是另外. ‧ 國. 學. 一個威權領導者上台,人民仍未享受到民主,換言之,政權輪替未必等同於民主 化,建構民主體制才是真正的民主;不過,仍有些國家同時具備民主和威權的部. ‧. 分性質,意即這些國家具有民主程序如選舉,但本質卻是威權,32例如喬治亞、. Nat. sit. y. 烏克蘭,這些國家雖有競爭式選舉,實際上,選舉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性的意義,. al. n. 主背道而馳的。. er. io. 所以,雖然競爭式選舉符合道爾(Robert Dahl)的民主觀點,33但實質上是和民. Ch. engchi. i n U. v. 叁、顏色革命的研究. 1996 年至 2005 年間,後共國家發生一連串的革命,而因選舉舞弊所發生的 抗議行動,多可稱為顏色革命,這波民主化浪潮,外界多認為是從 1989 年捷克斯. 31. Adrew Heywood 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彬、劉兆隆譯,Heywood’s 政治學新論,台北市: 韋伯出版社,2009,頁 46。 32 Adam Przeworski, Democracy and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66. 33 道爾認為,一個民主國家必須擁有選舉,且候選人在選舉過程中得以公平競爭,公民也有投票 權或參選權。 15.

(24) 洛伐克的絲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伊始,自絲絨革命後,各界開始使用纖細 雅致的詞彙來描寫過程相對平和的革命,借用花朵顏色命名的顏色革命,也被賦 予「快速、全面性、和平」的意旨,34因為使用花朵或顏色做為一種抗爭的符號, 相對而言,也會令人感到顏色革命過程是相當優雅、柔性、非暴力的;不過,也 有學者認為,顏色革命的過程確實如絲絨革命般平和,但革命的實質意義卻遠不 及絲絨革命,因為,絲絨革命確實粉碎了極權體制,顏色革命卻只是抗議選舉不 公、要求執政者負責、下台而已。35. 政 治 大. 至於促成顏色革命政權更替成功之因,許多學者也提出幾種看法,麥克弗. 立. (Michael McFaul)分析塞爾維亞、喬治亞和烏克蘭革命成功之因,認為促成政. ‧ 國. 學. 權替換原因主要有七:一、半威權政體;二、不受歡迎的領導者;三、反對派的 團結;四、選舉監督能力;五、有足夠的獨立媒體得以將事件報導給民眾;六、. ‧. 反對派的動員力量;七、強力部門的分裂。36. sit. y. Nat. n. al. er. io. 其中,獨立媒體部分,麥克弗提到,長達一年的時間,獨立媒體和勇敢的記. i n U. v. 者不斷報導半威權體制下領導者的罪行,而在革命過程中的關鍵時刻,自治媒體. Ch. engchi. 仍扮演重要角色,儘管領導者做垂死抵抗,想緊抓權力,自治媒體仍持續報導領 導政府惡行。. 如同喬治亞發生玫瑰革命時,電視台 Rustavi 2 播放 60 分鐘諷刺領導人謝瓦 納澤(Eduard Shevardnadze)貪污、腐敗的諷刺卡通,是一舉擊垮謝瓦納澤的重 要關鍵;烏克蘭的電視台 Channel 5 也發揮很大功用,有趣的是,Channel 5 前身 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電視台,被反對派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的支持者在 34. 同註 6,頁 68。 同註 6,頁 82-83。 36 Michael McFaul, “Transitions from Postcommu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6, No. 3 (July 2005), p. 7. 16 35.

(25) 2003 年買下,令人訝異的是,當權者庫其馬(Leonid Kuchma)並未加以干涉, 但當官方造假的選舉數據出爐後,Channel 5 日夜播放民眾在基輔抗爭的畫面。. 除 Channel 5 外,烏克蘭境內幾乎所有的廣播頻道都被總統庫其馬和總理亞 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掌控,所幸在烏克蘭境內,政府對於網路的自由 度未加以管控,烏克蘭人使用網路的程度相當自由,麥克弗認為,烏克蘭的橙色 革命是歷史上第一個透過網路動員的革命。另外,在橙色革命過程中,基輔的抗 爭民眾多半透過手機發送簡訊、或以手提式數位設備(handheld digital devices). 政 治 大. 傳播訊息,而這幾種方式對於資訊傳播大有助益。37. 立. ‧ 國. 學. 麥克弗另外一篇專門研究烏克蘭橙色革命的文章中也提到,Channel 5 不僅大 幅報導民眾示威遊行狀況,同時提供一個讓反對黨發聲的平台,境內和西方的廣. ‧. 播媒體也發揮極大作用,境內媒體如 Radio Era、Radio Kiev 和 Radio Gala,西方. Nat. sit. y. 媒體如英國 BBC、美國之聲(Voice of America) 、自由電台(Radio Liberty)等。. n. al. er. io. 不僅如此,烏克蘭許多獨立報紙也在網路上即時報導,民眾可以第一時間接獲消. i n U. v. 息,同時使用手機傳播訊息,因此,網路與手機的訊息傳布也是革命成功的大功 臣之一。38. Ch. engchi. 學者惠特利(Jonathan Wheatley)和蘇黎世(Christoph Zürcher)也認為,玫 瑰革命發生時,獨立媒體發揮很大功勞,特別是電視台 Rustavi 2,該電視台提供 反對派一個發聲平台,反對派領袖薩卡希維利(Mikhail Saakashvili)得以藉由傳 媒力量動員群眾抗爭;尤其和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控制媒體程度相比,Rustavi 2 確實在革命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39 37. Ibid., pp. 11-13. Michael McFaul, “Ukraine Imports Democracy: External Influences on the Orange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2, No. 2 (Fall 2007), pp. 61-63. 39 Jonathan Wheatley and Christoph Zürcher, “On the Orign and Consolidation of Hybrid Regimes: The 17 38.

(26) 由此可知,大眾媒介在顏色革命中確實有其一定影響性,只是影響力道大小 不一,例如在喬治亞和烏克蘭的革命過程中,大眾媒介對於革命成功就有推波助 瀾效果。. 肆、阿拉伯之春的研究. 茉莉花革命發生後,引發學界一陣驚呼,將阿拉伯之春視為第四波民主化的 說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當然,有持正面態度者,自有持保留態度者,學者普拉. 政 治 大. 特納(Marc Plattner)認為,阿拉伯之春不代表第四波民主化,反之,發生這些革. 立. 命的國家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其他阿拉伯世界的威權掌權者則有可能因此更加. ‧ 國. 學. 緊抓權力不放。40. ‧. 針對社群媒體在革命中發揮的功能,曲拜(Nadine Kassem Chebib)與蘇海爾. y. Nat. io. sit. (Rabia Minatullah Sohail)將社群媒體分為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與可信性. n. al. er. (credibility),其中,可接近性有五項特點:一、使用門檻低(Low Barriers to. Ch. i n U. v. Entry),使用社群媒體的門檻之一是必須要註冊、成為社群媒體的使用者,提供. engchi. 一組帳號及密碼,註冊費用是免費的,而自己的網頁則是永久的,並可不斷更新 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的相關資料;之二則是在成為社群媒體的使用者後,必須搜尋、 加他人為好友,進而溝通、聯繫;二、低溝通障礙(Low Communication Barriers), 社群媒體一項益處就是得打破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藩籬,因為網路互動無須要求人 際溝通技巧,甚至一些廠商、政客藉由社群媒體進行產品、政策宣傳時也較為容 易;三、容易使用(Easy to Use) ,多數社群媒體操作方式簡單明瞭,設計與配色 簡潔,許多功能也對使用者相當友善,使用者在使用之前,無需特別學習即可上. State of Democracy in the Caucasus”,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4 (2008), p. 10. 40 Marc Plattner, “The Global Context”,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2, No. 4 (October 2011), p. 6. 18.

(27) 手;四、為手機功能之一(Mobile Phone-enabled Technology),根據臉書釋出的 統計數據,全球已超過兩億人在使用臉書,往往使用者會透過電腦與手機交互使 用,而推特、YouTube 也有應用於手機上的程式,使用者可透過手機發文、觀看 影片;五、嵌入式選項(Embedding Option),舉例而言,YouTube 已成使用者要 上網觀看影片時不可或缺的社群媒體,透過 YouTube,使用者可展示照片、影片、 音樂,甚至文件與地圖,最主要的是,使用者可以將 YouTube 的影片任意鑲嵌在 自己的部落格、臉書頁面或網站上。41. 政 治 大. 可信性有九項特點:一、血淋淋的真實(Truth From Compelled Youngsters),. 立. 透過抗爭年輕人的散播,訊息才得以被大家得知,然而,這些訊息往往是慘不忍. ‧ 國. 學. 睹的,如突尼西亞的民眾自焚照、埃及一名被警察鞭笞至死的部落客陳屍照;二、 未經審查與編輯的訊息(Organic Uncensored Unedited Info),統計指出,中東高. ‧. 達 95%的記者使用臉書、推特或其他社群媒體與朋友、家人聯繫,僅有 35%的記. Nat. sit. y. 者將社群媒體視為新聞來源的一部分,儘管將社群媒體視為新聞來源一部份的比. n. al. er. io. 例不高,但因許多人使用社群媒體分享、更新自身大小事,這些未經審查、編輯. i n U. v. 的訊息有其可信性,阿拉伯之春一大推手半島電視台(Al-Jazeera)便將這些訊息. Ch. engchi. 視為第一手來源而向民眾報導;三、分享即時更新的訊息(Instantaneous Updated Information Sharing) ,透過社群媒體,使用者能夠立即分享訊息,達到告知功能, 並能立即得到反饋;四、多維度媒體(Multi-Dimensional Media),以臉書為例, 臉書不僅能發更新自我狀態、上傳影片、照片,也能作為部落格、聊天室、討論 區使用,功能相當廣泛;五、消弭社會差距與實體距離(Overcome the Social Differences and Physical Distances),藉由使用社群媒體,群體之間的溝通障礙 (communication gap)會較小,且能將不同群體、年齡、種族的民眾連結在一起;. 41. Nadine Kassem Chebib & Rabia Minatullah Sohail, “The Reasons Social Media Contributed to the 2011 Egyptian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Vol. 2, Issue 3 (2011), pp. 146-148. 19.

(28) 六、賦權工具(Empowering Tool for Everyone) ,埃及民眾在革命時透過社群媒體 達成訴求,因社群媒體使他們不再是個旁觀者,而是新聞的製造者;七、累積情 感效應(Cumulative Effect on Emotional Build-up) ,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相當大, 一旦某些訊息、影像吸引民眾或在民眾心中激起共同情感,這份情感會快速累積, 進而形成群體情感;八、感染效應與社會流行病(Contagious Effect and Social Epidemics),一個病毒在人群中傳播時,傳染的速度是加倍的,透過社群媒體, 每一個個體可直接或間接的相互聯繫,進而形成一個感染網絡,而訊息在傳播時, 就像病毒在人群傳播的速度一樣,從而對生活、社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九、失. 政 治 大. 控的訊息流量(Uncontrollable Flow of Information),當資訊愈來愈多、愈來愈雜. 立. 時,也代表政府愈來愈難以控制在網路上的言論,舉例而言,埃及政府在革命爆. ‧. ‧ 國. 學. 發時,試圖監控使用網路的積極份子,但無法追蹤所有的使用者。42. 普拉特納認為,透過社群媒體,青年動員的時間更加快速,也因此,他認為. Nat. sit. y. 茉莉花革命和其他國家發生的革命不同,是一個「無領袖革命」(leaderless. n. al. er. io. revolution) ,但是,新科技的發明,短時間內或許對當政者的危險性大過於幫助,. i n U. v. 可是時間一久,當政者也可藉由新科技宣傳政績、塑造政府形象等,普拉特納認. Ch. engchi. 為,未來新科技將成為一個新戰場,威權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彼此在這個虛擬戰 場上相抗衡,一如早先的軍備競賽。43. 霍華德(Philip Howard)和侯賽因(Muzammil Hussain)兩人的看法,也和 普拉特納相同,認為數位媒體引發的革命,是一場無領袖革命,雖然在這場革命 中,沒有一個充滿魅力的領導人,或長年存在的反對派,但民眾對革命的奉獻是 值得肯定的。44 42. Ibid., pp. 149-154. 同註 40,頁 11-12。 44 Philip Howard and Muzammil Hussain, “The Role of Digital Media”, Journal of Democracy, No. 3, Vol. 22 (2011), p. 37. 20 43.

(29) 當照片、和影片在網路上如火如荼傳閱時,突尼西亞的國營媒體是刻意忽略 相關消息的,但仍止不住消息傳播,霍華德和侯賽因分析,最主要還是因為民眾 使用的是數位媒體所致。民眾利用數位媒體傳播消息,令政府難以掌控,透過網 路,突尼西亞人得以在 YouTube 上看到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自焚、官 員置之不理、送醫仍不治等影片,也可透過網路,瀏覽西方關於突國政府貪污的 報導;另外,彼此也可透過手機互相交流關於獨裁者的一些玩笑。當然,政府在 事件爆發後,也嘗試著要禁止臉書、推特、YouTube 等社群媒體,但抗爭民眾另 有他法,使用手機傳播訊息、利用駭客入侵政府網路等。45. 立. 政 治 大. 霍華德和侯賽因指出,數位媒體導致革命發生,可分為六個階段:一、準備. ‧ 國. 學. 階段(preparation) ,行動者透過數位媒體尋找支持者,團結具有共同痛苦經驗的 人,並確認集體行動目標;二、點火階段(ignition),透過一個被國營媒體忽略. ‧. 的事件,利用網路讓廣大民眾知道,並引起群眾的憤怒;三、街頭抗議(street. Nat. sit. y. protests) ,藉由網路串聯,令民眾上街頭抗議;四、國際關注(international buy-in) ,. n. al. er. io. 同時使用社群媒體報導或張貼民眾抗爭消息、照片,隨著抗爭活動持續,外國政. i n U. v. 府、國際組織就會關注;五、事件達高峰(climax),當政府試圖採取鎮壓手段,. Ch. engchi. 民眾更加不滿,整體抗爭事件達到高峰;六、政府垮台,在事件達到高峰後,政 府宣布垮台。但這階段只適用於突尼西亞和埃及,巴林、利比亞、敘利亞和葉門 則多半在第五階段時,就爆發內戰或政府血腥鎮壓。46. 林胥(Marc Lynch)贊同數位媒體能降低群眾動員的交易成本:讓不同的個 人集結起來、使不同的資訊串聯、增加集體抗爭的規模以及擴散的速度等,而數 位媒體也提高獨裁者鎮壓的代價,增加國際對事件的關注力,藉由數位媒體的傳 播,讓國際社會了解阿拉伯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尤其是在這個區域最有影響 45 46. Ibid., pp. 36-37. Ibid., pp. 41-42. 21.

(30) 力的美國。林胥認為,數位媒體可賦予集體行動的力量,並抑制統治者暴力血腥 的鎮壓,尤其阿拉伯之春的經驗更顯示,數位媒體打開了政治機會結構,成為抗 爭者有利的工具。47. 突尼西亞革命之所以發生,學者施拉德(Peter Schraeder)和瑞迪西(Hamadi Redissi)認為,主要有三項因素:一、食物價格上揚;二、班阿里加強對政權的 操控;三、突尼西亞人民不滿總統一家過分貪污──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年年將突尼西亞的貪腐指數往上升,全球清廉排名不斷下滑,從 2005. 政 治 大. 年的四十三名滑至 2010 年的五十九名。48此外,突尼西亞十五到廿四歲的青年人. 立. 幾乎沒有工作,失業率高達 30%,而其中有 45%是大學畢業生,令他們對社會現. ‧. ‧ 國. 學. 況有極大不滿。49. 革命爆發的主要導火線是布瓦吉吉自焚,施拉德和瑞迪西認為,當布瓦吉吉. Nat. sit. y. 自焚時,目擊者拍下布瓦吉吉自焚的景況,上傳到臉書、YouTube 上,在網路造. n. al. er. io. 成「瘋傳」,引爆民眾情緒;施拉德於 2011 年 3 月親自到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 i n U. v. (Tunis)進行調查,發現高達 91%的大學生平均每天有一百○五分鐘會登入臉. Ch. engchi. 書,瀏覽好友的留言版、照片,或和其他人聊天等等,超過半數以上的年輕人也 表示,透過臉書得知布瓦吉吉自焚的事件,進而上街示威、抗議。50埃及使用臉 書的民眾平均年齡是全中東國家中最年輕的,78%的臉書使用者年齡介於十五歲 至廿九歲間,22%的使用者超過卅歲。51.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明白了解,社群媒體、手機等對茉莉花革命是相當具有 47. 同註 25,頁 206。 國際透明組織以分數 0-100 評斷一個國家是否貪腐,0 是極端貪腐;100 是極端清廉。 49 Peter Schraeder & Hamadi Redissi, “Ben Ali’s Fall”, Journal of Democracy, No. 3, Vol. 22 (2011), pp. 7-9. 50 Ibid. 51 同註 41,頁 149。 22 48.

(31) 影響性的,雖然霍華德和侯賽因認為,不該將茉莉花革命稱之為臉書革命以及推 特革命,因爭論數位媒體是否能促使獨裁者下台一事,是相當沒有意義的,而這 些數位媒體也不敢居功,認為自己除供人娛樂消遣外,還肩負革命功臣大任,52但 不否認,數位媒體確實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第四節. 研究途徑和研究方法. 壹、研究途徑.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主要研究大眾媒介在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故採用 ;結構途徑為傳播研究途徑之一,源於社會學,主 結構途徑(structural approach). Nat. sit. y. ‧. 要探討社會結構和媒介體系對內容形式會產生何種影響。53. io. al. er. 而從文獻回顧可發現,或多或少,大眾媒介都有其存在意義,本文欲以媒介 效果論(media effects)進行分析;媒介效果意指媒介的作為所造成的結果,無論. n. v i n Ch 是有意或無意,而媒介效果理論深受時空環境影響,也隨著時空環境不斷變遷, engchi U 從 19 世紀和 20 世紀交替之際到 1930 年代晚期的媒介萬能論到有限效果論,再轉. 為強大效果論,就是最好驗證。例如大眾媒介在一次世界大戰至二次世界大戰具 有強大效果、而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各界認為媒介效果是有限的,認為大 眾媒介只是個中介因子,大眾傳播則需透過大眾媒介這個中介因子才能運作,換 言之,人得以選擇是否使用大眾媒介接受或傳達訊息。從此例可以發現,在變遷 和不確定的時代,人們似乎更加依賴大眾媒介作為訊息來源。54. 52. 同註 45,頁 46-48。 Denis McQauil, McQ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4th ed.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2000), p.12. 54 同註 1,頁 416-558。 23 53.

(32) 貳、研究方法. 本文欲使用文獻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來對內容加以論述。文獻分析法是針對 某一議題蒐集和其相關的史料與研究文獻,並就文件內容,以客觀與系統的態度 進行分析,所謂文件內容可包含報章雜誌、期刊論文、書籍、官方及非官方組織 的數據等一切具有研究價值的文稿,這也是從事研究工作最普遍的方法。但是這 種方式屬於第二手的研究資料。而比較研究法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制度或現象 加以比較,透過敘述、對照和分析以找出其中異同。. 立. 政 治 大. 本文將透過閱讀相關書籍、期刊、網路資料等進行研究和分析、比較,釐清. ‧ 國. 學. 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的媒體環境和結構,再使用比較研究法,比較兩者革命過. io. sit. 章節安排. er. Nat. 第五節. y. ‧. 程中,大眾媒介扮演角色有何異同,以得出研究發現和結論。. al. n. v i n Ch 藉由文獻回顧可以發現,無論是顏色革命或茉莉花革命,大眾媒介都不可或 engchi U. 缺,即使媒體在吉爾吉斯未發揮重大功用,但或多或少也有其分量在──政府緊 緊抓牢國營媒體,避免國營媒體播報不利於政府的新聞,可以想見,大眾媒介的 重要性。. 如前所述,一國會發生革命,是由許多因素所組成,大眾媒介只是其中的一 個因素,不是必然與絕對,否則如中國,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後,也曾傳出北京網 民要進行抗爭,卻因政府封鎖網路搜尋關鍵字,導致原本號召的茉莉花革命零零 落落,最後不了了之。 24.

(33) 故本文將著重於大眾媒介和政權替換的關聯性以及影響性,如前所述,本文 架構基本上可分為兩部分,首要是了解各國的媒體環境和媒體結構,再以此為背 景,檢視大眾媒介對政權替換的影響性。.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界定研究範圍, 提出研究限制,再藉由文獻回顧釐清、得出本文所採的研究途徑、研究方法,最 後是章節安排。. 政 治 大. 第二章檢視大眾媒體與革命的關聯性,釐清、分辨在不同政權類型下的大眾. 立. 媒介運作方式,舉例而言,在民主、威權與極權國家中,大眾媒介所能享有的新. ‧ 國. 學. 聞自由度也大不相同,而本文探討的案例皆是威權國家,從而深入了解當革命發 生時,大眾媒介所扮演的角色。. ‧. Nat. sit. y. 第三章與第四章檢視喬治亞、烏克蘭、突尼西亞與埃及革命前後的媒體環境. n. al. er. io. 與結構,以及大眾媒介在革命過程中所發揮的功用,如該國與大眾媒介相關新聞. i n U. v. 法條為何,政府和媒體間的關係,國營、民營媒體的比例各占多少,民眾最常使. Ch. engchi. 用的媒介又是為何,說明各國大眾媒介的發展情況,同時透過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無國界新聞組織(Reporters Sans Frontieres)、國際研究與交流委員會 (International Research & Exchanges Board, IREX)以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 的報告,總結各國的新聞自由度、評斷各國的媒體環境。並檢視民眾在革命過程 中使用大眾媒介的方式,進而比較、了解為何在大眾媒介的助長下,四個國家都 能進行政權更替。. 第五章為結論,總結前面的研究發現,歸納、比較大眾媒介在顏色革命與阿 拉伯之春的異同,並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25.

(3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6. i n U. v.

(35) 第二章. 大眾媒介與革命的關聯性. 革命的爆發、政權的更替,大眾媒介不是單一因子,還有經濟環境的好壞、 政治菁英角力、反對派的興起、公民社會的強弱、外部影響等因素,本文著重於 大眾媒介在革命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其影響力,分析大眾媒介如何在革命過 程中推波助瀾,成為革命推手。. 相較於在野黨,當權者往往擁有較多資源,威權與極權體制國家更是如此,. 政 治 大 體制的國家,對大眾媒介掌控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大相同,釐清不同政權對大眾媒 立 並會運用所掌握的大眾媒介等龐大資源,來鞏固其執政合法性及穩固性。而不同. ‧ 國. 學. 介的掌控方式、以及大眾媒介如何促使政權更替發生、甚至加快部分威權國家民 主化進程,是本章所關注的焦點。. ‧ sit. y. Nat. 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發生時間相隔數年,引爆點也不同,但共通點都是跟. al. er. io. 大眾媒介有關──在大眾媒介快速「傳播」訊息下,民眾迅速動員、革命也因而. v. n. 發生,最後成功推翻執政者,尤其是阿拉伯之春,臉書、YouTube、推特等透過. Ch. engchi. i n U. 網路發展迅速的社群媒體,相較於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介,政府較難以完 全管控,故社群媒體對於人民傳達消息、推動革命的力量也就更大。. 本章首要釐清不同政體類型與大眾媒介的相互關係、控制程度,再進一步闡 述大眾媒介跟政權更替以及民主化的連結,並探討大眾媒介在顏色革命跟阿拉伯 之春四個國家政權更替過程中的影響性。. 27.

(36) 第一節. 政權類型與大眾媒介. 若將全球國家的政權類型簡單區分,可分為民主、威權跟極權三大類型,而 每個類型底下又細分許多小類型。民主一詞是近代社會最常使用的詞彙,即「人 民做主」,若就定義觀之,學者也各有看法,主要整理出以下幾種觀點:. 壹、程序民主(procedural democracy),由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提 出,民主不過是一種為了達成政治決定的一種制度,透過該制度,人們可定期選. 政 治 大 政策的程序,既不保證能貫徹人民意志,也不擔保決策結果絕對會符合人民利 立. 出政治領導者進行國家統治,換言之,民主只是一套選擇政治人物及合法化公共. ‧ 國. 學. 益。此外,熊彼得也認為,民主這套制度只是政治菁英間玩的遊戲,一般民眾對 於民主根本沒有明確的概念,所以,民主只是一套遊戲規則,而非崇高的理想和. ‧. 目標。1. sit. y. Nat. al. er. io. 貳、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民主一定要有民眾參與,帕特. v. n. 曼(Carole Pateman)認為,所有公民直接、充分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與政策成. Ch. engchi. i n U. 形到制定,才能視為真民主,換言之,透過民眾參與達到民主技巧和民主程序的 實踐,意即參與式民主。2. 叁、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由夏比洛(Ian Shapiro)提出, 審議式民主概念相對於加總式民主(aggregative democracy) ,夏比洛認為,加總 式民主以多數決為決策模式,而其概念源自於支持者認為民主政治是同時處理眾 多個體優先偏好與意見的方法,所以才設計出一套制度來加總民眾偏好,不過, 該論點也受到許多挑戰,例如可供投票選項無法完全符合人民偏好等等;至於審 1 2.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Boston: Unwin, 1987), p. 269. Carole Patema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42. 28.

(37) 議式民主,夏比洛認為,在審議式民主制度下,人民可以透過透明、開放管道參 與公共決策,且在審議過程中,了解各方不同的立場和意見,進而不受個人私利 限制,找出一個最符合公共利益的作法。3. 另外,杭廷頓、李帕特(Arend Lijphart)、道爾跟林茲也都紛紛提出自己對 民主的見解,杭廷頓認為,最低限度的民主制度只要符合兩項標準即可:一、全 國 50%以上的成年男性擁有投票權;二、最高行政權必須獲得民選議會過半數的 支持,或者經由定期的普選產生。4至於李帕特,則認為民主不是由人民直接當. 政 治 大 ──共識民主和多數民主,兩者間最大不同在於共識民主為絕大多數人民參與公 立. 家,就是人民選出代表,由代表替人民發聲,也因此,李帕特將民主分為兩大類. 共決策,而多數民主為人民中的大多數參與國家決策,換言之,共識民主和多數. ‧ 國. 學. 民主的分野在於參與決策人數多寡,不過,兩者卻有著共同的意義,即兩者都接. ‧. 受多數統治。5. y. Nat. er. io. sit. 道爾對民主的認知有八點:一、公民有投票權;二、公民有權參與選舉;三、 政治領導者在選舉過程中有權公平競爭,藉由民眾投票和支持度一分高下;四、. al. n. v i n 公正而自由的選舉;五、公民有集會自由;六、公民有表達意見的自由,特別是 Ch engchi U. 對各種政治事務均有此表達自由;七、民主社會具有多種訊息來源,不受政府控 制,不受其他試圖影響公眾的政治信仰、態度的政治團體控制;八、政府機關應 藉由公民投票結果和採納公民使用其他方式表達意見來制定公共政策。6. 林茲則認為,現代民主體制至少要符合四種標準:一、透過公開、自由、平 3. Ian Shapiro 著,陳毓麟譯, 《民主理論現況》 ,台北市:商周,2005,頁 15-49。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ieth Century (Norma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p. 14. 5 Arend Lijphart,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1-3. 6 Robert A. Dahl,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p. 3. 29 4.

(38) 等的選舉選出行政與立法部門;二、每位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投票權;三、政治權 利與公民自由,包括保護集會結社跟出版自由;四、被選出的行政部門擁有統治 權,不受軍方或宗教領袖支配。7. 概括言之,民主即是「主權在民」,主要核心價值為自由、平等和參與,每 個人不但擁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事情,在道德意義及政治權利上平等,並能參與政 治、公民活動,令當局制定有利於己的決策。8. 政 治 大 戰後歐洲社會出現的法西斯主義、布爾什維克主義以及國家社會主義大量滋長, 立 極權則是民主的極端對立,極權一詞主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使用,因一. 之「極權獨裁」(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9. 學. ‧ 國. 而這些主義所建立的政權,學者多半提出「極權主義」的概念加以詮釋,或可稱. ‧. y. Nat. 鄂蘭(Hannah Arendt)認為,極權統治的特徵就是全面恐怖,當極權政府掌. er. io. sit. 握權力後,會使用暴力強迫民眾接收政府的信仰以取代應該實行的宣傳,在極權 政府統治下,人們在極端恐懼、飽受威脅的情況下生活著,極權政府甚至會全面. al. n. v i n 性控制社會、創造出自己版本的歷史,例如史達林決定改寫俄國革命史,而撰寫 Ch engchi U 的角度是以新修正的宣傳觀點為基礎;又如德國納粹在東歐占領的領土中製造. 「反猶太」形象,進而使用這種「政治宣傳」控制當地民眾。10而極權主義的宣 傳之所以能夠有效,效果甚至比政黨的宣傳及運動更佳,是因為極權主義宣傳的 內容已經成為一個不容任何人有意見且客觀的問題,該內容已成為真實、不容碰 觸的元素,彷若數學公式,像是德國納粹奉行種族淨化主義,認為血統決定一切. 7. Juan Linz,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0), p. 34. 8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 ,台北市:聯經,2001,頁 37-42。 9 郭秋慶,〈當代歐洲極權主義的理論與實際〉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 ,第 73 期,1987,頁 2。 10 Hannah Arendt,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New York: Meridian Books, 1958), pp. 341-345.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