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踐學習共同體的關鍵:教師領導之論析 / 15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實踐學習共同體的關鍵:教師領導之論析 / 150"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6)

,頁 150-152

校級教師會功能 自由評論 第 150 頁

實踐學習共同體的關鍵:教師領導之論析

鄭淑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暨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助理教授 促進學生學習是各國教育改革關 注的焦點,也是我國十二年國教脈絡 下的重要議題。持平而論,這並非是 一項新的理念或行動,然而驅動著我 們再次關注的則是,如何在真實的教 學現場中,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 益,並能培養學生具備新世紀社會所 需要的關鍵能力。 自去(2012)年以來,由日本佐 藤 學 教 授 所 提 出 的 「 學 習 共 同 體 」 (learning community)一詞,陸續出現 在國內的各種出版品中,此種強調公 共性、民主性與卓越性之理念,形成 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文化轉變(黃郁 倫、鍾啟泉譯,2012),感動了許多臺 灣現場的教師,也引發本土脈絡下的 教學探究行動。目前臺北市有五所國 小、二十一所國高中參與,新北市有 二十九校國中小與高中參與,另有嘉 義市等縣市學校也都參與成為學習共 同體的學校。 正如學習共同體一詞所示,學校 的 願 景 與 行 動 必 須 聚 焦 於 學 生 的 學 習,除了學生以外,教師、行政人員 與 家 長 也 都 必 須 成 為 共 同 學 習 的 夥 伴,以營造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環境。 而在此過程中,教師不但要省思與調 整教學者的角色,還要與同儕共同備 課、觀課與議課,甚至參與校際間的 研討,使得教師除了在教室內,更必 須跨越教室之外,運用其教育的專業 知能,共同探究與創造新的教學實踐 理論,進而提升教與學的品質,而此 正彰顯了教師領導的精神(張德銳, 2010;York-Barr & Duke, 2004),更是 實踐學習共同體必須掌握的關鍵。 以下便依據縣市與學校分享的實 施結果,以及個人參與的經驗,分析 在推動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不同層 級 教 師 領 導 的 樣 貌 , 包 括 : 教 室 層 級、同儕/學校層級以及校外層級。 首先,在教室層級,教師面對學 習共同體之實踐,必須探究將其理念 轉化為教學行動的可行性。例如,如 何分組、如何提問、如何顧及教學進 度、如何引導學生傾聽與對話等,此 些 皆 為 教 師 試 作 時 經 常 會 提 出 的 疑 問 。 此 種 細 膩 地 將 學 習 共 同 體 的 理 念,轉化為脈絡下的教學實踐歷程, 教師所扮演的正是一位研究者的角色 (張德銳,2010)。而不少教師已經透 過改變學生座位、運用聆聽、對話、 串連、返回等方式、善用小組問題討 論、調整學生評量形式(如以學習單 取代小考、增加月考的問答題比率) 等,以營造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 境 , 而 教 師 也 發 現 , 上 課 的 氛 圍 溫 馨 、 學 生 也 更 能 投 入 於 學 習 ( 黃 詣 峰,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習共同 體團隊,2013;蔡傳懿,2013)。前所 述之課堂的研究者與實踐者,皆可為 教 室 層 級 之 教 師 領 導 的 展 現 ( 張 德 銳,2010)。 其次,在同儕/學校層級,正如前 述 , 教 師 在 實 踐 學 習 共 同 體 的 過 程 中,可能會遭遇到一些困難,此讓老 師意識到共同備課的重要性。除了教 學 理 念 的 溝 通 外 , 還 包 括 對 教 室 空 間、問題討論、評量方式等議題的研 討。另外,教師在公開觀課時,針對 學生學習的樣貌進行觀察與記錄,在 議課階段,除了闡述參與觀課的心得 外,並需基於課堂所發生的事實,討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6)

,頁 150-152

校級教師會功能 自由評論 第 151 頁 論學生學習是否成立以及學生遭遇到 瓶頸(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此 種同儕間的對話,不但能協助授課教 師更加瞭解學生的學習特性,也可提 供調整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回饋,以更 有 效 地 回 應 學 生 的 學 習 需 求 ( 黃 詣 峰,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習共同 體團隊,2013;蔡傳懿,2013),此正 為教師領導的功能所在。 此外,在校外層級,目前臺灣推 動學習共同體仍處於起步的階段,為 了擴大學習經驗的交流,不少教師透 過跨校的讀書會、虛擬(如 facebook) 與實體社群的研習會、跨校的公開觀 課與議課等方式,以共同研討學習共 同體的理念與工具,惟較少有他校教 師擔任公開議課的專家。而依據研究 者參訪日本的議課經驗,則有外校的 理科教師,從課堂的觀察中,提出對 實驗課題的選擇、課程導入的方式、 學生討論時間的安排、跨組之間的觀 摩學習以及延伸追問等教學建議。至 於國內的縣市輔導團,部分縣市安排 其辦理公開授課、教學討論與議課, 帶動教師們共同探究以學生為學習主 體的理念與實踐。此校外層級的教師 領導,正可引發 Swaffield 與 MacBeath (2009)所謂的系統學習,並連結至以 學生學習為焦點的不同層級之學校學 習。 總之,學習共同體係為確保學生 的學習權益而實踐,教師領導則為推 動學習共同體的關鍵,不論是教室層 級、同儕/學校層級或校外層級的教師 領導,若能深化其功能,將有助於促 進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我們必須 營造支持性的學校領導、組織與文化 等 ( Katzenmeyer & Moller,2009; York-Barr & Duke, 2004),以提供實踐 教師領導的最佳條件。 參考文獻  張德銳(2010)。喚醒沈睡的巨人 --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 臺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41(2) , 81-110。 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 佐藤學著。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 的改革。台北:親子天下。  黃詣峰(2013,3月)。學習共同 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經驗分享。論 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 究所、臺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所主辦 之「教育領導與學習共同體」國際研 討會工作坊,台北市。 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習共同體團隊 (2013,3月)。五校學習共同體寫 真。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 領導研究所、臺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 所主辦之「教育領導與學習共同體」 國際研討會,台北市。  蔡傳懿(2013,3月)。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經驗分享。論文發表於淡江 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臺灣地 方教育發展學會所主辦之「教育領導 與學習共同體」國際研討會工作坊, 台北市。

 Katzenmeyer, M., & Moller, G.

(2009). Awakening the sleeping giant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 Swaffield, S., & MacBeath, J. (2009).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In J. MacBeath, &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6)

,頁 150-152

校級教師會功能 自由評論

第 152 頁

N. Dempster (Eds.), Connecting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pp. 32-52). New York, NY: Routledge.

 York-Barr, J., & Duke, K. (2004). What do we know about teacher leader- ship? Findings from two decades of

scholarship.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

search, 74(3), 255-316. 本研究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 專 題 計 畫 ( NSC-101-2410-H-003-078- MY2)之部份成果,研究期間蒙總計 畫主持人潘慧玲教授的指導與國科會 的經費補助,以及邱淑娟督學、林文 生校長和參與學習共同體學校的經驗 分享,謹此一併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同儕輔導」是一種教師同儕工作在一起,形成夥伴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 實作工作坊可讓學員更深入學習成長,未 來還可以結合回饋會談,整併資深老師實 習輔導的建議,提供未來教育實習輔導修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