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評月刊第四卷第二期「中小學大校問題」全文下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評月刊第四卷第二期「中小學大校問題」全文下載"

Copied!
1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發行人 李隆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 總編輯 李隆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 展學系教授) 副總編輯 鄭青青(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2015 年度編輯顧問(依姓氏筆劃排序) 方志華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副教授) 方德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王振輝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白亦方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吳麗君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教 授) 李隆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 林明地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林新發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 胡茹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副教授) 高新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暨教育學系教授) 張芬芬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梁忠銘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陳伯璋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講座教授) 游自達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游家政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黃秀霜 (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楊思偉 (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葉興華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潘慧玲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 2015 年度編輯委員(依姓氏筆劃排序) 方金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王金國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丘愛鈴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成群豪 (華梵大學總務長、助理教授) 吳俊憲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吳錦惠 (中州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李 崗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 李懿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教授) 林永豐 (國立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林亞娟 (中州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孫麗卿 (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 胡茹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副教授) 翁福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 張芬芬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陳麗華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曾榮華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游家政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楊國揚 (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兼代中心主任) 鄭青青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輪值主編 評論文章 王金國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曾榮華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專論文章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鄭青青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當期執編 蘇逸娟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助理) 吳孟緯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教育學程學生) 文字編輯 蔡玉卿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行政助理) 美術編輯 紀岳錡 (臺中市大肚區山陽國小教師) 封面設計 劉宛苹 (靜宜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助理) 出版單位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43301 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 200 號 第二研究大樓 415 室 電話:04-26333588 FAX:04-26336101 聯絡人:蘇元煜 E-mail:ateroffice@gmail.com 出版地 臺中市 翻譯或轉載本刊文章須取得本刊書面同意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Taiwan Educational Review Monthly

2011 年 12 月 1 日創刊

(3)

II

Publisher

Lee, Lung-She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ditor-in-Chief

Lee, Lung-She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uty Editor

Cheng, Ching-Chi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2015 Advisory Board

Chang, Fen-Fen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aipei)

Chen, Po-Chang (Chair Professo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Fang, Chih-Hua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aipei) Fang, Der-Long (Professor,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Gau, Shin-Jiann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u, Ru-Pi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Huang, Hsiu-Shuang (President & Professo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Hwang, Jenq-Jye (Chair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Lee, Lung-She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Liang, Chung-Mi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Lin, Hsin-Fa (Professor,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Lin, Ming-Dih (Professor,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Pai, Yi-Fong (Provost & Professor,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Pan, Hui-Ling (Professor, Tamkang University)

Wang, Cheng-Hui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Wu, Li-Jui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Yang, Szu-Wei (Chair Professor, Mingdao University)

Yeh, Shing-hua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aipei)

Yiu, Tzu-Ta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Yu,Chia-Cheng ( Professor, Tam Kang University)

2015 Editorial Board

Chang, Fen-Fen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earning and Materials Design, University of Taipei)

Chen, Li-Hua (Professor, Tamkang University)

Cheng, Ching-Ching (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

Cheng, Chun-Hao (Dean of General Affair, Huafan University) Chiu, Ai-Li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Fang, Chin-Ya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Hu, Ru-Pi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Hwang, Jenq-Jye (Chair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Lee, Ka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Lee, Yi-Fa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Lin, Ya-Chuan (Assistant Professor, Chung C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n,Yung-feng (Professor,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Sun, Li-Chi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Tseng, Jung-Hua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ang, Chin-Kuo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Weng, Fwu-Yuan (Professor,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Wu, Chin-Hui ( Assistant Professor, Chung C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 Chin-Kuo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Wu, Chun-Hsien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Yang, Guo-Yang (Assistant Researcher,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 Research)

Yu,Chia-Cheng ( Professor, Tam Kang University)

Editors

Review Articles Wang, Chin-Kuo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Tseng, Jung-Hua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Essay Articles Hwang, Jenq-Jye (Chair Professor, Providence University)

Cheng, Ching-Ching (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

Managing Editors

Su, Yi-Chuan( Adjunct Assista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 Providence University)

Wu, Meng-Wei(Student,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Providence University t)

Text Editor

Tsai, Yu-Ching (Assistant, Association for Taiwan Educational Review)

Art Editor

Chi, Yueh-Chi (Teacher, Shan Yang Elementary School)

Cover Designer

Liu, Wan-Pin (Assistant,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Publishing Entity

Association for Taiwan Educational Review

No. 200, Sec. 7, Taiwan Boulevard, Shalu Dist., Taichung City 43301 Taiwan Tel:+886-4-26333588 FAX:04-26336101

Publishing Entity

E-mail:ateroffice@gmail.com ( Su, Yuan-Yu )

Publication

Taichung,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d. Translation or reproduction must obtain a written permit.

Since November 1, 2011

Vol. 4 No. 2, Feb. 1, 2015

(4)

本期之評論主題為「中小學大校問題」,期望各界在關注少子化與中小學減 班、教師超額的同時,也同步關心中小學「大校」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建 議。 中小學因其所在區域、辦學理念與辦學成效…等因素,規模有大有小。基本 上,學校規模與學生人數有直接相關,學生人數決定了學校的班級數,以及對應 的教職員工數、經費與設備。同時,學生的數量,也代表著家長或家庭數。由於 每位學生、家長或教職員工都是相異的個體,學生人數增加,必然使得學生、家 長、家庭及教職員工的差異性增大。站在學校行政運作的立場,雖然人數與差異 性的增加有其優點,但它也帶來許多衍生的問題。 另外,就學校規模的界定上,也值得探討。究意多少人或多少班才能界定為 「大校」?而大校有何優劣勢或衍生的問題?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另外,中 小學「最適規模」究竟為何?這些均是本期作者評論的焦點。透過本期主題評論 文章,將有助於讀者更認識也更重視中小學大校及學校規模的問題。 本期稿件,經過雙匿名審查後,共有 10 篇「主題評論」及 15 篇「自由評論」 稿件獲得刊登。主題評論多集中在國民中小學「大校」的校務或行政運作上的理 論與實務,而自由評論則涵蓋較多元,有教育政策、教育經費、生命教育、親職 教育、教學實踐…等。無論是主題評論或自由評論,內容均深具參考價值。 感謝所有賜稿者對本刊物的支持,特別是主題評論的作者,在很短的徵稿期 限內,願意安排時間撰稿並惠賜宏文。另外,感謝審稿者的付出,也感謝本期所 有編務同仁的努力。因為有大家的參與,本期方能順利出刊。 王金國 第四卷第二期輪值主編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曾榮華 第四卷第二期輪值主編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5)

本期主題:中小學大校問題

封面 中文版權頁 / Ⅰ 英文版權頁 / Ⅱ 主編序 / Ⅲ 目次 / Ⅳ

主題評論

林 海 清 中小學校最適經營規模問題之探討 / 1 林 良 慶 論國民中小學大校之經營問題與解決策略 / 9 邢 芷 瑄 江 志 正 國民中小學大型學校經營困境與解決之道 / 15 賀 宏 偉 國民中小學大校校務問題與對策之探究 / 24 張 臺 隆 張 文 權 國民中小學「大校」資訊科技應用之現況與解決策略 —以臺中市 Happy 國小(化名)為例 / 31 江 嘉 杰 張 鴻 章 國民小學大型學校可能面對問題之思維與作法 / 39 謝 富 榮 中小學學校規模大小之優劣勢評析 / 43 梁 坤 明 數大便是美?談大型學校的困境與因應 / 45 濮 世 緯 酷斯拉國中大校問題之反思 / 48 廖 玉 枝 微觀政治素養在大型學校領導的應用—校長觀點 / 52

(6)

黃 政 傑 大學減量政策方向評析 / 57 劉 乙 儀 張 瑞 村 從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脈動展望臺灣學前教育的發展 / 65 朱 麗 文 檢視我國國民教育經費資源分配的十年趨勢以及未來展望 / 72 陳 啟 榮 中小學學校行政困境與革新方案 / 78 潘 筱 芸 論有效教師評鑑的基礎:教學視導 / 83 李 千 慧 從賦權增能評鑑模式淺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以教學觀察為例 / 90 吳 善 揮 香港高中學生的中文說話能力問題及其改善策略 / 93 翁 崇 文 「翻轉」教育在「翻轉」什麼 / 99 薛 慶 友 傅 潔 琳 行動學習的教學實踐與反思 / 101 許 詠 惠 分組合作學習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課堂實施與結果 / 108 李 智 仁 王 金 國 在國中數學領域中實行分組合作學習的經驗與省思 / 112 王 金 國 鍾 敏 蓉 教學回饋:讚美要多於建議 / 116 李 清 偉 學校推動親職教育的困境與策進 / 119 林 翠 蓮 王 秋 文 校園中生命教育的潛在課程—動物學伴 / 123 王 盈 盈 惡魔與天使 / 127

專論文章

吳 俊 憲 蔡 淑 芬 吳 錦 惠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再聚焦、續深化」的精進作為/ 129

(7)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稿約 / 146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四卷第三期評論主題背景及撰稿重點說明 / 149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四卷第四期評論主題背景及撰稿重點說明 / 150 文稿刊載授權書、公開展示授權同意書 / 15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投稿資料表 / 152 入會說明 / 153 入會申請書 / 154 封底

(8)

中小學校最適規模經營問題之探討

林海清 中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理事長

一、前言

面 對 人 口 零 成 長 造 成 少 子 化 現 象,國民教育階段受到的影響至巨且 大。由於人口結構失衡:幼兒減少, 老年人口大幅成長,人口日趨老化, 使得青壯年人口負擔加重。學校面臨 招生不足必須減班的困境,受到衝擊 的中小學校必須面臨整併甚至廢校問 題,造成學校資源閒置的窘境。 社會變遷快速,思維觀念逐漸改 變,以往重視學歷的升學主義現象受 到就業市場的衝擊,不得不調整到以 能力及核心素養為主軸。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的實施,即是基於解決此一 問題推出的政策。而國際局勢瞬時變 化快速無比,國內九合一選舉之後的 政局改變,社會媒體效應反映民眾的 多元看法與需求。臺灣新移民子女入 學人數逐年增加,隨之產生教養與輔 導問題;青壯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導致勞動力供給不足,影響經濟生產 力……等顯示對教育巨大的衝擊。 在 當 前 城 鄉 差 異 與 都 市 化 現 象 下,許多偏遠地區的小型學校規模日 漸萎縮,就學人口愈來愈少,人口外 移嚴重。而這些小型學校學生的家庭 社經地位多屬不利,家長參與校務的 程度亦不佳,社區支援不足,教育資 源與都市地區相較下更趨弱勢。對小 型學校教師而言,全校教師人數少, 又必須兼任多項的行政工作,再加上 教師生活不便、進修機會不多、成就 感不高等因素,使得教師流動率居高 不下,偏遠學校常成「新手教師訓練 中心」;而學生就學時同儕互動則顯不 足、班級與同學競爭力不高。在種種 因素衡量之下,以及在「少子化」與 政府財政困窘之境,要達到具規模經 濟的學校便成了決策者考量之重點, 隨之而來的小型學校的整併更成了各 級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

二、學校規模與經營品質

晚近學校經營規模日益成為各國 政策規劃中廣受關注的一個議題。20 世紀 80 年代後,西方更多學者開始轉 向學校規模的實證研究。他們的研究 主要圍繞學校規模如何影響學生、教 師和學校組織等問題展開。從研究的 文獻資料看,目前關於學校規模的實 證研究主要有三種研究方法,即費用 相關的方法、社會生態學的方法、學 校聚焦的方法。經過檢視分析發現, 傾向於支援發展較小規模的學校,認 為小規模學校更利於完善學生學習行 為、教師行為以及學校組織結構。學 校較適經營規模具有規模經濟效應, 從教育規模經濟的角度而言,學校規 模過大或過小,都並非是最適的經營 規模(林文達,1975;林淑貞,1979; 吳炳銅,1994;葉子超,1996;郭添 財,1996;陳賢舜,2000;鄧明星, 2006;蔡志榮,2003;吳政達,2005)。

(9)

投資於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教 育被視為一種產業(education as an industry),就是因為它融合了服務的消 費、人才培育的投資與研發動能的生 產性特質,因此教育既是一種產業, 便牽涉到投資與產出之問題,為了將 教育資源做有效運用,以獲得最大教 育產出,就必須透過適當的經營規模 才能達成。否則,學校規模過大或過 小都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如,當學校 規模過大時,行政溝通與協調困難, 易造成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間關係的 疏離和行政僵化(陳麗珠、陳憶芬, 1995)。而對於規模過小之學校,除了 不符經濟效益之考量外,也不利學生 群性的發展與學習,並且學校教師常 須兼任行政工作與擔任較多科目的教 學,造成教師負擔過重(張鈿富與吳 柏林,1996;Meier, 1995)。 在少子化之趨勢下,許多學校規 模 快 速萎 縮, 適切 調 整學 校經 營 規 模,使教育經費的投資獲得最佳的產 出效果,實是當務之急。國內針對此 議題所做的實證研究結果不盡相同, 除了上述之原因外,大多數的研究, 如吳炳銅(1994)、Williams (1990)等 人 之 研究 ,僅 以成 本 的觀 點進 行 探 討,忽略了學校效能的重要性;而有 些雖考量了學校經營品質因素,但是 在進行統計分析時,忽略指標間共線 性(multicollinearity)問題的處理,因 而 影 響其 研究 結果 的 正確 性( 郭 添 財,1996;陳麗珠、陳憶芬,1995)。 回顧日本文部省曾於一九八七年 提出教育改革計劃,內含「過大規模 學校之適正化」,計劃在一九九一年把 超過三十班以上規模過大之學校全數 縮減至三十班以下,且為了使這項計 劃能夠持續進行,還將「過大規模學 校解消學校用地取得費補助制度」延 長到一九九六年以適應緩衝。同時也 由於學校經營規模的觀點在於兼顧學 校運作效能、學生表現、學校經營成 本等因素而受到高度的重視。 探討學校經營規模的概念主要是 根據經濟學上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的理論而來,認為學校規模經 濟是以單位成本來計算教育資源的投 入,而以學生數計算之產出,則學生 在學人數以一定的比例增加,而單位 學生成本卻未下降,即為「學校規模 經濟」;反之,如果學生人數增加的比 例小於單位學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 「學校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in school)。換言之,學校最適經 營規模,是指學校可以將教育資源充 分且適當的運用,不致衍生人際關係 疏離及行政僵化的最適經營規模學生 數。學者為了決定最適經營規模,多 以經濟學平均成本與規模經濟為理論 基礎,設計理論模型,利用迴歸方法, 找到一個學生平均成本最低的經營規 模,作為調整規模的參照點(林文達, 1991;Williams, 1990)。 論述中關於教育成本通常分為固 定成本及變動經常成本,固定成本以 學校土地、建築及設備等固定成本為 主,通常固定不變,學生人數增加比 例永遠大於學生單位成本增加比例。 當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單位資本成本 也不斷減少,一定會出現「學校規模 經濟效果」。學校經營的變動成本即是

(10)

經常預算中的人事成本,以人事費支 出及教學有關支出為主,其中人事費 支出的教師薪資有資源整體性及不可 分割性;教學有關支出在經常成本中 所占比例小,對於規模經濟效果影響 小,利用學生單位平均經常成本與學 生人數做分析,因此,以學生單位平 均經常成本與學生數來調適學校最適 經營模式,成為以往作為最適規模的 論點。 學校經營規模類型論述不一,從 學校經營的立場衡視其資源運用有其 整體性與不可分割性,當學校規模過 小時,許多資源均無法獲得充分的運 用,單位學生所分擔的成本,必然偏 高,惟有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 數增加、投入的資源獲較充分有效地 運用之後,學生單位成本才能相對降 低,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果。 另一方面認為學校人力的分工與 專業化,在學校規模擴大後,常會增 加許多行政事務和法規以提高行政效 率,不免會加增行政人員與專業教師 協調的複雜度。學校規模擴增,由於 教師編制員額增加,此時教師在聘請 方 面 較有 彈性 ,較 能 依不 同課 程 需 要,延聘各科專長教師。此外學生人 數增多,使學校為適應不同學生的興 趣與需求必須提供更多類型的課程。 適應學生資質差異,在課程上作更多 的分化。提供更多類型的課程與活動。 從教育社會學的立場認為師生及 其他成員間交互的影響受學校的社會 結構與學生教育成就有關。認為學校 成員間,包括教師、行政人員、學生 等有社會交互作用存在,這種交互作 用的品 質,決定學 校 教育的 成效 至 大。亦即在學校社會結構中,如果各 領域交互作用情形良好,則良好的教 學及學習氣氛將因之提升。 如果學生在學人數以一定比例增 加,學生單位成本卻相對以低於該比 例減少,甚至發生遞增現象,便是「學 校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in school)(林文達,1991)。當學生人 數不斷增加,單位資本成本也不斷減 少會出現「學校規模經濟」效果。準 此論述學校經常成本增加比例小於學 生人數所增加的比例時,單位平均經 常成本將因學生人數增加而下降;相 反地,經常成本增加比例大於學生人 數所增加的比例時,單位平均經常成 本將因學生人數的增加而上升。 基於十二年國教之實施有其政策 考量的必要性,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 第二條指出: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 設置以不超過四十八班為原則。學校 規模過大者,直轄市、縣(市)政府 應增設學校,重劃學區;交通不便、 偏遠地 區或情況特 殊 之地區 ,直轄 市、縣(市)政府視實際需要與學習 成效,選擇採取下列措施:(一)設置 分校或分班。(二)依強迫入學條例第 十四條規定提供膳宿設備。(三)提供 上下學所需之交通工具或補助其交通 費。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以及山區 偏遠之處,都急需因應情境作檢視與 調整規劃。 若以市場化觀點而論,如何提高 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及維持學校適度

(11)

發展,對於學生學習成效、教師流動 率過大、學校組織氣氛、教育成效、 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學校規模經濟 與否,應可由進退場中兼顧成本效益 與公平正義觀點,對於規模不經濟的 學校進行廢併之探討,以舒緩教育資 源不適切之浪費,並確保學校與教學 品質之維持,塵囂雲上。 因此衡量學校經營的「最適當規 模」(the optimal scale)就增加變化與 彈性。因為規模太小,不能充分運用 資源,造成相當高的單位學生成本, 所謂「不規模經濟」效果;而規模過 大則可能衍生不良的「規模效應」,如 行政體系僵化冷漠等現象,故如何找 到一折衷點,降低教育成本,能培養 出優質(excellent)的學生,兼顧「教 育經濟效率」(Economical Efficiency) 的 改 進 , 和 「 教 育 成 果 效 率 」 (Educational Efficiency)的改善,學 校經營的「最適當規模」應考慮到辦 學的成本效益, 包括「直接成本」, 亦即所有學生所支付的成本,如人事 費、行政事務費、學校建築設備及土 地購置費等,以及「間接成本」,如精 神成本、機會成本及其他非教育機構 因 教 育之 特別 支付 , 但由 於間 接 成 本,不易以貨幣衡量,故一般計算單 位學生成本僅以直接成本之範疇,以 支付於學校的有關人、事、物所需經 費,除以學生數,即為單位學生成本。 綜合前述「教育規模經濟」之理論發 現,為求達到學生單位成本之降低, 學校仍應增加學生數以達到資源充分 使用之效率,亦即儘量提高資源使用 率。針對於適度發展規模型則應及時 增加固定投資,擴充班級,維持學校 適度發展;對於規模過大發展者更應 訂出合理的內部資源分配以避免教育 資源的閒置。

三、變動時代的學校經營策略

教 育 是 導 引 社 會 進 步 的 主 要 動 力,也是勞力密集的服務型產業,需 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投入,其中又以教 師最為重要,因此學校成本中以人事 費用為大宗。由於政府分配各校年度 經費預算係以班級為單位,每一班核 定給予一個基本數額,其中大部分為 員額編制內教師人事費,所以各校的 「每班平均分攤經費」數額差異落差 不大,而是學校規模造成各校年度總 預算的差異,學校班級數愈多,年度 總經費預算就愈多。然而,各校內每 班的學生人數卻不盡一致,計算或比 較各校的「每生平均分攤經費」時, 就會發現校際的差異很大。 在少子化趨勢下,每年入學的學 生人數持續減少,勢必對學校之經營 成本造成衝擊。由於學校的經營成效 不能僅從成本的角度考量,亦應兼顧 到經營效能,因此研究「教育成本」 與「學校績效」的綜合考量,期能在 規模經濟下找出學校之「最適經營規 模式」成為當前國民教育的重要議題。 在教育最適規模的經營研究中, 除了探討學校經營規模大小與成本的 關係外,應同時考量影響學校經營的 品 質 因 素 (Hess, & Others.1978 ; Sabulao, & Hickrod, 1970)。譬如: 師生比,平均班級學生數、教師學歷、 合格師資百分比、活化教學的翻轉力

(12)

等,來反應學校的經營品質,否則僅 靠學校成本指標是無法反映出學校的 整體經營績效。 學校經營的成效必須檢視三個指 標 , 包 括 效 能 ( effectiveness ) 效 率 (efficiency)與滿意度(Satisfaction); 效率指的是投入的資源和產出的成果 的關聯度,關聯度越高,效率越高; 而 效 能指 的是 對預 期 目標 達成 的 程 度。從經濟學的概念而言,效能是資 源運用的結果;而效率是產出與輸入 資源間的比值。Peter Drucker (1963)認 為 效 率 就 是 把 事 情 做 對 ( Do the thingright);而效能就是做正確的事情 (Do the right thing)。效率和效能不應 偏廢,學校經營須兼重組織目標的達 成與組織成員的需求滿足。 滿意度是個人心理感到愉悅或失 望的程度,源自於其對產品或服務的 期望。若學校所提供服務不如預期的 期望,將感到不滿意;如果學校效能 與服務符合期望,則將感到滿意。家 長的滿意度影響到家長與社區對學校 的支持與參與熱誠;教職員工的服務 滿意度影響到成員對學校的凝聚力與 工作的投入和奉獻的意願力;而學生 學習的滿意度,則關係到學生學習的 成效與流失率。 近年來學校經營績效評估日益受 到重視,在經營績效的研究中,強調 學校組織資源運用的結果之外,亦注 重資源輸入與產出的比值,希望以最 低成本獲得最大產出。家長對學校的 期望是家長(消費者)接受學校服務 前的期望與需要;而家長的滿意度則 是家長由自己原先對學校的期望與跟 學校的實際運作中對於其所經歷的情 境或生活經驗做價值判斷後,所產生 個人主觀的知覺、情感及態度的反應。 當今面極具變遷社會,學校經營 這除了解學校經營的教育生態,尋求 最視經營規模外,最終要的事應有積 極的經營策略與模式,才能發揮教育 的功能與使命。

四、變動時代的中小學教育翻轉

教育即在尋求最適人發展與生存 的模式,俾發揮人類生活的意義與目 的並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與價值。因 此無論是營造最適經營模式或追求具 有卓越品質的辦學績效,就必須尋求 翻轉教育與創新管理。 翻轉教育(Flipped Education),是 最近國內許多縣市積極推動「學教翻 轉、以學定教」的教學改革,意在以 學生學習為核心,由課堂教學、校務 經營,而校園文化,建立一個人人認 真學習的共同體。在傳統的班級教學 中,學生會依照教師所準備教學內容 (例如:教科書或教學講義……等) 和教學進度學習,然後教師進行學習 評量,了解其學習效果;而翻轉課堂 重視「個別學習」的教學模式,則與 傳統班級「一體適用」教學不同,可 說是顛覆傳統教學模式。不只重視學 生興趣、能力、需求等心理特質,並 且以學生的生活世界為場域、學生的 直接經驗為起點,逐漸導引學生進行 主動與積極學習的各項課程與教學的 改革理念。

(13)

所謂創新管理係指組織領導者除 應先有其創意的理念,更應積極建置 各種有助於創新的環境,進而塑造創 新、優越的組織文化,才能夠提昇組 織整體競爭優勢。尤其在後科層體制 下,均須創造組織的價值創新,亦即 透過創新,活化組織,強化組織競爭 力。 學校經營透過創新管理,不但有 助 於 組織 及成 員產 出 創造 性的 知 識 外,也才能發揮學校翻轉教育功能, 並致力於各項校務運作及革新發展。 諸如:(一)建立有限資源的分配、申 請、決定方式;(二)整合組織布局,建 立有效且具成員參與的決定方式;(三) 建立創意衝突的解決機制。建制無宰 制 的 溝通 對話 平臺 , 讓資訊充分流 通,使學校成員瞭解學校目前作為及 策略。學校在推動各項創新或革新政 策時,學校領導者可透過說明會或座 談會等方式,說明學校政策外,同時 透過這雙向溝通管道方式,瞭解學校 成員之意見;建立以顧客(學生、家 長、社區)為中心的理念與經營架構, 才能凝聚學校成員的團隊共識;落實 全 面 品 質 管 理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針對顧客的需求與 期待,做為一種全面性及整合性的途 徑,促使組織管理者及成員不斷改進 流程、產品與服務。全面品質管理的 實施除了使組織在績效、生產力、獲 利能力上有長足的進步。促進學校組 織 全 體成 員共 同參 與 ,包 括學 校 教 師、家長及學生等。 重視社會媒體效應(Social Media Effect),運用大數據(Big Data)的方

法論,探討在學校組織中有效創造知 識的影響因素,同時考量到社會媒體 在整個創造知識行為的影響。包括消 費者對時間偏好性、情境性、與時間 可觸性與動機因素等。考量提昇創新 性、互動性影響等。探討學校組織中 有效經營的影響因素,同時考量到媒 體在整個創造知識行為的影響。運用 知識創造的行為、知識創造的意圖、 知識創造的態度、知識創造的主觀規 範、與知識創造的感知行為控制。再 考量提昇創新性、互動性影響,以促 進學校經營品質的提升。

五、結語

學校規模經濟確實存在,為了不 浪費教育資源的投資,達到最佳之經 濟效益 ,對學校規 模 的大小 進行調 整,確有其必要性,但即使是規模「最 小」之學校,亦能擁有良好的辦學績 效。準此顯示政府相關單位在進行學 校整併之決策時,不能只從「教育成 本」單方面做考量,亦應兼顧「學校 效能」,從生態的觀點,學校外部之學 生家長或社區人士亦是衡量學校存在 的重要指標才不致有失偏頗,失去學 校教育的意義與本質。 學校創新經營成為轉型發展的關 鍵,如漁光國小、大鞍國小等均為面 臨廢校困境中,開創新局,教育資源 的如何 有效運用與 因 應人口 成長趨 勢,宜依據地區特性與學校類型,建 構符應學校合併之適用指標或設置國 民小學編制表,對規模過小學校廢存 問題,針對區域性或個案的學校進行 研究以 深入探討作 為 日後規 準之制

(14)

定。 對於學校的經費補助,針對大型 學校以降低平均班級學生數、師生比 例與人事費佔經常支出百分比,增加 每生平均佔用校地面積、每生平均佔 有建築設備面積及每生平均享有未被 建 築 設施 所佔 用之 空 間面 積等 為 重 點;小型學校則以運用經費補助,結 合教師員額比例編制、對餐飲、交通、 圖書等補助。對於學校的經費補助, 除建築設備之硬體方面外,更應積極 地透過軟體方面經費補助的手段;調 整經費支出方式,學校單位學生平均 經常成本愈高,並不一定就能保證教 學品質的提昇;因為,其主要原因乃 是在於人事費的增加之上;而與教學 有實際直接影響的教學事務費支出所 佔比例卻極少。應對於過於密集的學 校於鄰近學區中設立新校,於偏遠地 區 如 交通 路線 規劃 、 教師 員額 之 調 配、餐飲費補助或免費以吸引家長讓 學子到校就讀。 教育當局宜擬訂中、長期的發展 計畫,逐步調整學校經營規模至最適 經營規模範圍,確保在相同的教育經 費投入下,藉由適切調整學校經營規 模,以使教育資源獲得有效的運用, 而獲致較佳的教育產出效果。積極 解 決小型學校現存的不利因素;化解學 校合併的阻力,可採階段進程,融入 當地社區文化,由分校、分班先行, 如家長對於學子需離家上課可藉由交 通車、餐飲費、學雜費之減輕,教師 可藉由彈性編班教學等策略,原校舍 可供社區民眾運用或結合當地產業特 色,建立特色產業與品牌課程進行假 日教學觀摩等活動或結合當地社區文 化,如設立外籍配偶學習課程,以使 資源有效利用。 創造有利的教育規模效應,鼓勵 創意領導、提高教師工作滿意、鼓勵 師生人 際互重,並 強 調學生 參與機 會,以提昇教育品質。運用地方生活 圈概念,進行學校資源再利用, 結合 地方生活圈概念,可以讓荒廢學校的 再利用,並於都市外圍設置田園住宿 學校,透過區域計畫土地變更編定的 方式,增設學校用地;結合當地生活 文化與特性進行鄰近校園教學戶外觀 摩,活絡學校組織氣氛。 運用策略合作共同經營構想之願 景, 市區或郊區較小型規模之學校, 可因交通因素(便捷、距離近)數所 小型學校合併經營,如和較近之中型 學校合併經營午餐業務,技術上之層 面,可由行政協商解決,找出最佳, 最適當的分工合作模式,或由家長會 採 B.O.T 方式經營,達到中型規模之 經營規模效應;藉由此種經營模式以 減少人 事費用支出 與 教學成 效之提 升、校 地的在利用 與 成本效 應之提 升。許多瀕臨廢校、招生不足的學校, 當中運用了組織再造的理念與想法, 從面臨危機、溝通變革願景與運用新 策略深植學校組織文化,藉由創新經 營發揮學校的預期功能。 參考文獻  吳炳銅(1994)。臺北縣國民小學 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15)

 吳政達(2005)。少子化趨勢下國 民中小學學校經營規模政策之研究。 教育政策論壇,9(1),23-41。  林文達(1975)。當前國民中學經 營的策略。人與社會,3(5),34-40。  林文達(1991)。教育經濟學。臺 北:三民書局。  林淑貞(1979)。臺北市國民中學 經營 規模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 郭添財(1996)。臺灣省國民小學 規模經濟之研究:學校與班級最適規 模之衡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臺北。  陳麗珠、陳憶芬(1995)小型學 校合併的成本效益分析。教育學刊, 11,73-106。  陳賢舜(2000)。南投縣小型國民 小學 合併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 張鈿富與吳柏林(1996)。臺灣地 區中小學在學人數結構改變之探討。 國立編譯館刊,25(2), 247-261。  葉子超(1996)。澎湖縣國民小學 小型學校合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  鄧明星(2006)。花蓮縣國民小學 規模過小學校合班併校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 蔡志榮(2003)。從經濟觀點探討 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以嘉 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南師範學院,臺南。

 Hess, F., & Others. (1978). School

size and its effects on achievement and other Educational issu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58 392)

 Meier, D. W. (1995). Small schools, big results. The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182(7), 37-40.

 Sabulao, C. M., & Hickrod, G. A. (1970). Optimum size of school districts

relative to Selected cos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55th, New Yor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47 377)  Williams, D. T. (1990). The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Recent research on school size, Working paper series. Clemson, SC: The Storm

Thurmond Institut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7 006)

(16)

論國民中小學大校之經營問題與解決策略

林良慶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前言

近些年國人都暢談「少子化」,教 育現場從幼兒園到大學院校,都受到 這波少子化衝擊而影響學校經營,然 而在義務教育階段之中小學校內卻有 學生數呈雙峰現象,有學校學生數少 到一班一或二位,也有學生數多到校 舍沒有專科教室可供教學使用,中小 學校內甚至還有一個班級超過教室規 劃之空間量體情況,形成教室只剩單 一出入口。然正值我們談論少子化的 衝擊時刻,似乎都只關切到每班人數 過少併校課題,對於每校學生人數過 多衍生之問題反而忽略了。 本文探討國民中小學大校之經營 問題,就是對中小學校規模過大問題 的重視,尤其是校內各項教學與行政 作為,都會因規模過大而產生辦學上 及學生學習上諸多問題。就實務上, 研究者發現相關問題,分述如下:

二、探討大校之經營問題

有關學校規模如何區分大、小學 校呢? 首先從我國《國民教育法施行 細則》第 2 條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 中學之設置以四十八班為原則,學校 規模過大者,直轄市、縣(市)政府 視實際增設學校,重劃學區」。 又從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編 印之縣(市)地方總預算編製作業手 冊內容,有關各國民中小學校首長特 別費之額度係以班級數 48 班為分屬不 同額度,亦可了解大校學生人數以超 過 48 班以上為之大校。 那中小學校最適規模為何? 學 者湯志民(1992)研究指出,日本中 小學校以 600—900 人為標準。郭添財 (1997)也引學者黃政傑看法表示, 國內理想的國小以全校 500 至 600 名 學生最適當,每個班級人數約為 35 人 左右。吳政達(2008)也指出,學校 最適規模之人數可分為中學與小學兩 部分,中學人數以 500~900 人為最適 學校規模;小學則以 300~500 人較為適 當。賴志峰(2012)也研究發現,超 過 1000 人的學校常被歸類為大型學 校。 因此,從學者的研究發現及國內 教育法規的規定,不難看出學校規模 超過 48 班以上者就屬大校規模。故本 研究探討之大校以每校超過 2000 人或 60 班 以 上 之 學 校 為 之 。 依 教 育 部 (2014)國民中小學校概況統計資料 顯示,全國學校內 61 班以上之中小學 校共計 232 所,如表 1。 表 1 國民中小學校數大校總數 校數 階段別 61 班以上學 校數 備註 國民中學 92 分佈 16 縣市 國民小學 140 分佈 12 縣市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校概況統計

(17)

本研究為探究大校產生的經營問 題,研究者依學校內配置之處室逐一 探討,說明如下: (一) 教務部分 1. 排課涉及層面廣教務處壓力大問 題 大家都清楚學校規模大,相對教 師 編 制數 也多 ,課 務 的安 排呈 現 複 雜,也因課務安排涉及專科教室(如自 然、英語、電腦等)配置,及學年共同 時間安排、彈性課程規劃等等情況, 都是學校大校排課時需考慮因素,使 得學校教學組工作壓力相對較大,教 師們較不願意兼任教學組長職務。 2. 代理、代課教師流動頻繁易生管理 問題 目前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控管 所屬國民中小學校代理教師員額,都 會朝向大校控管較多、小校盡量給予 專任教師足額配置之措施,形成大校 有一定量的代理、代課教師存在。 另外,在教師扣稅減授節數政策 下,大校也多出一定數量的節數沒有 教 師 授課 ,使 得學 校 需大 量介 聘 代 理、代課教師協助授課。 上 述 兩 現 象 都 讓 大 校 充 斥 著 代 理、代課教師,人員管理更形複雜。 3. 教師間行政溝通不易問題 學校規模過大者對學校內教育人 員進行教學視導工作因班級數多,較 不易落實教學視導,且班級數多,每 日教師請公、事、病假比例也高,學 校需經常找尋代課教師投入教學,使 教育同仁面對面溝通的機會相對少。 另學校內各行政會議也會因教師 人數多而採代表制,讓相關會議決定 事 項 較 無 法 有 效 轉 達 , 且 譚 光 鼎 (2014)也指出,大型學校組織內也 較易形成次級團體,專業領導不易。 4. 教師易疏於教學專業成長問題 目前縣(市)政府教育局(處), 都會指 定區域內大 型 學校為 中心學 校,負 責各項教育 政 策的轉 達與落 實,使大校扮演區域內各學校和教育 局(處)溝通之學校。諸如各項競賽、表 演、會議召開處所擇定、參訪、評鑑 等等都選定大校,使大校內之教育人 員一時間甚為忙碌,而漸漸忽略各項 辦學方向如校務發展計畫檢討、教學 專業成長等。 (二) 學務部分 1. 偶發事件多易生校安問題 學 校 規 模 過 大 者 , 校 內 學 生 數 多,使得校園內的各項設施使用都需 更加注 意安全性。 再 則因學 校規模 大,校園內因應意外事故處理,健康 中心之工作量亦會增加,相關危機處 理之案件也層出不窮,又因家長意見 多,親師衝突機會也大增,校園安全 管理需更多人力。

(18)

2. 學生參與校內競賽活動機會相對 少的問題 校慶日各項校內競賽操作,在小 型學校每生都能參與各項競賽,反觀 在 大 校一 項競 賽, 都 需先 有預 賽 淘 汰,校慶當日就是決賽,每生不可能 有相關競賽經驗,對學生學習上仍有 不利之處。 3. 師與師、師與生關係較為淡薄問題 大校教師動輒百位以上編制,教 師 間 認識 不易 ,教 師 與學 生更 是 如 此,彼此情感淡薄,教師間只對同年 級或同領域教師熟識,級任和科任若 辦公處所離遠些更不易接觸,且全校 二千人以上,師生關係較為淡薄甚至 難以認識。 (三) 總務部分 1. 設備使用、維護頻繁問題 大 校 之 相 關 設 備 設 施 使 用 機 會 高,相對之下損壞情形也高,各項設 施設備需經常維護,才足以讓校務正 常推動。 2. 班級配置編排難度較高問題 大 校 面 對 各 年 級 的 班 級 排 編 不 易,尤其是校內教師們對學年能否集 中、教室樓層安排及校內有新、舊教 室配置的公平性等人為複雜層面,都 考驗總務人員對廰舍配置編排能力。 3. 學生數多採購程序繁瑣問題 校內學生數多,代辦事項金額也 高,相關採購程序皆需採公開招標, 手續較繁瑣,諸如校外教學、服裝、 畢業紀念冊、校刊、餐盒等,大校因 人數多,收取金額相對高,因而都需 採以公開招標方式採購,少有議價情 況。總務人員的工作量無形中變繁變 多。 4. 校園場域空間不足問題 校園內教職員人數多,停車空間 需求大 ,學生使用 校 園空間 易受 壓 縮,且 需大量植栽 讓 校園空 氣更清 新,這都是大校較會面臨校園場域空 間不足問題。 (四) 輔導部分 1. 接受輔導之學生數增多問題 教師單日輔導量能有限,大校內 因學生數多,相對高風險家庭、兒少 保護個案、隔代教養、單親子女、新 住民子女等需受輔導人數多,都會影響 學校經營管理。 2. 團輔室、諮商室、資料儲存空間不 足問題 大校服務學生數多,相對做團輔 室、諮商室空間會有不足情況產生。 另方面因輔導資料建置量大,耗費過 多時間整理與保管,也使校園空間不 足現象浮現,因此大校易受校舍空間 不足困擾。 3. 學生情緒焦躁浮動問題

(19)

大校學生情緒較會浮動,尤其是 每日下課時更為明顯,因而也比較會 有意外事故或學生間糾紛發生,對學 校輔導工作都是一大考驗。 4. 學生家庭問題多考驗教師專業問 題 大校學生問題多,背後衍生係家 長問題,弱勢學生、需輔導學生、特 教生等人數也會增多。若教師關懷學 生敏感度低,易造成師生衝突,進而 影響校務,所以教師在大校內的班級 經營策略需有別於小校。

三、解決大校經營問題之策略

從上述分析學校各處室面對大校 之經營問題後,研究者從法制面、財 政面、編制面、管理面、專業面等面 向提出相關解決策略如下: (一) 法制面 為使規模過大之中小學校行政工 作量能有所減輕,從法制層面可朝增 修「國民教育法」,赋予一定班級數或 學生數之學校設副校長。另總務主任 一職得由職員出任等法源依據。讓大 校內有副校長協助校長辦學,總務採 購工作由精熟法令人員執行,行政效 率較易提高。 另大校內配置之技工、工友數也 一併檢討,尤其大校內之設施因學生 數多,相對物品維修機會亦會增加, 充實足夠的人力有必要性,因而相關 之行政命令亦一併檢討。 所 以 , 為 有 效 解 決 大 校 經 營 問 題,從法制面可著手修法或行政機關 修行政規章,讓大校內之職務職稱有 別於小校,有利學校運作順暢。 (二) 財政面 學校經費編列,直轄市、縣(市) 政府會 以學生數多 寡 計算業 務費數 額。然近年來有因少子化問題,使大 校學生數有下降些,但仍是 60 班以上 規模。惟預算經費編列卻易受學生數 減少而減少數額情況。實務上學校仍 會將閒置教室闢為專科教室、教師研 究場域或會議室,因此,校內固定經 費支出改變不大。所以,從財政面來 解決大校經營問題,不宜就學生數一 減少,就立即經費緊縮,以免影響辦 學。 另方面,也適時檢討當大校承接 很多教育局(處)交辦或委辦事項, 各項經費補助到校時,宜有效控管經 費使用,以免產生浪費經費情事。 (三) 編制面 從上述學校內各處室面對大校帶 來之問題發現,不外乎是行政人員編 制員額少、代理代課教師多、空間量 體不足、教師間專業成長受限等因素 困擾學校經營。面對這現象,研究者 建議從 法制面改變 , 諸如學 校超過 2000 名學生或 60 班以上者,處室間應 能設置副組長編制或小學端給予公務 員編制人力擔任庶務或總務工作,讓 大校能妥適解決校務經營困境。

(20)

另外,針對中小學校超過 100 班 以上或 3000 名學生者,得設一名學術 副校長,協助校長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事宜,以免學校規模過大,校長控制 幅度也大之情況下,而疏忽教師們的 專業成長。另譚光鼎(2014)也指出, 在較大型學校裡,老師們因各信念、 專 業 背景 不同 易形成 次級團體。所 以,專責專人襄助校長處理教師專業 成長有討論空間。 (四) 管理面 面對大校,校長、主任需採走動 管理策略,經常性的在校園內走動, 尤其是與教師間保持一定良性互動。 目前大校未減班情況,易發生設備不 足,一旦減班嚴重又會遇到空間、 設 備閒置課題。這相關問題能否提早預 測發現,校長、主任辦學更需採走動 管理方式,適時掌握校園氛圍,即早 因應變化。 (五) 專業面 大 校 校 內 師 生 多 , 衍 生 問 題 複 雜,尤其是輔導知能提升有迫切性, 學校應 有計畫性的 增 強教師 輔導知 能。方法上可從社群成立到鼓勵薦送 教師 修習輔導學分, 達專長註記目 標,讓大校內之教師輔導技術與知能 強化,有助解決多元家庭問題和學生 學習困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大校經營問題及解 決策略分析,研究者彚整兩者間之對 照如表 2。顯示,大校問題是繼大家都 熱烈討論少子化課題,同時並存的一 個教育現象,值得省思。尤其大校的 經營和規模過小學校一般,都怕教師 專業、熱忱不足而使學校經營產生困 頓。 為使困境有效消彌,適時投入人 力、經費、空間場域,讓大校內之學 生也能受到適切的教育品質,也讓大 校內教 師兼行政工 作 人員壓 力減輕 些,更 讓學校同仁 教 學專業 適時關 注,共同努力經營學校。 表 2 大校經營問題與解決策略對照分析表 解決策略 大校經營問題 解決問題 策略分類 備 註 排課涉及層面廣教務處壓力大問題 法制面、編制面 代理、代課教師流動頻繁易生管理問題 編制面、管理面 教師間行政溝通不易問題 管理面 教師易疏於教學專業成長問題 法制面、專業面、管理面 偶發事件多易生校安問題 編制面、管理面 學生參與校內競賽活動機會少的問題 專業面 師與師、師與生關係較為淡薄問題 管理面、專業面 設備使用、維護頻繁問題 管理面、財政面

(21)

班級配置編排難度較高問題 管理面 學生數多採購程序繁瑣問題 管理面、財政面 校園場域空間不足問題 管理面 接受輔導之學生數增多問題 專業面 團輔室、諮商室、資料儲存空間不足問題 管理面、專業面 學生情緒焦躁浮動問題 管理面 學生家庭問題多考驗教師專業問題 管理面、專業面 參考文獻 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縣(市) 地方總預算編製作業手冊。臺北:主計 總處。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高等。  郭添財(1997)。教育規模經濟。 臺北:漢風。  教育部(2014)。國民中小學校概 況統計。臺北:教育部。 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 規劃。臺北:五南。  譚光鼎(2014)。教育社會學。臺 北:學富。  賴志峰(2012)。都市大型國民小 學重建領導經驗之個案研究。教育研 究與發展期刊,8(3),頁31-60。

(22)

國民中小學大型學校經營困境與解決之道

邢芷瑄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管理在職專班研究生 江志正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兼任副教授

一、前言

教育是永續經營的人文事業,雖 然少子化日趨嚴重,受教人數銳減, 但社會大眾在社經背景提升及生養數 較少的情形下,對教育的關注度有增 無減,因而學校與教師也要面對著更 大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尤其,當前 是一個追求高績效的時代,學校如何 好好經營以提升品質成為眾所關注的 議題,需加以關切。學校經營係對學 校之人、事、物等做最有效的規劃與 運用,以實踐學校教育目的,當中包 括著因應環境變化的領導功能及處理 複雜事務的管理功能,實踐難度頗高。 以國民教育階段來看,因擔負著 基本義務教育的實踐,故任務目標相 仿,因而在努力方向及制度措施上也 有共同性,學校在經營上有著整體的 思考與規劃,原則上在實際作法與面 對問題上大同小異,因此總是被同等 看待。但不可否認的,學校經營在實 踐過程中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 學校規模大小涉及結構文化及人事, 所產生的問題與狀況也不一,頗值得 關注。在臺灣,因地形變化大且地窄 人稠並集中聚集於都會地區,故屬普 及教育的國民教育階段,不但造成了 小型學校與大規模學校間人數差距懸 殊的狀況外,且也讓小型學校及大規 模學校校數所佔總體校數的比率皆不 低,形成同為國民教育,但背景狀況 不一且經營實踐難度有異的景象。基 本上,小型學校大多地處偏遠,校內 人員少,同仁們溝通協調容易,互動 較多且相處和諧;在面對環境氛圍上 也相對 單純,在校 務 經營上 難度不 高,主要需費心的大致是在文化資源 上的挹 注及學生的 學 習提升 上。反 觀,大規模學校大多位於都會區,不 但校內人數眾多,所面對的環境氛圍 也較複雜,在一個高知識水平及鼓勵 親師參與的情形下,其運作難度高了 許多,要能發揮效能獲致教育目標, 的確得花費心思。 基於前述,大規模學校在經營上 到底有什麼樣的困境與挑戰,頗值得 探究。本文旨在探究國民教育階段大 規模學校經營的困境,並試著提出解 決策略作法供參。以下茲先略述學校 經營適切規模,接著再論述大型學校 經營困境,最後提出解決之道供參。

二、學校規模與學校經營

在國內研究中,單以學校規模較 大之大校為對象的研究相當少,唯在 許多學校的實證研究中,學校規模常 被列為是其中一個重要背景變項,並 考驗其與學校運作之相關變項的差異 狀況,由此可以了解,學校規模應是 眾多教育研究者認定的影響學校經營 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在實證研究過後 有許多結果是支持著此種觀點。因而

(23)

學校規模與學校經營是有著關聯,也 值得了解最適經營規模以供參酌。 張世旺(2012)即曾指出,就學 校行政而言,學校最適規模根據學區 狀況與行政組織編制規定,現為 32 班 的學校,維持四處室主任編制,然如 以減輕行政負擔的角度思考,最終應 以 25 班為學校的最適規模。由此可以 看出,為求運作適切有效,學校組織 宜 健 全, 即處 室組 別 編制 等皆 需 考 量,而此以目前現制來看,又與學校 規模中小有關,故也有一定考量。唯 整體來看,超過 32 班以上或許都不見 得是適切規模,而較理想係以 25 班為 思考。 有關國外部分,吳政達(2006) 在其研究中曾舉國外研究狀況,提出 Howley 與 Friedkin 和 Necochea 的研究 結果發現,較大型的學校與學區,對 資源較困乏的社區是較有價值的;而 Eberts、Kehoe 和 Stone 研究則發現, 學 校 過大 易受 政策 與 行政 操作 之 影 響,而導致負面的學生成就;Evans 和 Geisel 研究小學最適規模,發現學生人 數為 300-500 人時,具有規模經濟的現 象;Andrews、Duncombe 和 Yinger 之 研究結果呈現出,當小學最適規模人 數為 300-500 人,中學最適規模人數為 600-900 人時,較符合經濟效益。由此 可知,在不同規模學校形態下,各有 其優劣,學校規模較大,有其在資源 上的優勢,唯在運作及政策執行上則 會受到影響,故學校經營以建立適宜 的規模 以助共益學 校 資源的 整體運 用,並健全行政運作及提高士氣,以 真正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綜合前述,以人數來看,國小適 切規模應在 12 至 18 班左右,而國中 則在 20 至 30 班左右。表 1 為國內國 民中小學學校規模統計,從中可以看 出,我國在 97-102 學年度間,國中及 國小班級數超過 18 班及 30 班的約都 佔全體校數近半。如果再考量規模較 大學校因校內人數眾多,故其在近半 校數中的受教學生總數所佔總體學生 數比率應更高。因此,在理解學校規 模攸關學校經營,且國內不適經營之 大規模學校數又如此之多,在尚無法 有效降低班級數的情況下,思考其經 營困境及尋求因應之道確有需求及急 迫性,以能好好帶動國內教育發展。 表 1 97~102 學年度國民中、小學依學校規模校數統計 國中 國小 國中 國小 學年別 班級數 組別 總計 國立 直轄市立 縣市立 私立 102 學年 6 班以下 100 935 0 0 26 215 64 715 10 5 7 ~12 班 115 443 0 1 35 137 79 299 1 6 13~24 144 496 0 1 56 209 86 270 2 16 25~36 班 134 330 0 4 63 177 68 140 3 8 37~48 班 81 173 0 2 47 100 34 69 - 2 49 班以上 164 273 0 0 103 188 60 85 1 0

(24)

總計 738 2,650 0 9 330 1,026 391 1,578 17 37 101 學年 6 班以下 99 926 0 0 26 214 64 706 9 6 7 ~12 班 113 439 0 1 34 129 78 304 1 5 13~24 149 472 0 1 58 193 89 164 2 14 25~36 班 134 342 0 5 62 187 68 141 4 9 37~48 班 82 173 0 2 48 100 34 69 - 2 49 班以上 163 291 0 0 103 201 60 87 1 0 總計 740 2,657 0 9 330 1,026 393 1,586 17 36 100 學年 6 班以下 103 912 0 0 27 209 68 699 8 4 7 ~12 班 115 430 0 1 36 122 78 302 1 5 13~24 141 472 0 1 55 190 84 266 2 15 25~36 班 135 350 0 5 59 185 72 150 4 10 37~48 班 82 193 0 2 50 102 32 87 0 2 49 班以上 166 302 0 0 104 217 61 95 1 0 總計 742 2,659 0 9 331 1,025 395 1,589 16 36 99 學年 6 班以下 102 909 0 0 0 9 95 894 7 6 7 ~12 班 116 427 0 1 10 12 104 411 2 3 13~24 137 469 0 1 15 49 120 403 2 16 25~36 班 137 337 0 5 23 59 110 261 4 12 37~48 班 78 210 0 2 11 37 67 169 0 2 49 班以上 170 309 0 0 35 63 134 246 1 0 總計 740 2,661 0 9 94 229 630 2,384 16 39 98 學年 6 班以下 101 893 0 0 0 9 93 880 8 4 7~12 班 115 441 0 1 9 13 105 424 1 3 13~24 134 456 0 1 16 42 115 396 3 17 25~36 班 135 331 0 5 21 59 110 256 4 11 37~48 班 83 222 0 2 12 39 71 179 0 2 49 班以上 172 315 0 0 36 67 135 248 1 0 總計 740 2,658 0 9 94 229 629 2,383 17 37 97 學年 6 班以下 98 880 0 0 0 10 91 867 7 3 7~12 班 116 425 0 1 9 10 104 409 3 5 13~24 139 473 0 1 17 41 119 414 3 17 25~36 班 132 321 0 5 20 56 108 250 4 10 37~48 班 83 228 0 2 12 42 71 182 0 2 49 班以上 172 327 0 0 36 70 135 257 1 0 總計 740 2,654 0 9 94 229 628 2,379 18 37 資料來源:學生數為 0 者及附設國小部不列入本表校數統計。本表由作者參考教育部統計處自行 彙整。取自: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NQA2AA2

(25)

三、國民中小學大型學校經營困

境與難題

李國賢在 2005 年時提出,學校規 模過大或過小均會產生問題,規模過 小的學校無法有規模經濟的產生,造 成單位投資成本過高,而規模過大的 學校可能因組織龐大,成員眾多,造 成 組 織效 能低 落的 情 況 ( 引 自劉炳 輝、林敬欽、黃拓榮、洪美珠、簡炎 輝、曹春金,2014)。以國內目前大規 模學校偏多的狀況,就實務觀察中可 發現,主要的經營的困境與難題約略 有以下幾點: (一) 校務溝通需耗時較長且效果不佳 溝通是組織中的血液,如果無法 順暢溝通則會影響組織運作,進而影 響健康及生存。在大規模學校推動校 務的過程中,由於教師的人數眾多, 所擔任職務也不相同(或擔任行政工 作、導師、專任教師),彼此因職責或 領域有所區分,在各自忙碌且在時間 有 限 下進 行溝 通著 實 較為 困難 。 另 外,也因學校規模較大,校舍多且分 布廣,老師的辦公處室大多分處不同 空 間 ,又 容易 產生 不 同的 氛圍 與 文 化,甚至也會因職務不同會有各自立 場上的考量,故在校務推動上,溝通 常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甚至在進 行溝通時,也會有其他看法的產生, 使得溝通進行較不易順遂,相對的也 影響整體運作效率。 (二) 同仁意見整合較困難且共識不易 組織的可貴在於有著共有的目標 並齊力前進,共同開創,因此,共識 的建立與方針的確立對學校發展過程 中如何以協力前行而言至為重要。在 大規模學校中,因人多嘴雜意見多, 因此在進行意見交流及討論時,較不 易取得共識,甚至會有意見紛歧的狀 況發生,往往會造成拖延且不易整合 的狀況,大大影響學校發展。有時即 使是配合上級執行的政策和措施時, 也可能因意見難整合而讓執行效果大 打折扣,這些都是相對於中小型學校 不利的地方。尤其,當前是一個學校 本位管理的時代,在參與雜而難整合 建立共識的情形下,學校發展是值得 憂慮的。 (三) 政策方案推動易遲滯且窒礙難行 張鈞惠(2004)研究指出,小型 學校的學校人員在學校資訊科技的運 用及整體上組織變革態度上高於中型 與大型學校的學校人員。而小型學校 (12 班以下)的學校人員在組織承諾 上亦高於中型以上的學校人員。由此 可知,規模為大型學校者,在政策改 變推動以及校長領導所遇到的困難與 阻礙會比中、小型學校來的多。再者, 相較於大型或中型學校擁有眾多處室 彼此互動較少,所以小型學校的學校 人員較能與學校共同成長。在無論直 向、橫向溝通管道上,大型學校進行 起來著實較中、小型學校來的困難, 甚至常會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以及「以不變應萬變」的處理態度產 生,使得許多新政策在推動上往往只 有表面績效,過不久就又打回原形的 情形發 生,無法產 生 真正實 質的改 變。因而容易造成許多政策方案在大

(26)

規模學校中不易推動,可能不是方案 不好或不成功,而是根本没有真正實 踐過。 (四) 非正式組織發展蓬勃且易成阻力 人際互動是人的基本需求,且人 際網絡要真正發揮實質功能,在人數 不多的情形下才易深入且交心。在大 規模學校中,因人數眾多,在正式組 織互動中無法完全滿足的人際需求則 會形成小團體或非正式組織,此種狀 況除了可滿足個人的情緒出口與人際 需求外,但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值 得關注。在大規模學校中,老師私下 也 會 因不 同職 務、 辦 公室 以及 依 領 域、科目、個人興趣與私人交情,產 生許多不同的小群體,且這些群體間 有著內聚力,如缺乏相互的溝通與協 調機會,容易造成學校大團體中常有 不同聲音、意見紛歧,其至是對立的 狀況,而若未處理妥當將會形成非正 式組織發展削弱減化正式組織功能的 現象,也將是一大隱憂。 (五) 同事情誼行禮如儀較難交心互信 互信是人際間的黏著劑,在一個 高度競爭的社會氛圍中,任何團體要 求得發展與勝出,自我的內聚黏著必 不可少,學校也唯有在此種條件狀況 下才能展現高度士氣與績效。由於大 型學校裡老師人數眾多,所處的職位 角色以及辦公處皆不同,而辦公室文 化 也 會因 職務 責任 、 立場 不同 等 差 異,而會有不同的文化,因此較無法 像小型學校的人數較少,大家就像生 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家人,將學校當作 自己家一樣,願意為學校付出。因此, 在大規模學校中,教師同事間情誼較 為淡薄,大部分僅維持表面的禮儀, 此種狀況不會損及平常運作,唯在要 變革及突破發展上則會形成阻礙。就 以筆者個人經驗,中、小型學校教師 間的互動真的明顯較大型學校的熱絡 許多,同事間的聯誼活動不少,平時 間都能互相鼓勵與支持,常能噓寒問 暖的像一家人,更會主動關心與幫忙 彼此,這情形在大型學校真的較為少 見。 (六) 結構文化束縛限制增加變革難度 處於一個變革時代中,唯有不斷 變革創新才能生存永續,這是眾所認 同的真理。大型學校往往都是已發展 一段時日有著光榮傳統,或因屬都會 區且具特色而有吸引力所致,因而有 著既有的結構文化氛圍或發展脈絡, 此在發展過程中有其優勢,唯在因應 變化上是否能加以突破及調整,則仍 有待考驗。換句話說,當前重視變革 的氛圍中,校長在大規模學校的變革 領導是很難找到施力點,再加上大規 模學校 因大都處都 會 區,教 師流動 少,成員年齡有可能較大,思想或較 為傳統刻板且不樂創新,此種因固有 結構文化束縛或久任其職而較困著的 思維,往往會造成溝通困難及變革的 阻力。 (七) 組織慣性及惰性影響行政執行力 績效來自執行力,而執行力往往 需克服組織的慣性與惰性才能完成。 在大型學校中,為求職務上的穩定常

(27)

會出現久任組長的情況,因職務從事 多年沒有變動,故大多因循依例,甚 至因工作業務量日多,對於許多推行 的政策,有其應付的方式,對於他人 之建議也無積極改善的行動,甚至產 生有就好的消極心態。即使進行職務 調整,也可能在忙碌的工作中為求順 暢運作,也大多蕭規曹隨,一切因循 以往固有作法,故有著較強的組織慣 性與惰性,影響執行力。因而大規模 學校有如大象般,穩重有餘,但活動 力受限中,各種發展會漸制度僵化而 形成慣性與惰性,影響著組織行政執 行力。 (八) 家長參與及干預影響學校運作 大型學校的學生數眾多,在管理 上,因學生家長社經背景差異大且又 鼓勵家長參與的情形下,造成高社經 且有能力的家長在與介入學校的情形 較多,且在校務參與過程中甚至不知 不 覺 運用 權勢 影響 著 相關 事務 的 推 展,此狀況往往造成一些緊張衝突或 不公狀況,也頗值得關注。因為,在 都會地區,高社經背景家長對孩子關 心,且無所不用其極,在自我價值期 許下參與,此種狀況往往會過度而干 預,不但造成教師莫大的壓力,也會 形成教育不公的狀況。甚至,有些家 長對學校或教師不滿時,常會訴諸媒 體,此對學校、教師以及孩子都是一 大傷害,也干擾了學校的運作與發展。

四、大規模學校經營困境的解決

之道

在面臨如此多的環境變遷以及政 策變動下,大型學校在校長領導與經 營上應從多方思考與調整。Hutchings 指出校長必須積極的與學校同仁進行 對話,並藉由共同合作的過程來完成 教學目標(引自梁金都,2012)。此種 觀點頗符合當前對學校經營要由傳統 保守封閉走向現代民主開放的趨向, 也和社會要由過去的「事務性」靜態 管理(如教務、訓導、 總務與人事管 理)逐漸轉變為「人際」、「資源」與 「技術」的動態經營方式(如強調資 源分配、資訊管理、人際關係)相符 應。據此,乃針對前述大規模學校經 營困境試提出解決之道以供參考。 (一) 慎選校長並給予支持以發揮功能 校長之於學校,就如總統之於國 家,是精神領袖的表徵,也是方向的 引領,更是會影響的形象與永續經營 的關鍵。所以,一所學校如果沒有一 位「合適」的校長,就好像一個軍隊 少了優秀的將軍,缺乏引領,終將散 亂不整而趨於潰敗。而所謂「合適」 即是適才適所。對大規模學校而言, 因其所處氛圍的複雜度較高,故除了 需具備校長資格條件及相關教學領導 知能外,在領導方面的的實務經驗與 運作能力更是不可免。因為,學生的 學習成長不可重來,不宜以試驗練習 的方式 來讓學生成 長 冒著風 險。因 此,大型學校其運作複雜度遠遠超過 中小型學校,若能由有實務帶领學校 經驗者來加以面對,應較能遊刃有餘 且勝任。近來常聽聞有許多超大型學 校係由初任校長承擔,此種狀況易讓 正面臨自我存活關鍵期的初任校長陷 入險境,也不利學校的運作與發展。

(28)

此外,接任大型學校後,在校務經營 上 較 為複 雜且 有著 許 多需 費心 著 力 處,因而校長亟需有一些有力持續的 支持與支援,才能得以持續並發揮功 能。因此,對於大型學校宜慎選有實 務經驗者擔任,並能夠給予足夠持續 的支持系統,以助其發揮功能。 (二) 協助建立持續改善機制帶動學校 發展 在一個追求績效的時代氛圍中, 能確保品質提升及持續改善的作法即 建 立 持續 改善 機制 , 以引 導組 織 在 PDCA 的 循 環 中 自 我 精 進 及 不 斷 提 升。因此,如何協助大規模學校建立 持續改善機制,以帶動學校發展甚為 重要。以當前學校事務而言,可以朝 以下兩方面加以思考:首先是要健全 各項會議並以此為主軸來理性論辯及 追蹤落實校務實踐。換句話說,為求 校務能持續運作,宜重視會議溝通及 強化重要會議(如校務會議、課程發 展委員會、行政會議等)之管考(即 將決議事項列於下次會議之決議事項 執行情形報告,並討論解除列管或繼 續 列 管, 以管 控相 關 事項 的推 動 實 踐),以利形成適當機制促使學校校務 之延續貫徹推動。其次為利於校務溝 通推展與執行,宜思考就校務運作部 分就例行性、經常性、重要性等業務 建立起作業流程或 SOP 等之資料,以 利溝通及未來業務傳承,發揮綜效。 (三) 鼓勵校際交流及增加互動與經驗 傳承 劉玉珍(2005)研究指出學校的組 織學習情況愈好,教師效能感愈佳, 學校教師間的情感也會愈好,而組織 學習情形也愈良好。由此可以看出大 型學校若為學習型組織時,是可以有 效提升效能。對於有著慣性與結構文 化束縛的大型學校來說,增加一些交 流互動並激盪省思與經驗傳承,或可 紓解結構性束縛及僵化限制,朝向學 校習組織邁進。有關此部分的可行作 法茲列如下: 1. 增加校際間交流與學習 增加視野與交流,可以激盪省思 及成長。因此,在一個資訊流通且交 通便捷的氛圍中,學校可鼓勵及帶動 校際交流,透過策略聯盟或依教師不 同的領域、需求與不足之處,合作舉 辦多元課程的研習,一起研討,甚至 到不同學校進行參訪,藉由多種新資 訊的提 供方式,來 激 發教師新的想 法,與燃起新的活力與熱情。 2. 強化職務的傳承與創新 鼓勵教師擔任不同職務,或建立 職務輪調制度,以期同仨能更了解不 同職務 之立場,能 有 不同角 度的思 維,使得溝通能更有效能。另外,在 職務變動時能建立傳承交接與經驗分 享,以讓各項工作能有傳承並擁有自 我觀點與活力,來落實執行且帶動學 校變革。 3. 舉辦親師聯誼促進交流 學校除既定之親師活動外,也可 增辦父母成長營等親師交流活動,或 辦理學生讀書會等,鼓勵親師交流及

數據

圖 2    臺南市社群暨領域召集人三階增能研習規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二、 計畫目標  臺南市自 103 年起辦理「學習領域及專業學習社群召集人」,進行初階、中 階和進階課程領導增能培訓,目標有三:  (一) 涵養社群召集人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觀念認知,進而轉化成為行動智 慧,帶領所屬社群穩健發展,以提升社群運作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  (二) 提供專業對話平臺,協助各社群面對與克服經營困境,發展社群扶植與輔導 支持系統。  (三) 透過分享與奬勵機制,鼓勵社群間做經驗交流與楷模學習,以提高
表 3:進階增能研習分組討論單  一、小組工作分配:決定綜合報告人(5 分鐘)  二、  討論主題  (一) 為社群把脈—社群評估指標討論與實作(專業對話與實作)  (二) 為社群代言—社群運作成果分享(自我省思與專業對話)  (三) 為社群發聲—社群三階增能研習的省思與回饋(自我省思與專業對 話)  (四) 辦理績優教師社群的評選  為引導各教師社群都能導向正確理念和作法,同時也促使社群暨領域召集人 三階增能研習後,一方面可以提升召集人的課程領導能力,另方面也能持續對學 校的社群運作產生正向效益,臺南市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air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 Siao Gong JULY 13 , 2009 Che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