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史研習會側記

Download (0)

Full text

(1)

161

物理學史研習會側記

任慶運 東吳大學 物理系 rency@scu.edu.tw 《 大 英 百 科 全 書 》 第 十 五 版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74 ) 及《西方世 界巨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952, 1990) 兩 套 大 書 的 主 編 愛 德 勒 (Mortimer Jerome Adler, 1902~2001) 在他另 一本著作《怎麼讀書》 (How to Read a Book) 裡說:科學史家之一向不受重視,猶如蕭伯 納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所嘲 諷的「上焉者作(研究)下焉者教」(“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但是近年來 這種論調已經罕見,科學史的研究已廣受尊 重。 我們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在注重教學的同 時,也重視物理學史的教育。本系劉源俊教 授(現為名譽教授)曾多次講授物理學史;又 於八十二年三月聘請北京清華大學郭奕玲教 授擔任客座教授一學期,講授《物理學史》。 一百零一年年底的某次閒談之中蕭先雄主任 提起本學系當年度有一筆「東吳之友基金會」 (Friends of Soochow)的經費,幾經商議, 擬邀請北京大學秦克誠教授來訪,並再次邀 請郭教授。

交流天地

構想之初擬邀請的人選除上述兩位貴 賓,又請到極為難得的清華大學退休講座教 授閻愛德,以及對物理教育及物理學史素極 關心的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涌泉教授。我們 又想,難得能邀請到這些的專家,若能讓高 中物理教師共同參與,除了嘉惠本校學生, 必能拓廣教師視野,裨益物理教育。此一構 想獲得「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物理學科中心」 認同,熱心協辦,承擔繁複的報名程序與珍 貴的經費資助。長庚大學邱韻如教授獲知此 事,亦極熱心,廣為宣傳此一訊息。因此此 次活動實為關心物理學史教育人士共襄盛舉 的成果。 歷經半年多將近一年的籌劃,決定於一 百零二年九月二十八日與十月五日,舉辦兩 次「物理學史研習會」;時間的選擇主要是 因為對象仍以本系學生為主,因此選在開學 之後不久,學生都已安頓,又尚無考試壓力 的時間。 計畫雖然周密,卻有始料難以掌握之 變。我們原擬邀請的秦教授因活動期間家中 有事,不克前來,我們固然難免失望,但是 秦教授推薦了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暨科學 技術史研究所的厚宇德教授。厚教授除了替 秦教授宣讀論文,不僅稍補遺珠之憾,也總 結自己多年來深入專精的研究,發表論文, 使此次活動成果格外豐碩,實是意外的收穫。 郭奕玲教授與沈慧君教授伉儷均長期任 教於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合作出版的《物 理學史》、《近代物理發展中的著名實驗》 等著作早在此間流傳甚廣久負盛名。伉儷二 人退休之後仍一直開設選修課,並在大陸多 省巡迴講學。郭教授與本系早已熟稔,令人

(2)

162 敬佩的是以八二高齡欣然同意為研討會增 光,並與沈教授聯袂提早來臺,不辭旅途勞 頓,透過物理學科中心的安排及其他熱心教 授的聯繫,應邀到各地高中與大學講演,包 括北一女中、台中一中、台南一中、台灣師 大、高雄師大、花蓮東華大學、長庚大學等 校,嘉惠眾多年輕學子。 郭沈二位教授在物理學史領域著述極 廣,此次特以最能引起青年學子興趣的諾貝 爾物理學獎為課題,在兩場研討會先後分別 發表兩篇論文〈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分析〉、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迪〉。郭教授以對此 獎項多年深入的研究,用翔實的資料、精闢 的分析、鏗鏘有力的講說、鼓舞人心的熱情, 既使講演全程引人入勝,又引發許多熱烈討 論。 閻愛德教授乃物理界耆宿,在教學、研 究、行政各領域之成就與貢獻令人欽佩;然 謙沖狷介,尤其退休之後極罕涉足「紅塵」, 此番「出山」,堪稱極其難得。閻教授講學 之精闢生動,受業門生無不津津樂道,而以 其師事楊振寧、親炙狄拉克 (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1902~1984) 之殊遇,有許多 第一手「當代」物理學史之親身經歷。今年 適逢波爾 (Niels Bohr, 1885~1962) 發表著 名之「三部曲」 (“The Trilogy”) 滿百年,故 有「波爾年」之稱,閻教授以〈波爾〉為題 發表講演,不僅最為適宜,亦可稍補此間物 理界無慶祝活動之憾。 此次未能前來的秦克誠教授對物理的執 著,投身物理界的經歷本身就極為傳奇,不 僅在物理教學與研究著有成就,以其精通俄 文、德文、英文之特殊背景,更有深厚之舊 學素養,長期從事譯著,涵蓋層面既深且廣。 原擬發表的講題〈郵票上的物理學史〉卻另 闢蹊徑,由小見大,在物理的大花園裡發掘 為人忽略的奇花異卉。雖然可惜的是不克親 身說法,但是由所推薦的厚宇德教授代為宣 講,仍然趣味盎然。所幸的是此講內容已經 結集出書,並有新版。 厚教授本人曾於大陸高校擔任教師長達 二十餘年,目前任職於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 心,擔任科學技術史研究所教授;長期親炙 秦教授,私交甚篤。主要研究古今物理學史, 曾撰寫浙江省高等教育重點教材《物理文化 與物理學史》,並曾出版科學思想著作《溯 本探源─中國古代科學與科學思想史專題研 究》。又對物理學家人物有深入研究,尤其 對雖亦著名但光環不及同時眾多巨擘的馬克 斯‧玻恩 (Max Born, 1882~1970) 有人所不 及的探索,仔細爬梳眾多史料,著有《玻恩 研究》專書及論文數十篇。此次以〈馬克斯‧ 玻恩的科學貢獻〉為題的講演,表彰玻恩重 要而不容忽視的貢獻,細述隱微而不為人知 的事蹟,娓娓道來,令人不勝嚮往。本系又 趁「便」請厚教授以〈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奇 器—被中香爐〉為題對理學院與文學院師生 講演,援引古籍書如《西京雜記》等,精博 典雅,解釋物理如陀螺迴轉等深入淺出,連 與在場之中文系教授都有精彩熱烈之討論互 動。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涌泉教授多年來從 事普及科學寫作,長期投入科學教育,擔任 《科學人》專欄作家及《科學月刊》董事, 著有《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武士與 旅人─續科學筆記》。以〈關於日心說與地 心說的討論〉為題發表講演,由著名高中物 理教科書 PSSC 解釋地心說所用之圖罕為 人知之錯誤,進而探索由地心說至日心說之 蛻 變 , 其 關 鍵 是 利 哲 門 丹 坦 努 斯 (Regiomontanu, 1436~1476 , 德 文 原 名 Johannes Müller) 在 1462 年出版著作中的 互易定理:在一個由「一個均輪、一個周轉 圓」組成的托勒密行星系統裡,把均輪與周

(3)

163 轉圓互易,行星運動完全不變。各行星周轉 圓半徑均相等,且在本輪上的方向皆相等。 這在地心說裡原屬巧合,在日心說則是恰到 好處的完美組合;提出日心說的哥白尼則由 其師承輾轉得知這個定理。關於物理學史上 地心說與日心說的這一段公案,詳見高教授 發表於《科學人》雜誌的專文。 本系劉源俊教授與任慶運副教授以地主 之誼發表與物理學史相關之研究心得。任副 教授第一場講題為〈英美物理教科書的回 顧〉,第二場講題為〈物理演示教學在歐洲 的傳統〉,皆為較少有人注意的課題。現在 科學教育中之數學與物理皆承襲自歐西,但 是二者又有不同。我國雖有許多物理科學之 重要發現,但是現代意義之物理教育則幾乎 完全付諸闕如,而且從清初閉關自守斷絕西 學之後,清末民初有識之士雖渴求西學,但 是所引進的物理知識與教科書與數學乃至政 經社會之學迥不相侔,僅是傳教士孰悉之通 俗讀物及中學程度之教科書。與同時期英美 物理教科書相較,既僅取法乎中下,所得自 然難求其高。由歐西近代科學發展來看,物 理之教育實驗與演示 (demonstration) 實居 關鍵。我們既無此傳統,近年由考試之不良 影響,中學教育更漠視如此重要之一環,令 人深感憂心,而回顧歐西物理演示教學之傳 統應有所啟發。 兩場研習會之壓軸則為劉源俊教授。劉 教授對物理學家牛頓、愛因斯坦、波爾的比 較研究歷有年所,又對中國近代的物理發展 長期關注,因此以此二題發表多年研究之部 分心得。第一場講題為〈從伽利略、牛頓到 愛因斯坦〉,先敘述伽利略對物理的貢獻, 再對物理學史上牛頓與愛因斯坦這兩大巨人 比較其力學理論典範 (paradigm)、物理哲學 異同;甚至二人之生平與為人、天道與信仰 都對其各自之物理思想有其影響。此題為劉 教授多年研思所得,許多人所不見與眾不同 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場講題為〈中 華民國百年來物理學的發展〉,原為《中華 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套書中與國立政治 大學講座教授錢致榕合寫之一章。文中將中 華民國物理學在大陸時期與臺灣時期的發展 分為初創期、再生期、發展期,對物理學者 之訓練培養、物理教育單位與研究單位及學 會之設立、書籍名詞之審定出版、研究之發 展等,均有翔實嚴謹客觀全面之考據,洵為 極其難得,必將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近年來教育丕變,影響深遠,以物理教育 而言,可憂多於可喜。物理學史對物理教育 本來應有輔助之功,但是在扭曲的教學型態 與考試方式影響之下,連原應生動有趣引人 入勝的物理學史,也淪為枯燥冰冷的條目。 仍借愛德勒的觀點,從科學史的學習可參與 前賢的活動歷程,而獲致心智的提昇。我們 籌辦此次兩場物理學史研習會,所寄寓的意 義即在於此。 圖1:討論情形

(4)

164

Figure

圖 2:物理學史研習會議程

圖 2:物理學史研習會議程

p.4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