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Copied!
30
0
0
顯示更多 ( 頁)

全文

(1)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妙凡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

前言

在詮釋經典的方法上,佛教自初期聖典即教導「四依止」:依 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開啟了 佛教經典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因緣中,有了回應、

調整與適應不同地區、對象、文化的詮釋空間,郭朝順教授指出:

「佛教若要維持存在世間,必定在時間遷流與世事變化之間,時時 保持對其所處時代之問題,具有隨緣回應與自我調整的能力,才能 維持佛教之精神方向。」1

知見影響行為,對於過去傳統佛教在教義的詮釋上,充滿厭離 人間的思想,刻板、保守,令人望而生畏,無法生起尊敬、親近之 心,致使佛教與人生脫節,被社會邊緣化,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指 出:「佛教說法的語言與方式,如果不能順應民情,與時俱進,則 佛教不能普及於社會民間。」2因此,星雲大師在《佛法真義》的〈自 序〉中指出:佛教有必要再做一個結集,以正本清源,佛教的流傳 才會具備普及性和未來性。

1. 郭朝順:〈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經典詮釋之間〉,《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8 年 10 月,頁 258。

2. 星雲大師:〈發刊詞〉,《普門學報》第 1 期,高雄:普門學報社,2001 年 1 月,

1。

(2)

在〈星雲大師全集.自序〉3中,大師說:「我比較有表達意見 看法的,應該就是對《佛法真義》、《佛教管理學》的敘說,那是 我有感而發的言論……」4《全集》共分12 大類,《佛法真義》放 在第一類的「經義類」,可見此書的重要性。

大師對佛法真義的詮釋,在所有的作品中均有論及,《佛法真 義》共有3 本,共有 307 篇,分成四個單元:1、佛法義理:〈無常〉、

〈苦〉、〈空〉、〈無我〉等。2、佛學思想:〈行佛〉、〈五和〉、

〈不忘初心〉等。3、佛教常識:〈禮拜〉、〈過堂〉、〈供養〉、

〈往生〉等。4、佛門行事:〈課誦的改良〉、〈以清規代替戒律〉、

〈香會〉、〈佛光親屬會〉等。內容主要針對社會大眾最常接觸到 的有關佛教的問題闡述。

在教義的詮釋上,星雲大師如何透過自身的實踐與體證,經由 高度的理解與把握,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般若為佛教重新估定價值,

讓佛法深入人心,實踐於生活,發展於全球,本文試從六個面向來 探討《佛法真義》。 

一、建立正確的佛陀觀,佛陀是人不是神(自依止)

歷史上記載,釋迦牟尼二千五百多年前誕生在印度,出家前是 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名悉達多.喬達摩,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 人。佛陀涅槃後,經過時代遷流,人們思念佛陀,加上一些穿鑿附 會,到了今天,佛陀從人轉變成神通廣大、萬能的天神,佛教更變

3. 2016 年 5 月 16 日出版的《星雲大師全集》,365 本,12 大類,3 千餘萬字,

其中《佛法真義》(第16-18 冊),提供讀者更聚焦於認識佛教教義的精神理念。

4. 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7 年 5 月,頁 17。

(3)

成不只一神,還是一個神佛眾多 的信仰。星雲大師為此表示:

佛教給人譏為多神教,那麼 多的菩薩、那麼多的羅漢,

甚至都有經文根據,但是沒 有 歷 史 啊。 誰 是 他 們 的 父 母?他們生長在什麼地方?

像龍樹、無著、世親尊者,

這許多都是有歷史的。那許 多沒有歷史的,我們也不是 說否認他,實在說,他們都 是佛陀的千百億化身哦。你 為什麼不把信仰集中在佛陀 身上,還要創造出財神、城 隍、土地公、王爺、註生娘

娘、月下老人等等這許多神明?說上帝創造人,其實人也 創造了上帝。佛教不同於一般的宗教,佛陀是最偉大的,

他是人間的覺者,他是有歷史的,是真真實實的,他是人,

不是玄想出來的神明、神仙,佛教徒為什麼不還給佛陀一 個本來面目呢?可憐的佛陀,兩千多年來給很多不當的信 徒,披上了多少迷信的外衣、神鬼的面具,讓佛陀失去了 本來的樣子,不禁令人深為浩嘆。5

因為「給很多不當的信徒,披上了多少迷信的外衣、神鬼的面

5. 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31。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降生印度,被 命名為喬達摩.悉達多。父親淨飯王,

母親摩耶夫人。

(4)

具,讓佛陀失去了本來的樣子」,因此,還原佛教的教主是歷史上 真實存在的人物,佛陀是人不是神,是人間的覺者,每一個人都可 以以佛陀為榜樣,在人間的生活裡解行並重,自依止、法依止而成 就,這是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重要思想。如《增一阿含經》云:

「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

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 而得也。」6

大師在其許多著作中,一再強調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人不 是神」的歷史事實,《釋迦牟尼佛傳》、《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讓大眾認識佛陀是人不是神,其出生、成道、說法、涅槃都在人 間。在《佛法真義》中,有關論述佛陀相關的文章有〈皈依三寶〉、

〈兩足尊〉、〈佛陀也會生氣嗎?〉、〈佛陀十難〉、〈佛陀在哪 裡?〉、〈行佛〉、〈我是佛〉、〈佛佛道同,光光無礙〉等逾十 篇文章,可見大師對於還原佛陀是人的重視,以及佛的「內在精 神」,如〈兩足尊〉中說:

「佛是人成」,佛陀降誕人間修行悟道,佛陀所宣說的真 理,可以解救眾生的苦難,因此在人間所有兩隻腳的人類 當中,再沒有比佛更尊貴的了,所以我們禮拜佛陀的時候,

才說「皈依佛,兩足尊」。

因此,如果你能自知,自己與佛陀一樣具足兩隻腳,自覺 自己的尊貴、尊嚴,你也能修福修慧,把福慧修得具足,

你不也是可以成為兩足尊嗎?7

6. 《大正藏》第 2 冊,頁 694a。

7. 星雲大師:〈兩足尊〉,《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8-9。

(5)

六祖惠能的《壇經》裡面也曾經講「一切佛菩薩皆為表法」,

我們通過佛、通過菩薩,能夠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佛法的精神是什麼,

佛是人成,人能成佛,只要我們有「自知、自覺」,能實踐福慧雙 修,也能同佛陀一樣,成為一個真正尊貴的人間行者,在人間成佛。

而作為一個信仰者,都會盼望能看到他所信仰的教主,大師在〈佛 陀在哪裡?〉中說明了他尋找佛陀的心路歷程,並指出只要我們心 中有佛,時時心存慈悲喜捨,佛便與我們同在。

佛陀在哪裡?我十二歲出家之後,每日早晚禮拜,總希望 佛陀能現身給我看一下。……但我始終沒有看過佛陀,他 也沒有跟我講過話。直到最近二十年來,我不再去尋找佛 陀,也不問佛陀在哪裡了。為什麼?我感覺到佛陀就在我 的身邊,我走路,他跟著我走路;我吃飯,他跟著我一起 吃飯。佛陀一直都在陪伴著我。原來,當我心中有佛時,

佛陀就與我同在;而我自己更直下承擔:「我是佛!」

當心中存有「我是佛」,在待人處事上就會產生很大的提 示作用。例如:與人說話,想到是佛陀在說話,我就要講 慈悲的愛語;看到怯弱的眾生,想到是佛陀在面對他們,

我就要站在他們的立場著想,給予信心、希望。8

星雲大師不只要還原佛陀是一個人,更透過自身的生命體證,

引導大眾回歸到「自心是佛,是心作佛」的承擔 ―「我是佛」。

因為承擔「我是佛」,如此一來,「與人說話,想到是佛陀在說話,

我就要講慈悲的愛語;看到怯弱的眾生,想到是佛陀在面對他們,

8. 星雲大師:〈佛陀在哪裡?〉,《星雲大師全集 17.佛法真義 2》,頁 192。

(6)

我就要站在他們的立場著想,給予信心、希望」。在〈我對人間佛 教的體認〉中,大師認為:

人間佛教努力要達到「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無有顛倒」

的境界,人間的道德、所有的善事、人格、慈悲等等善法,

我們認為通過這許多善法,可以達到自己一個更高的境界,

沒有煩惱,不懼生死,沒有憂悲苦惱,一切都隨著信仰和 自然發展。這一個更高的境界,永遠屬於自己,不需要神 明來賞賜,都是要靠自我完成。……至於過去講三大阿僧 祇劫、東方世界、西方世界等等,如能證悟般若緣起,就 會了解那都是方便說法,我的世界、我的自由解脫,佛力 可以加持,但一切會自我解決。9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大師倡導人人 要「自依止」、「法依止」,要有佛教靠我 的承擔和決心,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諸 佛菩薩:

一些信徒對佛教的奉獻,對我們的支持 與供養,應該由我來感謝,但是卻都推 給了阿彌陀佛,告訴信徒說:「你的發心,

阿彌陀佛會感謝。」為什麼要讓阿彌陀 佛來代替我們感謝他呢?我們又怎能推 諉呢?不是要由我們來感恩報德嗎?10

9. 星雲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

19-20。

10. 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27。

星雲大師一筆字〈自依 法依止〉

(7)

佛陀是人不是神之理念,可以歸納三點:一、佛是人成,人人 都有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二、因緣果報,自業自受,解脫要 靠自己,佛陀教導我們解脫的方式,但是我們的解脫要靠自己。三、

重視人間善法的實踐,從「人間的道德、所有善事、人格、慈悲等 等善法」開始做起。成佛之道的路上要靠自己一步一腳印,回到

「自依止、法依止」,不要想依靠他力來滿足需求,解決我們的煩 惱,「各自的業力,要各自去解決,就是佛陀,他能自我解脫,教 導你解脫的方法,但他不能幫你」。11

二、對「佛說的」精神再確認(法依止)

過去一般人對佛教教義的印象大多是是消極、負面、逃避的,

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生離死別,便以無常來慨嘆人生許多事情難 以掌握;遇到困難,就產生逃避的心理,活著就一心想要往生西方 淨土。傳播佛法,不能給人恐懼和害怕,要重視給人歡喜、希望,

「天堂地獄,是供給我們在修學上勉勵自己昇華,不要墮落;但是 一些少數的無知人士,都用地獄來嚇唬人,用恐怖來度眾,為什麼 不能用天堂的美好來讓人家嚮往呢?」12

對於這些現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指出:

這是因為二千多年來,傳統的佛教給世間上的人,如:附 佛外道、假傳佛意者,披上了神仙鬼怪的外衣,甚至一些 迷信的言論,像看時辰、看風水、看地理、抽籤、卜卦等 等,幾乎成為迷信的佛教、以神鬼為主的佛教。所謂「法

11. 星雲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

57。

12. 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27。

(8)

久則生弊」,今日,世間多少人誤會佛教,不就是因為佛 教傳播太久,摻雜了許多背離佛陀本懷的內容。13

因為「摻雜了許多背離佛陀本懷的內容」,以致造成社會大眾 對佛教的誤解和扭曲。在〈佛法真義.序〉中,星雲大師以三鳥飛 空、三獸渡河,譬喻眾生對佛法的認識,由於深者見深,淺著見淺,

使得佛法的傳播偏離了普照世間的佛陀本懷,這都是因為「眾生因 信仰、根性的層次不同,對識見的深、淺必定有所分別,不要執著 自以為是」。14由於眾生識見的深淺認知不同,完整把握佛陀根本 教義的內容、原則和精神,就顯得格外重要。

佛教二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時空、地理、文化、語言、風俗的 不同,成立了各種佛教文獻與詮釋理論,三藏十二部經的文字般若,

在世界各地展開對話傳播佛教。而依據聖言量―佛說的,以「佛」

及佛說的「法」為主,來認識佛陀和了解佛陀所說的內容,是高僧 大德們說法論述的依據,星雲大師在〈釋迦牟尼佛傳.初版自序〉

中提到:「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佛教是什麼?從救世主佛陀 的言行中才可以大概的知道。」15因此,佛陀說法的方式、說法的 內容,都值得我們再來探究、反思。《長阿含.清淨經》指出︰

如來於彼過去事,若在目前,無不知見;於未來世,生於 道智。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佛則 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無所利益,佛亦不記;

13. 星雲大師:〈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 年 5 月,

7。

14. 同註 12,頁 26。

15. 星雲大師:〈自序〉,《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年 1 月,

7。

(9)

若過去事有實、可樂,而無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 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未來、現在 亦復如是。16

佛陀不說虛妄、不實、不歡喜、無利益於人的語言;佛陀說法 的本懷具備「真實、歡喜、利益他人」三種條件,過去、現在、未 來都是為了示教利喜而說法,如《大智度論》云:「復次,如《釋 提桓因得道經》,佛告憍尸迦:『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 我法中。』」17

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以佛教根本教義苦、空、無常、無我 的思想,揭櫫佛陀說法是為了示教利喜,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證得

「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18的本懷。星雲大師認為:「佛教為 什麼說苦?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苦是人間的現實,但非我們的目 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脫苦,尋求快樂。」19他在《佛法真義》中指出:

佛陀講的根本佛法―苦,是激勵我們要能吃苦,有刻苦 的精神,所以要用苦行來砥礪自己。因為苦能增上、能堅 強,就等於讀書人,也要十載寒窗才能金榜題名;因此,

苦,對我們人生是有意義的,也就是所謂「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16. 《大正藏》第 1 冊,頁 75bc。

17. 《大正藏》第 25 冊,頁 66b。

18. 程恭讓:〈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

《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收入程恭讓、釋妙凡主編:《二○一六.人 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的共識》,高雄:佛光文化,2017 年 10 月,頁 277。

19.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佛教〉,《佛教叢書 10.人間佛教》,高雄:佛 光出版社,1995 年 12 月,頁 419。

(10)

但是,現在的佛教徒見到人就喊:「苦啊,苦啊!不要活 了,趕快往生,趕快求來生吧!」失去了佛陀講苦,進而超 越苦、解脫苦的意義。這些不都是一種錯誤的示範嗎?20

苦樂是一體兩面,煩惱即菩提,苦是心志的鍛鍊,是一個人成 長、增上的基石,把苦當成資糧、養分,面對它,接受它,化解它,

必能更上層樓。而對於一般人最容易誤解的「空」,大師則以「空 有不二」、「真空生妙有」來闡述佛教緣起性空積極性、創造性的 中道的妙義:

像佛法裡一個「空」字,千百年來,讓社會上的人士認為 佛教「四大皆空」,就是空空如也,什麼都不要、什麼都 沒有了,這種斷滅見,我們傳教的法師,講這樣無知的道 理,能讓人家增加信仰嗎?

20. 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27。

所謂「真空生妙有」,空不是沒有,而是有積極性、建設性和成就性的。

(11)

「空」是有建設性的,空了才會有。好比,沒有空的房間,

你睡在哪裡?沒有空的辦公桌,你怎麼可以做事?沒有空 地,你怎麼來建房子?你口袋不空,錢財放在哪裡?你腸 胃不空,又怎麼能活下去?「空」,太好了、太妙了,為 什麼要把「空」講得都沒有了呢?空,不但不是沒有,它 是有積極性、有建設性、有成就性的。21

如果只是負面的認識苦,便會產生逃避、厭世的念頭;如果 覺得人生到頭一場空,就會消極、悲觀,不求進步;只有改變錯誤,

探究佛法的真義,才能還給佛教的本來面目。星雲大師表示:「我 們辜負了佛法的真義,我們錯位了佛陀的苦心。所以,對於這些 佛法的真義,我們不能不重新的來加以探究、加以宣揚。佛教兩 千多年來,由於個人的私見、個人的繆誤、個人的迷信,通通都 借用『佛說』的名義,讓佛陀承擔了這許多的邪見、虛妄,實在違 背了佛陀的本懷。」22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觀念影響行為,八正 道首要即為「正見」,佛陀本懷的教義詮釋原則和方向,影響佛教 興亡至關重要,有鑑於此,大師在〈佛法真義.自序〉中指出,佛 教有必要再做一個結集,以正本清源,佛教的流傳才會具備普及性 和未來性:「本書收羅了逾三百個主題,這只是平時所遇偶感,其 實佛教的問題,豈止於這麼簡單。希望有志者,來為佛教重新做一 次結集,正本清源,讓佛陀真正的教化,普現在人間。」23 

如《雜阿含》云:「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

21. 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28。

22. 同註 21,頁 26。

23. 同註 21,頁 35。

(12)

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 洲不異依。」24「佛說的」精神及要義,有四點:一、內容要依據 佛陀所說的聖言量。二、說法的詮釋要具備積極、向上,給人歡喜、

光明。三、給人接受,有佛法就有辦法,啟發人人自覺行佛。四、

生活即修行的不二法門。在佛法教義的詮釋上,彰顯佛陀示教利喜 的本懷,將佛法的美好、希望帶給人間,啟發人生,回到自我承擔,

服務奉獻,不要寄望他力來解決問題,建設一個「佛說的,人要的,

淨化的,善美的」人間淨土。

三、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以大乘佛教思想為指標

《佛法真義》的內容,對於「佛說的」根本教義,如皈依三 寶、受持五戒、六度、慈悲、苦、空、無常、無我、中道、四聖諦、

十二因緣、六度、四無量心等主題作論述,這些都是原始佛教、大 乘佛教的重要思想教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星雲大師依著佛教根 本教義「苦、空、無常、無我」,融合大乘佛教來說明佛法的精神,

立基於傳統,又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又固本根源,重視傳統價值。

在〈四聖諦〉一文中,大師融合了四諦苦集滅道與悲智願行的四大 菩薩及四弘誓願的思想教義,他說:

佛教的四大菩薩可說是四聖諦「苦集」的解決者,也是「滅 道」的完成者。例如:觀音菩薩因慈悲,遊化諸方國土,

見到眾生受三毒、七難的苦,即尋聲救苦,就是實踐「眾 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

地藏菩薩以大願力,發心到地獄度眾生;其地獄的痛苦,

24. 與本經相對應的是南傳《相應部》的《自洲自依經》。

(13)

就是貪、瞋、痴、慢等聚集,而產生痛苦,地藏王菩薩發 願予以救助,讓地獄有了佛日的光輝,所以是「煩惱無盡 誓願斷」。

文殊菩薩因為有大智慧,具足種種不可思議功德,讓人從 迷取覺、從苦得樂,給予種種的方便、所學,所以是「法 門無量誓願學」。

普賢菩薩因為有大行力,鼓勵對人格的尊重,要讚美他人 的美德,有施捨眾生歡喜、慚愧自謙的實力,所以他能導 萬行而歸淨土,讓所有苦難的眾生都能得救,這就是「佛 道無上誓願成」。25

25. 星雲大師:〈四聖諦〉,《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90-91。

四大菩薩分別代表悲智願行四大德行,左起:大悲觀音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智 文殊菩薩、大願地藏菩薩。(李唐/ 繪)

(14)

四 聖 諦 苦(果) 集(因) 滅(果) 道(因)

四大菩薩 慈悲 大願 實踐 智慧

觀世音菩薩 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

誓願度

煩惱無盡 誓願斷

佛道無上 誓願成

法門無量 誓願學

正如《菩薩瓔珞本業經》云:「所謂四弘誓願,未度苦諦令 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 槃。」26星雲大師對「四聖諦」的詮釋,從苦集滅道到悲智願行,

從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到大乘佛教的理論思想,並融會四大菩薩的 信仰意義,展現了積極、匯通、圓融、超越的菩薩道思想。

眾生依照不同的根機、修學法門,證道的果位有所不同,一般 可分為菩薩道和解脫道,亦即俗稱的大乘、二乘之別,但事實上,

菩薩道也是解脫道,菩薩道重視自己的解脫,也重視他人的解脫,

對於「解脫道」的真義,星雲大師認為:

其實,認真說起來,並沒有什麼人束縛你,可以說,都是 自己束縛自己。自己束縛自己的是什麼呢?比方名枷利鎖,

名和利就像杻械枷鎖般束縛了我們,或者是貪、瞋、嫉妒、

忿恨;這就等於吊掛在梁上,需要人解救,才能脫離束縛,

才能獲得解脫。但是,現在並沒有人把你懸吊在梁上,也 沒有人給你杻械枷鎖,你還是要求解脫,可見得在精神上、

思想上、你的心靈上,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把你束縛了。

例如榮華富貴,例如不公不義,例如委屈不平,例如自己 的畏懼、嫉妒,心中種種的無明煩惱都束縛了自己;但是,

26. 《大正藏》第 24 冊,頁 1013a。

(15)

這個要求助於人,別人也不能幫助你內心的解脫。所以,

怎麼樣解脫?還是要靠自己。

所謂解脫,只要自己把貪欲變成布施喜捨,你不是從貪欲 裡面解脫了嗎?你生氣忿怒,假如能轉為心平氣和,不起 瞋心、忿怒,你不是當下就解脫了嗎?假如你這時候內心 的無明、怨恨,自己可以用佛法智慧,把心上的這些塵埃 拂拭,你不就解脫了嗎?27

大師首先釐清束縛、掛礙的來源「都是自己束縛自己」,是什 麼東西束縛住我們的心呢?「名、利、貪、瞋、嫉妒、忿恨」如枷 鎖般的綑綁住我們,使得我們痛苦、難受,但究竟原因,沒有人綁 住我們,尋找解脫必須靠自己在「精神上、思想上、你的心靈上」

下功夫,「把貪欲變成布施喜捨,你不是從貪欲裡面解脫了嗎?你 生氣忿怒,假如能轉為心平氣和,不起瞋心、忿怒,你不是當下就 解脫了嗎?」只有依靠佛法智慧,才能轉化我們的煩惱塵埃。

星雲大師認為佛法的本質及意義,「就是以佛法來美化人間,

也就是把佛陀對人間的教化、開示,落實在生活裡,透過對佛法的 理解與實踐,增加人間的幸福、快樂及美滿。舉凡佛說的三皈五戒、

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緣起中道、無常苦空、五停心觀、三十七道 品等,皆有助於提升人性之淨化及善美的本質,就是我們人生所需 要的教理,也是人間佛教所要弘揚的佛法」。28因此,不管佛教在 哪個階段的傳播,都在「提升人性之淨化及善美的本質」,只要做 到這些,就能增進「人間的幸福、快樂及美滿」。

27. 星雲大師:〈解脫道〉,《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117-118。

2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下)〉,《普門學報》第 39 期,高雄:普 門學報社,2007 年 5 月,頁 15。

(16)

小結星雲大師融通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教義共有三點:一、圓 融五乘佛法,重視知行合一。二、展現佛性的能量與動力,不受約 定俗成的觀念左右。三、有別於過去消極的解釋法義,以積極、樂 觀的語言文字,詮釋佛法大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如大師所言:「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不要沉湎於過去 傳統的、消極的、偏差的、曲解的佛教,今天我們倡導人間佛教,

就是要把佛教還給它原來真實的面目:一個積極(走向人間)的佛 教、超越(自我提升)的佛教、自我圓滿(解脫)的佛教。」29

四、自覺於緣起之間,善巧方便詮釋經典

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在讓人歎為觀止的同時,如何讓經典走入 每一個人的生命,具備指導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幸福、生命可以更圓 滿、生死可以更自在的首要條件是,要能給人懂、給人接受,如

《毗尼母經》卷4 云:「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樸不失其義,

令人受解為要。」30然而大部分的經論,一來礙於文言文不易讀懂;

二來名相解釋名相,難以理解;三來消極的解說,讓人不喜親近。

如何自覺性的在「變與不變」中,依著緣起脈絡,善巧方便的詮釋 佛法,讓「經典重生」,是為大哉問!

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中,大師認為,佛 教的弘揚,必須隨順世間「此有」的事實,「故」要重視應有的應 變及調整,佛教才能給人接受,立足社會,成就好的「彼有」,回 歸人間,大師說:

2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 138。

30. 《大正藏》第 24 冊,頁 822a。

(17)

我們弘揚人間佛教,應該著重在宣說佛陀證悟開示的真理,

如緣起、中道、因果、業報,乃至無常、苦空等人間所需 要的義理。尤其要能把握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如人間 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等。甚至 我常說,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 的」,我們要確實把握這些原則與方向去推動、發展,而 不是只在一些旁枝末節的生活儀軌上計較,徒然造成佛教 徒之間的互相批評、指責,甚至彼此排斥、毀謗,這都是 在分裂佛教。31

此文中,大師提出三個要點「著重在宣說佛陀證悟開示的真 理」,並且重視佛陀化世善巧方便的精神與特質,如「人間性、生 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等」,對於「一些旁枝末 節的生活儀軌」不要計較,因為這會使得佛教互相批評、指責、毀 謗,分裂佛教,只要能注意以上這些條件,佛教就能以老幹新枝的 樣貌,展現其欣欣向榮的全面開展。《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記載,

佛陀對弟子們講道:「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 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32

大乘佛教依據佛陀的精神,發展出「隨方毗尼」,依照佛教傳 播地域的不同,以及當地風俗民情之需要,對戒律有所斟酌取捨。

佛教東傳以後,中國祖師大德以清規代替了戒律,大師認為,這是 佛教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他在〈以清規代替戒律〉中說:

其實,佛教應該重視根本大戒的行持,對於小小戒,如佛

31. 星雲大師:〈總說〉,《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 75-76。

32. 《大正藏》第 22 冊,頁 153a。

(18)

陀 所 說, 要 隨 時 代 精 神、 社 會風俗,進而「隨開隨遮」;

可是後代一些守舊人士,卻以

「佛已制戒,不可更改;佛未 制戒,不可增加」為理由,阻 礙了佛教的創新發展,分裂了 佛教的團結力量。

以祖師立清規為鏡,我在開山 之初,也恪遵佛制,根據六和 敬、戒律、叢林清規,為佛光 山訂定各項組織章程,建立各 種制度,例如人事管理訂定:

「序列有等級、獎懲有制度、

職務有調動」,以及「集體創

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等寺務運作的準則。

戒律是給人自由的,希望佛教界的大家能擴大心胸,從積 極面來認識佛法戒律,才不會辜負佛陀制戒的圓融與隨機 方便的慈悲本懷。現代的僧團,也應以健全的清規、制度,

讓佛教的正法永續光大、發展。33

戒律是給人身心自由的,大師認為,隨著時代不同的因緣條件,

在重視大戒的根本上,戒律要保持其「隨開隨遮」的彈性,不同時 空,要以佛制的原則和隨機的方便,建立清規、制度,讓現代的僧

33. 星雲大師:〈以清規代替戒律〉,《星雲大師全集 18.佛法真義 3》,頁 208。

2006年6月出版的《佛光山徒眾手冊》

(後更名「佛光山清規」),內容分 為四大單元:宗門清規、宗史、宗風、

開山大師語錄等。

(19)

團維持清淨和樂(安內)的同時,又達到弘傳正法(攘外)的目的。

在信仰的層面上,大師以「觀世音菩薩」為例:

身處人世間,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做一個觀世音菩薩?比方 說:要慈眼視眾生,當你看到不喜、不悅的人或事,不要 怒目對待,要以慈眼去面對。再者,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 通,「聞」是對世間聲音的接收,接收後要善聽,不論是 惡聲、大聲、怪聲、吵聲、罵聲,都要像觀世音菩薩,化 一切音聲為梵音、清淨音,更要將別人對我們的惡言、惡 語,聽成是善意的讚美、激勵。會講話的人,都是講一些 讓人聽了歡喜的話,所以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多說柔軟語、

慈悲語、歡喜語,具有佛法的言語。34

我們習慣一味的向佛菩薩祈求,大師則從觀音菩薩的慈悲特 質,引導我們對自身要有所期許和提升,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

將世間的一切音聲化為「梵音、清淨音」,給人歡喜,多說「柔軟 語、慈悲語、歡喜語」,所謂「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 音」,將信仰的意義回歸到自身智慧和慈悲的開發。

而在教義上,「無我」一詞,向來令人難以理解或錯解,從人 無我到法無我,從我執到我所執,從人空到法空,明明有一個我,

為什麼又說無我?一般人常誤以為「無我」,是說現在這個「我」

是沒有的、空無的;事實上,佛教的「無我觀」的「我」是變化的,

在我們一生的歲月裡,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了解其中因緣變化,

就能無限擴大,去除自私自利。大師說:

34. 星雲大師:〈觀音〉,《星雲大師全集 18.佛法真義 3》,頁 118。

(20)

「無我」也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指能苦能樂、能多能 少、能大能小、能早能晚,無所不能、無所不是的我,這 就叫做「無我」。……因為「無我」,所以「我」不是受 神明所控制,不是上帝創造,我可以自我改變、自我修正,

自己可以做自己的醫師,做自己的雕刻師,做自己的畫家;

要想把自己變成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可以自己做主。

也正因為人生不一定隨著「我」而改變,而是可以透過現 在的「我」改變未來的「我」,所以「無我」的真義蘊含 無限價值,因為懂得「無我」,才能去除自私自利;也因 為明白「無我」的意義,當我們面對人生各種困難,也才 能生起超越的心態。35

大師從緣起性空詮釋「無我」的無限可能,因為無我,生命不 會定型,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創造,「可以是醫師、雕刻師、

畫家……可以自己做主」,「無我」因此蘊涵「無限」的價值;而 因為懂得無我,才能去除自私自利,面對困難才能生起超越的心 態。

大師以「自依止,法依止」為軸心,展開人與經典之間的互相 激盪,將深奧的佛理,以深入淺出的語言文字,給人接受,給人領 悟,啟發了生命,豐富了生活,和諧了社會。就像郭朝順教授認為 的:「生命與經典之間的交映,既為了擴大自身的生命經驗的內容 與深度,同時也為了使經典的內涵,透過理解與詮釋活動,得以令 經典呈現活生生的意義與價值,促成意義與理解的流動。一旦經典 不再有人閱讀與理解,經典便只是無生命的材料,故經典是藉由閱

35. 星雲大師:〈無我〉,《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80-81。

(21)

讀與理解活動而重新再生。」36

星雲大師詮釋佛法,自覺性的在緣起之間,善巧方便的詮釋經 典,隨著人、事、時、地、物的變化,恰好充分的展現了「依義不 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精神,可 以說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讓經典的意義和智慧得以重新普照人 間,而不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如程恭讓教授所言:「人間佛 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重要現象,人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創 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以無 比震撼的力量讓古老的佛教精神復活,讓佛教在現代社會煥發出幾 乎使人意想不到的嶄新的智慧光芒。」37  

五、與時俱進,勇於面對社會議題

佛教自傳來中國,便與儒、道交融,成為屬於自己特色的中國 佛教,雖有隋唐時代的宗派成立,但到了禪淨共主的宋元明清,大 部分民眾對教義的認知,常常只憑隻字片語人云亦云,再加上佛教 染上神鬼的色彩,信仰者以功利之心念佛、拜佛、誦經,希望可以 求得現世安樂,來世富足,錯解佛教因果,使得佛教形象淪為落後、

迷信的信仰。

星雲大師在〈佛法真義.序〉指出:「對於佛教一些錯誤的說 法,失去了本來的真義,總要提出來做一些修正,體會佛陀的心懷 是什麼。好比,不當的放生,反而成了殺生的愚行;例如求長壽的

36. 郭朝順:〈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經典詮釋之間〉,《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

高雄:佛光文化、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8 年 10 月,頁 258。

37. 程恭讓、釋妙凡主編:〈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二○一七.人 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的體認》,高雄:佛光文化,2016 年 8 月,頁 9。

(22)

人要放生,就讓人來捕魚、捉鳥,捉放之間不知死了多少,這樣怎 麼會長壽呢?對因果沒有正確的了解,吃素只為了要身體健康,拜 佛是為了要發財,這都是違背了因果。發財有發財的因果,健康有 健康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種瓜怎麼要求得豆,種豆怎麼要 求長瓜呢?」38在《佛法真義》中,對於這些民間一般習俗、信仰,

似是而非的觀念,大師也著墨許多,例如〈放生與放死〉:

我們常見一些佛教徒喜歡在法會中「放生」,藉此功德祈 福消災,但往往因為「放生」不當反而造成「放死」。……

現在很多人募款放生,卻從中謀利,那是招搖撞騙,不是 真的放生。許多人更是不了解生態環保與物種平衡,到處 放生反而是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遭來各界對佛教強烈的 批評。我們與其要放生,不如更積極的護生。比如:不鞭 笞牛馬、不彈射鳥雀、不垂釣魚蝦等……

總之,放生要隨緣行之,不要刻意放生。比放生更重要的,

是要能護生;而護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這 個世界到處充斥著人與人鬥爭、人與人彼此較量,因此真 正的放生是:當一個人失意時,給予他正面的鼓勵、開導,

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 等。

由於許多人想求功德,做了許多不當的放生,如此反而是放死,

除了讓不法的商人從中謀利,也破壞了大自然生態的平衡。那要如 何放生?應該隨緣行之,不要刻意;而比放生更重要的則是平常生

38.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29-30。

(23)

活中的護生,「不鞭笞牛馬、不彈射鳥雀、不垂釣魚蝦」,而在最 大意義上則是「放人」一條生路,在人們失意困難時,給人善因好 緣,助人度過難關,這才是真正的放生。

另外,平常過年到寺院消災祈福,一般信眾最熱衷搶頭香與撞 頭鐘、頭鼓,大師對此也有看法:

燒香是一種恭敬,你有你的頭香、頭鐘,我也有我的頭香、

頭鐘,與別人沒有關係。你在正月初一燒頭香,我到三月 十五才有時間燒香,那也是我的頭香。頭香並不特定在哪 一天、哪個時間燒,比如,世界各地的時間都不同,如在 台灣是清晨,在洛杉磯則是傍晚,那麼全世界有一、兩百 個國家,寺廟這麼多,信徒這麼多,哪一個人燒的香才是 頭香?哪一個人撞的鐘才是頭鐘?哪一個人擊的鼓才是頭 鼓呢?……

每一個人在新年伊始到寺廟上的第一炷香就是頭香。(陳樂賢/ 攝)

(24)

佛法是給人方便的。所以,過年到了,大家燒一炷香,那 個年香就是頭香。我們的心不要給時空、地理錯亂了,燒 頭香是沒有時間標準的。所以說,燒香、敬佛,不可以用 世俗之心與聖者接觸;只要你心意真誠,任何地方、任何 時刻,即使是在家中的佛堂,獻上心香一瓣,也可稱為「燒 頭香」,就是到寺院裡敲鐘、擊鼓亦是如此。

我認為宗教不可以走向商業化,不能買賣,宗教是純粹的 信仰,宗教是神聖的。每一個人只要在一年當中到寺廟插 的第一炷香就是頭香,敲的第一鎚鐘就是頭鐘,擊的第一 陣鼓就是頭鼓,如此才符合佛法平等的意義。39

大師首先說明頭香的定義:「燒香是一種恭敬,你有你的頭香、

頭鐘,我也有我的頭香、頭鐘,與別人沒有關係。」全世界的時間 都不同,「過年到了,大家燒一炷香,那個年香就是頭香。我們的 心不要給時空、地理錯亂了,燒頭香是沒有時間標準的」,讓宗教 回歸到純粹的信仰,不要商業化,只要心意真誠,每一支香都是頭 香,如此「才符合佛法平等的意義」。

大師在〈佛法真義.序〉中也指出,只一味的祈求,不重視行 為的落實,又如何符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法則呢?「不 如法的撞頭鐘、燒頭香,假借這許多迷信來招謠撞騙,殊不知,鐘 聲是警醒之用,不是要錢的;燒香是敬佛之意,不是買賣的。求籤、

問卜、斷人的吉凶,不重視行佛,只重視祈求,這怎麼符合因果 呢?」40由於人性的急功好利,貪生怕死的心態,讓有心人假佛教

39. 星雲大師:〈頭香與頭鐘、頭鼓〉,《星雲大師全集 18.佛法真義 3》,頁 47。

40. 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 16.佛法真義 1》,頁 30。

(25)

之名,趁隙而入。

星雲大師面對社會議題的態度,有三個重點:一、凡事要符合 因果,要考慮前後關係,整體因緣。二、佛教要回歸人間,就要打 開佛教通往社會的道路,要勇於面對社會上各種似是而非的議題,

以佛法的思想回應,引領提升社會大眾的思想。三、所有外在的行 為,要回歸到人與自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在

《佛法真義》中,對於嚴重影響我們行為的一些觀點,如鬼、神明、

器官捐贈、八敬法、耶輸免難消災障等,本書均有論述,大師藉此 讓社會大眾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引導人心向上、向善,開啟佛教 給社會大眾認同、接受的因緣,也發揮佛教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同 樣的,佛教如果回避人類生存的現實需求,便無法走入人心,走入 社會。

六、跨越性別、僧信、宗教,建立同體共生的平等觀

佛陀證悟緣起法,說明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緣互相成就,

彼此相關,並主張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的平等思想,如《華 嚴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 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41心、佛、

眾生等無差別,平等,是佛教的立場,也是人類普世的價值,共尊、

共榮才能創造世界和平。  

星雲大師在〈男女平等〉一文中,就提到人我之間「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彼此相依,共生共存的。能明白此中道理,才能從差別、

矛盾中取得平等。例如,人類有智愚、有胖瘦、有貧富、有貴賤的 差別,但是仔細研究,在人格本性上,人人具有的佛性,都是平等

41. 《大正藏》第 10 冊,頁 272 下。

(26)

圓滿的」。42

佛教平等的議題,包含生佛平等、男女平等、僧信平等、宗教 平等……,平等才有和平,平等的落實也關乎佛教未來的發展,程 恭讓教授認為:「性別問題、僧信問題,是現代人間佛教著力思考 並合理化的兩大重要問題,也是迄今為止的佛教僧團遠未在理論上 徹底釐清的敏感話題。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兩個問題上能 否運用理性,能否合理化,將決定佛教慧命的未來。」43事實上,

平等不僅是佛教的主張,也是普世追求的價值。

平等,已經成為佛光山的生活文化,僧眾日常的五堂功課,如 上殿、過堂、開會等,都是男女兩序大眾並列,男眾在東單,女眾 在西單;出家僧眾可以弘法護法,在家信眾也可以護法弘法。佛光 山和佛光會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僧信、男女平等的落實,不僅 增加佛教的信仰人口,也擴大了佛教弘法的隊伍。

而在宗教和平上,大師更是極力倡導尊重與包容,每年十二月 二十五日,在佛陀紀念館舉辦的「神明聯誼會」,旨在促進宗教之 間的交流與互相學習,各宗教進而將所見所聞,發揮於各個地區。

星雲大師在〈天地人〉中,提出對於宗教平等的看法:

天、地、人是自然的一切,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 道,各有所道,應該彼此各有因緣,各有依靠。過去中國 人說「靠天吃飯」,其實我們不只靠天,也靠大地供應萬 物,天地之外,生活各方面須仰仗各行各業的幫助。比如,

42. 星雲大師:〈男女平等〉,《星雲大師全集 17.佛法真義 2》,頁 37。

43. 程恭讓:〈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 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2016 年 1 月 16 日,頁 61。

(27)

要靠工人織布,才有衣服可穿;要靠農夫種植耕作,才有 食物可吃。日常所需,我們都要依靠他人的辛勞,才能存 活下來。由於天、地、人相互的因緣,人類才能永續存在 世間。……

要把天、地、人融入到我們的心裡。如,有天的心包太虛、

對人的寬容,有地承載萬物的敦厚,有仁慈、愛人的和諧。

天地人這一切都是我們心裡的世界,都與自己息息相關,

如此擴大自我渺小的生命,自然能頂天立地,繼往開來;

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對人、對事也會保有仁慈之心。天、

地、人的精神是我們的老師,值得我們效法、學習。44

我人生命的存在是靠「天、地、人相互的因緣」,大師除了 要我們感念眾緣成就之外,也指出「要把天、地、人融入到我們 的心裡。如,有天的心包太虛、對人的寬容,有地承載萬物的敦 厚,有仁慈、愛人的和諧」。大師論議天地或宗教等各種議題,

均以吾心作為中心展開,也以吾心作為歸宿回向,世間萬象雖有 各種不同的差異,卻都是生命共體,在平等共識下,大師倡導尊 重與包容,「心佛眾生,等我差別」,不用比誰大誰小,男女平 等、僧信平等、宗教平等。在〈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中,

大師也表示:

我主張「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在「同」的裡面,宗教 的目標一致,都是勸人向善;但是「同」中也有「不同」,

各個宗教各有教義,彼此說法也有不同。如同你要到台北,

44. 星雲大師著,〈天地人〉,《星雲大師全集 17.佛法真義 2》,頁 170-173。

(28)

可以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不論坐飛機、高鐵、火車、汽 車,都能抵達,但功能性不同,宗教也是一樣。

現在的人很習慣將一切分作「二分法」;好的壞的,真的假 的,善的惡的,喜歡不喜歡……,但這樣的分法,容易導 致分裂,不能和諧。像過去佛教的天台宗、華嚴宗講究「判 教」,但我對各種宗教的看法,覺得不應該去分誰大、誰 小、誰高、誰低,彼此各有所專。就像兒童文學、青年文 學、婦女文學,不必去分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各有特 色。最好就是建立「能分能合」的宗教觀,才合乎中道。45

45. 星雲大師著,〈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星雲大師全集 17.佛法真 2》,頁 166。

宗教聯誼會在佛陀紀念館大覺堂盛大展開,各宗教代表同聲肯定此盛會和諧包容,

有助於促進世界和平。(徐世經/ 攝)

(29)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對信仰的需求也不同,星雲大師 認為,每個宗教的「功能性不同」,只要能夠勸人向善,安撫人心,

就不要去分誰大、誰小、誰高、誰低,這樣會導致磨擦紛爭,不能 和諧,就像「兒童文學、青年文學、婦女文學,不必去分哪一個好、

哪一個不好,各有特色。最好就是建立『能分能合』的宗教觀,才 合乎中道」。大家各信各的,不要分別、不要對立,彼此尊重與包 容,互相學習,在社會每個角落淨化人心,就像燈光一樣,這個也 亮,那個也亮,彼此光光無礙,何其美好,正所謂「各美其美,美 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小結大師對平等的看法,有二點:一、在平等的前提之下,尊 重各別差異,「同中存異,異中不必求同」。二、世間萬象,千變 萬變,始終一心,有容乃大。平等有多重要?世界上凡是偉大的人 事物,都懂得「平等」,例如太陽普照萬物,大地普載一切,流水 普潤眾生,空氣普供的大眾呼吸,所以每個人都要讓自己「偉大」

起來,也就是要有「平等心」。46在《佛法真義》中,關於平等的 文章,如〈男女平等〉、〈平等的重要〉、〈白衣上座是末法時代 嗎?〉,都是相關這方面的議題。

結語

《佛法真義》是星雲大師透過文字般若展現「佛說的,人要的,

淨化的,善美的」詮釋學說,以眾生平等為基石,以緣起性空為經 緯,以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為導航,以善巧方便為方法,以淨化人 心為歸趣。四川大學的陳兵教授認為,星雲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

46. 星雲大師於印度安德省「佛教論壇」的發言,2006 年 10 月 15 日。

(30)

改善明清佛教非人間化的傾向:「將對人間的厭離轉為對人間的關 注、改良、淨化、建設、莊嚴。對於人們的需求,應予隨順,令其 獲得佛經所說的『現法安現法樂』。」47創造歡喜快樂,如此的信 仰才有價值。

佛教的義理浩瀚艱深,跟隨星雲大師逾一甲子的慈惠法師提到,

大師常說,他一生中最辛苦的就是要「給人懂」:「這個『懂』字,

以佛法來講,『懂』,就是契理、契機。」48李中和教授則認為:「星 雲大師因對人性的了解,講的都是心裡的話,他替眾生鋪了一條與 佛溝通的橋樑。」49

307 篇的《佛法真義》,在此論文中無法一一論述,僅提出六 點特質來論述星雲大師詮釋佛法的精神;透過《佛法真義》,讓我 們對佛法有著正面意義的認識,讓佛教在我們的生活、生命中發揮 淨化人心、和諧社會的作用,正如南京大學賴永海教授所言,星雲 大師的演講和解答問題「無處不充滿著人生的哲理和佛法的智慧,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一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認真去挖掘 和總結,讓更多的人了解,讓更多的人來分享」。50

47. 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2001 年佛學研 究論文集―人間佛教》,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年 10 月,

76。

48. 慈惠法師:〈告訴你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座談會總結講話〉,程 恭讓、釋妙凡主編:《二○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宗要》,高雄:佛光文化,

2015 年,頁 11-12。

49. 星雲大師:〈感動的修行〉,《星雲日記 25》,1997 年 8 月,頁 141。

50. 賴永海:〈星雲大師與現當代人間佛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上,高雄:佛光文化,2013 年 8 月,頁 6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humanity of reverence, heart and happiness, compassionate equality, goodness and convenience, the creation of light, happiness, compassion

提起佛教的慈悲,一般都會聯想起佛教的慈善事業,但是星雲

因應台灣社會所面臨的諸多關乎生命各面向的問題,教育部自 1997 年底開始 推動生命教育,

To grasp the fundamental spirits of such, it must begin with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his works.. In particular, the focus is on

「行佛」思想的萌芽階段。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深受太虛大師的影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is to probe into how Taixu and the others formed the new interpretation to reason the analogy between Vaiduryanirbhasa and a pure land in this world, also

Therefore, the “Buddhism for this World” is a movement, in certain aspects, of “returning to the India’s primitive Buddhism and early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proposing of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相關夢境的闡釋,除了《釋迦牟尼佛傳》第二夢和《阿難七

This essay primarily discusses Xufa’s opening commentary in the Annotated Commentary on Mahāsthāmaprāpta’s Perfect Understanding through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which states

5 印順法師即雲:“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教之學。”(釋印順: 〈談入世與佛學〉, 《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 辯〉 ,第

當 面 取 證、追蹤觀察、寫出報 導。 9 透過嚴謹的研究方法與步 驟,他在 1966 年出版了 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如來使:經上說,誦持《法華經》、說《法華經》者,即使只是說一個偈頌,「當知 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註 19] ,「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

現在的宗教,好像多數都介入了貪心、詐欺、迷信,甚至「邪教」橫行。近幾年來發生

是究竟的了義說,這才是佛法的心髓。龍樹說:「三悉檀可破可壞,第一義悉 檀不可壞」。 ……

( tongjiao). This represents the earliest stratum of Diamond Sutra comme ntary.. 2)Explanation of the Diamond Sutra (Jin'gangjing jieyi) and Secret Oral T eachings on theDiamond

這不就是星雲大師改革佛教的成就?過去社會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經過這些年來人間佛教

在生活中體證禪、領悟禪的真諦,這是「禪與生活一體」的第

電視畫面信息豐富,不同人在解讀相同的視覺 畫面時,都有各自關注的地方,同時需要以自

曾經聆聽太虛大師教誨的星雲大師非常清楚僧伽制度革新的重要性,他曾經深刻地指 出: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

在師生的互 動下,結合 描述、分 析、詮釋及 評價,補充 先前的補 充、更正先 前的更正

On Knowing Reality : The Tattv a rtha Chapter of Asa v ga’s Bodhisattvabh u mi :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Commentary, and Notes, Delihi: Motilal Banarsidass,First